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42762U - 耳机及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耳机及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42762U CN213242762U CN202022514572.5U CN202022514572U CN213242762U CN 213242762 U CN213242762 U CN 213242762U CN 202022514572 U CN202022514572 U CN 202022514572U CN 213242762 U CN213242762 U CN 2132427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phone
- charging
- electrode
- charges
- 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耳机包括耳塞和耳柄,耳塞固定于耳柄,耳柄远离耳塞处设有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均露出耳柄的外表面,充电正极与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检测电极设置于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之间,并与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间隔设置,耳机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检测电路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利用检测电路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的损坏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申请涉及通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耳机经常佩戴后,其表面会粘附汗液或水渍等导电液体。然而,当汗液或水渍粘附于耳机的充电电极时,充电电极通电后,其表面会与导电液体产生反应,从而受到导电液体的腐蚀,久而久之导致充电电极失效,造成耳机的使用寿命减短、安全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其中,所述耳机包括耳塞和耳柄,所述耳塞固定于所述耳柄,所述耳柄远离所述耳塞处设有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均露出所述耳柄的外表面,所述充电正极与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之间,并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耳机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组件,其中,所述耳机组件包括上述的耳机,所述耳机组件还包括耳机盒,所述耳机盒设有耳机槽和位于所述耳机槽内的正极针轴和负极针轴,以及设有位于所述耳机槽外的指示灯,所述耳机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耳机槽,且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分别与所述正极针轴和所述负极针轴抵触,所述指示灯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所述指示灯用以根据所述检测电路的电信号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及耳机组件,通过在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之间设置检测电极,并在耳机内设置电连接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利用检测电路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的损坏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耳机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耳机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耳机组件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4的耳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100,所述耳机100包括耳塞10和耳柄20,所述耳塞10固定于所述耳柄20,所述耳柄20远离所述耳塞10处设有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检测电极13。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检测电极13均露出所述耳柄20的外表面,所述充电正极11与所述充电负极12间隔设置,所述检测电极13设置于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之间,并与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间隔设置,所述耳机100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13的检测电路30,所述检测电路30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13与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耳机100利用耳柄20的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获取充电电流,从而保证耳机100获取电能后可以在无线状态下进行使用。导电液体为附着于所述耳机100外表面的汗液、水渍、油污等可以导电的液体,在用户佩戴所述耳机100的过程中,用户身体上的汗液、水渍、油污等液体附着于所述耳机100的外表面,从而形成附着于所述耳机100外表面的导电液体。
通过在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之间设置检测电极13,并在耳机100内设置电连接检测电极13的检测电路30,利用检测电路30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13与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损坏风险。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塞10设有前端14和与所述前端14相对的后端15。所述前端14用以塞入用户耳内,所述后端15与所述耳柄20固定连接。所述前端14设有出音孔141,所述出音孔141用以输出声音。具体的,所述耳塞10包括前壳16和与所述前壳16盖合的后壳17。所述前端14设置于所述前壳16,所述后端15设置于所述后壳17。所述前壳16与所述后壳17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用以收容电声器件。所述耳塞1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前壳16的硅胶套18,所述硅胶套18用以增加所述耳塞10的佩戴舒适度。所述出音孔141经所述硅胶套18输出声音。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100也可以是骨传导耳机,则所述耳机100设置与所述耳柄20固定连接的接触头,利用接触头与用户耳部接触,实现骨传导输出声音。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柄20设有固定连接所述后壳17的第一端21和与所述第一端21相对的第二端22。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设置于所述耳柄20周侧并邻近所述第二端22处。利用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远离所述耳塞10,以便于减少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接触用户皮肤的几率,从而降低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被汗液、水渍、污渍等腐蚀损毁的风险。具体的,所述耳柄20包括与所述后壳17固定的耳柄盖板23和与所述耳柄盖板23盖合的耳柄壳体24。所述耳柄盖板23相较于所述耳柄壳体24靠近所述前壳16。所述耳柄盖板23和所述前壳16之间存在腔体。所述腔体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设置于所述耳柄盖板23。由于所述耳柄盖板23位于所述耳柄20靠近所述前壳16一侧,使得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外露于所述耳柄20靠近用户面部一面。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位于所述腔体内的部分经导电线缆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30。所述检测电路30可以收容于所述腔体,也可以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也可以是部分收容于所述腔体,另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耳机100为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所述耳机100可以分为左右两只配套使用。左右两只所述耳机100均无需线缆连接,从而实现左右声道的无线分离即可独立工作,所述耳机100完全摒弃有线烦恼,运动更自由。所述耳机100的使用方式多样,既可独享,又可分享,还可一机当做两机。所述耳机100还可以与配套的便携盒一起使用,利用便携盒内部集成移动电源,使得所述耳机100没电的时候只要将所述耳机100放入便携盒内即可实现充电。一般情况下,所述耳机100通过蓝牙技术与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实现无线连接,以获取音频信号。
目前真无线耳机100因其便携的使用体验,越来越被大众授受。通常真无线耳机100需要利用充电盒进行配套使用,充电盒中装有电池,一方面用于给耳机100充电,一方面用于收纳耳机100,便于耳机100移动携带。
所述耳机100与充电盒的充电连接采用撞针和充电电极相接触导通来实现的:当用户把耳机100放入充电盒后,耳机100和充电盒中相应的磁铁会吸紧,耳机100头上的充电电极与撞针相互压紧从而实现导通充电。
然而,用户在使用耳机100过程中耳朵附近面颊总会存在汗液,尤其在大量运动过程中使用耳机100,这些大量累积的汗液会随着用户运动姿势的不断变化会部分累积到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这时耳机100没电,用户将耳机100放入充电盒进行充电时,因为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被汗液连通。此时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与电池盒的撞针导通后,汗液充当了电解液,对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产生电解腐蚀,久而久之,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表面的镀层会被腐蚀掉,漏出基材,导致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基材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氧化形成氧化层,氧化层不导电从而导致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无法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在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接收电流进行充电时,若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表面存在水或者汗液等导电液体,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之间存在电压差,充电正极11作为电解阳极,充电负极12作为电解负极,水或汗液等导电液体(NaCl)作为电解液,发生电解反应,使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铜层腐蚀露出基材CuSnZn元素,氧化发黑发绿,形成钝化层影响充电。
目前为避免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常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改进。第一种方式,将耳机100的充电正极11与充电负极12之间距离增大,使得水渍、汗液等导电液体不容易将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连接起来。然而此种方式仍存在以下缺点: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之间的距离增大,例如充电正极11靠近耳塞10,而充电负极12靠近耳柄20远离耳塞10的末端,导致耳机100的外观受影响,降低耳机100的外观视觉效果。由于耳机100内部堆叠空间很小,将充电正极11与充电负极12的距离增大,并不能保证耳机100内部一定可以满足结构排布要求。
第二种方式,在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表面镀上抗腐蚀的铑钌等希有元素,这些希有元素价格非常昂贵(比金贵得多),导致该方式无法在低成本的耳机100中实施,而且这些希有元素也只能延缓腐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蚀,时间久了依然会导致充电不良。
第三种方式,将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采用镍铁钢材料制成,由于该材料过于硬,导致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非常难以加工,而且做成的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与电路板连接时,只能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导致应用受限。
本申请通过在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之间设置检测电极13,并在耳机100内设置电连接检测电极13的检测电路30,利用检测电路30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13与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腐蚀损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耳柄20具有周侧表面210,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检测电极13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柄盖板23具有背离所述耳柄壳体24的盖板表面231,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从所述盖板表面231露出,即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外露于所述耳柄20靠近用户面部一面。所述盖板表面231形成所述耳柄20周侧表面的一部分。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的同一面上,以便于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与充电电源电连接。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均位于所述盖板表面231远离所述耳塞10处。所述充电正极11、检测电极13和所述充电负极12依次间隔排布,并且所述充电正极11、检测电极13和所述充电负极12的排布方向平行所述耳柄20的长度方向。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露出所述盖板表面231的端面均呈圆形。所述检测电极13露出所述盖板表面231的端面呈长条形,以增加所述检测电极13的检测范围,另外所述检测电极13呈长条形,可以保证所述检测电极13可使得导电液体扩散开,使得导电液体主动与检测电极13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检测精准度。例如,当所述充电正极11的端面及周围或所述充电负极12的端面及周围附着有导电液体时,所述检测电极13利用对导电液体的表面扩张力,使得导电液体可快速吸附至所述检测电极13表面,从而便于检测电极13精确检测导电液体。具体的,所述充电正极11的端面与所述盖板表面231存在断差,所述充电正极11相对所述盖板表面231内凹,以避免所述充电正极11的表面被磨损刮花,影响充电。所述充电负极12的端面与所述盖板表面231存在断差,所述充电负极12相对所述盖板表面231内凹,以避免所述充电负极12的表面被磨损刮花,影响充电。所述检测电极13的表面与所述盖板表面231大致平齐,以便于所述检测电极13可快速检测到附着于所述盖板表面231的导电液体。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正极11的端面和所述充电负极12的端面也可以与所述盖板表面231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100内设有耳机电路板40,所述检测电路30设置于所述耳机电路板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电路板40一部分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另一部分固定于所述腔体内,以充分利用所述耳机100内部空间。所述耳机电路板4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的部分电连接所述电声器件50,以便于电声器件50获得音频信号。所述耳机电路板40还设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可以获取通讯信号,并将通讯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所述耳机电路板40收容于所述腔体的部分电连接所述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以便于所述耳机电路板40上的充电电路控制所述耳机100进行充电。所述耳机电路板40收容于所述腔体的部分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13,以便于设置于所述耳机电路板40的检测电路30与所述检测电极13电连接,最终可精确检测出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的表面是否附着有导电液体,以保证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的充电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耳塞10内设有电连接所述耳机电路板40的耳机电池60和电声器件50,所述耳机电池60经所述耳机电路板40电连接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所述电声器件50电连接所述耳机电路板40和所述耳机电池6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电池6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并电连接所述耳机电路板40。所述电声器件5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声器件50经所述出音孔141出声。当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与充电电源导通时,所述耳机电池60经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接收充电电流,从而实现为所述耳机电池60充电。当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与充电电源断开后,所述耳机电池60可传输电流至所述电声器件50和所述耳机电路板40,以驱动所述电声器件50发声。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组件200,所述耳机组件200包括所述耳机100,所述耳机组件200还包括耳机盒70,所述耳机盒70设有耳机槽71和位于所述耳机槽71内的正极针轴72和负极针轴73,以及设有位于所述耳机槽71外的指示灯80,所述耳机10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耳机槽71,且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分别与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抵触,所述指示灯80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30,所述指示灯80用以根据所述检测电路30的电信号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盒70设有左右两个所述耳机槽71,左右两个所述耳机槽71分别与左右两个所述耳机100适配。左右两个所述耳机槽71内均设置有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所述耳机100与所述耳机槽71适配后,所述耳机100一部分收容于所述耳机槽71,另一部分露出所述耳机槽71,以便于从所述耳机槽71取出所述耳机100。所述指示灯80设置于左右两个所述耳机槽71之间。所述耳机盒70内部设有电连接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的盒内电池74。当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分别与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导通时,所述盒内电池74可对所述耳机电池60进行充电。所述耳机盒70还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电连接所述盒内电池74,以便于所述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接通时,便于外部电源对所述盒内电池74进行充电。当所述检测电路30检测到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经导电液体导通后,所述检测电路30的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指示灯80,使得所述指示灯80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从而提示用户所述充电正极11或/和所述充电负极12的表面附着有导电液体,此时,用户可以将左右两个耳机100取出,并擦拭表面的导电液体后,再放入所述耳机槽71进行充电,直至所述指示灯80不再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则表示所述充电正极11或/和所述充电负极12的表面无导电液体附着,从而排除了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在充电过程中被导电液体腐蚀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耳机盒70内还设有控制器120,所述控制器120控制所述指示灯80发光。所述控制器120控制所述指示灯80以第一预设模式发光,即通过所述控制器120对所述指示灯80发送设定的第一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指示灯80发光。例如,所述指示灯80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可以是所述指示灯80按照发光闪烁、发光颜色、发光时长、发光亮度等不同形式组合而成,例如所述指示灯80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可以是所述指示灯80发出红色光循环进行闪烁发光。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组件200还包括充电电路90,所述充电电路90电连接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以及电连接所述指示灯80,所述指示灯80还根据所述充电电路90的电信号按照第二预设模式发光。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电路90设置于所述耳机盒70内。所述耳机盒70内设有盒内电路板110,所述控制器120和所述充电电路90均设置于所述盒内电路板110。所述盒内电池74电连接所述盒内电路板110,以使得所述盒内电池74电连接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当所述正极针轴72和所述负极针轴73分别与所述耳机100的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导通,所述盒内电路板110的充电电路90控制所述盒内电池74的电流经所述盒内电路板110传输至所述耳机100,以实现所述盒内电池74经所述盒内电路板110向所述耳机100的耳机电池60进行充电。此时,所述控制器120控制所述指示灯80按照第二预设模式发光,从而提示用户所述耳机盒70对所述耳机100正常有效充电中。所述控制器120控制所述指示灯80以第二预设模式发光,即通过所述控制器120对所述指示灯80发送设定的第二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指示灯80发光。例如,所述指示灯80按照第二预设模式发光,可以是所述指示灯80按照发光闪烁、发光颜色、发光时长、发光亮度等不同形式组合而成,例如所述指示灯80按照第二预设模式发光,可以是所述指示灯80发出绿色光线并保持常亮状态。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耳机盒70包括基座79和盖板78,所述耳机槽71和所述指示灯80设置于所述基座79,所述盖板78活动连接于所述基座79,以相对所述基座79开启或盖合,当所述盖板78与所述基座79盖合,所述盖板78遮盖所述耳机槽71和所述指示灯8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79与所述盖板78转动连接。所述盖板78可相对所述基座79翻转。所述基座79设有底壳791和相对所述底壳791盖合的顶壳792。所述耳机槽71设置于所述顶壳792。所述顶壳792与所述底壳791之间存在容纳空间。所述盒内电池74和所述盒内电路板110均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指示灯80穿过所述顶壳792。所述顶壳792还设有按键793,所述耳机盒70设有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并对应所述按键793的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电连接所述盒内电路板110。利用所述按键793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从而控制所述盒内电路板110上的无线通讯模块与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配对建立无线连接通道。所述按键793设置于所述顶壳792邻近所述指示灯80处。当所述盖板78与所述基座79盖合后,所述盖板78和所述基座79对所述耳机100进行防护,从而保证所述耳机组件200的安全性,以及便携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00及耳机组件200,通过在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之间设置检测电极13,并在耳机100内设置电连接检测电极13的检测电路30,利用检测电路30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13与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损坏风险。
以上是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耳塞和耳柄,所述耳塞固定于所述耳柄,所述耳柄远离所述耳塞处设有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均露出所述耳柄的外表面,所述充电正极与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之间,并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耳机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柄具有周侧表面,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极的端面与所述周侧表面平齐,所述充电正极的端面相对所述周侧表面内凹,所述充电负极的端面相对所述周侧表面内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所述检测电极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靠近用户面部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所述检测电极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的同一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内设有耳机电路板,所述检测电路设置于所述耳机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内设有电连接所述耳机电路板的耳机电池和电声器件,所述耳机电池经所述耳机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所述电声器件电连接所述耳机电路板和所述耳机电池。
8.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所述耳机组件还包括耳机盒,所述耳机盒设有耳机槽和位于所述耳机槽内的正极针轴和负极针轴,以及设有位于所述耳机槽外的指示灯,所述耳机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耳机槽,且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分别与所述正极针轴和所述负极针轴抵触,所述指示灯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所述指示灯用以根据所述检测电路的电信号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还包括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正极针轴和所述负极针轴,以及电连接所述指示灯,所述指示灯还根据所述充电电路的电信号按照第二预设模式发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包括基座和盖板,所述耳机槽和所述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以相对所述基座开启或盖合,当所述盖板与所述基座盖合,所述盖板遮盖所述耳机槽和所述指示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14572.5U CN213242762U (zh) | 2020-11-03 | 2020-11-03 | 耳机及耳机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14572.5U CN213242762U (zh) | 2020-11-03 | 2020-11-03 | 耳机及耳机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42762U true CN213242762U (zh) | 2021-05-18 |
Family
ID=75881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14572.5U Active CN213242762U (zh) | 2020-11-03 | 2020-11-03 | 耳机及耳机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427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8359A (zh) * | 2021-07-21 | 2021-10-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盒 |
-
2020
- 2020-11-03 CN CN202022514572.5U patent/CN2132427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8359A (zh) * | 2021-07-21 | 2021-10-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盒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470360B (zh) | 无线耳机用充电器、无线耳机和无线耳机系统 | |
CN110166866B (zh) | 一种无线耳机 | |
US20070201000A1 (en) | Eyewear with removable audio system | |
CN213242762U (zh) | 耳机及耳机组件 | |
US20060097692A1 (en) | Charger | |
CN110677766A (zh) | 无线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 | |
WO2006081030A3 (en) | Air management system for zinc-air battery | |
CN218187255U (zh) | 一种盆底肌修复器机芯 | |
WO2020020279A1 (zh) | 一种蓝牙耳机手环、蓝牙耳机以及蓝牙耳机组件 | |
CN211744699U (zh) | 一种无线耳机及供电装置 | |
CN210840008U (zh) | 汉堡形挂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 |
CN213485139U (zh) | 一种通过磁铁吸附实现主机可分离式结构的独立智能耳机 | |
CN210839026U (zh) | 带移动充电功能的无线触摸蓝牙耳机充电座 | |
CN210839027U (zh) | 方形挂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 |
CN210891115U (zh) | 一种磁吸充电器、灯尾结构及手电筒 | |
CN210840004U (zh) | 圆形挂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 |
CN209882039U (zh) | 一种耳机组件 | |
CN108692209B (zh) | 一种筒状紧急照明装置 | |
CN209134614U (zh) | 一种持续性监测脉搏血氧的蓝牙耳机 | |
CN209375868U (zh) | 耳机 | |
JP3112606U (ja) | 取り外し可能タイプの電池モジュールを具えたブルートゥース(登録商標)通信イヤフォン | |
CN217363291U (zh) | 蓝牙话务耳机套件 | |
CN219066215U (zh) | 一种人工智能语音呼救器 | |
CN218648064U (zh) | 电筒及其电池组件 | |
CN215647260U (zh) | Tws耳机充电结构及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