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32531U - 一种加热回流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回流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32531U
CN213032531U CN202021405903.5U CN202021405903U CN213032531U CN 213032531 U CN213032531 U CN 213032531U CN 202021405903 U CN202021405903 U CN 202021405903U CN 213032531 U CN213032531 U CN 213032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ater
pipe
reflux
bo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059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莎
雷智棋
詹宇杰
张璞
杨柳
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Priority to CN2020214059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32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32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32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Use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回流仪,包括加热装置、冷凝管、冷凝装置以及回流瓶,冷凝装置设置在加热装置后方,加热装置为磁力搅拌器,包括第一加热套和搅拌子,第一加热套内放置有回流瓶,搅拌子设置在回流瓶内,冷凝装置为低温恒温循环器,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冷凝装置上设有与加热装置平行的支撑板,支撑板上开设有冷凝管安装孔,冷凝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的上部设有出水端口,下部设有进水端口,内管的底部延伸进入回流瓶内,出水端口通过水管与出水口连接,进水端口通过水管与进水口连接,外管卡设在冷凝管安装孔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能够简单快速实现回流过程的全自动化,安全有效。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回流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样品预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回流仪。
背景技术
回流是一种样品前处理方式,主要用于样品的分离、纯化和浓缩,可以使反应物尽可能的参与反应提高转化率,更能减少反应物混入生成物中,提高生成物的纯度,且加热回流操作简单,提成效率高,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境、商检、化工等领域。
但是现有的加热回流装置存在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回流瓶与冷凝管接口处密封不严,冷凝管外壁形成的冷凝水易流入回流瓶,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容易造成实验安全事故;二是水浴回流时间实验长,实验过程中可能因为水压变化或者管路连接不结实的情况,造成回流装置管路脱落,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严重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水浴回流实验时间长,容易造成加热水的流失,若不及时加水,也会造成实验不准确。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加热回流仪。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加热回流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回流仪,包括加热装置、冷凝管、冷凝装置以及回流瓶,冷凝装置设置在加热装置后方;
加热装置为磁力搅拌器,包括第一加热套和搅拌子,第一加热套内放置有回流瓶,搅拌子设置在回流瓶内;
冷凝装置为低温恒温循环器,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冷凝装置上设有与加热装置平行的支撑板,支撑板上开设有冷凝管安装孔;
冷凝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的上部设有出水端口,下部设有进水端口,内管的底部延伸进入回流瓶内,出水端口通过水管与出水口连接,进水端口通过水管与进水口连接,外管卡设在冷凝管安装孔上。
较佳的,加热装置上设有多个第一加热套,每个第一加热套内均设有回流瓶,冷凝管的数量与回流瓶的数量相互匹配,相邻的冷凝管之间的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通过水管串联。
较佳的,外管外设有圆台部,圆台部的直径大于冷凝管安装孔的直径,支撑板上对应开圆台部设有定位槽。
较佳的,回流瓶外表面套设有保温层,保温层采用硅酸铝棉材质制成。
较佳的,支撑板上开设有水管安装孔。
较佳的,第一加热套内配设有第二加热套。
较佳的加热装置上设有调节搅拌速率的按钮和加热温度设置按钮。
较佳的,冷凝装置上设有循环水温度调节按钮和循环水时间设置按钮。
较佳的,第一加热套的形状与回流瓶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加热套的形状与第一加热套的形状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磁力搅拌器作为加热装置,可以促使样品充分反应不粘黏,同时回流瓶基本包裹在第一加热套内,回流瓶受热均匀且受热范围仅在回流瓶的底部,避免了回流瓶上方温度升高,进而可防止外管下端的外壁形成冷凝水,进而有效防止了冷凝水流入回流瓶内;此外,通过低温恒温循环器作为冷凝装置,可让冷凝水在外管内循环,无需外接水源,进而可将水管与冷凝管的进出水端口固定连接,避免了水压变化或者管路连接不结实引起的水管脱落,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冷凝水为循环水,无需加水,故不会存在加水不及时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和冷凝装置组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热装置;11-第一加热套;12-搅拌子;13-调节搅拌速率的按钮;14-加热温度设置按钮;15-加热时间设置按钮;16-第二加热套;
2-冷凝管;21-内管;22-外管;23-出水端口;24-进水端口;25-圆台部;
3-冷凝装置;31-进水口;32-出水口;33-支撑板;34-冷凝管安装孔;35-水管安装孔;36-循环水温度调节按钮;37-循环水时间设置按钮;38-定位槽;
4-回流瓶;5-保温层;6-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加热回流仪,包括加热装置1、冷凝管2、冷凝装置3以及回流瓶4,冷凝装置3设置在加热装置1后方;
加热装置1为磁力搅拌器,本实用新型选用的是梅颖浦品牌的、型号为SH05-3T的磁力搅拌器,包括第一加热套11和搅拌子12,第一加热套11内放置有回流瓶4,搅拌子12设置在回流瓶4内。更为优选的,第一加热套11的形状与回流瓶4的形状相匹配,有利于提高受热的均匀性。
冷凝装置3包括低温恒温循环器,本实用新型选用的是科兴仪器生产的型号为DWXH-20低温冷却液循环器。包括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冷凝装置3上设有与加热装置平行的支撑板33,支撑板33上开设有冷凝管安装孔34,冷凝管安装孔34正下方为回流瓶4。
冷凝管2包括内管21和外管22,外管22的上部设有出水端口23,下部设有进水端口24,内管21的底部延伸进入回流瓶4内,出水端口23通过水管6与出水口32连接,进水端口24通过水管6与进水口31连接,外管22卡设在冷凝管安装孔34上,具体的实施方式,将外管上部的外壁加厚,使得外管上部直径大于冷凝管安装孔34的直径,即可将冷凝管2卡设在支撑板上。
更为优选的,加热装置1上设有多个第一加热套11,每个第一加热套11内均设有回流瓶4,冷凝管2的数量与回流瓶4的数量相互匹配,相邻的冷凝管2之间的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通过水管6串联。
由于采用低温恒温循环器作为冷凝装置,因此冷凝水在外管内封闭循环,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无需外接水源,因此避免了加水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管路连接不结实或者水压变化造成的水管脱落问题;进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有效避免了前述问题造成的实验安全事故。另外本申请采用磁力搅拌器作为加热装置,磁力搅拌器的加热套的尺寸和深度与回流瓶的尺寸和深度相匹配,保证了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位置的准确性,避免热量传递至冷凝管的下端,造成冷凝管下端的外壁形成水珠,顺势流入回流瓶内;同时通过搅拌子在回流瓶内进行搅拌,避免了样品在回流过程中粘黏于回流瓶底部,确保了样品回流的均质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外管22外设有圆台部25,圆台部25的直径大于冷凝管安装孔34的直径;通过圆台部25将冷凝管卡设在冷凝装置的支撑板33上的定位槽38中,装配方便快捷,连接稳定。
回流瓶4外表面套设有保温层5,保温层5采用硅酸铝棉材质制成,可进一步保证回流瓶受热的均匀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同时还阻断回流瓶与外界的热交换,避免了回流瓶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中,造成周围空气升温,冷凝管下端外壁形成水珠。
支撑板33上开设有水管安装孔35,便于相邻冷凝管之间的水管连接。
第一加热套11内配设有第二加热套16,更为优选的,第二加热套16的形状与第一加热套11的形状相适配。第二加热套叠放在第一加热套内,整体尺寸小于第一加热套,可以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回流瓶,提高本装置的适用性。
加热装置1上设有调节搅拌速率的按钮13和加热温度设置按钮14;通过调节搅拌速率的按钮可以调节搅拌速度,通过加热温度设置按钮可以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更为优选的,加热装置1上还可设置加热时间设置按钮15,通过加热时间设置按钮可以调节和控制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回流仪的自动性。
冷凝装置3的侧面设有循环水温度调节按钮36和循环水时间设置按钮37;通过循环水温度调节按钮调节循环水(即冷凝水)的冷却后的温度;通过循环水时间设置按钮来调节和控制冷凝水循环的时间。
使用时,先将冷凝管插入支撑板上的冷凝管安装孔上,冷凝管的下部可装配至回流瓶内,先接通加热装置的电源,调节好回流实验所需的温度和搅拌速率,并设置好回流时间;然后接通冷凝装置的电源,设置冷却后的冷凝水温度,并设置好冷凝器的运作时间,一般情况,冷凝装置在加热装置运行半个小时后开始运作,整个回流过程全自动化,无需人为控制,整个回流实验,操作简便。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包括加热装置(1)、冷凝管(2)、冷凝装置(3)以及回流瓶(4);所述冷凝装置(3)设置在加热装置(1)后方;
所述加热装置(1)为磁力搅拌器,包括第一加热套(11)和搅拌子(12);所述第一加热套(11)内放置有回流瓶(4);所述搅拌子(12)设置在所述回流瓶(4)内;
所述冷凝装置(3)为低温恒温循环器,包括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所述冷凝装置(3)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装置平行的支撑板(33);所述支撑板(33)上开设有冷凝管安装孔(34);
所述冷凝管(2)包括内管(21)和外管(22);所述外管(22)的上部设有出水端口(23),下部设有进水端口(24);所述内管(21)的底部延伸进入回流瓶(4)内;所述出水端口(23)通过水管(6)与所述出水口(32)连接,所述进水端口(24)通过水管(6)与所述进水口(31)连接;所述外管(22)卡设在所述冷凝管安装孔(34)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加热装置(1)上设有多个第一加热套(11),每个所述第一加热套(11)内均设有所述回流瓶(4);所述冷凝管(2)的数量与所述回流瓶(4)的数量相匹配;相邻的所述冷凝管(2)之间的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通过水管(6)串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外管(22)外设置有圆台部(25);所述圆台部(25)的直径大于所述冷凝管安装孔(34)的直径;所述支撑板(33)上对应所述圆台部(25)开设有定位槽(3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回流瓶(4)外表面套设有保温层(5),所述保温层(5)采用硅酸铝棉材质制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板(33)上开设有水管安装孔(3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加热套(11)内配设有第二加热套(16)。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加热装置(1)上设有调节搅拌速率的按钮(13)和加热温度设置按钮(14)。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冷凝装置(3)上设有循环水温度调节按钮(36)和循环水时间设置按钮(37)。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回流仪,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加热套(11)的形状与回流瓶(4)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加热套(16)的形状与第一加热套(11)的形状相适配。
CN202021405903.5U 2020-07-16 2020-07-16 一种加热回流仪 Active CN213032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5903.5U CN213032531U (zh) 2020-07-16 2020-07-16 一种加热回流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5903.5U CN213032531U (zh) 2020-07-16 2020-07-16 一种加热回流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32531U true CN213032531U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28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05903.5U Active CN213032531U (zh) 2020-07-16 2020-07-16 一种加热回流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325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10660U (zh) 一种用于pcr仪的控温装置
CN213032531U (zh) 一种加热回流仪
CN111459209A (zh) 一种tcu温度控制系统及tcu温度控制方法
CN217868824U (zh) 一种基因测序用水浴加热装置
CN211529021U (zh) 一种tcu温度控制系统
CN211372871U (zh) 一种自带处理冷凝水的冷藏装置
CN211348023U (zh) 一种结晶动力学实验装置
CN206823218U (zh) 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
CN208332406U (zh) 一种单层或多层的隔板式换热保温水箱
RU2658599C1 (ru) Система термоциклирования для проведения полимеразной цепной реакции
CN206392030U (zh) 一种节能反应釜系统
CN215996633U (zh) 一种间歇式反应系统
CN218410828U (zh) 一种管型加热体的热传导转接装置
CN220135789U (zh) 一种反应器循环冷却系统
CN220090508U (zh) 实验室用旋转蒸发设备
CN214665174U (zh) 一种饮水装置的热交换结构
CN214210518U (zh) 一种1,5-己二酰氯生产用反应装置
CN209341891U (zh) 一种夹套式冷却器
CN208771409U (zh) 带有冷却水再利用系统的反应釜
CN219940326U (zh) 一种具有换热功能的加热装置
CN211705960U (zh) 一种冷浸、温浸、超声浸提联合多用浸提系统
CN220126254U (zh) 一种多口烧瓶结构
CN216745165U (zh) 一种使用空气介质加热或冷却的高低温循环装置
CN208599702U (zh) 一种控温反应器
CN108304008A (zh) 一种快速温度控制装置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