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3275U - 籽晶夹头 - Google Patents

籽晶夹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03275U
CN213203275U CN202021409306.XU CN202021409306U CN213203275U CN 213203275 U CN213203275 U CN 213203275U CN 202021409306 U CN202021409306 U CN 202021409306U CN 213203275 U CN213203275 U CN 213203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leeve
seed crystal
body part
ma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093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翼
黄末
刘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uan Lead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Zhonghuan Leading Xuzhou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Xinj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Xinj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Xinj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03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03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籽晶夹头,籽晶夹头适于夹持籽晶,籽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形成为柱状结构,且第一部分的外周壁上具有配合凸起,第二部分沿第一部分的轴向延伸且连接在第一部分的下侧,籽晶夹头包括套筒部和底座部,套筒部内限定出夹持腔,夹持腔的壁面上形成有配合卡槽,配合卡槽的底壁适于支撑在配合凸起的底部,底座部固设于套筒部的底端,底座上形成有穿孔,第二部分适于穿设于穿孔,以使底座部适于支撑在第一部分的底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籽晶夹头,可以实现对籽晶的多重支撑限位,保证与籽晶稳定接触,避免了掉棒风险。

Description

籽晶夹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晶体生长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籽晶夹头。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籽晶夹头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籽晶易脱离籽晶夹头而存在掉棒风险,影响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籽晶夹头,所述籽晶夹头可以实现对籽晶的多重支撑限位,保证与籽晶稳定接触,避免了掉棒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籽晶夹头,所述籽晶夹头适于夹持籽晶,所述籽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形成为柱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周壁上具有配合凸起,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部分的轴向延伸且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下侧,所述籽晶夹头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内限定出夹持腔,所述夹持腔的壁面上形成有配合卡槽,所述配合卡槽的底壁适于支撑在所述配合凸起的底部;底座部,所述底座部固设于所述套筒部的底端,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穿孔,所述第二部分适于穿设于所述穿孔,以使所述底座部适于支撑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籽晶夹头,在套筒部上设置配合卡槽以适于支撑籽晶夹头、且底座部适于支撑籽晶夹头,实现了籽晶夹头对籽晶的多重支撑限位,保证籽晶夹头与籽晶稳定接触,有效避免了掉棒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部形成为圆筒结构,所述配合卡槽构造成适于限制所述配合凸起在所述套筒部的周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凸起包括限位部,所述配合卡槽包括:限位槽部,所述限位槽部适于与所述限位部配合,所述限位槽部在所述套筒部周向上两侧的侧壁分别适于与所述限位部止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形成在所述配合凸起的下部,所述配合卡槽还包括:配合槽部,所述配合槽部和所述限位槽部沿所述套筒部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配合槽部与所述限位槽部沿所述套筒部的周向连通,所述配合槽部的底壁间隔设在所述限位槽部的底壁的上方,所述配合凸起适于在所述配合槽部内绕所述套筒部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限位部配合于所述限位槽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多个,所述配合槽部和所述限位槽部分别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配合槽部和多个所述限位槽部沿所述套筒部的周向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所述配合槽部形成为弧形槽,所述限位槽部位于所述配合槽部的周向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配合槽部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槽部中的其中一个沿所述套筒部的周向连通,且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槽部中的另一个沿所述套筒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部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沿所述套筒部的径向扣合相连以限定出所述夹持腔,所述底座部包括第一子底座部和第二子底座部,所述第一子底座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二本体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与所述第一子底座部拼接配合以形成所述穿孔,其中,所述配合槽部和所述限位槽部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上均形成有一个所述配合槽部和所述限位槽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底壁上形成有对接凹槽,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上设有对接凸起,所述对接凸起适于配合于所述对接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部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沿所述套筒部的径向扣合相连以限定出所述夹持腔,且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通过卡隼结构和连接结构相连,所述底座部包括第一子底座部和第二子底座部,所述第一子底座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二本体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与所述第一子底座部拼接配合以形成所述穿孔,其中,所述卡隼结构包括卡隼和卡槽,所述卡隼嵌设于所述卡槽,所述卡隼设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中的另一个上,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和U形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槽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连接槽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周壁上,所述U形连接件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插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插配于所述第二连接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槽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周向一端且包括第一避让槽和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避让槽沿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避让槽的周向一端敞开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沿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插接槽连接在所述第一避让槽的周向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槽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周向一端且包括第二避让槽和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避让槽沿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二避让槽的周向一端敞开设置,所述第二插接槽沿所述第二本体部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插接槽连接在所述第二避让槽的周向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籽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籽晶夹头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U形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籽晶夹头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籽晶夹头与籽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籽晶101、
第一部分1011、配合凸起1011a、限位部1011b、对接凹槽1011c、第二部分1012、
籽晶夹头100、
套筒部1、夹持腔10、
配合卡槽10a、限位槽部10b、配合槽部10c、
第一本体部11、
第二本体部12、
底座部2、穿孔20、对接凸起20a、
第一子底座部21、
第二子底座部22、
卡隼结构3、卡隼31、卡槽32、
连接结构4、
第一连接槽41、第一避让槽411、第一插接槽412、
第二连接槽42、第二避让槽421、第二插接槽422、
U形连接件43、第一连接部431、第二连接部4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籽晶夹头100。
如图1所示,籽晶夹头100适于夹持籽晶101,籽晶101包括第一部分1011和第二部分1012,第一部分1011形成为柱状结构,且第一部分1011的外周壁上具有配合凸起1011a,配合凸起1011a可以由第一部分1011的至少部分外周壁沿第一部分1011的径向凸出形成;第二部分1012沿第一部分1011的轴向延伸,且第二部分1012连接在第一部分1011的下侧。
如图2和图5所示,籽晶夹头100包括套筒部1,套筒部1内限定出夹持腔10,夹持腔10的壁面上形成有配合卡槽10a,配合卡槽10a的底壁适于支撑在配合凸起1011a的底部,则套筒部1可以与籽晶101稳定接触以对籽晶101产生稳定支撑力,使得套筒部1可以对籽晶101直接产生作用力以限制籽晶101在套筒部1轴向上的位置,便于实现籽晶夹头100稳定夹持籽晶101,避免籽晶101脱离籽晶夹头100。
如图2和图5所示,籽晶夹头100还包括底座部2,底座部2固设于套筒部1的底端,底座部2上形成有穿孔20,第二部分1012适于穿设于穿孔20,以使底座部2适于支撑在第一部分1011的底部,则底座部2也可以与籽晶101稳定接触以对籽晶101产生稳定支撑力,从而实现了籽晶夹头100对籽晶101的多重支撑限位,进一步保证了籽晶夹头100对籽晶101的稳定、可靠夹持,有效避免了掉棒风险;同时,由于底座部2可以支撑第一部分1011,有利于减小配合凸起1011a和配合卡槽10a之间的作用力,有利于提升配合凸起1011a与配合卡槽10a的配合可靠性。
由此,相对于一些技术中,籽晶夹头采用插销式或双夹卡隼设计,插销易断、或卡隼易损坏,导致籽晶易脱离籽晶夹头;本申请中的籽晶夹头100,通过在套筒部1上设置配合卡槽10a以适于支撑籽晶夹头101、且底座部2适于支撑籽晶夹头101,实现了籽晶夹头100对籽晶101的多重支撑限位,保证籽晶夹头100与籽晶101稳定接触,有效避免了掉棒风险。
可选地,籽晶夹头100为钼件,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套筒部1形成为圆筒结构,配合卡槽10a构造成适于限制配合凸起1011a在套筒部1的周向上的移动,以确保套筒部1可以通过配合卡槽10a对籽晶101实现周向可靠限位,则配合凸起1011a在套筒部1的周向上无法相对配合卡槽10a移动,从而实现了籽晶101在套筒部1周向上的限位,避免在拉晶过程中,籽晶101相对于籽晶夹头100沿套筒部1周向发生移动而影响拉晶效果,保证拉晶正常进行。
可以理解的是,当套筒部1形成为其他筒状结构,例如多边形筒状结构等,此时可以无需通过配合卡槽10a来限制籽晶101在套筒部1周向上的移动,比如可以通过夹持腔10的横截面形状与籽晶101的横截面形状来实现籽晶101的周向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配合凸起1011a包括限位部1011b,配合卡槽10a包括限位槽部10b,限位槽部10b适于与限位部1011b配合,限位槽部10b在套筒部1周向上两侧的侧壁分别适于与限位部1011b止抵,以实现籽晶101在套筒部1周向上的限位。由此,通过配合卡槽10a的侧壁实现配合凸起1011a的周向限位,便于提升籽晶夹头100和籽晶101之间的组装效率。
在图1和图4的示例中,限位部1011b为多个,限位部1011b沿第一部分1011的周向间隔设置,则限位槽部10b对应设置为多个,且多个限位槽部10b沿套筒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例如,限位部1011b为两个,两个限位部1011b沿第一部分1011的径向相对设置,则限位槽部10b为两个,两个限位槽部10b沿套筒部1的径向相对设置。当然,限位部1011b为一个时,限位槽部10b也可以对应设置为一个。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部1011b可以是配合凸起1011a的至少部分。
例如,在图1、图2、图4和图5的示例中,限位部1011b为配合凸起1011a的一部分,限位部1011b形成在配合凸起1011a的下部,配合卡槽10a还包括配合槽部10c,配合槽部10c和限位槽部10b沿套筒部1的周向设置,且配合槽部10c与限位槽部10b沿套筒部1的周向连通,配合槽部10c的底壁间隔设在限位槽部10b的底壁的上方,则在套筒部1的轴向上,配合槽部10c的底壁与套筒部1下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限位槽部10b与套筒部1下端面之间的距离;配合凸起1011a适于在配合槽部10c内绕套筒部1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限位部1011b配合于限位槽部10b,则操作人员在组装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时,无需确保限位部1011b与限位槽部10b对准,将配合凸起1011a配合于配合槽部10c即可,而后绕套筒部1的中心轴线转动籽晶101使得限位部1011b向下配合于限位槽部10b即可,有利于提升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的组装效率。
例如,第二部分1012适于通过穿孔20伸出,操作人员在组装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时,可以将配合凸起1011a配合于配合槽部10c,而后绕套筒部1的中心轴线转动籽晶101、并通过第二部分1012向下拉,使得限位部1011b向下卡设于限位槽部10b,此时底座部2适于支撑在第一部分1011的底部。
可选地,在图2的示例中,配合槽部10c的底壁与底座部2的上表面齐平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限位部1011b为多个,配合槽部10c和限位槽部10b分别为多个,且多个配合槽部10c和多个限位槽部10b沿套筒部1的周向依次交替设置,则相邻两个配合槽部10c之间设有一个限位槽部10b、且相邻两个限位槽部10b之间设有一个配合槽部10c。其中,每个配合槽部10c形成为弧形槽,限位槽部10b位于配合槽部10c的周向一端,则操作人员在组装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时,将配合凸起1011a配合于配合槽部10c后,可以直接沿确定方向转动籽晶101,使得限位部1011b向下配合于限位槽部10b。
例如,在图2、图4和图5的示例中,配合卡槽10a包括多个配合槽部10c和多个限位槽部10b,且配合卡槽10a并非形成为环形槽,使得每个配合槽部10c和与其相邻的两个限位槽部10b中的其中一个沿套筒部1的周向连通,且每个配合槽部10c和与其相邻的两个限位槽部10b中的另一个沿套筒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由此,操作人员在组装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时,将配合凸起1011a配合于配合槽部10c后,可以无需观察限位部1011b与限位槽部10b的相对位置,直接沿确定方向转动籽晶101,直至籽晶101无法继续转动,此时限位部1011b与限位槽部10b沿套筒部1的轴向正对设置,可以向下拉动籽晶101,使得限位部1011b配合于限位槽部10b。
当然,配合槽部10c和限位槽部10b还可以为一个,此时配合卡槽10a可以形成为环形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套筒部1包括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第二本体部12与第一本体部11沿套筒部1的径向扣合相连以限定出夹持腔10,底座部2包括第一子底座部21和第二子底座部22,第一子底座部21固设于第一本体部11的底端且第一子底座部21与第一本体部11为一体件,第二子底座部22固设于第二本体部12的底端且第二子底座部22与第二本体部12为一体件,第二子底座部22与第一子底座部21拼接配合以形成穿孔20。其中,配合槽部10c和限位槽部10b分别为两个,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上均形成有一个配合槽部10c和一个限位槽部10b,也就是说,两个配合槽部10c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在第一本体部11上、另一个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2上,两个限位槽部10b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在第一本体部11上、另一个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2上。
由此,通过将籽晶夹头100设置为分体件,便于简化各部分的结构,有利于加工;操作人员在组装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时,将配合凸起1011a配合于其中一个配合槽部10c后,将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扣合相连,而后绕套筒部1的中心轴线转动籽晶101,使得两个限位部1011b分别向下配合于对应限位槽部10b,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籽晶101和籽晶夹头100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一部分1011的底壁上形成有对接凹槽1011c,底座部2的上表面上设有对接凸起20a,对接凸起20a适于配合于对接凹槽1011c,则第一部分1011可以通过对接凸起20a和对接凹槽1011c卡设于底座部2上,进一步提升了底座部2对籽晶101的支撑稳定性,避免籽晶101脱离籽晶夹头100。
可选地,对接凸起20a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与对接凹槽1011c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对接凸起20a和对接凹槽1011c的横截面形状可以均大致形成为三角形;当然,对接凸起20a和对接凹槽1011c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形成为方形、或梯形等。
如图4所示,对接凸起20a沿套筒部1的周向延伸以形成为环状结构或弧状结构,便于实现对接凸起20a的灵活设置。可选地,对接凸起20a形成的环状结构或弧状结构对应的直径可以处于24mm~30mm范围内,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当配合卡槽10a包括限位槽部10b和配合槽部10c时,且配合凸起1011a适于在配合槽部10c内绕套筒部1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限位部1011b配合于限位槽部10b,对接凸起20a形成为环状结构或弧状结构以更好地匹配籽晶101与配合卡槽10a的装配方式,避免限位部1011b和限位槽部10b之间的配合与对接凹槽1011c和对接凸起20a之间的配合发生干涉,保证籽晶101与籽晶夹头100的顺利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套筒部1包括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第二本体部12与第一本体部11沿套筒部1的径向扣合相连以限定出夹持腔10,例如第一本体部11对应的圆心角和第二本体部12对应的圆心角可以均为180°。底座部2包括第一子底座部21和第二子底座部22,第一子底座部21固设于第一本体部11的底端,且第一子底座部21与第一本体部11为一体件,第二子底座部22固设于第二本体部12的底端,且第二子底座部22与第二本体部12为一体件,第二子底座部22与第一子底座部21拼接配合以形成穿孔20。其中,第二本体部12与第一本体部11通过卡隼结构3和连接结构4相连,卡隼结构3和连接结构4可以沿套筒部1的径向相对设置,便于保证第一本体部11与第二本体部12的可靠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卡隼结构3包括卡隼31和卡槽32,卡隼31嵌设于卡槽32,卡隼31设在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中的其中一个上,卡槽32形成在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中的另一个上,从而卡隼结构3的结构简单、连接牢靠。其中卡隼31结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例如卡隼31可以形成为钩形结构。
如图2所示,连接结构4包括第一连接槽41、第二连接槽42和U形连接件43,第一连接槽41形成在第一本体部11的外周壁上,第二连接槽42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2的外周壁上,U形连接件43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部431和第二连接部432,第一连接部431插配于第一连接槽41,第二连接部432插配于第二连接槽4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槽41位于第一本体部11的周向一端,且第一连接槽41包括第一避让槽411和第一插接槽412,第一避让槽411沿第一本体部11的周向延伸,且第一避让槽411的周向一端敞开设置,第一避让槽411的沿套筒部1的径向的外侧敞开设置,第一插接槽412沿第一本体部11的轴向延伸,且第一插接槽412连接在第一避让槽411的周向另一端,则第一连接槽41可以大致形成为L形槽。第二连接槽42位于第二本体部12的周向一端,且第二连接槽42包括第二避让槽421和第二插接槽422,第二避让槽421沿第二本体部12的周向延伸,且第二避让槽421的周向一端敞开设置,第二避让槽421的沿套筒部1的径向的外侧敞开设置,第二插接槽422沿第二本体部12的轴向延伸,且第二插接槽422连接在第二避让槽421的周向另一端。由此,第二连接槽42可以大致形成为L形槽。
由此,操作人员在组装连接结构4时,可以将U形连接件43先沿套筒部1的径向配合于第一避让槽411和第二避让槽421,而后将U形连接件43沿套筒部1的轴向移动,使得第一连接部431沿套筒部1的轴向插配于第一插接槽412、第二连接部432沿套筒部1的轴向插配于第二插接槽422,则组装过程简单,便于操作。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槽41可以沿第一本体部11的径向延伸,第二连接槽42可以沿第二本体部12的径向延伸,同样可以通过U形连接件43实现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的可靠连接。
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部分1011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1012的直径,第二部分1012可以形成至锥状结构,且第二部分1012的横截面积自上向下逐渐减小,使一开始引晶时因为第二部分1012下部直径较小可以排除较多位错。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第一部分1011的直径可以处于16mm~40mm范围内,K处的直径可以处于12mm~16mm范围内,L处的直径可以处于9mm~12mm范围内。其中,为保证籽晶101与籽晶夹头100有效密合、卡接,籽晶101边角处可以采用倒角设置,同时避免了应力集中。
此外,籽晶夹头100与籽晶101接触的部分,其边角处可以采用倒角设计以避免应力集中。
可以理解的是,当籽晶夹头100应用于单晶炉中时,单晶炉上可以设置提拉组件,提拉组件可以通过钨吊线与籽晶夹头100相连,实现籽晶夹头100的上移、或下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籽晶夹头100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籽晶夹头(100)适于夹持籽晶(101),所述籽晶(101)包括第一部分(1011)和第二部分(1012),所述第一部分(1011)形成为柱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部分(1011)的外周壁上具有配合凸起(1011a),所述第二部分(1012)沿所述第一部分(1011)的轴向延伸且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1011)的下侧,所述籽晶夹头(100)包括:
套筒部(1),所述套筒部(1)内限定出夹持腔(10),所述夹持腔(10)的壁面上形成有配合卡槽(10a),所述配合卡槽(10a)的底壁适于支撑在所述配合凸起(1011a)的底部;
底座部(2),所述底座部(2)固设于所述套筒部(1)的底端,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穿孔(20),所述第二部分(1012)适于穿设于所述穿孔(20),以使所述底座部(2)适于支撑在所述第一部分(1011)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部(1)形成为圆筒结构,所述配合卡槽(10a)构造成适于限制所述配合凸起(1011a)在所述套筒部(1)的周向上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凸起(1011a)包括限位部(1011b),所述配合卡槽(10a)包括:
限位槽部(10b),所述限位槽部(10b)适于与所述限位部(1011b)配合,所述限位槽部(10b)在所述套筒部(1)周向上两侧的侧壁分别适于与所述限位部(1011b)止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011b)形成在所述配合凸起(1011a)的下部,所述配合卡槽(10a)还包括:
配合槽部(10c),所述配合槽部(10c)和所述限位槽部(10b)沿所述套筒部(1)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配合槽部(10c)与所述限位槽部(10b)沿所述套筒部(1)的周向连通,所述配合槽部(10c)的底壁间隔设在所述限位槽部(10b)的底壁的上方,所述配合凸起(1011a)适于在所述配合槽部(10c)内绕所述套筒部(1)的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限位部(1011b)配合于所述限位槽部(10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011b)为多个,
所述配合槽部(10c)和所述限位槽部(10b)分别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配合槽部(10c)和所述限位槽部(10b)沿所述套筒部(1)的周向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所述配合槽部(10c)形成为弧形槽,所述限位槽部(10b)位于所述配合槽部(10c)的周向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配合槽部(10c)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槽部(10b)中的其中一个沿所述套筒部(1)的周向连通,且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槽部(10b)中的另一个沿所述套筒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1)包括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与所述第一本体部(11)沿所述套筒部(1)的径向扣合相连以限定出所述夹持腔(10),所述底座部(2)包括第一子底座部(21)和第二子底座部(22),所述第一子底座部(21)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部(11)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22)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部(12)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22)与所述第一子底座部(21)拼接配合以形成所述穿孔(20),
其中,所述配合槽部(10c)和所述限位槽部(10b)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一本体部(11)和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上均形成有一个所述配合槽部(10c)和一个所述限位槽部(10b)。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11)的底壁上形成有对接凹槽(1011c),所述底座部(2)的上表面上设有对接凸起(20a),所述对接凸起(20a)适于配合于所述对接凹槽(1011c)。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1)包括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与所述第一本体部(11)沿所述套筒部(1)的径向扣合相连以限定出所述夹持腔(10),且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与所述第一本体部(11)通过卡隼结构(3)和连接结构(4)相连,
所述底座部(2)包括第一子底座部(21)和第二子底座部(22),所述第一子底座部(21)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部(11)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22)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部(12)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为一体件,所述第二子底座部(22)与所述第一子底座部(21)拼接配合以形成所述穿孔(20),
其中,所述卡隼结构(3)包括卡隼(31)和卡槽(32),所述卡隼(31)嵌设于所述卡槽(32),所述卡隼(31)设在所述第一本体部(11)和所述第二本体部(12)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卡槽(32)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11)和所述第二本体中的另一个上,
所述连接结构(4)包括第一连接槽(41)、第二连接槽(42)和U形连接件(43),所述第一连接槽(41)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连接槽(42)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部(12)的外周壁上,所述U形连接件(43)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部(431)和第二连接部(432),所述第一连接部(431)插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41),所述第二连接部(432)插配于所述第二连接槽(4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籽晶夹头(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槽(4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周向一端且包括第一避让槽(411)和第一插接槽(412),所述第一避让槽(411)沿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避让槽(411)的周向一端敞开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412)沿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插接槽(412)连接在所述第一避让槽(411)的周向另一端,
所述第二连接槽(42)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12)的周向一端且包括第二避让槽(421)和第二插接槽(422),所述第二避让槽(421)沿所述第二本体部(12)的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二避让槽(421)的周向一端敞开设置,所述第二插接槽(422)沿所述第二本体部(12)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插接槽(422)连接在所述第二避让槽(421)的周向另一端。
CN202021409306.XU 2020-06-23 2020-07-16 籽晶夹头 Active CN2132032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0572 2020-06-23
CN2020211905728 2020-06-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03275U true CN213203275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33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09306.XU Active CN213203275U (zh) 2020-06-23 2020-07-16 籽晶夹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03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1188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US8465332B2 (en) Contact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619772B2 (en) Sanitary retainer
US9261214B2 (en) Tube coupling having an improved collet alignment
JP6271542B2 (ja) ピペットチップ連結用の、ピペット装置のピペット導管の連結構造
CN213203275U (zh) 籽晶夹头
AU2019312230B2 (en) Pipe joint structure
JP4541215B2 (ja) ガスタービン・エンジンに燃料噴射器を装着するための心出し、位置決め装置
US4802697A (en) Means of locking tubes into engagement with a pressure fitting
WO2017101624A1 (zh) 一种连接件及积木玩具
GB2549510A (en) A connector
CN113794036B (zh)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EP3645104A2 (en) A tube device and a tube coupling
US20230204055A1 (en) Tolerance Compensation Fastening Assembly
CN212509137U (zh) 电子设备及铆钉
JP2015212488A (ja) 鋼管杭の連結用ボルトのボルト保持具と鋼管杭の連結方法
ES2764749T3 (es) Bobina de rotura de bloqueo
CN214044086U (zh) 一种高可靠外撑式弹性撑圈结构
JP2008206657A (ja) 注射器用指掛け補助具
CN114592501A (zh) 插接结构及预制桩连接机构
CN215424501U (zh) 一种内窥镜头端部与内窥镜
CN219458005U (zh) 天线连接结构及终端
JP2000085291A (ja) 筆記具用部品の連結構造
CN217462970U (zh) 含新型推杆组件的离合器总泵
CN218347788U (zh) 轴承座及轴承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1004 No.1 Xin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huan Leading (Xuzhou)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4 No.1 Xin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UZHOU XINJ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7

Address after: 221004 No.1 Xin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huan Leading (Xuzhou)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

Patentee after: Zhonghuan leading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4 No.1 Xin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huan Leading (Xuzhou)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21004 No.1 Xin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huan Leading (Xuzhou)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Zhonghuan Lead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4 No.1 Xin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huan Leading (Xuzhou)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Zhonghuan leading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