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9881U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9881U
CN213459881U CN202022823648.2U CN202022823648U CN213459881U CN 213459881 U CN213459881 U CN 213459881U CN 202022823648 U CN202022823648 U CN 202022823648U CN 213459881 U CN213459881 U CN 213459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flow channel
cooling flow
cool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2364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少特
张奇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da Precision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da Precision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da Precision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da Precision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2364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9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9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9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该方案包括水冷板主体,所述水冷板主体内设有第一水冷流道和与第一水冷流道平行设置的第二水冷流道;所述第一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的液体流向相反;且所述水冷板主体两侧均设有连接块,每个所述连接块上设有分别与第一水冷流道和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水管接口;且所述水冷板主体两端分别设有可与动力电池箱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该方便可实现水冷板换热更加均匀,换热效果更好,且可在冬天时通过连接结构从动力电池箱体上拆卸下来,从而减轻车辆的重量,提升续航。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锂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电池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锂电池的电池寿命,续航里程等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现有技术中,为保证电池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电池冷却已逐渐有风冷转变为水冷。而冷板是电池水冷却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性部件,水冷板的结构形式也因整车的布置而有所不同,但其工作原理都是将电池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与水冷板的表面接触而传递给水冷板内部冷却液,冷却液通过低温散热器或电池冷机散发出去,周而复始的循环从而保证电池的正常工作环境和使用寿命。
现有的水冷板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使得水冷板的输出端温度较高,但是输入端温度较低,从而造成了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包括水冷板主体,所述水冷板主体内设有第一水冷流道和与第一水冷流道平行设置的第二水冷流道;所述第一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的液体流向相反;且所述水冷板主体两侧均设有连接块,每个所述连接块上设有分别与第一水冷流道和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水管接口;且所述水冷板主体两端分别设有可与动力电池箱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工作时,通过在两个水冷流道内分别通入冷却液,冷却液刚进入的时候热交换效果最好。第一水冷流道末端的高温可被第二水冷流道的起始端降温,第二水冷流道末端的高温可被第一水冷流道起始端降温,因此本设置可使得整个水冷主板的热交换效果更加均匀,显著提升热交换效果,相比现有技术,本结构的换热效果更好;通过连接块可方便地将水管结构与两个水冷流道连通固定;通过连接结构,可在冬天温度很低时不需要散热时,拆下水冷板,降低车辆的重量,从而提升车辆的续航。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上的水管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水冷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水接头以及与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第二出水接头,另一个所述连接块上的水管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水冷流道连通的第一出水接头以及与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第二进水接头。上述设置,可通过现成的结构来与水冷流道对接,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接头和第二进水接头内均分别设有流量阀。此设置,可通过将流量阀和车辆的冷却系统通过导线通信连接,然后通过车辆冷却系统来根据电池温度来调节第一进水接头和第二进水接头内冷却液的流量大小或者开闭,优选地,在两个连接块上均设有供导线插接的插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水接头和第二出水接头上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此设置,利用上述插口插上导线可与车辆冷却系统通信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从而与冷却液箱体内的温度以及电池组的温度进行对比,可根据现有的算法来调节冷却泵的功率大小和流量阀的流量大小,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温度控制,保证电池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均为弓型或S型设置。上述设置,均可以显著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冷流道直径大于等于第二水冷流道。此设置,由于第二水冷流道主要目的是平均水冷板主体的换热能力,因此无需将第二水冷流道做到更大,减少无效换热。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水管接口均至少部分插入第一水冷流道内或第二水冷流道内。此设置,可增加连接块与水冷板主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在连接块与水冷板主体焊接固定后,可提供良好的密封效果,防止漏水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块均与水冷板主体焊接固定。此设置,可通过摩擦焊接方式来固定连接块和水冷板主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水冷流道,所述第三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配合将第一水冷流道夹在中间,且所述第三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的流向相同。此设置,可进一步提升水冷板的换热均匀度,同时提升水冷板的换热效果,而且使得第三水冷流道和第二水冷流道无需设置成与第一水冷流道一样大小,只需到第一水冷流道直径的一半大小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为分别位于水冷板主体两端的夹块,每个夹块上设有腰形孔。上述设置,可方便地将本水冷板主体安装在动力电池箱体上,在安装之前,可适当涂抹散热硅脂或者散热硅胶垫,来填充间隙,提高换热面积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1、水冷板主体;2、第一水冷流道;3、第二水冷流道;4、连接块;5、夹块;6、腰形孔;7、第一进水接头;8、第二出水接头;9、第一出水接头; 10、第二进水接头;11、流量阀;12、温度传感器;13、第三水冷流道;14、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披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包括水冷板主体1,所述水冷板主体1内设有第一水冷流道2和与第一水冷流道2平行设置的第二水冷流道3,水冷板的材料可以是常见的铜合金或铝合金等制成,为常规技术手段,其中两个水冷流道均为弓型或S型设置,均可以显著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第一水冷流道2与第二水冷流道3的液体流向相反,第一水冷流道2末端的高温可被第二水冷流道3的起始端降温,第二水冷流道3末端的高温可被第一水冷流道2起始端降温,因此本设置可使得整个水冷主板的热交换效果更加均匀,显著提升热交换效果。
具体地,所述水冷板主体1两侧均通过摩擦焊接有一个连接块4,每个所述连接块4上设有分别与第一水冷流道2和第二水冷流道3对接连通的水管接口;
具体地,所述水冷板主体1两端分别设有可与动力电池箱体通过螺丝或螺栓固定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为分别位于水冷板主体1两端的夹块5,每个夹块5上设有腰形孔6。上述设置,可方便地将本水冷板主体1安装在动力电池箱体上,在安装之前,可适当涂抹散热硅脂或者散热硅胶垫,来填充间隙,提高换热面积和效果。
具体地,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4上的水管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水冷流道2连通的第一进水接头7以及与第二水冷流道3对接连通的第二出水接头8,另一个所述连接块4上的水管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水冷流道2连通的第一出水接头9以及与第二水冷流道3对接连通的第二进水接头10。上述设置,可通过现成的结构来与水冷流道对接,安装方便。
具体地,所述第一进水接头7和第二进水接头10内均分别设有流量阀11。此设置,可通过将流量阀11和车辆的冷却系统通过导线通信连接,然后通过车辆冷却系统来根据电池温度来调节第一进水接头7和第二进水接头10内冷却液的流量大小或者开闭,优选地,在两个连接块4上均设有供导线插接的插口14。
具体地,所述第一出水接头9和第二出水接头8上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12。此设置,利用上述插口插上导线可与车辆冷却系统通信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12来检测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从而与冷却液箱体内的温度以及电池组的温度进行对比,可根据现有的算法来调节冷却泵的功率大小和流量阀11的流量大小,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温度控制,保证电池组稳定运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冷流道2直径大于等于第二水冷流道3。此设置,由于第二水冷流道3主要目的是平均水冷板主体1的换热能力,因此无需将第二水冷流道3做到更大,减少无效换热。
具体地,每个所述水管接口均至少部分插入第一水冷流道2内或第二水冷流道3内。此设置,可增加连接块4与水冷板主体1之间的密封效果,在连接块4与水冷板主体1焊接固定后,可提供良好的密封效果,防止漏水的问题发生。
如图3所示,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水冷流道13,所述第三水冷流道13与第二水冷流道3配合将第一水冷流道2夹在中间,且所述第三水冷流道13与第二水冷流道3的流向相同。此设置,可进一步提升水冷板的换热均匀度,同时提升水冷板的换热效果,而且使得第三水冷流道13和第二水冷流道3无需设置成与第一水冷流道2一样大小,只需到第一水冷流道2直径的一半大小即可。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故本实用新型未对其进行详述。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水冷板主体1、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连接块4、夹块5、腰形孔6、第一进水接头7、第二出水接头8、第一出水接头 9、第二进水接头10、流量阀11、温度传感器12、第三水冷流道13、插口14 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包括水冷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板主体内设有第一水冷流道和与第一水冷流道平行设置的第二水冷流道;所述第一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的液体流向相反;且所述水冷板主体两侧均设有连接块,每个所述连接块上设有分别与第一水冷流道和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水管接口;且所述水冷板主体两端分别设有可与动力电池箱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上的水管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水冷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水接头以及与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第二出水接头,另一个所述连接块上的水管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水冷流道连通的第一出水接头以及与第二水冷流道对接连通的第二进水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接头和第二进水接头内均分别设有流量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接头和第二出水接头上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均为弓型或S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流道直径大于等于第二水冷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水管接口均至少部分插入第一水冷流道内或第二水冷流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块均与水冷板主体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水冷流道,所述第三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配合将第一水冷流道夹在中间,且所述第三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的流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分别位于水冷板主体两端的夹块,每个夹块上设有腰形孔。
CN202022823648.2U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Active CN213459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23648.2U CN213459881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23648.2U CN213459881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9881U true CN213459881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303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23648.2U Active CN213459881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598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3943A (zh) * 2022-08-02 2022-08-30 东莞市迈泰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水冷板流道深度检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3943A (zh) * 2022-08-02 2022-08-30 东莞市迈泰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水冷板流道深度检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877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三包动力电池冷却加热系统
CN109149009B (zh) 高效低温差集成液冷电池系统
CN2134598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水冷板
CN105932360A (zh) 一种电池组用液冷换热管结构
CN108321327A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电池壳
CN109473577A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壳体
CN106058370B (zh) 一种基于导热硅胶的双水冷动力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3816326U (zh) 一种动力电池箱结构
CN11359458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
CN112582703B (zh) 一种基于热管与液冷板耦合的新型电池冷却结构
CN20604090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3178640A (zh) 一种储能电池恒温装置及方法
CN109616715B (zh) 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水冷系统
CN211929667U (zh) 一种双边进出的液冷器
CN211062828U (zh) 动力电池液冷结构及液冷电池模组
CN20921702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壳体
CN21160524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换热装置
CN210224228U (zh) 一种高效率节能液冷系统
CN210224227U (zh) 一种动力电池ptc加热液冷板
CN208460924U (zh) 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和汽车
CN211700504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液体循环恒温换热器
CN219163493U (zh) 电池模块
CN207116511U (zh) 一种高密封性能的电池包
CN214043772U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装置
CN215184270U (zh) 一种刀片动力电池液冷模块及液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