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12948U -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112948U CN213112948U CN202021357837.9U CN202021357837U CN213112948U CN 213112948 U CN213112948 U CN 213112948U CN 202021357837 U CN202021357837 U CN 202021357837U CN 213112948 U CN213112948 U CN 2131129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area
- pipeline
- micro
- filt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和固液分离系统,所述的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和沉淀区,所述的水产养殖池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中上层池水排出的第一排污管和用于底部池水排出的第二排污管,所述的第一排污管出水端与微滤区连通,所述的第二排污管出水端与沉淀区连通,所述的微滤区出水口与水产养殖池连通,所述的沉淀区的上清液流入到微滤区内进行过滤,所述的微滤区的反冲洗废水流入到沉淀区进行沉淀,所述的沉淀区底部排出污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污量少,补水率低、提高水体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水养殖将养殖池水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技术手段,去除池水中的固体污染物、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消除灭杀水中的有害菌和病毒、提高溶氧浓度等,使得养殖水体大部分被重新循环利用、并营造养殖生物最适宜生长环境,以得到高产高质的水产品的一种养殖技术。现有循环水养殖系统一般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处理、消毒和增氧等工艺过程,如鱼类养殖还需要增加脱除二氧化碳等设备,据现有技术,循环养殖系统中的养殖池多采用两路排污,通过插接阀管或底阀的形式将底层污水直接排出系统或排入到各个养殖池侧的漩涡沉淀器进行处理。前一种方式需要将养殖池内10%~20%的底层池水快速排走以利用水流带走池底粪便、残饵等污染物,并及时向养殖池内补充相应的干净水,系统补水率很高、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而后一种方式是在每个养殖池就近配置一个漩涡沉淀器,而每个漩涡沉淀器还需要分别布设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污管,导致整个养殖系统管路复杂、现场施工布管工程量大、难度高。另外,转鼓微滤机通常作为循环系统的一种物理过滤手段,是将80-200目的微孔筛网固定在转鼓型过滤设备上,通过截留养殖池水中的固体颗粒实现固液分离。当过滤效果下降时,通过转筒的转动和上部反冲洗水的作用力,使滤网得到及时清洁并将反冲洗污水排出系统。由于微滤机反洗排污会将部分废水排出系统,因而需要向系统中定期补充部分新鲜水,以维持养殖水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排污量少,补水率低、提高水体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和固液分离系统,所述的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和沉淀区,所述的水产养殖池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中上层池水排出的第一排污管和用于底部池水排出的第二排污管,所述的第一排污管出水端与微滤区连通,所述的第二排污管出水端与沉淀区连通,所述的微滤区出水口与水产养殖池连通,所述的沉淀区的上清液流入到微滤区内进行过滤,所述的微滤区的反冲洗废水流入到沉淀区进行沉淀,所述的沉淀区底部排出污泥。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水产养殖池底部中央为双路排污装置、中上层池水进入第一排污管,底排污进入第二排污管,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和沉淀区,水产养殖池底排污及微滤机反冲洗废水进入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后,上清液回到微滤区进行循环处理。将水产养殖场底排污水及微滤机反冲洗水收集并在沉淀池进行处理后重新进入循环系统,仅从沉淀池排出部分污泥,整个养殖系统排污量少,补水率低、提高水体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作为优选,所述的微滤区内分别设有反冲洗泵、微滤机和提升泵,所述的提升泵把微滤区的微滤水输送到水产养殖池,所述的反冲洗泵对微滤机进行反冲洗,结构简单,利用提升泵把微滤水送到下一个工序或者直接送到水产养殖池,利用反冲洗泵对微滤机进行冲洗,防止微滤机堵塞,反冲洗水流到沉淀池进行沉淀。
作为优选,它还包括水质提升系统,所述的水质提升系统包括生化处理区和紫外消毒区,所述的微滤区的滤出水依次经过生化处理区和紫外消毒区回流到水产养殖池内,生化处理区可以将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含氮有机物等通过微生物的生物代谢反应去除,紫外线消毒区通过紫外线作用将水中有毒有害细菌和病毒等杀灭。
作为优选,它还包括设备区、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的设备区内设有增氧装置,所述的第一管道进水端与紫外消毒区连通,所述的第一管道出水端与水产养殖池连通,所述的第二管道进水端与紫外消毒区连通,所述的第二管道出水端经过增氧装置与水产养殖池连通,紫外消毒区出水分为两路,一路直接回到水产养殖池,一路经过增氧装置提高水中溶解氧后再回到水产养殖池。
作为优选,所述的增氧装置包括氧气锥、增压水泵和氧气源,所述的氧气源与氧气锥连通,所述的氧气锥设在第二管道上,所述的增压水泵设在第二管道位于氧气锥和紫外消毒区之间的部分上,结构简单,增氧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上均设有阀门,通过调整两路循环回水的流量比例,可以按需调节循环回水的溶氧浓度,避免资源浪费。
作为优选,它还包括第三管道和脱气装置,所述的第三管道进水端位于微滤区内,所述的第三管道出水端位于生化处理区内,所述的脱气装置设在第三管道上,脱气装置位于生化处理区进水区上部。微滤区滤出水经提升泵提升后先进入脱气装置顶部进水口,经脱气处理后自流进入生化处理区。
作为优选,所述的水产养殖池、固液分离系统和水质提升系统均由集装箱组成,便于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生化处理区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的紫外消毒区内设有紫外线灯管,设备区内的风机经管路与生化处理区的曝气装置连通,为生化处理区提供生化反应所需溶氧浓度及悬浮填料搅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带脱气装置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其中,1、水产养殖池,2、第一排污管,3、第二排污管,4、微滤区,5、沉淀区,6、生化处理区,7、紫外消毒区,8、设备区,9、反冲洗泵,10、微滤机,11、第一管道,12、第二管道,13、氧气锥,14、增压水泵,15、氧气源,16、第三管道,17、脱气装置,18、曝气装置,19、紫外线灯管,20、风机,21、提升泵;
→:表示流体的运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和固液分离系统,所述的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4和沉淀区5,所述的水产养殖池1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中上层池水排出的第一排污管2和用于底部池水排出的第二排污管3,所述的第一排污管2出水端与微滤区4连通,所述的第二排污管3出水端与沉淀区5连通,所述的微滤区4出水口与水产养殖池1连通,所述的沉淀区5的上清液流入到微滤区4内进行过滤,所述的微滤区4的反冲洗废水流入到沉淀区5进行沉淀,所述的沉淀区5底部排出污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水产养殖池1底部中央为双路排污装置、中上层池水进入第一排污管2,底排污进入第二排污管3,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4和沉淀区5,水产养殖池1底排污及微滤机反冲洗废水进入沉淀区5进行固液分离后,上清液回到微滤区4进行循环处理。将水产养殖场底排污水及微滤机反冲洗水收集并在沉淀池进行处理后重新进入循环系统,仅从沉淀池排出部分污泥,整个养殖系统排污量少,补水率低、提高水体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所述的微滤区4内分别设有反冲洗泵9、微滤机10和提升泵21,所述的提升泵21把微滤区4的微滤水输送到水产养殖池1,所述的反冲洗泵9对微滤机10进行反冲洗,结构简单,利用提升泵21把微滤水送到下一个工序或者直接送到水产养殖池1,利用反冲洗泵9对微滤机10进行冲洗,防止微滤机10堵塞,反冲洗水流到沉淀池进行沉淀。
它还包括水质提升系统,所述的水质提升系统包括生化处理区6和紫外消毒区7,所述的微滤区4的滤出水依次经过生化处理区6和紫外消毒区7回流到水产养殖池1内,生化处理区6可以将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含氮有机物等通过微生物的生物代谢反应去除,紫外线消毒区7通过紫外线作用将水中有毒有害细菌和病毒等杀灭。
它还包括设备区8、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所述的设备区8内设有增氧装置,所述的第一管道11进水端与紫外消毒区7连通,所述的第一管道11出水端与水产养殖池1连通,所述的第二管道12进水端与紫外消毒区7连通,所述的第二管道12出水端经过增氧装置与水产养殖池1连通,紫外消毒区7出水分为两路,一路直接回到水产养殖池1,一路经过增氧装置提高水中溶解氧后再回到水产养殖池1。
所述的增氧装置包括氧气锥13、增压水泵14和氧气源15,所述的氧气源15与氧气锥13连通,所述的氧气锥13设在第二管道12上,所述的增压水泵14设在第二管道12位于氧气锥13和紫外消毒区7之间的部分上,结构简单,增氧效果好,氧气源15选择液氧或制氧机。
所述的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上均设有阀门,通过调整两路循环回水的流量比例,可以按需调节循环回水的溶氧浓度,避免资源浪费。
它还包括第三管道16和脱气装置17,所述的第三管道16进水端位于微滤区4内,所述的第三管道16出水端位于生化处理区6内,所述的脱气装置17设在第三管道16上,脱气装置17位于生化处理区6进水区上部。微滤区4滤出水经提升泵21提升后先进入脱气装置17顶部进水口,经脱气处理后自流进入生化处理区6。
所述的水产养殖池1、固液分离系统和水质提升系统均由集装箱组成,便于设置。
所述的生化处理区6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8,所述的紫外消毒区7内设有紫外线灯管19,设备区8内的风机21经管路与生化处理区6的曝气装置18连通,为生化处理区6提供生化反应所需溶氧浓度及悬浮填料搅拌。
具体地,各池内水位关系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化处理区6>水产养殖池1>沉淀区5>微滤区4,其中沉淀区5水位低于水产养殖池1水位但不高于微滤机10反冲洗水出口水位。微滤区4出水通过提升泵21提升到生化处理区6。自流的各级处理池之间保持10~20cm的水位差。合理的水位高程设计使得整个系统只需要一级提升即可完成循环,节约能耗和减少提升设备,另外沉淀区5水位的设计可以使水产养殖池底排污的废水及微滤机反冲洗废水出水可以自流进入沉淀区5。
具体地,沉淀区5可以为竖流沉淀池,也可以为平流沉淀池。
具体地,固液分离系统和水质提升系统可以分别由两个集装箱箱体构成,也可以由一个集装箱箱体构成,循环水处理系统采用为集装箱式一体化、模块化设计,应用灵活,而且无需改变用地性质,选址不受用地、环境和资源等外在因素影响,现场施工周期短、安装速度快。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水产养殖池1底部中央为双路排污装置、中上层池水进入第一排污管2,底排污进入第二排污管3,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4和沉淀区5,水产养殖池1底排污及微滤机反冲洗废水进入沉淀区5进行固液分离后,上清液回到微滤区4进行循环处理。将水产养殖场底排污水及微滤机反冲洗水收集并在沉淀池进行处理后重新进入循环系统,仅从沉淀池排出部分污泥,整个养殖系统排污量少,补水率低、提高水体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养殖水体循环工艺流程如下:
S1:水产养殖池1的中上层池水进入第一排污管2后自流进入微滤机10进水口,经滤网过滤将水中微小污染物截留在滤网内层,滤后水进入微滤区4并通过提升泵21提升到生化处理区6。
S2:养殖水在生化处理区6内经过好氧生物反应去除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后进入紫外消毒区7内进行紫外线消毒杀菌处理。
S3:紫外消毒区7出水大部分通过管路回到水产养殖池内,小部分经增压水泵增压后进入氧气锥13内并与来自氧气源15的纯氧混合形成富氧水后经管路回到水产养殖池1,以达到增氧的目的。
S4:循环水回水以一定切向角度进入水产养殖池1内,使池内水体形成固定方向的环流,使得池内残饵、粪便等固体污染物在水流的带动下集中到养殖池底部中央的排污口,并通过第二排污管3排入沉淀区5进行固液分离。
S5:当微滤机10的滤网堵塞会导致微滤区4内水位下降,当水位下降到设定的低水位时会触动液位控制器,同时自动启动反冲洗泵9对滤网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水经由微滤机10上部的反冲洗水收集管收集并自流进入沉淀区5进行处理。
S6:水产养殖池1底排污水及微滤机10反冲洗水在沉淀池进行处理后,沉淀池上清液经管路自流进入微滤机10进水口,回到循环系统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9)
1.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和固液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液分离系统包括微滤区(4)和沉淀区(5),所述的水产养殖池(1)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中上层池水排出的第一排污管(2)和用于底部池水排出的第二排污管(3),所述的第一排污管(2)出水端与微滤区(4)连通,所述的第二排污管(3)出水端与沉淀区(5)连通,所述的微滤区(4)出水口与水产养殖池(1)连通,所述的沉淀区(5)的上清液流入到微滤区(4)内进行过滤,所述的微滤区(4)的反冲洗废水流入到沉淀区(5)进行沉淀,所述的沉淀区(5)底部排出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水质提升系统,所述的水质提升系统包括生化处理区(6)和紫外消毒区(7),所述的微滤区(4)的滤出水依次经过生化处理区(6)和紫外消毒区(7)回流到水产养殖池(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备区(8)、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所述的设备区(8)内设有增氧装置,所述的第一管道(11)进水端与紫外消毒区(7)连通,所述的第一管道(11)出水端与水产养殖池(1)连通,所述的第二管道(12)进水端与紫外消毒区(7)连通,所述的第二管道(12)出水端经过增氧装置与水产养殖池(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滤区(4)内分别设有反冲洗泵(9)、微滤机(10)和提升泵(21),所述的提升泵(21)把微滤区(4)的微滤水输送到水产养殖池(1),所述的反冲洗泵(9)对微滤机(10)进行反冲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氧装置包括氧气锥(13)、增压水泵(14)和氧气源(15),所述的氧气源(15)与氧气锥(13)连通,所述的氧气锥(13)设在第二管道(12)上,所述的增压水泵(14)设在第二管道(12)位于氧气锥(13)和紫外消毒区(7)之间的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上均设有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三管道(16)和脱气装置(17),所述的第三管道(16)进水端位于微滤区(4)内,所述的第三管道(16)出水端位于生化处理区(6)内,所述的脱气装置(17)设在第三管道(16)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产养殖池(1)、固液分离系统和水质提升系统均由集装箱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处理区(6)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8),所述的紫外消毒区(7)内设有紫外线灯管(19)。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57837.9U CN213112948U (zh) | 2020-07-10 | 2020-07-10 |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57837.9U CN213112948U (zh) | 2020-07-10 | 2020-07-10 |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112948U true CN213112948U (zh) | 2021-05-04 |
Family
ID=75676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57837.9U Active CN213112948U (zh) | 2020-07-10 | 2020-07-10 |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112948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54207A (zh) * | 2021-10-25 | 2021-12-07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一种防堵塞鱼虾养殖场废水回收过滤设备 |
CN113994917A (zh) * | 2021-11-26 | 2022-02-01 | 博罗县吴波畜牧水产有限公司 | 一种对淡水鱼养殖陆基内循环系统及水循环方法 |
CN114600825A (zh) * | 2022-01-21 | 2022-06-10 |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
CN115462342A (zh) * | 2022-09-16 | 2022-12-13 | 关欣仪 | 一种集成的养鱼系统 |
CN116081899A (zh) * | 2023-03-16 | 2023-05-09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 | 一种海水养殖尾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2020
- 2020-07-10 CN CN202021357837.9U patent/CN21311294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54207A (zh) * | 2021-10-25 | 2021-12-07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一种防堵塞鱼虾养殖场废水回收过滤设备 |
CN113994917A (zh) * | 2021-11-26 | 2022-02-01 | 博罗县吴波畜牧水产有限公司 | 一种对淡水鱼养殖陆基内循环系统及水循环方法 |
CN114600825A (zh) * | 2022-01-21 | 2022-06-10 |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
CN115462342A (zh) * | 2022-09-16 | 2022-12-13 | 关欣仪 | 一种集成的养鱼系统 |
CN115462342B (zh) * | 2022-09-16 | 2024-04-12 | 关欣仪 | 一种集成的养鱼系统 |
CN116081899A (zh) * | 2023-03-16 | 2023-05-09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 | 一种海水养殖尾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112948U (zh) | 一种一体化循环养殖系统 | |
CN101205109B (zh) | 厌氧法处理化纤废水装置 | |
CN105668950B (zh) | 漂浮式综合水处理设备、水处理方法及该设备的反洗方法 | |
CN102092896B (zh) | 一种双膜式生物反应器 | |
CN107043196A (zh) | 一种工厂化高密度水产养殖系统 | |
CN103304109A (zh) | 医院废水处理工艺设备及医院废水处理方法 | |
CN202152309U (zh) |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模块化成套小试装置 | |
CN106007228A (zh) | 一种基于a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1533992A (zh) | 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组合工艺及其设备 | |
CN107619154A (zh) | 移动式重污染河道水体处理装置 | |
CN107555600A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4445838B (zh) | 一种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2713141U (zh) | 一种环保型废水处理装置 | |
CN114380454A (zh) | 一种基于mabr和mbr的tmbr污水处理工艺 | |
CN205953770U (zh) | 茶多酚废水处理系统 | |
CN205061690U (zh) | 一种厌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1104534A (zh) | 小区封闭中水景观水系生物气浮boaf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201154935Y (zh) | 化纤废水处理装置 | |
CN208649040U (zh) | 一种高浓度抗生素有机废水专有处理装置 | |
CN208414137U (zh) | 一种集厌氧、好氧于一体的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7811509U (zh) | 一种漂染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0473615C (zh) | 用于废水处理的一体式膜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及废水处理方法 | |
CN110407313A (zh) | 一种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202420U (zh) | 一种基于mabr和mbr的tmbr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5209029U (zh) | 一种自动模块化医院污水处理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