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27109U -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27109U
CN213027109U CN202021717365.3U CN202021717365U CN213027109U CN 213027109 U CN213027109 U CN 213027109U CN 202021717365 U CN202021717365 U CN 202021717365U CN 213027109 U CN213027109 U CN 2130271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transformer
voltage system
main unit
r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173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韶文
尹雪芹
张鹏辉
李善鹏
宋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YD Auto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1736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271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271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271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包括安装底座和沿所述安装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环网柜、变压器及多个逆变器;所述环网柜、变压器及逆变器通过线缆顺序电连接;所述安装底座内设置有用于容置线缆的走线通道。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针对现有的逆变器集成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新能源电站中,逆变器一般安装在逆变房内。然而,采用逆变房结构,一方面占地面积大。另一方面,逆变房往往是建在施工工地现场,不仅需要提前施工,基建施工周期也较长,建造成本高,而且逆变器及配电柜等发电系统的配电器件均需运至现场再组装调试。
目前逆变器站大都采用集成装置式,但是现有的逆变器集成装置大都为封闭式箱体,箱体内部设置隔间,各个隔间均需开设维护门,结构复杂,并且各个隔间之间需要铺设线缆,接线操作空间狭小,并且逆变器隔间内部热量容易累积,内部的环境温度不利于人员进入操作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中:针对现有的逆变器集成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包括安装底座和沿所述安装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环网柜、变压器及多个逆变器;所述环网柜、变压器及逆变器通过线缆顺序电连接;所述安装底座内设置有用于容置线缆的走线通道。
可选地,所述走线通道沿安装底座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走线通道靠近所述环网柜的一端设置有环网柜出线口;所述走线通道包括用于铺设连接所述变压器与逆变器的交流线缆的交流线缆槽、用于铺设所述逆变器的直流线缆的直流线缆槽和用于铺设接地线缆和通讯线缆的功能线缆槽。
可选地,所述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转接盒,所述转接盒包括直流转接盒和通讯转接盒;所述直流转接盒的对内接口与所述直流线缆槽连通;每一所述逆变器的直流输出口连接有一个所述直流转接盒,所述直流转接盒的对外接口与外部直流设备连接;所述通讯转接盒的对内接口与所述功能线缆槽连通,所述环网柜、所述变压器及每一所述逆变器的通讯接口与所述通讯转接盒连接,所述通讯转接盒的对外接口与外部通讯设备的通讯接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第一接线桥和第二接线桥;所述第一接线桥安装在所述环网柜和所述变压器之间,所述第一接线桥一端与所述环网柜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桥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桥安装在所述变压器和所述逆变器之间,所述第二接线桥一端与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桥另一端与所述走线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线桥和第二接线桥均为封闭的钣金通道。
可选地,所述安装底座包括安装平台、两个支撑座、多个横梁和操作支撑板;所述安装平台内设置有所述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靠近所述环网柜的一端设置有环网柜出线口;两个所述支撑座间隔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两侧;多个所述横梁位于两个所述支撑座之间,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座,以用于安装所述变压器和所述逆变器;所述操作支撑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平台上,且位于所述支撑座和每一所述逆变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安装平台的两端边缘处设置有角柱,每一所述角柱的下端设置有底角件,每一所述角柱的上端设置有吊装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平台端部的两个所述吊装件之间设置有安装梁,所述安装梁上设置遮阳板或挡雨板。
可选地,每一所述支撑座上沿所述支撑座的延伸方向设置有防护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平台一端的两个所述角柱之间设置有多个波纹端板,多个所述波纹端板沿所述角柱的延伸方向分布。
可选地,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端面加强件和多个角柱加强件;所述端面加强件为两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十字交叉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一端的两个所述角柱之间;每一所述角柱加强件上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角柱上部,每一所述角柱加强件下端安装在对应的所述支撑座上,且与对应的所述角柱的下端间隔设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逆变站,包括所述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环网柜、变压器和多个逆变器安装在安装底座上,在工厂装配时环网柜、变压器和逆变器可直接用叉车或者龙门吊进行安装,同时,因为逆变器直接设置在安装底座上,不存在热量堆积,便于后期维修。安装底座两侧完全敞开,可以进行多人同时作业,生产效率高。安装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线缆的走线通道,接线空间充足且使得外部无外漏线缆,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包括安装底座10和沿安装底座10的长度方向依次安装在安装底座10上的环网柜21、变压器22及多个逆变器23。环网柜21、变压器22及逆变器23通过线缆顺序电连接。安装底座10内设置有用于容置线缆的走线通道30。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23、变压器22,环网柜21均有户外型号且拥有防盐雾型号可供选择性安装。
进一步地,安装底座10上设置有预留孔,逆变器23、变压器22、环网柜21可通过螺栓穿过预留孔固定在安装底座10上,逆变器23、变压器22、环网柜21安装时未超出安装底座,逆变器23、变压器22、环网柜21的高度均未超出集装箱高度,并留有安全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环网柜21、变压器22和多个逆变器23安装在安装底座10上,在工厂装配时环网柜21、变压器22和逆变器23可直接用叉车或者龙门吊进行安装,同时,因为逆变器23直接设置在安装底座10上,不存在热量堆积,便于后期维修。安装底座10两侧完全敞开,可以进行多人同时作业,生产效率高。安装底座10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线缆的走线通道30,接线空间充足且使得外部无外漏线缆,安全性高。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走线通道30沿安装底座10的延伸方向设置,走线通道30包括用于铺设连接变压器22与逆变器23的交流线缆的交流线缆槽32、用于铺设逆变器23的直流线缆的直流线缆槽33和用于铺设接地线缆和通讯线缆的功能线缆槽34。
具体地,直流线缆槽33设置在交流线缆槽32两侧,功能线缆槽34设置在直流线缆槽33远离交流线缆槽32的一侧。交流线缆槽32、直流线缆槽33和功能线缆槽34外周均设置有防护板,防止线缆外漏。其中,交流线缆槽32、直流线缆槽33和功能线缆槽34的位置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换。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安装底座10上的转接盒4,转接盒4包括直流转接盒和通讯转接盒。直流转接盒的对内接口与直流线缆槽33连通。每一逆变器23的直流输出口连接有一个直流转接盒,直流转接盒的对外接口与外部直流设备连接。通讯转接盒与功能线缆槽34连通,所述环网柜、所述变压器及每一逆变器23的通讯接口与通讯转接盒连接,通讯转接4的对外接口与外部通讯设备的通讯接口连接。
其中,直流转接盒内部是一个中接端子,一端为对内接口接入逆变器23的直流输出口,另一端为对外接口接入外部的直流设备,中接端子用于将直流输出接线位置从逆变器23的内部转移至直流转接盒内与外部的直流设备相连接。未设置直流转接盒时,外部设备的直流线缆直接接到逆变器的直流侧。通讯转接盒内是网线中接头和信号线缆接插件,信号线缆接插件为对内接口,与逆变器23、环网柜21、变压器22的通讯接口连接。网线中接头为对外接口,与外部设备的通讯接口连接。即若需外接设备,可直接在转接盒4端进行接线,无需打开逆变器23内部进行操作,接线效率高。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第一接线桥24和第二接线桥25。第一接线桥24安装在环网柜21和变压器22之间,第一接线桥24一端与环网柜21连接,第一接线桥24另一端与变压器22连接,第一接线桥24用于容置环网柜21和变压器22之间连接的线缆。第二接线桥25安装在变压器22和逆变器23之间,第二接线桥25一端与变压器22连接,第二接线桥25另一端与走线通道30连通,第二接线桥25用于容置变压器22和逆变器23之间连接的线缆。具体地,在变压器22和逆变器23之间的安装底座10上开设有走线口,走线口与走线通道30连通,第二接线桥25与走线口连接,第二接线桥25中的线缆穿过走线口进入走线通道30与逆变器23的线缆连接。环网柜21、变压器22和逆变器23之间线路按照交流高压至直流低压的接线顺序,通过设置第一接线桥24和第二接线桥25,使得线缆布局合理。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桥24和第二接线桥25均为封闭的钣金通道,防止线缆外漏。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底座10包括安装平台11、两个支撑座12、多个横梁13和操作支撑板14。安装平台11内设置有走线通道30,走线通道30靠近环网柜21的一端设置有环网柜出线口31,环网柜出线口31设置在安装底座10上且与环网柜21的下端相对应。两个支撑座12间隔相对设置在安装平台11两侧。多个横梁13位于两个支撑座12之间,且分别连接两个支撑座12,以用于安装变压器22和逆变器23。操作支撑板14安装在安装平台11上,且位于支撑座12和每一逆变器23之间。其中,横梁13包括变压器横梁131和逆变器横梁132,变压器横梁131依次相连设置,用于放置变压器22。每两个相邻的逆变器23之间设置一个逆变器横梁132,逆变器横梁132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逆变器23。走线通道30中的交流线缆槽32设置在逆变器23底部。操作支撑板14和与其相连的支撑座12组成逆变器23的操作平台。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平台11的两端边缘处设置有角柱15,每一角柱15的下端设置有底角件16,每一角柱15的上端设置有吊装件17。通过设置角柱15保证了安装底座10的可堆叠性能运输,满足海运要求。角柱15下端的底角件16用于安装底座10的运输与固定。角柱15上端的吊装件17用于安装底座10的堆码固定和吊装。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平台11端部的两个吊装件17之间设置有安装梁18,安装梁18上设置遮阳板或挡雨板。安装梁18的设置即可安装防护设备,又避免在安装底座10吊装时角柱15发生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支撑座12上沿支撑座12的延伸方向设置有防护件,防护件可以为防护网,围栏或门禁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平台11一端的两个角柱15之间设置有多个波纹端板5,多个波纹端板5沿角柱15的延伸方向分布。安装平台11端部若无操作需求均可采用波纹端板5进行密封,保证安装底座10端部的两个角柱15之间的横向刚性。具体地,波纹端板5是由密度板加工而成的波纹板,外形呈波浪状。两个角柱15之间设置的板可以但不限定为波纹端板,也可以为平板。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底座10上设置有加强件,加强件包括端面加强件61和多个角柱加强件62。端面加强件61为两个固定杆,两个固定杆十字交叉设置在安装平台11一端的两个角柱15之间,满足海运的横向刚性。每一角柱加强件62上端连接于对应的角柱15上部,每一角柱加强件62下端安装在对应的支撑座12上,且与对应的角柱15的下端间隔设置,满足海运的纵向刚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逆变站,包括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底座和沿所述安装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环网柜、变压器及多个逆变器;所述环网柜、变压器及逆变器通过线缆顺序电连接;所述安装底座内设置有用于容置线缆的走线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通道沿安装底座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走线通道包括用于铺设连接所述变压器与逆变器的交流线缆的交流线缆槽、用于铺设所述逆变器的直流线缆的直流线缆槽和用于铺设接地线缆和通讯线缆的功能线缆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转接盒,所述转接盒包括直流转接盒和通讯转接盒;所述直流转接盒的对内接口与所述直流线缆槽连通;每一所述逆变器的直流输出口均连接有一个所述直流转接盒,所述直流转接盒的对外接口与外部直流设备连接;所述通讯转接盒的对内接口与所述功能线缆槽连通,所述环网柜、所述变压器及每一所述逆变器的通讯接口均与所述通讯转接盒连接,所述通讯转接盒的对外接口与外部通讯设备的通讯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第一接线桥和第二接线桥;所述第一接线桥安装在所述环网柜和所述变压器之间,所述第一接线桥一端与所述环网柜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桥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桥安装在所述变压器和所述逆变器之间,所述第二接线桥一端与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桥另一端与所述走线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桥和第二接线桥均为封闭的钣金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包括安装平台、两个支撑座、多个横梁和操作支撑板;所述安装平台内设置有所述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靠近所述环网柜的一端设置有环网柜出线口;两个所述支撑座间隔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两侧;多个所述横梁位于两个所述支撑座之间,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座,以用于安装所述变压器和所述逆变器;所述操作支撑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平台上,且位于所述支撑座和每一所述逆变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平台的两端边缘处设置有角柱,每一所述角柱的下端设置有底角件,每一所述角柱的上端设置有吊装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平台端部的两个所述角柱之间设置有多个波纹端板,多个所述波纹端板沿所述角柱的延伸方向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端面加强件和多个角柱加强件;所述端面加强件为两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十字交叉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一端的两个所述角柱之间;每一所述角柱加强件上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角柱上部,每一所述角柱加强件下端安装在对应的所述支撑座上,且与对应的所述角柱的下端间隔设置。
10.一种逆变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
CN202021717365.3U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Active CN2130271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17365.3U CN213027109U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17365.3U CN213027109U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27109U true CN213027109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68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17365.3U Active CN213027109U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271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9222B (zh) 一种用于高压直流输电的晶闸管换流阀阀塔
CN211201270U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底架及储能集装箱
US11959269B2 (en) Platform for stacking containers as housings of components of an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a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CN213027109U (zh) 一种逆变器集成中压系统集成装置及逆变站
CN217428000U (zh) 逆变器及逆变系统
US11689023B2 (en) HVDC modular platform design
CN114243528A (zh) 一种储能逆变升压一体机
WO2023281363A1 (en) Electrical transformation substation
RU194736U1 (ru) Средневольтны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частоты
CN217427463U (zh) 一种平台式集成变电站及配套起吊梁
KR20200070642A (ko) 하우징 일체형 변압장치
CN216958935U (zh) 二次设备集成模块及基于二次设备集成模块的海上升压站
US20240035298A1 (en) Platform for space-saving configuration of an energy conversion installa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installation
CN218586200U (zh) 电池箱和作业机械
CN218759056U (zh) 钢结构预制式信息化机房
EP4050977A1 (en) Inverting and boosting device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215185112U (zh) 开关柜用挡板及开关柜
CN204927938U (zh) 一种箱型固定式封闭电气柜
CN211981466U (zh) 一种电缆中间接头井
CN213948169U (zh) 一种居民区预装式电动汽车充电站
CN216957644U (zh) 光伏发电集成设备
CN219677782U (zh) 一种集装箱式电力变流箱
CN211046055U (zh) 紧凑型低压馈电柜
CN217087373U (zh) 一种城市老楼改造数据中心热通道
CN217001107U (zh) 一种预制舱电气设备模块、预制舱及变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31

Address after: 518116 Baolong Industrial Road, Baolong Industrial Park,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1, No. 3001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YD AUTO R&D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BYD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