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12755U -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12755U
CN213312755U CN202021636600.4U CN202021636600U CN213312755U CN 213312755 U CN213312755 U CN 213312755U CN 202021636600 U CN202021636600 U CN 202021636600U CN 213312755 U CN213312755 U CN 213312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p
deck
assembly
help
l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366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bot (zhongshan) Unmanned Equipmen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bot (zhongshan) Unmanned Equipmen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bot (zhongshan) Unmanned Equipmen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bot (zhongshan) Unmanned Equipmen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216366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12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12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12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智能助眠设备,包括助眠灯带和躺卧装置,躺卧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头部组件和背部组件,助眠灯带与头部组件或者背部组件连接,且助眠灯带环绕头部组件设置,借助助眠灯带的助眠光发散性能,为躺卧在躺卧装置上的用户助眠,克服了现有躺卧装置欠缺助眠性能的缺陷,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和改善用户的睡眠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睡眠障碍人群不断扩大,失眠逐渐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突出问题,采用安眠药和香素等体液调节法助眠,会对人体造成损伤,诸如座椅和床等现有躺卧装置,通常为用户提供休息功能,欠缺助眠性能,难以促进用户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躺卧装置欠缺助眠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助眠设备,所述智能助眠设备包括助眠灯带和躺卧装置,所述躺卧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头部组件和背部组件;
所述助眠灯带与所述头部组件或者所述背部组件连接,且所述助眠灯带环绕所述头部组件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助眠灯带的助眠光发散性能,从助眠灯带出射的助眠光呈环形且射向头部组件,以便为躺卧在躺卧装置上的用户助眠,克服了现有躺卧装置欠缺助眠性能的缺陷,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和改善用户的睡眠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对智能助眠设备做出如下改进。
可选地,所述头部组件包括适于监测睡眠的枕头、设置于所述枕头处的检测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枕头的底部的托架;所述托架与所述背部组件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托架,对枕头与背部组件进行空间方位固化,有助于提升枕头与背部组件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躺卧装置还包括臀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包括第一铺板、安装在所述第一铺板的底部的第一隔板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面的第一固定框和至少一个扬声器;
所述第一铺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助眠灯带的两端和所述托架连接,所述第一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臀部组件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框与所述臀部组件连接,所述扬声器适于发出助眠音。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既提升了第一隔板的利用率,也防止扬声器因在第一铺板与第一隔板之间而被隔音,有助于简易化背部组件分别与助眠灯带、头部组件臀部组件连接的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和用户的睡眠质量。
可选地,所述助眠灯带为适于发出包括红光和/或蓝光的LED灯带,两个所述扬声器呈间隔设置且分别分布在所述托架两侧;
当所述枕头处的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躺卧时,所述助眠灯带适于发出预设波长范围的红光,且所述扬声器适于发出预设音强范围的助眠音;
当所述枕头处的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时,所述助眠灯带适于发出与睡眠阶段匹配的红光或蓝光,和/或,所述扬声器适于发出与睡眠阶段匹配的助眠音。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声光助眠的方式,丰富了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
可选地,所述背部组件还包括红外热疗垫、气囊和适于与所述气囊连通的气泵电磁阀;
所述红外热疗垫和所述气囊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铺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所述气泵电磁阀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红外热疗垫的红外线热疗性能和气囊的柔韧性,促使背部组件具备助眠性能,丰富了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借助第一隔板,对气泵电磁阀与红外热疗垫和气囊进行空间隔离,提升了第一隔板及其与第一铺板之间所形成空间的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躺卧装置还包括腿部组件;所述臀部组件包括第二铺板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铺板的底部的第二固定框;
所述第二铺板分布在所述第一铺板与所述腿部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框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框和所述腿部组件转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助于提升第二铺板的利用率,有助于提升臀部组件与背部组件和腿部组件连接的灵活性。
可选地,所述臀部组件还包括适于水平律动的筛动机构,所述筛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铺板的底部接触,且所述筛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中。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筛动机构的律动性,促使臀部组件具备助眠性能,丰富了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借助第二固定框,简易化第二铺板与筛动机构装配的方式,提升了第二固定框的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腿部组件包括第三铺板、第一铰接机构、第二铰接机构和与所述第三铺板呈相对设置的第四铺板;
所述第三铺板分布在所述第二铺板与所述第四铺板之间,且所述第三铺板通过所述第一铰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固定框铰接,以及,所述第三铺板通过所述第二铰接机构与所述第四铺板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简易化腿部组件与臀部组件连接的方式,为腿部组件符合人腿构造提供保障,有助于提升腿部组件的灵活性。
可选地,所述智能助眠设备还包括第一电推动装置、第二电推动装置和支架装置;
所述第一电推动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框和所述支架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推动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铺板和所述支架装置转动连接,所述支架装置适于与所述第四铺板转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借助第一电推动装置,促使背部组件自动化转动,借助第二电推动装置,促使腿部组件自动化弯曲或者伸展。
可选地,所述支架装置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的护框、安装在所述护框内的第二隔板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护框两侧的两个第三铰接机构;
所述第一电推动装置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推动装置至少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护框内,所述第一电推动装置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推动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隔板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铺板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铰接机构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护框的空间利用率,保证了躺卧装置在支架装置上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助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对应于图1中的智能助眠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对应于图1中的智能助眠设备被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对应于图1中的智能助眠设备在支架装置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对应于图1中的助眠灯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助眠灯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对应于图1中的躺卧装置与助眠灯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助眠灯带,2-躺卧装置,3-第一电推动装置,4-第二电推动装置,5-支架装置;
21-头部组件,22-背部组件,23-臀部组件,24-腿部组件,51-底座,52-护框,53-第二隔板,54-第三铰接机构;
211-枕头,212-托架,221-第一铺板,222-第一隔板,223-第一固定框,224-扬声器,225-红外热疗垫,226-气囊,227-气泵电磁阀,231-第二铺板,232-第二固定框,233-筛动机构,241-第三铺板,242-第一铰接机构,243-第二铰接机构,244-第四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示出了一种智能助眠设备,该智能助眠设备包括助眠灯带1和躺卧装置2,躺卧装置2包括相互连接的头部组件21和背部组件22,助眠灯带1与头部组件21或者背部组件22连接,且助眠灯带1环绕头部组件21设置,借助助眠灯带1的助眠光发散性能,从助眠灯带1出射的助眠光呈环形且射向头部组件21,以便为躺卧在躺卧装置2上的用户助眠,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和用户的睡眠质量,例如,助眠光可以是420nm至470nm的蓝光或者620nm至750nm的红光。
可选地,参见图1、图2、图3及图4,头部组件21包括适于监测睡眠的枕头211、设置于枕头211处的检测装置以及安装在枕头211的底部的托架212,托架212与背部组件22连接,借助托架212,对枕头211与背部组件22进行空间方位固化,有助于提升枕头211与背部组件22连接的稳定性,例如,托架212可以采用钢材成型。
可选地,枕头211与背部组件22接触,以防枕头211与背部组件22之间留有间距,有助于头部组件21与背部组件22在结构上的紧凑性,有助于提升躺卧装置2的舒适性。
示例性地,枕头211呈中空结构,检测装置为两个,两个检测装置分别为适于体征检测的睡眠监测装置和压电传感器,枕头21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5毫米,以满足检测装置的检测要求,睡眠监测装置和压电传感器均安装在枕头211中,提升了枕头21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在枕头211中还可设置有适于分别与检测装置和助眠灯带1电性连接的控制装置,当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躺卧在躺卧装置2上时,控制装置适于驱动助眠灯带1发出助眠光。
可选地,在枕头211两侧还可分别设置有两块电极片,两块电极片之间通过法拉利电磁感应定律产生感应电流,进而产生感应磁场,磁场诱导人体脑电波波形呈现相对应的睡眠阶段的波形,促使枕头211具备助眠能力,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
可选地,参见图1、图2、图3及图4,背部组件22包括第一铺板221和安装在第一铺板221的底部的第一隔板222,以及,分别安装在第一隔板222的底面的第一固定框223和至少一个扬声器224,既提升了第一隔板222的利用率,也防止扬声器224因在第一铺板221与第一隔板222之间而被隔音,扬声器224适于发出助眠音,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和用户的睡眠质量。
示例性地,第一铺板221为相对的两侧弯折且形成槽结构的U型板,位于U型板两侧且呈相对设置的两弯折部为第一铺板221的底部,第一铺板221的顶部分布在两弯折部之上;第一隔板222为平板,在该平板上且分布在U型板中的一面为第一隔板222的顶面,在该平板上且朝向U型板外的一面为第一隔板222的底面。
躺卧装置2还包括臀部组件23,第一铺板221的一端分别与助眠灯带1的两端和托架212连接,第一铺板221的另一端与臀部组件23呈相对设置,第一固定框223与臀部组件23连接,有助于简易化背部组件22分别与助眠灯带1、头部组件21臀部组件23连接的方式。
可选地,参见图1及图4,助眠灯带1为具有单基色或者多基色的LED灯带,两个扬声器224呈间隔设置且分别分布在托架212两侧,例如,LED灯带可以发出蓝光和/或红光和/或绿光。
示例性地,参见图5及图6,助眠灯带1呈箍状结构;助眠灯带1可以分为至少两段,至少两段分别为红光子灯带和蓝光子灯带,例如,参见图5,助眠灯带1可以分为五段,其中,两段分别呈弯折状且可以发出蓝光,三段分别呈平板状且可以发出红光;参见图6,助眠灯带1可以分为双层,其中,上层可以发出蓝光,下层可以发出红光。
当枕头211处的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躺卧时,助眠灯带1适于发出预设波长范围的红光,且扬声器224适于发出预设音强范围的助眠音。
当枕头211处的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时,助眠灯带1适于发出与睡眠阶段匹配的红光或蓝光,和/或,扬声器224适于发出与睡眠阶段匹配的助眠音。
示例性地,检测装置、助眠灯带1和两个扬声器224分别适于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例如,控制装置可以采用型号为SGTX-XX-V或者QSD7527的声光驱动器,控制装置可以设置在智能助眠设备附近且与智能助眠设备在空间中相互独立,或者,控制装置可以安装在腿部组件24的底部。
示例性地,当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躺卧或者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时,检测装置适于输出睡眠体征信号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适于根据睡眠体征信号,驱动助眠灯带1和/或两个扬声器224。
示例性地,助眠灯带1适于发出预设波长范围为420nm至470nm的蓝光,以促进用户拥有更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可以体现在记忆力、警觉性和反应时间等方面;或者,助眠灯带1适于发出预设波长范围为620nm至750nm的红光,以促进人体产生褪黑素,有助于更好的为用户助眠。
其中,人类的睡眠能够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两个阶段,NREM又可进一步按脑电波不同分为N1、N2和N3三个子阶段。通过脑电波确认用户处于何种睡眠阶段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事先设定不同睡眠阶段对应的声、光信号,在不同阶段直接调用即可。
示例性地,两个扬声器224适于发出预设音强范围为20dB至90dB的助眠音,该声音助眠方式是对虚拟晃动技术的应用,虚拟晃动技术是指,单一音频从不同的空间方位传播至两人耳,经骨骼传导给大脑后,刺激大脑产生单一音频在两人耳之间摇摆的知觉,从而,促进人拥有更长的深度睡眠时间,虚拟晃动技术为现有技术,为了简要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借助声光助眠的方式,丰富了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
可选地,参见图1及图3,背部组件22还包括红外热疗垫225、气囊226和适于与气囊226连通的气泵电磁阀227,红外热疗垫225和气囊226均设置在第一铺板221与第一隔板222之间,气泵电磁阀227安装在第一隔板222的底面。
示例性地,红外热疗垫225和气囊226分别安装在第一隔板222的顶面,红外热疗垫225与气囊226呈间隔设置;或者,红外热疗垫225安装在气囊226上,气囊226安装在第一隔板222的顶面,有助于提升气囊226的利用率;或者,红外热疗垫225安装在第一隔板222的顶面,气囊226贯穿插设在红外热疗垫225中,有助于提升红外热疗垫225的利用率,有助于窄薄化背部组件22。
示例性地,红外热疗垫225可以采用石墨烯材料制成,红外热疗垫225可以发出预设波长范围在6μm至14μm的远红外线,红外热疗垫225的温度范围可以为30℃至43℃,促使红外热疗垫225具备升温保暖性能,以诱使人体产生微量的一氧化氮,为用户消解疲劳感,气囊226具备柔韧性,有助于为人体背部按摩。
借助红外热疗垫225的红外线热疗性能和气囊226的柔韧性,促使背部组件22具备助眠性能,丰富了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借助第一隔板222,对气泵电磁阀227与红外热疗垫225和气囊226进行空间隔离,提升了第一隔板222及其与第一铺板221之间所形成空间的利用率。
可选地,参见图1、图2、图3及图4,躺卧装置2还包括腿部组件24,臀部组件23包括第二铺板231和安装在第二铺板231的底部的第二固定框232,第二铺板231分布在第一铺板221与腿部组件24之间,第二固定框232分别与第一固定框223和腿部组件24转动连接,有助于提升第二铺板231的利用率,有助于提升臀部组件23与背部组件22和腿部组件24连接的灵活性。
可选地,臀部组件23还包括适于水平律动的筛动机构233,筛动机构233与第二铺板231的底部接触,且筛动机构233安装在第二固定框232中,借助筛动机构233的律动性,促使臀部组件23具备助眠性能,丰富了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方式,有助于增强智能助眠设备的助眠性能,借助第二固定框232,简易化第二铺板231与筛动机构233装配的方式,提升了第二固定框232的利用率。
可选地,腿部组件24包括第三铺板241、第一铰接机构242、第二铰接机构243和与第三铺板241呈相对设置的第四铺板244,第三铺板241分布在第二铺板231与第四铺板244之间,且第三铺板241通过第一铰接机构242与第二固定框232铰接,以及,第三铺板241通过第二铰接机构243与第四铺板244铰接,简易化腿部组件24与臀部组件23连接的方式,为腿部组件24符合人腿构造提供保障,有助于提升腿部组件24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背部组件22、第三铺板241和第四铺板244之间的转动,可以采用电动方式或非电动方式实现,例如,非电动方式为手动调节。
区别于传统一体式平板结构的床,在所述躺卧装置2上,所述背部组件22和腿部组件24可以通过电动控制或手动调节转动角度和高度,以折叠躺卧装置2,其中一折叠效果示意图见图7;一方面,所述躺卧装置2可以设置呈人体仿生结构,保证了符合人体构造,有助于提升躺卧装置2的舒适性;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所述躺卧装置2,可以调整所述智能助眠设备的长度,便于收纳和搬运,更具灵活性。
可选地,智能助眠设备还包括第一电推动装置3、第二电推动装置4和支架装置5,第一电推动装置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223和支架装置5转动连接,第二电推动装置4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铺板244和支架装置5转动连接,支架装置5适于与第四铺板244转动连接,借助第一电推动装置3,促使背部组件22自动化转动,借助第二电推动装置4,促使腿部组件24自动化弯曲或者伸展。
示范性地,第一电推动装置3包括第一电动推杆和安装在第一电动推杆上的MC10控制盒,第二电推动装置4为第二电动推杆,MC10控制盒分别与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电性连接,以分别自动化驱动第一电动推杆伸缩和第二电动推杆伸缩。
可选地,支架装置5包括底座51、安装在底座51的顶部的护框52、安装在护框52内的第二隔板53以及分别安装在护框52两侧的两个第三铰接机构54。
第一电推动装置3至少部分和第二电推动装置4至少部分分别位于护框52内,提高了护框52的空间利用率,第一电推动装置3的一端和第二电推动装置4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隔板53转动连接,第四铺板244分别与两个第三铰接机构54铰接,保证了躺卧装置2在支架装置5上的稳定性。
示例性地,前述控制装置可以安装在第一电动推杆上;或者,前述控制装置可以安装在护框52内,且前述控制装置与第三铺板241呈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仅涉及产品的形状及构造的改进,不涉及软件程序的改进,为使得控制装置具备声光驱动和电推动装置具备电动伸缩等自动化控制能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简单采用现有技术中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描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术语,仅用于区分装置/组件/子组件/部件等,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表示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描述的“方面”、“可选地”和“示例性地”等术语,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实施方式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助眠设备包括助眠灯带(1)和躺卧装置(2),所述躺卧装置(2)包括相互连接的头部组件(21)和背部组件(22);
所述助眠灯带(1)与所述头部组件(21)或者所述背部组件(22)连接,且所述助眠灯带(1)环绕所述头部组件(21)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组件(21)包括适于监测睡眠的枕头(211)、设置于所述枕头(211)处的检测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枕头(211)的底部的托架(212);所述托架(212)与所述背部组件(2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躺卧装置(2)还包括臀部组件(23);所述背部组件(22)包括第一铺板(221)、安装在所述第一铺板(221)的底部的第一隔板(222)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222)的底面的第一固定框(223)和至少一个扬声器(224);
所述第一铺板(22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助眠灯带(1)的两端和所述托架(212)连接,所述第一铺板(221)的另一端与所述臀部组件(23)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框(223)与所述臀部组件(23)连接,所述扬声器(224)适于发出助眠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灯带(1)为适于发出包括红光和/或蓝光的LED灯带,两个所述扬声器(224)呈间隔设置且分别分布在所述托架(212)两侧;
当所述枕头(211)处的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躺卧时,所述助眠灯带(1)适于发出预设波长范围的红光,且所述扬声器(224)适于发出预设音强范围的助眠音;
当所述枕头(211)处的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时,所述助眠灯带(1)适于发出与睡眠阶段匹配的红光或蓝光,和/或,所述扬声器(224)适于发出与睡眠阶段匹配的助眠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组件(22)还包括红外热疗垫(225)、气囊(226)和适于与所述气囊(226)连通的气泵电磁阀(227);
所述红外热疗垫(225)和所述气囊(226)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铺板(221)与所述第一隔板(222)之间,所述气泵电磁阀(227)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222)的底面。
6.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躺卧装置(2)还包括腿部组件(24);所述臀部组件(23)包括第二铺板(231)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铺板(231)的底部的第二固定框(232);
所述第二铺板(231)分布在所述第一铺板(221)与所述腿部组件(24)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框(232)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框(223)和所述腿部组件(24)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臀部组件(23)还包括适于水平律动的筛动机构(233),所述筛动机构(233)与所述第二铺板(231)的底部接触,且所述筛动机构(233)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232)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组件(24)包括第三铺板(241)、第一铰接机构(242)、第二铰接机构(243)和与所述第三铺板(241)呈相对设置的第四铺板(244);
所述第三铺板(241)分布在所述第二铺板(231)与所述第四铺板(244)之间,且所述第三铺板(24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机构(242)与所述第二固定框(232)铰接,以及,所述第三铺板(241)通过所述第二铰接机构(243)与所述第四铺板(244)铰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助眠设备还包括第一电推动装置(3)、第二电推动装置(4)和支架装置(5);
所述第一电推动装置(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框(223)和所述支架装置(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推动装置(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铺板(244)和所述支架装置(5)转动连接,所述支架装置(5)适于与所述第四铺板(244)转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助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5)包括底座(51)、安装在所述底座(51)的顶部的护框(52)、安装在所述护框(52)内的第二隔板(53)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护框(52)两侧的两个第三铰接机构(54);
所述第一电推动装置(3)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推动装置(4)至少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护框(52)内,所述第一电推动装置(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推动装置(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隔板(53)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铺板(244)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铰接机构(54)铰接。
CN202021636600.4U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Active CN213312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6600.4U CN213312755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6600.4U CN213312755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12755U true CN213312755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96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36600.4U Active CN213312755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1275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0197A (zh) * 2021-11-05 2022-02-08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空间树状网络结构的干湿混合脑电电极
CN114190955A (zh) * 2021-11-22 2022-03-18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枕颞区视觉脑电信号采集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0197A (zh) * 2021-11-05 2022-02-08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空间树状网络结构的干湿混合脑电电极
CN114010197B (zh) * 2021-11-05 2023-06-20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空间树状网络结构的干湿混合脑电电极
CN114190955A (zh) * 2021-11-22 2022-03-18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枕颞区视觉脑电信号采集系统
CN114190955B (zh) * 2021-11-22 2023-10-31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枕颞区视觉脑电信号采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12755U (zh) 一种智能助眠设备
US7614099B2 (en) Vibratable, sound-emitting, and inflatable sleeping bag for providing deep pressure
US20160008568A1 (en) Relax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151302U (ja) 精神状態誘導機能付き按摩椅子
US20110004048A1 (en) Therapy devices and domestic/commercial therapy system
US2007002557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transducers into body support structures
US20130261378A1 (en) Device for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KR100795923B1 (ko) 캡슐형 테라피 베드
WO2016085305A1 (ko) 음향 압력을 이용한 회전복합형 안마용 마사지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085301A1 (ko) 음향 압력을 이용한 안마용 마사지 장치 및 방법
CN206152100U (zh) 一种带移动理疗板的光疗房
CA2668217C (en) Therapy devices and domestic/commercial therapy system
JP4722216B1 (ja) 超音波便秘改善器
KR101148230B1 (ko) 수면 유도 베개
CN201227396Y (zh) 中医按摩理疗床
US20070052267A1 (en) Reclining therapeutic chair with multiple acoustic sources
CN110448803A (zh) 一种人体细胞充能椅
KR101983648B1 (ko) 자력에 의한 진동발생기를 장착한 웰빙 침대
KR102375869B1 (ko) 폴딩이 가능하고 면상발열체가 구비된 침대겸용 의자
KR101999893B1 (ko) 파동 찜질 베드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220134049A1 (en) Human body support device
KR20130005987U (ko) 물리치료 설비를 구비한 트레일러
CN210870679U (zh) 一种多功能按摩床垫
CN218739890U (zh) 一种声光共振器及理疗系统
US20220339397A1 (en) Sensory stimulation boot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