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71315U - 一种烹饪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71315U
CN213371315U CN202021274382.4U CN202021274382U CN213371315U CN 213371315 U CN213371315 U CN 213371315U CN 202021274382 U CN202021274382 U CN 202021274382U CN 213371315 U CN213371315 U CN 213371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base
pot
heating plate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743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方艳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743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713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71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713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电器,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底座、锅具组件、加热组件及控制板,加热组件设于底座上且加热组件与底座之间设有隔热件,控制板设于底座内,锅具组件包括锅体,加热组件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的加热盘,加热盘的顶面为球冠形凸面,锅体的底面为球冠形凹面且与加热盘的顶面配合,锅体设于底座上时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贴触。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采用球冠面配合结构,可以减小锅体的底壁在受热后产生的变形量,提高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之间的接触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加热盘与锅体之间的热传导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热类烹饪电器一般都包括底座、锅具和加热件,加热件设置在底座上,加热件在机体工作时对锅具进行加热,实现烹饪目的。现有此类产品中,锅具与加热件之间一般采用平面配合结构,由于锅具受热容易发生变形,此种变形会影响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配合效果,从而会对加热件与锅具之间的热传导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电器,有效提高加热组件与锅具之间的热传导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电器,包括底座、锅具组件、加热组件及控制板,加热组件设于底座上且加热组件与底座之间设有隔热件,控制板设于底座内,锅具组件包括锅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的加热盘,加热盘的顶面为球冠形凸面,锅体的底面为球冠形凹面且与加热盘的顶面配合,锅体设于底座上时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贴触。
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的温控件,加热盘上设有供温控件向上伸出加热盘的通孔,锅体设于底座上时温控件与锅体的底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底壁局部上凸形成凸台,凸台处设有下开口并形成有凹腔,锅体设于底座上时温控件插入凹腔中。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底壁上设有上凸形成的筋条。
优选的,所述锅具组件包括第一锅体,第一锅体的外部设有壳体,壳体的底端开口且壳体的底面低于第一锅体的底面。
优选的,所述锅具组件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锅体内的蒸架,第一锅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蒸架的第一支撑部,蒸架设于第一锅体内时抵于第一支撑部上。
优选的,所述锅具组件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锅体上的蒸笼,蒸笼的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部,蒸笼设于第一锅体上时定位部位于第一锅体顶端的内周。
优选的,所述蒸笼包括蒸篮及可拆卸设于蒸篮内的蒸架,蒸篮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蒸架的第二支撑部,蒸架设于蒸篮内时抵于第二支撑部上且蒸架的底面高于定位部的底面。
优选的,所述锅具组件包括第二锅体,第二锅体上设有把手柄,把手柄的外部设有把手套,把手套的底部设有凹槽。
优选的,所述底座内设有罩盖,罩盖与底座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控制板设于容纳腔内;和/或,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与控制板对应的操作区,操作区设于底座的右侧且加热组件设于底座的左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电器,对锅体与加热组件之间的配合结构进行了改进,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采用球冠面配合结构,可以减小锅体的底壁在受热后产生的变形量,提高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之间的接触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加热盘与锅体之间的热传导效果。
2、锅体设于底座上时,温控件与锅体的底面接触,当锅体的温度未达到温控件的断开温度时,温控件处于导通状态,加热盘处于通路状态。当锅体的温度达到温控件的断开温度时,温控件切换至断开状态,使加热盘处于断路状态,避免加热盘继续工作导致机体温度过高而发生烧机的情况,提高机体的工作安全性。
3、锅体设于底座上时,温控件插入凹腔中,有利于提高温控件的感温效果。另外,通过温控件与凹腔的配合也能使锅体受到有效的定位,有利于提高锅体放于底座上时的稳定性。
4、通过底壁上的筋条可以提高锅体底壁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减小锅体的底壁在受热后产生的变形量,保证锅体的底壁与加热盘之间的接触有效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加热盘与锅体之间的热传导效果。
5、第一锅体外部的壳体能起到防烫作用,避免用户因直接触碰到温度较高的第一锅体导致被烫伤的情况。另外,由于壳体的底面低于第一锅体的底面设置,第一锅体放置在桌面上时,壳体的底面与桌面接触,避免温度较高的第一锅体直接与桌面接触导致烫伤桌面的情况。
6、通过加设的蒸架,第一锅体可以用于进行蒸汽加热,有利于扩展烹饪电器的烹饪功能。蒸架放于第一锅体内时抵于第一支撑部上,通过第一支撑部使蒸架得到定位和支撑,有利于提高蒸架放于第一锅体内时的稳定性。
7、通过蒸笼可以增多机体每次进行蒸汽加热的食物数量,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蒸笼设于第一锅体上时,定位部设于第一锅体顶端的内周使蒸笼受到有效的限位,有利于提高蒸笼设于第一锅体上时的稳定性。
8、蒸笼的蒸架可拆卸设于蒸篮内,蒸架也可以直接放置在第一锅体内,便于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清洗蒸笼时也可以将蒸架和蒸篮拆开,便于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洗。
9、通过加设的第二锅体合理扩展烹饪电器的烹饪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烹饪需求选用第一锅体或第二锅体,使烹饪电器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通过把手套能有效降低第二锅体把手部位的温度,使用户可以拿持第二锅体。把手套底部的凹槽可以减小把手部位的重量,避免因把手部位的重量过大导致第二锅体放置在底座上时上翘的情况。
10、控制板设于罩盖与底座围合形成的容纳腔中,通过罩盖减少加热组件向控制板传导的热量,有利于降低控制板在机体工作时的温度,从而有利于保证控制板的性能稳定性。与控制板对应的操作区设于底座的右侧,避免锅具上残留的水或食物残留的水滴落在操作区,进而避免滴落在操作区的水渗入容纳腔内对控制板造成不良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控制板的性能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烹饪电器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烹饪电器的整机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烹饪电器中锅具与加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烹饪电器中上盖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烹饪电器中锅具组件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烹饪电器中锅具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烹饪电器中第二锅体的示意图。
图中,100-底座,110-上盖,111-通口,112-定位凸沿,113-围边,120- 下盖,130-操作区,140-罩盖,150-容纳腔,200-锅具组件,210-球冠形凹面, 220-凸台,221-凹腔,230-筋条,240-第一锅体,241-第一支撑部,250-锅盖, 260-壳体,270-第一蒸架,280-蒸笼,281-蒸篮,282-第二蒸架,283-第二支撑部,284-定位部,291-第二锅体,292-把手柄,293-把手套,294-凹槽,300- 加热组件,310-加热盘,311-球冠形凸面,312-通孔,320-反射罩,330-温控件,400-控制板,500-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4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烹饪电器,包括底座 100、锅具组件200、加热组件300及控制板400,加热组件300设于底座100 上且加热组件300与底座100之间设有隔热件500,控制板400设于底座100内,锅具组件200包括锅体。加热组件300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400的加热盘310,加热盘310的顶面为球冠形凸面311,锅体的底面为球冠形凹面210且与加热盘 310的顶面配合,锅体设于底座100上时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310的顶面贴触。
本实施例对锅体与加热组件之间的配合结构进行了改进,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采用球冠面配合结构,可以减小锅体的底壁在受热后产生的变形量,提高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之间的接触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加热盘与锅体之间的热传导效果。
为了避免因加热盘310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烧机的情况,加热组件300还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400的温控件330,加热盘310的中心处设有供温控件330向上伸出加热盘310的通孔312,温控件330的局部自通孔312处向上伸出加热盘 310。锅体设于底座100上时,温控件330与锅体的底面接触。当锅体的温度未达到温控件330的断开温度时,温控件330处于导通状态,加热盘310处于通路状态,加热盘310可以对锅体进行加热。当锅体的温度达到温控件330的断开温度时,温控件330切换至断开状态,使加热盘310处于断路状态,加热盘 310停止对锅体进行加热。当锅体的温度降至温控件330的断开温度以下时,温控件330切换至导通状态,加热盘310通电继续对锅体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锅体底壁的中心部位向上凸出形成凸台220,凸台220处设有下开口并形成有凹腔221。锅体设于底座100上时,温控件330伸出加热盘310 的部位插入凹腔221中,有利于提高温控件330的感温效果。通过温控件330 与凹腔221的配合也能使锅体受到有效的定位,有利于提高锅体放于底座100 上时的稳定性。
锅体的底壁上设有上凸形成的筋条230,筋条230可以提高锅体底壁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减小锅体的底壁在受热后产生的变形量,从而有利于提高锅体的底壁与加热盘310之间的接触有效性。本实施例中,筋条230呈环形,且筋条 230位于凸台220的外周。
加热组件300还包括反射罩320,反射罩320罩设于加热盘310底侧的外部,加热盘310的外周与反射罩320之间设有散热空隙。通过反射罩320的反射作用提高加热盘310向锅体传导的热量,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锅具组件200包括第一锅体240及用于盖合第一锅体240的锅盖250,第一锅体240的外部设有壳体260,壳体260的底端开口,壳体260 的底面低于第一锅体240的底面设置。壳体260能起到防烫作用,避免用户因直接触碰到温度较高的第一锅体240导致被烫伤的情况。另外,由于壳体260 的底面低于第一锅体240的底面设置,第一锅体240放置在桌面上时,壳体260 的底面与桌面接触,避免温度较高的第一锅体240直接与桌面接触导致烫伤桌面的情况。
结合图4,底座100包括固定在一起的上盖110与下盖112,加热盘310与反射罩320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反射罩320与下盖112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上盖110上设有与加热组件300对应的通口111,加热组件300设于底座100内且位于通口111处,隔热件500套设于反射罩320的外部且设于通口111的内周,通口11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隔热件500的定位凸沿112。
为了提高第一锅体240放于底座100上时的稳定性,上盖110设有一圈围绕通口111向上凸出形成的围边113,围边113与壳体260的底端间隙配合。第一锅体240放于底座100上时,围边113插入壳体260的底端内,通过围边113 与壳体260的配合使第一锅体240受到限位。
底座100上设有与控制板400对应的操作区130,操作区130内设有功能按钮及显数器,显数器电连接于控制板400。为了避免锅具上残留的水或食物残留的水滴落在操作区130,底座100大致呈长方体状设置,操作区130设于底座 100长度方向上的右侧,操作区130设于底座100长度方向上的左侧。
为了保障控制板400的性能稳定性,底座100内设有罩盖140,罩盖140固定于上盖110的内顶壁上,罩盖140与上盖110之间围合形成有容纳腔150,控制板400固定于容纳腔150内。通过罩盖140减少加热组件300向控制板400 传导的热量,降低控制板400在机体工作时的温度,实现保障控制板400性能稳定性的目的。
由于第一锅体240的深度较大,第一锅体240可以用于烹煮。使用本实施例的烹饪电器烹煮食物时,将第一锅体240放于底座100上,第一锅体240底部的球冠形凹面210与加热盘310上的球冠形凸面311配合,加热盘310通电后发热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锅体240,第一锅体240对食物进行烹煮,实现烹饪目的。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作为实施例一的改进实施例,其改进之处在于,锅具组件200的结构有所改进。
结合图5,为了扩展烹饪电器的烹饪功能,锅具组件200还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锅体240内的第一蒸架270,第一蒸架270上设有多个通气孔.第一锅体240 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一蒸架270的第一支撑部241,第一蒸架270设于第一锅体240内时,第一蒸架270抵于第一支撑部24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41为一圈支撑筋,支撑筋由第一锅体240的局部侧壁向内凸出形成。
本实施例的烹饪电器还可以用于蒸食物,此时,向第一锅体240内加入适量的水,将第一蒸架270放置于第一锅体240内,将食物放置于蒸架上。加热盘310通电后对第一锅体240进行加热,第一锅体240内的水沸腾后产生的水蒸气向上运动对第一蒸架270上的食物进行蒸气加热,实现烹饪目的。
实施例二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部241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记载的支撑筋,也可以是固定于第一锅体240内壁上的若干支撑块等其他合理的结构。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作为实施例一的改进实施例,其改进之处在于,锅具组件200的结构有所改进。
结合图6,锅具组件200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锅体240上的蒸笼280,通过蒸笼280可以增多机体每次进行蒸汽加热的食物数量,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
为了便于清洗蒸笼280,蒸笼280包括蒸篮281及可拆卸设于蒸篮281内的第二蒸架282,第二蒸架282上设有多个通气孔,锅盖250可用于盖合蒸笼280。为了定位支撑第二蒸架282,蒸篮28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二蒸架282的第二支撑部283,第二蒸架282设于蒸篮281上时,第二蒸架282抵于第二支撑部 283上。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83为一圈支撑凸沿。
为了提高蒸笼280设于第一锅体240上时的稳定性,蒸笼280的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部284。蒸笼280设于第一锅体240上时,定位部284位于第一锅体240顶端的内周,通过定位部使蒸笼280受到有效的限位。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84为一圈向下凸出的定位凸圈,定位凸圈的外径小于蒸篮281的外径。定位部284的底面低于第二蒸架的底面设置,避免蒸笼280放置于桌面上时因第二蒸架282与桌面抵触导致第二蒸架相对于蒸笼280上移的情况,提高第二蒸架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蒸篮281底部定位部284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记载的定位凸圈,也可以设置成若干间隔设置的弧形定位块等其他合理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三的改进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二中,此时,第一蒸架270与第二蒸架282的尺寸相同设置,使第一蒸架270与第二蒸架282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作为实施例一的改进实施例,其改进之处在于,锅具组件200的结构有所改进。
结合图7,锅具组件200还包括深度较小的第二锅体291,第二锅体291可以用于煎炒食物。第二锅体291的底面为与加热盘310顶面配合的球冠形凹面210,锅盖250可以用于盖合第二锅体291。
为了便于持拿第二锅体291,第二锅体291上固定有把手柄292。把手柄292 的外部设有通过螺钉固定有隔热性能好的把手套293。为了避免因把手部位重量过大导致第二锅体291放于底座100上时上翘的情况,把手套293的底部设有凹槽294,通过凹槽减轻把手柄的重量。
实施例四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四的改进结构也适用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电器,包括底座、锅具组件、加热组件及控制板,加热组件设于底座上且加热组件与底座之间设有隔热件,控制板设于底座内,锅具组件包括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的加热盘,加热盘的顶面为球冠形凸面,锅体的底面为球冠形凹面且与加热盘的顶面配合,锅体设于底座上时锅体的底面与加热盘的顶面贴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连接于控制板的温控件,加热盘上设有供温控件向上伸出加热盘的通孔,锅体设于底座上时温控件与锅体的底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底壁局部上凸形成凸台,凸台处设有下开口并形成有凹腔,锅体设于底座上时温控件插入凹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底壁上设有上凸形成的筋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组件包括第一锅体,第一锅体的外部设有壳体,壳体的底端开口且壳体的底面低于第一锅体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组件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锅体内的蒸架,第一锅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蒸架的第一支撑部,蒸架设于第一锅体内时抵于第一支撑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组件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锅体上的蒸笼,蒸笼的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部,蒸笼设于第一锅体上时定位部位于第一锅体顶端的内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包括蒸篮及可拆卸设于蒸篮内的蒸架,蒸篮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蒸架的第二支撑部,蒸架设于蒸篮内时抵于第二支撑部上且蒸架的底面高于定位部的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组件包括第二锅体,第二锅体上设有把手柄,把手柄的外部设有把手套,把手套的底部设有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设有罩盖,罩盖与底座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控制板设于容纳腔内;和/或,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与控制板对应的操作区,操作区设于底座的右侧且加热组件设于底座的左侧。
CN202021274382.4U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烹饪电器 Active CN2133713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4382.4U CN213371315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烹饪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4382.4U CN213371315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烹饪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71315U true CN213371315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99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74382.4U Active CN213371315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烹饪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713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55350U (zh) 一种结构改进的电热锅
CN213371315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5383118U (zh) 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1673725U (zh) 一种多功能早餐机
CN211795873U (zh) 一种加热迅速的电热锅
CN213605758U (zh) 美食机
CN206630497U (zh) 用于料理机的内锅及料理机
CN218279367U (zh) 一种双层锅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气炸锅
CN201701003U (zh) 一种多功能电炖锅
CN213248349U (zh) 烹饪器具
CN213155492U (zh) 空气炸锅
CN216628210U (zh) 一种快热型节能蒸锅
CN214048546U (zh) 一种微蒸烤一体机
CN218074688U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锅
CN215383342U (zh)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CN218484307U (zh) 一种新型节能电磁炉加热平底锅
CN219782354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炸杯
CN220898451U (zh) 电煮锅
CN218044720U (zh) 一种碗锅一体电炊具
EP4205611A1 (en) Overturnable dual-purpose multifunctional air fryer
CN218864248U (zh) 一种锅支架及灶具和集成灶
CN212878885U (zh) 一种早餐机
CN217987364U (zh) 一种二合一多功能烹饪设备
CN214433675U (zh) 一种烹饪部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CN213371527U (zh) 一种煎烤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3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