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6558U -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6558U
CN213076558U CN202020691356.5U CN202020691356U CN213076558U CN 213076558 U CN213076558 U CN 213076558U CN 202020691356 U CN202020691356 U CN 202020691356U CN 213076558 U CN213076558 U CN 213076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plate
hook
plate surface
traditional chine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913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玉锁
魏乐
赵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Ren R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ok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6913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6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6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6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由上至下包括板钩部、颈部和柄部,板钩部为弧形,弧形上设有单板面或一个以上的多板面,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几何图形,几何图形的边位于弧形内测,或分别位于弧形内测、外侧、前侧或后侧,横截面的面积由颈部到板钩部顶端由大到小渐变,板钩部的顶端形成针尖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对应不同的板面数不同,形成不同结构的板钩针。本实用新型在钩部的弧形上设置单板面或多板面,通过多个方位对病灶部位的粘连瘢痕进行推拉扩张,实现多方位钝性分离,尤其是通过提拉弧板进行减压治疗,疏通经络,既增加了疗效又增加了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背景技术
现有很多种钩式针具,临床使用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针具设计方面都未能突出“板”,在钩弧顶端设板、钩弧内面设板面、顶端板面和弧内板面同时出现,没有相关针具。现有各种钩式针具刺入皮肤钝性分离不到位、临床疗效差,原因与各种钩式针具无双板和四板,因此影响了临床疗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由上至下为板钩部、颈部和柄部,所述板钩部为弧形,所述弧形上设有单板面或一个以上的多板面,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带有直边的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直边位于弧形内测,或分别位于弧形内测、外侧、前侧或后侧,所述横截面的面积由颈部到板钩部顶端由大到小渐变,所述板钩部的顶端形成针尖状;
不同的几何图形,对应不同的板面数不同,形成不同结构的板钩针。
进一步,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半圆形,所述半圆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形成弧内板面即单板结构。
进一步,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两条直边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与外侧,形成弧内板面与弧外板面即双板结构。
进一步,所述梯形为正梯形或倒梯形。
进一步,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前侧和后侧,形成弧内板面、弧前板面和弧后板面即三板结构。
进一步,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方形的直角边分别位于在所述弧形的内测、外测、前侧和后侧,形成弧内板面、弧外板面、弧前板面及弧后板面即四板结构;
所述方形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两个短边分别为弧内板面和弧外板面,两个短边分别为弧前板面及弧后板面。
进一步,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几何图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高度h和宽度w,所述高度h为0.4~1.7mm,宽度w为0.2~1.3mm;
所述钩部的弧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大小、高度H和直线长度L,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1mm~6.5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2.5mm~16.0mm。
进一步,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几何图形的高度h为0.5mm/0.8mm/1.1mm/1.6mm,宽度w为0.4mm/0.6mm/0.9mm/1.1mm;
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3mm/2.2mm/3.5/6.0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3.0mm/5.0mm/8.0mm/11mm/15.0mm。
进一步,所述钩部的根部与所述颈部连接处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7mm~2.0mm。
进一步,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8mm/1.0mm/1.2mm/1.6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采用在钩部的弧形上设置单板面或多板面,通过多个方位对病灶部位的粘连瘢痕进行推拉扩张,实现多方位钝性分离,尤其是通过提拉弧板进行减压治疗,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减张作用,疏通经络,既增加了疗效又增加了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在板钩部的顶端形成针尖状,更容易刺穿病灶部位的皮肤,使板钩针更准确进到病灶部位,减少病人的痛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板钩部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单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板钩部横截面为正梯形的双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板钩部横截面为倒梯形的双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板钩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板钩部横截面为方形的四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钩部、1.1-弧内板面、1.2-弧外板面、1.3-弧前板面、1.4-弧后板面、2-颈部、3-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由上至下为板钩部1、颈部2和柄部3,所述板钩部1为弧形,所述弧形上设有单板面或一个以上的多板面,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设置为带有直边的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直边位于弧形内测,或分别位于弧形内测、外侧、前侧或后侧,所述横截面的面积由颈部2到板钩部1顶端由大到小渐变,所述板钩部1的顶端形成针尖状;
不同的几何图形,对应不同的板面数不同,形成不同结构的板钩针。
如图1所示,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设置为半圆形,所述半圆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形成弧内板面1.1即单板结构。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两条直边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与外侧,形成弧内板面1.1与弧外板面1.2即双板结构。
所述梯形为正梯形或倒梯形。
如图4所示,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设置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前侧和后侧,形成弧内板面1.1、弧前板面1.3和弧后板面1.4即三板结构。
如图5所示,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方形的直角边分别位于在所述弧形的内测、外测、前侧和后侧,形成弧内板面1.1、弧外板面1.2、弧前板面1.3及弧后板面1.4即四板结构。
所述方形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两个短边分别为弧内板面1.1和弧外板面1.2,两个短边分别为弧前板面1.3及弧后板面1.4。
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几何图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高度h和宽度w,所述高度h为0.4~1.7mm,宽度w为0.2~1.3mm;
所述钩部1的弧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大小、高度H和直线长度L,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1mm~6.5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2.5mm~16.0mm。
所述板钩部1的横截面几何图形的高度h数值系列为0.5mm、0.8mm、1.1mm、1.6mm,宽度w数值系列为0.4mm、0.6mm、0.9mm、1.1mm;
所述弧形的高度H数值系列为1.3mm、2.2mm、3.5、6.0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数值系列为3.0mm、5.0mm、8.0mm、11mm、15.0mm。
所述钩部1的根部与所述颈部2连接处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7mm~2.0mm。
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数值系列为0.8mm、1.0mm、1.2mm、1.6mm。
所述颈部2为圆锥形,由下而上逐渐由粗变细。
所述颈部2与所述钩部1为一体结构或分体结构。
所述颈部2的长度根据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来决定,对于深度软组织的病灶部位所需要的颈部2较长,在颈部2上设有刻度,根据不同胖瘦的人选择进针深度。
柄部3为杆状,柄部3和颈部2为一体成型或分体结构。
钩部1、颈部2和柄部3所用材质均为不锈钢,柄部3也可以使用塑料,一次性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的工作原理如下:
单板结构:板钩部横截面为半圆形,利用弧内板面进行减除软组织的压力和钝性分离,钩针的顶端进入软组织的路径是弧线进入直线拉出,拉出的过程是板面提拉软组织,在起重要作用。
双板结构:板钩部横截面为正梯形或倒梯形,利用弧内板面进行减除软组织的压力和钝性分离,钩针的顶端进入软组织的路径是弧线进入直线拉出,拉出的过程是板面提拉软组织,在起重要作用。同时在弧线进入时,弧外板面起到平板钝性分离软组织的作用,加大了分离力度,弧内板面和弧外板面的连线也是一个板状结构,在钩活术操作过程中梯形的四个角起到锐性分离的作用,在减压的同时减张、钝性分离的同时锐性分离。
三板结构:板钩部横截面为三角形,利用弧内板面进行减除软组织的压力和钝性分离,钩针的顶端进入软组织的路径是弧线进入直线拉出,拉出的过程是板面提拉软组织,在起重要作用。同时弧前板面和弧后板面起到辅助钝性分离的作用,三板中三角形的顶端在弧形外侧形成锐刃,在钩活术操作过程中该锐刃起到锐性分离的作用,钝性中带有锐性。
四板结构:板钩部横截面为方形,利用弧内板面进行减除软组织的压力和钝性分离,钩针的顶端进入软组织的路径是弧线进入直线拉出,拉出的过程是板面提拉软组织,在起重要作用。弧外板面在钩针进入软组织的时候能起到钝性分离的作用,同时弧前板面和弧后板面起到辅助钝性分离的作用,四个角形成的刃同时也起到锐性分离的作用。
总结:
1、四板钝性分离和减压作用最强,但还有锐性分离的作用;
2、单板钝性分离和减张作用稍次于四板,无锐性分离作用;
3、双板钝性分离和减张作用较强,锐性分离作用大于四板;
4、三板钝性分离和减张作用次于四板,但锐性分离作用强于四板。
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的操作是指在辨证施板、正确选穴、无菌操作的前提下,操作者在穴位点上施治的过程。操作者按照无菌技术,动作轻柔、准确、到位,遵循相应的手法和步骤操作。各种手法都不能过度,到位即止,防止损伤等。总之,要坚持深度要“宁浅勿深”、手法要“柔而不蛮”、强度要“基通即止”、效果要“宁无效勿强效”的原则。
根据骨性标志采用适宜的体位,准确定位后,按无菌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局部消毒 根据骨性标志,确定相应腧穴位置,对腧穴局部进行常规局部消毒。
第二步:局部麻醉
0.50%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视穴位点的深浅,每个穴位点局部应用稀释后的麻药3~4ml,3~5分钟后即可操作,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第三步:无菌操作
按照常规无菌操作技术进行准备。
第四步:进入皮肤
在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左手固定腧穴局部皮肤,确保刺入的准确位置,右手持已灭菌后的板钩针,使板钩针的钩部顶端的尖部垂直穿透表皮、真皮,进入皮下组织,然后使板钩针直立做好推拉准备。
第五步:进行钩治
对于进入皮下组织的板钩针,做推拉动作,边推拉边深入,达到相应的深度,即可停止操作。
第六步:退出皮肤
完成钩治后,左手固定腧穴局部皮肤,使板钩针在皮肤内稳定的按照进针路线原路返回,退出皮肤表面。
第七步:排出瘀血(放血疗法)
对于钩治后的腧穴,采取放血疗法,排出局部针孔内瘀血,术者采用双手“倒八字”挤压法,挤压腧穴周围的组织,使腧穴针孔内的所有瘀血排出,达到瘀血祛新血生的目的。
第八步:使用PRP
排出瘀血后,针孔内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调控修复神经血管,每一针孔内局部注射0.5~1ml。
第九步:无菌包扎
对针孔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加强局部PRP吸收和局部组织修复,防止渗血和局部血肿形成。对肌肉丰富的腧穴包扎后进行局部加压(3kg压力),压迫15分钟,防止软组织渗血或形成血肿。
具体实例,例如:颈椎病的外伤瘀血型(黏连粘连)用,通过板钩针进行局部穴位治疗,立竿见影,一次治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由上至下为板钩部、颈部和柄部,所述板钩部为弧形,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上设有单板面或一个以上的多板面,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几何图形,所述几何图形的边位于弧形内测,或分别位于弧形内测、外侧、前侧或后侧,所述横截面的面积由颈部到板钩部顶端由大到小渐变,所述板钩部的顶端形成针尖状;
不同的几何图形,对应不同的板面数不同,形成不同结构的板钩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半圆形,所述半圆形的直边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形成弧内板面即单板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两条直边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与外侧,形成弧内板面与弧外板面即双板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为正梯形或倒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设置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的内测、前侧和后侧,形成弧内板面、弧前板面和弧后板面即三板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方形的直角边分别位于在所述弧形的内测、外测、前侧和后侧,形成弧内板面、弧外板面、弧前板面及弧后板面即四板结构;
所述方形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两个短边分别为弧内板面和弧外板面,两个短边分别为弧前板面及弧后板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几何图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高度h和宽度w,所述高度h为0.4~1.7mm,宽度w为0.2~1.3mm;
所述钩部的弧形具有与所医治病灶的部位需要相适配的大小、高度H和直线长度L,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1mm~6.5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2.5mm~16.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钩部的横截面几何图形的高度h为0.5mm/0.8mm/1.1mm/1.6mm,宽度w为0.4mm/0.6mm/0.9mm/1.1mm;
所述弧形的高度 H为1.3mm/2.2mm/3.5/6.0mm,所述弧形的直线长度L为3.0mm/5.0mm/8.0mm/11mm/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8任一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的根部与所述颈部连接处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7mm~2.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的直径φ为0.8mm/1.0mm/1.2mm/1.6mm。
CN202020691356.5U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Active CN213076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1356.5U CN213076558U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1356.5U CN213076558U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6558U true CN213076558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01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91356.5U Active CN213076558U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65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8324A (zh) * 2020-04-29 2020-07-10 魏乐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8324A (zh) * 2020-04-29 2020-07-10 魏乐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63454B (zh) 针刀
Khunger et al. Subcision for depressed facial scars made easy using a simple modification
CN213076558U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CN201223425Y (zh) 松解组合针具
JP3140303U (ja) 二重瞼手術用ピンセット
CN204671201U (zh) 一种内镜手术用具有伸缩功能的拉钩
CN213076559U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CN111388324A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板钩针
KR20230096934A (ko) 통증경감용 주사패치
CN203029616U (zh) 一种快速进针穴位埋线器
CN212755836U (zh) 一种带刻度和定位器的射频穿刺针
CN201079408Y (zh) 经络松解针
CN111248977A (zh) 闭合复位喙突锁骨打孔瞄准器
CN210472609U (zh) 松筋埋线针
CN201806734U (zh) 多功能埋线针
CN217091793U (zh) 用于提取生物组织的微针及微针阵列
RU2426563C2 (ru) Способ проводниковой анестезии
CN111388323A (zh) 一种中医钩活术技术刃钩针
CN201880015U (zh) 一种针刺刃针
CN212213834U (zh) 医用开口器
AU2019101011A4 (en) Hook needle for hook ope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function of perpendicular insertion
CN211884576U (zh) 一种中医耙针
CN210873010U (zh) 一种钝型针灸针
CN216877173U (zh) 一种新型穿孔针
CN217366711U (zh) 一种腹透置管手术用新型隧道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4

Address after: 050000 Basement 1-7, Shangjinyuan Business Building, No. 357, Zhonghua North Street, Xinhua District, Shijiazhuang, Hebei

Patentee after: Shijiazhuang Ren R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ok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Address before: 050000 Basement 1-7, Shangjinyuan Business Building, No. 357, Zhonghua North Street, Xinhua District, Shijiazhuang, Hebei

Patentee before: Wei L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