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20232U -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20232U
CN213020232U CN202022112455.6U CN202022112455U CN213020232U CN 213020232 U CN213020232 U CN 213020232U CN 202022112455 U CN202022112455 U CN 202022112455U CN 213020232 U CN213020232 U CN 213020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ssembly
curved surface
wind
disper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1245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鹏垒
毛先友
张滔
覃强
蔡序杰
陈良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1245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20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20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20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散风组件包括散风格栅,散风格栅具有第一出风区域和环绕第一出风区域设置的第二出风区域,散风格栅具有迎风面,迎风面包括与第一出风区域对应的第一迎风面和与第二出风区域对应的第二迎风面,第一迎风面位于第一曲面上,第二迎风面位于第二曲面上。其中,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中的其中一个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另一个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可以使得出风更加柔和,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常用于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以维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一些技术中,空调器具有无风感模式,以改善舒适体验。然而,空调器的出风效果受到结构限制,无法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可以使得出风更加柔和,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散风组件的导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导风装置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所述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适于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散风格栅,所述散风格栅具有第一出风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出风区域设置的第二出风区域,所述散风格栅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包括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对应的第一迎风面和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对应的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迎风面位于第一曲面上,所述第二迎风面位于第二曲面上,其中,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中的其中一个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另一个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通过设置散风格栅的第一迎风面位于第一曲面上、第二迎风面位于第二曲面上,并使得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中的其中一个朝向散风格栅的迎风侧凸出,另一个朝向散风格栅的背风侧凸出,有效提升了散风组件的散风效果,有利于实现轻柔无风,从而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形成为回转面,所述第一曲面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曲面的轴线均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形成为球面,在所述第一曲面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或者,在所述第一曲面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和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均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格栅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栅条,每个所述栅条具有子迎风面,多个所述栅条的子迎风面形成所述迎风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散风格栅的横截面上,每个所述栅条的正投影沿直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具有安装口,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框体,所述框体连接在散风格栅的边沿处且环绕所述散风格栅设置,所述框体为圆形框,所述散风组件适于通过卡扣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卡扣组件包括:止挡沿,所述止挡沿设在所述框体的边沿处,且沿所述框体的径向凸出设置,所述止挡沿止挡在所述安装口边沿的轴向一侧;卡扣,所述卡扣设在所述框体的边沿处且与所述止挡沿沿所述框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扣卡设在所述安装口边沿的轴向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在所述散风格栅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所述挡风件具有挡风面,所述挡风面用于遮盖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部分出风通道,所述挡风面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曲面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的凸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面形成为回转面,所述挡风面的轴线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面、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形成为球面,所述挡风面的球心、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和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均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上,所述挡风面的球心和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与所述散风格栅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所述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导风装置包括: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适于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且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遮挡位置和避让所述出风口的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所述导风板组件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在所述遮挡位置,多个所述散风孔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至少一个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设在所述导风板组件上,在所述遮挡位置,所述散风组件位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迎风侧,且所述散风格栅具有所述迎风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散风组件,使得出风更加柔和,进一步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适于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百叶,所述百叶设在所述散风组件上且绕所述散风组件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其中,所述散风组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动轴线垂直,在所述遮挡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所述百叶均适于遮挡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导风板组件上,所述散风组件为多个且沿所述导风板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散风组件上分别固设有一个所述百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在所述散风格栅上且位于第一出风区域内,所述挡风件具有挡风面,所述挡风面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部分出风通道,所述挡风面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曲面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的凸面,所述百叶设在所述挡风面的迎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百叶固设在所述散风组件上且与所述散风组件为一体成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风孔包括第一散风孔和第二散风孔,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层叠设置且在所述遮挡位置时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二导风板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导风板上;或者,所述散风组件穿过所述第二导风板且安装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形成为曲面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形成为平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且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遮挡位置和避让所述出风口的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装置,便于实现柔和出风和正常出风,有效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剖视图;
图7是图2中所示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散风组件和百叶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空调本体201、出风口201a、安装口201b、
壳体2011、换热器组件2012、风轮组件2013、开关门2014、
导风装置200、
导风板组件101、散风孔1010、第一散风孔1010a、第二散风孔1010b、
第一导风板1011、第二导风板1012、
百叶102、连杆103、驱动组件104、驱动电机1041、连接杆1042、
散风组件100、
散风格栅1、第一出风区域1a、第二出风区域1b、
迎风面10、第一迎风面10a、第二迎风面10b、第一曲面10c、第二曲面10d、
栅条11、子迎风面110、
框体2、
卡扣组件3、限位槽30、
止挡沿31、卡扣32、
挡风件4、挡风面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散风组件100。
空调器1000具有出风口201a,散风组件100适于设在出风口201a处,散风组件100可以将出风口201a处的气流向多个方向扩散,实现散风效果,从而当散风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器1000时,便于实现空调器1000的无风感等出风效果。
如图1-图3所示,散风组件100包括散风格栅1,散风格栅1具有第一出风区域1a 和环绕第一出风区域1a设置的第二出风区域1b,例如第二出风区域1b可以形成为环形区域,则第一出风区域1a和第二出风区域1b均具有出风通道,气流在流经散风格栅1 时,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区域1a和第二出风区域1b的出风通道实现出风。散风格栅1具有迎风面10,迎风面10包括与第一出风区域1a对应的第一迎风面10a和与第二出风区域1b对应的第二迎风面10b,第一迎风面10a位于第一曲面10c上,第二迎风面10b 位于第二曲面10d上,则第一迎风面10a和第二迎风面10b位于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组合形成的曲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当作广义理解,即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多边形环”等等。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第一出风区域1a形成为圆形区域,第二出风区域1b形成为圆环形区域。
其中,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中的其中一个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中的另一个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则包括以下情况:1、第一曲面10c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第二曲面10d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则第一迎风面10a 位于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上,第二迎风面10b位于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上;2、第一曲面10c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第二曲面10d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则第一迎风面10a位于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上,第二迎风面10b位于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上。
换言之,在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的方向上,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构造成朝向相反方向凸出的凸面,即第一曲面10c的凸出的方向与第二曲面10d的凸出的方向相反。需要说明的是,“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可以理解为在气流方向上,散风格栅1的上游侧,“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可以理解为在气流方向上,散风格栅1的下游侧。
当气流流经散风格栅1时,第一出风区域1a内的气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区域1a的出风通道流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还有一部分气流可以在第一迎风面10a的引导下,由第一出风区域1a四周流动,使得第一出风区域1a的气流在散风格栅1的作用下朝向多个方向流动,实现散风,使得出风柔和;第二出风区域1b内的气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二出风区域1b的出风通道流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还有一部分气流可以在第二迎风面10b的引导下,由第二出风区域1b流向散风格栅1周边,使得第二出风区域1b的气流在散风格栅1的作用下朝向多个方向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风效果,便于进一步柔和出风,有利于实现轻柔无风。
而且,由于第一迎风面10a和第二迎风面10b均为曲面,相对于平面而言,有效增大了散风格栅1的散风面积,有利于将气流打散的效果,使得气流更加分散地吹向散风格栅1四周,便于使得流经散风格栅1的气流向四周均匀吹出。
相对于一些技术中,通常使用带有微孔的导风板运动到出风口,用导风板的微孔结构将强劲气流弱化,当出风口面积或者微孔数量增加时,能改善无风感的使用体验,增大无风感功能下的制冷能力;然而,由于空调器出风口与风轮、蒸发器尺寸关系较大,因此通过进一步增大出风口的面积来改善无风感的使用体验变得受到制约,而微孔的数量在当前的制造工艺下,已经达到了一个接近极限的设计。由此,本申请中空调器1000 的散风组件100,通过设置散风格栅1的第一迎风面10a位于第一曲面10c上、第二迎风面10b位于第二曲面10d上,并使得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中的其中一个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另一个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便于打破结构上的限制,有效提升了散风组件100的散风效果,有利于实现轻柔无风,从而改善了无风感效果,提升舒适性,改善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均形成为回转面,第一曲面10c的轴线和第二曲面10d的轴线重合,第一曲面10c的轴线和第二曲面10d 的轴线均与散风格栅1的中心轴线重合,以便于进一步保证流经散风格栅1的气流向四周均匀吹出,同时便于散风格栅1的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回转面”为曲线围绕固定直线回转一周所形成的面,其中上述固定直线为回转面的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均形成为球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曲面10c形成的球面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球面,而是球面的一部分;同样,第二曲面10d形成的球面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球面,而是球面的一部分。
例如,在图1-图3和图6的示例中,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均形成为球面,在第一曲面10c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时,第一曲面10c的球心位于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第二曲面10d的球心位于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又例如,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均形成为球面,在第一曲面10c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时,第一曲面10c的球心位于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第二曲面10d的球心位于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曲面10c的球心和第二曲面10d的球心均位于散风格栅1的中心轴线上,则第一曲面10c的轴线、第二曲面10d的轴线和散风格栅1的中心轴线重合,进一步了保证流经散风格栅1的气流向四周均匀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风格栅1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栅条11,相邻两个栅条11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每个栅条11具有子迎风面110,多个栅条11的子迎风面110形成散风格栅1的迎风面10,而迎风面10位于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 组合的曲面上,则每个栅条11的子迎风面110均位于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组合的曲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栅条11平行设置”可以指多个栅条11的中心线平行设置。可选地,在图1的示例中,在散风格栅1的横截面上,每个栅条11的正投影沿直线延伸,便于简化散风格栅1的结构,便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9所示,空调器1000具有安装口201b,散风组件100 还包括框体2,框体2连接在散风格栅1的边沿处,且框体2环绕散风格栅1设置,框体2为圆形框,散风组件100适于通过卡扣组件3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口201b,便于保证气流更加分散流动。当然,散风组件100还可以固设于安装口201b处。
可选地,散风格栅1和框体2形成为一体成型件,以节省散风格栅1和框体2之间的装配工艺,便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组装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散风组件100还可以固设于安装口201b处,此时散风组件100可以包括框体2、也可以不包括框体2。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口201b可以形成在空调器1000的空调本体201上,空调本体201上形成有出风口201a;或者,安装口201b形成再空调器1000的其他部件例如空调器1000的导风板组件101上,导风板组件101适于安装于出风口201a处,散风组件100 适于安装在导风板组件101上。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卡扣组件3包括止挡沿31和卡扣32,止挡沿31设在框体2的边沿处,且止挡沿31沿框体2的径向凸出设置,止挡沿31止挡在安装口201b 边沿的轴向一侧,卡扣32设在框体2的边沿处,且卡扣32与止挡沿31沿框体2的轴向间隔设置,卡扣32卡设在安装口201b边沿的轴向另一侧。由此,止挡沿31和卡扣 32之间可以限定出限位槽30,安装口201b的边沿伸入限位槽30内且与限位槽30限位配合,以限制散风组件100在安装口201b轴向上的移动,保证散风叶安装可靠。
在图1和图5的示例中,卡扣32的自由端具有卡钩,卡钩32的背向止挡沿31的一侧具有导向斜面,卡扣32具有一定弹性,安装散风叶时,将散风叶对准安装口201b,并逐渐增大作用力,安装口201b边沿止抵于导向斜面,在安装口201b边沿的止抵作用力下,卡扣32向内变形,最终卡钩钩设于安装口201b的轴向另一侧,以完成散风叶的安装,使得散风叶拆装方便,有利于提升导风装置200的组装效率。
在图1和图5的示例中,止挡沿31沿框体2的周向连续延伸以形成为环形结构;当然,止挡沿31还可以沿框体2的周向非连续延伸,例如止挡沿31包括沿框体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止挡子沿;卡扣32为多个且沿框体2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散风组件100还包括挡风件4,挡风件4设在散风格栅1上,且挡风件4位于第一出风区域1a内,挡风件4具有挡风面40,挡风面 40用于遮盖第一出风区域1a的部分出风通道,则在挡风面40的阻挡作用下,第一出风区域1a的未被挡风面40遮盖的出风通道允许气流通道,而气流无法穿过第一出风区域 1a的被挡风面40遮盖的出风通道,使得气流在挡风面40的阻挡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并朝向四周流动,提升了散风组件100的散风效果。
其中,如图6所示,挡风面40构造成与第一曲面10c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的凸面,则当第一凸面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挡风面40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当第一曲面10c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挡风面40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由此,第一出风区域1a 内的部分气流在挡风面40的作用下,进一步增大了散风格栅1的散风面积,进一步提升了散风格栅1的散风效果,有利于提升气流吹向四周的均匀性,且由于挡风面40遮盖第一出风区域1a的部分出风通道,避免挡风面40过大而阻挡气流流动、影响空调器 1000出风,保证了空调器1000在无风感下的风量,有利于增强无风感下的制冷、制热能力,从而改善无风感的使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挡风面40形成为回转面,挡风面40的轴线与散风格栅1的中心轴线重合,以便于进一步保证流经散风格栅1的气流更加均匀地向四周吹出,同时方便了挡风件4的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挡风面40、第一曲面10c和第二曲面10d均形成为球面,挡风面40的球心、第一曲面10c的球心和第二曲面10d的球心均位于散风格栅1的中心轴线上,挡风面40的球心和第一曲面10c的球心均位于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第二曲面10d的球心位于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则气流在挡风面40的阻挡作用下,可以沿挡风面40流动,仍大致与出风口201a气流方向保持一致,便于保证出风效果。
当然,挡风面40的球心和第一曲面10c的球心还可以均位于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第二曲面10d的球心位于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
可选地,在图1-图3的示例中,挡风件4与散风格栅1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省去挡风件4和散风格栅1的装配工艺,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保证了挡风件4与散风格栅1之间连接可靠,使得导风装置200结构更加稳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两个部件为一体成型件,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件形成为一体件,两个部件可以一次加工成型,例如一体铸造成型,也可以在其中一个部件加工成型的基础上再加工另一个部件,此时两个部件可以经过两次加工工序后成型,而两个部件的加工顺序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在整体加工完毕后两个部件为一体化结构即可。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导风装置200。
如图9-图12所示,空调器1000具有出风口201a,导风装置200包括导风板组件101,导风板组件101适于设在出风口201a处,且导风板组件101在遮挡出风口201a 的遮挡位置和避让出风口201a的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导风板组件101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1010,在遮挡位置,多个散风孔1010与出风口201a相对。
其中,“导风板组件101遮挡出风口201a”可以理解为导风板组件101遮挡出风口201a处的部分气流使得出风口201a处的气流穿过导风板组件101吹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避让位置,导风板组件101未遮挡出风口201a,则多个散风孔1010 未与出风口201a相对,出风口201a处的气流不会通过导风板组件101上的散风孔1010吹出。由此,导风板组件101位于遮挡位置时,空调器1000可以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空调器1000可以实现无风感出风;导风板组件101位于避让位置时,空调器1000可以处于第二工作模式,空调器1000可以实现正常出风,风量相对第一工作模式较大,以快速调节室内温度。
如图12所示,导风装置200还包括至少一个散风组件100,散风组件100设在导风板组件101上,在遮挡位置,散风组件100位于导风板组件101的迎风侧,且在遮挡位置,散风格栅1具有上述迎风面10,也就是说,在遮挡位置,散风格栅1的迎风表面为迎风面10。
其中,散风组件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散风组件100。由此,在遮挡位置,出风口201a处的出风经过散风组件100和导风板组件101 的双重弱化、扩散,进一步改善了无风感效果,提升了舒适性。
其中,散风组件100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在图9和图12的示例中,多个散风组件100沿导风板组件10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当然,多个散风组件100的布置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呈多排多列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导风装置200,通过采用上述的散风组件100,使得出风更加柔和,进一步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2所示,导风板组件101适于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201a处,使得导风板组件101可以实现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的切换,且有利于减小导风板组件101运动所需的占用空间,且旋转运动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导风装置200 还包括至少一个百叶102,百叶102设在散风组件100上,且百叶102绕散风组件100 的中心轴线可转动,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与导风板组件101的转动轴线垂直;而且,由于百叶102绕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转动,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即为散风格栅 1的中心轴线,则百叶102的转动对流向散风组件100的气流的影响较小,从而百叶102 的转动不会影响散风格栅1的散风效果。
其中,百叶102为一个或多个。可以理解的是,百叶102的数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散风格栅1的数量;例如,在图的示例中,散风组件100为多个,且多个散风组件100沿导风板组件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个散风组件100上分别设有一个百叶102,则百叶102的数量与散风组件100的数量相等。
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百叶102均适于遮挡出风口201a,“百叶102遮挡出风口201a”可以理解为百叶102遮挡出风口201a处的部分气流使得出风口201a处的气流经百叶102引导后吹出。由此,导风板组件101位于遮挡位置时,空调器1000可以实现无风感出风,此时百叶102转动也不会影响散风组件100的散风效果,保证空调器1000 无风感效果;导风板组件101位于避让位置时,空调器1000可以实现正常出风,风量相对第一工作模式较大,以快速调节室内温度,此时百叶102转动可以调节风向,实现扫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9和图12所示,散风组件100可转动地设在导风板组件101上,散风组件100为多个,且多个散风组件100沿导风板组件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个散风组件100上分别固设有一个百叶102,则百叶102的数量与散风组件100的数量相等,且百叶102和对应散风组件100绕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同步转动。由此,通过设置散风组件100可转动地设在导风板组件101上,便于简化百叶 102与散风组件100之间的连接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百叶102可以固设在散风格栅1上;或者,散风组件100包括的挡风件4,百叶102固设在挡风件4上;但不限于此。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散风组件100还可以固设在导风板组件101上,此时百叶102可以与散风组件100转动连接,同样可以实现百叶102的顺利转动;又例如,散风组件100与百叶102之间间隔无连接、互不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风组件100还包括挡风件4,挡风件4设在散风格栅1上,且挡风件4位于第一出风区域1a内,挡风件4具有挡风面40,挡风面40 用于遮盖第一出风区域1a的部分出风通道,则在挡风面40的阻挡作用下,第一出风区域1a的未被挡风面40遮盖的出风通道允许气流通道,而气流无法穿过第一出风区域1a 的被挡风面40遮盖的出风通道,使得气流在挡风面40的阻挡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并朝向四周流动,提升了散风组件100的散风效果。
其中,如图6所示,挡风面40构造成与第一曲面10c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的凸面,则当第一凸面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挡风面40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当第一曲面10c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挡风面40构造成朝向散风格栅1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由此,第一出风区域1a 内的部分气流在挡风面40的作用下,进一步增大了散风格栅1的散风面积,进一步提升了散风格栅1的散风效果,有利于提升气流吹向四周的均匀性,且由于挡风面40遮盖第一出风区域1a的部分出风通道,避免挡风面40过大而阻挡气流流动、影响空调器1000出风,保证了空调器1000在无风感下的风量,有利于增强无风感下的制冷、制热能力,从而改善无风感的使用效果。
而百叶102设在挡风面40的迎风侧,则气流流经百叶102后再流向挡风件4,由于百叶102绕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转动,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即为散风格栅1的中心轴线,则百叶102的转动对流向挡风件4的气流的影响较小,从而百叶102的转动不会影响散风格栅1的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百叶102固设在散风组件100上,且百叶102与散风组件100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省去百叶102和散风组件100的装配工艺,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保证了百叶102和散风组件100之间连接可靠,使得导风装置200 结构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风装置200还包括连杆103和驱动组件104,连杆103沿导风板组件1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连杆103与百叶102转动连接以带动百叶 102转动,驱动组件104与连杆103相连以驱动连杆103沿导风板组件10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百叶102的转动,使得在避让位置,由于导风板组件101避让出风口 201a,百叶102可以引导气流流动实现摆风。
在图10的示例中,驱动组件104包括驱动电机1041和连接杆1042,驱动电机1041设在导风板组件101或空调器1000的空调本体201上,连接杆104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 1041连接,连接杆1042的另一端与连杆103转动连接。驱动电机1041可以驱动连接杆 1042转动,连接杆1042转动带动连杆103运动,从而带动百叶102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多个散风孔1010包括第一散风孔1010a和第二散风孔1010b,导风板组件101包括第一导风板1011和第二导风板1012,第一导风板1011 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散风孔1010a,第二导风板1012与第一导风板1011层叠设置,第二导风板1012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散风孔1010b。其中,在遮挡位置时,第二导风板1012 位于第一导风板1011的迎风侧,则在遮挡位置,出风口201a处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二导风板1012和第一导风板1011,多个第二散风孔1010b和多个第一散风孔1010a将气流打散,便于改善空调器100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提升使用舒适性。
当然,导风板组件101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导风板组件101还可以包括第一导风板1011和第二导风板1012中的其中一个。
可以理解的是,导风板组件101上可以形成有多个微孔,每个微孔形成为散风孔1010;或者,导风板组件101形成为格栅结构,以限定出多个散风孔1010;当然,多个散风孔1010的结构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2所示,散风组件100安装在第二导风板1012上,例如第二导风板1012上形成有安装口201b,在遮挡位置,安装口201b与出风口201a 相对,散风组件100安装于安装口201b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1012上形成有避让口,散风组件100通过避让口以安装在第一导风板1011上,此时散风组件100 位于第一导风板1011的迎风侧。由此,散风组件100安装灵活,便于实现导风装置200 的多样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导风板1011形成为曲面板,第二导风板1012形成为平面板,则在第一导风板1011的周向上可以均有出风,形成较大的散风面积,保证散风组件100的散风效果。例如,在图12的示例中,第一导风板1011可以形成为弧形板,第一导风板1011的边缘和第二导风板1012的边缘连接,便于第一导风板1011 与第二导风层叠设置。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11和图12所示,空调器1000包括空调本体201和导风装置200,空调本体201上形成有出风口201a,导风装置200设在出风口201a处,且导风装置200在遮挡出风口201a的遮挡位置和避让出风口201a的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例如,导风装置200可以相对于空调本体20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和/或可转动,但不限于此。其中,导风装置2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导风装置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装置200,便于实现柔和出风和正常出风,有效改善了无风感效果。
例如,如图11和图12所示,空调本体201包括壳体2011,壳体2011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201a,出风口201a为一个或多个,出风口201a处设有导风装置200和开关门2014,壳体2011内设有换热器组件2012和风轮组件2013;开关门2014可相对空调本体201运动以开关或关闭出风口201a,导风装置200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转动。
其中,导风装置200包括导风板组件101、散风组件100和百叶102,导风板组件 10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风板1011和第二导风板1012,在遮挡位置,第二导风板1012 设在第一导风板1011的迎风侧,且百叶102位于第二导风板1012的远离第一导风板 1011的一侧,第二导风板1012上形成有安装口201b,散风组件100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口201b且与百叶102绕散风组件100的中心轴线同步转动。
在遮挡位置,导风板组件101、散风组件100和百叶102均与出风口201a相对,则第一导风板1011上的第一散风孔1010a和第二导风板1012上的第二散风孔1010b均与出风口201a相对,气流依次流经百叶102、第二导风板1012和第一导风板1011以流出空调本体201,实现无风感效果;在避让位置,导风板组件101转动至位于空调器1000 的风道内以避让出风口201a,散风组件100避让出风口201a,此时百叶102转动至仍与出风口201a相对,则气流在百叶102的引导作用下流动,实现扫风。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1000关机时,导风板组件101转动至避让位置,开关门2014关闭出风口201a。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适于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
散风格栅,所述散风格栅具有第一出风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出风区域设置的第二出风区域,所述散风格栅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包括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对应的第一迎风面和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对应的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迎风面位于第一曲面上,所述第二迎风面位于第二曲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中的其中一个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另一个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形成为回转面,所述第一曲面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曲面的轴线均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形成为球面,
在所述第一曲面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或者,
在所述第一曲面构造成朝向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凸出的凸面时,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和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均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格栅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栅条,每个所述栅条具有子迎风面,多个所述栅条的子迎风面形成所述迎风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风格栅的横截面上,每个所述栅条的正投影沿直线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安装口,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连接在散风格栅的边沿处且环绕所述散风格栅设置,所述框体为圆形框,所述散风组件适于通过卡扣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所述卡扣组件包括:
止挡沿,所述止挡沿设在所述框体的边沿处,且沿所述框体的径向凸出设置,所述止挡沿止挡在所述安装口边沿的轴向一侧;
卡扣,所述卡扣设在所述框体的边沿处且与所述止挡沿沿所述框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扣卡设在所述安装口边沿的轴向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在所述散风格栅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所述挡风件具有挡风面,所述挡风面用于遮盖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部分出风通道,所述挡风面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曲面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的凸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面形成为回转面,所述挡风面的轴线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面、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形成为球面,所述挡风面的球心、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和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均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中心轴线上,所述挡风面的球心和所述第一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背风侧,所述第二曲面的球心位于所述散风格栅的迎风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与所述散风格栅为一体成型件。
12.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导风装置包括:
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适于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且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遮挡位置和避让所述出风口的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所述导风板组件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在所述遮挡位置,多个所述散风孔与所述出风口相对;
至少一个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设在所述导风板组件上,在所述遮挡位置,所述散风组件位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迎风侧,且所述散风格栅具有所述迎风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适于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百叶,所述百叶设在所述散风组件上且绕所述散风组件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其中,所述散风组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动轴线垂直,在所述遮挡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所述百叶均适于遮挡所述出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导风板组件上,所述散风组件为多个且沿所述导风板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散风组件上分别固设有一个所述百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在所述散风格栅上且位于第一出风区域内,所述挡风件具有挡风面,所述挡风面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部分出风通道,所述挡风面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曲面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的凸面,所述百叶设在所述挡风面的迎风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固设在所述散风组件上且与所述散风组件为一体成型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风孔包括第一散风孔和第二散风孔,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层叠设置且在所述遮挡位置时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二导风板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导风板上;或者,
所述散风组件穿过所述第二导风板且安装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形成为曲面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形成为平面板。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
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2-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且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遮挡位置和避让所述出风口的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
CN202022112455.6U 2020-09-23 2020-09-23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13020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2455.6U CN213020232U (zh) 2020-09-23 2020-09-23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2455.6U CN213020232U (zh) 2020-09-23 2020-09-23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20232U true CN213020232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79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12455.6U Active CN213020232U (zh) 2020-09-23 2020-09-23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20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2874B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110160241B (zh)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CN10774105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203123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170111318A (ko) 공기조화기용 디퓨저
CN213020232U (zh)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1575268U (zh) 室内空调挂机
CN113203122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857183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91833U (zh) 导风装置的散风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3480541U (zh) 空调器的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6203799U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WO2022089395A1 (zh)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378069A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215675463U (zh) 空调器
CN214406448U (zh)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86010U (zh) 空调导风板和空调
CN2123198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61625U (zh) 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557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3273138U (zh) 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3514113U (zh) 空调器
CN10747769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511727U (zh) 散风装置及落地式空调器
CN213747250U (zh) 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