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34921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34921U
CN212934921U CN202020977155.1U CN202020977155U CN212934921U CN 212934921 U CN212934921 U CN 212934921U CN 202020977155 U CN202020977155 U CN 202020977155U CN 212934921 U CN212934921 U CN 212934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ntact
sub
card slot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7715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7715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34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34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34921U/zh
Priority to US17/331,414 priority patent/US11973286B2/en
Priority to TW110206292U priority patent/TWM623486U/zh
Priority to TW110119719A priority patent/TW202220302A/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多个触点,壳体具有供电子卡插入的卡槽和位于所述卡槽两侧的开口,每个触点包括多个单独的构件,每个构件呈具有接触部的梁状,所述每个触点插入到一个开口内,其中,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接触部沿着所述电子卡的插入方向排列。该电连接器易于组装,只需要在壳体上的每个开口内插入该开口对应的触点所包含的多个构件即可,由此可以降低成本。多个构件通过对应的开口保持在壳体上,无需额外的固定部件就能够将这些构件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由此该电连接器具有简单的结构。此外,将每个触点制成多个单独的构件,可以使每个构件的结构简单,从而降低触点的加工难度,进一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卡缘连接器(card edge connector)作为一种传输中介已广泛应用于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其可以用于将诸如存储卡、显卡、声卡等的电子卡连接至电路板,从而使电子卡为电子产品提供内存容量以及增强电子产品的运行速率等相关功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的电子卡以及卡缘连接器正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然而,存储系列的产品都具有时断时续的问题,并且是全行业都存在的普遍缺陷。导致存在该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存储卡的导电端子上通常粘附有灰尘等污染物。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方案来降低时断时续问题出现的概率。在电连接器中,每个触点具有两个接触梁且每个接触梁上具有一个接触点,这不同于常规的单个接触梁和单个接触点的方案。电子卡插入到连接器上时,第一接触点首先接触电子卡,用于对存储卡进行刮擦和清理,随后电子卡与第二接触点接触,由此可以与第二接触点形成稳定可靠的电连接。
为每个触点设置两个接触梁会使得触点的结构复杂,安装在壳体内的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加工成本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具有供电子卡插入的卡槽和位于所述卡槽两侧的开口;以及多个触点,每个触点包括多个单独的构件,每个构件呈具有接触部的梁状,所述每个触点插入到一个开口内,其中,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接触部沿着所述电子卡的插入方向排列。
示例性地,所述每个构件的远离所述卡槽的槽口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开口内,所述每个构件的接触部设置该构件的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的端部上。
示例性地,所述壳体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相对设置的对接面和安装面,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对接面,每个所述开口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从所述安装面延伸至所述卡槽的内侧壁并与所述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子开口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外侧,所述第二子开口的纵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纵向尺寸,所述第二子开口从所述安装面延伸至所述壳体内,所述卡槽沿着纵向方向延伸。
示例性地,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主体和触点臂,所述主体相比于所述触点臂更靠近所述安装面,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触点臂上,所述多个构件中的每个的主体的纵向尺寸大于各自的触点臂的纵向尺寸,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的主体压配合至第二子开口内。
示例性地,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主体具有弹性凸耳,所述弹性凸耳从该主体沿着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凸出,所述弹性凸耳抵顶所述第二子开口的内侧壁或者相邻的构件。
示例性地,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的触点臂容纳在所述第一子开口内。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子开口沿着所述插入方向通过梯形开口与所述第二子开口连通,所述梯形开口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渐开。
示例性地,每个所述开口还包括第三子开口,所述第三子开口与所述第一子开口连通,所述第三子开口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外侧,所述第三子开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子开口更靠近所述对接面,所述第三子开口的纵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纵向尺寸。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子开口和所述第三子开口延伸至所述对接面。
示例性地,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排列,并且越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的构件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卡槽越靠近外侧,所述横向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卡槽延伸的纵向方向。
示例性地,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凸出部,该构件通过所述凸出部与相邻的构件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具有供电子卡插入的卡槽;以及触点,所述触点布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触点包括单独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每个都呈梁状,所述第一构件或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凸出部接合,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电子卡的插入方向排列。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构件的远离所述卡槽的端面,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凸出部插接至所述定位槽。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构件上具有U形切口,所述U形切口包围的部分被推出以形成所述凸出部。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构件还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相比于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以及第一触点臂,所述第一触点臂呈倒置的J形,所述J形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插入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触点臂的长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触点臂的短端上,所述第一触点臂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侧,所述第二构件包括:第二主体,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主体接合,所述第二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相比于所述第四端部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以及第二触点臂,所述第二触点臂呈开口朝向所述卡槽的外侧的V 形,以使所述V形的拐点面向所述卡槽,所述第二触点臂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拐点处,所述第二触点臂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内侧。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构件还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呈开口朝向所述卡槽外侧的V形,所述第二触点臂通过所述连接臂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三端部。
示例性地,所述连接臂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二触点臂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内侧。
示例性地,所述壳体还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卡槽的两侧,每个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压配合至同一开口内。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弹性凸耳,所述弹性凸耳与所述凸出部沿相反的方向凸出,所述弹性凸耳抵顶所述开口的内侧壁。
示例性地,所述弹性凸耳是通过在所述第二主体上形成切口并将所述切口包围的部分外推形成的。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构件还包括安装端子部,所述安装端子部从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部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安装端子部位于所述壳体之外,所述横向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卡槽的延伸方向。
由此可见,该电连接器易于组装,只需要在壳体上的每个开口内插入该开口对应的触点所包含的多个构件即可,由此可以降低成本。多个构件通过对应的开口保持在壳体上,无需额外的固定部件就能够将这些构件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由此该电连接器具有简单的结构。此外,将每个触点制成多个单独的构件,可以使每个构件的结构简单,从而降低触点的加工难度,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中圆圈区域的放大图;
图2为图1A中示出的电连接器沿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示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相对于图2中示出的电连接器移除了触点;
图5相对于图3中示出的电连接器移除了触点;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触点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示出的触点的立体图;
图8为图6中示出的触点的爆炸图;以及
图9为图8中示出的触点的立体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电连接器;20、壳体;21、对接面;22、安装面;23、卡槽;24Y1、 24Y2、开口;241、第一子开口;242、第二子开口;243、梯形开口;245、第三子开口;30Y1、30Y2、触点;31Y1、31Y2、第一构件;32Y1、32Y2、第二构件;311Y1、311Y2、第一接触部;312、第一主体;312A、第一端部;312B、第二端部;313、第一触点臂;313A、长端;313B、短端;314、第一过渡部;315、定位槽;321Y1、321Y2、第二接触部;322、第二主体; 322A、第三端部;322B、第四端部;323、第二触点臂;324、第二过渡部; 325、凸出部;326、弹性凸耳;327、连接臂;328、安装端子部;40X1、 40X2、钩状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A-1B和图2-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10包括壳体20和触点30Y1和30Y2。诸如DDR5的电子卡(未示出) 可以插接至电连接器10上,电连接器10安装至电路板(未示出)。触点 30Y1和30Y2将电子卡电连接至电路板。在图1A-1B以及下面的视图中,X1-X2表示电连接器10的纵向方向(即长度方向);Y1-Y2表示电连接器 10的横向方向(即宽度方向);Z1-Z2表示电连接器10的垂向方向(即高度方向)。
壳体20由绝缘材料制成,呈沿纵向方向X1-X2延伸的细长条状。钩状件40X1和40X2设置在壳体20沿纵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壳体20可以具有对接面21和安装面22。对接面21和安装面22沿着横向方向Y1-Y2相对设置。对接面21面向电子卡。安装面22则面向电路板。对接面21具有沿纵向方向X1-X2延伸的卡槽23。卡槽23从对接面21向内凹陷,以用于接收电子卡。电子卡沿着插入方向Z1插入到卡槽23内。卡槽23大体上呈狭长的条状,如图1A所示。电子卡可以包括显卡、存储卡、声卡等中的任一种。
壳体20还具有开口24Y1和24Y2。开口24Y1和24Y2呈狭缝状。开口24Y1沿着横向方向Y1-Y2大体上等间隔地位于卡槽23的一侧。开口 24Y2沿着横向方向Y1-Y2大体上等间隔地位于卡槽23的另一侧。开口 24Y1和24Y2沿着垂向方向延伸到壳体20的安装面22,并且开口24Y1 和24Y2均与卡槽23的内侧壁连通。
如图2-3所示,触点30Y1和30Y2分别插入到开口24Y1和24Y2内。触点30Y1沿着纵向方向X1-X2在壳体20上排列成一排;触点30Y2沿着纵向方向X1-X2在壳体20上排列成另一排。这两排触点沿着横向方向 Y1-Y2分别位于卡槽23的两侧。这两排触点关于卡槽23对称设置。卡槽 23暴露触点30Y1和30Y2的一部分。在电子卡插接至卡槽23内的情况下,触点30Y1和30Y2的该暴露部分可以电连接至电子卡的导电触点。触点 30Y1和30Y2还延伸到安装面22。在壳体20安装至电路板的情况下,触点30Y1和30Y2可以与电路板中的电路电连接。由此,电子卡的导电触点电连接至电路板上的电路。
如图2-3所示,每个触点30Y1或30Y2都包括多个单独的构件。例如,触点30Y1包括第一构件31Y1和第二构件32Y1。第一构件31Y1呈具有第一接触部311Y1的梁状。第二构件32Y1呈具有第二接触部321Y1的梁状。触点30Y2包括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第一构件31Y2呈具有第一接触部311Y2的梁状。第二构件32Y2呈具有第二接触部321Y2 的梁状。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插入到一个开口内。第一构件31Y1和第二构件32Y1插入到开口24Y1内。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插入到开口24Y2内。每个触点的多个接触部沿着电子卡的插入方向Z1排列。触点30Y1的第一接触部311Y1和第二接触部321Y1沿着插入方向Z1排列。触点30Y2的第一接触部311Y2和第二接触部321Y2沿着插入方向Z1排列。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311Y1和311Y2相对于第二接触部321Y1 和321Y2更靠近卡槽23的槽口。第一接触部311Y1和311Y2将首先接触插入到卡槽23内的电子卡,用于刮擦和清理电子卡上的污染物。第二接触部321Y1和321Y2与电子卡进行可靠的电连接。
组装过程中,可以在壳体20的多个开口24Y1和24Y2中的每个内都插入相应的第一构件31Y1或者31Y2。然后,在每个开口内插入相应的第二构件32Y1或者32Y2,以使每个开口24Y1内的第一构件31Y1和第二构件32Y1电连接和机械连接;每个开口24Y2内的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可选地,触点也可以包括更多个构件,例如三个、四个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例如根据需要的接触部的数量或者其他需要来确定构件的个数。当触点包括两个以上的构件时,组装过程中,只需要在每个开口内逐个插入这些构件即可。
由此可见,该电连接器10易于组装,只需要在壳体20上的每个开口内插入该开口对应的触点所包含的多个构件即可,由此可以降低成本。多个构件通过对应的开口保持在壳体20上,无需额外的固定部件就能够将这些构件可靠地固定在壳体20上,由此该电连接器10具有简单的结构。此外,将每个触点制成多个单独的构件,可以使每个构件的结构简单,从而降低触点的加工难度,进一步降低成本。
触点30Y1和30Y2具有相对于卡槽23对称的结构。对应地,开口24Y1 和24Y2也具有相对于卡槽23对称的结构。因此,下文的描述中,将仅针对一侧的触点和开口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沿着纵向方向X1-X2,触点30Y1与触点30Y2的位置可以相互对准,也可以错开一定距离。
每个构件的远离卡槽23的槽口的端部固定在对应的开口内。以触点 30Y2为例,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远离卡槽23的槽口的端部(即图中所示的靠近安装面22的下端部)固定在开口24Y2内。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靠近卡槽23的槽口的端部(即图中所示的靠近对接面21的上端部)相对于开口24Y2可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或变形。第一接触部311Y2位于第一构件31Y2的上端部上。第二接触部321Y2位于第二构件32Y2的上端部上。这样,电子卡插入到卡槽23内时,电子卡可以对第一构件31Y2的第一接触部31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第二接触部 321Y2进行挤压,从而分别对电子卡进行有效的清理,并与电子卡建立可靠的电连接。此外,通过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上端部对电子卡施加的作用力,还可以将电子卡稳固地保持在卡槽23内,电子卡与电连接器形成可靠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每个开口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如图5-6所示,以开口24Y2为例,其包括第一子开口241和第二子开口242。第一子开口 241从安装面22延伸至卡槽23的内侧壁并与卡槽23连通。第二子开口242 相对于卡槽23位于第一子开口241的外侧。第二子开口242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一子开口241的纵向尺寸。纵向尺寸是指沿着纵向方向X1-X2的尺寸。第二子开口242从安装面22延伸至壳体20内。沿垂向方向Z1-Z2,第二子开口242的垂向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子开口241的垂向尺寸的一半。
结合参见图3和图9,触点30Y2的第一构件31Y2可以包括第一主体 312和第一触点臂313。第一主体312和第一触点臂313彼此连接。第一触点臂313相比于第一主体312更靠近卡槽23的槽口,即第一主体312更靠近安装面22。第一主体31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312A和第二端部312B。第一端部312A相比于第二端部312B更靠近卡槽23的槽口。第一触点臂 313连接至第一主体312的第一端部312A。第一接触部311Y2位于第一触点臂313上。第一主体312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一触点臂313的纵向尺寸。第一主体312和第一触点臂313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过渡部314连接,以使第一构件31Y2的纵向尺寸从第一主体312到第一触点臂313平滑过渡。可选地,第一主体312和第一触点臂313也可以直接连接,由此在第一主体312和第一触点臂313之间形成明显的直角。第二子开口242与第一主体312的纵向尺寸相当,第一主体312压配合至第二子开口242内,结合参见图3、图5和图9。由此,通过第二子开口242可以固定第一构件31Y2。
如图9所示,第一触点臂313可以呈倒置的J形。J形的开口方向与插入方向Z1一致。第一触点臂313具有长端313A和短端313B。第一触点臂313的长端313A连接至第一主体312的第一端部312A。第一接触部 311Y2设置在第一触点臂313的短端313B上。第一触点臂313相对于卡槽23位于第一主体312的内侧。第一触点臂313容纳在第一子开口241 内。第一触点臂313可以在第一子开口241内移动或变形。
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沿着插入方向Z1排列,并且越靠近卡槽23的槽口的构件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卡槽23越靠近外侧。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构件32Y2相对于卡槽23位于第一构件31Y2的内侧,继续结合参见图3 和图9。第一构件31Y2大体上半包围第二构件32Y2。触点30Y2的第二构件32Y2可以包括第二主体322和第二触点臂323。第二主体322和第二触点臂323彼此连接。第二触点臂323相比于第二主体322更靠近卡槽23 的槽口,即第二主体322更靠近安装面22。第二主体322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322A和第四端部322B。第三端部322A相比于第四端部322B更靠近卡槽23的槽口。第二触点臂323连接至第二主体322的第三端部322A。第二接触部321Y2位于第二触点臂323上。第二主体322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二触点臂323的纵向尺寸。
第二主体322和第二触点臂323之间也可以通过中间部连接。示例性地,第二主体322和第二触点臂323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过渡部324,以使第二构件32Y2的纵向尺寸从第二主体322到第二触点臂323平滑过渡。可选地,第二主体322和第二触点臂323也可以直接连接,由此在第二主体322和第二触点臂323之间形成明显的直角。第二子开口242与第二主体322的纵向尺寸相当,第二主体322压配合至第二子开口242内,结合参见图3、图5和图9。由此,通过第二子开口242还可以固定第二构件 32Y2。
继续结合参见图3和图9,第二触点臂323可以呈开口朝向卡槽23的外侧的V形,以使V形的拐点面向卡槽23。第二接触部321Y2设置在所述拐点处。第二触点臂323的一端连接至第二主体322的第三端部322A。第二触点臂323相对于卡槽23位于第二主体322的内侧。第二触点臂323 容纳在第一子开口241内。第二触点臂323可以在第一子开口241内移动或变形。
沿着横向方向Y1-Y2,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横向尺寸之和与第二子开口242的横向尺寸相当。由此,第一构件31Y2的第一主体312和第二构件32Y2的第二主体322可以通过第二子开口242稳定地固定在壳体20上。另外,当沿着横向方向Y1-Y2将第一主体312和第二主体 322堆叠在一起时,加宽的第一主体312和第二主体322有助于紧密地装配在第二子开口242内。
组装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构件31Y2从下方向开口24Y2内插入。插入时,第一触点臂313对准第一子开口241,第一主体312对准第二子开口242。第一主体312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一子开口241的纵向尺寸,因此,第一主体312被限制仅能够从第二子开口242插入,而第一触点臂313仅能够从第一子开口241插入。由此,可以将第一构件31Y2沿着方向Z2插入到开口24Y2内。然后,再将第二构件32Y2从下方向开口24Y2内插入。插入时,第二触点臂323对准第一子开口241,第二主体322对准第二子开口242,并且第二构件32Y2位于第一构件31Y2的内侧。第二主体322 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一子开口241的纵向尺寸,因此,第二主体322被限制仅能够从第二子开口242插入,而第二触点臂323仅能够从第一子开口241 插入。由此,可以将第二构件32Y2沿着方向Z2插入到开口24Y2内。至此,完成触点30Y2的组装。
可选地,也可以先将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彼此靠紧后一起在插入到开口24Y2内。但对夹具的要求较高,其需要能够夹持第一构件 31Y2和第二构件32Y2,并且保持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插入到开口24Y2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而逐个插入第一构件 3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组装方式,在安装第一构件31Y2时,仅需要夹具按压在第一构件31Y2的第一主体312的内侧,而第一主体312的外侧抵靠第二子开口242即可完成第一构件31Y2的组装。在安装第二构件 32Y2时,类似地,仅需要夹具按压在第二构件32Y2的第二主体322的内侧,而第二主体322的外侧抵靠在第一构件31Y2的第一主体312的内侧上,即可完成第二构件32Y2的组装。由此,可以降低对夹具的要求,简化组装工艺,降低加工成本。
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除了依靠第二子开口242进行固定之外,还可以彼此固定。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凸出部,该构件可以通过该凸出部与相邻的构件接合。示例性地,可以在第一构件 31Y2和第二构件32Y2中的一个上设置凸出部,而在另一个上设置与该凸出部适配的定位槽。凸出部可以伸入到定位槽内,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当采用逐个插入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的方式来组装触点30Y2时,凸出部需设置在后插入的那个构件上。
在图示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优选地,第二主体322上设置有凸出部325。第二主体322通过凸出部325与第一主体312接合。第一构件 31Y2上设置有定位槽315。定位槽315沿插入方向Z1延伸至第一构件31Y2 的远离卡槽23的端面。也就是说,定位槽315沿着插入方向Z1贯穿第二主体322的第二端部312B。第一构件31Y2组装完后,在组装第二构件32Y2时,将第二构件32Y2的凸出部325对准定位槽315,在将第二构件32Y2 插入到开口24Y2内的同时将凸出部325插入到定位槽315内。由此,可以更加可靠地将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固定在开口24Y2内。
凸出部325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形成在第二构件32Y2上。通常情况下,第二构件32Y2为钣金件。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可以在第二构件32Y2上形成U形切口,将U形切口包围的部分推出来形成凸出部325,由此可以简化制造工艺,降低成本。
考虑到制造公差的存在,优选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主体可以具有弹性凸耳。弹性凸耳可以从该主体沿着垂直于插入方向的方向凸出,例如沿着方向Y1、Y2、X1和/或X2等。弹性凸耳可以沿着其凸出的方向抵顶第二子开口的内侧壁或者相邻的构件。由此,可以避免因制造公差较大导致构件的主体无法与第二子开口压配合,进而避免组装不牢靠。
在图示实施例中,弹性凸耳326可以设置在第二主体322上。弹性凸耳326与凸出部325沿相反的方向凸出。弹性凸耳326抵顶开口的内侧壁,具体地,抵顶第二子开口242的内侧壁。在第二构件32Y2为钣金件的情况下,弹性凸耳326可以是通过在第二主体322上形成切口并将该切口包围的部分外推形成的。
如前所述地,第一构件31Y2可以包括第一过渡部314,第二构件32Y2 可以包括第二过渡部324,以使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上没有突兀的直角。在此情况下,第一子开口241沿着插入方向Z1通过梯形开口243与第二子开口242连通,如图4-5所示。梯形开口243沿着插入方向 Z1渐开。由此,当第一构件31Y2和第二构件32Y2安装在开口24Y2内时,第一过渡部314和第二过渡部324的两个侧面可以抵靠梯形开口243的侧壁。第一过渡部314和第二过渡部324的这两个侧面沿着纵向方向X1-X1 相对。
此外,每个开口24Y2还可以包括第三子开口245,如图4-5所示。第三子开口245与第一子开口241连通,第三子开口245相对于卡槽23位于第一子开口241的外侧。第三子开口245相对于第二子开口242更靠近对接面21。第三子开口245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一子开口241的纵向尺寸。这样,可以有利于模具制作,增加模具的机械强度。当然,可选地,第三子开口245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子开口241相同的纵向尺寸,但是模具的机械强度会稍弱些。
优选地,第一子开口241和第三子开口245延伸至对接面21。由此,对接面21可以通过开口暴露对应的触点。这样,一方面便于开模制作壳体 20,另一方面,可以对触点进行散热。
返回参见图6-9,第二构件32Y2还可以包括连接臂327。连接臂327 呈开口朝向卡槽23外侧的V形。第二触点臂323通过连接臂327连接至第二主体322的第三端部322A。连接臂327相对于卡槽23位于第二触点臂323的外侧且位于第二主体322的内侧。由此,可以在第二构件32Y2 上形成四个拐点P1、P2、P3和P4,参见图8。拐点P1位于第一触点臂313 上,拐点P2位于第一触点臂313和连接臂327之间,拐点P3位于连接臂 327上,拐点P4位于连接臂327和第二主体322之间。连接臂327能够增强第二构件32Y2的机械强度,增大第二触点臂323相对于第二主体322 的变形量,使得电子卡插入到卡槽23内时,第二触点臂323能够有足够能力和空间向外侧移动,由此,可以增大第二构件32Y2与电子卡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此外,连接臂327还可以增加力臂的长度,当电子卡插入到卡槽23内时,第二触点臂323会被下压,连接臂327可以增强第二构件32Y2 的弹性,从而减小第二构件32Y2的形变,提升电接触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二构件32Y2还包括安装端子部328。安装端子部328 从第二主体322的第四端部322B沿着横向方向延伸。安装端子部328位于壳体20之外,结合参见图3和9。电连接器10安装在电路板上时,电连接器10可以通过安装端子部328与该电路板电连接。安装端子部328 可以焊接到电路板上对应的焊垫上。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并且/或者“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并且/或者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22)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供电子卡插入的卡槽和位于所述卡槽两侧的开口;以及
多个触点,每个触点包括多个单独的构件,每个构件呈具有接触部的梁状,所述每个触点插入到一个开口内,
其中,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接触部沿着所述电子卡的插入方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构件的远离所述卡槽的槽口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开口内,所述每个构件的接触部设置该构件的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的端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相对设置的对接面和安装面,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对接面,每个所述开口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从所述安装面延伸至所述卡槽的内侧壁并与所述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子开口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外侧,所述第二子开口的纵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纵向尺寸,所述第二子开口从所述安装面延伸至所述壳体内,所述卡槽沿着纵向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主体和触点臂,所述主体相比于所述触点臂更靠近所述安装面,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触点臂上,所述多个构件中的每个的主体的纵向尺寸大于各自的触点臂的纵向尺寸,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的主体压配合至第二子开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主体具有弹性凸耳,所述弹性凸耳从该主体沿着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凸出,所述弹性凸耳抵顶所述第二子开口的内侧壁或者相邻的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的触点臂容纳在所述第一子开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开口沿着所述插入方向通过梯形开口与所述第二子开口连通,所述梯形开口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渐开。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口还包括第三子开口,所述第三子开口与所述第一子开口连通,所述第三子开口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外侧,所述第三子开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子开口更靠近所述对接面,所述第三子开口的纵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纵向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开口和所述第三子开口延伸至所述对接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排列,并且越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的构件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卡槽越靠近外侧,所述横向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卡槽延伸的纵向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触点的多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凸出部,该构件通过所述凸出部与相邻的构件接合。
12.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供电子卡插入的卡槽;以及
触点,所述触点布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触点包括单独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每个都呈梁状,所述第一构件或所述第二构件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凸出部接合,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电子卡的插入方向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构件的远离所述卡槽的端面,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凸出部插接至所述定位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上具有U形切口,所述U形切口包围的部分被推出以形成所述凸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还包括:
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相比于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以及
第一触点臂,所述第一触点臂呈倒置的J形,所述J形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插入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触点臂的长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触点臂的短端上,所述第一触点臂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侧,所述第二构件包括:
第二主体,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主体接合,所述第二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相比于所述第四端部靠近所述卡槽的槽口;以及
第二触点臂,所述第二触点臂呈开口朝向所述卡槽的外侧的V形,以使所述V形的拐点面向所述卡槽,所述第二触点臂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拐点处,所述第二触点臂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内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还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呈开口朝向所述卡槽外侧的V形,所述第二触点臂通过所述连接臂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三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相对于所述卡槽位于所述第二触点臂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内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卡槽的两侧,每个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压配合至同一开口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弹性凸耳,所述弹性凸耳与所述凸出部沿相反的方向凸出,所述弹性凸耳抵顶所述开口的内侧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凸耳是通过在所述第二主体上形成切口并将所述切口包围的部分外推形成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还包括安装端子部,所述安装端子部从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部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安装端子部位于所述壳体之外,所述横向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卡槽的延伸方向。
CN202020977155.1U 2020-06-01 2020-06-01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2934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7155.1U CN212934921U (zh) 2020-06-01 2020-06-01 电连接器
US17/331,414 US11973286B2 (en) 2020-06-01 2021-05-26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110206292U TWM623486U (zh) 2020-06-01 2021-05-31 電連接器
TW110119719A TW202220302A (zh) 2020-06-01 2021-05-31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7155.1U CN212934921U (zh) 2020-06-01 2020-06-01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34921U true CN212934921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19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77155.1U Active CN212934921U (zh) 2020-06-01 2020-06-01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34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732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591579Y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7175447B2 (en) Backplane connector
JP200951780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890216B2 (en) Connector which can be simplified in structure of an end portion in a card inserting/removing direction
US7179134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wire of one article to a contact of another article
KR101053753B1 (ko) 커넥터
JPH0587847U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3898643B2 (ja) 小型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KR20170072945A (ko) 암수동체 전기 커넥터
CN212934921U (zh) 电连接器
KR100567587B1 (ko) 접지 연결용 홀드다운을 갖춘 전기 커넥터
CN113764925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6244878B1 (en) Input/output connector with a connector body and terminals for a mobile electric device
US756895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42513B2 (en) Card connector
JPH0716381U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2659698U (zh) 电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
CN210957093U (zh) 端子和连接器
JP323384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コンタクト
US2023041189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JP4270451B2 (ja) コネクタ
JP2000224738A (ja) 電気接続箱
CN118589227A (zh) 连接器
CN117954875A (zh) 能连接同类型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