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6559U -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6559U
CN213076559U CN202020692718.2U CN202020692718U CN213076559U CN 213076559 U CN213076559 U CN 213076559U CN 202020692718 U CN202020692718 U CN 202020692718U CN 213076559 U CN213076559 U CN 213076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arc
traditional chinese
chinese medicin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927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玉锁
魏乐
赵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Ren R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ok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6927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65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6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6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包括柄部,位于柄部上端的颈部,位于颈部上端的钩部,所述钩部为弧形,所述弧形上设有刀刃,所述刀刃数量为一个单刃或一个以上的多刃,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面积由颈部到钩部顶端由大到小渐变,至所述钩部顶端形成尖形,所述钩部顶端为开放形弧段。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时,所对应的刀刃数量不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增强了锐性分离的力度,对病灶部位起到减张治疗作用,充分体现割治法的疗效,通过上下左右多刃的设计减少了操作者在操作中的难度,降低了风险,增加了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背景技术
现有很多种钩式针具,临床使用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针具设计方面都未能突出“刃”,在钩弧顶端设刃、钩弧内面设刃、顶端刃和弧内刃同时出现,没有相关针具。现有各种钩式针具刺入皮肤的速度慢、局部疼痛明显、锐性分离不到位、临床疗效差,原因在于各种钩式针具无双刃和四刃,因此影响了临床疗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缺陷与不足,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人们使用舒适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包括柄部,位于柄部上端的颈部,位于颈部上端的钩部,所述钩部为弧形,所述弧形上设有刀刃,所述刀刃为一个单刃或一个以上的多刃,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面积由颈部到钩部顶端由大到小渐变,至所述钩部顶端形成尖形,所述钩部顶端为开放形弧段;
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时,所对应的刀刃数量不同。
进一步,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弧段位于所述弧形外侧,所述扇形的夹角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对应的刀刃数为一个,所述刀刃位于所述扇形的夹角处。
进一步,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切除夹角的扇形,所述切除夹角的扇形的弧段位于所述弧形外侧,所述切除夹角的扇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述直边与两个斜边的夹角形成刀刃,共两个刀刃。
进一步,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倒三角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外侧,与所述三角形的直边相对的夹角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述倒三角形的每个夹角均形成刀刃,共三个刀刃。
进一步,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菱形,所述菱形的四个角分别形成刀刃,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内侧和外侧以及前侧和后侧,共四个刀刃。
进一步,所述菱形为上菱形或者正菱形或者下菱形三种方式。
进一步,所述弧形的横截面几何图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高度h和宽度w,所述高度h为0.4~1.7mm,宽度w为0.2~1.3mm;
所述钩部的弧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大小、高度H和直线长度L,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1mm~6.5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2.5mm~16.0mm。
进一步,所述弧形的横截面几何图形的高度h为0.5mm/0.8mm/1.1mm/1.6mm,宽度w为0.4mm/0.6mm/0.9mm/1.1mm;
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3mm/2.2mm/3.5/6.0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3.0mm/5.0mm/8.0mm/11mm/15.0mm。
进一步,所述钩部的根部与所述颈部连接处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7mm~2.0mm。
进一步,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8mm/1.0mm/1.2mm/1.6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采用钩部的弧形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对应设有一个单刃或一个以上的多刃,在对病灶部位进行治疗时,通过不同方向的刀刃对粘连部位进行割断,刀刃越多方向越多,割断的力度越大,增强了锐性分离的力度,对病灶部位起到减张治疗作用,充分体现割治法的疗效,通过上下左右多刃的设计减少了操作者在操作中的难度,降低了风险,增加了安全系数。
所述钩部顶端形成尖形,更容易使钩部刺穿病灶部位的皮肤,达到病灶部位,减少病人的痛苦。
所述钩部顶端为开放形弧段,可以使没有粘连的好的软组织顺着钩部顶端的圆弧滑落,不会伤到好的软组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弧形的横截面为扇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弧形的横截面切除夹角的扇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弧形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弧形的横截面为上菱形或者正菱形或者下菱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弧形的横截面为正菱形或者下菱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弧形的横截面为下菱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柄部、2-颈部、2.1-刻度、3-钩部、3.1-刀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包括柄部1,位于柄部1上端的颈部2,位于颈部2上端的钩部3,所述钩部3为弧形,所述弧形上设有刀刃,所述刀刃为一个单刃或一个以上的多刃,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面积由颈部到钩部3顶端由大到小渐变,至所述钩部3顶端形成尖形,所述钩部3顶端为开放形弧段;
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时,所对应的刀刃数量不同。
如图1所示,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弧段位于所述弧形外侧,所述扇形的夹角位于所述弧形内侧,夹角形成刀刃3.1。
如图2所示,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切除夹角的扇形,所述切除夹角的扇形的弧段位于所述弧形外侧,所述切除夹角的扇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述直边与两个斜边的夹角形成刀刃3.1,共两个。
如图3所示,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倒三角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外侧,与所述三角形的直边相对的夹角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述倒三角形的每个夹角均形成刀刃3.1,共三个。
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菱形,所述菱形的四个角分别形成刀刃3.1,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内侧和外侧以及前侧和后侧,共四个刀刃3.1。
如图4所示,所述菱形为上菱形。
如图5所示,所述菱形为正菱形。
如图6所示,所述菱形为下菱形。
所述弧形的横截面几何图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高度h和宽度w,所述高度h为0.4~1.7mm,宽度w为0.2~1.3mm;
所述钩部3的弧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大小、高度H和直线长度L,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1mm~6.5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2.5mm~16.0mm。
所述弧形的横截面几何图形的高度h数值系列为0.5mm、0.8mm、1.1mm、1.6mm,宽度w数值系列为0.4mm、0.6mm、0.9mm、1.1mm;
所述弧形的高度H数值系列为1.3mm、2.2mm、3.5、6.0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数值系列为3.0mm、5.0mm、8.0mm、11mm、15.0mm。
所述钩部3的根部与所述颈部2连接处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7mm~2.0mm。
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数值系列为0.8mm、1.0mm、1.2mm、1.6mm。
所述颈部2为圆柱形或圆锥形,所述圆锥形由下而上逐渐由粗变细,所述颈部2长度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
所述颈部2长度根据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来决定。
对于深度软组织的病灶部位所需要的颈部2长度较长,在颈部2上设有刻度2.1,根据不同胖瘦的人选择进针深度。
柄部1为杆状,柄部1和颈部2为一体成型或分体结构。
柄部1、颈部2和钩部3所用材质为不锈钢,也可把钩柄换为塑料柄,一次性使用。
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利用刃钩针在辨证施钩、正确选穴、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在穴位点上施治的过程。操作者按照无菌技术,动作轻柔、准确、到位,遵循相应的手法和步骤操作。各种手法都不能过度,到位即止,防止损伤等。总之,要坚持深度要“宁浅勿深”、手法要“柔而不蛮”、强度要“基通即止”、效果要“宁无效勿强效”的原则。
根据骨性标志采用适宜的体位,准确定位后,按无菌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局部消毒 根据骨性标志,确定相应腧穴位置,对腧穴局部进行常规局部消毒。
第二步:局部麻醉
0.50%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视穴位点的深浅,每个穴位点局部应用稀释后的麻药3~4ml,3~5分钟后即可操作,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第三步:无菌操作
按照常规无菌操作技术进行准备。
第四步:进入皮肤
在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左手固定腧穴局部皮肤,确保刺入的准确位置,右手持已灭菌后的刃钩针,使刃钩针的钩部顶端尖形部位垂直穿透表皮、真皮,进入皮下组织,然后使刃钩针直立做好钩提准备。
第五步:进行钩治
对于进入皮下组织的刃钩针,做钩提动作,边钩提边深入,达到相应的深度和钩度,即可停止操作。
第六步:退出皮肤
完成钩治后,左手固定腧穴局部皮肤,使刃钩针在皮肤内稳定的按照进针路线原路返回,退出皮肤表面。
第七步:排出瘀血(放血疗法)
对于钩治后的腧穴,采取放血疗法,排出局部针孔内瘀血,术者采用双手“倒八字”挤压法,挤压腧穴周围的组织,使腧穴针孔内的所有瘀血排出,达到瘀血祛新血生的目的。
第八步:使用PRP
排出瘀血后,针孔内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调控修复神经血管,每一针孔内局部注射0.5~1ml。
第九步:无菌包扎
对针孔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加强局部PRP吸收和局部组织修复,防止渗血和局部血肿形成。对肌肉丰富的腧穴包扎后进行局部加压(3kg压力),压迫15分钟,防止软组织渗血或形成血肿。
具体实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劳损瘀滞型(瘀滞粘连)用,通过刃钩针进行局部穴位治疗,立竿见影,一次治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包括柄部,位于柄部上端的颈部,位于颈部上端的钩部,所述钩部为弧形,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上设有刀刃,所述刀刃数量为一个单刃或一个以上的多刃,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面积由颈部到钩部顶端由大到小渐变,至所述钩部顶端形成尖形,所述钩部顶端为开放形弧段;
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不同的几何图形时,所对应的刀刃数量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弧段位于所述弧形外侧,所述扇形的夹角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对应的刀刃数为一个,所述刀刃位于所述扇形的夹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切除夹角的扇形,所述切除夹角的扇形的弧段位于所述弧形外侧,所述切除夹角的扇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述直边与两个斜边的夹角形成刀刃,共两个刀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倒三角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外侧,与所述三角形的直边相对的夹角位于所述弧形内侧,所述倒三角形的每个夹角均形成刀刃,共三个刀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横截面为菱形,所述菱形的四个角分别形成刀刃,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内侧和外侧以及前侧和后侧,共四个刀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菱形为上菱形或者正菱形或者下菱形三种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横截面几何图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高度h和宽度w,所述高度h为0.4~1.7mm,宽度w为0.2~1.3mm;
所述钩部的弧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大小、高度H和直线长度L,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1mm~6.5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2.5mm~16.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横截面几何图形的高度h为0.5mm/0.8mm/1.1mm/1.6mm,宽度w为0.4mm/0.6mm/0.9mm/1.1mm;
所述弧形的高度H为1.3mm/2.2mm/3.5/6.0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3.0mm/5.0mm/8.0mm/11mm/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8任一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的根部与所述颈部连接处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7mm~2.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8mm/1.0mm/1.2mm/1.6mm。
CN202020692718.2U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Active CN2130765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2718.2U CN213076559U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2718.2U CN213076559U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6559U true CN213076559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01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92718.2U Active CN213076559U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65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8323A (zh) * 2020-04-29 2020-07-10 魏乐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8323A (zh) * 2020-04-29 2020-07-10 魏乐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34886A1 (e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tool and method of use
Khunger et al. Subcision for depressed facial scars made easy using a simple modification
JP7035135B2 (ja) 患者の皮膚の下へ鈍端カニューレを挿入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CN106963454B (zh) 针刀
CN213076559U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JP3140303U (ja) 二重瞼手術用ピンセット
FOURNIER Why the syringe and not the suction machine?
CN213076558U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CN111388323A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CN204744325U (zh) 一种微针刀
CN201481505U (zh) 一次性松解针
CN201079408Y (zh) 经络松解针
CN111388324A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CN210472609U (zh) 松筋埋线针
CN212213834U (zh) 医用开口器
CN209048256U (zh) 偏心钝头侧孔逆齿提升针刀
CN219397478U (zh) 一种治疗腱鞘炎的钩刀
CN216877173U (zh) 一种新型穿孔针
CN201880015U (zh) 一种针刺刃针
Collins et al. Liposuction surgery and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KR200438746Y1 (ko) 쌍꺼풀 수술용 핀셋
CN216725508U (zh) 用于改善皮肤皱纹的微针
CN217611230U (zh) 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管闭合器
CN217162229U (zh) 一种用于痤疮皮下组织粘连锐性分离的手术刀
CN217091793U (zh) 用于提取生物组织的微针及微针阵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2

Address after: 050000 Basement 1-7, Shangjinyuan Business Building, No. 357, Zhonghua North Street, Xinhua District, Shijiazhuang, Hebei

Patentee after: Shijiazhuang Ren R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ok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Address before: 050000 Basement 1-7, Shangjinyuan Business Building, No. 357, Zhonghua North Street, Xinhua District, Shijiazhuang, Hebei

Patentee before: Wei L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