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2934U - 热量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量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62934U
CN212962934U CN202021830807.5U CN202021830807U CN212962934U CN 212962934 U CN212962934 U CN 212962934U CN 202021830807 U CN202021830807 U CN 202021830807U CN 212962934 U CN212962934 U CN 212962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locking
heat exchange
inner core
col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308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宝
时永强
张胜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Yuj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ng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ng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ng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308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62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62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62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量回收装置,包括:换热内芯,所述换热内芯包括相对设置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壳体,所述换热内芯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贯穿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口和壳体出口;锁紧圈,所述锁紧圈与所述壳体进口连接,且用于限定所述换热内芯位于所述壳体内;滤网罩,所述滤网罩设置于所述锁紧圈内,且与所述锁紧圈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量回收装置,对废水携带的热量进行回收,使用回收的热量对进入热水器前的冷水进行预加热,降低冷水加热能耗,缩短冷水升温时间,降低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热量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量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理发店或美容院中,配备有热水器,在为客户提供洗发或洗脸服务时,通过冷水和热水相互混合形成温热水,保证出水温度在舒适区间,如35-38℃。使用温热水洗发、洗面后形成废水,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废水携带的热量将会造成浪费。而进入热水器的冷水通常处于常温,如20℃或更低,如等待冷水和热水充分混合,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保持出水温度在舒适区间,需要消耗一定能量。
因此,需要一种热量回收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量回收装置,对废水携带的热量进行回收,使用回收的热量对进入热水器前的冷水进行预加热,降低冷水加热能耗,缩短冷水升温时间,降低使用成本。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量回收装置,包括:
换热内芯,所述换热内芯包括相对设置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
壳体,所述换热内芯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贯穿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口和壳体出口;
锁紧圈,所述锁紧圈与所述壳体进口连接,且用于限定所述换热内芯位于所述壳体内;
滤网罩,所述滤网罩设置于所述锁紧圈内,且与所述锁紧圈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热内芯的内容置腔,所述内容置腔通过内壳进口和内壳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内壳的外容置腔,所述外容置腔通过外壳进口和外壳出口连通,所述内壳进口和所述外壳进口重合设置形成所述壳体进口,所述内壳出口和所述外壳出口重合设置形成所述壳体出口;所述换热内芯的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均依次贯穿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所述锁紧圈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壳进口处。
优选地,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与所述导向筋配合使用的导向槽。
优选地,所述外容置腔的腔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锁紧部;所述锁紧圈至少局部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锁紧圈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锁紧部配合的使用的第二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与所述第二锁紧部锁定,以限定所述内壳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容置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紧部为设置于所述外容置腔的腔壁上的锁紧槽,所述第二锁紧部为设置于所述锁紧圈的外表面且与所述锁紧槽配合使用的锁紧块,所述锁紧块进入或退出所述锁紧槽,以锁紧或解锁所述锁紧圈和所述外壳的相对位置。
优选地,所述锁紧圈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所述滤网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合连接,且所述滤网罩至少局部延伸到所述锁紧圈外部,所述滤网罩带动所述锁紧圈在壳体内转动。
优选地,所述滤网罩包括过滤板以及从所述过滤板周向边沿延伸出的侧壁,所述过滤板与所述侧壁围合形成过滤容置腔,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侧壁的自由端上。
优选地,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滤网罩连接于所述过滤容置腔内,所述滤网与所述过滤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滤网上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孔,所述滤网与所述过滤板相对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内壳的所述内壳出口一侧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至少一个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换热内芯的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分别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换热内芯的相对两端均套设连接有锁紧组件,两个所述锁紧组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内芯相对两端与所述内壳的相对位置,且密封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另外,优选地,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均围合在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的局部边沿,并与凹槽固定,且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两者相对一侧表面用于夹持密封穿设出所述内壳的所述换热内芯的一端,以固定所述换热内芯与所述内壳的相对位置,且密封两者的连接处。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量回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壳体用于收集废水,冷水流经换热内芯时,换热内芯内的冷水与壳体内的废水发生热交换,废水失去热量后进入排水管道,冷水吸收热量后提高温度,实现预加热,节约冷水在热水器内加热时间,降低冷水在热水器内加热能耗,利用回收热量实现节能目的。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内壳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内壳的另一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内壳的又一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局部剖面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的又一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和外壳的拆分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罩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罩的另一示意图。
图15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的另一示意图。
图17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与滤网罩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与滤网罩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19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与滤网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0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换热内芯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组件的示意图。
图22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一锁紧件的示意图。
图23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一锁紧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24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二锁紧件的示意图。
图25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二锁紧件的另一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滤网;11:第二过滤孔;12:手柄;13:第一连接部;2、滤网罩;21:止转凸起;22:过滤板;23:第一过滤孔;24:解锁标识;25:第二连接部; 26:支撑板;27:支撑肋;3、锁紧圈;31、圈体;32、锁紧块;321、导向斜面;33:第一标识;34:凸缘;35:止转凹槽;4、内壳;41、内壳壳体;42、内容置腔;43、导向筋;44、内壳出口;45、第二通孔;46、第一通孔;47、凹槽;48、螺孔;5、外壳;51、外壳壳体;52、外容置腔;53、锁紧槽;531、竖直槽段;532、水平槽段;533、锁止斜面;54、进水管;55、出水管;56、外壳出口;57、导向槽;58:第二标识;6、锁紧组件;61、凸起;62、第一锁紧件;621、第一锁紧板;622、第一锁紧螺孔;623、第一夹持板;624、第一卡合槽;63、第二锁紧件;631、第二锁紧板;632、第二锁紧螺孔;633、第二夹持板;634、第二卡合槽;64、螺栓;7、换热内芯;71、冷水出口;72、冷水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热量回收装置包括换热内芯7、壳体、锁紧圈3和滤网罩2。
换热内芯7包括相对设置的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
换热内芯7置于壳体内,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贯穿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口和壳体出口;
锁紧圈3与壳体进口连接,且用于限定换热内芯7位于壳体内;
滤网罩2设置于锁紧圈3内,且与锁紧圈3可拆卸连接。
换热内芯7置于壳体内,并贯穿壳体设置,锁紧圈3安装在壳体进口处,将换热内芯7限位在壳体内,避免换热内芯7在壳体内窜动,将滤网罩2设置在锁紧圈3内,对进入的水流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壳体内。废水经过滤网罩2的过滤后从壳体进口进入壳体内,冷水经过冷水进口72进入换热内芯7,换热内芯7实现废水与冷水的热交换,失去热量的废水从壳体出口排出后进入排水管道,获取热量的冷水从冷水出口71排出,冷水得以提升水温,实现预加热,对能量进行回收利用。
将热量回收装置安装在废水排出处,如洗头床的废水排出处,壳体用于收集废水,冷水流经换热内芯时,换热内芯内的冷水与壳体内的废水发生热交换,废水失去热量后进入排水管道,冷水吸收热量后提高温度,实现预加热,节约冷水在热水器内加热时间,降低冷水在热水器内加热能耗,利用回收热量实现节能目的。
图2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内壳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内壳的另一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内壳的又一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另一示意图。如图2至图6所示,壳体包括内壳4和外壳5。
优选地,壳体包括内壳4和外壳5,内壳4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换热内芯7 的内容置腔42,内容置腔42通过内壳进口和内壳出口44与外部连通;外壳5 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内壳4的外容置腔52,外容置腔52通过外壳进口和外壳出口56连通,内壳进口和外壳进口重合设置形成壳体进口,内壳出口44和外壳出口56重合设置形成壳体出口;换热内芯7的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均依次贯穿内壳4和外壳5;锁紧圈3可拆卸连接在外壳5的外壳进口处。换热内芯7从内壳进口置于内壳4的内容置腔42内,内壳4从外壳进口置于外壳5 的外容置腔52内,内壳进口和外壳进口重合设置形成壳体进口,内壳出口44 和外壳出口56重合设置形成壳体出口;锁紧圈3与外壳5连接,用于将内壳4 限定在外壳5内部,避免在使用换热内芯7进行换热时,换热内芯7和内壳4 可能在外壳5内向上窜动,以承受较大的静态压力和脉冲压力。需要更换换热内芯7时,可拆卸锁紧圈3,取出内壳4,将换热内芯7更换或清洗后重新装入,然后再次将内壳4置于外壳5内。
在本实施例中,内壳4与外壳5可间隙配合,内壳4和外壳5可采用相同的制作材料,如塑胶材料(ABS)或金属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内壳4包括内壳壳体41以及分别设置在内壳壳体41相对两端的内壳进口和内壳出口44,内容置腔42设置在内壳壳体41内,内壳进口和内壳出口44与内容置腔42连通;换热内芯7置于内容置腔42,且换热内芯 7的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均从内壳出口44一侧穿出;内壳进口用于收集废水,内壳出口44用于排除废水,内壳出口44延伸出一定长度的内壳出水管 55,并穿设于外壳出口56内。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包括外壳壳体51以及分别设置在外壳壳体51相对两端的外壳进口和外壳出口56,外容置腔52设置在外壳壳体51内,外壳进口和外壳出口56与外容置腔52连通;内壳4置于外容置腔52内,换热内芯7 的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均从外壳出口56一侧穿出;外壳进口用于安装或拆卸内壳4,外壳出口56延伸出一定长度的出水管,内壳出水管穿设于外壳出水管内;外壳出口56一侧表面还设置有进水管54和出水管55,换热内芯7的相对两端穿设于进水管54和出水管55内。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54和出水管55包括但不限于螺纹管,螺纹管与配合管道螺纹连接。
优选地,内壳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43,外壳5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与导向筋43配合使用的导向槽57。在向外壳5内安装内壳4时,将导向筋43插入导向槽57内,并沿着导向槽57移动;导向槽57和导向筋43相互配合,可降低组装难度,实现快速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内壳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一条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筋43,从内壳4的顶端延伸至底端;还可以根据配合情况,设置两条或多条导向筋43 沿着内壳4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外壳5上导向槽57的数量与导向筋43的数量相同,每个导向槽57对应一条导向筋43设置,每个导向槽57从外壳5的顶端向底端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的外壳进口端面上设置有提示标识,提示标识与导向槽57相对设置。指示标识用于为内壳4的转动提供方向和位置指示,方便导向筋43进入导向槽57,当导向筋43按照指示标识转动至与指示标识相对设置时,导向筋43进入导向槽57,并可沿着导向槽57移动。通过设置指示标识,降低内壳4与外壳5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速度。指示标识包括但不限于平面结构,如箭头,且箭头指向导向槽的位置。
图7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外壳的局部剖面图。图9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的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的另一示意图。图 11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的又一示意图。图12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和外壳的拆分状态示意图。如图7至图12所示,锁紧圈3 与外壳5可相互锁紧或解锁。
优选地,外容置腔52的腔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锁紧部;锁紧圈3至少局部置于外壳5内,且锁紧圈3上设置有与第一锁紧部配合的使用的第二锁紧部,第一锁紧部与第二锁紧部锁定,以限定内壳4位于外壳5的外容置腔52 内。锁紧圈3与外壳5可拆卸连接,通过锁紧圈3与外壳5的配合,实现二者锁紧状态与解锁状态的切换。锁紧圈3插入外壳5内,驱动锁紧圈3在外壳5 内转动,第二锁紧部进入第一锁紧部时,锁紧圈3与外壳5进入锁紧状态,两者相对位置固定,第二锁紧部退出第一锁紧部时,锁紧圈3与外壳5进入解锁状态,锁紧圈3可退出外壳5。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和内壳4均为空心且一端有端板的圆柱体,内壳4 插入外容置腔52内,外容置腔52的上端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一锁紧部,锁紧圈 3为与外壳5及内壳4大小匹配的空心圆柱体,锁紧圈3包括圈体31和设置在圈体31外壁上与第一锁紧部配合使用的第二锁紧部。进行换热操作时,第二锁紧部与第一锁紧部锁定,且锁紧圈3的底端与内壳4抵接,以限定内壳4与外壳5的相对位置关系,防止在换热过程中,内壳4在外容置腔52内窜动。在实际应用中,外壳5、内壳4与锁紧圈3的形状及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需满足三者之间的大小匹配关系,能够实现外壳5与锁紧圈3配合锁定或解锁,以限定内壳4位于外壳5的外容置腔52内的功能即可。
优选地,第一锁紧部为设置于外容置腔52的腔壁上的锁紧槽53,第二锁紧部为设置于锁紧圈3的外表面且与锁紧槽53配合使用的锁紧块32,锁紧块 32进入或退出锁紧槽53,以锁紧或解锁锁紧圈3和外壳5的相对位置。通过锁紧块32和锁紧槽53配合,可实现锁紧状态或解锁状态的切换,在更换换热内芯7时,切换至解锁状态;当进行换热操作时,切换至锁紧状态,避免冷水进入换热内芯7时,水流带动换热内芯7窜动。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槽5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锁紧槽53沿着外容置腔52 的周向腔壁依次间隔设置,每个锁紧槽53卡合连接有一个锁紧块32。设置多个锁紧槽53与多个锁紧块32配合卡接,能够从不同位置限定内壳4相对外壳 5的相对运动,多重防护,防止内壳4在外容置腔52内窜动。
在本实施例中,沿外容置腔52的周向腔壁均匀分布两个锁紧槽53,相应地,在锁紧圈3的外表面上均匀分布两个与锁紧槽53配合使用的锁紧块32。锁紧槽53及锁紧块32也可设置为其他数量,只需满足能够配合使用,锁紧或解锁外壳5及内壳4的相对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圈3包括圈体31以及设置在圈体31的外表面上两个间隔分布的锁紧块32,每个锁紧块32突出于锁紧圈3的外表面,且呈楔形。锁紧槽53的水平槽段532呈楔形。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圈3的顶端设置有凸缘34,凸缘34可搭接在外壳5 上;锁紧圈3的底端设置有边缘凸起,边缘凸起可抵接在内壳4上。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槽53包括从外壳进口延伸出的竖直槽段531以及从竖直槽段531的自由端延伸出的水平槽段532,水平槽段532靠近外壳进口一侧槽壁呈倾斜延伸,且水平槽段532的宽度向着竖直槽段531呈逐渐减小;锁紧块32靠近锁紧圈3顶端一侧侧面呈倾斜延伸,锁紧块32的宽度沿着进入水平槽段532的方向呈逐渐增加,锁紧块32朝向水平槽段532的一端宽度较大,朝向竖直槽段531的一端宽度较小。锁紧槽53的水平槽段532的倾斜面为锁止斜面533,锁紧块32的斜面为导向斜面321,锁紧块32进入水平槽段532后,换热内芯7上窜时,导向斜面321和锁止斜面533实现互锁,避免锁紧圈3与外壳5分离,防止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产生误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槽段532的宽度小于竖直槽段531的宽度,实际应用中,竖直槽段531和水平槽段532的延伸长度及宽度均可以调整,只需满足竖直槽段531可以引导锁紧块32进入,且水平槽段532能够与锁紧块32卡合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锁止斜面53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约为5°,导向斜面321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约为5°,且两者的倾斜方向相同。实际应用中,锁止斜面 533与导向斜面32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也可以调整为其他值。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斜面321与锁止斜面533两者的倾斜方向相同。锁紧块32的宽度最大处可位于水平槽段532的宽度最大处,锁紧块32的宽度最小处可位于水平槽段532的宽度最小处。
图13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罩的示意图。图14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罩的另一示意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滤网罩2包括过滤板22以及侧壁。
优选地,滤网罩2包括过滤板22以及从过滤板22周向边沿延伸出的侧壁,过滤板22与侧壁围合形成过滤容置腔,过滤板2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孔23,第二卡接部设置在侧壁的自由端上。废水进入过滤容置腔内,杂质被过滤板22截留,过滤后的废水进入外壳5内。滤网罩2不仅可以与锁紧圈3配合连接,实现在外壳5外部对锁紧圈3进行操作,还能实现过滤功能。
如图13、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过滤板22为圆形板,在距离过滤板 22的圆心约三分之二半径处沿周向均匀开设有一圈第一过滤孔23,第一过滤孔 23均为圆形孔,在侧壁的自由端的外壁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第二卡合部。滤网罩2可根据锁紧圈3的形状、尺寸进行调整,第一过滤孔23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以根据过滤情况进行调整,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值,第二卡合部在滤网罩2上的位置也可调整为侧壁外壁上的其他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设置为止转凹槽35,止转凹槽35设置在锁紧圈3靠近滤网罩2一端的端面上;第二卡接部设置为与止转凹槽35配合卡接的止转凸起21。凹槽与凸起配合卡接,简化了连接方式,便于组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止转凹槽35设置有多个,且沿锁紧圈3的内表面周向均匀分布;止转凸起21设置有多个,且与止转凹槽35一一对应,沿滤网罩2的外表面周向均匀分布。止转凹槽35与止转凸起21分别设置为多个,可在多个卡接点处同时对锁紧圈3用力,能够用更小的力,驱动锁紧圈3相对外壳5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锁紧圈3靠近滤网罩2一端的端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止转凹槽35,相应地,在滤网罩2远离过滤板22一端的侧壁的外壁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与止转凹槽35匹配卡接的止转凸起21。根据锁紧圈3与滤网罩2的卡合连接情况及用力情况,止转凹槽35与止转凸起21的数量可以进行调整,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罩2的过滤板22上设置有用于提示锁紧圈3和外壳5 两者处于锁紧状态或解锁状态的解锁标识24。设置解锁标识24,可以提示操作人员锁紧或解锁锁紧圈3与滤网罩2时的用力方向,防止错误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解锁标识24包括一个顺时针旋转箭头、一个逆时针旋转箭头、一个锁紧标志和一个解锁标志共四个图形,四个图形环绕过滤板22的圆心均匀分布,其中顺时针旋转箭头和锁紧标志位于过滤板22的一侧,逆时针旋转箭头和解锁标志位于过滤板22的相对另一侧,当按照解锁标识24的指示,顺时针旋转滤网罩2与锁紧圈3时,实现锁紧圈3与外壳5的锁紧,当逆时针旋转滤网罩2与锁紧圈3时,实现锁紧圈3与外壳5的解锁。解锁标识34可设置在其他位置,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图形,只要满足能够指示锁紧圈3与外壳5处于锁紧或解锁状态时,滤网罩2与锁紧圈3的旋转方向即可。
图15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的示意图。图16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滤网的另一示意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热量回收装置包括:滤网1。
优选地,还包括:滤网1,滤网1与滤网罩2连接于过滤容置腔内,滤网1 与过滤板22相对间隔设置,滤网1上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孔11,滤网1 与过滤板22相对间隔设置。此种设置,可以通过滤网1与滤网罩2中的过滤板 22进行双重过滤,保证杂质不会随废水进入外壳5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1设置为与滤网罩2的过滤容置腔匹配的圆形,且在滤网1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五圈第二过滤孔11。滤网1的形状及尺寸可以根据滤网罩2的变化进行调整,第二过滤孔11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以根据水流情况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部13,过滤板2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部25,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25配合卡接。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即可实现滤网1与滤网罩2的连接,简化了连接方式,有利于提高组装及拆卸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为固定于滤网1朝向过滤板22一侧表面的圆柱体,且与圆形的滤网1同心设置,第二过滤孔11环绕第一连接部13均匀分布,第二连接部25为贯穿过滤板22,并向远离过滤板22一侧延伸的空心圆柱体,且与圆形的过滤板22同心设置,第一连接部13插入第二连接部25内,二者配合卡接,实现滤网1与滤网罩2的连接。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 25可以设置在圆心以外的其他位置,也可以设置为圆柱体与空心圆柱体配合卡接以外的其他卡接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容置腔内设置有支撑板26,用于支撑滤网1。设置支撑板26,在滤网1与滤网罩2卡接时,为滤网11提供支撑,防止水流流过滤网1时,使滤网1产生抖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6为两块近似长方体的板体,每块板体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25和滤网罩2的侧壁固定连接,支撑板26的高度与第二连接板25齐平。根据过滤容置腔的大小及实际安装条件,支撑板26的形状、尺寸及设置位置均可进行调整,支撑板26也可设置为一块或多块。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容置腔内还设置有两个支撑肋27,用于进一步支撑滤网1,两个支撑肋27沿过滤容置腔的周向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在过滤板 22与侧壁的连接处,取过滤板22周向边沿的约三分之一周长范围,使过滤板 22与侧壁均朝向过滤容置腔内部凸起,在过滤容置腔内凸起的结构即为支撑肋 27,相对应地,在过滤容置腔外部产生凹槽,同样的步骤,在过滤板2的相对一侧制作另一个支撑肋27,相应地,在过滤容置腔外部产生另一个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1背向过滤板22一侧设置有手柄12。设置手柄12,便于将滤网1插入过滤容置腔,或将滤网1从过滤容置腔内取出。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12设置为凸出于滤网1的圆柱体,且与第一连接部 13相对设置,分别位于滤网1的相对两侧。手柄12的形状、尺寸和安装位置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圈3上设置有第一标识33,外壳5上设置有第二标识 58,第一标识33与第二标识58对齐设置时,锁紧圈3与外壳5相互锁紧。设置第一标识33与第二标识58,当锁紧圈3与外壳5相互锁紧或解锁到位时,提示操作人员停止用力转动滤网罩2及锁紧圈3,防止持续用力对解锁过滤装置造成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在锁紧圈3的凸缘34上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两个第一标识33,两个第一标识33均为圆点,在外壳5的顶端端面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两个第二标识58,其中一个第二标识58为圆点,另一个第二标识58为箭头,当第一标识33中的任一个圆点与第二标识4中的箭头对齐时,锁紧圈3与外壳 5相互锁紧,当第一标识33中的任一个圆点与第二标识4中的圆点对齐时,锁紧圈3与外壳5相互解锁。第一标识33与第二标识58的数量、形状及设置位置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只需满足提示操作人员是否解锁或锁紧到位即可。
需要进行热量交换时,将锁紧圈3放置于外壳5内,将滤网罩2上的止转凸起21与锁紧圈3上的止转凹槽35卡合连接,且使滤网罩2的过滤板22凸出于外壳5外,操作人员握紧滤网罩2的侧壁及与支撑肋27对应的凹槽,旋转滤网罩2,进而带动锁紧圈3旋转,当第一标识33中的圆点与第二标识58中的箭头对齐时,锁紧圈3与外壳5相互锁紧到位,停止转动滤网罩2,取下滤网罩2,将滤网罩2反方向与锁紧圈3卡接,即滤网罩2的过滤板22插入外壳5 内部,将滤网1上的第一连接部与滤网罩2上的第二连接部卡合连接,并将滤网1搭接至滤网罩2内的支撑板26与支撑肋27上,废水流经解锁过滤装置进入外壳5内部,进行热量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标识33和第二标识58均为凸起结构。设置为凸起结构,方便操作人员观察。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标识33的圆点及第二标识58的圆点和箭头均设置为凸起结构,凸起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需要取下锁紧圈3时,取出滤网1,取出滤网罩2,倒置滤网罩2,使滤网罩2与锁紧圈3卡接,即使滤网罩2的过滤板22凸出于外壳5外,操作人员握紧滤网罩2的侧壁及与支撑肋27对应的凹槽,旋转滤网罩2,进而带动锁紧圈 3旋转,当第一标识33中的圆点与第二标识58中的圆点对齐时,锁紧圈3与外壳5相互解锁,取出锁紧圈3。
图17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与滤网罩的示意图。图18为图 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与滤网罩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19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圈与滤网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17至图19所示,锁紧圈3与滤网罩2可实现过滤功能和解锁功能。
优选地,锁紧圈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滤网罩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卡合连接,且滤网罩2至少局部延伸到锁紧圈3外部,滤网罩2带动锁紧圈3在壳体内转动。当锁紧圈3位于壳体内时,通常位于外壳5内,通过往复转动锁紧圈3,可与壳体进行锁紧或解锁;将滤网罩2置于锁紧圈3内,滤网罩2为要进入壳体内的水流提供过滤作用;将滤网罩2取出,滤网罩2凸出于锁紧圈3外部,如倒置滤网罩2,锁紧圈3上的第一卡接部与滤网罩2上的第二卡接部相互配合卡接形成一体结构,驱动滤网罩2正向或反向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锁紧圈3同步转动,使得锁紧圈3可在壳体内正向或反向转动,实现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滤网罩2凸出于锁紧圈3外部,且通过锁紧圈3上的第一卡接部与滤网罩2上的第二卡接部相互配合卡接,带动锁紧圈3相对于壳体旋转,实现在壳体外部对锁紧圈3进行操作,不受锁紧圈3操作空间限制,操作更便捷。
图20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换热内芯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内芯7壳采用波纹管制作而成,或金属管制作而成。换热内芯7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换热内芯7呈螺旋状,冷水进口72位于底部,冷水出口71向上盘旋若干圈后从圈内穿设与冷水进口72 相对设置。
图21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锁紧组件的示意图。图22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一锁紧件的示意图。图23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一锁紧件的另一示意图。图24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二锁紧件的示意图。图25为图1所示的热量回收装置的第二锁紧件的另一示意图。如图21至图25所示,热量回收装置包括:锁紧组件6。
换热内芯7在穿设内壳4时,应保证稳定连接,同时保证良好的密封性,优选地,内壳4的内壳出口44一侧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47,至少一个凹槽47内设置有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换热内芯7的冷水进口72和冷水出口71分别贯穿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换热内芯7的相对两端均套设连接有锁紧组件6,两个锁紧组件6分别用于固定换热内芯7相对两端与内壳4 的相对位置,且密封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凹槽47为锁紧组件6提供安装空间,避免锁紧组件6影响内壳4和外壳5的稳定连接;锁紧组件6套设连接在换热内芯7上,并固定在凹槽47内,实现对内壳4和换热内芯7的固定,同时对第一通孔46或第二通孔45进行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内壳4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凹槽47,凹槽47呈梯形或近似梯形,凹槽47的宽度向着内壳4边沿呈逐渐增加。每个凹槽47内均可连接至少一个锁紧组件6。锁紧组件6安装在凹槽47内,可略突出内壳4设置。
另外,优选地,锁紧组件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 63,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均围合在第一通孔46或第二通孔45的局部边沿,并与凹槽47固定,且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两者相对一侧表面用于夹持密封穿设出内壳4的换热内芯7的一端,以固定换热内芯7与内壳 4的相对位置,且密封两者的连接处。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相对设置在凹槽47内,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两者沿换热内芯7的呈镜像对称分布,并通过螺栓64固定;且分别从换热内芯7的相对两侧夹持固定换热内芯7,用于夹持固定换热内芯7的位置。锁紧件围绕第一通孔46或第二通孔45 的换热内芯7设置,对换热内芯7和内壳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可增加对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的密封性,减少漏水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凹槽47上设置有若干个螺孔48,如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的相对两侧均各设置有一个螺孔48,锁紧件上设置有螺栓64,螺栓 64贯穿螺孔48,将锁紧件固定在凹槽47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62包括第一锁紧板621、第一夹持板623和第一卡合槽624,第一锁紧板621围合在第一通孔46或第二通孔45的局部边沿,且连接在凹槽47内,第一锁紧板621上设置有第一夹持板623,第一夹持板623 与换热内芯7贴合连接,第一锁紧板621朝向凹槽47一侧表面设置有自顶端延伸出的第一卡合槽624,凹槽47上设置有与第一卡合槽624配合使用的凸起61。第一锁紧件62通过第一卡合槽624卡合连接在凸起61上,并沿着凸起61移动,来调整第一锁紧件62的位置;第一夹持板623贴合连接在换热内芯7上,当螺栓64穿设过第一锁紧板621,将第一锁紧件62固定在凹槽47上时,第一夹持板623用于固定换热内芯7,且为换热内芯7和内壳4的连接处提供密封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板621的内侧面与换热内芯7局部形状相吻合,第一锁紧板621靠近外侧面一侧设置有第一锁紧螺孔622,螺栓64穿设在第一锁紧螺孔622内,第一锁紧板621同时对第一通孔46或第二通孔45进行封堵密封;第一夹持板623设置在第一锁紧板621上,距离第一锁紧板621的内侧面一定距离,并向上延伸,使得第一锁紧板621可覆盖密封在第一通孔46或第二通孔45的同时,实现对换热内芯7的固定作用;第一夹持板623的内侧面与换热内芯7局部形状相吻合。既通过第一锁紧板621与内壳4的连接,保证了第一锁紧件62与内壳4连接的稳定性,同时覆盖密封换热内芯7与内壳4连接处的缝隙,又通过第一夹持板623与换热内芯7的贴合连接,保证了第一锁紧件62与换热内芯7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板621背离第一夹持板623的一侧表面设置为近似弧形,且第一锁紧板621的宽度从上端至下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与锁紧组件6配合卡接的换热内芯7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锁紧板621与第一夹持板623朝向换热内芯7的一侧表面均设置为与换热内芯7横截面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锁紧板621朝向内壳4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导向面,第一夹持板623设置在第一锁紧板621上,距离第一锁紧板621朝向换热内芯7的一侧表面一定距离,并向垂直且背向所述第一夹持板623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一锁紧板621在覆盖密封换热内芯7与内壳4连接处的缝隙的同时,第一夹持板623能够贴合换热内芯7,对换热内芯7起到固定作用。实际应用中,第一锁紧板621的形状及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一夹持板623 的形状及尺寸可以根据与其配合连接的换热内芯7的形状及尺寸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板62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锁紧螺孔622,内壳4上开设有与第一锁紧螺孔622相对设置的螺孔48,第一锁紧件62还包括螺栓64,螺栓64依次穿过第一锁紧螺孔622和螺孔48,连接第一锁紧件62 与内壳4。采用螺孔与螺栓配合的连接方式,简化了第一锁紧件62与内壳4的连接,便于组装及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板621上开设有一个第一锁紧螺孔622,且开设于第一锁紧板621的下方,内壳4上开设有一个与第一锁紧螺孔622对应的螺孔48,一个螺栓64依次穿过第一锁紧螺孔622和螺孔48,连接第一锁紧件62 与内壳4。根据实际情况,第一锁紧螺孔622也可设置为多个,相应地,螺孔 48与螺栓64也可以设置为数量匹配的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47上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的外侧均设置有凸起 61,凸起61呈弧形,第一卡合槽624和第二卡合槽634均卡合连接在凸起61 上,且可沿着凸起61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件63包括第二锁紧板631、第二锁紧螺孔632、第二夹持板633和第二卡合槽634,第二锁紧件63与第一锁紧件62两者呈镜像对称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件63包括第二锁紧板631以及与第二锁紧板631 固定连接的第二夹持板633;第二锁紧板631围合在换热内芯7与内壳4两者的连接处,且与内壳4固定连接;第二夹持板633与换热内芯7贴合连接。此种设置,既通过第二锁紧板631与内壳4的连接,保证了第二锁紧件63与内壳 4连接的稳定性,同时覆盖密封换热内芯7与内壳4连接处的缝隙,又通过第二夹持板633与换热内芯7的贴合连接,保证了第二锁紧件63与换热内芯7 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件63与第一锁紧件62镜像对称。实际应用中,第二锁紧件63与第一锁紧件62也可设置为不同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板63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锁紧螺孔632,内壳4上开设有与螺孔48相对分布的螺孔48,第二锁紧件63还包括螺栓64,螺栓64依次穿过第二锁紧螺孔632和螺孔48,连接第二锁紧件63与内壳4。采用螺孔与螺栓配合的连接方式,简化了第二锁紧件63与内壳4的连接,便于组装及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板631上开设有一个第二锁紧螺孔632,且开设于第二锁紧板631的下方,内壳4上开设有一个与第二锁紧螺孔632对应的螺孔48,一个螺栓64依次穿过第二锁紧螺孔632和螺孔48,连接第二锁紧件63 与内壳4。根据实际情况,第二锁紧螺孔632也可设置为多个,相应地,螺孔 48与螺栓64也可以设置为数量匹配的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47内设置有与换热内芯7相对设置的凸起61,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均与凸起61卡合连接。在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分别与内壳4连接的基础上,设置凸起61分别与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卡合连接,进一步增强锁紧组件6与内壳4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在凹槽47内窜动。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61设置于凹槽47远离内壳4边沿的一侧,且设置为弧形。根据实际安装条件,凸起61的形状、延伸长度及设置位置均可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板621朝向凹槽47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自顶端延伸出的第一卡合槽624,第二锁紧板631朝向凹槽47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自顶端延伸出的第二卡合槽634,第一卡合槽624和第二卡合槽634相互拼合,且与凸起61卡合连接。卡合槽与凸起61配合卡接,简化了第一锁紧板621及第二锁紧板631与凸起61的连接方式,无需借助其他结构件即可实现卡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61为弧形,第一卡合槽624设置为自第一锁紧板621 上端端面向第一锁紧螺孔622方向延伸的弧形槽,第二卡合槽634设置为自第二锁紧板631的顶端端面向第二锁紧螺孔632方向延伸的弧形槽,第一卡合槽 624与第二卡合槽634镜像对称,且均与凸起61配合卡接。第一卡合槽624与第二卡合槽634的宽度、延伸长度以及在第一锁紧板621和第二锁紧板631上的开设位置,均可根据凸起61的形状和位置变化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均采用塑胶材料制作而成。采用塑胶材料,也可采用锌合金等其他金属材料制作,有利于减轻锁紧组件6 的重量,降低材料成本。
将换热内芯7插入内壳4的内容置腔41中,并使换热内芯7的冷水进口 72和冷水出口71分别穿出内壳出口4412一侧的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将第一锁紧板621上开设的第一卡合槽624卡接于凹槽47内设置的凸起61上,将第一锁紧板621上开设的第一锁紧螺孔622与凹槽47内开设的螺孔48对齐,螺栓64依次穿过螺孔48和第一锁紧螺孔622,固定连接第一锁紧件62和内壳 4,同时使第一夹持板623与换热内芯7贴合连接。同样的步骤,固定连接第二锁紧件63和内壳4,同时使第二夹持板633与换热内芯7贴合连接。
下面进一步介绍热量回收装置的使用过程。
组装时,将换热内芯7从内壳进口置于内容置腔42,且相对两端分别从第一通孔46和第二通孔45穿出,每端套设连接一个锁紧组件6,以冷水进口72 为例,第一锁紧件62和第二锁紧件63均设置在凹槽47内,第一卡合槽624 和第二卡合槽634均卡合连接在凸起61上,两者对冷水进口72进行夹持固定和密封,然后采用螺栓64穿设在第一锁紧螺孔622和第二锁紧螺孔632内,并固定在凹槽47的螺孔48内。将安装有换热内芯7的内壳4从外壳进口置于外容置腔52内,其中导向筋43插入导向槽57内,并沿着导向槽57移动,直至安装完成;内壳出口44穿设于外壳出口56中,换热内芯7的相对两端穿设于进水管54和出水管55内,以便与冷水供水管和冷水出水管接通。将锁紧圈3 旋入外壳5内,锁紧块32沿着锁紧槽53移动,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是否对齐,判断锁紧圈3和外壳5是否处于锁紧状态。换热内芯7工作状态时,处于锁紧状态,换热内芯7需要更换或清洗时,处于解锁状态。
使用时,带有热量的废水进入内壳4,冷水进入换热内芯7,换热内芯7 实现废水与冷水的热交换,失去热量的废水从外壳5排出后进入排水管道,获取热量的冷水提升水温,实现预加热,对能量进行回收利用。一旦换热内芯7 滞留杂质过多,锁紧块32滑出锁紧槽53,可拆卸锁紧圈3,取出内壳4,将换热内芯7更换后重新装入,然后再次将内壳4置于外壳5内,锁紧块32滑入锁紧槽53进行锁定。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量回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换热内芯置于内壳中,内壳与外壳为可分离结构,锁紧圈将内壳锁定在外壳内;一旦换热内芯发生阻塞或换热效率下降,可将锁紧圈与外壳分离,将内壳取出,对换热内芯进行清洗或更换,延长热量回收装置的使用寿命。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内芯,所述换热内芯包括相对设置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
壳体,所述换热内芯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贯穿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口和壳体出口;
锁紧圈,所述锁紧圈与所述壳体进口连接,且用于限定所述换热内芯位于所述壳体内;
滤网罩,所述滤网罩设置于所述锁紧圈内,且与所述锁紧圈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热内芯的内容置腔,所述内容置腔通过内壳进口和内壳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内壳的外容置腔,所述外容置腔通过外壳进口和外壳出口连通,所述内壳进口和所述外壳进口重合设置形成所述壳体进口,所述内壳出口和所述外壳出口重合设置形成所述壳体出口;所述换热内芯的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均依次贯穿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所述锁紧圈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壳进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与所述导向筋配合使用的导向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容置腔的腔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锁紧部;所述锁紧圈至少局部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锁紧圈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锁紧部配合的使用的第二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与所述第二锁紧部锁定,以限定所述内壳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容置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紧部为设置于所述外容置腔的腔壁上的锁紧槽,所述第二锁紧部为设置于所述锁紧圈的外表面且与所述锁紧槽配合使用的锁紧块,所述锁紧块进入或退出所述锁紧槽,以锁紧或解锁所述锁紧圈和所述外壳的相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圈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所述滤网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合连接,且所述滤网罩至少局部延伸到所述锁紧圈外部,所述滤网罩带动所述锁紧圈在壳体内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网罩包括过滤板以及从所述过滤板周向边沿延伸出的侧壁,所述过滤板与所述侧壁围合形成过滤容置腔,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侧壁的自由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滤网罩连接于所述过滤容置腔内,所述滤网与所述过滤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滤网上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的所述内壳出口一侧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至少一个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换热内芯的所述冷水进口和所述冷水出口分别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换热内芯的相对两端均套设连接有锁紧组件,两个所述锁紧组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内芯相对两端与所述内壳的相对位置,且密封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均围合在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的局部边沿,并与凹槽固定,且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两者相对一侧表面用于夹持密封穿设出所述内壳的所述换热内芯的一端,以固定所述换热内芯与所述内壳的相对位置,且密封两者的连接处。
CN202021830807.5U 2020-08-27 2020-08-27 热量回收装置 Active CN212962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30807.5U CN212962934U (zh) 2020-08-27 2020-08-27 热量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30807.5U CN212962934U (zh) 2020-08-27 2020-08-27 热量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62934U true CN212962934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61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30807.5U Active CN212962934U (zh) 2020-08-27 2020-08-27 热量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629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13446B1 (en) Filter cartridge and water filtration system
CN212962934U (zh) 热量回收装置
CN111895816A (zh) 热量回收装置
CN214250638U (zh) 可更换内芯及包括其的热量回收装置
CN212974365U (zh) 过滤器
CN212962993U (zh) 锁紧装置
CN218669983U (zh) 一种液压油箱
CN214209683U (zh) 解锁过滤装置
CN210700415U (zh) 一种砂磨机研磨桶体
CN212429778U (zh) 一种新型截止阀
CN220214244U (zh) 滤芯组件和热水器
CN218501441U (zh) 过滤装置
CN219984030U (zh) 过滤器以及燃料电池
CN217368283U (zh) 一种制备碳酸甲乙酯的装置
CN221061973U (zh) 前置过滤器
CN214485870U (zh) 净水机及过滤机构
CN214370914U (zh) 一种电热水器
CN114588715B (zh)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用介质过滤器
CN113833560B (zh) 一种发动机高集成水管
CN215137558U (zh) 防冻液生产用污水处理装置
CN219972079U (zh) 用于宠物饮水机的滤芯
CN219009954U (zh) 过滤装置和净水机
CN218761500U (zh) 一种可以单独更换过滤网的恒温阀芯
CN214861444U (zh) 一种可拆卸快拆滤芯
CN210278451U (zh) 一种净水器及其复合滤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04

Address after: Room 302, No. 13 Plant, No. 6 Hechang Road, Development Zone,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301700

Patentee after: Tianjin Yuj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d-1305, 13th floor, building 222, Wangjing Xiyua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LINGD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