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10654U - 一种储物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物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110654U CN213110654U CN202021306381.3U CN202021306381U CN213110654U CN 213110654 U CN213110654 U CN 213110654U CN 202021306381 U CN202021306381 U CN 202021306381U CN 213110654 U CN213110654 U CN 2131106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air guide
- deformation
- gas
- deformation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物盒,其包括盒体和盖设在盒体上的盖体,盒体包括用于盛装物品的盛装槽和用于导出盛装槽中气体的形变腔,盛装槽与形变腔相邻设置;盛装槽与形变腔之间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盛装槽中气体单向导入形变腔中的第一单向导气部;形变腔与外界接触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形变腔中气体单向导出外界的第二单向导气部;盖体封住盛装槽槽口。本申请具有让处于储物盒中的物品不易出现返潮情况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盒制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物盒。
背景技术
储物盒,即为用来承装、储存物品的一种盒体,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储物盒因为要发挥储物的功能,所以需要有一个承装物品的储物槽,并且一般来说还会在储物槽的槽口处盖上一个盖体,使得放置在储物槽中的物品不易从储物槽中随意掉出,并且处于储物槽中的物品也不易受到损伤。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储物盒中放置易吸水物品时,存在物品容易返潮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使得处于储物盒中的物品不易出现返潮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储物盒。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储物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储物盒,包括盒体和盖设在盒体上的盖体,盒体包括用于盛装物品的盛装槽和用于导出盛装槽中气体的形变腔,盛装槽与形变腔相邻设置;盛装槽与形变腔之间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盛装槽中气体单向导入形变腔中的第一单向导气部;形变腔与外界接触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形变腔中气体单向导出外界的第二单向导气部;盖体封住盛装槽槽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盛装槽中放置物品,然后将盖体盖在盒体上,使得盖体封住盛装槽槽口,此时盛装槽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然后使用者手动捏动形变腔的外壁,使得形变腔发生形变,形变腔内部的气体也就会从第二单向导气部处向外界导出,此时因为形变腔中气体减少,形变腔与盛装槽之间就会形成负压,使得盛装槽中的气体就会经过第一单向导气部向形变腔中运动,从而达到减少盛装槽中气体的目的,此时处于盛装槽中的物品也就不易从盛装槽内的气体中吸收水分,自然也就不易出现返潮的情况,有助于物品保持自身的干燥,而且随着使用者反复捏动形变腔的外壁,盛装槽中的气体就会持续进入到形变腔中,然后再从形变腔中流入外界,使得盛装槽中的气体进一步减少,处于盛装槽中的物品也就更加不易出现返潮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盖体靠近所述盒体一侧表面的边缘处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形变腔上端处固定设置有与第一密封环抵接的第二密封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环与第二密封环的设置,有助于盖体将盛装槽的槽口密封住,使得在盖体盖住盛装槽的槽口后,外界的气体不易从盖体与盒体的连接处进入到盛装槽中,以便后续减少盛装槽中的气体。
优选的,所述盖体盖住所述形变腔的上端,盖体通过所述第一密封环和所述第二密封环在形变腔上端与所述盛装槽上端形成密闭的导气腔,导气腔通过所述第一单向导气部处与形变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气腔的设置,使得盛装槽中的气体可以经过导气腔进入到形变腔中,一方面为从盛装槽中出来的气体进入到形变腔中提供了专门的通道,以便导气,另一方面加高了盒体,使得盛装槽中能够放置更多的物品。
优选的,所述第一单向导气部包括第一导气孔和第一单向导气件,第一导气孔设置在形变腔的一侧壁上,第一导气孔两端端口分别与形变腔以及导气腔连通;第一单向导气件与第一导气孔相邻设置,第一单向导气件包括:固定柱、固定环以及阻气环,固定柱固定穿设在导气腔与形变腔之间的侧壁上;固定环固定套设在固定柱上且处于导气腔中,固定环与导气腔靠近形变腔一侧壁形成隔挡;阻气环固定套设在固定柱上且处于形变腔中,阻气环与形变腔靠近导气腔一侧的侧壁形成隔挡,并且阻气环靠近导气腔一侧侧壁盖住第一导气孔靠近形变腔一端的端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气孔的设置,使得形变腔与导气腔连通,以便导气腔中的气体进入到形变腔中;固定柱的设置,为固定环与阻气环提供了稳定的安装位置;固定环的设置,使得固定柱与阻气环能够稳定的处在形变腔与导向腔之间的侧壁上不易掉下;阻气环的设置,使得导气腔中的气体经过第一导气孔进入到形变腔中可以实现,但是形变腔中的气体经过第一导气孔进入到导气腔中就比较难实现,因为气体进入第一导气孔靠近形变腔一端端口之前首先会挤压阻气环远离导气腔一侧表面,使得阻气环会将第一导气孔靠近形变腔一端端口紧密的封住,从而使得气体不易从形变腔中进入到导气腔中,达到一个单向导气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形变腔靠近所述导气腔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阻气环处于凹槽中,并且所述第一导气孔靠近形变腔一端的端口处于凹槽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的设置,增大了阻气环与形变腔侧壁的接触面积,使得阻气环在受到朝向导气腔一侧的作用力时,能够更加紧密的封住第一导气孔靠近形变腔一端的端口,以使得形变腔中的气体不易经过第一导气孔进入到导气腔中。
优选的,所述形变腔的外侧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呈弧形下凹的按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槽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按压形变腔外壁时不易出现打滑的情况,有助于使用者将手上的作用力稳定的施加到形变腔的外壁上,而且因为按压槽呈弧形下凹,使得按压槽侧壁能够更加容易与手指接触,提升了按压的舒适性。
优选的,所述盖体一端与所述盒体上端一侧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盖体在打开后不易丢失,方便盖体盖回原处。
优选的,所述盖体远离自身与盒体铰接处的一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翘起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翘起部的设置,方便使用者掰开盖体,取出盒体内部的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第一单向导气部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第二单向导气部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盒体;11、上壳体;111、卡槽;1111、阻挡条;112、第二密封环;12、下壳体;121、卡条;1211、阻挡槽;122、按压槽;13、盛装槽;14、形变腔;141、凹槽;2、盖体;21、方块;22、翘起部;23、第一密封环;3、第一单向导气部;31、第一导气孔;32、第一单向导气件;321、固定柱;322、固定环;323、阻气环;4、第二单向导气部;41、第二导气孔;42、第二单向导气件;5、阶梯槽;51、凸条;52、咬合槽;6、导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储物盒。参照图1,储物盒包括盒体1和盖设在盒体1上的盖体2;盒体1呈圆柱形,盒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为硬质塑料材质,下壳体12为软质橡胶材质,上壳体11固定设置在上壳体11的上端处,上壳体11下端与下壳体12上端处卡接;盖体2呈圆盘形且为软质橡胶材质,盖体2盖设在盒体1上,盖体2一端延伸出一个方块21,盖体2通过该方块21与上壳体11一端铰接,而且为了方便掰开盖体2,盖体2远离自身与盒体1的铰接处一端向上翘起形成一个翘起部22,翘起部22与盒体1上端之间有间隙,以便使用者从该处着手向上掰开盖体2。
参照图2,盒体1还包括用于盛装物品的盛装槽13和用于导出盛装槽13中气体的形变腔14,盛装槽13与形变腔14相邻设置且自身主体大部分均处于下壳体12上,盛装槽13槽口一端向上贯穿上壳体11,上壳体11除被贯穿部分外剩余部分处于形变腔14上方且与下壳体12卡接以形成形变腔14,在本实施例中,形变腔14设置有两个,两个形变腔14相对于盛装槽13对称;盛装槽13与形变腔14之间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盛装槽13中气体单向导入形变腔14中的第一单向导气部3;形变腔14与外界接触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形变腔14中气体单向导出外界的第二单向导气部4;盖体2封住盛装槽13槽口。
参照图2,在盖体2封住盛装槽13槽口时,使用者按压形变腔14外壁时,形变腔14内的气体就会在第二单向导气部4处向外单向导出,然后在使用者松开形变腔14外壁时,形变腔14因为有向恢复自身原来状态的趋势,就会通过第一单向导气部3单向吸入盛装槽13中的气体,使得盛装槽13中的气体减少,之后使用者再次按压形变腔14外壁时,形变腔14中的气体也就会再次从第二单向导气部4向外单向导出,如此反复按压形变腔14外壁,盛装槽13内部的气体就会越来越少,从而使得放置在盛装槽13中的物品不易吸收盛装槽13内部气体中的水分,进而不易出现返潮的情况,而且处于盛装槽13内的物品还不易出现变质的情况。
具体的,参照图3,上壳体11靠近下壳体12一侧表面上开设有卡槽111,卡槽111呈环状,卡槽111靠近上壳体11中心一侧壁上一体设置有一道阻挡条1111,阻挡条1111沿卡槽111延伸的方向延伸;下壳体12上端端面上一体设置有呈环状的卡条121,卡条121卡入到卡槽111中,并且在卡条121靠近阻挡条1111一侧表面上开设有与阻挡条1111相适配的阻挡槽1211,在卡条121处于卡槽111中、阻挡条1111处于阻挡槽1211中时,卡条121就被限制在卡槽111中不易出现脱离的情况,此时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达到固定连接的目的。
参照图3,而为了进一步提升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连接的效果,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还分别开设有两道相互平行的阶梯槽5,阶梯槽5呈直线延伸,上壳体11上的两个阶梯槽5处与下壳体12上的两个阶梯槽5处一一对应咬合,并且在上壳体11处的阶梯槽5侧壁上一体设置有凸条51,下壳体12处的阶梯槽5侧壁上开设有一道与凸条51相适配的咬合槽52,使得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在阶梯槽5处相互咬合时,该处因为凸条51处于咬合槽52中而不易出现相互脱离的情况,进而使得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能够连接的更加牢固稳定。
参照图3,盖体2盖住形变腔14的上端,在盖体2靠近上壳体11一侧表面的边缘处一体设置有第一密封环23,第一密封环23呈圆环形;上壳体11上端表面边缘处一体设置有与第一密封环23抵接的第二密封环112,在第一密封环23与第二密封环112相互抵接时,第一密封环23的外侧表面与第二密封环112的内侧表面相互抵接,从而达到盖体2密封盛装槽13上端槽口的目的。
参照图2与图4,同时盖体2通过第一密封环23和第二密封环112在形变腔14上端与盛装槽13上端形成密闭的导气腔6,导气腔6通过第一单向导气部3处与形变腔14连通,因形变腔14设置有两个,使得第一单向导气部3设置有两个,两个形变腔14上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一单向导气部3与导气腔6连通。
参照图2与图4,在两个形变腔14形变后想向原来状态恢复时,盛装槽13中的气体就会从导气腔6处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单向导气部3处进入到形变腔14中,以使形变腔14能够进入到向原来状态恢复的过程中。
参照图2与图4,第一单向导气部3包括第一导气孔31和第一单向导气件32,第一导气孔31截面呈圆形,第一导气孔31开设在形变腔14靠近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上,第一导气孔31两端端口分别与形变腔14以及导气腔6连通;第一单向导气件32与第一导气孔31相邻设置。
参照图4,第一单向导气件32为软质橡胶材质,第一单向导气件32包括:固定柱321、固定环322以及阻气环323,固定柱321呈圆柱形,固定柱321固定穿设在导气腔6与形变腔14之间的侧壁上,在该侧壁上开设有供固定柱321穿过的穿孔,穿孔截面呈圆形,固定柱321的轴侧表面与穿孔侧壁抵接;固定环322呈圆环形,固定环322同轴固定套设在固定柱321上且处于导气腔6中,固定环322与导气腔6靠近形变腔14一侧壁形成隔挡,固定环322与固定柱321一体设置;阻气环323呈圆环形,阻气环323同轴固定套设在固定柱321上且处于形变腔14中,阻气环323与形变腔14靠近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形成隔挡,并且阻气环323靠近导气腔6一侧侧壁盖住第一导气孔31靠近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阻气环323与固定柱321一体设置。
参照图4,在形变腔14中的气体向外界输出时,形变腔14中的气体就会同时挤压阻气环323远离导气腔6一侧表面,使得阻气环323靠近导气腔6一侧表面紧紧的抵接在形变腔14靠近导气腔6一侧表面上,同时封住第一导气孔31靠近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使得形变腔14中的气体不易返回至导气腔6中,以便形变腔14中的气体减少而形成负压空间;而在形变腔14向原来状态恢复时,盛装槽13中的气体就会经过导气腔6从第一导气孔31靠近导气腔6一端端口处进入第一导气孔31中,然后向下冲开阻气环323,并进入到形变腔14中,此时盛装槽13中的气体也就减少了。
参照图4,为了进一步提上阻气环323与形变腔14侧壁的接触面积,在形变腔14靠近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141,凹槽141截面呈圆形,阻气环323处于凹槽141中且与凹槽141相适配,并且第一导气孔31靠近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处于凹槽141的底部;此时阻气环323也就能够有更多的面积与形变腔14的侧壁抵接,以便阻气腔更好地堵住第一导气孔31靠近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
参照图2与图5,第二单向导气部4也因为形变腔14设置有两个而设置有两处,两处第二单向导气部4分别设置在两个形变腔14的一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向导气部4设置在形变腔14远离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上;第二单向导气部4包括第二导气孔41与第二单向导气件42,第二导气孔41开设在形变腔14远离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上,第二导气孔41一端端口与形变腔14连通,另一端端口与外界连通;第二单向导气件42的结构以及材质均与第一单向导气件32(参照图4)的结构以及材质相同,并且在第二导气孔41远离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处也开设有一个凹槽141,该凹槽141与第二单向导气件42中的阻气环相适配,使得第二单向导气件42的阻气环盖住第二导气孔41远离形变腔14一端端口。
参照图2与图5,在形变腔14外壁受到挤压时,形变腔14内部的气体就会向下穿过第二导气孔41,并冲开第二单向导气件42中的阻气环,最后进入到外界,从而使得形变腔14中形成负压。
参照图2,为了方便使用者按压形变腔14的外壁,在形变腔14的外侧表面上还间隔一体设置有多个呈弧形下凹的按压槽122,按压槽122具体数量可以为四个、五个或六个,在本实施例中,按压槽12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一个处于盒体1远离自身与盖体2铰接处一侧的表面上,另外三个呈竖向直线排布在盒体1靠近自身与盖体2铰接处的一侧,并且该三个按压槽122所处的位置与另外一个按压槽122所处的位置相对于盒体1对称,使得使用者的手指可以放置在按压槽122中按压形变腔14外壁,施力能够更加的方便。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储物盒的实施原理为:在储物盒中放置好物品且需要将盛装槽13中气体向外抽出时,首先需要将盖体2盖设在盒体1的上端处,同时在形变腔14上端以及盛装槽13槽口上端处形成密闭的导气腔6,然后使用者再用手指抓在按压槽122处,并向形变腔14外壁施加朝向盒体1中心方向的作用力,使得形变腔14体积减少,形变腔14内部的气体就会向下穿过第二导气孔41并顶开第二单向导气件42上的阻气环,之后进入到外界,此时形变腔14形成负压环境。
待使用者手指停止施加作用力时,形变腔14外壁就会有向原来状态恢复的趋势,此时形变腔14中就会产生吸力,从而将盛装槽13中的气体经过导气腔6、第一导气孔31吸入到形变腔14中,此时盛装槽13中的气体就会减少;待下次再按压形变腔14外壁时,形变腔14中的气体又可以从第二单向导气部4处被导出外界,形变腔14中再次形成负压空间以吸收盛装槽13中的气体,如此反复按压形变腔14外壁,盛装槽13中的气体也就会越来越少,处于盛装槽13中的物品也就不易从盛装槽13中的气体中吸收水分,有助于保持自身的干燥,而且自身也不易变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储物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1)和盖设在盒体(1)上的盖体(2),盒体(1)包括用于盛装物品的盛装槽(13)和用于导出盛装槽(13)中气体的形变腔(14),盛装槽(13)与形变腔(14)相邻设置;盛装槽(13)与形变腔(14)之间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盛装槽(13)中气体单向导入形变腔(14)中的第一单向导气部(3);形变腔(14)与外界接触的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处用于将形变腔(14)中气体单向导出外界的第二单向导气部(4);盖体(2)封住盛装槽(13)槽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靠近所述盒体(1)一侧表面的边缘处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环(23),所述形变腔(14)上端处固定设置有与第一密封环(23)抵接的第二密封环(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盖住所述形变腔(14)的上端,盖体(2)通过所述第一密封环(23)和所述第二密封环(112)在形变腔(14)上端与所述盛装槽(13)上端形成密闭的导气腔(6),导气腔(6)通过所述第一单向导气部(3)处与形变腔(1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导气部(3)包括第一导气孔(31)和第一单向导气件(32),第一导气孔(31)设置在形变腔(14)的一侧壁上,第一导气孔(31)两端端口分别与形变腔(14)以及导气腔(6)连通;第一单向导气件(32)与第一导气孔(31)相邻设置,第一单向导气件(32)包括:固定柱(321)、固定环(322)以及阻气环(323),固定柱(321)固定穿设在导气腔(6)与形变腔(14)之间的侧壁上;固定环(322)固定套设在固定柱(321)上且处于导气腔(6)中,固定环(322)与导气腔(6)靠近形变腔(14)一侧壁形成隔挡;阻气环(323)固定套设在固定柱(321)上且处于形变腔(14)中,阻气环(323)与形变腔(14)靠近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形成隔挡,并且阻气环(323)靠近导气腔(6)一侧侧壁盖住第一导气孔(31)靠近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腔(14)靠近所述导气腔(6)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141),所述阻气环(323)处于凹槽(141)中,并且所述第一导气孔(31)靠近形变腔(14)一端的端口处于凹槽(14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腔(14)的外侧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呈弧形下凹的按压槽(1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一端与所述盒体(1)上端一侧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物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远离自身与盒体(1)铰接处的一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翘起部(2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06381.3U CN213110654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一种储物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06381.3U CN213110654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一种储物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110654U true CN213110654U (zh) | 2021-05-04 |
Family
ID=75675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06381.3U Active CN213110654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一种储物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110654U (zh) |
-
2020
- 2020-07-06 CN CN202021306381.3U patent/CN2131106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566109U (zh) | 一种真空盖 | |
CN213110654U (zh) | 一种储物盒 | |
CN212638547U (zh) | 一种抽气泵及真空保鲜容器 | |
CN218807752U (zh) | 一种真空储存装置 | |
CN216375742U (zh) | 一种具有自闭功能的真空包装瓶 | |
CN213064797U (zh) | 排气阀及气密袋 | |
CN207398233U (zh) | 可自拆装的电池盖结构 | |
CN216071365U (zh) | 具有较好防潮结构的酒盒 | |
CN214103572U (zh) | 一种隐藏式喷头的香水瓶结构 | |
CN211970376U (zh) | 一种真空瓶盖 | |
CN211324251U (zh) | 一种可自动增强负压的真空吸附装置 | |
CN219812247U (zh) | 一种便于清理的蓝牙耳机充电仓 | |
CN217228660U (zh) | 储粮桶 | |
CN213769830U (zh) | 一种真空保鲜容器 | |
CN214072200U (zh) | 一种侧按方形滴管 | |
CN218807784U (zh) | 一种气密性存储盒 | |
CN111588258A (zh) | 一种可自动增强负压的真空吸附装置 | |
CN213882096U (zh) | 软管文具盒 | |
CN213893628U (zh) | 密封圈、罐盖以及储物罐 | |
CN219057351U (zh) | 压合件、容器主体及垃圾容器 | |
CN216090217U (zh) | 一种米桶的密封装置 | |
CN215664853U (zh) | 一种涂料加工用涂料储存装置 | |
CN216834447U (zh) | 一种手持抽气装置 | |
CN219407600U (zh) | 一种便于密封的食品包装袋 | |
CN212952119U (zh) | 一种按压式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