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0215U -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 Google Patents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0215U
CN213170215U CN202022199341.XU CN202022199341U CN213170215U CN 213170215 U CN213170215 U CN 213170215U CN 202022199341 U CN202022199341 U CN 202022199341U CN 213170215 U CN213170215 U CN 213170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positioning
frame
bearing block
transfer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93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宇成
易敏
蔡嘉文
熊雪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93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0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0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0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物料中转平台包括底座和支承组件。支承组件设于底座上。支承组件包括基体、承重块以及第一弹性框架,第一弹性框架设于基体上,承重块可活动地设于第一弹性框架中。物料中转平台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移料时,由于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对料框造成磨损的问题。

Description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料中转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背景技术
在非标自动化加工或装配流水线上,工件往往需要中转放置,现有的置物台为简单平台。料筐与置物台直接接触,并在移料时,由于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会造成料框与置物台相对滑动,料筐与置物台之间摩擦大,料框易造成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移料时,由于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对料框造成磨损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中转平台,包括:
底座;以及
支承组件,设于底座上;
支承组件包括基体、承重块以及第一弹性框架,第一弹性框架设于基体上,承重块可活动地设于第一弹性框架中。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移料时,料框与承重块接触,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会传递至承重块上,承载块在第一弹性框架中运动,其受到的冲击被第一弹性框架的形变所吸收,从而避免料框相对于物料中转平台滑动,造成的料框被磨损的情况发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承组件还包括滚珠垫圈和第二弹性框架;
第二弹性框架设于基体上且位于第一弹性框架的下方;
滚珠垫圈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弹性框架中,支撑承重块。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移料时,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传递至承重块上后,承重块会与滚珠垫圈相对滑动,其受到的冲击部分被第一弹性框架所吸收,另一部分会经过滚珠垫圈被第二弹性框架吸收,利于提高第一弹性框架和第二弹性框架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承重块是与滚珠垫圈相对滑动的,故能够有效降低承重块与基体之间的摩擦力,保证承重块的使用寿命,提高物料中转平台的可靠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体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
第一定位部设于第二定位部的上表面;
第一定位部形成有第一定位通孔,第一弹性框架设于第一定位通孔内且与第一定位部连接;
滚珠垫圈和第二弹性框架设于第二定位部;
承重块设于第一定位通孔内且支撑于滚珠垫圈。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基体构成简单,便于制造,通过将基体设计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能够方便地装配承重块、第一弹性框架、滚珠垫圈以及第二弹性框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框架包括四个第一弹性片;
第一定位通孔的壁面形成有四个第一卡槽,与第一弹性片一一对应;
四个第一弹性片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呈四边形框架结构;
每一个第一弹性片的一端嵌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一卡槽中,另一端抵接于与其相邻的第一弹性片。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弹性框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由于其采用多个第一弹性片配合第一定位部组装而成,故当某一个第一弹性片损坏或磨损过度时,可单独替换,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每一个第一弹性片均与第一定位部连接,且第一弹性片之间相互抵接,故第一弹性框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利于吸收承重块作用于第一弹性框架的冲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部的表面形成有定位槽,第二弹性框架和滚珠垫圈设于定位槽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框架包括四个第二弹性片;
定位槽的壁面形成有四个第二卡槽,与第二弹性片一一对应;
四个第二弹性片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呈四边形框架结构;
每一个第二弹性片的一端嵌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二卡槽中,另一端抵接于与其相邻的第二弹性片。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弹性框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由于其采用多个第二弹性片配合第二定位部组装而成,故当某一个第二弹性片损坏或磨损过度时,可单独替换,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每一个第二弹性片均与第二定位部连接,且第二弹性片之间相互抵接,故第二弹性框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利于吸收滚珠垫圈作用于第二弹性框架的冲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槽的中心形成有第二定位通孔;
滚珠垫圈呈环形,支撑于定位槽的表面;
承重块的下表面形成有限位柱,限位柱插入于第二定位通孔中。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设计第二定位通孔和限位柱,限制了承重块的运动范围,避免由于承重块的过度位移,导致第一弹性框架的损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体还包括第三定位部;
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分别形成有一一对应的多个销孔,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通过插销连接;
第三定位部固定于底座。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增设第三定位部,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通过插销连接,利于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承重块、第一弹性框架、滚珠垫圈以及第二弹性框架的单独维护,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料中转平台还包括驱动组件;
驱动组件在平面位置上对支承组件之上的物件的位置进行调整。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移料时,料框与承重块之间发生轻微地位移,通过驱动组件工作,调整料框相对于承重块的位置,使得料框处于正确的位置,保证下次抓取的准确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限位挡板以及第二限位挡板;
第一气缸和第一限位挡板相对设置,第二气缸和第二限位挡板相对设置。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驱动组件结构简单,便于实施,通过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限位挡板以及第二限位挡板的相互配合,能够精准地调整料框的位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承组件,支承组件包括基体、承重块以及第一弹性框架,第一弹性框架设于基体上,承重块可活动地设于第一弹性框架中。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支承组件能够有效地吸收料框下落时产生的冲击。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实现的过程中,在移料时,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传递至承重块上,承重块会与滚珠垫圈相对滑动,其受到的冲击部分被第一弹性框架所吸收,一部分会经过滚珠垫圈被第二弹性框架吸收,一部分则转化为滚珠转动的动能,从而避免料框相对于物料中转平台滑动,造成的料框被磨损的情况发生;同时,在移料时,料框与承重块之间发生轻微地位移,通过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限位挡板以及第二限位挡板的相互配合,调整料框相对于承重块的位置,使得料框处于正确的位置,保证下次抓取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中物料中转平台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物料中转平台隐藏承载块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支承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支承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框架和第一定位部的装配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框架和第二定位部的装配图。
图标:10-物料中转平台;11-底座;12-支承组件;13-基体;14-承重块;15-第一弹性框架;16-滚珠垫圈;17-第二弹性框架;18-第一定位部;19-第二定位部;20-第三定位部;21-销孔;22-第一气缸;23-第二气缸;24-第一限位挡板;25-第二限位挡板;110-立柱;140-限位柱;150-第一弹性片;160-滚珠;170-第二弹性片;180-第一定位通孔;181-第一卡槽;190-定位槽;191-第二卡槽;192-第二定位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中转平台10,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移料时,由于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对料框造成磨损的问题。
参见图1-图4,图1为本实施例中物料中转平台10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物料中转平台10隐藏承载块后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支承组件12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支承组件12的立体分解图。
物料中转平台10包括底座11和支承组件12。支承组件12设于底座11上。支承组件12包括基体13、承重块14以及第一弹性框架15,第一弹性框架15设于基体13上,承重块14可活动地设于第一弹性框架15中。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移料时,料框下落与承重块接触,料框下落产生横向惯性的冲击会传递至承重块14上,承载块在第一弹性框架15中运动,其受到的冲击被第一弹性框架15的形变所吸收,从而避免料框相对于物料中转平台10滑动,造成的料框被磨损的情况发生;同时,在移除料框后,第一弹性框架15在其弹性力的作用下会自动复位,以便下次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和图2,底座11上设有四个支承组件12,四个支承组件12呈矩形阵列分布,以共同支撑料框的底面的四周,使之稳定地处于物料中转平台10之上。为降低整个装置的重量,底座11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为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下,底座11的底面形成有多个立柱110,立柱110通过螺栓固定于地面或者固定平面上。
本公开中,结合图3和图4,支承组件12包括滚珠垫圈16和第二弹性框架17。第二弹性框架17设于基体13上且位于第一弹性框架15的下方。滚珠垫圈16可活动地设于第二弹性框架17中,支撑承重块14。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料框下落产生的冲击传递至承重块14上后,承重块14会与滚珠垫圈16相对滑动,其受到的冲击部分被第一弹性框架15所吸收,另一部分会经过滚珠垫圈16被第二弹性框架17吸收,利于延长第一弹性框架15和第二弹性框架17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承重块14是与滚珠垫圈16相对滑动的,故能够有效降低承重块14与基体13之间的摩擦力,保证承重块14的使用寿命,提高物料中转平台10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滚珠垫圈16配置有多个可滚动的滚珠160,承重块14受到的冲击的部分会转换成滚珠160转动的动能,减小了料框与承重块14之间的摩擦,降低冲击对料框、承重块14造成的影响。
本公开中,参见图4,基体13包括第一定位部18和第二定位部19。第一定位部18设于第二定位部19的上表面。第一定位部18形成有第一定位通孔180,第一弹性框架15设于第一定位通孔180内且与第一定位部18连接。滚珠垫圈16和第二弹性框架17设于第二定位部19。承重块14设于第一定位通孔180内且支撑于滚珠垫圈16。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基体13构成简单,便于制造,通过将基体13设计为第一定位部18和第二定位部19,能够方便地装配承重块14、第一弹性框架15、滚珠垫圈16以及第二弹性框架17。
本公开中,参见图5,图5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框架15和第一定位部18的装配图。
第一弹性框架15包括四个第一弹性片150。第一定位通孔180的壁面形成有四个第一卡槽181,与第一弹性片150一一对应。四个第一弹性片150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呈四边形框架结构。每一个第一弹性片150的一端嵌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一卡槽181中,另一端抵接于与其相邻的第一弹性片150。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弹性框架15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由于其采用多个第一弹性片150配合第一定位部18组装而成,故当某一个第一弹性片150损坏或磨损过度时,可单独替换,利于降低维护成本;每一个第一弹性片150均与第一定位部18连接,且第一弹性片150之间相互抵接,故第一弹性框架1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利于吸收承重块14作用于第一弹性框架15的冲击;同时,由于每一个第一弹性片150均定位于第一定位部18中的第一卡槽181中,故在移除料框后,每一个第一弹性片150会回复至初始位置,保证第一弹性框架15处于正确的位置,以便下次使用。
本公开中,第二定位部19的表面形成有定位槽190,第二弹性框架17和滚珠垫圈16设于定位槽190中。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弹性框架17和滚珠垫圈16设于定位槽190中,利于整个结构的精简紧凑,同时第二弹性框架17和滚珠垫圈16能够被定位槽190保护,利于延长第二弹性框架17和滚珠垫圈16的使用寿命。
本公开中,参见图6,图6为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框架17和第二定位部19的装配图。
第二弹性框架17包括四个第二弹性片170。定位槽190的壁面形成有四个第二卡槽191,与第二弹性片170一一对应。四个第二弹性片170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呈四边形框架结构。每一个第二弹性片170的一端嵌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二卡槽191中,另一端抵接于与其相邻的第二弹性片170。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弹性框架17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由于其采用多个第二弹性片170配合第二定位部19组装而成,故当某一个第二弹性片170损坏或磨损过度时,可单独替换,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每一个第二弹性片170均与第二定位部19连接,且第二弹性片170之间相互抵接,故第二弹性框架17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利于吸收滚珠垫圈16作用于第二弹性框架17的冲击。
本公开中,定位槽190的中心形成有第二定位通孔192。滚珠垫圈16呈环形,支撑于定位槽190的表面。承重块14的下表面形成有限位柱140,限位柱140插入于第二定位通孔192中。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设计第二定位通孔192和限位柱140,限制了承重块14的运动范围,即承重块14的限位柱140与第二定位通孔192内壁接触的位置,为承重块14运动的极限位置,能够避免由于承重块14的过度位移,导致第一弹性框架15损坏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滚珠垫圈16放置在定位槽190上,且与第二弹性框架17之间存在间隙,以可在第二弹性框架17中运动,将其受到的冲击作用于第二弹性框架17上,使之吸收该冲击。滚珠垫圈16的滚珠160环设于滚珠垫圈16的环状表面,以均匀地支撑承重块14,并为承载块提供均匀地滚动摩擦,降低承载块与滚珠垫圈16和料框之间的摩擦力。
本公开中,基体13包括第三定位部20。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和第三定位部20分别形成有一一对应的多个销孔21,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和第三定位部20通过插销连接。第三定位部20固定于底座11。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增设第三定位部20,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和第三定位部20通过插销连接,利于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承重块14、第一弹性框架15、滚珠垫圈16以及第二弹性框架17的单独维护,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第三定位部20的中心形成有开孔,以降低第三定位部20的重量。
本公开中,物料中转平台10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在平面位置上对支承组件12之上的物件,即料框的位置进行调整。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移料时,料框与承重块14之间发生轻微地位移,通过驱动组件工作,调整料框相对于承重块14的位置,使得料框处于正确的位置,保证下次抓取的准确性。
本公开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气缸22、第二气缸23、第一限位挡板24以及第二限位挡板25。第一气缸22和第一限位挡板24相对设置,第二气缸23和第二限位挡板25相对设置。
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驱动组件结构简单,便于实施,通过第一气缸22将位于支承组件12之上的物件向第一限位挡板24推动,通过第二气缸23将位于支承组件12之上的物件向第二限位挡板25推动,能够精准地调整物件,即料框的位置,便于后续抓取。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的支承组件12为纯机械结构,损耗零件小、易更换,可靠性高;同时支承组件12结构简单、可自动复位、适用范围广。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以及
支承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支承组件包括基体、承重块以及第一弹性框架,所述第一弹性框架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承重块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弹性框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组件还包括滚珠垫圈和第二弹性框架;
所述第二弹性框架设于所述基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框架的下方;
所述滚珠垫圈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框架内,支撑所述承重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定位部形成有第一定位通孔,所述第一弹性框架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
所述滚珠垫圈和所述第二弹性框架设于所述第二定位部;
所述承重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内且支撑于所述滚珠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框架包括四个第一弹性片;
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的壁面形成有四个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弹性片一一对应;
四个所述第一弹性片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呈四边形框架结构;
每一个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一端嵌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一卡槽中,另一端抵接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弹性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部的表面形成有定位槽,所述第二弹性框架和所述滚珠垫圈设于所述定位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框架包括四个第二弹性片;
所述定位槽的壁面形成有四个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弹性片一一对应;
四个所述第二弹性片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呈四边形框架结构;
每一个所述第二弹性片的一端嵌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二卡槽中,另一端抵接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弹性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槽的中心形成有第二定位通孔;
所述滚珠垫圈呈环形,支撑于所述定位槽的表面;
所述承重块的下表面形成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通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还包括第三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别形成有一一对应的多个销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通过插销连接;
所述第三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底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料中转平台还包括驱动组件;
所述驱动组件在平面位置上对所述支承组件之上的物件的位置进行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物料中转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限位挡板以及第二限位挡板;
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相对设置。
11.一种支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组件包括基体、承重块以及第一弹性框架,所述第一弹性框架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承重块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弹性框架中。
CN202022199341.XU 2020-09-29 2020-09-29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Active CN213170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9341.XU CN213170215U (zh) 2020-09-29 2020-09-29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9341.XU CN213170215U (zh) 2020-09-29 2020-09-29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0215U true CN213170215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7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9341.XU Active CN213170215U (zh) 2020-09-29 2020-09-29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0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19442B1 (en) Tray assembly
CN213170215U (zh) 支承组件和物料中转平台
US7651309B2 (en) Floating unit, and an article support apparatus having floating units
CN111002066A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工件固定装置
US8622402B2 (en) Automatic conveying device
JP2013176832A (ja) 工作機械
US858996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2123042U (zh) 一种同轴定位机构
CN107834082B (zh) 纽扣组合电池的弹簧顶吸附机构以及装配设备
CN101300540A (zh) 便携式装置
CN216805481U (zh) 一种具有减震保护功能的轴运输装置
CN210553933U (zh) 悬空复位脚轮
CN218800325U (zh) 一种自动装配轴承的设备
US11607066B2 (en) Tray assembly
KR100999383B1 (ko) 플로팅 유닛 및 이 플로팅 유닛을 구비한 물품 지지 장치
JP5605250B2 (ja) パレット装置
CN214808375U (zh) 麻将机洗牌结构及麻将机
CN218804977U (zh) 一种微型抗冲击脚轮
CN111014549A (zh) 一种一机多用式并联锻造用冲压装置
CN214397857U (zh) 一种新型卡板
CN217776910U (zh) 一种全向归正浮动平台
CN214213142U (zh) 一种龙门铣床侧板防护结构
CN219275410U (zh) 轴承用微型球研磨盘
CN215832251U (zh) 储物设备
CN203544194U (zh) 前轴底盘装配托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