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57000U -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57000U
CN213057000U CN202021943699.2U CN202021943699U CN213057000U CN 213057000 U CN213057000 U CN 213057000U CN 202021943699 U CN202021943699 U CN 202021943699U CN 213057000 U CN213057000 U CN 213057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ensor
vehicle
cleaning device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436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博
肖健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tuzhiha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od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od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od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436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57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57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57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包括通风管道、至少一个气嘴、以及至少一个气流产生装置,通风管道分别与气嘴、气流产生装置连接,通风管道设有气腔,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进入气腔并从气嘴向外喷射。当清洁装置安装于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的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气嘴外露于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并与传感器相应设置。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气流产生装置电连接的控制设备,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气流产生装置产生大小不同的气流。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对传感器透光面的清洁问题。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车辆技术和系统也逐渐成熟。自动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
自动驾驶车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周围环境,再由车载硬件进行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的地。车载传感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其中,激光雷达、摄像装置等传感器主要通过透光面探测外界环境。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下雨、下雪、起雾等天气。雨、雪、雾覆盖到传感器的透光面后会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甚至会造成传感器无法正常使用,使自动驾驶车辆无法安全驾驶。另外,外露于自动驾驶车辆的传感器透光面容易覆盖灰尘,如果不及时清理,覆盖的灰尘也会对传感器的使用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对传感器透光面的清洁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用于对传感器透光面的清洁。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通风管道、至少一个气嘴、以及至少一个气流产生装置,所述通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气嘴、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连接,所述通风管道设有气腔,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进入所述气腔并从所述气嘴向外喷射;当所述清洁装置安装于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的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所述气嘴外露于所述车辆或者所述传感器装置并与所述传感器相应设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电连接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大小不同的气流。
可选地,所述气嘴设有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通风管道设有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设有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气腔、所述第二出气口、以及所述第一进气口并从所述第一出气口向外喷射。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气口朝向所述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内置于所述壳体的风扇,所述风扇用于产生所述气流,所述风扇与所述控制设备电连接,所述壳体设有所述第三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控制设备通过改变输入所述风扇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所述风扇的转速。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装置,所述传感器装置包括盒体、安装于所述盒体的若干传感器、以及安装于所述盒体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通风管道、至少一个气嘴、以及至少一个气流产生装置,所述通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气嘴、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连接,所述通风管道设有气腔,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进入所述气腔并从所述气嘴向外喷射;当所述清洁装置安装于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的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所述气嘴外露于所述车辆或者所述传感器装置并与所述传感器相应设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电连接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大小不同的气流;所述盒体包括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所述前侧面、所述左侧面、以及所述右侧面均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所述气嘴与安装于所述前侧面、所述左侧面、以及所述右侧面的所述传感器相对应,所述通风管道与所述盒体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前侧面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一气流,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左侧面或者所述右侧面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二气流,所述第一气流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气流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设备电连接,当所述控制设备通过所述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获取的感知信息判断需要开启所述清洁装置时,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风扇转动。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辆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若干传感器、以及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通风管道、至少一个气嘴、以及至少一个气流产生装置,所述通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气嘴、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连接,所述通风管道设有气腔,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进入所述气腔并从所述气嘴向外喷射;当所述清洁装置安装于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的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所述气嘴外露于所述车辆或者所述传感器装置并与所述传感器相应设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电连接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大小不同的气流;所述车身的前端、左端、以及右端均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所述气嘴与安装于所述前端、所述左端、以及所述右端的所述传感器相对应,所述通风管道与所述车身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前端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三气流,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左端或者所述右端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四气流,所述第三气流的大小大于所述第四气流的大小。
上述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气流产生装置、通风管道、以及气嘴依次相连,气嘴与传感器相应设置,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从气嘴向外喷射,气流可以对传感器的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进行清洁,以使得污染物不会影响传感器的使用,从而保证行驶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清洁装置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嘴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6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传感器装置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所示的传感器装置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立体图。
元件符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清洁装置 133 风扇
110 通风管道 140 控制设备
111 第二进气口 2000 传感器装置
112 第二出气口 210 盒体
113 主管道 211 前侧面
114 管道接头 212 左侧面
115 气腔 213 右侧面
120 气嘴 214 底面
121 第一进气口 3000 车辆
122 第一出气口 310 车身
123 第一端 311 前端
124 第二端 312 左端
130 气流产生装置 313 右端
131 第三出气口 4000 传感器
132 壳体 4100 透光面
1320 第三端 5000 透明防护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得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有更清楚及更准确的理解,现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例,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可以理解的是,说明书附图示出的比例并非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的比例,其仅为示意说明为目的,并非依照原尺寸作图。
请结合参看图1、图2、以及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立体图、清洁装置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以及气嘴的局部放大图。当安装有传感器或者传感器装置的车辆遇到雨、雪、雾等天气时,雨、雪、雾等会覆盖传感器的透光面或者设置于传感器前的透明防护件,从而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当天气比较恶劣时,传感器可能会因为雨、雪、雾等的覆盖而无法使用。此外,若传感器外露于车辆或传感器装置,传感器的透光面容易覆盖灰尘,如果不定期清理,也会对传感器造成影响。清洁装置1000安装于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用于清洁覆盖于传感器的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的雨、雪、雾、灰尘等污染物。
清洁装置1000包括通风管道110、至少一个气嘴120、以及至少一个气流产生装置130。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包括主管道113、以及与主管道113连接的若干管道接头114。其中,主管道113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车辆的车型、传感器安装的位置、以及传感器装置的结构等灵活设定,管道接头114的数量以及设置于主管道113的位置可以根据传感器的数量、以及传感器安装的位置等灵活设定,气嘴120和气流产生装置130的数量以及设置的位置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数量以及传感器安装的位置等灵活设定,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的横截面为圆形。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的横截面还可以为方形、多边形等,在此不做限定。
通风管道110分别与气嘴120、气流产生装置13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气嘴120包括朝向通风管道110的第一端123、以及远离通风管道110的第二端124。第一端123与朝向气嘴120的管道接头114相连。其中,第一端123的横截面为圆形。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端123的横截面可为方形、多边形等与通风管道110横截面相适配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气流产生装置130包括壳体132、以及内置于壳体132的风扇133。壳体132包括朝向通风管道110的第三端1320,第三端1320与朝向气流产生装置130的管道接头114相连。其中,第三端1320的横截面为圆形。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三端1320的横截面可为方形、多边形等与通风管道110横截面相适配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通风管道110与气嘴120、气流产生装置13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焊接连接、卡箍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和气嘴120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塑料)制成。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和气嘴120可以由其它具有耐腐蚀、高韧性、高强度等特点的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气嘴120设有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一出气口122。通风管道110设有连通的第二进气口111和第二出气口112。气流产生装置130设有第三出气口131。其中,第一进气口121设置于第一端123,第一出气口122设置于第二端124;第二进气口111设置于朝向气流产生装置130的管道接头114,第二出气口112设置于朝向气嘴120的管道接头114;第三出气口131设置于第三端13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出气口131与第二进气口111连通,第二出气口112与第一进气口121连通。
通风管道110的主管道113设有气腔115,气腔115分别与第二进气口111和第二出气口112连通。气流产生装置130产生的气流可进入气腔115并从气嘴120向外喷射。在本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130产生的气流可依次通过第三出气口131、第二进气口111、气腔115、第二出气口112、以及第一进气口121并从第一出气口122向外喷射。
清洁装置1000还包括与气流产生装置130电连接的控制设备140。控制设备140用于控制气流产生装置130产生大小不同的气流。其中,风扇133与控制设备140电连接,风扇133用于产生气流。控制设备140可通过改变输入风扇133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风扇133的转速。具体地,当覆盖于传感器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的污染物较多时,控制设备140控制输入风扇133的电压升高,风扇133的转速增大;当覆盖于传感器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的污染物较少时,控制设备140控制输入风扇133的电压降低,风扇133的转速减小。
当清洁装置1000安装于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的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气嘴120外露于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并与传感器相应设置。气嘴120的第二端124向远离通风管道110的方向延伸,并向传感器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的方向弯折,以使得第一出气口122朝向传感器。
当清洁装置1000安装于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气流产生装置130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一直保持开启状态。即是说,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产生装置130可以稳定并持续不断地产生气流并向外喷射。
上述实施例中,风扇产生的气流通过通风管道从气嘴向外喷射至传感器的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以及时去除覆盖于传感器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的雨、雪、雾、灰尘等污染物,达到清洁效果。控制设备可以根据雨、雪、雾、灰尘等污染物的多少调整风扇的转速,以达到精准清洁,不浪费电力。同时,采用风扇来产生气流,清洁装置可以达到持续不断向外喷射气流的效果。当遇到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时,持续不断喷射出的气流能够有效防止雨、雪对传感器透光面或者透明防护件的遮挡,从而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此外,由于主管道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车辆的车型、传感器安装的位置、以及传感器装置的结构等灵活设定,使得清洁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传感器装置、不同车型的车辆等。同时,清洁装置结构小巧轻便,不会过多占用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的空间。
请结合参看图4至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装置的立体图、传感器装置的内部结构图、传感器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传感器装置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以及传感器装置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传感器装置2000包括盒体210、安装于盒体210的若干传感器220、以及安装于盒体210的清洁装置1000。
盒体210包括前侧面211、左侧面212、右侧面213、以及底面214。其中,左侧面212和右侧面213分别连接于前侧面211的两端。当传感器装置2000安装于车辆时,底面214固定于车辆顶部,前侧面211的朝向与车辆车头的朝向一致。前侧面211、左侧面212、以及右侧面213均安装有至少一个传感器4000。传感器4000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激光雷达、红外传感器等。在本实施例中,前侧面211、左侧面212、以及右侧面213均安装有一个传感器4000,传感器4000安装于盒体210内,前侧面211、左侧面212、以及右侧面213与传感器4000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透明防护件5000,传感器4000通过透明防护件5000感知外界环境。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传感器4000可设置于盒体210外,在此不做限定。
气嘴120与安装于前侧面211、左侧面212、以及右侧面213的传感器4000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前侧面211、左侧面212、以及右侧面213均安装有一个气嘴120,气嘴120安装于透明防护件5000远离底面214的一端,第二端124向靠近底面214的方向弯折并朝向传感器4000。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气嘴120的数量不限于此,气嘴120还可以与安装于盒体210其它位置的传感器4000相对应,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装置1000包括两个气流产生装置130,两个气流产生装置130设置于主管道113的两端。通风管道110与盒体210相适配。即是说,通风管道110的弯曲幅度、安装的方位等与盒体210的外形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设置于盒体210前端。当盒体210的外形改变,传感器4000安装于盒体210的位置改变时,清洁装置1000中气嘴120的数量,通风管道110的长度、角度、方位等位置关系是可以相应改变的。
清洁装置1000从设置于前侧面211的气嘴120喷射出的为第一气流,清洁装置1000从设置于左侧面212或者右侧面213的气嘴120喷射出的为第二气流,第一气流的大小大于第二气流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10包括六个管道接头114。其中,两个管道接头114设置于主管道113的两端,并分别与气流产生装置130的第三端1320相连;一个管道接头114设置于主管道113的位置与设置于左侧面212的传感器4000的位置相对应,并与设置于左侧面212的气嘴120相连;一个管道接头114设置于主管道113的位置与设置于右侧面213的传感器4000的位置相对应,并与设置于右侧面213的气嘴120相连;两个管道接头114设置于主管道113的位置与设置于前侧面211的传感器4000的位置相对应,并与设置于前侧面211的气嘴120相连。相应地,设置于前侧面211的气嘴120的宽度大于设置于左侧面212和右侧面213的气嘴120的宽度(如图7所示)。前侧面211设有两个管道接头114,左侧面212和右侧面213分别设有一个管道接头114,使得从前侧面211的气嘴120喷射出的第一气流大于从左侧面212、右侧面213的气嘴120喷射出的第二气流。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管道接头114的数量不限于此,在此不做限定。
传感器4000与控制设备40电连接。当控制设备40通过传感器4000感知外界环境获取的感知信息判断需要开启清洁装置1000时,控制设备140控制风扇13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4000感知外界环境获取的感知信息包括图像,当图像存在模糊的情况,或者图像中生成了雨滴、雪花等的样子时,控制设备140控制风扇133开启并转动。可以理解地,当获取的图像清晰时,控制设备140可控制风扇133停止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安装有传感器装置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会面临比较多的雨、雪、雾、灰尘等污染物,因此,在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对应的传感器处设置气嘴。同时,由于前侧面面临污染物的情况会更严重,所以前侧面喷射出的第一气流较大,从而保证行驶的安全。此外,传感器装置可通过感应污染物的有无而自动启动或关闭清洁装置,确保传感器不会受到污染物影响的同时节省了电力。清洁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传感器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看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立体图。车辆3000包括车身310、安装于车身310的若干传感器4000、以及清洁装置1000。车身310的前端311、左端312、以及右端313均安装有至少一个传感器4000。在本实施例中,前端311、左端312、以及右端313均安装有一个传感器4000,传感器4000外露于车身310。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传感器4000可以内置于车身310,在此不做限定。
清洁装置1000整体内置于车身310,气嘴120外露于车身310并与安装于前端311、左端312、以及右端313的传感器4000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气嘴120设置于传感器4000远离车身310底部的一端,第二端124向靠近车身310底部的方向弯折并朝向传感器4000的透光面4100。通风管道110与车身310相适配。即是说,通风管道110的弯曲幅度、安装的方位等与车身310的外形相匹配,在此不再赘述。
清洁装置1000从设置于前端311的气嘴120喷射出的为第三气流,清洁装置1000从设置于左端312或者右端313的气嘴120喷射出的为第四气流,第三气流的大小大于第四气流的大小。其中,使第三气流大于第四气流的方式与传感器装置3000中使第一气流大于第二气流的方式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通风管道可与安装的车辆车身相适配,以使得清洁装置可安装在不同车型的车辆中,也可以安装在不同车型的车辆中的不同位置。清洁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且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以上所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包括通风管道、至少一个气嘴、以及至少一个气流产生装置,所述通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气嘴、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连接,所述通风管道设有气腔,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进入所述气腔并从所述气嘴向外喷射;当所述清洁装置安装于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的车辆或者传感器装置时,所述气嘴外露于所述车辆或者所述传感器装置并与所述传感器相应设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电连接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大小不同的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嘴设有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通风管道设有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设有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气腔、所述第二出气口、以及所述第一进气口并从所述第一出气口向外喷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朝向所述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内置于所述壳体的风扇,所述风扇用于产生所述气流,所述风扇与所述控制设备电连接,所述壳体设有所述第三出气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通过改变输入所述风扇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所述风扇的转速。
6.一种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包括盒体、安装于所述盒体的若干传感器、以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如权利要求4或5任意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所述盒体包括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所述前侧面、所述左侧面、以及所述右侧面均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所述气嘴与安装于所述前侧面、所述左侧面、以及所述右侧面的所述传感器相对应,所述通风管道与所述盒体相适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前侧面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一气流,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左侧面或者所述右侧面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二气流,所述第一气流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气流的大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设备电连接,当所述控制设备通过所述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获取的感知信息判断需要开启所述清洁装置时,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风扇转动。
9.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若干传感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所述车身的前端、左端、以及右端均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所述气嘴与安装于所述前端、所述左端、以及所述右端的所述传感器相对应,所述通风管道与所述车身相适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前端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三气流,所述清洁装置从设置于所述左端或者所述右端的气嘴喷射出的为第四气流,所述第三气流的大小大于所述第四气流的大小。
CN202021943699.2U 2020-09-08 2020-09-08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213057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43699.2U CN213057000U (zh) 2020-09-08 2020-09-08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43699.2U CN213057000U (zh) 2020-09-08 2020-09-08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57000U true CN213057000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57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43699.2U Active CN213057000U (zh) 2020-09-08 2020-09-08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570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9802A (zh) * 2021-04-30 2021-08-06 龙南格林园艺制品有限公司 彩卡式自动识别生产线
WO2023077781A1 (zh) * 2021-11-03 2023-05-1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9802A (zh) * 2021-04-30 2021-08-06 龙南格林园艺制品有限公司 彩卡式自动识别生产线
CN113219802B (zh) * 2021-04-30 2022-06-03 龙南格林园艺制品有限公司 彩卡式自动识别生产线
WO2023077781A1 (zh) * 2021-11-03 2023-05-1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57000U (zh) 清洁装置、传感器装置、以及车辆
JP2018060186A (ja) 車載カメラレンズデバイス
CN101909952B (zh) 具有用于玻璃表面等的无雨刷清洁系统的机动运输工具
CN109398509A (zh) 集成的扰流器chmsl光学传感器系统
CN106714989A (zh) 用于保护光学传感器的设备
KR20200018116A (ko) 외장 카메라 렌즈 클리닝 시스템 및 클리닝 방법
JP2017520443A (ja) 複数の画像センサを同時に清掃するための統合的複数画像センサ及びレンズ洗浄ノズ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方法
KR20190132511A (ko) 광학 또는 광전자 디바이스의 투명한 커버를 세정하기 위한 세정 디바이스
JP2016074415A (ja) 自動車のガラス張り表面を払拭するフロントガラスワイパー、ワイピ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ワイピング方法
CN111845648B (zh) 车载设备的清洁装置、清洁系统以及汽车
EP1071594B1 (en) Screen cleaning device
JP3085086B2 (ja)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ー駆動装置
CN209277030U (zh) 清污除雾及夜间行驶提醒一体化的交通安全广角镜
CN211685004U (zh) 车载摄像头清洗装置与集成式车载清洗系统
US20210221335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air blowing apparatus
CN110217183B (zh) 防尘汽车牌照自动清理装置
CN217532800U (zh) 车载激光雷达清洗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JP3244704U (ja) 検知センサーの自動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自動運転車
CN220262659U (zh) 一种新型的后视镜装置
CN219601198U (zh) 防尘装置
CN221023605U (zh) 一种无人车摄像头清扫结构
US20240110817A1 (en) Sensor protection system
CN219204567U (zh) 车外监控装置
CN219536183U (zh) 一种船舶视频监控装置
CN213032764U (zh) 车载摄像头喷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2301, yuemeite building, No. 1, Gaoxin South seven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ntuzhih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08, building 10, Shenzhen B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park, No.10, Gaoxin South 9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aodong Zhijia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57, Office Building 2807, Haofang Tianji Square, No. 11008 Beihuan Avenue, Nanlian Community, Nantou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ntuzhih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2301, yuemeite building, No. 1, Gaoxin South seven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antuzhiha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