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19975U -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19975U
CN213019975U CN202021198144.XU CN202021198144U CN213019975U CN 213019975 U CN213019975 U CN 213019975U CN 202021198144 U CN202021198144 U CN 202021198144U CN 213019975 U CN213019975 U CN 213019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oil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coi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981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亚东
赵凯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981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19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19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19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内的盘管,所述盘管包括彼此连接且不共面的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其中,所述第一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盘管/第二子盘管,并且在所述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在两个第一子盘管/第二子盘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子盘管/第一子盘管;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包括第一分隔构件,在所述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多个第一子盘管/第二子盘管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隔构件。基于这样的结构,可以谋求改善换热器的性能进而在将其应用至空调器时优化空调器的性能。

Description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通常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通过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如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或者毛细管等)-蒸发器-压缩机形成的回路中的循环,可以向室内提供温度适合的空气。具体而言,在室内换热器为冷凝器的情形下,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而在室内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形下,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
除了基本的温度调节的需求,考虑到更舒适的体验,空调器的用户还有对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需求。为了满足用户对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需求,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99112401.4)公开了一种空调器除湿控制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室内、外换热器和节流机构,所述的室外换热器连接的主节流机构处于完全开通状态;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分为两段,在该两段换热器之间串接副节流机构。本系统确保室内机中总是有一段换热器处在制冷模式运转,实现除湿,同时又有一段室内换热器放热,确保不降温除湿。不过,在该方案中,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两段中的其中一个是升温段,另一个是除湿段;而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时,制冷模式中的除湿段切换为升温段。
可以看出,该方案中:在空调器处于制冷除湿模式时,室内空气的处理方式为合理的先除湿后加热,但是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空气的处理方式为在除湿之前首先被加热,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实现除湿,这是因为:进入空调器内的室内空气在被加热的过程中,水分含量基本不变,因此这部分空气被加热的温度越高,与当前的露点温度的差距便会越大。也就是说,在水分含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越不容易凝露。这样一来,被升温段加热之后的空气在经过除湿段的时候,只是将空气的温度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并不会达到露点温度,因此除湿段的除湿功能失效,因此空调器在模式切换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在将其应用于空调器时,能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先加热后除湿的处理方式无法实现空调器的除湿功能的问题。
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错分隔式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壳体,其形成有容纳腔;以及盘管,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盘管包括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彼此连接且不共面;其中,所述第一盘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盘管,并且在所述第一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在两个第一子盘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子盘管;在所述第二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在两个第二子盘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子盘管;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包括:第一分隔构件,其能够将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划分为多个区域,其中,在所述第一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多个所述第一子盘管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隔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多个所述第二子盘管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隔构件。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不同的子盘管进行换热的不同局部的空气之间可以出现彼此交叉的可能性,从而能够谋求换热器具有丰富的换热品质。具体而言:
1)一方面,不共面的结构设置使得盘管的迎风面和送风面均为非平面。以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构成一个弧形曲面为例,假设弧形曲面的径向外侧为迎风面而弧形曲面的径向内侧为送风面,那么,经弧形曲面的盘管盘管的空气在到达送风面之后,必然会有一盘管发生对撞,换热品质因此会变得丰富。
可以理解的是,弧形曲面只是不共面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共面的具体形式。如可以是: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中的一个为弧形曲面而另一个是平面,或者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均为弧形曲面但是二者的组合为驼峰式结构而并没有构成一个弧形曲面等。
2)另一方面,在冷媒流经盘管的过程中,由于冷媒在盘管内的流动路径不是以基于盘管的物理结构推导出的自然顺序为路径,而是基于子盘管的设置以及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的子盘管之间的交叉连接形成一种交错式的路径。基于这样的结构,假设不同子盘管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发生对撞的两个局部空气中的一盘管为吸热后的空气而另一盘管则是被吸热后的空气,换热品质因此会变得丰富。
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第一子盘管之间、各个第二子盘管之间以及第一子盘管与第一子盘管之间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子盘管和第二子盘管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可以是:第一盘管包括两个第一子盘管,第二盘管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即可将其视作一个第二子盘管,此时,只需将第二子盘管串接在两个第一子盘管即可。
在将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应用于空调之后,基于换热器内部的子盘管的交错连接,各个子盘管的功能相对于直接基于结构的顺序连接可能发生了功能上的调整,这样一来,与不同的子盘管进行了对流换热的空气如果相遇,则发生温度的交换,从而使空调器能够同时基于空气与换热器的热量交换以及不同局部的空气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来实现空调器的换热品质的改变。
通过第一分隔构件的设置,盘管的子盘管分别设置于由分隔构件隔开的、相对独立的两个腔室内,这样一来,避免了两个子盘管在结构或者功能方面发生干涉。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分隔构件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第一分隔构件为具有隔热功能的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分隔构件为具有隔热功能的构件具体为:所述第一分隔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隔热功能。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两个子盘管之间具有明显温度差的情形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由于两个子盘管之间之间的内部换热而导致换热器的性能受到影响的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隔热功能的实现可以是第一分隔构件自身具有的性能,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分隔构件的结构上增设结构来实现,如:第一分隔构件为中空结构,那分隔构件本身即具有隔热功能,因此在隔热可实现的前提下,无需增加新的结构。中空结构同时降低了换热器的自重,便于实现空调器的轻量化;第一分隔构件为外侧和/或内侧涂覆隔热层的板状结构等。
根据实际的隔热需求,可以使第一分隔构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有隔热功能。以全部具有隔热功能为例,各个局部实现隔热功能的方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如以前述的涂覆隔热层的板状结构为例,如可以是:第一分隔构件的一部分在其外侧涂覆隔热层,第一分隔构件的另一部分在其内侧涂覆隔热层。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隔构件包括至少一层隔热条。
通过这样的设置,提供了一种第一分隔构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如示例性地,第一分隔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1-3层彼此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的实心海绵条。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管包括多个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包括多个第二子盘管,所述第一子盘管和第二子盘管之间通过交错式串接的方式连接。
通过这样的设置,不同局部的空气之间发生对撞的概率增加,因此能够谋求换热器具有更丰富的换热品质。
如可以是: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均为平面结构,且二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在风扇的作用下,空气沿背离夹角的一侧流向形成夹角的一侧。这样一来,不同局部的空气之间在流经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之后发生对撞的概率增加的具体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中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个为平面结构或者两个均为非平面结构等。仍以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均为平面结构为例,通过对夹角的大小进行调节,并结合对(第一、第二)盘管中的子盘管(个数、尺寸等)进行调整以及对风扇作用下空气的流动路径进行引导(如在送风区域的适当位置增加挡板等)等方面的调节,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结合具体的实验和分析,即可使空调器能够满足不同的空气调节需求。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盘管的径向观察,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均为单层结构。
通过这样的设置,不同局部的空气之间直接同向叠加的概率降低,间接地保证了不同局部的空气之间发生对撞的概率,因此能够谋求换热器具有更丰富的换热品质。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子盘管,上侧的第一子盘管、上侧的第二子盘管、下侧的第一子盘管、下侧的第二子盘管依次串接。
通过这样的设置,给出了一种基础的连接形式。可以理解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第二)子盘管的个数,增加的子盘管可以按照与基础的连接形式相一致的形式进一步连接,也可以基础的连接形式有所区别,如:只增加第一子盘管的个数,增加的第一子盘管与目前的上侧的第一子盘管之间串接等。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部包括:第二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设置于所述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下端部和所述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上端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分隔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隔热功能。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下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之间具有明显温度差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由于两个子盘管之间之间的内部换热而导致换热器的性能受到影响的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分隔构件和前述的第一分隔构件的主要功能均为隔热,因此,在可实现的前提下,二者的结构、隔热形式等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隔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为具有隔热功能的结构和/或所述基体内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的结构。
通过这样的设置,提供了第二分隔构件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由于与第二分隔构件相关的下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属于不同的盘管,因此,基体的设置便于第二分隔构件在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之间的布置。如可以是:基体的外侧具有与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下端部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上端部分别相适应的结构,隔热功能的结构填充于基体的内侧。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直接串接形成第一部分,下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下侧的第二子盘管形成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以如下方式串接: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下侧和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上侧通过串接管路串接,所述串接管路上配置有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配置有切换机构,以便:冷媒在进入上侧的第一子盘管或者下侧的第二子盘管之后,以流经所述节流部件和/或流经所述切换机构的方式流出换热器。
通过这样的设置,给出了一种具体的串接方式。从而在将该换热器组件应用于空调器时,使通过节流部件与空调器已有的节流部件相结合来优化空调器的性能成为了可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中提到的冷媒的三种可能的路径中,可以通过第一节流部件和切换机构的形式从而保留全部或者只保留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上述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串接管路在所述节流部件的两端并接入一段连接管路,该段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阀门,从而通过切换所述阀门的开关状态的方式使冷媒在进入上侧的第一子盘管或者下侧的第二子盘管第二部分之后,只能以流经所述节流部件和所述阀门中的一个的方式流出换热器。
通过这样的设置,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切换机构的方式。
如节流部件可以为毛细管,此时可以直接通过切换阀门的开关状态即可实现两种路径之间的切换。节流部件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此时需要同时切换阀门的开关状态以及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实现两种路径之间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项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
可以理解的是,该空调器具有前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柜机(柜式空调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柜式空调器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时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空调器;10、压缩机;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3001、第一盘管;3002、第二盘管;30011、第一子盘管;30021、第二子盘管;301、第一部分;302、第二部分;3031、第一分隔构件;3032、第二分隔构件;40、四通阀;50、气液分离器;61、室外风扇;62、室内风扇;71、毛细管;72、电子膨胀阀;8、电磁阀。
另,在附图4中,自右向左流动的空气流中,虚线表示热风,实线表示冷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虽然本实施例是结合由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均包括两个大致相同的子盘管为例来描述的,显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子盘管的规格、个数以及通过串接构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具体形式等进行调节。此外,虽然本实施例是结合柜机来描述的,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空调器,如窗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空调器通常包括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室外部分主要包括压缩机、室外风扇和室外换热器(通常称作冷凝器),室内部分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通常称作蒸发器)、室内风扇和电控箱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形成冷媒的循环回路。当冷媒沿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循环流动时,空调器处于制冷循环。当冷媒沿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循环流动时,空调器处于制热循环。在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针对室内换热器进行了改进,具体地,将本实用新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用作柜式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基于该改进,进一步结合阀门和空调器配置的节流部件(电子膨胀阀)之间的配合,从而改善了空调器的性能,具体地:在空调器无需引入除湿功能时,能够满足正常的制冷制热需求。而在空调器需要引入除湿功能时,能够在满足温度需求的前提下满足除湿需求,特别地,在下文中的不降温除湿模式中,在满足除湿需求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用户不期望的温度降低的现象。
参照图1至图3,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的原理示意图,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空调器1主要包括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30、四通阀40、气液分离器50、电子膨胀阀72和电磁阀8。
其中,室外换热器20配置有室外风扇51,室内换热器30的下方配置有室内风扇52(离心风扇),参照图2中的方位,在室内风扇的作用下,空气会分别经过上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右侧到达左侧从而进入室内空间。四通阀40具有(A、B、C、D)侧,节流部件的个数包括两个,分别为毛细管71和电子膨胀阀72,阀门8为电磁阀。空调器的具体结构为: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四通阀的C侧相连,四通阀的A侧经气液分离器50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相连,四通阀的B侧和D侧之间依次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以及二者之间的电子膨胀阀72,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部分301和第二部分30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串接管路相连接,串接管路上设置有毛细管71,毛细管71配置有电磁阀8,具体地:串接管路在毛细管的两端并接入一段连接管路,电磁阀8设置于连接管路上。
其中,作为室内换热器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包括形成有容纳腔的壳体300以及设置于以及设置于容纳腔内的盘管,参照图3中的方位,盘管包括自左而右向下倾斜的第一盘管3001和自左而右向上倾斜的第二盘管3002,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均为单层结构。第一盘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一子盘管30011,两个第一子盘管30011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构件3031,第一分隔构件为实心海绵条。第二盘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子盘管30021,两个第二子盘管30021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构件3031,第一分隔构件也为实心海绵条。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于第一盘管和第一盘管内的第一分隔构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上侧的第一子盘管、上侧的第二子盘管、下侧的第一子盘管、下侧的第二子盘管依次串接。本实施例中,以冷媒从上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上方流入、下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下方流出为例进行阐述。可以理解的是,冷媒也可以从下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下方流入、上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上方流出。上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直接串接形成第一部分301,下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下侧的第二子盘管形成第二部分30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接触部分,具体地: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下端部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构件3032,第二分隔构件包括空心结构的基体,基体的外部具有与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下端部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上端部的形状相适应的结构,空心结构的内部填充有实心海绵条。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分隔构件和第二分隔构件的主要功能均为隔热,因此,在允许的前提下,二者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如示例性地,二者可以均为单层的实心海绵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以如下方式串接: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下侧和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上侧通过串接管路串接,串接管路上设置有毛细管71,毛细管71配置有电磁阀8,具体地:串接管路在毛细管的两端并接入一段连接管路,电磁阀8设置于连接管路上。通过这样的串接,从而使冷媒在进入第二部分之后,须依次经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流出换热器。
基于上述结构,可以通过空调器的控制器切换四通阀的连接状态、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电磁阀的开关状态,来实现空调器的不降温除湿/制冷/制热/制热除湿模式。具体地:
参照图4,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在柜式空调器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空调器处于对应于不降温除湿模式的仅除湿不降温工况时,控制器使:电磁阀关闭;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A-B侧导通,C-D侧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四循环回路:压缩机→电子膨胀阀→第一部分→毛细管→第二部分→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同时,为了保证除湿效果,此时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某一高值,如与前述的制热除湿模式类似,可以使电子膨胀阀持续处于最大开度。
可以看出,在空调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的情形下,第一部分相当于升温段,第二部分相当于除湿段,此时,一部分空气经过除湿段被除湿,而另外一部分空气经过升温段被加热。可以理解的是,空气在经过除湿段除掉了一部分湿度(温度降低)之后,与经过升温段被加热的热风进行混合,从而通过气体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使得温度得以回升高。从而使得空调器既可以实现除湿,又可以在实现除湿的过程中不影响室内空间的温度。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交错、倾斜设置,促进了气体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从而改善了送向室内空间的空气流的品质。通过(第一、第二)分隔构件的设置,避免了不同的功能段之间发生内部换热的现象。
与不降温除湿模式的切换原理类似,下面简要地说明另外三种模式下,(电磁阀、四通阀)的切换状态以及(第一、第二)部分的功能状态:
1)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器使:电磁阀8打开;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A-B侧导通,C-D侧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一循环回路: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电子膨胀阀→第一部分→毛细管以及电磁阀→第二部分→气液分离器→压缩机。此模式下,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制冷需求对应的具体温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毛细管通常是一个孔径很小的铜管,在制冷模式下,在电磁阀被打开之后,相当于旁通打开,冷媒会通过第四电磁阀顺畅地通过,因此不会再去流经毛细管,此时的毛细管相当于被短路,没有冷媒通过,也就起不到节流的作用。因此,正常情形下(起节流作用的情形),毛细管的上游侧是高压侧,下游侧是低压侧。但是在电磁阀被打开之后,相当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用一个粗管连接起来了,两边的压力几乎是相等的。因此上述冷媒的流动路径中的“毛细管以及电磁阀”实质上应当是“电磁阀”。可以看出,在该情形下,整个室内换热器相当于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串接而成的蒸发器。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交错、倾斜设置,使得送向室内空间的冷风空气流能够具有更丰富的送风方向。
2)在空调器处于普通的制热模式(不包含除湿需求的制热模式)时,控制器使:电磁阀打开;使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B-C侧导通,A-D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二循环回路:压缩机→第二部分→毛细管以及电磁阀→第一部分→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与前述的制冷模式相同,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制热需求对应的具体温度以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同前文中的制冷模式,上述冷媒的流动路径中的“毛细管以及电磁阀”实质上应当是“电磁阀”。可以看出,在该情形下,整个室内换热器相当于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串接而成的冷凝器。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交错、倾斜设置,使得送向室内空间的热风空气流能够具有更丰富的送风方向。
3)在空调器处于制热除湿模式(包含除湿需求的制热模式)时,控制器使:电磁阀关闭;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B-C侧导通,A-D侧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三循环回路:压缩机→第二部分→毛细管→第一部分→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同时,为了保证除湿效果,此时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某一高值,如可以使电子膨胀阀持续处于最大开度。
可以看出,在空调器处于制热除湿模式的情形下,第一部分相当于升温段,第二部分相当于除湿段,此时,一部分空气经过除湿段被除湿,而另外一部分空气经过升温段被加热。可以理解的是,空气在经过除湿段除掉了一部分湿度(温度降低)之后,与经过升温段被加热的热风进行混合,从而通过气体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使得温度得以升高。从而使得空调器既可以实现除湿,又可以保证室内空间的温度的升高。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交错、倾斜设置,促进了气体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从而改善了送向室内空间的空气流的品质。通过(第一、第二)分隔构件的设置,避免了不同的功能段之间的内部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制热除湿模式与不降温除湿模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空调器处于制热除湿模式时,室外换热器是作为蒸发器处于冷媒回路中的,因此除湿段与升温段的换热量为冷热对立且总和为与蒸发器的吸热量大致相同的放热量,因此此时室内空间的空气温度会升高。而在空调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时,室外换热器应当被短路出冷媒回路中(图中未示出),因此除湿段与升温段的换热量大致相同且冷热对立,因此此时室内空间的空气温度会大致保持不变。将室外换热器短路出冷媒回路的方式可以通过如增加相应的阀门等任意可行的方式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通常来讲,功能为加热的换热器(升温段)的平均温度约为50℃,功能为除湿的换热器(除湿段)的平均温度约为11℃,二者具有明显的温度差。结合第一两个第一子盘管之间、两个第二子盘管之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在功能定位和物理方位两方面的因素,尤其对于不降温除湿模式和制热除湿模式而言,第一分隔构件和第二分隔构件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换热器的内部发生热量交换,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性能。因此,第一分隔构件和第二分隔构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组件中的设置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如上具体方式所构成的具体结构的空调器作为示例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应不限于此。事实上,用户完全可根据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情形灵活地调整空调器的具体结构等。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壳体,其形成有容纳腔;以及
盘管,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盘管包括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彼此连接且不共面;
其中,所述第一盘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盘管,并且
在所述第一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在两个第一子盘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子盘管;
在所述第二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在两个第二子盘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子盘管;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包括:
第一分隔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划分为多个区域,
其中,在所述第一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多个所述第一子盘管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隔构件;
其中,在所述第二子盘管为多个的情形下,多个所述第二子盘管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隔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隔构件为多个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第一分隔构件为具有隔热功能的构件,
其中,所述第一分隔构件为具有隔热功能的构件具体为:
所述第一分隔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隔热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构件包括至少一层隔热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一子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子盘管,上侧的第一子盘管、上侧的第二子盘管、下侧的第一子盘管、下侧的第二子盘管依次串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盘管的径向观察,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均为单层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包括:
第二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设置于所述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下端部和所述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上端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分隔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隔热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为具有隔热功能的结构和/或所述基体内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上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直接串接形成第一部分,下侧的第一子盘管和下侧的第二子盘管形成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以如下方式串接:
上侧的第二子盘管的下侧和下侧的第一子盘管的上侧通过串接管路串接,所述串接管路上配置有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配置有切换机构,以便:
冷媒在进入上侧的第一子盘管或者下侧的第二子盘管之后,以流经所述节流部件和/或流经所述切换机构的方式流出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串接管路在所述节流部件的两端并接入一段连接管路,该段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阀门,从而通过切换所述阀门的开关状态的方式使冷媒在进入上侧的第一子盘管或者下侧的第二子盘管第二部分之后,只能以流经所述节流部件和所述阀门中的一个的方式流出换热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错分隔式换热器。
CN202021198144.XU 2020-06-24 2020-06-24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3019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8144.XU CN213019975U (zh) 2020-06-24 2020-06-24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8144.XU CN213019975U (zh) 2020-06-24 2020-06-24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19975U true CN213019975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97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98144.XU Active CN213019975U (zh) 2020-06-24 2020-06-24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199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213077A1 (en)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refrigerating and heating simultaneously
JP2010139097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4122922A1 (ja) 暖房システム
WO2022068281A1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CN214536909U (zh) 空调系统
CN107351624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KR101288745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2372320A (ja) 冷凍装置
CN213019974U (zh) 交错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019975U (zh) 交错分隔式换热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8121997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420764A (ja) 空気調和機
JP372401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07149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575619U (zh) 空调系统
CN213020417U (zh) 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887150U (zh) 一种能防止室外换热器结霜的热泵系统
CN212431127U (zh) 空调器
CN212431054U (zh) 空调器
CN111609480A (zh) 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212431053U (zh) 空调器
JP201704895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79765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014476U (zh) 移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