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22403U -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22403U
CN213422403U CN202022111966.6U CN202022111966U CN213422403U CN 213422403 U CN213422403 U CN 213422403U CN 202022111966 U CN202022111966 U CN 202022111966U CN 213422403 U CN213422403 U CN 213422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base
periphery
cabl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119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民营
周嘉豪
邓柳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ngzhi Science & Technology Hunan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ngzhi Science & Technology Hunan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gzhi Science & Technology Hunan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gzhi Science & Technology Hunan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119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22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22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224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可转动的套装于传感器本体前端外周的锁固螺母,锁固螺母的外周设置外螺纹,锁固螺母前端的传感器本体外周设置外径大于锁固螺母内径的限位部。在安装时,先选定电缆的出线方向,将锁固螺母和传感器本体正对待测位置的安装孔,将锁固螺母拧紧于安装孔中,使得整个传感器本体固定在安装孔中,由于锁固螺母与传感器本体可相对转动,可事先选定电缆的出线方向,防止了电缆扭曲,无需采用垫片调整,拆装方便。拧紧后,各零部件之间不再存在相对移动空间,保证了传感器的整体刚度,进而保证了冲击信号的监测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由于冲击信号监测要求传感器整体刚性较高,所以冲击监测传感器大都采用直出线方式,各零部件件采用硬连接,但在机械、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使用的复合传感器为了更好的采集各个故障易发生位置的振动冲击及温度信号,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故障易发生区域,而某些测点由于结构限制,无法使用直出线传感器。
目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尾部弯管的形式进行侧出,由于所有零部件采用硬连接,安装接口又是采用螺纹连接,所以无法定位出线方向,需要采用垫片的形式进行调整,安装繁琐,需要多次拆装。
另一种方式是采用滑环,尾部电缆密封锁紧结构与底座间留有间隙,可无限制相对转动,此方案解决了出现方向问题,但由于间隙的存在,冲击信号监测效果较差,且传感器可靠性差。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定位出线方向、保证信号监测效果的传感器,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该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可以选定出线方向,防止电缆扭曲,无需采用垫片调整,拆装方便,且能保证冲击信号的监测效果,可靠性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可转动的套装于所述传感器本体前端外周的锁固螺母,所述锁固螺母的外周设置外螺纹,所述锁固螺母前端的所述传感器本体外周设置外径大于所述锁固螺母内径的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上盖,所述上盖设置电缆的出线口,所述出线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底座的轴线方向设置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下部外周,所述锁固螺母可转动的套装于所述限位部上方的所述底座外周。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本体内设置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电缆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敏感元件。
优选地,所述底座内设置压圈,所述压圈上设有供所述电缆穿过的出线孔,所述压圈与所述底座过盈配合并压紧所述电路板。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台阶,所述压圈两侧内周分别压紧于两个所述台阶。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前端设有用于监测机械设备温度变化情况的温度敏感元件,所述温度敏感元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的前端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设置凹陷的台阶面,所述温度敏感元件的引脚焊接于所述台阶面。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前部设置第一锥面,所述第一锥面的前端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锥面的后端内径,所述电路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斜面,两个所述斜面均与所述第一锥面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出线口设置用于抱紧所述电缆的抱紧机构。
优选地,所述抱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出线口内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装于所述电缆外部,所述密封圈外部设置有压盖,所述压盖位于所述上盖的出线口处,并与所述上盖的出线口过盈配合并压紧所述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压盖与所述电缆之间设置护线簧,所述护线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压盖与所述密封圈之间。
优选地,所述出线口的外部设置用于将套装于所述电缆外周的尼龙软管压紧于所述锁紧机构外周的压紧机构。
优选地,所述压紧机构包括盖帽和胶套,所述盖帽的前端套装于所述出线口的外周,所述盖帽的后端压紧所述胶套于所述尼龙软管的外周,以将所述尼龙软管压紧于所述锁紧机构的外周;所述盖帽在远离所述上盖的一端内壁设有环形倒钩,所述环形倒钩用于挤压所述胶套。
优选地,所述上盖的下端套装于所述底座的上端外周,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焊接。
优选地,所述锁固螺母上端高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的焊缝,所述锁固螺母的侧壁设置正对所述焊缝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锁固螺母的所述外螺纹上方的外周设置外六角的拧紧部。
在安装时,先选定电缆的出线方向,将锁固螺母和传感器本体正对待测位置的安装孔,将锁固螺母拧紧于安装孔中,使得整个传感器本体固定在安装孔中,由于锁固螺母与传感器本体可相对转动,可事先选定电缆的出线方向,防止了电缆扭曲,无需采用垫片调整,拆装方便。拧紧后,各零部件之间不再存在相对移动空间,保证了传感器的整体刚度,进而保证了冲击信号的监测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1中:
1-尼龙软管、2-护线簧、3-环形倒钩、4-盖帽、5-第二环形凸起、6-压盖、7-环形贴合部、8-密封圈、9-上盖、10-压圈、11-电路板、12-锁固螺母、13-外螺纹、14-第一锥面、15-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该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可以选定出线方向,防止电缆扭曲,无需采用垫片调整,拆装方便,且能保证冲击信号的监测效果,可靠性强。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的剖视图。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可转动的套装于传感器本体前端外周的锁固螺母12,锁固螺母12的外周设置外螺纹13,锁固螺母12前端的传感器本体外周设置外径大于锁固螺母12内径的限位部。
需要说明的是,传感器本体的前端用于插入待测位置的安装孔中,安装孔中设置内螺纹,锁固螺母12的外螺纹13与安装孔的内螺纹匹配连接,锁固螺母12的前端面高于传感器本体的前端面,以保证传感器本体的前部侧面可以与安装孔锥面接触,以使传感器本体可以检测待测位置的状况。
限位部设置于锁固螺母12的前端,锁固螺母12在与安装孔连接后,可以将限位部锁止在安装孔中,防止锁固螺母12安装后传感器本体会沿轴向向上脱离锁固螺母12,提升了传感器本体与安装孔连接的稳固性。
在安装时,先选定电缆15的出线方向,将锁固螺母12和传感器本体正对待测位置的安装孔,将锁固螺母12拧紧于安装孔中,使得整个传感器本体固定在安装孔中,由于锁固螺母12与传感器本体可相对转动,可事先选定电缆15的出线方向,防止了电缆15扭曲,且无需采用垫片调整,拆装方便。拧紧后,各零部件之间不再存在相对移动空间,保证了传感器的整体刚度,进而保证了冲击信号的监测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传感器本体包括底座及设置于底座上的上盖9,上盖9设置电缆15的出线口,出线口的轴线方向与底座的轴线方向设置预设角度的夹角,限位部设置于底座的下部外周,锁固螺母12可转动的套装于限位部上方的底座外周。
需要说明的是,底座为圆筒形,后端为开口,中部设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与开口连通。底座的上端与上盖9的下端过盈配合压入,并焊接底座与上盖9之间的缝隙,增强稳固性。
出线口的轴线方向与底座的轴线方向呈预设角度,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置预设角度为任意需要的角度。由于底座与锁固螺母12可相对转动,在安装时,可以将出线口朝向便于安装的方向后,再利用锁固螺母12安装底座,安装底座后不会改变出线口的朝向,以防止扭曲电缆15,不会改变电缆15的方向,便于安装。
优选地,底座的前端外周设置与底座的前端面呈90度的第一锥面14,安装孔底部同样设置与安装孔的底面呈90度的锥面,底座装入安装孔中后,底座的前部第一锥面14可以与安装孔的锥面贴合。锁固螺母12拧紧后,由于锁固螺母12可以相对底座转动,且第一锥面14和第二锥面可相互贴合,可使得第一锥面14克服第二锥面加工时与螺纹之间的同轴度误差,自动找正并紧密贴合。由于第一锥面14与第二锥面贴合,能有效接受冲击纵波,保证传感器冲击信号的检测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传感器本体内设置电路板11,所述电路板11与电缆15连接,所述电路板11上设有敏感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11上可以设置敏感元件,用于检测待测位置的振动、冲击或温度等参数,电路板11安装于传感器本体内,电路板11与电缆15焊接后插入底座,电路板11与电缆15连接,电缆15沿传感器本体的后端伸出以传递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底座内设置压圈10,压圈10上设有供电缆15穿过的出线孔,压圈10与底座过盈配合并压紧电路板11。
需要说明的是,压圈10与底座过盈配合并与底座焊接,便于电路板11外部的底座内腔灌封环氧树脂,环氧树脂灌封后,将锁固螺母12套在底座上,将底座装入上盖9中。
由于压圈10较小,可以将底座小型化设置,降低了底座的高度,减少了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的整体的占用空间,更有利于安装在靠近故障易发生的区域,不易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保证了安全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电路板11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台阶,压圈10两侧内周分别压紧于两个台阶。
需要说明的是,压圈10的前端面贴合于台阶前侧的电路板11的后端面,由于压圈10固定安装于底座内,压圈10的前端面可以阻挡电路板11的后端面,并且压圈10的内圈压紧在两个台阶,减小了电路板11的前端至压圈10后端的整体长度,进一步减小了底座的前端至后端的长度。
为了便于检测故障易发生位置的温度情况,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底座的前端设有用于监测机械设备温度变化情况的温度敏感元件,温度敏感元件与电路板11连接。在底座的前端设置温度敏感元件,可以实时监测机械设备的温度变化情况,并将监测信号沿电缆传输至控制系统。由于底座2前端设有盲孔,可以提升温度敏感元件的监测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电路板11的前端沿所述电路板11的厚度方向设置凹陷的台阶面,所述温度敏感元件的引脚焊接于所述台阶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路板11设置台阶面处的厚度小于电路板11未设置台阶面处的厚度,在温度敏感元件安装后,可以增大其引脚与底座的间距,保证有足够的绝缘距离,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绝缘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底座的前部设置第一锥面14,第一锥面14的前端内径小于第一锥面14的后端内径,电路板11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斜面,两个斜面均与第一锥面14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11上可以设置用于检测冲击的敏感元件,由于电路板11的前端两侧的斜面与第一锥面14的内壁之间设置间隙,使电路板11的形状与底座的内壁形状适配,便于电路板11的安装,电路板11的前端面与底座的内壁接触,可以使底座的外壁接收到的冲击有效传递至电路板11上,保证传感器冲击信号的检测效果。并且可以提升电路板11的固定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出线口设置用于抱紧电缆15的抱紧机构。设置抱紧机构可以电缆15的固定效果,防止电缆15发生因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断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抱紧机构包括设置于出线口内的密封圈8,密封圈8套装于电缆15外部,密封圈8外部设置有压盖6,压盖6位于上盖9的出线口处,并与上盖9的出线口过盈配合并压紧密封圈8。
需要说明的是,上盖9为安装密封圈8和压盖6的基座,上盖9的前端与底座连接,密封圈8和压盖6均与上盖9连接。
由于电缆15的前端沿出线口伸入上盖9中,为了保护电缆15不与出线口接触,防止电缆15磨损,可以将密封圈8的前端穿过出线口伸入上盖9中,并套在电缆15的前端外部。
密封圈8为密封胶圈,压盖6与上盖9过盈配合后会压缩密封胶圈,使得密封胶圈压缩变形,由于密封胶圈套装于电缆15外部,从而可以达到抱紧电缆15、降低电路板11焊盘应力以及防水防尘的效果。
将压盖6的前端压入出线口内,出线口的内壁与压盖6之间采用过盈配合,并在接缝处焊接,以提升压盖6与上盖9之间的紧固力。为了防止密封圈8轴向移动,可以将密封圈8压紧于压盖6和上盖9之间,且压盖6可以压紧密封圈8的外周,为密封圈8提供径向紧固力,所以密封圈8可以抱紧电缆15,不仅提升了防水防尘效果,还提升了电缆15的固定效果。
将本实施例的上盖9连接于底座后,将密封圈8套在电缆15的外部并压入出线口中,之后再利用压盖6紧固密封圈8,可以提升电缆15的固定效果,防止电缆15发生因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断线。此外,由于出线口与电缆15之间设置密封圈8,可以防止水气、尘土等进入传感器内部,可以提升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压盖6的前端套装于密封圈8的外周,以将密封圈8压紧于电缆15的外周,压盖6的后端用于套装于电缆15的外周。
需要说明的是,压盖6沿密封圈8向后端延伸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压盖6的后端适当延长以套装在电缆15的外周可以使电缆15处于压盖6内部的部分不会发生较大的弯折,只能小幅度弯曲,增加电缆15可以发生较大弯曲的部位至电缆15前端的距离,减小了传感器线缆与电路板11连接断线的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出线口为阶梯形出线口,阶梯形出线口包括设置于阶梯形出线口内周的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第二环形台阶面,第一环形台阶面设置于第二环形台阶面的前侧,第一环形台阶面的外径等于第二环形台阶面的内径,密封圈8设置于第一环形台阶面,压盖6设置于第二环形台阶面。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圈8的外周设置环形贴合部7,环形贴合部7的前端面为环形平面,与第一环形台阶面相贴合,环形贴合部7的外周面为环形周面,与第一环形台阶面后侧的出线口内壁贴合。此设置可以防止密封圈8沿轴向朝向前端移动,也可设置环形贴合部7的外径略大于第一环形台阶面的外径,使环形贴合部7与第一环形台阶面后侧的出线口内壁过盈配合,从而增加密封圈8与上盖9之间的紧固力。
压盖6的前端面贴合于第二环形台阶面,压盖6的前端外周压入第二环形台阶面后侧的出线口的内壁,将压盖6的前端外周与上盖9的内壁焊接,便于上盖9和压盖6的正对连接,不仅可以限制压盖6轴向朝向前端移动,还能提升压盖6和上盖9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环形贴合部7的后端面为第一圆台面,且第一圆台面的前端外径大于后端外径,第一圆台面处于第二环形台阶面的后侧。压盖6的前端内壁设置与第一圆台面贴合的第二圆台面,第二圆台面的前端内径大于后端内径。当压盖6的前端面完全贴合于第二环形台阶面时,第二圆台面会压紧第一圆台面,第一圆台面会受到朝向前端的、径向向内的压紧力,从而将密封圈8分别压紧于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电缆15。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可以提升密封圈8安装的稳定性、提升压盖6安装的稳定性,并且提升密封圈8抱紧电缆15的抱紧力,从而提升密封性,减小电缆15前端发生的形变量,进一步防止电缆15发生因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断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压盖6与电缆15之间设置护线簧2,护线簧2的一端设置于压盖6与密封圈8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护线簧2的前端设置于第一圆台面和第二圆台面之间,护线簧2通过第二圆台面压紧于第一圆台面,护线簧2的后端套装于电缆15外周,在电缆15弯曲时,护线簧2可以随电缆15一起弯曲,以保证电缆15不会与压盖6发生干涉,且限制了电缆15的弯曲程度,进一步防止了电缆15因磨损而导致的断裂,提升了电缆15的使用寿命。
护线簧2具有较强的弹性,在电缆15弯曲后,护线簧2可以随电缆15发生较大程度的形变,且可以恢复原状,可以反复弯曲,使用寿命较长、成本较低。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护线簧2的后端沿压盖6的后端伸出。本实施例可以防止电缆15在弯曲时与压盖6的后端接触,护线簧2处于电缆15和压盖6的后端之间,可以增大电缆15的受力面积,进一步防止了电缆15因与压盖6的后端磨损而导致的断裂,提升了电缆15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出线口的外部设置用于将套装于电缆15外周的尼龙软管1压紧于锁紧机构外周的压紧机构。由于尼龙软管1通过压紧机构与上盖9直连,电缆15弯曲时外部包裹尼龙软管1,减小了电缆15承受的应力,使其在恶劣的运行环境中,不易发生电缆15疲劳导致断线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压紧机构包括盖帽4和胶套,盖帽4的前端套装于出线口的外周,盖帽4的后端压紧胶套于尼龙软管1的外周,以将尼龙软管1压紧于锁紧机构的外周;盖帽4在远离上盖9的一端内壁设有环形倒钩3,环形倒钩3用于挤压胶套。
需要说明的是,电缆15伸入尼龙软管1中,尼龙软管1通过压紧机构压紧于压盖6的外周,压紧机构设置于上盖9,从而使压紧机构分别连接尼龙软管1和上盖9,以稳定安装尼龙软管1。上盖9的后端外周过盈配合压入盖帽4的前端内壁,在将上盖9与盖帽4的接缝处焊接,盖帽4在安装后会径向向内挤压胶套,使得胶套抱紧尼龙软管1,以防止尼龙软管1脱出。
环形倒钩3沿盖帽4后端的内壁径向向内凸起,盖帽4套装于胶套外周后,环形倒钩3可以压紧胶套贴合于尼龙软管1的外周,防止胶套沿盖帽4的后侧脱出。
压盖6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尼龙软管1配合的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的数量大于一个时,所有第一环形凸起沿压盖6的轴向依次排列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尼龙软管1采用波纹管,管壁具有径向向内的凸起,当盖帽4压紧胶套以压紧管壁时,管壁会向内压紧于压盖6,此时管壁的至少一个凸起会处于第一环形凸起的前端,且管壁的凸起的内径小于第一环形凸起的外径,第一环形凸起会限制管壁的凸起,使管壁的凸起不能轻易向后端移动,从而防止了管壁脱离压盖6,提升了尼龙软管1与压盖6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设置至少两个第一环形凸起可以使管壁的凸起处于第一环形凸起的前端以及相邻第一环形凸起之间,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一环形凸起的限位作用,进一步提升尼龙软管1与压盖6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胶套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尼龙软管1配合的第二环形凸起5;第二环形凸起5的数量大于一个时,所有第二环形凸起5沿胶套的轴向依次排列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尼龙软管1采用波纹管,管壁具有径向向外的凸起,当盖帽4压紧胶套时,胶套会压紧于管壁外周,此时管壁的至少一个凸起会处于第二环形凸起5的前端,且管壁的凸起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凸起5的内径,第二环形凸起5会限制管壁的凸起,使管壁的凸起不能轻易向后端移动,从而进一步防止了管壁脱离胶套,提升了尼龙软管1与胶套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设置至少两个第二环形凸起5可以使管壁的凸起处于第二环形凸起5的前端以及相邻第二环形凸起5之间,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二环形凸起5的限位作用,提升了胶套的防滑性,进一步提升尼龙软管1与胶套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上盖9的下端套装于底座的上端外周,上盖9与底座焊接。将上盖9与底座连接后暴露在外部的连接缝隙焊接,可以提升底座与上盖9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锁固螺母12上端高于底座与上盖9的焊缝,锁固螺母12的侧壁设置正对焊缝的通孔。由于通孔正对焊缝,可以通过激光穿过通孔焊接底座与上盖9的缝隙,且锁固螺母12可以相对底座转动,可通过转动底座将一圈接缝焊接。本实施例可以提升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的美观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锁固螺母12的外螺纹13上方的外周设置外六角的拧紧部。由于锁固螺母12需要拧紧于安装孔中,所以在外螺纹13上方设置拧紧部,利用扳手等装置转动拧紧部可以便于将锁固螺母12拧入安装孔中,且便于调节锁固螺母12与安装孔连接的紧固力。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本体及可转动的套装于所述传感器本体前端外周的锁固螺母(12),所述锁固螺母(12)的外周设置外螺纹(13),所述锁固螺母(12)前端的所述传感器本体外周设置外径大于所述锁固螺母(12)内径的限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上盖(9),所述上盖(9)设置电缆(15)的出线口,所述出线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底座的轴线方向设置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下部外周,所述锁固螺母(12)可转动的套装于所述限位部上方的所述底座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本体内设置电路板(11),所述电路板(11)与电缆(15)连接,所述电路板(11)上设有敏感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设置压圈(10),所述压圈(10)上设有供所述电缆(15)穿过的出线孔,所述压圈(10)与所述底座过盈配合并压紧所述电路板(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11)的后端两侧分别设置台阶,所述压圈(10)两侧内周分别压紧于两个所述台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前端设有用于监测机械设备温度变化情况的温度敏感元件,所述温度敏感元件与所述电路板(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11)的前端沿所述电路板(11)的厚度方向设置凹陷的台阶面,所述温度敏感元件的引脚焊接于所述台阶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前部设置第一锥面(14),所述第一锥面(14)的前端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锥面(14)的后端内径,所述电路板(11)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斜面,两个所述斜面均与所述第一锥面(14)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设置用于抱紧所述电缆(15)的抱紧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出线口内的密封圈(8),所述密封圈(8)套装于所述电缆(15)外部,所述密封圈(8)外部设置有压盖(6),所述压盖(6)位于所述上盖(9)的出线口处,并与所述上盖(9)的出线口过盈配合并压紧所述密封圈(8)。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6)与所述电缆(15)之间设置护线簧(2),所述护线簧(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压盖(6)与所述密封圈(8)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的外部设置用于将套装于所述电缆(15)外周的尼龙软管(1)压紧于所述抱紧机构外周的压紧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机构包括盖帽(4)和胶套,所述盖帽(4)的前端套装于所述出线口的外周,所述盖帽(4)的后端压紧所述胶套于所述尼龙软管(1)的外周,以将所述尼龙软管(1)压紧于所述抱紧机构的外周;所述盖帽(4)在远离所述上盖(9)的一端内壁设有环形倒钩,所述环形倒钩用于挤压所述胶套。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9)的下端套装于所述底座的上端外周,所述上盖(9)与所述底座焊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螺母(12)上端高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9)的焊缝,所述锁固螺母(12)的侧壁设置正对所述焊缝的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螺母(12)的所述外螺纹(13)上方的外周设置外六角的拧紧部。
CN202022111966.6U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Active CN213422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1966.6U CN213422403U (zh)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1966.6U CN213422403U (zh)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22403U true CN213422403U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64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11966.6U Active CN213422403U (zh)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224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3315A (zh) 带屏蔽功能的波纹管密封接头
CN213422403U (zh) 一种可旋转侧出线复合传感器
CN105490072B (zh) 一种浮动密封连接器
CN113188709A (zh) 一种可动态监测螺纹联结预紧力的传感器式弹性垫圈
CN105006784B (zh) 波纹软管密封接头
CN204249747U (zh) 胎压监测传感器
CN213422404U (zh) 一种小型化复合传感器
CN206992864U (zh) 一种电子换向电机线缆接头
CN214542514U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用对外通讯天线安装装置及储能集装箱
CN213543604U (zh) 一种传感器电缆锁紧机构及小型化复合传感器
CN211061111U (zh) 一种深水压力传感器封装结构
CN211202400U (zh) 叶轮螺母防松密封装置
CN103968870B (zh) 一种传感器及其密封方法
CN111781472A (zh) 一种用于检测局部放电的内置式检测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11271564A (zh) 一种用于轨道检测的传感器固定装置
CN211428822U (zh) 一种传感器软管锁紧结构
CN218733167U (zh) 一种改进的电缆密封接头
CN214120990U (zh) 一种三坐标振动传感器
CN211508573U (zh) 一种防折弯电缆固定头
CN211779488U (zh) 一种连接水管的密封结构
CN214544461U (zh) 一种密封装置及监控设备
CN218400517U (zh) 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防尘防雨结构
CN117331172B (zh) 危化品罐式运输车带光纤机械保险丝连接器及连接方法
CN213579502U (zh) 一种温度压力密度多参量变送器
CN213688475U (zh) 一种温度振动复合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