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37912U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37912U
CN212937912U CN202020612788.2U CN202020612788U CN212937912U CN 212937912 U CN212937912 U CN 212937912U CN 202020612788 U CN202020612788 U CN 202020612788U CN 212937912 U CN212937912 U CN 212937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evice
aerosol
tube
heating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127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幸福
廖焱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127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37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37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37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管,所述收容管用于收容气雾形成基质,和加热装置,用于插入并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其中,所述收容管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热装置能够通电以对所述收容管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移动并保持相对静止,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用以避免直接手动拉拔烟支时,造成烟丝在加热装置上残留。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电子烟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为新兴的产品,其以加热烟油或低温卷烟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燃烧型卷烟。由于这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工作温度低,因此所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成分要远远少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这使得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极大的避免香烟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成为一种更健康的抽烟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蒸发例如烟油的气雾形成基质形成可抽吸烟雾的电子雾化烟具,另一种是通过低温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加热例如烟草烟支的气雾形成基质形成可抽吸烟雾的低温加热烟具。
对于低温烟加热具,其一般将加热器,例如加热片插入气雾形成基质中对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使得气雾形成基质中的成分挥发,产生烟雾以供人吸取。当一气雾形成基质加热到一定时间,其所产生的烟雾量到达上限后,一般通过手动拉拔的方式将气雾形成基质从烟具中取出,由于使用者用力大小不同,拉拔力度不同,往往会造成烟支断裂、烟丝在发热体上残留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用以在取出烟支时,避免烟丝在发热体上残留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管,所述收容管用于收容气雾形成基质,和加热装置,用于插入并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其中,所述收容管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热装置能够通电以对所述收容管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移动并保持相对静止,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
可选的,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由所述收容管带动移动。
可选的,所述收容管包括管部及设置于管部底端的底壁,所述底壁开设有供加热装置穿过的通孔,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至少部分从通孔滑出,所述底壁带动气雾形成基质向远离加热装置的方向移动,使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
可选的,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凸起,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所述收容管的一端具有收容所述收容管的凸缘,且所述凸缘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处具有卡接孔,所述收容管插入所述凸缘中,所述第一凸起卡接到所述卡接孔中,以将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活动连接;其中,所述凸缘包裹部分所述收容管。
可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套设在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收容管的外侧;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收容部分所述外罩及部分所述加热装置,且所述外罩固定在所述底座中。
可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底座抵接,且套设在所述外罩的其余部分的外侧,且所述上盖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孔,所述收容管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上盖的另一端,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收容管的收容空间连通。
可选的,所述凸缘的外侧垂直所述加热装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向所述外罩的抵靠部;所述外罩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且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位置处形成与所述抵靠部配合的止挡台,所述第二部分形成所述加热装置的滑动轨道;所述外罩的第二部分靠近所述上盖的表面具有凸起的第一卡位;所述上盖靠近所述外罩的内侧具有凸向所述外罩的上卡位及下卡位;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外罩的第一卡位与所述上盖的上卡位卡合;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外罩的第一卡位与所述上盖的下卡位卡合,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滑动轨道处滑动,以使得所述抵靠部抵接所述止挡台。
可选的,所述上卡位与所述下卡位之间的距离等于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抵靠部与所述止挡台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位置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卡位与所述下卡位分离,所述抵靠部抵接所述止挡台,以使得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收容管分离,进而使得所述气雾形成基质与所述加热装置分离。
可选的,所述底座还用于收容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靠近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具有电极,所述加热装置收容在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电极连接的导电部;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极与所述导电部接触,进而使得所述供电装置为所述加热装置供电。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加热元件,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时,所述加热元件插入到所述收容管中并与所述收容管收容的所述气雾形成基质接触。
可选的,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的一端具有抵接所述加热装置且与所述凸缘位置对应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收容管其余位置处的直径,且所述抵压部与所述加热装置的凸缘及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元件不接触,以使得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的一端未设置抵压部的位置形成与所述收容管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在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气流通道进入至所述收容管中的气雾形成基质内,进而使得烟气向外散发。
可选的,所述收容管与所述上盖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加热元件为片状及圆柱状,所述通孔的形状对应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形状。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收容座及线路板,所述加热元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座内,所述线路板收容在所述收容座远离所述加热元件的一侧,且所述线路板的一表面裸露出所述收容座的底部,所述加热装置的导电部位于所述线路板裸露出的表面上。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自所述加热元件的所在侧套设于所述收容座的外侧,且所述凸缘位于所述套筒靠近所述加热元件的一侧,所述抵靠部形成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凸缘连接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中,收容管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加热装置能够通电以对收容管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在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过程中,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移动并保持相对静止,在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以此避免烟丝在发热体上残留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在第一位置时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在第二位置时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在第三位置时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4a是图1中气溶胶产生装置在第一位置处的A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2中气溶胶产生装置在第二位置处的A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收容管与加热装置的连接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至图3中加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包括收容管与加热装置,其中,收容管用于收容气雾形成基质,加热装置用于插入并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其中,收容管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加热装置能够通电以对收容管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在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过程中,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移动并保持相对静止,在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
具体的,请参见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位于第三位置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管11、加热装置12、供电装置13、底座14、外罩15及上盖16。
其中,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连接,收容管11用于收容气雾形成基质17。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连接时,加热装置12能够接触收容管11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17,并且收容管11能够带动加热装置 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即收容管11能够带动加热装置12 由图1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在收容管11带动加热装置1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加热装置12与供电装置13分离。具体的,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加热装置12 能够通电以对收容管11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17进行加热。在收容管 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二位置时,加热装置12断电以停止对收容管 11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17进行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如图 1所示),加热装置12与供电装置13连接,供电装置13对加热装置12进行供电,进而使得加热装置12对收容管11中收容气雾形成基质 17进行加热。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二位置时(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12与供电装置13断开连接,供电装置13不对加热装置12进行供电,进而使得加热装置12停止对收容管11中收容气雾形成基质17 进行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2靠近供电装置13的一侧具有导电部 122,而供电装置13靠近加热装置12且对应导电部122的位置处具有电极131,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12上的导电部122与供电装置13上的电极131接触以进行供电,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二位置时(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12上的导电部122与供电装置13上的电极131分离以停止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收容管11用于与加热装置12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凸起111,加热装置12连接收容管11的一端具有容置收容管11的凸缘 123,且凸缘123对应第一凸起111的位置处具有卡接孔124,在收容管 11插入至凸缘123中时,第一凸起111卡接到卡接孔124中,以将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活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外罩15为中空的圆柱形,外罩15套设在加热装置 12及收容管11的外侧。外罩15可包括第一部分156及第二部分157,其中,第一部分156内径小于第二部分157的内径,第二部分157对应容纳加热装置12,第一部分156对应容纳收容管11。第一部分156的内径可以等于收容管11的外径,还可以大于收容管11的外径,第二部分157的内径可以等于加热装置12的最大外径,还可以大于加热装置 12的最大外径,具体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得外罩15的第一部分156 能够容纳收容管11,第二部分157能够容纳加热装置12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2用于容纳且卡接收容管11的凸缘123 的外侧垂直所述加热装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向外罩15的抵靠部125。例如,抵靠部125由加热装置12靠近凸缘123且与之垂直的表面形成。外罩15的第一部分156及第二部分157的连接位置处形成与抵靠部125 配合的止挡台154。
在一实施例中,上盖16套设在外罩15的外侧,且外罩15的第二部分157靠近上盖的一侧表面具有凸起的第一卡位152(如图4a所示),且上盖16对应外罩15的一侧表面具有与第一卡位152配合的上卡位153 及下卡位155。如图1及图4a所示,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即加热装置12的导电部122与供电装置13的电极131接触进行供电时,外罩15的第一卡位152与上盖16的上卡位153卡合,此时,加热装置12对收容管11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17进行加热。加热装置12可包括加热元件121,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加热元件121延伸至收容管11中并接触气雾形成基质17,在加热装置12通电后,加热元件121发热,进而对接触的气雾形成基质17进行加热,以使其雾化。
在一实施例中,外罩15部分设置于底座14中,另一部分设置于上盖16中,且上盖16的靠近气雾形成基质17的一端具有连通孔21,收容管11的靠近气雾形成基质17的一端固定于上盖16的靠近气雾形成基质17的一端,且连通孔21与收容管11的收容空间连通。在一实施例中,上盖16包括抵靠收容管11的外侧且与收容管轴向方向垂直的顶壁161及套设在外罩15外侧垂直于顶壁161的套筒部162,其中,顶壁 161形成容纳收容管11且与收容管11的收容空间连通的连通孔21,其中,顶壁161与收容管11可以通过例如卡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中,上盖16还可以与收容管11一体成型,当然,在上盖16与收容管11一体成型时,顶壁161与收容管11连接,此时连通孔21作为收容管11的收容空间,以收容气雾形成基质17。
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4用于收容供电装置13,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上盖16与底座14抵接,以形成收容加热装置12的空间。底座14与外罩15连接,其可以一体成型,还可以如图1 所示,例如在外罩15与底座14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朝向底座14的第二凸起151,所述底座14收容外罩15的位置处具有卡槽141,外罩15部分插入底座14中,且外罩15上的第二凸起151卡接于底座14上的卡槽141中,以将外罩15固定在底座14中。
在一实施例中,收容管11可以带动加热装置12沿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一位置时,外罩15的第一卡位152与上盖16的上卡位 153卡合,加热装置12上的电极122与供电装置13上的导电部131接触以进行供电。在第二位置时,如图4b所示,外罩15的第一卡位152 与上盖的下卡位155卡合,加热装置12上的抵靠部125与外罩15上的止挡台154抵接,此时加热装置12上的导电部122与供电装置13上的电极131分离以停止供电。在一实施例中,要使得收容管11及加热装置12沿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需要对上盖16施加向上的力(即沿气雾形成基质17所在方向拉拔上盖16),由于上盖16与收容管11连接或一体成型,上盖16带动收容管11向上运动,而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通过凸缘123处的第一凸起111及卡接孔124卡合,在收容管 11向上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加热装置12沿外罩15的第二部分形成的滑动轨道向上运动至第二位置,直至加热装置12上的抵靠部125与外罩 15上的止挡台154抵接。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实现在不更换气雾形成基质17的情况下使得加热装置12停止加热,进而防止气雾形成基质17 断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收容管11及加热装置12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处能够停止运动,并将收容管11及加热装置12连接,上卡位153与下卡位155之间的距离等于在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处于第一位置时抵靠部125与止挡台154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若需要更换气雾形成基质17时,上盖16还能够带动收容管11移动至第三位置(如图3所示),以将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分离,进而通过收容管11带动气雾形成基质17与加热装置12分离,以防止直接拉拔气雾形成基质17时,将气雾形成基质17与加热装置12分离时,会使得气雾形成基质17的烟丝残留在加热装置12上。在一实施例中,在收容管11及加热装置12处于第二位置时,继续对上盖施加向上的力,此时由于加热装置12上的抵靠部125与外罩15上的止挡台154抵接,会使得凸缘123处的第一凸起111及卡接孔124分离,进而将加热装置12与收容管11分离,以使得气雾形成基质11与加热装置12分离,此时更换气雾形成基质17时,只需要将气雾形成基质17 从收容管11上拔下即可,避免气雾形成基质17残留在加热装置12上。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收容管11包括管部113及设置于管部113 底端的底壁114,底壁114开设有供加热装置12穿过的通孔115,在收容管11从第二位置(图2)至第三位置(图3)过程中,加热装置12 至少部分从通孔115滑出,底壁114向远离加热装置12的方向移动,使加热装置12及气雾形成基质17分离。进一步的,收容管11形成用于收容气雾形成基质17的圆柱形收容腔116,所述通孔115与收容腔 116连通且横截面积小于收容腔116的横截面积。所述在收容管11从第二位置(图2)至第三位置(图3)过程中,所述底壁114推动气雾形成基质17与收容管11一起运动。在一实施例中,气雾形成基质17为烟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12包括固定座126及设置于固定座126一端的加热元件121,所述加热元件121用于伸入通孔115加热气雾形成基质17。加热元件121为片状且通孔115形状对应为矩形,气雾形成基质17分离时,通孔115可以刮擦片状加热元件121上粘结的烟垢。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121为圆柱,通孔115也对应为圆形。为了能够使得在气雾形成基质17分离时,烟垢不会在加热元件121上残留,通孔115的形状能够刚好容纳加热元件121即可,其能够在加热元件121滑出时,刮擦加热元件121。
具体的,请参见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加热装置12具体包括加热元件121及固定座126,加热元件121固定于固定座126中,固定座126进一步包括固定件62、线路板63、收容座64、密封件65及套筒66。
其中,加热元件121包括基体、发热线路及导电线路。导电线路及发热线路设置在片状基体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导电线路可以为镍或铂等具有正温度系数性的金属材料或合金。其中,导电线路远离发热线路的一端还具有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在加热元件121固定于固定座126中时,加热元件121穿过固定件62上的通孔以将固定件62固定在发热线路所在区域,进而将加热元件121固定在固定座上。固定座126 还包括线路板63,线路板63位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远离发热线路的一端。线路板63对应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位置处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接触的第一电极块及第二电极块。在第一电极块及第二电极块分别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接触时,线路板63为导电线路及发热线路供电。固定座还包括密封件65,其中密封件65与固定件62配合使用,以将固定座126密封。固定座126 进一步包括收容座64,收容座64由两个相卡接的半柱形筒形成,固定件62及密封件65固定在收容座64凸出加热元件121的一侧。套筒66 自收容座64凸出加热元件121的一侧套设在收容座64的外侧。进一步地,套筒66的边缘可作为抵靠部125。其用于卡接收容管11的凸缘123 与套筒66为一体,且加热装置12上的导电部122位于线路板63远离加热元件121的一表面。
具体的,加热装置12的导电部122位于线路板63裸露出收容座64 的一表面上。在导电部122与供电装置13上的电极131接触通电时,通过与线路板63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进而向导电线路及发热线路通电,使得发热线路产生热量,进而向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用于容纳收容管11的凸缘123包裹部分收容管11,如图5所示,加热装置12的横截面上仅部分位置具有凸缘123。收容管 11与加热装置12连接的一端具有抵接加热装置12且与凸缘123位置对应的抵压部112,抵压部112的直径小于收容管11其余位置处的直径。在收容管11插入凸缘123内,且抵压部112抵接在加热元件12上时,抵压部112与加热装置12的凸缘123及加热装置12的加热元件不接触。如图5所示,抵压部112与凸缘123对应,其同样不完全包围收容管11,即抵压部112不是四周封闭的圆环状,以此,抵压部112抵接在加热元件12上时,收容管11与加热装置12连接的一端未设置抵压部112的位置形成与收容管11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在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通过气流通道进入至收容管11中的气雾形成基质内,进而使得烟气向外散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收容管带动加热装置沿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移动,以使得加热装置与供电装置分离,再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以实现气雾形成基质与加热装置的分离,以此避免直接拉拔气雾形成基质时,使得气雾形成基质的烟丝在加热装置上残留。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管,所述收容管用于收容气雾形成基质,和
加热装置,用于插入并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
其中,所述收容管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热装置能够通电以对所述收容管所收容的气雾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移动并保持相对静止,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同时由所述收容管带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管包括管部及设置于管部底端的底壁,所述底壁开设有供加热装置穿过的通孔,在所述收容管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过程中,所述加热装置至少部分从通孔滑出,所述底壁带动气雾形成基质向远离加热装置的方向移动,使加热装置及气雾形成基质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凸起,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所述收容管的一端具有收容所述收容管的凸缘,
且所述凸缘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处具有卡接孔,所述收容管插入所述凸缘中,所述第一凸起卡接到所述卡接孔中,以将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活动连接;
其中,所述凸缘包裹部分所述收容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罩,所述外罩套设在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收容管的外侧;
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收容部分所述外罩及部分所述加热装置,且所述外罩固定在所述底座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盖,所述上盖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底座抵接,且套设在所述外罩的其余部分的外侧,且所述上盖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孔,所述收容管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上盖的另一端,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收容管的收容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的外侧垂直所述加热装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向所述外罩的抵靠部;
所述外罩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且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位置处形成与所述抵靠部配合的止挡台,所述第二部分形成所述加热装置的滑动轨道;
所述外罩的第二部分靠近所述上盖的表面具有凸起的第一卡位;所述上盖靠近所述外罩的内侧具有凸向所述外罩的上卡位及下卡位;
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外罩的第一卡位与所述上盖的上卡位卡合;
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外罩的第一卡位与所述上盖的下卡位卡合,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滑动轨道处滑动,以使得所述抵靠部抵接所述止挡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位与所述下卡位之间的距离等于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抵靠部与所述止挡台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卡位与所述下卡位分离,所述抵靠部抵接所述止挡台,以使得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收容管分离,进而使得所述气雾形成基质与所述加热装置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用于收容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靠近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具有电极,所述加热装置收容在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电极连接的导电部;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极与所述导电部接触,进而使得所述供电装置为所述加热装置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加热元件,在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时,所述加热元件插入到所述收容管中并与所述收容管收容的所述气雾形成基质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的一端具有抵接所述加热装置且与所述凸缘位置对应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收容管其余位置处的直径,且所述抵压部与所述加热装置的凸缘及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元件不接触,以使得所述收容管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的一端未设置抵压部的位置形成与所述收容管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在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气流通道进入至所述收容管中的气雾形成基质内,进而使得烟气向外散发。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管与所述上盖一体成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片状及圆柱状,所述通孔的形状对应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收容座及线路板,所述加热元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座内,所述线路板收容在所述收容座远离所述加热元件的一侧,且所述线路板的一表面裸露出所述收容座的底部,所述加热装置的导电部位于所述线路板裸露出的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自所述加热元件的所在侧套设于所述收容座的外侧,且所述凸缘位于所述套筒靠近所述加热元件的一侧,所述抵靠部形成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凸缘连接位置处。
CN202020612788.2U 2020-04-22 2020-04-22 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12937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2788.2U CN212937912U (zh) 2020-04-22 2020-04-22 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2788.2U CN212937912U (zh) 2020-04-22 2020-04-22 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37912U true CN212937912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41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12788.2U Active CN212937912U (zh) 2020-04-22 2020-04-22 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3791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0892A (zh) * 2020-04-22 2020-08-04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3712272A (zh) * 2021-08-25 2021-11-30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3143102A1 (zh) * 2022-01-27 2023-08-03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提取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0892A (zh) * 2020-04-22 2020-08-04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3712272A (zh) * 2021-08-25 2021-11-30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3024908A1 (zh) * 2021-08-25 2023-03-02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3143102A1 (zh) * 2022-01-27 2023-08-03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提取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80892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293791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1672451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09768986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US11864588B2 (en) Electronic aerosol provision system
EP3895562B1 (en) Atomizing hea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JP2019515655A (ja) 電子蒸気供給システム
CN2107267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EP4111878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ng apparatus
CN211458847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3068863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4962605U (zh) 雾化腔设于雾化芯内底部的雾化器
CN111202271B (zh) 电子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11746942U (zh) 上盖组件、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2931972A (zh) 雾化芯的内底部设有雾化腔的雾化器
CN112273728A (zh) 一种电源组件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58367U (zh) 电极接触弹片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684785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KR20230019119A (ko)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CN210226898U (zh) 一种超声波电子烟雾化芯、雾化器及超声波电子烟
CN216255474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58368U (zh) 端盖结构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255476U (zh) 夹持结构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1685373A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111329129A (zh) 一种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