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39343U -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39343U
CN213039343U CN202021765928.6U CN202021765928U CN213039343U CN 213039343 U CN213039343 U CN 213039343U CN 202021765928 U CN202021765928 U CN 202021765928U CN 213039343 U CN213039343 U CN 213039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pipe
oil cooler
oi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659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659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393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39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393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其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包括油冷器,所述油冷器上连接有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发动机连接有发动机进水管和发动机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加大油冷器的循环空间和加长油冷器的循环距离,进而提升对发动机机油的冷却效果,提升发动机的散热性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及发动机寿命。

Description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属于车辆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全地形车发动机机油油冷器的进出水管均连接于发动机上的储水腔体,并通过发动机里面的水泵实现冷却水循环,即发动机机油油冷器接入发动机的小循环,其循环空间和循环距离较小,影响对发动机机油的冷却效果,容易出现发动机机油散热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及发动机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包括:
油冷器,所述油冷器上连接有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
发动机连接有发动机进水管和发动机出水管;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均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三通接头呈T形或Y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接口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发动机之间的所述发动机进水管的长度不小于阈值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或者,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所述第一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下端,所述第二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的油冷器进水管,所述第一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上端,所述第二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一侧设有泵壳,所述泵壳内设有水泵,所述发动机出水管连接所述泵壳,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连接所述泵壳。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其包括:
以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和主水箱,所述散热片设在所述主水箱上,所述发动机进水管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分别与所述主水箱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副水箱,所述副水箱与所述主水箱相连通。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以上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发动机机油油冷器的第一管体连接发动机,并将发动机机油油冷器的第二管体与发动机进水管相连通,发动机与发动机进水管连接,以此来加大油冷器的循环空间和加长循环距离,进而提升对发动机机油的冷却效果,提升发动机的散热性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及发动机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的结构连接方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或“电性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具体实施例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包括油冷器10,所述油冷器10和发动机的泵壳20均设在发动机本体30上。
其中,所述油冷器10上连接有第一管体110和第二管体120,所述第一管体110和所述第二管体120相互连通,构成了所述油冷器10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供冷却液(水)流通,所述油冷器10还包括油路通道,所述油路通道供机油流通,所述冷却通道和所述油路通道相互接触,并通过热交换使得所述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带走所述油路通道内的机油的温度,起到降低机油温度的作用。
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上连接有发动机进水管210和发动机出水管220,通过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可以向所述泵壳20内注入冷却液(水),并通过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把对所述发动机本体30冷却后的冷却液(水)排出,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远离所述发动机本体30的端部相互连通,已形成整个发动机的大循环冷却系统。
请结合图2,所述第一管体11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本体30,所述第二管体11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体110为所述油冷器10的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120为所述油冷器10的出水管。所述第一管体110连接在所述油冷器10和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上的所述泵壳20之间,用于将所述泵壳20中的所述冷却液(水)引流至所述油冷器10中,以对其内部的机油进行冷却散热,同时所述第二管体110一端连接在所述油冷器10上,把所述油冷器10中完成冷却散热的所述冷却液(水)向外排除,具体所述冷却液(水)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所述第二管体110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相连通,从而使得从所述油冷器10中流出的所述冷却液(水)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中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水)混合,并再次进入所述储水腔体,进而完成所述油冷器10中所述冷却液(水)的循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110连接于所述油冷器10的下端,所述第二管体120连接于所述油冷器10的上端;这里将所述第一管体110连接于所述油冷器10的下端是因为所述泵壳20内设有水泵,为所述冷却液(水)的流动提供一定的动力,可使所述冷却液(水)沿着所述第一管体110进入所述油冷器10,并由所述油冷器10的下端到达所述油冷器10的上端,并经过所述第二管体120和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重新回流至所述泵壳20;将所述第二管体120连接于所述油冷器10的上端还可以借助重力的作用,使得所述油冷器10排出的所述冷却液(水)可以顺利的经所述第二管体120流向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并回流至所述泵壳20内;另外,所述油冷器10的进出水管分别连接两个端部,可使得所述冷却液(水)与所述油冷器10的机油管路进行充分接触,以提升所述冷却液(水)对所述油冷器10中的机油的冷却效果。
或者,所述第一管体110连接于所述油冷器10的上端,所述第二管体120连接于所述油冷器10的下端,从所述泵壳20内流出的所述冷却液(水)在水泵压力的作用下经过所述第一管体110到达所述油冷器10的上端,并继续受压力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顺利的经过所述油冷器10本体到达位于所述油冷器10下端的所述第二管体120,然后流向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并回流至所述泵壳20内,这里通过通过将所述油冷器10的进出水管分别连接在其两个端部,可使得所述冷却液(水)与所述油冷器10的机油管路进行充分接触,以提升所述冷却液(水)对所述油冷器10中的机油的冷却效果。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另外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体110为所述油冷器10的出水管,所述第二管体120为所述油冷器10的进水管。所述第一管体110连接在所述油冷器10和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上的所述泵壳20之间,所述油冷器10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管体110把冷却之后的所述冷却液(水)排至所述泵壳20;同时,所述第二管体110一端连接在所述油冷器10上,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相连通,可以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中引流出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水),以对所述油冷器10内部的机油进行冷却散热,这里具体的所述冷却液(水)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反方向。
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油冷器10上的所述第一管体110连通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上的所述泵壳20,并将所述油冷器10上的所述第二管体120与向所述泵壳20注入冷却液(水)的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连通,以此来增大所述油冷器10中冷却液(水)的循环空间和循环距离,进而提升对所述发动机机油的冷却效果,提升所述发动机的散热性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及发动机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还包括三通接头40,所述三通接头40的第一接口410连接所述第二管体12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所述三通接头40的第二接口420和第三接口430均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连接,所述第三接口430位于所述第二接口420和所述发动机本体30之间。
在这里,所述第二管体120和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通过所述三通接头40相连通。具体地,所述三通接头40为两个进口一个出口的结构,或者一个进口两个出口的结构。如所述第一接口410和所述第二接口420为进口以及所述第三接口430为出口;又如所述第二接口420为进口,所述第一接口410和所述第三接口430为出口。所述第二接口420和所述第三接口430为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上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三接口430位于所述第二接口420和所述泵壳20之间,所述冷却液(水)依次经由所述第二接口420、所述第三接口430,然后进入所述泵壳20。所述第一接口410连接所述第二管体12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用于将所述油冷器10排出的所述冷却液(水)经由所述三通接头40再次流入所述泵壳20,以完成所述油冷器10的冷却液(水)循环;或者所述第一接口410连接所述第二管体12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用于将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内的较冷的冷却液(水)引流至所述油冷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三通接头40呈T形或Y形。
具体地,呈T形结构的所述三通接头40的所述第二接口420和所述第三接口430在同一直线上,而所述三通接头40的所述第一接口410位于与所述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
呈Y形结构的所述三通接头40的所述第一接口410和所述第二接口420位于所述Y形结构的一侧,而所述三通接头40的所述第三接口430位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侧;或者,所述第一接口410和所述第三接口430位于所述Y形结构的一侧,而所述第二接口420位于所述Y形结构的另一侧。
另外,为了方便从所述第一接口410排除的所述冷却液(水)可以顺利进入所述三通接头40,并经由所述第三接口430重新流至所述泵壳20,所述第一接口410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接口420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接口430和所述发动机本体30之间的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的长度不小于阈值长度。
具体地,这里的阈值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所述发动机的空间布局进行设定,所述阈值长度越大越有利于从所述油冷器10的所述第二管体120排除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水)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中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水)进行混合稀释,有利于降低所述泵壳20中冷却液(水)的温度,进而提升所述油冷器10的冷却性能和对所述发动机本体30的冷却散热效果。
另外,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一侧设置所述泵壳20,所述泵壳30内设有水泵(图中未示出),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连接所述泵壳20,水泵用于提供动力使冷却液(水)在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循环,所述第一管体11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连接所述泵壳220。
具体地,所述泵壳20设在所述发动机本体30的一侧表面,所述壳体20上还连接有进水通道230和出水通道240,所述出水通道240用于将所述泵壳20内的冷却液(水)导出以对所述发动机本体30进行冷却散热,所述进水通道230用于将所述出水通道240对所述发动机本体30冷却散热后的冷却液(水)重新导入所述泵壳20,以形成所述发动机本体30的小循环冷却系统。在这里,通过所述水泵的设置可以使得以上所提到的大循环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系统以及所述油冷器10中的所述冷却液(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以对所述发动机进行高效散热。
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上还设有节温器250,所述节温器250分别连接所述进水通道230和所述出水通道240远离所述泵壳20一端,并与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靠近所述发动机本体30一端连接,所述节温器250具有阀门,通过所述阀门选择性的打开或关闭,可以控制所述出水通道240与所述进水通道230连通,以实现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小循环冷却系统;也可以控制所述出水通道240与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连通,以实现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大循环冷却系统;当然,还可以通过选择所述阀门的打开或关闭的程度,控制所述出水通道240分别与所述进水通道230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同时连通,以同时实现上述两种冷却循环系统。
在这里,通过将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连接所述泵壳20,将所述第一管体11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连接所述泵壳220,以及将所述第二管体120远离所述油冷器10一端连接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以使得所述油冷器10接入至整个发动机的大循环冷却系统,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所述油冷器10的冷却效果。
请参考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发动机包括以上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对于其具体的结构请参考以上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予赘述。
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的发动机进水管210和发动机出水管220相连通,通过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相连通可以实现对所述发动机本体30进行冷却散热的管路循环,有利于对所述发动机本体30进行持续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还包括散热器50,所述散热器50包括散热片510和主水箱520,所述散热片510设在所述主水箱520上,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分别与所述主水箱520连接。
具体地,所述散热片510和所述主水箱520相互连接,以通过所述散热片510对所述主水箱520内的冷却液(水)进行冷却散热,而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分别与所述主水箱520连接,以实现所述发动机进水管210和所述发动机出水管220的连通完成冷却液(水)的循环。
另外,所述主水箱520一般为相互连通的两个设计,分别设在所述散热片510的两侧,并且在其中一个上设有向所述主水箱520内注入冷却液(水)的注水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50还包括副水箱530,所述副水箱530与所述主水箱520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副水箱530可以理解为备用水箱,在所述主水箱520的水量不足时可以进行补水操作,所述副水箱530和所述主水箱520之间通过联络管路连接,以实现所述副水箱530和所述主水箱520的连通,同时还可以在所述联络管路上设置开关阀,以实现所述副水箱530和所述主水箱520之间的连通和断开。
对于所述发动机的其他的构成以及相关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将不予描述。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任意一种发动机,对于所述发动机的结构请参考以上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予赘述。
所述车辆包括但不限定于是全地形车,或者是漂移车,或者是沙滩车,或者是四轮摩托车等。
对于所述车辆的其他的构成以及相关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将不予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结构不相冲突的情况下,上述各实施例中提及的各部分的结构可相互组合,为避免重复,组合后获得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赘述,但组合后获得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冷器,所述油冷器上连接有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
发动机连接有发动机进水管和发动机出水管;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均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接口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发动机之间的所述发动机进水管的长度不小于阈值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
或者,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出水管,所述第一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下端,所述第二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为所述油冷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二管体为所述的油冷器出水管,所述第一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上端,所述第二管体连接于所述油冷器的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一侧设有泵壳,所述泵壳内设有水泵,所述发动机进水管连接所述泵壳,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油冷器一端连接所述泵壳。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和主水箱,所述散热片设在所述主水箱上,发动机进水管和发动机出水管分别与所述主水箱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CN202021765928.6U 2020-08-21 2020-08-21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Active CN2130393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65928.6U CN213039343U (zh) 2020-08-21 2020-08-21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65928.6U CN213039343U (zh) 2020-08-21 2020-08-21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39343U true CN213039343U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33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65928.6U Active CN213039343U (zh) 2020-08-21 2020-08-21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393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16326A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rmal manager thereof
CN107387221A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
US20090159239A1 (en) Vehicl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functions
CN111256495B (zh) 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3039343U (zh) 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发动机以及车辆
CN104697254A (zh) 储液罐
CN209413982U (zh)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4502151U (zh) 一种集成式散热器及冷却系统
CN113192667A (zh) 电能传输装置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114537173A (zh) 一种充电枪及充电设备
CN210068300U (zh) 一种并联式车用冷却系统
CN215730907U (zh) 电能传输装置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217197694U (zh)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CN217994055U (zh) 流道集成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692185U (zh) 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CN111169275A (zh)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394806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交换模块
CN220629863U (zh) 一种均流效果好的散热板
CN213335701U (zh) 复合式油水换热器
CN221077345U (zh) 一种带绝缘装置的换热器
CN220528459U (zh) 热管理模块的流道板、水侧组件、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KR101278619B1 (ko) 압출 튜브를 이용한 내장형 오일쿨러
CN217691328U (zh) 电池包
CN218367467U (zh) 热管理水侧集成组件、热管理集成系统及电动车辆
CN219861634U (zh)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