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10947U - 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10947U CN213210947U CN202021797794.6U CN202021797794U CN213210947U CN 213210947 U CN213210947 U CN 213210947U CN 202021797794 U CN202021797794 U CN 202021797794U CN 213210947 U CN213210947 U CN 2132109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heat
- air outlet
- channel
- dust remov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散热系统包括风扇、第一散热器和除尘通道;所述风扇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为高压区和低压区;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相邻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所述除尘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并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外部空间,所述除尘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本申请可以使散热系统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保证散热系统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多,笔记本电脑种类的多元化发展,轻薄本、游戏本等高性能笔记本电脑成为当下主流,为消费者群体所青睐。笔记本电脑高性能的展现,取决于其内部CPU(即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GPU(即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Unit)等高发热器件工作效能能否充分发挥。由于CPU、GPU性能的不断提升,整机尺寸的不断压缩,紧随而来的是发热功率、热流密度的不断攀升,散热系统尺寸的不断压缩,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笔记本电脑发挥高性能的主要瓶颈之一。优良的散热系统可以有效带走器件散发热量,保证器件高效工作。
散热系统通过吸入外部空间的冷空气带走内部热量,而吸入的冷空气中含有灰尘等杂物,使用过程中,散热系统内会堆积大量的杂物,阻挡空气流通,造成散热性能衰减,用户体验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以使散热系统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保证散热系统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其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为高压区和低压区;
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相邻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除尘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并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外部空间,所述除尘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
上述散热系统包括风扇、第一散热器和除尘通道,风扇包括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为高压区和低压区;第一散热器,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处,第一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相邻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高压区风速较大,冷空气能够迅速穿过第一出风通道,散热效果较好且灰尘不易堆积;低压区风速较低,冷空气难以穿过第一出风通道,散热效果较差且灰尘容易堆积,灰尘的堆积导致低压区气体流通的阻力增大,进一步导致更差的散热效果和更多的灰尘堆积。除尘通道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处,并连通第一出风口与外部空间,气体能够沿除尘通道流通至外部空间,除尘通道位于第一散热器靠近低压区的一侧,不会导致过多的风扇动力损失,从而不会对散热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开设除尘通道减小了气体流通的阻力,从而使灰尘能够随冷空气一起沿除尘通道流通至外部空间,防止灰尘在低压区形成堆积,保证散热系统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除尘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上,所述除尘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散热器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的侧壁;在第一出风口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除尘通道占用一部分第一出风口的面积,会导致第一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减小,影响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而第一散热器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的侧壁,当冷空气沿除尘通道流动时,能够带走一部分第一散热器的热量,起到补偿散热的效果,弱化散热面积减小对第一散热器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去除边缘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通过去除边缘散热效果较差的散热翅片形成除尘通道,能够避免改变散热系统的原有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去除边缘的1~4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使散热系统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
可选地,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远离所述高压区的一侧;
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相邻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除尘通道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散热器折弯并延伸至连通外部空间,延长除尘通道的路径,且使气体在除尘通道内经过转弯之后流通至外部空间,从而降低风扇的动力损失,使风扇动力能够尽可能用于散热,从而确保散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除尘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所述第一段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上,所述第一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宽度;
所述第二段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上,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侧,分别去除边缘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侧,分别去除边缘的1~4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可选地,所述除尘通道的宽度为2mm~6mm,使散热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发热部件和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散热系统,所述发热部件连接所述散热系统。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两个所述散热系统,两个所述散热系统对称分布于所述发热部件的两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另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又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压力分布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风速分布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另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又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
10-导热部件;
2-风扇;
20-第一出风口;
22-第二出风口;
24-高压区;
26-低压区;
3-第一散热器;
30-散热翅片;
32-第一出风通道;
4-第二散热器;
42-第二出风通道;
5-除尘通道;
50-第一段;
52-第二段。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等高性能电子设备,其包括底座1,底座1上可以枢转连接有显示屏幕(图中未示出),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底座1连接显示屏幕的一侧为后面。底座1内具有发热部件(图中未示出)、导热部件10和散热系统;发热部件可以为CPU(即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GPU(即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等高发热器件;导热部件10可以为热管、VC或水冷板等,发热部件通过导热部件10连接散热系统,通过散热系统带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并排放到外部空间中,保证器件的高效工作。
其中,发热部件设置于底座1的中央部位,发热部件的至少一侧布置有散热系统,也就是说,底座1内可以设置有一个散热系统或两个散热系统。当底座1内设置有一个散热系统时,散热系统可以设置于发热部件的左侧,也可以设置于发热部件的右侧;当底座1内设置有两个散热系统时,两个散热系统对称分布于发热部件的两侧。
实施例一
如图2-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散热系统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中包括两个散热系统,两个散热系统分别对称分布于发热部件的两侧;图3中包括一个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设置于发热部件的左侧;图4中包括一个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设置于发热部件的右侧。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包括风扇2、第一散热器3和第二散热器4。风扇2包括第一出风口20和第二出风口22,第一出风口20和第二出风口22分别设置于风扇2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例如第一出风口20设置于风扇2的后面,第二出风口22设置于风扇2的侧面;第一出风口20处设有第一散热器3,第二出风口22处设有第二散热器4,第一散热器3和第二散热器4均通过导热部件连接于发热部件,从而吸收发热部件的热量;风扇2吸收外部空间的冷空气,并在风扇2的内部加压之后分别沿第一散热器3和第二散热器4流通至外部空间,降低第一散热器3和第二散热器4的温度。
其中,第一散热器3包括多个散热翅片30,多个散热翅片30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且相邻散热翅片3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32;第二散热器4包括多个散热翅片30,多个散热翅片30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相邻散热翅片30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42;散热翅片30可以设置成倾斜结构,以方便散热系统在底座1内的布置,也就是说,在风扇2的位置不变时,通过将散热翅片30设置成倾斜结构,能够使散热翅片30延伸至底座1的角落处,充分利用底座1的空间。
由于风扇吸入的冷空气中含有灰尘等杂物,由于风扇叶片多、叶片及散热翅片间距小,使用过程中,风扇内部及散热翅片会堆积大量的灰尘,阻挡空气流通,造成风扇噪音过大,散热性能衰减,用户体验变差。
其中,第一出风口20远离第二出风口22的一侧形成高压区24,第一出风口20靠近第二出风口22的一侧形成低压区26,即第一出风口20与第二出风口22之间的区域形成低压区26;高压区24风速较大,冷空气能够迅速穿过第一出风通道32,散热效果较好且灰尘不易堆积;低压区26风速较低,冷空气难以穿过第一出风通道32,散热效果较差且灰尘容易堆积,灰尘的堆积导致低压区26气体流通的阻力增大,进一步导致更差的散热效果和更多的灰尘堆积。
进一步地,散热系统还包括除尘通道5,除尘通道5设置于第一出风口20处,并连通第一出风口20与外部空间,气体能够沿除尘通道5流通至外部空间,利用风扇2高低压的压力变化为动力源头,将堆积的杂物携带至除尘通道5,排至外部空间,有效去除灰尘等杂物。由于除尘通道5位于第一散热器3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不会导致过多的风扇2动力损失,从而不会对散热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开设除尘通道5减小了气体流通的阻力,从而使灰尘能够随冷空气一起沿除尘通道5流通至外部空间,防止灰尘在低压区26形成堆积,保证散热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来说,第一出风口20和第二出风口22交汇处为散热死角,由于风量小,利用率低;设置除尘通道5之后反而增加了此处的风量,有一定的风会流经此处,在不破坏风扇内部风流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散热死角的散热翅片,保证散热系统的高效散热能力和高效除尘能力,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除尘通道5远离第一出风口20的一端,朝向第二散热器4折弯并延伸至连通外部空间,也就是说,除尘通道5设置成折弯结构,除尘通道5在侧面连通外部空间,延长除尘通道5的路径,且使气体在除尘通道5内经过转弯之后流通至外部空间,从而降低风扇2的动力损失,使风扇2动力能够尽可能用于散热,从而确保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除尘通道5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50和第二段52;第一段50设置于第一散热器3上,第一段5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风通道32的延伸方向一致,且第一段50的宽度大于第一出风通道32的宽度;第二段52设置于第二散热器4上,第二段5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出风通道42的延伸方向一致,且第二段52的宽度大于第二出风通道42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散热器3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5的侧壁;在第一出风口20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除尘通道5占用一部分第一出风口20的面积,会导致第一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减小,影响第一散热器3的散热效果;而第一散热器3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5的侧壁,当冷空气沿除尘通道5流动时,能够带走一部分第一散热器3的热量,起到补偿散热的效果,弱化散热面积减小对第一散热器3的影响。同样地,第二散热器4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5的侧壁,起到补偿散热的效果,弱化散热面积减小对第二散热器4的影响。
具体地,第一段50应靠近第一散热器3的边缘,第一段50靠近高压区24的一侧具有侧壁,且该侧壁由第一散热器3的一个散热翅片30形成;第一段50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可以设置侧壁或设置成开放结构,当第一段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设置侧壁时,该侧壁同样可以由第一散热器3的一个散热翅片30形成。第二段52应靠近第二散热器4的边缘,第二段52的两侧均设置侧壁,两个侧壁分别由第二散热器4的两个散热翅片30形成,以防止灰尘的扩散。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3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第二散热器4靠近第一散热器3的一侧,分别去除边缘的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0而形成除尘通道5,通过去除边缘散热效果较差的散热翅片30形成除尘通道5,能够避免改变散热系统的原有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3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第二散热器4靠近第一散热器3的一侧,分别去除边缘的1~4个散热翅片30而形成除尘通道5,使散热系统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当去除散热翅片30的数量超过4个时,导致第一散热器3和第二散热器4上散热效果较好的散热翅片被去除,导致散热效果变差;而且过多的散热翅片去除之后,使除尘通道5的面积过大,导致风扇2的动力损失过大,从而进一步导致散热效果变差。
优选地,除尘通道5的宽度为2mm~6mm,其能够排出粒径大于1mm的灰尘,使散热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当除尘通道5的宽度小于2mm时,除尘通道5的宽度过小,导致粒径较大的灰尘难以排出;当除尘通道5的宽度大于6mm时,风扇2的动力损失过大,导致散热效果变差。
实施例二
如图8-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散热系统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中包括两个散热系统,两个散热系统分别对称分布于发热部件的两侧;图3中包括一个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设置于发热部件的左侧;图4中包括一个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设置于发热部件的右侧。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系统相比,除散热翅片30设置成垂直结构以外,其余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散热系统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两个散热系统,两个散热系统分别对称分布于发热部件的两侧。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包括风扇2、第一散热器3和除尘通道5,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系统相比,区别在于,仅包括第一散热器3,不包括第二散热器4。
具体来说,风扇2包括第一出风口20,第一出风口20的两侧分别为高压区24和低压区26,第一出风口20处设有第一散热器3和除尘通道5,第一散热器3与除尘通道5均连通第一出风口20与外部空间,气体能够沿第一散热器3与除尘通道5流通至外部空间。第一散热器3包括多个散热翅片30,多个散热翅片30依次排列,且相邻散热翅片3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32;除尘通道5位于第一散热器3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不会导致过多的风扇2动力损失,从而不会对散热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开设除尘通道5减小了气体流通的阻力,从而使灰尘能够随冷空气一起沿除尘通道5流通至外部空间,防止灰尘在低压区26形成堆积,保证散热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除尘通道5设置于第一散热器3上,除尘通道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风通道32的延伸方向一致,除尘通道5的宽度大于第一出风通道32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散热器3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5的侧壁;在第一出风口20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除尘通道5占用一部分第一出风口20的面积,会导致第一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减小,影响第一散热器3的散热效果;而第一散热器3的一部分构成除尘通道5的侧壁,当冷空气沿除尘通道5流动时,能够带走一部分第一散热器3的热量,起到补偿散热的效果,弱化散热面积减小对第一散热器3的影响。
具体地,除尘通道5应靠近第一散热器3的边缘,除尘通道5靠近高压区24的一侧具有侧壁,且该侧壁由第一散热器3的一个散热翅片30形成;除尘通道5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可以设置侧壁或设置成开放结构,当第一段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设置侧壁时,该侧壁同样可以由第一散热器3的一个散热翅片30形成。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3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去除边缘的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0而形成除尘通道5,通过去除边缘散热效果较差的散热翅片30形成除尘通道5,能够避免改变散热系统的原有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3靠近低压区26的一侧,去除边缘的1~4个散热翅片30而形成除尘通道5,使散热系统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和除尘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为高压区和低压区;
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相邻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除尘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并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外部空间,所述除尘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上,所述除尘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去除边缘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去除边缘的1~4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远离所述高压区的一侧;
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相邻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通道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散热器折弯并延伸至连通外部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所述第一段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上,所述第一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宽度;
所述第二段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上,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侧,分别去除边缘的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靠近所述低压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侧,分别去除边缘的1~4个所述散热翅片而形成所述除尘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通道的宽度为2mm~6mm。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部件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发热部件连接所述散热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两个所述散热系统,两个所述散热系统对称分布于所述发热部件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97794.6U CN213210947U (zh) | 2020-08-25 | 2020-08-25 | 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97794.6U CN213210947U (zh) | 2020-08-25 | 2020-08-25 | 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10947U true CN213210947U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41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97794.6U Active CN213210947U (zh) | 2020-08-25 | 2020-08-25 | 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10947U (zh) |
-
2020
- 2020-08-25 CN CN202021797794.6U patent/CN2132109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73877B2 (en) | In-vehicle computing apparatus in intelligent vehicle and intelligent vehicle | |
JP6228730B2 (ja) | ラジエータ、電子装置及び冷却装置 | |
CN110519967B (zh) | 功率模块 | |
US20060219388A1 (en) | Cooling jacket | |
JP2007180505A (ja) |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 | |
US11497145B2 (en) | Server rack and data center including a hybrid-cooled server | |
US20220248566A1 (en) | Computer device, casing, and water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20070076376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system for providing for the transfer of thermal energy | |
CN114630558A (zh) | 一种散热系统、供电系统和充电桩 | |
CN111338448B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散热系统 | |
US20220183192A1 (en) | Heat Radiat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 |
CN117289766A (zh) | 冷却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 |
US20090040723A1 (en) | Heat-dissipating device with high heat-dissipating efficiency | |
US6913069B2 (en) | Cooling device having fins arranged to funnel air | |
CN213210947U (zh) | 散热系统与电子设备 | |
US20230232577A1 (en) | Water cooling radiator | |
CN114527853B (zh) | 导风结构 | |
CN210294963U (zh) | 虚拟数字货币处理设备 | |
CN210124059U (zh) | 集成服务器的三维扩展冷却装置 | |
CN216429992U (zh) | 伺服机柜排热装置 | |
CN220438879U (zh) | 移动终端的散热装置 | |
CN209949707U (zh) | 风冷水冷相结合的服务器组 | |
CN216286541U (zh) | 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及计算机 | |
CN209949127U (zh) | 节点机和用于人防的画面云配置管理系统 | |
TWI512445B (zh) | 一種容置印刷電路板的電訊運算模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