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30260U - 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30260U CN213330260U CN202021899076.XU CN202021899076U CN213330260U CN 213330260 U CN213330260 U CN 213330260U CN 202021899076 U CN202021899076 U CN 202021899076U CN 213330260 U CN213330260 U CN 2133302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ly connected
- fixed
- spring
- connecting plate
- open sl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40000004282 Grewia occidental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减震板,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套,两个减震套内部均设置有第三弹簧与第二连接板,所述减震板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中央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所述减震板上表面靠近支撑柱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两个所述缓冲盒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一连接板与缓冲块,两个所述缓冲块的一端贯穿缓冲盒的侧壁延伸至外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对加固框进行固定支撑,承托效果较好稳定性较高,能够根据需要搭设的高度进行便捷的拼接安装,能够使上层建筑保持稳定,同时提供抗震防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背景技术
底框是我国现阶段建筑结构中特有的一种结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往往要求临街的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在底层设置商店、饭店、邮局或银行等.而一些旅馆因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往往要在底层设置门厅、食堂会议室等。
由于底框结构上部砖房的重量较大,底部重量相对较轻,在“头重脚轻”的情况下再加上平面布置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扭转破坏,需要对其进行固定承托,防止建筑受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上部分建筑缺少防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因地震或是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产生晃动造成墙体所受压力过大,进而出现建筑破损坍塌,所以在使用底框结构建筑时,需要进一步将底框进行加固,提升其牢固性,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功能,大部分底框装置高度均为固定,安装拆卸较为困难,在建设时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减震板,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套,两个减震套内部均设置有第三弹簧与第二连接板,所述减震板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中央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所述减震板上表面靠近支撑柱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两个所述缓冲盒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一连接板与缓冲块,两个所述缓冲块的一端贯穿缓冲盒的侧壁延伸至外部,两个所述缓冲块的侧壁与两个第二固定块之间分别共同转动连接有减震杆;
所述减震板的下方设置有加固框,所述加固框的四角均贯穿固定嵌连有加固杆,且四个加固杆顶部均与减震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框四边的下表面中央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八个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均转动链接有固定套,所述加固杆的顶端内部均开设有第二开口槽,且加固杆的底端内部均开设有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弹簧与固定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减震套内顶壁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远离减震套内顶壁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第三弹簧的一端与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板与减震套两侧内壁滑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均与缓冲盒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弹簧远离缓冲盒内侧壁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均与缓冲盒内顶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均与缓冲块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八个所述固定套均呈上下两部分设置,所述上半环固定套与下半环固定套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且上半环固定套与下半环固定套远离铰链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开口槽内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弹簧远离第一开口槽内侧壁的一端与固定销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销远离第一开口槽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第二开口槽内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块、支撑杆、固定套、固定片与螺栓,能够对加固框进行固定支撑,使加固框层数之间能够保持稳定,承托效果较好且便于安装拆卸,通过设置的固定销、第一开口槽、第二开口槽与第一弹簧,能够根据需要搭设的高度进行拼接安装,安装与拆卸较为便捷,操作简单。
2、该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二固定块、减震杆、缓冲盒、缓冲块、减震套、第二弹簧、支撑柱与第三弹簧,能够使上层建筑保持稳定,同时提供抗震防护,减小当地震等意外情况发生时,装置晃动所产生的压力,防止建筑破损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固杆之间的连接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板与底座之间的局部连接剖视图。
图例说明:
1、底座;2、减震板;3、加固框;4、加固杆;5、固定销;6、第一开口槽;7、第一弹簧;8、第二开口槽;9、第一固定块;10、支撑杆;11、固定套;12、固定片;13、螺栓;14、第二固定块;15、减震杆;16、减震套;17、缓冲块;18、缓冲盒;19、第一连接板;20、第二弹簧;21、第三弹簧;22、第二连接板;23、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下方设置有减震板2,底座1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套16,两个减震套16内部均设置有第三弹簧21与第二连接板22,减震板2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3,底座1的下表面中央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14,减震板2上表面靠近支撑柱2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18,两个缓冲盒18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弹簧20、第一连接板19与缓冲块17,两个缓冲块17的一端贯穿缓冲盒18的侧壁延伸至外部,两个缓冲块17的侧壁与两个第二固定块14之间分别共同转动连接有减震杆15;
减震板2的下方设置有加固框3,加固框3的四角均贯穿固定嵌连有加固杆4,且四个加固杆4顶部均与减震板2下表面固定连接,加固框3四边的下表面中央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9,八个第一固定块9的下表面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10,且支撑杆10远离第一固定块9的一端均转动链接有固定套11,加固杆4的顶端内部均开设有第二开口槽8,且加固杆4的底端内部均开设有第一开口槽6,第一开口槽6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弹簧7与固定销5。
第三弹簧21一端与减震套16内顶壁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21远离减震套16内顶壁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22固定连接,便于使减震套16保持稳定,且便于使其复位。
第二连接板22远离第三弹簧21的一端与支撑柱23顶端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板22与减震套16两侧内壁滑动连接,使第二连接板22能够定向移动,减小外界震动带来的冲击。
两个第二弹簧20的一端均与缓冲盒1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弹簧20远离缓冲盒18内侧壁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接板19固定连接,使第一连接板19保持稳定且便于其复位,两个第一连接板19均与缓冲盒18内顶壁滑动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板19远离第一连接板19的一侧均与缓冲块17固定连接,通过缓冲块17的定向移动,减小外界震动产生的冲击,对建筑提供一定的抗震防护。
八个固定套11均呈上下两部分设置,上半环固定套11与下半环固定套11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且上半环固定套11与下半环固定套11远离铰链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片12,固定片12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栓13,固定套11便于进行拆卸安装,能够有效提供支撑使加固框3保持稳定,同时能够便捷进安装更换操作。
第一弹簧7的一端与第一开口槽6内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弹簧7远离第一开口槽6内侧壁的一端与固定销5固定连接,固定销5远离第一开口槽6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第二开口槽8内部,使固定销5能够保持加固杆4之间的稳定连接,使其固定,同时也能够便于多个加固杆4之间的安装拆卸。
工作原理:在使用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时,将多个加固框3进行拼接,通过加固杆4一侧的固定销5进行固定,将固定套11套接在下层加固框3外表面,并通过螺栓13进行固定,提供稳固支撑,将上层建筑设置于底座1内部,通过减震板2、缓冲盒18、减震杆15、减震套16与支撑柱23提供一定的支撑与抗震防护,使建筑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有一定的实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方设置有减震板(2),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套(16),两个减震套(16)内部均设置有第三弹簧(21)与第二连接板(22),所述减震板(2)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3),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中央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14),所述减震板(2)上表面靠近支撑柱(2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18),两个所述缓冲盒(18)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弹簧(20)、第一连接板(19)与缓冲块(17),两个所述缓冲块(17)的一端贯穿缓冲盒(18)的侧壁延伸至外部,两个所述缓冲块(17)的侧壁与两个第二固定块(14)之间分别共同转动连接有减震杆(15);
所述减震板(2)的下方设置有加固框(3),所述加固框(3)的四角均贯穿固定嵌连有加固杆(4),且四个加固杆(4)顶部均与减震板(2)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框(3)四边的下表面中央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9),八个所述第一固定块(9)的下表面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10),且支撑杆(10)远离第一固定块(9)的一端均转动链接有固定套(11),所述加固杆(4)的顶端内部均开设有第二开口槽(8),且加固杆(4)的底端内部均开设有第一开口槽(6),所述第一开口槽(6)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弹簧(7)与固定销(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簧(21)一端与减震套(16)内顶壁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21)远离减震套(16)内顶壁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2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2)远离第三弹簧(21)的一端与支撑柱(23)顶端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板(22)与减震套(16)两侧内壁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弹簧(20)的一端均与缓冲盒(1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弹簧(20)远离缓冲盒(18)内侧壁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接板(19)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19)均与缓冲盒(18)内顶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19)远离第一连接板(19)的一侧均与缓冲块(17)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其特征在于:八个所述固定套(11)均呈上下两部分设置,所述上半环固定套(11)与下半环固定套(11)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且上半环固定套(11)与下半环固定套(11)远离铰链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片(12),所述固定片(12)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栓(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7)的一端与第一开口槽(6)内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弹簧(7)远离第一开口槽(6)内侧壁的一端与固定销(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销(5)远离第一开口槽(6)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第二开口槽(8)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99076.XU CN213330260U (zh) | 2020-09-03 | 2020-09-03 | 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99076.XU CN213330260U (zh) | 2020-09-03 | 2020-09-03 | 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30260U true CN213330260U (zh) | 2021-06-01 |
Family
ID=76102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899076.XU Active CN213330260U (zh) | 2020-09-03 | 2020-09-03 | 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30260U (zh) |
-
2020
- 2020-09-03 CN CN202021899076.XU patent/CN2133302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81808B (zh) | 适用于抗震救灾的快速建造蜂巢建筑 | |
CN112323978A (zh) | 一种转角悬挑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111236287B (zh) | 用于快速建造的整体式基础承台 | |
CN108824923A (zh) | 一种双重阻尼器放大装置 | |
CN111809726A (zh) | 一种桁架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213330260U (zh) | 一种建筑抗震加固底框装置 | |
CN213268314U (zh) | 一种桁架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213014697U (zh) | 一种转角悬挑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111997412B (zh) | 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 |
CN113152534A (zh) | 一种用于软土地基的抗震装置及方法 | |
CN201835401U (zh) | 一种具有异形柱框架的复合剪力墙体 | |
CN214220073U (zh) | 一种抗震房屋墙体结构 | |
CN216109117U (zh) | 一种房屋建筑抗震支座结构 | |
CN201224930Y (zh) | 抗震抗冲击加强框架 | |
CN213837858U (zh) |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升降架 | |
CN111576983B (zh) | 一种塔桅钢结构辅助支撑装置 | |
CN214784818U (zh) | 一种抗震钢结构梁支撑 | |
CN214402751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墙板现浇节点支模结构 | |
CN208792856U (zh) | 一种双重阻尼器放大装置 | |
CN216948390U (zh) | 一种土木工程抗震效果好的房建框架结构 | |
CN217925158U (zh) | 一种建筑用隔震支座 | |
CN216515703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基础承台 | |
CN211931616U (zh) | 一种戈壁农业设施用农业大棚支撑结构 | |
CN215716206U (zh) | 一种抗震钢结构 | |
CN213836762U (zh) | 一种古建筑地基托换减震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