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20097U - 节流阀 - Google Patents
节流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420097U CN213420097U CN202022052453.2U CN202022052453U CN213420097U CN 213420097 U CN213420097 U CN 213420097U CN 202022052453 U CN202022052453 U CN 202022052453U CN 213420097 U CN213420097 U CN 2134200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section
- valve
- hole section
- aper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流阀。节流阀包括:阀座,具有阀腔;第一阀芯,设置在阀腔内,第一阀芯具有第一过流孔,第一过流孔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孔段和第三孔段;其中,第三孔段为第一锥形孔,沿第三孔段至第二孔段的方向上,第一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第一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2与第一阀芯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2>(D‑D2)/2。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节流阀。
背景技术
目前,节流阀是较为常见的通过小孔进行节流的产品,其原理是通过内部设置节流阀芯来实现换热系统(如空调系统)的节流降压。
然而,在使用节流阀进行节流的过程中,由于制冷剂对节流阀的内部结构进行剧烈的冲击,导致制冷剂在节流阀的阀腔中的扰动剧烈甚至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流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流阀,包括:阀座,具有阀腔;第一阀芯,设置在阀腔内,第一阀芯具有第一过流孔,第一过流孔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孔段和第三孔段;其中,第三孔段为第一锥形孔,沿第三孔段至第二孔段的方向上,第一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第一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2与第一阀芯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2>(D-D2)/2。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无论节流阀处于何种节流状态,第三孔段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进而降低了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当制冷剂进入第一锥形孔内后,第一锥形孔的上述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小制冷剂受到的阻力,进而降低了制冷剂流经第一锥形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孔还包括第一孔段,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连接且设置在远离第三孔段的一侧,第一孔段为第二锥形孔,沿第一孔段至第二孔段的方向上,第二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第一锥形孔的第一圆心角B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制冷剂能够通过第一锥形孔进入第一孔段内,以使制冷剂在第一阀芯内顺畅地流动;另一方面使得第一锥形孔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锥形孔的第二圆心角A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制冷剂能够通过第二锥形孔进入第二孔段内,以使制冷剂在第一阀芯内顺畅地流动;另一方面使得第二锥形孔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1与第一阀芯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1>(D-D1)/2。当制冷剂进入第二锥形孔内后,第二锥形孔的上述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小制冷剂受到的阻力,进而降低了制冷剂流经第二锥形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孔还包括第四孔段,第一孔段的两端分别与第四孔段和第二孔段连接,第四孔段为直孔或锥形孔。当制冷剂依次经由第四孔段、第一孔段及第二孔段流入第三孔段中,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由于第一孔段的孔径逐渐减小,因此制冷剂的流速会逐步增大,以达到逐步降压的效果,降低了因制冷剂高速扰动冲击产生的噪音,同时台阶位置处容易产生较小的漩涡,以进一步起到降压的效果,从而使节流后的制冷剂逐步达到稳压状态,起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孔还包括第五孔段,第三孔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孔段和第五孔段连接;其中,第五孔段为直孔或锥形孔。第三孔段与第五孔段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当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五孔段、第三孔段及第二孔段流入第一孔段中,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由于第三孔段的孔径逐渐减小,因此制冷剂的流速会逐步增大,以达到逐步降压的效果,降低了因制冷剂高速扰动冲击产生的噪音,同时台阶位置处容易产生较小的漩涡,以进一步起到降压的效果,从而使节流后的制冷剂逐步达到稳压状态,起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
进一步地,节流阀还包括:第二阀芯,第二阀芯可活动地设置在阀腔内,第二阀芯具有第二过流通道和导流空间,第二过流通道与第一过流孔连通;其中,节流阀具有第一过流孔与导流空间连通的第一节流状态和第一过流孔与导流空间断开连通的第二节流状态。当节流阀处于第二节流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二过流通道、第一孔段、第二孔段及第三孔段流出至节流阀外,第一孔段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当节流阀处于第一节流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三孔段、第二孔段、第一孔段及第二过流通道流出至节流阀外,第三孔段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这样,本实施例中的节流阀能够降低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阀芯具有安装腔,第一过流孔与安装腔连通,第二孔段位于第一孔段远离安装腔的一侧,第二阀芯设置在安装腔内。
进一步地,第二阀芯还具有锥形面,锥形面位于第二过流通道的上方,沿锥形面至第二过流通道的方向上,锥形面的内径逐渐减小,锥形面的第三圆心角C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当节流阀处于第二节流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由锥形面和第二过流通道后流入第一过流孔内,锥形面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阀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节流阀的第一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第一阀芯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阀的实施例二的第一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5中的第一阀芯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阀的实施例三的第一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7中的第一阀芯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阀的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节流阀的第一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的节流阀的第二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1示出了图8中的节流阀的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装配后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阀座;11、阀腔;20、第一阀芯;21、第一过流孔;211、第一孔段;212、第二孔段;213、第三孔段;214、第四孔段;215、第五孔段;22、安装腔;23、第一阀芯本体;24、延伸部;30、第二阀芯;31、第二过流通道;32、导流空间;33、第二阀芯本体;34、筋条;35、锥形面;41、第一过滤网;42、第二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流阀。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节流阀包括阀座10和第一阀芯20。阀座10具有阀腔11。第一阀芯20设置在阀腔11内,第一阀芯20具有第一过流孔21,第一过流孔2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孔段212和第三孔段213。其中,第三孔段213为第一锥形孔,沿第三孔段213至第二孔段212的方向上,第一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第一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2与第一阀芯20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2>(D-D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芯20与阀座10分体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芯也可与阀座一体设置,即阀座上直接加工形成第一阀芯。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阀芯20的第一过流孔2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孔段212和第三孔段213,第三孔段213为锥形孔。这样,无论节流阀处于何种节流状态,第三孔段213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进而降低了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当制冷剂进入第一锥形孔内后,第一锥形孔的上述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小制冷剂受到的阻力,进而降低了制冷剂流经第一锥形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过流孔21还包括第一孔段211,第一孔段211与第二孔段212连接且设置在远离第三孔段213的一侧,第一孔段211为第二锥形孔,沿第一孔段211至第二孔段212的方向上,第二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这样,第一孔段211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进而降低了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当制冷剂进入第二锥形孔内后,第二锥形孔的上述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小制冷剂受到的阻力,进而降低了制冷剂流经第二锥形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段211位于第二孔段212的上方,第二孔段212位于第三孔段213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阀应用于空调系统,在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制冷剂通过第四孔段214流入第一孔段211内,并通过第二孔段212从第三孔段213流出;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制冷剂通过第三孔段213流入第二孔段212内,并通过第一孔段211流出。这样,本实施例中的节流阀能够同时实现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对制冷剂进行双向降噪。
可选地,第一锥形孔的第一圆心角B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制冷剂能够通过第一锥形孔进入第一孔段211内,以使制冷剂在第一阀芯20内顺畅地流动;另一方面使得第一锥形孔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一圆心角B为45°、或60°、或90°、或120°、或135°。
可选地,第二锥形孔的第二圆心角A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制冷剂能够通过第二锥形孔进入第二孔段212内,以使制冷剂在第一阀芯20内顺畅地流动;另一方面使得第二锥形孔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二圆心角A为45°、或60°、或90°、或120°、或135°。
可选地,第二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1与第一阀芯20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1>(D-D1)/2。这样,当制冷剂进入第二锥形孔内后,第二锥形孔的上述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小制冷剂受到的阻力,进而降低了制冷剂流经第一锥形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第一过流孔21还包括第四孔段214,第一孔段211的两端分别与第四孔段214和第二孔段212连接,第四孔段214为直孔或锥形孔。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孔段214为直孔段,以使第四孔段214与第一孔段211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这样,当制冷剂依次经由第四孔段214、第一孔段211及第二孔段212流入第三孔段213中,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由于第一孔段211的孔径逐渐减小,因此制冷剂的流速会逐步增大,以达到逐步降压的效果,降低了因制冷剂高速扰动冲击产生的噪音,同时台阶位置处容易产生较小的漩涡,以进一步起到降压的效果,从而使节流后的制冷剂逐步达到稳压状态,起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孔段214的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第四孔段214为锥形孔。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过流孔21还包括第五孔段215,第三孔段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孔段212和第五孔段215连接。这样,第三孔段213与第五孔段215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当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五孔段215、第三孔段213及第二孔段212流入第一孔段211中,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由于第三孔段213的孔径逐渐减小,因此制冷剂的流速会逐步增大,以达到逐步降压的效果,降低了因制冷剂高速扰动冲击产生的噪音,同时台阶位置处容易产生较小的漩涡,以进一步起到降压的效果,从而使节流后的制冷剂逐步达到稳压状态,起到了降低噪音的效果。
可选地,第五孔段215为直孔或锥形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孔段215为直孔,以使第五孔段215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第五孔段215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孔段215的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五孔段215为锥形孔。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节流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阀芯的结构不同。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孔段211为第一锥形孔,沿第一孔段211至第二孔段212的方向上,第一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第三孔段213为第二锥形孔,沿第三孔段213至第二孔段212的方向上,第二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这样,在制冷剂通过第一孔段211流入第三孔段213的过程中,第一孔段211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进而降低了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节流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阀芯的结构不同。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阀芯20包括第四孔段214、第一孔段211、第二孔段212及第三孔段213。这样,在制冷剂通过第三孔段213流入第一孔段211的过程中,第三孔段213的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进而降低了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的节流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节流阀的结构不同。
如图8至图11所示,第一阀芯20具有安装腔22,第一过流孔21与安装腔22连通,第二孔段212位于第一孔段211远离安装腔22的一侧,节流阀还包括第二阀芯30。第二阀芯30可活动地设置在阀腔11内,第二阀芯30具有第二过流通道31和导流空间32,第二过流通道31与第一过流孔21连通。其中,节流阀具有第一过流孔21与导流空间32连通的第一节流状态和第一过流孔21与导流空间32断开连通的第二节流状态。具体地,第二阀芯30设置在安装腔22内,当节流阀处于第二节流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二过流通道31、第一孔段211、第二孔段212及第三孔段213流出至节流阀外,第一孔段211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当节流阀处于第一节流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三孔段213、第二孔段212、第一孔段211及第二过流通道31流出至节流阀外,第三孔段213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这样,本实施例中的节流阀能够降低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如图11所示,第二阀芯30还具有锥形面35,锥形面35位于第二过流通道31的上方,沿锥形面35至第二过流通道31的方向上,锥形面35的内径逐渐减小,锥形面35的第三圆心角C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这样,当节流阀处于第二节流状态时,制冷剂依次经由锥形面35和第二过流通道31后流入第一过流孔21内,锥形面35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
具体地,第二阀芯30锥形面的最大内径D3与第二阀芯的外径D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3>(D4-D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圆心角C为45°、或60°、或90°、或120°、或135°。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芯与阀座设置为一体,则第二阀芯30可直接设置在阀腔内。
如图9所示,第一阀芯20包括第一阀芯本体23和延伸部24。其中,安装腔22设置在第一阀芯本体23上。延伸部24与第一阀芯本体23连接且朝向远离安装腔22的一侧延伸,第三孔段213和部分第二孔段212设置在延伸部24上。这样,在节流阀对制冷剂进行节流的过程中,延伸部24的上述设置便于制冷剂流入或流出,进而提升了节流阀的运行可靠性。
具体地,节流阀还包括第一过滤网41、第二过滤网42和连接管。第一过滤网41设置在第一阀芯20的内端与阀腔11的内壁之间。第一过滤网41的底部成向上凹陷的弧形凹槽,以提升第一过滤网41对制冷剂的过滤效率。连接管与阀座10安装第一阀芯20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滤网42设置在第一阀芯20的外端与连接管之间,第二过滤网42的底部成向下凹陷的弧形凹槽,以提升第二过滤网42对制冷剂的过滤效率。延伸部24朝向第二过滤网42延伸,以防止制冷剂在第一阀芯20与第二过滤网42之间滞留、堆积而影响制冷剂的正常流动。
可选地,第一过滤网41为金属过滤网。
可选地,第二过滤网42为金属过滤网。
如图10所示,第二阀芯30包括第二阀芯本体33和多个筋条34。第二过流通道31设置在第二阀芯本体33上。多个筋条34设置在第二阀芯本体33的外周面上,且多个筋条34沿第二阀芯本体33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各筋条34沿第二阀芯本体33的延伸方向延伸。具体地,相邻的两个筋条34之间形成导流空间32,以使第一过流孔21和导流空间32形成直通型的平滑流道,制冷剂依次平滑通过第一过流孔21和导流空间32,由于没有流道突变,因此制冷剂与阀腔11的内壁不会产生冲击噪音、边棱噪音和湍流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筋条34为三个,三个筋条34沿第二阀芯本体33的周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筋条34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进行调整。可选地,筋条34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无论节流阀处于何种节流状态,第三孔段的上述变径设计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避免制冷剂节流时产生高速冲击扰动,进而降低了节流阀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节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当制冷剂进入第一锥形孔内后,第一锥形孔的上述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小制冷剂受到的阻力,进而降低了制冷剂流经第一锥形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节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座(10),具有阀腔(11);
第一阀芯(20),设置在所述阀腔(11)内,所述第一阀芯(20)具有第一过流孔(21),所述第一过流孔(2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孔段(212)和第三孔段(213);
其中,所述第三孔段(213)为第一锥形孔,沿所述第三孔段(213)至所述第二孔段(21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2与所述第一阀芯(20)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2>(D-D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孔(21)还包括第一孔段(211),所述第一孔段(211)与所述第二孔段(212)连接且设置在远离第三孔段(213)的一侧,所述第一孔段(211)为第二锥形孔,沿所述第一孔段(211)至所述第二孔段(21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孔的第一圆心角B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形孔的第二圆心角A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1与所述第一阀芯(20)的外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1>(D-D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孔(21)还包括第四孔段(214),所述第一孔段(2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孔段(214)和所述第二孔段(212)连接,所述第四孔段(214)为直孔或锥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孔(21)还包括第五孔段(215),所述第三孔段(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孔段(212)和所述第五孔段(215)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孔段(215)为直孔或锥形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还包括:
第二阀芯(30),所述第二阀芯(3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腔(11)内,所述第二阀芯(30)具有第二过流通道(31)和导流空间(32),所述第二过流通道(31)与所述第一过流孔(21)连通;其中,所述节流阀具有所述第一过流孔(21)与所述导流空间(32)连通的第一节流状态和所述第一过流孔(21)与所述导流空间(32)断开连通的第二节流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20)具有安装腔(22),所述第一过流孔(21)与所述安装腔(22)连通,所述第二孔段(212)位于所述第一孔段(211)远离所述安装腔(22)的一侧,所述第二阀芯(3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2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30)还具有锥形面(35),所述锥形面(35)位于所述第二过流通道(31)的上方,沿所述锥形面(35)至所述第二过流通道(31)的方向上,所述锥形面(35)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锥形面(35)的第三圆心角C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52453.2U CN213420097U (zh) | 2020-09-17 | 2020-09-17 | 节流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52453.2U CN213420097U (zh) | 2020-09-17 | 2020-09-17 | 节流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420097U true CN213420097U (zh) | 2021-06-11 |
Family
ID=76262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52453.2U Active CN213420097U (zh) | 2020-09-17 | 2020-09-17 | 节流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42009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48260A1 (zh) * | 2020-09-07 | 2022-03-10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节流阀装置 |
-
2020
- 2020-09-17 CN CN202022052453.2U patent/CN2134200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48260A1 (zh) * | 2020-09-07 | 2022-03-10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节流阀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68310A (zh) | 空气动力型降噪笼 | |
EP2226536A1 (en) | A control ball valve | |
CN111659551B (zh) | 卫浴嵌装单元 | |
CN213420097U (zh) | 节流阀 | |
CN105972233A (zh) | 膨胀阀、冷媒循环系统和空调器 | |
CN203475534U (zh) | 射流调节器 | |
JP7550229B2 (ja) | 弁体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有する複合弁 | |
CA3071082A1 (en) | Improved noise attenuation trim assembly | |
CN213420023U (zh) | 节流阀 | |
CN105570598A (zh) | 管道整流装置 | |
CN212080232U (zh) | 组合阀 | |
CN205278654U (zh) | 一种反向喷嘴降压装置 | |
CN107631524A (zh) | 电子膨胀阀 | |
WO2022057421A1 (zh) | 电子膨胀阀、冷媒循环管路及空调器系统 | |
CN212389841U (zh) | 节流阀 | |
CN215505861U (zh) | 一种进出口流速有角度偏转的阀门滤网结构 | |
CN101617088B (zh) | 射流成形器 | |
CN114215960A (zh) | 节流阀 | |
CN212389759U (zh) | 截止阀 | |
CN210832641U (zh) | 一种膨胀阀 | |
CN206478907U (zh) | 一种截止节流阀 | |
CN208778905U (zh) | 一种带消声功能的离心泵进流管 | |
CN207179976U (zh) | 节流阀及空调器 | |
CN114198505A (zh) | 截止阀 | |
WO2019119644A1 (zh) | 节水降噪装置及出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