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84071U -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84071U
CN213184071U CN202021981494.3U CN202021981494U CN213184071U CN 213184071 U CN213184071 U CN 213184071U CN 202021981494 U CN202021981494 U CN 202021981494U CN 213184071 U CN213184071 U CN 213184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end
key
key cap
key modu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814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冠铭
刘咅府
柴永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9814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84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84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840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模块,包括底板、电路薄膜、键帽、两支撑结构及弹性件。电路薄膜设置在底板上,且具有第一触发开关。键帽设置在电路薄膜上。两支撑结构设置在底板及键帽之间,各支撑结构具有位于中央的孔洞。弹性件设置在底板及键帽之间,且位于两支撑结构之间,弹性件对应于第一触发开关,且各支撑结构的孔洞的尺寸小于弹性件的尺寸。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种具有此按键模块的键盘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能够提供一致按压手感。

Description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特别是能够提供一致按压手感的按键模块及具有此按键模块的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习知的按键模块中,使用者按压键帽的中央或是角落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按压手感,而导致不良的使用经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模块,其能够提供一致按压手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键盘装置,其具有上述的按键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按键模块,包括底板、电路薄膜、键帽、两支撑结构及弹性件。电路薄膜设置在底板上,且具有第一触发开关。键帽设置在电路薄膜上。两支撑结构设置在底板及键帽之间,各支撑结构具有位于中央的孔洞。弹性件设置在底板及键帽之间,且位于两支撑结构之间,弹性件对应于第一触发开关,且各支撑结构的孔洞的尺寸小于弹性件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按键模块还包括键帽强化组件,固定于键帽朝向电路薄膜的整个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键帽强化组件包括第一强化板及第二强化板,第一强化板固定于键帽朝向电路薄膜的整个表面,第二强化板的长度小于第一强化板的长度,第二强化板设置于第一强化板的中央,且第二强化板包括打凸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键帽强化组件包括第一强化板,第一强化板固定于键帽朝向电路薄膜的整个表面,且第一强化板包括位于中央的打凸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材料及埋设于第一材料内的第二材料,第二材料的刚性大于第一材料的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及框设于第一部分外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一枢接端、第二枢接端,第一枢接端与第二枢接端分别枢接于键帽与底板,第二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三枢接端、第四枢接端,第三枢接端与第四枢接端分别枢接于键帽与底板,第一枢接端、第二枢接端、第三枢接端及第四枢接端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一材料及埋设于第一材料内的第二材料,第二材料的刚性大于第一材料的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及框设于第一部分外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枢接于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三枢接端、第四枢接端及连接第三枢接端与第四枢接端且相对于彼此的第一条部及第二条部,第三枢接端与第四枢接端分别枢接于键帽与底板,第一条部与第二条部在朝向键帽的表面为无凹陷的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路薄膜还包括第二触发开关,支撑结构包括朝向第二触发开关的凸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按键模块还包括平衡杆,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上述的按键模块。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的弹性件对应于第一触发开关,两支撑结构位于弹性件的两侧。弹性件可用来提供使用者按压键帽中央时的按压手感。各支撑结构的孔洞的尺寸小于弹性件的尺寸,而使得支撑结构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本身较不易弯曲变形,而提供给键帽两侧较佳的支撑性。当使用者按压键帽的两侧或角落时,具有较佳结构强度的两支撑结构有助于提供良好的按压手感,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能够在不同位置上均能提供接近的按压手感。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按键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隐藏图2的按键模块的键帽与第一强化板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按键模块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键盘装置;
100、100a:按键模块;
110:底板;
120:电路薄膜;
122:第一触发开关;
124:第二触发开关;
130:键帽;
140:支撑结构;
142:第一部分;
144:孔洞;
146:第一枢接端;
148:第二枢接端;
150:第二部分;
151:第三枢接端;
152:第四枢接端;
153:第一条部;
154:第二条部;
155:凸块;
157:第一材料;
158:第二材料;
160:弹性件;
170、170a:键帽强化组件;
172、172a:第一强化板;
174:第二强化板;
176:打凸结构;
180:平衡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键盘装置10包括至少一按键模块100。在本实施例中,按键模块100为长倍键,但按键模块10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按键模块100具有特殊的设计,以让使用者无论按压按键模块100的中央或角落都能有接近一致的手感,下面将对此进行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按键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隐藏图2的按键模块的键帽与第一强化板的示意图。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清楚表示键帽130下的组件,在图3中以虚线表示键帽130,且隐藏第一强化板172。
请参阅图2与图3,本实施例的按键模块100包括底板110、电路薄膜120、键帽130、两支撑结构140及弹性件160。电路薄膜120设置在底板110上,且具有位于中央的第一触发开关122。键帽130设置在电路薄膜120上。
两支撑结构140设置在底板110及键帽130之间,且位于靠近两侧的位置。也就是说,两支撑结构140对应于第一触发开关122的两侧处,而不对应于位在中央的第一触发开关122。各支撑结构140呈现剪刀脚的形式,可转动且部分可移动地配置于底板110与键帽130,用以使键帽130稳定且与底板110平行地上下移动。
弹性件160设置在底板110及键帽130之间,弹性件160位于两支撑结构140之间,且对应于第一触发开关122。弹性件160用以提供键帽130被下压之后的恢复力,而可顶升键帽130。弹性件160例如是橡胶或是硅胶件。此外,当键帽130被下压时弹性件160对应地变形而抵压到第一触发开关122,第一触发开关122例如可以为间隔开来的两导电层(未示出),在被弹性件160推抵之后,两导电层接触,以关发出触发讯号。当然,第一触发开关122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结构140具有位于中央的孔洞144。各支撑结构140的孔洞144的尺寸小于弹性件160的尺寸。相较于习知的结构中,弹性件位于支撑结构内,而使得支撑结构需要具有较大的孔来供弹性件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件160是设置在支撑结构140之外,支撑结构140的孔洞144尺寸可以缩小,而使得支撑结构140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通过上述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件160对应于键帽130中央位置,而可提供用户按压键帽130的中央时的按压手感。此外,两支撑结构140位于弹性件160的两侧,由于两支撑结构140具有较小的孔洞144而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这样高结构强度的支撑结构140可以提供键帽130的两侧较佳的支撑作用,而让使用者按压键帽130的两侧或是角落时能够有较佳的按压手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按键模块100还包括键帽强化组件170,固定于键帽130朝向电路薄膜120的整个表面(也就是键帽130的下表面)。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键帽强化组件170包括第一强化板172及第二强化板174。第一强化板172及第二强化板174例如是金属板或是塑胶板。第一强化板172的长度接近于键帽130的长度。第一强化板172固定于键帽130朝向电路薄膜120的整个表面,而加强整个键帽130的结构强度。也就是说,第一强化板172可强化键帽130的两侧与中央处的结构强度。
第二强化板174的长度小于第一强化板172的长度,且第二强化板174设置于第一强化板172的中央,而特别加强键帽130的中央处的结构强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强化板174包括打凸结构176,打凸结构176为将第二强化板174的局部打凸或是打凹的强化筋条,而可进一步提升第二强化板174的结构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打凸结构176也可以在第一强化板172上,打凸结构176的位置与形状也不以图式为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路薄膜120还可选择地包括两第二触发开关124,各支撑结构140包括朝向第二触发开关124的凸块155。当使用者按压键帽130的两侧或角落时,靠近按压处的支撑结构140的凸块155可以向下压抵到对应的第二触发开关124,以使第二触发开关124发出触发讯号。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使用者按压键帽130的两侧或角落时按键模块100无法发出触发讯号的状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触发开关124也可被省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按键模块100还包括平衡杆180,设置于键帽130与底板110之间,可用来使键帽130的整体连动,以协助使用者在按压键帽130的任何位置时,都能使键帽130整体一起下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长倍键的键帽130的两侧或角落的结构强度与按压手感,可由因为孔洞144较小而具有高强度的支撑结构140、第一强化板172在对应于两侧或角落的部位以及平衡杆180来贡献,而使得按键模块100在两侧或角落的按压手感与中央处的按压手感接近。
图4是图2的按键模块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40包括第一部分142及框设于第一部分142外的第二部分150。第一部分142例如是内剪,第二部分150例如是外剪。第一部分142枢接于第二部分150。
第一部分142包括相对的第一枢接端146、第二枢接端148,第一枢接端146与第二枢接端148分别枢接于键帽130(图2)与底板110(图2)。
第二部分150包括相对的第三枢接端151、第四枢接端152及连接第三枢接端151与第四枢接端152且相对于彼此的第一条部153及第二条部154。第三枢接端151、第四枢接端152、第一条部153及第二条部154共同形状框状。第三枢接端151与第四枢接端152分别枢接于键帽130与底板110。
由图4可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部153与第二条部154在朝向键帽130的表面(上表面)为无凹陷的平面。相较于习知的结构中,此部分的表面会具有凹陷部,以使第一条部与第二条部具有较小的肉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部153与第二条部154在朝向键帽130的表面不具有凹陷部,而使得第一条部153与第二条部154具有较大的肉厚,进而提升支撑结构140的第二部分150的结构强度。换句话说,借由此设计,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40可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进而提供按键模块100(图2)的两侧或角落较佳的支撑性及按压手感。
图5是图4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40(图4)例如可包括第一材料157及埋设于第一材料157内的第二材料158,第二材料158的刚性大于第一材料157的刚性。举例来说,第一材料157例如是金属,第二材料158例如是塑胶。金属件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第二材料158(塑胶件)可避免按压时发出较大的噪音。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40借由此双材料的设计,可有效提升支撑结构140的结构强度,也同时享有刚性较小的第二材料158(例如是塑胶件)所具有的优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双材料的设计可以是整个支撑结构140,也可以仅在支撑结构140的第一枢接端146、第二枢接端148、第三枢接端151及第四枢接端152中的至少一者。图5仅以第四枢接端152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制。
当这样的双材料设计应用于第一枢接端146、第二枢接端148、第三枢接端151及第四枢接端152中的至少一者时,由于枢接端会与键帽130或是底板110接触,包覆于外的第二材料158可作为缓冲而降低摩擦力,此外,第二材料158也可降低第一材料157直接与键帽130或是底板110碰撞时所产生的噪音。因此,这样的设计相当适合应用于枢接端。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模块的爆炸示意图。请参阅图6,图6的按键模块100a与图2的按键模块1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按键模块100a的键帽强化组件170a包括第一强化板172a,而无第二强化板174(图2)。第一强化板172a固定于键帽130朝向电路薄膜120的整个表面,且第一强化板172a包括位于中央的打凸结构176。也就是说,打凸结构176直接整合到第一强化板172a的中央处,而可增加第一强化板172a的结构强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即使按键模块100a的键帽强化组件170a不具有第二强化板174,也可提供按键的中央处良好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的弹性件对应于第一触发开关,两支撑结构位于弹性件的两侧。弹性件可用来提供使用者按压键帽中央时的按压手感。各支撑结构的孔洞的尺寸小于弹性件的尺寸,而使得支撑结构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本身较不易弯曲变形,而提供给键帽两侧较佳的支撑性。当使用者按压键帽的两侧或角落时,具有较佳结构强度的两支撑结构有助于提供良好的按压手感,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能够在不同位置上均能提供接近的按压手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电路薄膜,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具有第一触发开关;
键帽,设置在所述电路薄膜上;
两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底板及所述键帽之间,各所述支撑结构具有位于中央的孔洞;以及
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底板及所述键帽之间,且位于所述两支撑结构之间,所述弹性件对应于所述第一触发开关,且各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所述弹性件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键帽强化组件,固定于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薄膜的整个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强化组件包括第一强化板及第二强化板,所述第一强化板固定于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薄膜的所述整个表面,所述第二强化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化板的长度,所述第二强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强化板的中央,且所述第二强化板包括打凸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强化组件包括第一强化板,所述第一强化板固定于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薄膜的所述整个表面,且所述第一强化板包括位于中央的打凸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材料及埋设于所述第一材料内的第二材料,所述第二材料的刚性大于所述第一材料的刚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及框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外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一枢接端、第二枢接端,所述第一枢接端与所述第二枢接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键帽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三枢接端、第四枢接端,所述第三枢接端与所述第四枢接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键帽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枢接端、所述第二枢接端、所述第三枢接端及所述第四枢接端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一材料及埋设于所述第一材料内的第二材料,所述第二材料的刚性大于所述第一材料的刚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及框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外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枢接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三枢接端、第四枢接端及连接所述第三枢接端与所述第四枢接端且相对于彼此的第一条部及第二条部,所述第三枢接端与所述第四枢接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键帽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条部与所述第二条部在朝向所述键帽的表面为无凹陷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薄膜还包括第二触发开关,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触发开关的凸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衡杆,设置于所述键帽与所述底板之间。
10.一种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模块。
CN202021981494.3U 2020-09-11 2020-09-11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Active CN213184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81494.3U CN213184071U (zh) 2020-09-11 2020-09-11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81494.3U CN213184071U (zh) 2020-09-11 2020-09-11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84071U true CN213184071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72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81494.3U Active CN213184071U (zh) 2020-09-11 2020-09-11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840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9730B2 (en) 2021-09-15 2024-01-09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cap support mechanism and keyswitch structure
US12002635B2 (en) 2022-08-29 2024-06-04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9730B2 (en) 2021-09-15 2024-01-09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cap support mechanism and keyswitch structure
US12002635B2 (en) 2022-08-29 2024-06-04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68873B2 (ja) 押釦スイッ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入力装置
TWI396216B (zh) 彈壓式按鍵
JP3540377B2 (ja)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US7449651B2 (en) Press key structure
JP2861684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CN212062253U (zh) 按键模组
WO2016183982A1 (zh) 剪刀脚键盘的按键结构
TW201740412A (zh) 按鍵
US20220189715A1 (en) Key structure
CN213184071U (zh) 按键模块及键盘装置
TWI697924B (zh) 按鍵裝置及鍵盤裝置
CN218896352U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TWI699801B (zh) 按鍵結構
US11670465B2 (en) Key structure
JP3941041B2 (ja) キースイッチのスタビライザー機構
CN109243893B (zh) 按键结构
CN111292989B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CN211045320U (zh) 开关按键及开关面板
CN110189949B (zh) 按键结构
KR101713861B1 (ko)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US20240120157A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CN218241662U (zh) 带段落感的按钮及应用该按钮的键盘按键
US11309142B1 (en) Keyboard device
JP359372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335268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