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00515U - 一种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00515U
CN213300515U CN202022494517.4U CN202022494517U CN213300515U CN 213300515 U CN213300515 U CN 213300515U CN 202022494517 U CN202022494517 U CN 202022494517U CN 213300515 U CN213300515 U CN 213300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line
opening
heater
cir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945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春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4945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00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00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00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 Y02B40/18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using renewables, e.g. solar cooking stoves, furnaces or sola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一种灶具,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用于对锅体加热,包括灶体、循环组件和加热组件,灶体内部具有容纳腔,锅体底部通过灶体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容纳腔以使灶体密闭,循环组件包括循环热风机、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与灶体底部的进气口连通,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灶体侧壁的出气口连通,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一管路上,以对循环热风机产生的空气加热。该灶具具有加热效果较好,适用性较优,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点,能够解决现有技中灶具存在的加热效果较差、适用性较差、污染环境等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灶具根据其热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电热加热式、电磁加热式和火焰加热式三大类。其中,电热加热式(如电炉),因其只能依赖辐射作用加热,因此加热慢、无法集中加热;电磁加热式(如电磁炉等),其产生热能的过程需要通过磁力线圈感应受热锅体发热,故其缺点在于存在集肤效应,容易导致锅体受热不均;火焰加热式(如瓦斯炉等),其产生热能的过程需要通过氧气助燃并产生二氧化碳,与现代低碳生活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灶具,具有加热效果较好,适用性较优,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点,能够解决现有技中灶具存在的加热效果较差、适用性较差、污染环境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用于对锅体加热,包括灶体、循环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灶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锅体底部通过所述灶体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所述容纳腔以使所述灶体密闭,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循环热风机、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灶体底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灶体侧壁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上,以对所述循环热风机产生的空气加热。该灶具具有加热效果较好,适用性较优,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点,能够解决现有技中灶具存在的加热效果较差、适用性较差、污染环境等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加热器和太阳能加热器,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包括两个,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主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所述循环热风机的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主路连通,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路上,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另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的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一主路连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用于检测所述容纳腔的温度,所述控制器内预设有理想温度,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实际温度与所述理想温度比较,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开启或关闭,并控制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的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灶体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灶体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灶体侧壁连接,以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灶体底部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室内,所述灶体侧壁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多个回流孔。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的截面形状为喇叭形或T字形。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壳体,所述灶体通过所述壳体顶部的第二开口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循环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顶部具有安装槽,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安装槽底壁,所述灶体顶部向外延伸有挡边,所述挡边与所述安装槽底壁抵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安装槽呈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和所述安装槽的直径依次增大。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具有第三开口,所述面板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以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呈同心设置,所述第三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灶体、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面板的材料均为绝热材料。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灶体和所述锅体分别包括多个,且所述灶体和所述锅体呈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主路和多个第四支路,所述灶体通过所述第四支路与所述第一主路连通,所述第一主路与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四支路上设置有气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支路的流量,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主路和多个第五支路,所述灶体通过所述第五支路与所述第二主路连通,所述第二主路与所述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灶具用于对锅体加热,包括灶体、循环组件和加热组件,灶体内部具有容纳腔,锅体底部通过灶体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容纳腔以使灶体密闭,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灶体内部的热量能够全部作用于锅体底部,而不会散发至灶体以外造成热量流失,从而提高加热效果。循环组件包括循环热风机、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与灶体底部的进气口连通,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灶体侧壁的出气口连通,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一管路上,以对循环热风机产生的空气加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打开循环热风机和加热组件,循环热风机产生的空气能够经由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一管路流动,当经过加热组件时被加热组件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经由灶体底部的进气口流入容纳腔内,流入容纳腔内的空气作用于锅体底部,从而实现对锅体的加热;流入容纳腔内的空气将热量传导给锅体后,能够经由灶体侧壁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二管路流动,再经由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流入循环热风机内,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本申请提供的灶具,先通过锅体底部将灶体密闭,再通过密闭空气作为传导热量和保证加热均匀程度的介质,再配合循环热风机驱动密闭空气不断地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实现灶具所需要的快速、均匀加热,以及温度的精确控制。同时,还能不直接接触食品,在提高了加热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操作方式也与人们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灶具的操作习惯基本一致,易于提高人们对本申请提供的灶具的接受程度,适合各种现有技术中的锅具,适用性较为优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灶具,本申请提供的灶具,还避免了污染环境等问题,能够做到低碳、环保、无污染。综上所述,该灶具具有加热效果较好,适用性较优,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点,能够解决现有技中灶具存在的加热效果较差、适用性较差、污染环境等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标:100-灶具;10-灶体;11-容纳腔;111-第一子腔室;112-第二子腔室;12-导流板;121-回流孔;13-挡边;20-锅体;30-循环组件;31-循环热风机;32-第一管路;321-第一主路;322-第一支路;323-第二支路;324-第三支路;325-第四支路;3251-气门;33-第二管路;331-第二主路;332-第五支路;40-加热组件;41-电加热器;42-太阳能加热器;50-控制器;51-温度传感器;52-第一阀门;53-第二阀门;60-壳体;61-安装槽;70-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灶具100,用于对锅体20加热,包括灶体10、循环组件30和加热组件40,灶体10内部具有容纳腔11,锅体20底部通过灶体10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容纳腔11以使灶体10密闭,循环组件30包括循环热风机31、第一管路32和第二管路33,循环热风机31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32与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连通,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管路33与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连通,加热组件40设置于第一管路32上,以对循环热风机31产生的空气加热。该灶具100具有加热效果较好,适用性较优,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点,能够解决现有技中灶具100存在的加热效果较差、适用性较差、污染环境等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锅体20底部通过灶体10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容纳腔11以使灶体10密闭,即灶体10顶部开设有第一开口,锅体20底部通过第一开口容置于容纳腔11内,通过锅体20底部能够将第一开口封堵,从而使得灶体10能够处于密闭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灶体10内部的热量能够全部作用于锅体20底部,而不会散发至灶体10以外造成热量流失,从而提高加热效果。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打开循环热风机31和加热组件40,循环热风机31产生的空气能够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一管路32流动,当经过加热组件40时被加热组件40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经由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流入容纳腔11内,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作用于锅体20底部,从而实现对锅体20的加热;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将热量传导给锅体20后,能够经由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二管路33流动,再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流入循环热风机31内,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
上述加热过程,之所以先通过锅体20底部将灶体10密闭,再通过密闭空气作为传导热量和保证加热均匀程度的介质,再配合循环热风机31驱动密闭空气不断地进行循环流动,是因为静止的空气是热量的不良导体,而流动的空气是热量的良导体,能够起到良好的传导热量和保证加热均匀程度的作用。
也正是基于此,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能够通过对空气加热,再通过加热后的空气对锅体20加热,从而实现灶具100所需要的快速、均匀加热,以及温度的精确控制。同时,还能不直接接触食品,在提高了加热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操作方式也与人们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灶具100的操作习惯基本一致,易于提高人们对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的接受程度,适合各种现有技术中的锅具,适用性较为优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灶具100,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还避免了污染环境等问题,能够做到低碳、环保、无污染。
该灶具100用于对锅体20加热,包括灶体10、循环组件30和加热组件40,灶体10内部具有容纳腔11,锅体20底部通过灶体10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容纳腔11以使灶体10密闭,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灶体10内部的热量能够全部作用于锅体20底部,而不会散发至灶体10以外造成热量流失,从而提高加热效果。循环组件30包括循环热风机31、第一管路32和第二管路33,循环热风机31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32与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连通,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管路33与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连通,加热组件40设置于第一管路32上,以对循环热风机31产生的空气加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打开循环热风机31和加热组件40,循环热风机31产生的空气能够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一管路32流动,当经过加热组件40时被加热组件40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经由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流入容纳腔11内,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作用于锅体20底部,从而实现对锅体20的加热;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将热量传导给锅体20后,能够经由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二管路33流动,再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流入循环热风机31内,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先通过锅体20底部将灶体10密闭,再通过密闭空气作为传导热量和保证加热均匀程度的介质,再配合循环热风机31驱动密闭空气不断地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实现灶具100所需要的快速、均匀加热,以及温度的精确控制。同时,还能不直接接触食品,在提高了加热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操作方式也与人们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灶具100的操作习惯基本一致,易于提高人们对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的接受程度,适合各种现有技术中的锅具,适用性较为优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灶具100,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还避免了污染环境等问题,能够做到低碳、环保、无污染。综上所述,该灶具100具有加热效果较好,适用性较优,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点,能够解决现有技中灶具100存在的加热效果较差、适用性较差、污染环境等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0包括电加热器41和太阳能加热器42,循环热风机31的出气口包括两个,第一管路32包括第一主路321、第一支路322、第二支路323和第三支路324,循环热风机31的一出气口通过第一支路322与第一主路321连通,电加热器41设置于第一主路321上,循环热风机31的另一出气口通过第二支路323与太阳能加热器42的进气口连通,太阳能加热器42的出气口通过第三支路324与第一主路321连通。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灶具100可以实现三种循环模式:
第一种,简称为内循环,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打开循环热风机31和电加热器41,而关闭太阳能加热器42。此时,循环热风机31产生的空气能够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一出气口排出,沿第一支路322流动至第一主路321,当经过电加热器41时被电加热器41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经由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流入容纳腔11内,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作用于锅体20底部,从而实现对锅体20的加热;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将热量传导给锅体20后,能够经由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二管路33流动,再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流入循环热风机31内,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这种情况适用于太阳不好、温度需求较高的情况,可以快速加热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第二种,简称为外循环,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打开循环热风机31和太阳能加热器42,而关闭电加热器41。此时,循环热风机31产生的空气能够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另一出气口排出,沿第二支路323流动,再经由太阳能加热器42的进气口流入太阳能加热器42内,被太阳能加热器42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经由太阳能加热器42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三支路324流动至第一主路321,再经由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流入容纳腔11内,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作用于锅体20底部,从而实现对锅体20的加热;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将热量传导给锅体20后,能够经由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排出,沿第二管路33流动,再经由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流入循环热风机31内,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这种情况适用于太阳较好、温度需求不高的情况,可以起到节约能源,更加绿色环保的效果。
第三种,简称内外循环,即结合了上述的内循环过程和外循环过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循环热风机31、电加热器41和太阳能加热器42均打开进行工作。这种情况适用于仅通过太阳能加热器42加热时温度满足不了需求时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三种模式的智能控制和切换,请再结合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灶具100还包括控制器50和温度传感器51,第一支路322上设置有第一阀门52,第二支路32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3,控制器50分别与温度传感器51、第一阀门52、第二阀门53、电加热器41和太阳能加热器42电连接,温度传感器51设置于容纳腔11,用于检测容纳腔11的温度,控制器50内预设有理想温度,控制器50根据温度传感器51检测得到的实际温度与理想温度比较,控制第一阀门52和第二阀门53的开启或关闭,并控制电加热器41和太阳能加热器42的开启或关闭。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预先在控制器50内,通过键入等方式设置一所需的理想温度,当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容纳腔11内的实际温度小于理想温度时,控制器50可以控制第一阀门52开启,并控制电加热器41开启,灶具100进入内循环工作模式,或者,控制器50控制第一阀门52和第二阀门53分别开启,并控制电加热器41和太阳能加热器42分别开启,灶具100进入内外循环工作模式;当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容纳腔11内的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理想温度时,控制器50可以控制第二阀门53开启,并控制太阳能加热器42开启,灶具100进入外循环工作模式,以达到节约能源和成本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灶体10内部设置有导流板12,导流板12的一端与灶体10底壁连接、另一端与灶体10侧壁连接,以将容纳腔11分隔成第一子腔室111和第二子腔室112,灶体10底部的进气口位于第一子腔室111内,灶体10侧壁的出气口位于第二子腔室112内,导流板12上设置有多个回流孔121,以通过回流孔121连通第一子腔室111和第二子腔室112。通过设置导流板12,流入容纳腔11内的空气的热量能够更加集中地传导至锅体20底部,从而更进一步地避免热量散失。可选地,关于导流板12的截面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根据空气动力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示例地,导流板12的截面形状为喇叭形或T字形。
请再结合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灶具100还包括壳体60,灶体10通过壳体60顶部的第二开口容置于壳体60内,循环组件30和加热组件40分别设置于壳体6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循环组件30和加热组件40还可以设置于壳体60外,以能够更加灵活的设计灶具100的实际结构和大小,避免用户的厨房和灶台的布局限制了灶具100的适用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灶具100的适用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60顶部具有安装槽61,第二开口位于安装槽61底壁,灶体10顶部向外延伸有挡边13,挡边13与安装槽61底壁抵持,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安装槽61呈同心设置,第一开口的直径、第二开口的直径和安装槽61的直径依次增大,以提高灶体10与壳体60之间装配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灶体10搭设于安装槽61底壁,还能够使得壳体60的表面没有凸起等,避免影响灶具100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灶具100还包括面板70,面板70具有第三开口,面板70容置于安装槽61内以与壳体60可拆卸连接,第三开口和第一开口呈同心设置,第三开口的直径小于第一开口的直径,以通过面板70的第三开口改变灶体10的第一开口的大小,从而使得灶具100能够适用于各种型号的锅具,进一步提高灶具100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灶体10、第一管路32、第二管路33和面板70的材料均为绝热材料,以进一步保证灶体10内部的热量能够全部作用于锅体20底部,而不会散发至灶体10以外造成热量流失,从而提高加热效果。
请再结合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灶体10和锅体20分别包括多个,且灶体10和锅体20呈一一对应,第一管路32包括第一主路321和多个第四支路325,灶体10通过第四支路325与第一主路321连通,第一主路321与循环热风机31的出气口连通,第四支路325上设置有气门3251,用于控制第四支路325的流量,第二管路33包括第二主路331和多个第五支路332,灶体10通过第五支路332与第二主路331连通,第二主路331与循环热风机31的进气口连通,以使得利用同一套循环组件30和加热装置,就能够对多个锅具同时进行加热,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只有一个灶体10和锅体20时,可以通过调节加热装置的功率来调节空气的温度,从而调节容纳腔11的温度。如果有多个灶体10和锅体20时,示例地,如图4所示,图中有三个灶体10和锅体20,此时,还需要在第四支路325上(或者说灶体10的进气口)设置气门3251,通过气门3251的开度控制流经第四支路325的空气的流量,从而调节容纳腔11的温度。例如,当三个灶体10分别需要200℃、300℃和100℃的温度时,应当首先控制加热装置的功率,以使流经第一主路321的空气的温度达到最高温度300℃,其中一个灶体10应当再控制气门3251的开度,以使流经该灶体10所对应的第四支路325的空气的流量达到最大,从而满足该灶体10的实际需求,另外两个灶体10则应当分别再控制气门3251的开度,以使流经该灶体10所对应的第四支路325的空气的流量减少,从而使得该灶体10的容纳腔11的温度降低,满足该灶体10的实际需求。其中,气门3251的开度越大,容纳腔11的温度越高,气门3251的开度越小,容纳腔11的温度越低。另外,关于气门3251的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这里不作具体限制,示例地,气门3251通过手动控制或控制器50控制。
灶体10第一管路32第二管路33灶体10锅体20灶体1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灶具,用于对锅体加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灶体、循环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灶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锅体底部通过所述灶体顶部的第一开口容置于所述容纳腔以使所述灶体密闭,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循环热风机、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灶体底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灶体侧壁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上,以对所述循环热风机产生的空气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加热器和太阳能加热器,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包括两个,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主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所述循环热风机的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主路连通,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路上,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另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的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一主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用于检测所述容纳腔的温度,所述控制器内预设有理想温度,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实际温度与所述理想温度比较,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开启或关闭,并控制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太阳能加热器的开启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灶体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灶体侧壁连接,以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灶体底部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室内,所述灶体侧壁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多个回流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截面形状为喇叭形或T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灶体通过所述壳体顶部的第二开口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循环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具有安装槽,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安装槽底壁,所述灶体顶部向外延伸有挡边,所述挡边与所述安装槽底壁抵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安装槽呈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和所述安装槽的直径依次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具有第三开口,所述面板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以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呈同心设置,所述第三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面板的材料均为绝热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和所述锅体分别包括多个,且所述灶体和所述锅体呈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主路和多个第四支路,所述灶体通过所述第四支路与所述第一主路连通,所述第一主路与所述循环热风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四支路上设置有气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支路的流量,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主路和多个第五支路,所述灶体通过所述第五支路与所述第二主路连通,所述第二主路与所述循环热风机的进气口连通。
CN202022494517.4U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灶具 Active CN213300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4517.4U CN213300515U (zh)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4517.4U CN213300515U (zh)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00515U true CN213300515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14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94517.4U Active CN213300515U (zh)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005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00515U (zh) 一种灶具
CN202012957U (zh) 电热炉
CN205261657U (zh) 一种组合炊具的循环散热结构
CN208725530U (zh) 一种具有气体流通散热结构的集成烤箱灶
CN217744071U (zh) 一种外循环风道风炉烤箱
WO2019042266A1 (zh) 一种余热回收高效节能灶具系统
CN206222693U (zh) 导热油炉
CN206560303U (zh) 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
CN210568604U (zh) 一种外环火可关断的燃气灶旋塞阀
CN209808013U (zh) 商用电蒸箱
CN201277628Y (zh) 一体化家用厨电集成灶
CN218626966U (zh) 一种带有微蒸烤功能的功能箱以及集成灶
CN207963182U (zh) 一种光电沼气三合一节能热水装置
CN201028646Y (zh) 一种电加热灶具
WO2019128609A1 (zh) 触控式集成灶
CN207610242U (zh) 组合加热源及烹饪器具
CN111121142B (zh) 一种带炉膛的电采暖烤火炉
CN217161726U (zh) 蒸烤一体机
CN214746444U (zh) 一种耐高温彩晶钢化玻璃面板燃气壁挂炉
CN220384917U (zh) 箱体结构及烹饪设备
CN212961747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磁炉
CN215808685U (zh) 联动加热节能系统
CN203657010U (zh) 一种家用电炉
CN217441696U (zh) 一种利用余热热风辅助加热的炉灶
CN218246799U (zh) 一种组合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