CN213483805U -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 Google Patents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3805U
CN213483805U CN202022828259.9U CN202022828259U CN213483805U CN 213483805 U CN213483805 U CN 213483805U CN 202022828259 U CN202022828259 U CN 202022828259U CN 213483805 U CN213483805 U CN 213483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ole group
group
lower half
cell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282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晓东
高明欣
韩恒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2825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3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3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3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极组的保护膜,包括:下半膜,叠片后的电芯极组适于平铺于所述下半膜;上半膜,所述上半膜与所述下半膜相连,且所述上半膜适于相对于所述下半膜对折,以使所述上半膜和所述下半膜分别包覆于所述电芯极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所述上半膜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热塑封固定。本申请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在电芯极组加工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保护膜对电芯极组进行固定,以使电芯极组的两侧以及周边均通过保护膜进行包覆固定,从而保证电芯极组的内部极片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在电芯极组预热、热压、极组预焊过程中出现极片错层以及极片凸出的问题,提高电芯极组加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高,寿命长,安全,环保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随着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等需求的不断发展,要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目前在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制备方法主要有卷绕和堆叠两种,叠片电池相比较卷绕电池有更高的利用率,更好的循环性能及更高的能量密度。相关技术中,在电芯叠片完成后,通过胶带对电芯极组进行捆绑,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对电芯极组固定后易存在电芯极组错层不良以及极片凸出的问题,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芯极组的保护膜,通过保护膜对电芯极组进行包膜以对电芯极组的极片进行固定,利于提高电芯极组的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包括:下半膜,叠片后的电芯极组适于平铺于所述下半膜;上半膜,所述上半膜与所述下半膜相连,且所述上半膜适于相对于所述下半膜对折,以使所述上半膜和所述下半膜分别包覆于所述电芯极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所述上半膜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热塑封固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在电芯极组加工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保护膜对电芯极组进行固定,以使电芯极组的两侧以及周边均通过保护膜进行包覆固定,从而保证电芯极组的内部极片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在电芯极组预热、热压、极组预焊过程中出现极片错层以及极片凸出的问题,提高电芯极组加工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上半膜与所述下半膜通过连接部相连,且所述上半膜适于在所述连接部处相对于所述下半膜对折,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半膜的宽度或所述下半膜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上半膜和所述下半膜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对称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上半膜与所述下半膜均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的侧边相连的延伸部,所述上半膜的主体部与所述下半膜的主体部通过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两侧。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上半膜的主体部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的主体部正对,所述上半膜的延伸部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的延伸部正对。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主体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的端部,且所述延伸部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的侧边。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主体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的端部的长度和/或所述延伸部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的侧边的长度为L1,满足:L1≥10mm。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电芯极组的正极耳和负极耳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延伸部在所述电芯极组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正极耳之间的间距和/或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负极耳之间的间距为L2,满足:L2≥5mm。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极组的保护膜,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正对设置。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极组平铺于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极组与保护膜进行包膜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保护膜10,上半膜11,下半膜12,主体部13,延伸部14,连接部15,
电芯极组20,正极耳21,负极耳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电芯极组20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叠片、预热、热压、极组预焊以及后续的盖板焊接、焊印贴胶等步骤,其中,在预热、热压、极组预焊过程中,需要保证电芯极组20的各个极片相对保持稳定,以提高预热、热压、极组预焊各个步骤的操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现有技术中,通过胶带粘贴的方式对电芯极组20进行固定,具体地,在电芯极组20的左右各贴两条胶带,胶带的宽度的为10mm,胶带的位置边距及两胶带的间距为(H0-20)/3mm,极耳侧居中贴附1条胶带,底部贴附两条胶带,胶带的位置边距及两胶带之间的距为(W0-20)/3mm,如此固定方式易导致电芯极组20的结构不稳定,存在极片错层不良以及极片凸出的问题。而本申请中采用通过保护膜10包膜的方式对电芯极组20进行固定,以使电芯极组20通过保护膜10进行保护,提高电芯极组20固定的可靠性。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以及保护膜10对电芯极组20的包膜过程。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膜10包括: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叠片后的电芯极组20适于平铺于下半膜12,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相连,且上半膜11适于相对于下半膜12对折,以使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分别包覆于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上半膜11适于在对折后与下半膜12热塑封固定。也就是说,在通过保护膜10对电芯极组20进行包覆时,上半膜11适于与下半膜12对折且分别包覆于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这样,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在对电芯极组20进行包覆后,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均具有至少部分凸出于电芯极组20,如在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在长度方向上和宽度方向上均具有至少部分凸出于电芯极组20,可通过将上半膜11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与下半膜12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进行热塑封固定,从而实现对电芯极组20在两端以及两侧的固定,进一步地提高电芯极组20的安装稳定性,保证电芯极组20在进行预热、热压、极组预焊过程中均不会出现极片错层以及极片凸出的问题,保证加工过程安全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通过连接部15相连,且上半膜11适于在连接部15处相对于下半膜12对折,且连接部的宽度小于上半膜11的宽度或下半膜12的宽度。也就是说,在对上半膜11相对于下半膜12进行对折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对上半膜11或下半膜12进行对折,而是选择对宽度较小的连接部15进行对折,如此可利于降低上半膜11的对折难度,利于实现快速对折及包覆。
其中,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在连接部15的两侧对称设置。由此,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的结构对称,即二者具有同样的外边轮廓,这样,在将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对折以使二者分别对电芯极组20的两侧进行包覆的过程中,可使得上半膜11的一周边沿与下半膜12的一周边沿对齐,从而使得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的热塑封的面积最大化,从而提高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连接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采用相同的结构轮廓,可使得二者能够采用相同的加工方式进行加工,不需单独分别以不同的加工方式进行裁剪,利于提高保护膜10的成型效率,降低加工成本,且在操作人员将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进行对准折叠时的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均包括主体部13和与主体部13的侧边相连的延伸部14,如图1所示,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与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通过连接部15相连,且延伸部14和连接部15分别位于主体部13的两侧。如图2所示,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位于其主体部13的上侧,连接部15位于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的下侧,同时,连接部15位于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的上侧,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位于其主体部13的下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描述的上侧和下侧仅表示图中方向,对实际的构造不构成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适于与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正对,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适于与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正对。如图1所示,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通过连接部15相连,且在具体包膜过程中,可先将电芯极组20平铺于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上,以使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对电芯极组20的下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进行包覆,且在上半膜11进行对折后,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对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进行包覆,同时,可将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可通过热塑封固定以及将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通过热塑封固定,从而实现对电芯极组20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3的长度大于电芯极组20的长度,即主体部13的端部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端部,主体部13的宽度小于电芯极组20的宽度,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侧边。这样,在将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分别包覆于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后,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通过热塑封的方式进行固定,同时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通过热塑封的方式进行固定,以使保护膜10在电芯极组20的两端和两侧均能够起到束缚保护的作用,从而利于提高电芯极组2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3的端部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端部的长度和/或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侧边的长度为L1,满足:L1≥10mm。也就是说,在主体部13或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的长度可构造为不小于10mm,以在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对电芯极组的两侧表面进行包覆后,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具有足够的延伸长度进行连接,以及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具有足够的延伸长度进行连接,从而保证保护膜10对电芯极组20的束缚保护的效果。
如在进行保护膜10的实际设计时,可将主体部13的整体长度设置为比电芯极组20的整体长度大20mm,即主体部13的端部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端部10mm,而主体部13的整体宽度为比电芯极组20的整体宽度小20mm,同时延伸部14在主体部13的侧边处伸出的长度为20mm,这样,在将电芯极组20安装于主体部13后,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的长度为10mm,且连接部15的宽度可设置为20mm,且在上半膜11对折后,连接部15的两部分等长度对折,连接部15的一部分位于电芯极组20的上方,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极组20的下方,由此,如图1所示,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在上侧、左侧和右侧处以10mm宽的部分热塑封固定,同时下侧处通过连接部15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延伸部14与电芯极组20的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间隔开设置,且延伸部14在电芯极组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电芯极组20的侧边处设有向外延伸的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且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位于主体部13的同一侧边处,如图1所示,在通过保护膜10将电芯极组20进行包覆后,正极耳21、延伸部14和负极耳22在电芯极组20的上侧边依次布置。其中,延伸部14与正极耳21之间的间距和延伸部14与负极耳22之间的间距相同,以避免正极耳21或负极耳22对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的连接产生干涉,提高保护膜10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14与正极耳21之间的间距和/或延伸部14与负极耳22之间的间距为L2,也就是说,可将延伸部14与正极耳2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不小于5mm,以在进行包膜的过程中,正极耳21或负极耳22不会对保护膜的包覆过程造成干涉,保证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能够有效的接触固定。如可将延伸部14与正极耳21之间的间距和延伸部14与负极耳22之间的间距均设置为5mm。
由此,本申请中通过保护膜10对电芯极组20进行包覆,可使得保护膜10能够对电芯极组20起到很好的保护和稳固的作用,保证电芯极组20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具有稳定的结构性能,避免出现电芯极组20的极片错层以及凸出的问题,提高电芯极组20的结构稳定性。
下面结合附图1-图3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在实际包膜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如图1所示,可先将保护膜10平铺于操作台上,以使保护膜10处于平整展开的状态,此时,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处于同一平面内,且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连接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将叠片后的电芯极组20平铺于下半膜12,以使电芯极组20的下表面与下半膜12的上表面贴合接触,使得电芯极组20整体支撑于下半膜12,此时,电芯极组20与上半膜11错开。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将上半膜11相对下半膜12对折,且在将上半膜11相对于下半膜12对折时将连接部15对折。需要说明的是,上半膜11通过连接部15与下半膜12相连,此时,只需对连接部15处进行折弯即可将上半膜11相对于下半膜12对折,其中,连接部15的长度小于上半膜11的长度,由此,仅对连接部15进行折弯利于降低对折的难度,提高包膜的效率。
在将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对折完成后,上半膜11包覆于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下半膜12包覆于电芯极组20的下表面,最后将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进行固定,如通过热塑封的方式将上半膜11与下半膜12进行固定,以使保护膜10能够对电芯极组20的上下表面进行固定,同时,上半膜11和下半膜12均能够对电芯极组20的侧边起到束缚的作用,保证电芯极组20内部极片的稳定性。其中,保护膜10可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材质制成,且保护膜10的厚度在30-100μm,以使保护膜10本身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从而保证其对电芯极组20的束缚效果,保证电芯极组20在进行预热、热压、极组预焊过程中均不会出现极片错层以及极片凸出的问题,保证加工过程安全准确。
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通过连接部15相连,且在具体包膜过程中,可先将电芯极组20平铺于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上,以使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对电芯极组20的下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进行包覆,且在上半膜11进行对折后,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对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进行包覆,同时,可将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可通过热塑封固定以及将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通过热塑封固定,从而实现对电芯极组20的固定。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主体部13的整体长度大于电芯极组20的整体长度,且延伸部14从电芯极组20的侧边伸出。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的下侧边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的下侧边通过连接部15固定相连,以对电芯极组20的下侧边起到束缚作用;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的左侧边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的左侧边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通过热塑封固定相连,以对电芯极组20的左侧边起到束缚作用;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的右侧边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和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的右侧边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通过热塑封固定相连,以对电芯极组20的右侧边起到束缚作用;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和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凸出于电芯极组20的部分通过热塑封固定相连,以对电芯极组20的上侧边起到束缚作用。
由此,可使得保护膜10能够对电芯极组20沿周向的各个位置处进行束缚和固定,从而有效地避免电芯极组20的极片出现错层以及凸出的问题,提高电芯极组20的结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保护膜10可在叠片完成后对电芯极组20进行包覆,以进一步地完成后续的预热、热压、极组预焊、hi-pot(耐压测试)、极耳裁切、超声终焊、焊印贴胶、盖板焊接,且在完成盖板焊接后可将保护膜10去除,在此多个步骤中通过保护膜10对电芯极组20进行固定保护,可避免在焊接过程中电芯极组20出现变形不均的情况,以及防止电芯极组20的极片错层以及凸出的问题,提高电芯极组2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半膜(12),叠片后的电芯极组(20)适于平铺于所述下半膜(12);
上半膜(11),所述上半膜(11)与所述下半膜(12)相连,且所述上半膜(11)适于相对于所述下半膜(12)对折,以使所述上半膜(11)和所述下半膜(12)分别包覆于所述电芯极组(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所述上半膜(11)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12)热塑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膜(11)与所述下半膜(12)通过连接部(15)相连,且所述上半膜(11)适于在所述连接部(15)处相对于所述下半膜(12)对折,所述连接部(15)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半膜(11)的宽度或所述下半膜(12)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膜(11)和所述下半膜(12)在所述连接部(15)的两侧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膜(11)与所述下半膜(12)均包括主体部(13)和与所述主体部(13)的侧边相连的延伸部(14),所述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与所述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通过所述连接部(15)相连,所述延伸部(14)和所述连接部(15)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13)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膜(11)的主体部(13)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12)的主体部(13)正对,所述上半膜(11)的延伸部(14)适于在对折后与所述下半膜(12)的延伸部(14)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3)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20)的端部,且所述延伸部(14)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20)的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3)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20)的端部的长度和/或所述延伸部(14)凸出于所述电芯极组(20)的侧边的长度为L1,满足:L1≥10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4)与所述电芯极组(20)的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延伸部(14)在所述电芯极组(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正极耳(21)和所述负极耳(2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4)与所述正极耳(21)之间的间距和/或所述延伸部(14)与所述负极耳(22)之间的间距为L2,满足:L2≥5m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极组(20)的保护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4)与所述连接部(15)在所述主体部(13)的宽度方向上正对设置。
CN202022828259.9U 2020-11-30 2020-11-30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Active CN213483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28259.9U CN213483805U (zh) 2020-11-30 2020-11-30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28259.9U CN213483805U (zh) 2020-11-30 2020-11-30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3805U true CN213483805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56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28259.9U Active CN213483805U (zh) 2020-11-30 2020-11-30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3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0074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econdary battery
JP6788107B2 (ja) 電池セルのための電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極ユニット
US10727527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CN109904353A (zh) 外壳绝缘膜的包膜方法和方形锂离子电池
JP4025930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07105541A1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
US20150364729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corner folding portion
KR102222111B1 (ko) 이차 전지
EP368694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CN213304296U (zh) 一种多极耳电芯
CN109671983B (zh) 电池单元
CN215070100U (zh) 一种电芯
CN213483805U (zh) 电芯极组的保护膜
US1132931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improved current-collecting structure
KR100731436B1 (ko)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CN219226322U (zh) 电池极片
CN217009472U (zh) 电芯和制备电芯的装置
EP4123792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200114385A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9036565A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957265U (zh) 一种多极耳裸电芯、多极耳电池
CN114614104A (zh) 叠片方法和锂电池
JP7201482B2 (ja)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702969B2 (ja) 薄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210127532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