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0942U -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80942U
CN213380942U CN202021513314.9U CN202021513314U CN213380942U CN 213380942 U CN213380942 U CN 213380942U CN 202021513314 U CN202021513314 U CN 202021513314U CN 213380942 U CN213380942 U CN 213380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loading
rotating shaft
roller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133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燕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133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80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80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80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属于工件研磨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支架,在支架上具有横向布置的滚筒,该滚筒具有转动轴以及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该转动轴与一第一动力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滚筒内具有用于装载工件的若干装载机构,每个装载机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连接。本技术方案中,由于滚筒采用卧式布置,因此在运动过程中,滚筒内的研磨料与转载机构上的工件能够充分接触,提高研磨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研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滚筒研磨装置是零件随着滚筒一起转动,在转动的过程通过抛光物质与零件的接触实现抛光作业。这种抛光作业尽管能够实现零件的抛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这类滚筒研磨装置多数采用立式滚筒结构,在工作时由于重力效应,研磨料多位于滚筒内腔的下部,因此对于位于滚筒内腔上部的工件无法达到很好的研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目的在于实现滚筒的卧式布置,以实现研磨料与工件充分接触,增加摩擦,提高研磨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本技术方案为: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包括支架;
在支架上具有横向布置的滚筒,该滚筒具有转动轴以及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该转动轴与一第一动力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滚筒内具有用于装载工件的若干装载机构,每个装载机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连接。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装载机构以圆周布置的方式围绕所述转动轴均布。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装载机构为能够绕其轴心线转动的结构,每个装载机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具有第一齿轮以及连接装载机构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设置且与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用于当转动轴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沿着第一齿轮滚动以实现所述装载机构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外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还包括滚筒套壳,该滚筒套壳固定在支架上且可相对转动地套接在所述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外周侧以形成滚筒内腔。
进一步的,所述装载机构具有转轴、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壁和所述第二筒壁的第一转动连接器和第二转动连接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和第二转动连接器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连接器与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当第二齿轮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器为弹性联轴器,该弹性联轴器具有可伸缩的活动杆,该活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可拆卸传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滚筒的外侧,其中,支架上具有一个解锁机构,该解锁机构的解锁机械手正对所有弹性联轴器所形成的圆周线,所述解锁机械手用于当弹性联轴器转动至与所述解锁机械手正对时将所述活动杆向外拉出使得所述转轴脱离该活动杆。
进一步的,还具有一将所述滚筒包裹在内部的壳体;该壳体顶部具有一个翻盖;
所述滚筒具有一个长度至少大于所述转轴长度的开口部;
所述壳体位于所述滚筒的正下方具有一个缺口部,所述缺口部具有一个可移动的收储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包括支架,在支架上具有横向布置的滚筒,该滚筒具有转动轴以及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该转动轴与一第一动力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滚筒内具有用于装载工件的若干装载机构,每个装载机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连接。本技术方案中,由于滚筒采用卧式布置,因此在运动过程中,滚筒内的研磨料与转载机构上的工件能够充分接触,提高研磨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的外形示意图之一;
图2为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的外形示意图之二;
图3为滚筒的外形示意图之一;
图4为滚筒的外形示意图之二;
图5为滚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滚筒沿轴向的剖视图;
图8为装载机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9为装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解锁机构和装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活动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的方向以附图所展示的为准。如果某一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包括支架1,在支架1上具有横向布置的滚筒2,该滚筒2具有转动轴24以及固定连接在转动轴 24上的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该转动轴24与一第一动力机构8传动连接,所述滚筒2内具有用于装载工件的若干装载机构4,每个装载机构4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连接。
具体来说,本技术方案的滚筒2采用横向布置,即实现卧式布设;第一动力机构8驱动转动轴24的转动以达到驱动整个滚筒2的转动,在滚筒2的转动过程,研磨料能够充分的将工件覆盖,这样实现对提高研磨料对工件的研磨质量,解决了传统立式研磨设备无法充分研磨的问题。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滚筒2还包括滚筒套壳23,该滚筒套壳23固定在支架1上且可相对转动地套接在所述第一筒壁 21和第二筒壁22外周侧以形成滚筒内腔。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滚筒套壳23 是固定不动的,转动轴24带动所述第一筒壁21、第二筒壁22以及若干个装载机构4转动,而研磨料则位于滚筒套壳23的滚筒内腔的下部,这样在装载机构4随着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转动过程中不断的冲刷研磨料,在不断的转动过程,装载机构4上的工件与研磨料不断的实现摩擦,这样便实现了充分的研磨;由于每个装载机构4在转动过程中都会与位于滚筒内腔的研磨料充分接触研磨,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立式研磨设备,具有更优异的研磨效果,且各个工件的研磨质量也相对均匀,解决了传统立式研磨设备由于上部的工件无法与研磨料充分接触导致上部和下部工件研磨质量不均匀的问题。
很重要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干所述装载机构4为能够绕其轴心线转动的结构,每个装载机构4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转动连接。即除了所有装载机构4随着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做整体的相对转动轴24 的转动之外,每个装载机构4也是可以自行转动的,围绕着各自的轴心线转动。即装载机构4随着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转动定义为公转,而装载机构4 自行转动定义为自传,这样使得装载在装载机构4上的工件相对研磨料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和/或运动方向,以此增加了工件与研磨料的摩擦力以及增加工件与研磨料的接触频率,提高了研磨的效率和质量。
详细来说,如图3至图5所示,滚筒套壳23、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半封闭结构,其中,滚筒套壳23是不动的,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随着转动轴24转动,研磨料位于滚筒套壳23的滚筒内腔下部,这样在转动时装载机构4将冲刷研磨料。在具体工作的时候,转动轴24在第一动力机构8的作用下带动第一筒壁21、第二筒壁22以及装载机构4公转,同时装载机构4也会自转,这样使得装载机构4上的工件具有与第一筒壁21 和第二筒壁22不一样的运动状态。即利用公转和自传使得装载机构4提高与研磨料的有效接触长度以及增加摩擦力,保证研磨质量。
参见图6和图8,在本技术方案中,若干所述装载机构4以圆周布置的方式围绕所述转动轴24均布。例如包括12个所述装载机构4,则该12个装载机构4是间隔布置在一个圆的圆周线上的,优选的,该12个装载机构4是均匀布置的,即任意相邻的两个装载机构4之间的圆心角是相同的。即若干个装载机构4围成的圆的圆心轴线是转动轴24的轴心线。通过这样的布置,能够提高滚筒2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装载机构4的自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通过单独的动力机构驱动或利用第一动力机构8动力实现同时转动。
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传动机构3实现装载机构4的自转,该传动机构3的动力源于第一动力机构8。所述传动机构3具有第一齿轮31以及连接装载机构4的第二齿轮32,所述第一齿轮31与所述转动轴24同轴设置且与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啮合连接,用于当转动轴 24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32沿着第一齿轮31滚动以实现所述装载机构4的转动。应当理解,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齿轮31是与所述支架1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在工作的时候该第一齿轮31不会发生运动,而装载机构4随着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的转动而公转,在装载机构4公转的同时,由于第二齿轮 32和第一齿轮31是啮合的,因此在公转的过程第二齿轮32是沿着第一齿轮 31的轮齿转动,而第二齿轮32与装载机构4固定连接在一起,故而整个装载机构4在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转动的过程产生自转,这样便实现了装载机构4的转动。即在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转动过程,装载机构4与研磨料接触沿着公转路径滑行时,转载机构4也沿着自转轨迹转动,通过公转路径和自传路径叠加增加了工件与研磨料接触的有效长度,增加工件相对研磨料行程,这样增加了摩擦力和研磨距离,提高整个研磨效率和研磨质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齿轮31的外径大于第二齿轮32的外径,这样能够提高装载机构4的自转相对公转在单位时间内转动更多圈数,以提高与研磨料的接触时间,增强研磨效率和质量。
其中,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齿轮31和所述第二齿轮32外啮合连接。具体所述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均为外齿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31优选为齿轮环,这样方便滚筒2的转轴穿过该第一齿轮31的轴心线。
另外,参见图6,需要说明一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动力机构8包括驱动电机81和传动带82,驱动电机81固定在支架1上,传动带82将驱动电机81 和滚筒2的转轴24传动连接起来。当驱动电机81转动时即带动转动轴24转动,以实现若干个装载机构4随之转动。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传动机构3能够有效利用第一动力机构 8的动力作为驱动装载机构4自转的驱动力,能够减少动力结构(例如电机) 的使用,降低成本和能耗;且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当然了,除了采用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啮合的传动机构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合适的动力机构实现装载机构4的自转,例如是在第一筒壁21或所述第二筒壁22的外侧设置一个单独的电机,该电机通过传动带依序与每个装载机构4的转动轴传动连接。
参见图7和图9,所述装载机构4具有转轴42、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壁21和所述第二筒壁22的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所述转轴4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连接器43与所述第二齿轮32固定连接,当第二齿轮32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带动所述转轴42转动。即本实施例中,所述装载机构4主要通过转轴42来实现对工件的装载,这类装载机构4适用于具有通孔的零件的研磨处理,例如手表表壳、相机镜圈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其他任意合适的零件装载结构。在具体装载的时候,将这些零件依序穿插到转轴 42上即可。其中,为了防止在抛光过程,相邻的零件之间发生碰撞而损坏表面,所述转轴42上套接有若干挡环(图中未画出)。即在装载零件的时候每两个相邻的零件之间穿插一片挡环。其中挡环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塑胶片或棉绒布之类的材料。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技术实现,其能够保证与对应的筒壁转动连接在一起即可。同时,转轴42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例如用螺丝将转轴4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螺纹连接在一起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器44为弹性联轴器,该弹性联轴器具有可伸缩的活动杆441,该活动杆441的一端与所述转轴42可拆卸传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滚筒2的外侧,其中,支架1上具有一个解锁机构 5,该解锁机构5的解锁机械手51正对所有弹性联轴器所形成的圆周线,所述解锁机械手51用于当弹性联轴器转动至与所述解锁机械手51正对时将所述活动杆向外拉出使得所述转轴42脱离该活动杆4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器44的活动杆441在工作状态下是向滚筒2内侧回弹的,即在工作状态下,活动杆441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将转轴42的一端套住,当解锁机械手51 将活动杆441向外拉出时,活动杆441即与转轴42脱离,这样便实现了转轴 42的拆装。其中,所述解锁机构5为一个气缸,所述解锁机械手51为一个卡爪结构。所述解锁机械手5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卡爪511,该两个卡爪511之间形成能够让设置在活动杆441的呈T形的钉头442通过的空间,其中卡爪 511具有向空间内延伸的凸出部512,在非工作状态,凸出部512与钉头442 保持一定距离,在需要拆卸转轴42的时候,气缸向左移动,使得凸出部512 与钉头442接触并在进一步向左移动过程将整个活动杆441向左拉动,使得活动杆441与转轴42脱离,这样便实现了转轴42的可拆卸。其中,为了保证所述转轴42转动,所述转轴42的两端的截面均为非圆形结构,对应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用于与转轴42套接的部分也设计为非圆形结构。具体如图11所示,所述活动杆441上的活动套443的套孔4431为扁平的跑道型孔,这样有利于保证转轴42转动。其中,应当理解,所述弹性联轴器为现有技术实现,其自身的弹簧能够对活动杆441产生一个朝向滚筒2内的力,使得对应的活动套443能够与转轴42稳定套接在一起。具体的,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均采用现有的技术实现,因此此处不进行祥述,但不应以此认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
其中,应当理解,作为滚筒研磨装置,其具有控制装置(图中未画出),该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8和解锁机构5,具体来说该控制装置连接所述驱动电机81和气缸,通过该控制装置控制驱动电机81和气缸的运作。其中,在一些优选方案中,为了能够实现解锁机构5和装载机构4的自动对位,在所述支架1上固定有一个红外定位传感器9,该红外定位传感器9设置在所有装载机构4所形成的圆周线的正前方,用于检测当有装载机构4经过时向所述控制装置反馈信息以保证所述解锁机械手51将对应的装载机构4的钉头442 包围。应当注意,该控制装置采用现有公知的技术实现。具体工作的时候,通过按压所述控制装置的对应按钮后,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驱动电机81转动,并在红外定位传感器9侦测到装载机构4时,控制装置控制驱动电机81停止工作,再次按压控制装置对应的按钮,气缸向左拉扯活动杆441,转轴42与第二转动连接器44脱离,方便人员将转轴取出。其中,需要理解,此处涉及的具体控制由公知技术实现,此处不进行赘述。需要装配转轴42时,按压控制装置的控制按钮,气缸后退,将活动杆441向外拉扯,转轴42与第二转动连接器44脱离,然后将转轴42取出最后把零件取出再把转轴42放回;再次按压控制装置的控制按钮气缸回位,活动杆441复位,将转轴42套接;操作滚筒研磨装置的第一驱动机构控制按钮,滚筒2转动一个角度,使得另一个装载机构4的钉头位于解锁机械手51的卡爪结构处,此时重复上述动作,实现另一个装载机构4的转轴的取出和放回。
其中,本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一将所述滚筒2包裹在内部的壳体6;该壳体6顶部具有一个翻盖61;所述滚筒2具有一个长度至少大于所述转轴42长度的开口部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部25是由滚筒2的外壳23处开设。通过该开口部25实现转轴42的装配和拆卸。在工作的时候,在所述开口部25 处安装有盖子(图中未画出),通过盖子将开口部25封闭,防止研磨料在工作过程漏出。
参见图12,所述壳体6位于所述滚筒2的正下方具有一个缺口部62,所述缺口部62具有一个可移动的收储盒7。即通过收储盒7的设计能够将滚筒2 处落下的研磨料接收防止散落,实现回收。
具体工作时,所述驱动电机81转动,带动所述滚筒2转动,滚筒2转动过程,第二齿轮32沿着第一齿轮31的轮齿啮合转动,带动所述转轴42转动。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研磨设备的滚筒设置为卧式,提高工件研磨的质量和效率。另外,通过设计装载机构4能够自转,能够提高位于装载机构4上的工件与研磨料充分接触,提高抛光质量和抛光效率。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
在支架(1)上具有横向布置的滚筒(2),该滚筒(2)具有转动轴(24)以及固定连接在转动轴(24)上的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该转动轴(24)与一第一动力机构(8)传动连接,所述滚筒(2)内具有用于装载工件的若干装载机构(4),每个装载机构(4)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干所述装载机构(4)以圆周布置的方式围绕所述转动轴(24)均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干所述装载机构(4)为能够绕其轴心线转动的结构,每个装载机构(4)两端分别与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装载机构(4)都传动连接至一个传动机构(3),该传动机构(3)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8)传动连接,当第一动力机构(8)运动时通过所述传动机构(3)驱动所述装载机构(4)绕其轴心线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机构(3)具有第一齿轮(31)以及连接装载机构(4)的第二齿轮(32),所述第一齿轮(31)与所述转动轴(24)同轴设置且与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啮合连接,用于当转动轴(24)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32)沿着第一齿轮(31)滚动以实现所述装载机构(4)的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31)和所述第二齿轮(32)外啮合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2)还包括滚筒套壳(23),该滚筒套壳(23)固定在支架(1) 上且可相对转动地套接在所述第一筒壁(21)和第二筒壁(22)外周侧以形成滚筒内腔。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载机构(4)具有转轴(42)、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壁(21)和所述第二筒壁(22)的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所述转轴(4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和第二转动连接器(44)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连接器(43)与所述第二齿轮(32)固定连接,当第二齿轮(32)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器(43)带动所述转轴(42)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器(44)为弹性联轴器,该弹性联轴器具有可伸缩的活动杆,该活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42)可拆卸传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滚筒(2)的外侧,其中,支架(1)上具有一个解锁机构(5),该解锁机构(5)的解锁机械手正对所有弹性联轴器所形成的圆周线,所述解锁机械手用于当弹性联轴器转动至与所述解锁机械手正对时将所述活动杆向外拉出使得所述转轴(42)脱离该活动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一将所述滚筒(2)包裹在内部的壳体(6);该壳体(6)顶部具有一个翻盖(61);
所述滚筒(2)具有一个长度至少大于所述转轴(42)长度的开口部(25);
所述壳体(6)位于所述滚筒(2)的正下方具有一个缺口部(62),所述缺口部(62)具有一个可移动的收储盒(7)。
CN202021513314.9U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Active CN213380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3314.9U CN213380942U (zh)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3314.9U CN213380942U (zh)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80942U true CN213380942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202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13314.9U Active CN213380942U (zh)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8094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4008A (zh) * 2021-06-15 2021-10-22 广州大学 一种隔振弹簧的专用强化研磨设备及研磨方法
CN114473833A (zh) * 2022-03-16 2022-05-13 广州大学 一种离心摆动式强化研磨加工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4008A (zh) * 2021-06-15 2021-10-22 广州大学 一种隔振弹簧的专用强化研磨设备及研磨方法
CN113524008B (zh) * 2021-06-15 2022-04-29 广州大学 一种隔振弹簧的专用强化研磨设备及研磨方法
CN114473833A (zh) * 2022-03-16 2022-05-13 广州大学 一种离心摆动式强化研磨加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80942U (zh) 一种卧式滚筒研磨装置
CN111085918B (zh) 一种球状金属表面抛光设备
WO2019214391A1 (zh) 水下清洁机器人轮驱传动结构
CN206142514U (zh) 一种边料回收机
CN109999963A (zh) 一种球磨装置
CN103121188A (zh) 轮毂抛光机
CN201102160Y (zh) 磁力研磨机
CN111889433A (zh) 一种处理草本类中药的设备
CN202174485U (zh) 一种铜导电棒的抛光装置
CN218460249U (zh) 一种带有自洁功能的工业相机设备
CN218690852U (zh) 一种用于手机外壳喷涂的喷枪
CN109291663A (zh) 一种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提取装置
CN106901657B (zh) 一种家用电动清洁工具
CN113443477B (zh) 一种便于清理绒毛的熔喷布收卷装置
CN110497282B (zh) 一种弹簧端部周向全圆角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CN207914235U (zh) 洗药机筒体驱动机构
CN205035620U (zh) 缝纫机传动机构
CN209273168U (zh) 一种用于齿轮加工曲面抛光装置
CN113172619A (zh) 一种可旋转伸缩的打磨机械臂
CN107149444B (zh) 适于洗地机的无动力洗刷总成及具有其的洗地机
CN216030232U (zh) 一种轴承套圈喷砂处理装置
CN208250684U (zh) 减速离合器和洗衣机
CN214351479U (zh) 一种用于吊顶射钉加工用搓尖机
CN201744979U (zh) 电榔头
CN218359560U (zh) 一种可防扬尘扩散的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