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9522U -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9522U
CN213179522U CN202020750880.5U CN202020750880U CN213179522U CN 213179522 U CN213179522 U CN 213179522U CN 202020750880 U CN202020750880 U CN 202020750880U CN 213179522 U CN213179522 U CN 213179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tower
water
communicated
pipe
novel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508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建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Yunlin Feeicien Technology Fee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Yunlin Feeicien Technology Fe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Yunlin Feeicien Technology Fe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Yunlin Feeicien Technology Fee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508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95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9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95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所述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包括:轴流换热风机,所述轴流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顶部的中间;所述喷淋系统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上,所述喷淋系统包括水泵,两个进风口,两个所述进风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冷却塔体顶部的两侧,所述进风口内壁的一侧贯穿有连接分管,所述连接分管表面的底部且位于进风口的内部连通有喷头,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有输入管和输出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具有通过冷却塔体顶部两侧的进风口和两个淋水填料装置侧的进风口以及风机的合理布局,增大冷空气与冷却塔内冷却器及淋水填料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却塔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桶状,故名为冷却塔。
冷却塔包括闭式冷却塔,在钢铁冶金、化工制药、电力电子、机械加工以及空调系统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冷却塔从下侧吸入新鲜空气,导致换热不均匀,从而使冷却效果不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解决了现有闭式冷却塔从底部吸入新鲜空气,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包括:
轴流换热风机,所述轴流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顶部的中间;
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上,所述喷淋系统包括水泵,两个进风口,两个所述进风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冷却塔体顶部的两侧,所述进风口内壁的一侧贯穿有连接分管,所述连接分管表面的底部且位于进风口的内部连通有喷头,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有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出管的一端连通有连接主管,所述连接分管的一端与连接主管连通;
两个冷却器,两个冷却器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部的两侧且位于喷头的下方;
淋水填料装置,两个淋水填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部的两侧且位于冷却器的下方,所述冷却塔体的两侧且对应淋水填料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
两个收水器,两个所述收水器对称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冷却塔体内壁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输入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的内部连通。
通过冷却塔体顶部两侧的进风口和两个淋水填料装置侧的进风口以及风机的合理布局,增大冷空气与冷却塔内冷却器及淋水填料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却塔的换热效率,设置收水器可以对飘起的水汽进行阻挡,凝结后再次流入到集水槽中,防止水汽漂出塔外。
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内部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割为第一填料腔、第二填料腔和排水腔,所述第一填料腔和第二填料腔的内部均设置有均流组件。
通过设置均流组件可以使水流更加均匀的流到填料上。
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水盘,所述淋水填料装置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积水盘。
优选的,所述均流组件包括进液主管和支撑板,所述进液主管的底端连通有第一五通管,所述第一五通管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二五通管,所述第二五通管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二分流管。
优选的,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三五通管,所述第三五通管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三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四五通管,所述第四五通管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出液管。
优选的,所述出液管的底端贯穿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侧与所述淋水填料组件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进液主管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导流水盘和积水盘连通,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左侧开设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内表面的顶部与所述导流水盘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水槽内表面的底部与所述积水盘的内部连通。
通过设置导水槽可以将从冷却器中留下的冷却水直接导流至积水盘中然后通过均流组件流入到第二填料腔中的填料上,使第一填料腔和第二填料腔内部的填料均可以经过冷却器换热后的冷却水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而不是第二填料腔中的冷却水经由第一填料腔中流下来的。
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右侧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表面的上侧与所述第一填料腔的内部连通,所述排水槽内表面的下侧与所述排水腔的内部连通。
通过排水槽可以将第一填料腔内部的用于降温后的冷却水倒流至排水腔中排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导流水盘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进液主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板,所述导流水盘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导水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板。
通过第一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可以分别将由冷却器中流出的液体导流至导水槽和排水槽中。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通过冷却塔体顶部两侧的进风口和两个淋水填料装置侧的进风口以及风机的合理布局,增大冷空气与冷却塔内冷却器及淋水填料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却塔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整体阀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整体的左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整体的右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8为图7中所示的支撑板的仰视图。
图中标号:1、冷却塔体,2、轴流换热风机,3、喷淋系统,31、水泵, 32、输入管,33、输出管,34、连接主管,35、连接分管,36、进风口,37、喷头,4、冷却器,5、淋水填料装置,6、收水器,7、集水槽,8、进风口,9、第一填料腔,10、第二填料腔,11、均流组件,111、进液主管,112、第一五通管,113、第一分流管,114、第二五通管,115、第二分流管,116、第三五通管,117、第三分流管,118、第四五通管,119、出液管,110、支撑板, 12、导流水盘,13、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15、第一导流板,16、积水盘,17、排水槽,18、第二导流板,19、导水槽,20、排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整体阀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整体的左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整体的右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包括:
轴流换热风机2,所述轴流换热风机2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1顶部的中间;
喷淋系统3,所述喷淋系统3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1上,所述喷淋系统3 包括水泵31,两个进风口36,两个所述进风口36分别连通于所述冷却塔体1 顶部的两侧,所述进风口36内壁的一侧贯穿有连接分管35,所述连接分管 35包面的底部且位于进风口36的内部连通有喷头37,所述水泵31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有输入管32和输出管33,所述输出管33的一端连通有连接主管34,所述连接分管35的一端与连接主管34连通;
两个冷却器4,两个冷却器4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冷却塔体1的内部的两侧且位于喷头37的下方;
淋水填料装置5,两个淋水填料装置5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1的内部的两侧且位于冷却器4的下方,所述冷却塔体1的两侧且对应淋水填料5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8;
两个收水器6,两个所述收水器6对称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1的内部。
进风口36内部贯穿有多个连接分管35,优选为三个,且每个连接分管 35上设置有多个喷头37;
收水器4优选为PVC材质,冷却器4包括框架,框架上设置有若干U形导热管,冷却器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导热管的材质优选紫铜、不锈钢、碳钢等材质也可以为其他导热材质。
所述冷却塔体1内壁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7,所述输入管32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7的内部连通。
冷却塔体1底部中间设置有维修走道;
淋水填料装置5内部设置有成方格形的导热框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将待冷却的介质通过冷却器4的进液管导入到冷却器4内部的U 形管内部,冷凝器4将待冷却介质中的热量传导出;
开启水泵31和轴流换热风机2,水泵31将集水槽7内部的水通过输入管 32、输出管33导入到连接主管34,然后进入连接分管35,通过喷头喷出,水流进入到冷凝器4中,与U形管的外表面接触,将U形管中的热量带走,对U形管进行降温,从而U形管可以持续对介质进行换热降温。
水流经过冷却器4后,流入到淋水填料5中,通过淋水填料5对水流中的热量进行再次传导换热,对水流进行降温,经过降温后的液体再次流入到集水槽7中,进行再次使用;
且冷却塔体1内部的热量通过轴流换热风机2排出至塔外。
设置收水器6可以对飘起的水汽进行阻挡,凝结后再次流入到集水槽7 中,防止水汽漂出塔外;
空气通过进风口36以及冷却塔体1的两侧进入到冷却塔体1中,增大冷空气与冷却塔内冷却器及淋水填料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却塔的换热效率。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冷却塔体1顶部两侧的进风口36和两个淋水填料装置5侧的进风口以及风机的合理布局,增大冷空气与冷却塔内冷却器及淋水填料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却塔的换热效率。
第二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6、图7和图8,基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所述淋水填料装置5的内部通过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分割为第一填料腔9、第二填料腔10和排水腔20,所述第一填料腔9和第二填料腔10的内部均设置有均流组件11。
排水腔20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孔。
所述淋水填料装置5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水盘12,所述淋水填料装置5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积水盘16。
导流水盘12顶部设置有盛水腔,积水盘16设置有盛水腔,且该盛水腔为锥形设置,与其连接的进液主管111连通在积水盘16的锥形腔的底部。
所述均流组件11包括进液主管111和支撑板110,所述进液主管111的底端连通有第一五通管112,所述第一五通管112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一分流管113,所述第一分流管113的一端连通有第二五通管114,所述第二五通管114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二分流管115。
所述第二分流管115的一端连通有第三五通管116,所述第三五通管116 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三分流管117,所述第三分流管117的一端连通有第四五通管118,所述第四五通管118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出液管119。
分流管的端部均设置为向下的连接部,使整个分流管为L形。
所述出液管119的底端贯穿支撑板110,所述支撑板110的两侧与所述淋水填料组件5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
出液管119的底端与支撑板110的底部平齐。
两个所述进液主管111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导流水盘12和积水盘16连通,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左侧开设有导水槽19,所述导水槽19内表面的顶部与所述导流水盘12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水槽19内表面的底部与所述积水盘16的内部连通。
导水槽19开设在淋水填料装置5的侧壁中。
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右侧开设有排水槽17,所述排水槽17内表面的上侧与所述第一填料腔9的内部连通,所述排水槽17内表面的下侧与所述排水腔 20的内部连通。
排水槽开设在淋水填料装置5的另一侧的侧壁中,排水槽17和导水槽19 的截面均为矩形。
所述第二隔板14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导流水盘12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进液主管1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板15,所述导流水盘12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导水槽1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板18。
当冷却液体通过冷却器4中流出后流入到填料的顶部的导流水盘12中,通过第一导流板15和第二导流板18将液体引入至均流组件11和导水槽19 中,由导水槽19引入到位于第二填料腔10内部的均流组件11中;
进入均流组件11中后,由第一五通管112均匀导流至四个第一分流管113 中,然后进入到第二五通管114并通过器均匀导流至对应的四个第二分流管 115中,以此类推通过出液管119流出,出液管119均匀分布在支撑板110上,经过逐层导流,使液体可以均匀的通过出液管119喷洒在内部的导热件上;
且通过第一导流板15和第二导流板18导流,并通过导水槽19将其引入到位于第二填料腔10内部的均流组件11中,使第一填料腔9和第二填料腔 10内部的导热件可以分别对经过由冷却器换热后的冷却水进行冷却,而不是第二填料腔10中的冷却水经由第一填料腔9中流下来,提高冷却换热效果,且冷却水可以更加均匀的洒落到导热件上,使换热效果更好。
通过排水槽17可以将第一填料腔9内部的用于降温后的冷却水倒流至排水腔20中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塔体;
轴流换热风机,所述轴流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顶部的中间;
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上,所述喷淋系统包括水泵和两个进风口,两个所述进风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冷却塔体顶部的两侧,所述进风口内壁的一侧贯穿有连接分管,所述连接分管表面的底部且位于进风口的内部连通有喷头,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有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出管的一端连通有连接主管,所述连接分管的一端与连接主管连通;
两个冷却器,两个冷却器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部的两侧且位于喷头的下方;
淋水填料装置,两个淋水填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部的两侧且位于冷却器的下方,所述冷却塔体的两侧且对应淋水填料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
两个收水器,两个所述收水器对称设置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体内壁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输入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的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内部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割为第一填料腔、第二填料腔和排水腔,所述第一填料腔和第二填料腔的内部均设置有均流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水盘,所述淋水填料装置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积水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组件包括进液主管和支撑板,所述进液主管的底端连通有第一五通管,所述第一五通管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二五通管,所述第二五通管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二分流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三五通管,所述第三五通管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三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四五通管,所述第四五通管的四个输出端均连通有出液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的底端贯穿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侧与所述淋水填料组件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液主管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导流水盘和积水盘连通,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左侧开设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内表面的顶部与所述导流水盘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水槽内表面的底部与所述积水盘的内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水填料装置的右侧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表面的上侧与所述第一填料腔的内部连通,所述排水槽内表面的下侧与所述排水腔的内部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导流水盘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进液主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板,所述导流水盘内壁的两侧之间且位于导水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板。
CN202020750880.5U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Active CN2131795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50880.5U CN213179522U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50880.5U CN213179522U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9522U true CN213179522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64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50880.5U Active CN213179522U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95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12762A (zh)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CN112414164A (zh) 多流道式高效散热水冷排
CN112393626A (zh) 进水多流道多集水盒加水泵的液冷散热水排
CN213179522U (zh) 一种新型复合流式闭式冷却塔
CN205014696U (zh) 一种水循环式分级冷却冷凝器
CN207585030U (zh) 一种空调的循环水系统
CN213631668U (zh) 一种密闭式冷却塔水冷设备
CN205014859U (zh) 一种水循环蒸发式冷凝器
CN207317327U (zh) 一种蒸发冷凝盘管及蒸发式冷凝器
CN210425661U (zh) 蒸发冷盘管上置节能冷却设备
CN210242074U (zh) 一种化剂制冷装置
CN210119133U (zh) 一种分流式冷却器
CN206963256U (zh) 一种户外密闭式风冷机柜
CN206626981U (zh) 一种二次杀菌冷却水冷却循环装置
CN204854400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05825750U (zh) 一种注塑模用冷却水塔
CN106052416B (zh) 一种注塑模用冷却水塔
CN215261282U (zh) 一种干湿一体式冷却塔
CN213238518U (zh) 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
CN212431827U (zh) 闭式冷却塔
CN205619628U (zh) 一种并联式冷凝器
CN219579910U (zh) 一种复合水质稳定剂制备用回流冷凝装置
CN211400944U (zh) 一种冷却塔用冷却水循环装置
CN219590785U (zh) 一种适用于液冷机箱的液冷板
CN219674886U (zh) 一种蒸发器和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