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40412A - 按鍵 - Google Patents

按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40412A
TW201740412A TW105114902A TW105114902A TW201740412A TW 201740412 A TW201740412 A TW 201740412A TW 105114902 A TW105114902 A TW 105114902A TW 105114902 A TW105114902 A TW 105114902A TW 201740412 A TW201740412 A TW 2017404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bracket
keycap
key ca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4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7474B (zh
Inventor
廖本煇
林欽宏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14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7474B/zh
Priority to US15/485,234 priority patent/US995377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740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0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4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6/00Switches actuated by change of magnetic field or of electric field, e.g. by change of relative position of magnet and switch, by shielding
    • H01H36/0073Switches actuated by change of magnetic field or of electric field, e.g. by change of relative position of magnet and switch, by shielding actuated by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wo magnet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包含底板、具有鍵帽長軸之鍵帽、升降機構、回彈裝置及支撐機構。升降機構設置於底板與鍵帽之間且包含第一及第二板狀支架,第一板狀支架具有平行鍵帽長軸之第一及第二側邊部以分別抵接底板及鍵帽,第二板狀支架具有平行鍵帽長軸之第三及第四側邊部以分別抵接底板及鍵帽,底板部分進入第一及第二板狀支架之容納開口以使第一及第二板狀支架可動地連接於底板。回彈裝置用來驅動鍵帽隨第一及第二板狀支架分別以第一及第三側邊部相對底板之樞轉回位至未按壓位置。支撐機構具有彼此樞接之第一及第二支撐件以可動地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

Description

按鍵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尤指一種利用位於第一板狀支架以及第二板狀支架之間的支撐機構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以及底板之間以增加鍵帽拉拔力之按鍵。
就目前個人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字。不僅如此,舉凡日常生活所接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或是工業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設備,皆需設有按鍵結構作為輸入裝置,以操作上述之電子產品與加工設備。
傳統按鍵的上下運動的距離較長,故可輕易地於其鍵帽下方設置碗形橡膠體,使得當鍵帽被向下按壓時,碗形橡膠體亦被向下壓縮而產生彈力,而當鍵帽被釋放時,碗形橡膠體產生之彈力驅使鍵帽向上移動以回復原位。然而,隨著鍵盤薄型化的趨勢,鍵盤上下運動的高度被要求降低時,碗形橡膠體的高度也要隨著降低,但是碗形橡膠體的高度降低後,壽命與彈力的特性都會變差。此外,對於較長的按鍵(又稱倍數按鍵),通常於其鍵帽底部設置多個連桿讓使用者在鍵帽上的任意位置按壓時,可確實保持水平上下運動並且可讓使用者感受到明確的回彈力(或手感),但隨著鍵盤高度被要求再降低時,由於空間限制,這種設計不容易實施。除此之外,上述連桿連接設計也會導致鍵帽之拉拔力下降而產生鍵帽容易脫落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利用位於第一板狀支架以及第二板狀支架之間的支撐機構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以及底板之間以增加鍵帽拉拔力之按鍵,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板、一鍵帽、一升降機構、一回彈裝置,以及至少一支撐機構。該鍵帽具有一鍵帽長軸。該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相對於該底板在一按壓位置與一未按壓位置之間移動,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板狀支架以及一第二板狀支架,該第一板狀支架與該第二板狀支架彼此相對,該第一板狀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容納開孔,該底板部分進入該至少一第一容納開孔中以使該第一板狀支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一板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以及一第二側邊部,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板,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且抵接該鍵帽,該第一側邊部與該第二側邊部均平行該鍵帽長軸,該第二板狀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二容納開孔,該底板部分進入該至少一第二容納開孔中以使該第二板狀支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二板狀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以及一第四側邊部,該第三側邊部抵接該底板,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且抵接該鍵帽,該第三側邊部與該第四側邊部均平行該鍵帽長軸。該回彈裝置位於該第一板狀支架以及該第二板狀支架之間,用來提供一回復力以使該鍵帽隨著該第一板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該底板之樞轉以及該第二板狀支架以該第三側邊部相對該底板之樞轉從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該至少一支撐機構位於該第一板狀支架以及該第二板狀支架之間,該至少一支撐機構具有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該第二支撐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且與該第一支撐件樞接。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採用上述結構連接設計以在鍵帽在未按壓位置與按壓位置之間移動時引導鍵帽相對接近鍵帽長軸之端點的側邊部分能夠經由第一支撐件以及第二支撐件而隨著鍵帽相對接近鍵帽長軸之中點的中央部分共同作動,同時亦可利用支撐機構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以及底板之間的設計以增加鍵帽之拉拔力,進而有效地解決於先前技術中所提及之倍數按鍵之鍵帽容易脫落的問題。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第1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10之立體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按鍵10之內部機構設計,鍵帽14在第1圖中係以虛線簡示之。如第1圖所示,按鍵10係可較佳地為長按鍵(又稱倍數按鍵)且包含底板12、鍵帽14、升降機構16、回彈裝置18,以及至少一支撐機構20(於第1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鍵帽14具有鍵帽長軸L。升降機構16係設置於底板12與鍵帽14之間,鍵帽14經由升降機構16相對於底板12在按壓位置與未按壓位置之間移動,升降機構16包含第一板狀支架22以及第二板狀支架24。第一板狀支架22與第二板狀支架24彼此相對,第一板狀支架22具有至少一第一容納開孔26(於第1圖中顯示五個,但不受此限),底板12部分進入第一容納開孔26中以使第一板狀支架22可活動地連接於底板12,第一板狀支架22具有第一側邊部28以及第二側邊部30,第一側邊部28抵接底板12以使第一板狀支架22可以第一側邊部28相對於底板12樞轉,第二側邊部30係與第一側邊部28相對且抵接鍵帽14,其中第一側邊部28與第二側邊部30均平行鍵帽長軸L以使第一板狀支架22可呈長條板狀。第二板狀支架24具有至少一第二容納開孔32(於第1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底板12部分進入第二容納開孔32中以使第二板狀支架24可活動地連接於底板12,第二板狀支架24具有第三側邊部34以及第四側邊部36,第三側邊部34抵接底板12以使第二板狀支架24可以第三側邊部34相對於底板12樞轉,第四側邊部36係與第三側邊部34相對且抵接鍵帽14,其中第三側邊部34與第四側邊部36均平行鍵帽長軸L以使第二板狀支架24可呈長條板狀。
更詳細地說,第一側邊部28可具有第一中段部38與第一尾段部40,第一中段部38鄰近鍵帽長軸L之中點C,第一尾段部40鄰近鍵帽長軸L之端點P,第三側邊部34可具有第二中段部42與第二尾段部44,第二中段部42鄰近鍵帽長軸L之中點C,第二尾段部44鄰近鍵帽長軸L之端點P,第一尾段部40與第二尾段部44彼此遠離而具有容置空間46,支撐機構20可設置於容置空間46中。在實際應用中, 第一板狀支架22對應支撐機構20之位置可另具有讓位槽48以及輔助側邊部50,支撐機構20部分容設於讓位槽48中,輔助側邊部50自讓位槽48向外延伸以位於支撐機構20遠離回彈裝置18之外側且抵接於底板12,藉此,第一板狀支架22係可以第一側邊部28以及輔助側邊部50相對於底板12樞轉,以使得第一板狀支架22在底板12上之樞轉可更加地平穩,從而提升按鍵10之按壓手感。
回彈裝置18係位於第一板狀支架22以及第二板狀支架24之間,用以提供回復力以使鍵帽14隨著第一板狀支架22以第一側邊部28相對底板12之樞轉以及第二板狀支架24以第三側邊部34相對底板12之樞轉從按壓位置回位至未按壓位置。在此實施例中,回彈裝置18係可較佳地採用磁吸復位設計,舉例來說,請參閱第1圖、第2圖,以及第3圖,第2圖為第1圖之按鍵10沿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第3圖為第2圖之鍵帽14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圖、第2圖,以及第3圖所示,回彈裝置18包含第一磁性件52以及第二磁性件54,第一磁性件52係自第一側邊部28往第二板狀支架24延伸形成,第二磁性件54係設置於底板12對應第一磁性件52之位置,藉此,第一磁性件52係可磁吸第二磁性件54以產生回復力。透過上述設計,當鍵帽14未被按壓時,第一磁性件52磁吸第二磁性件54所產生之回復力可使鍵帽14維持於如第2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當鍵帽14被外力按壓導致第一磁性件52隨著第一板狀支架22以第一側邊部28相對於底板12之樞轉而與第二磁性件54遠離時,鍵帽14係可伴隨升降機構16由如第2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移動至如第3圖所示之按壓位置以完成按壓觸發動作而執行對應的輸入功能。另一方面,當外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52磁吸第二磁性件54所產生之回復力可使第一磁性件52與第二磁性件54靠近而吸附於第二磁性件54上,藉以使得鍵帽14伴隨升降機構16由如第3圖所示之按壓位置回位至如第2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從而產生鍵帽14可自動回位之功效。
至於鍵帽14之按壓觸發設計,其可參閱第1圖至第4圖,第4圖為第1圖之第一板狀支架22以及第二板狀支架24於另一視角之放大示意圖。由第1圖至第4圖可知,按鍵10可更包含薄膜電路板56,薄膜電路板56可設置於底板12上且對應於第二側邊部30處具有至少一第一觸發開關58(於第2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以及對應於第四側邊部36處具有至少一第二觸發開關60(於第2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更進一步地說,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使鍵帽14可更加確實地觸發薄膜電路板56之第一觸發開關58以及第二觸發開關60,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側邊部30可具有至少一第一彎折結構62(於第4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第一彎折結構62對應於第一觸發開關58處設置有相對應之第一突出部63,而第四側邊部36可具有至少一第二彎折結構64(於第4圖中顯示一個,但不受此限),第二彎折結構64對應於第二觸發開關60處設置有相對應之第二突出部65,如此一來,當鍵帽14經由升降機構16相對於底板移動12至如第3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第一突出部63按壓第一觸發開關58且第二突出部65按壓第二觸發開關60以使薄膜電路板56導通,藉以完成按壓觸發動作而執行對應的輸入功能。
支撐機構20係位於第一板狀支架22以及第二板狀支架24之間,支撐機構20可具有第一支撐件66以及第二支撐件68,第一支撐件66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14以及底板12之間,第二支撐件68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14以及底板12之間且與第一支撐件66樞接,更詳細地說,在此實施例中,支撐機構20可較佳地採用剪刀腳升降機構設計,其相關描述可參閱第1圖以及第5圖,第5圖為第1圖之底板12、鍵帽14以及支撐機構20之爆炸示意圖,其中底板12與鍵帽14係以部分結構簡示。由第1圖以及第5圖可知,鍵帽14可具有第一滑槽70以及第一卡槽72,底板12可具有第二滑槽74以及第二卡槽76,第一支撐件66可具有相對應之第一滑動部78以及第一樞接部80,第一滑動部78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滑槽70中,第一樞接部80可轉動地樞接於第二卡槽76中,第二支撐件68可具有相對應之第二滑動部82以及第二樞接部84,第二滑動部82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二滑槽74中,第二樞接部84可轉動地樞接於第一卡槽72中。如此一來,上述結構連接設計不僅可在鍵帽14於如第2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與如第3圖所示之按壓位置之間移動時引導鍵帽14相對接近鍵帽長軸L之端點P的側邊部分能夠經由第一支撐件66以及第二支撐件68而隨著鍵帽14相對接近鍵帽長軸L之中點C的中央部分共同作動,同時亦可利用第一支撐件66之第一滑動部78與鍵帽14之第一滑槽70之連接以及第二支撐件68之第二樞接部84與鍵帽14之第一卡槽72之連接,以增加鍵帽14之拉拔力,進而有效地解決於先前技術中所提及之倍數按鍵之鍵帽容易脫落的問題。
在實際應用中,按鍵10可進一步地採用輔助支架之配置以提升鍵帽14之按壓行程平穩度,舉例來說,請參閱第1圖以及第6圖,第6圖為第1圖按鍵10之部分放大爆炸示意圖,如第1圖以及第6圖所示,按鍵10可更包含至少一輔助支架86(於第1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輔助支架86係設置於鍵帽14與底板12之間且與支撐機構20間隔並排,輔助支架86對應於底板12處可具有第三卡合結構88,底板12可具有對應第三卡合結構88之第四卡合結構90,第三卡合結構88係卡合於第四卡合結構90(如第6圖所示之滑動部(第三卡合結構88)與滑槽(第四卡合結構90)之配合,但不受此限)以使輔助支架86可活動地連接底板12,更進一步地,輔助支架86對應於鍵帽14處具有第五卡合結構92,鍵帽14可具有對應第五卡合結構92之第六卡合結構94,第五卡合結構92係卡合於第六卡合結構94(如第6圖所示之樞接部(第五卡合結構92)與卡槽(第六卡合結構94)之配合,但不受此限)以使輔助支架86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14。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所採用之回彈裝置設計係可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其亦可採用以彈性件(如碗形橡膠體(rubber dome)或彈簧等)之彈性回復特性來產生回復力之設計,舉例來說,請參閱第7圖以及第8圖,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10’之立體示意圖,第8圖為第7圖之鍵帽14被按壓時沿剖面線B-B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按鍵10’之內部機構設計,鍵帽14在第7圖中係以虛線簡示之,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第7圖以及第8圖所示,按鍵10’包含回彈裝置18’、底板12、鍵帽14、升降機構16、至少一支撐機構20(於第7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以及薄膜電路板56。在此實施例中,回彈裝置18’可包含彈性體96,彈性體96可分別抵接於鍵帽14以及底板12,藉此,當外力釋放時,受到鍵帽14下壓而處於壓縮狀態之彈性體96(如第8圖所示)係可提供回復力至鍵帽14,藉以使得鍵帽14伴隨升降機構16由如第8圖所示之按壓位置回位至如第7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從而產生鍵帽14可自動回位之功效。
除此之外,請參閱第9圖,其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帽14’與第一板狀支架22以及第二板狀支架24之組裝示意圖,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第9圖所示,至少一第一卡合結構98(於第9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形成於鍵帽14’上,第一板狀支架22具有對應第一卡合結構98之第二卡合結構99,更詳細地說,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卡合結構98係可較佳地為自鍵帽14往第一板狀支架22延伸形成的卡勾,第二卡合結構99係可相對應地為形成於第一板狀支架22上的扣合孔,第一卡合結構98(卡勾)係可扣合於第二卡合結構99(扣合孔)中,藉以限制住鍵帽14’相對於第一板狀支架22之變形位移,從而有效地解決鍵帽14’在按壓作動期間因受力不均或應力集中等因素所產生的鍵帽中央部分隆起變形問題。需注意的是,上述利用卡合結構之間的卡合配合以防止鍵帽變形之設計亦可應用在第二板狀支架24上(如第9圖所示)。另外,在實際應用中,本發明亦可改利用鍵帽與底板之間的結構卡合來防止鍵帽之變形,也就是說,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卡合結構(如卡勾)係可形成於鍵帽上,底板可具有對應第一卡合結構之第二卡合結構(如扣合孔),藉此,第一卡合結構即可扣合於第二卡合結構中以產生防止鍵帽變形之功效。至於針對其他衍生實施例(例如第一板狀支架上形成有卡勾以扣合於鍵帽之扣合孔中)之相關描述,其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10’‧‧‧按鍵
12‧‧‧底板
14、14’‧‧‧鍵帽
16‧‧‧升降機構
18、18’‧‧‧回彈裝置
20‧‧‧支撐機構
22‧‧‧第一板狀支架
24‧‧‧第二板狀支架
26‧‧‧第一容納開孔
28‧‧‧第一側邊部
30‧‧‧第二側邊部
32‧‧‧第二容納開孔
34‧‧‧第三側邊部
36‧‧‧第四側邊部
38‧‧‧第一中段部
40‧‧‧第一尾段部
42‧‧‧第二中段部
44‧‧‧第二尾段部
46‧‧‧容置空間
48‧‧‧讓位槽
50‧‧‧輔助側邊部
52‧‧‧第一磁性件
54‧‧‧第二磁性件
56‧‧‧薄膜電路板
58‧‧‧第一觸發開關
60‧‧‧第二觸發開關
62‧‧‧第一彎折結構
63‧‧‧第一突出部
64‧‧‧第二彎折結構
65‧‧‧第二突出部
66‧‧‧第一支撐件
68‧‧‧第二支撐件
70‧‧‧第一滑槽
72‧‧‧第一卡槽
74‧‧‧第二滑槽
76‧‧‧第二卡槽
78‧‧‧第一滑動部
80‧‧‧第一樞接部
82‧‧‧第二滑動部
84‧‧‧第二樞接部
86‧‧‧輔助支架
88‧‧‧第三卡合結構
90‧‧‧第四卡合結構
92‧‧‧第五卡合結構
94‧‧‧第六卡合結構
96‧‧‧彈性體
98‧‧‧第一卡合結構
99‧‧‧第二卡合結構
L‧‧‧鍵帽長軸
C‧‧‧中點
P‧‧‧端點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按鍵沿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第1圖之第一板狀支架以及第二板狀支架於另一視角之放大示意圖。 第5圖為第1圖之底板、鍵帽以及支撐機構之爆炸示意圖。 第6圖為第1圖按鍵之部分放大爆炸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立體示意圖。 第8圖為第7圖之鍵帽被按壓時沿剖面線B-B之剖面示意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帽與第一板狀支架以及第二板狀支架之組裝示意圖。
10‧‧‧按鍵
12‧‧‧底板
14‧‧‧鍵帽
16‧‧‧升降機構
18‧‧‧回彈裝置
20‧‧‧支撐機構
22‧‧‧第一板狀支架
24‧‧‧第二板狀支架
26‧‧‧第一容納開孔
28‧‧‧第一側邊部
30‧‧‧第二側邊部
32‧‧‧第二容納開孔
34‧‧‧第三側邊部
36‧‧‧第四側邊部
38‧‧‧第一中段部
40‧‧‧第一尾段部
42‧‧‧第二中段部
44‧‧‧第二尾段部
46‧‧‧容置空間
48‧‧‧讓位槽
50‧‧‧輔助側邊部
52‧‧‧第一磁性件
54‧‧‧第二磁性件
56‧‧‧薄膜電路板
66‧‧‧第一支撐件
68‧‧‧第二支撐件
86‧‧‧輔助支架
L‧‧‧鍵帽長軸
C‧‧‧中點
P‧‧‧端點

Claims (12)

  1. 一種按鍵,包含: 一底板; 一鍵帽,具有一鍵帽長軸; 一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相對於該底板在一按壓位置與一未按壓位置之間移動,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板狀支架以及一第二板狀支架,該第一板狀支架與該第二板狀支架彼此相對,該第一板狀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容納開孔,該底板部分進入該至少一第一容納開孔中以使該第一板狀支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一板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邊部以及一第二側邊部,該第一側邊部抵接該底板,該第二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一側邊部且抵接該鍵帽,該第一側邊部與該第二側邊部均平行該鍵帽長軸,該第二板狀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二容納開孔,該底板部分進入該至少一第二容納開孔中以使該第二板狀支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二板狀支架具有一第三側邊部以及一第四側邊部,該第三側邊部抵接該底板,該第四側邊部相對於該第三側邊部且抵接該鍵帽,該第三側邊部與該第四側邊部均平行該鍵帽長軸; 一回彈裝置,其位於該第一板狀支架以及該第二板狀支架之間,用來提供一回復力以使該鍵帽隨著該第一板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該底板之樞轉以及該第二板狀支架以該第三側邊部相對該底板之樞轉從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以及 至少一支撐機構,其位於該第一板狀支架以及該第二板狀支架之間,該至少一支撐機構具有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該第二支撐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且與該第一支撐件樞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該第一側邊部具有一第一中段部與一第一尾段部,該第一中段部鄰近該鍵帽長軸之一中點,該第一尾段部鄰近該鍵帽長軸之一端點,該第三側邊部具有一第二中段部與一第二尾段部,該第二中段部鄰近該鍵帽長軸之該中點,該第二尾段部鄰近該鍵帽長軸之該端點,該第一尾段部與該第二尾段部彼此遠離而具有一容置空間,該支撐機構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中。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一板狀支架對應該支撐機構之位置另具有一讓位槽以及一輔助側邊部,該支撐機構部分容設於該讓位槽中,該輔助側邊部自該讓位槽向外延伸以位於該支撐機構遠離該回彈裝置之一外側且抵接於該底板,以使該第一板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以及該輔助側邊部相對於該底板樞轉。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回彈裝置包含一第一磁性件以及一第二磁性件,該第一磁性件自該第一側邊部往該第二板狀支架延伸形成,該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底板對應該第一磁性件之位置,該第一磁性件磁吸該第二磁性件以產生該回復力;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回復力使該鍵帽維持於該未按壓位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導致該第一磁性件隨著該第一板狀支架以該第一側邊部相對於該底板之樞轉而與該第二磁性件遠離時,該鍵帽伴隨該升降機構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復力使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二磁性件靠近,使得該鍵帽伴隨該升降機構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回彈裝置包含一彈性體,該彈性體分別抵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用來提供該回復力至該鍵帽。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至少一第一卡合結構形成於該鍵帽上,該第一板狀支架、該第二板狀支架以及該底板之其中之一具有對應該至少一第一卡合結構之一第二卡合結構,該至少一第一卡合結構卡合於該第二卡合結構以防止該鍵帽之變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卡合結構係為自該鍵帽往該第一板狀支架、該第二板狀支架以及該底板之該其中之一延伸形成的一卡勾,該第二卡合結構係為形成於該第一板狀支架、該第二板狀支架以及該底板之該其中之一上的一扣合孔,該卡勾扣合於該扣合孔中以防止該鍵帽之變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按鍵更包含至少一輔助支架,該至少一輔助支架設置於該鍵帽與該底板之間且與該支撐機構間隔並排,該至少一輔助支架對應於該底板處具有一第三卡合結構,該底板具有對應該第三卡合結構之一第四卡合結構,該第三卡合結構卡合於該第四卡合結構以使該輔助支架可活動地連接該底板。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該至少一輔助支架對應於該鍵帽處具有一第五卡合結構,該鍵帽具有對應該第五卡合結構之一第六卡合結構,該第五卡合結構卡合於該第六卡合結構以使該輔助支架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滑槽以及一第一卡槽,該底板具有一第二滑槽以及一第二卡槽,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第一滑動部以及一第一樞接部,該第一滑動部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一滑槽中,該第一樞接部可轉動地樞接於該第二卡槽中,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第二滑動部以及一第二樞接部,該第二滑動部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二滑槽中,該第二樞接部可轉動地樞接於該第一卡槽中。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按鍵更包含一薄膜電路板,該薄膜電路板設置於該底板上且對應於該第二側邊部處具有至少一第一觸發開關以及對應於該第四側邊部處具有至少一第二觸發開關,當該鍵帽被按壓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第二側邊部以及該第四側邊部分別觸發該至少一第一觸發開關以及該至少一第二觸發開關。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二側邊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彎折結構,該至少一第一彎折結構對應於該至少一第一觸發開關處設置有至少一第一突出部,該第四側邊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彎折結構,該至少一第二彎折結構對應於該至少一第二觸發開關處設置有至少一第二突出部,當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相對於該底板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突出部按壓該至少一第一觸發開關使該薄膜電路板導通,且該至少一第二突出部按壓該至少一第二觸發開關使該薄膜電路板導通。
TW105114902A 2016-05-13 2016-05-13 按鍵 TWI6074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4902A TWI607474B (zh) 2016-05-13 2016-05-13 按鍵
US15/485,234 US9953776B2 (en) 2016-05-13 2017-04-12 Keyswitc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4902A TWI607474B (zh) 2016-05-13 2016-05-13 按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0412A true TW201740412A (zh) 2017-11-16
TWI607474B TWI607474B (zh) 2017-12-01

Family

ID=60297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4902A TWI607474B (zh) 2016-05-13 2016-05-13 按鍵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53776B2 (zh)
TW (1) TWI60747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449B (zh) * 2018-01-29 2019-06-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帽結構及其按鍵
TWI674607B (zh) * 2018-07-25 2019-10-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6474B (zh) * 2017-10-20 2018-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TWI674520B (zh) * 2018-08-07 2019-10-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
CN110828219B (zh) * 2018-08-10 2022-02-25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键盘
CN109524265B (zh) * 2018-11-08 2020-08-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N109950082B (zh) * 2019-04-10 2020-09-0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TWI699801B (zh) 2019-05-10 2020-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0804049B1 (en) 2019-06-03 2020-10-1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328879B2 (en) 2019-06-03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107644B2 (en) 2019-12-12 2021-08-3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device
CN113284753B (zh) * 2020-02-19 2023-02-24 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TWI806720B (zh) * 2022-07-28 2023-06-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87812B (en) * 2005-07-01 2007-10-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 structures
TWM320163U (en) * 2007-02-06 2007-10-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Button structure
US8970331B2 (en) * 2011-06-09 2015-03-0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assembly and keyboard
CN102364653B (zh) * 2011-09-26 2014-01-0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202523582U (zh) * 2012-02-10 2012-11-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相关键盘
US9177733B2 (en) * 2012-08-06 2015-11-03 Synaptics Incorporated Touchsurface assemblies with linkages
CN103065842B (zh) * 2012-12-28 2015-05-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TWI523057B (zh) * 2014-08-21 2016-0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TWM504996U (zh) * 2015-03-11 2015-07-11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鍵盤升降之驅動裝置
CN204991565U (zh) * 2015-07-02 2016-01-20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鼠标功能的倍数键模块及其键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449B (zh) * 2018-01-29 2019-06-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帽結構及其按鍵
TWI674607B (zh) * 2018-07-25 2019-10-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53776B2 (en) 2018-04-24
US20170330707A1 (en) 2017-11-16
TWI607474B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474B (zh) 按鍵
CN203910606U (zh) 按键结构及安装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输入装置
TWI523055B (zh) 按鍵
US9972464B2 (en) Key structure
US20170277227A1 (en) Keyboard and notebook computer with same
TWI665701B (zh) 按鍵
TWI691983B (zh) 鍵盤
US10170253B2 (en) Key scissor-type connecting element with an elastic contact part
TW201705171A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M466303U (zh) 按鍵及鍵盤
US9773626B1 (en) Keyboard
TWI476799B (zh) 按鍵
US9312079B2 (en) Keyswitch and keyboard therewith
TWI632575B (zh) 按鍵
TWI619135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55050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628682B (zh) 按鍵
TWI632574B (zh) 按鍵
TW202025190A (zh) 鍵盤
CN108807056A (zh) 按键结构
TWI616920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50668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607468B (zh) 按鍵
TWI649774B (zh) 按鍵製造方法及其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