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21413U -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21413U
CN212921413U CN202021840588.9U CN202021840588U CN212921413U CN 212921413 U CN212921413 U CN 212921413U CN 202021840588 U CN202021840588 U CN 202021840588U CN 212921413 U CN212921413 U CN 212921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arc portion
face
face shel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405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高云
张吉平
王平
郭庆付
唐小华
王�锋
于洪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AW Jiefang Qingdao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AW Jiefang Qingdao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AW Jiefang Qingdao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405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214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21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21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其属于重卡防护结构技术领域,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保险杠结构,包括面壳部、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分别连接于面壳部的两侧,面壳部上开设有散热孔;前下防护横梁,包括防护支架及横梁部,防护支架的一端与车辆的纵梁连接,横梁部包括平缓部、第一弧部及第二弧部,平缓部与防护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且平缓部与面壳部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第一弧部及第二弧部分别连接于平缓部的两端,且第一弧部的弧度与第一弯曲部的弧度相同,第二弧部的弧度与第二弯曲部的弧度相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保险杠结构与前下防护横梁的配合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卡防护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重卡具有较强的运输能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质量较大的货物的运输。为了保证驾驶室的安全,重卡前部设有防护结构。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重卡的防护结构包括纵梁、保险杠101以及连接于纵梁前端的横梁102。其中,保险杠101上具有多个灯孔及多个散热孔,且保险杠101的两端为弧面,能够与重卡的驾驶室的形状一致,进而能够有效地保护驾驶室。横梁102位于保险杠101的下方,且在车辆的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上,横梁102位于保险杠101的后方,也即是,横梁102与保险杠101交错设置。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横梁102的长度小于保险杠101的长度。
由于在车辆的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上,横梁102位于保险杠101的后方,使得车辆的车头受到撞击时,先撞击在保险杠101上,保险杠101在车辆的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上发生变形后,再由横梁102抵抗撞击力,导致车辆的安全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保险杠结构与前下防护横梁的配合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包括:
保险杠结构,包括面壳部、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别连接于所述面壳部的两侧,所述面壳部上开设有散热孔;
前下防护横梁,包括防护支架及横梁部,所述防护支架的一端与车辆的纵梁连接,所述横梁部包括平缓部、第一弧部及第二弧部,所述平缓部与所述防护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平缓部与所述面壳部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所述第一弧部及所述第二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平缓部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弧部的弧度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弧度相同,所述第二弧部的弧度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弧度相同。
可选地,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平缓部的长度与所述面壳部的长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弧部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第二端面平齐,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第一弧部未与所述平缓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第一弯曲部未与所述面壳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弧部的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第四端面平齐,所述第三端面为所述第二弧部未与所述平缓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四端面为所述第二弯曲部未与所述面壳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
可选地,所述面壳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平缓部、所述第一弧部及所述第二弧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弧部之间、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弧部之间以及所述面壳部与所述平缓部之间的距离为0~5厘米。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及第三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面壳部的内侧,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平缓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弧部的内侧,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内侧,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弧部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前下防护横梁还包括两个连接部,一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弧部固定连接,一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另一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弧部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
一种车辆,包括纵梁及如上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所述前下防护总成的防护支架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下防护总成,第一弧部的弯曲程度与第一弯曲部的弯曲程度相同,第二弧部的弯曲程度与第二弯曲部的弯曲程度相同,且平缓部与面壳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使得车辆前部受到撞击时,平缓部与面壳部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抵抗撞击,使得保险杠结构与前下防护横梁的整体结构能够具有较强的强度,受到撞击时形变能够较小,进而达到保护驾驶室的目的,提高了前下防护总成的安全性能,进而提高了车辆整体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中防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下防护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下防护总成的侧视图。
图中:
1、保险杠结构;11、面壳部;12、第一弯曲部;121、第二端面;13、第二弯曲部;14、散热孔;15、灯孔;2、横梁部;21、平缓部;22、第一弧部;221、第一端面;23、第二弧部;
101、保险杠;102、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下防护总成,保险杠结构1与前下防护横梁的配合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如图2至图3所示,该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保险杠结构1及前下防护横梁。其中,保险杠结构1包括面壳部11、第一弯曲部12及第二弯曲部13。其中,上述第一弯曲部12及第二弯曲部13分别固定连接于面壳部11的左右两侧,且第一弯曲部12及第二弯曲部13均朝向车辆的驾驶室弯曲。面壳部11上开设有散热孔14,以供车头内的散热器散热。可选地,保险杠结构1上还可以设有灯孔15,灯孔15可以位于面壳部11上,或者,灯孔5的一部分位于面壳部11上,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弯曲部12或第二弯曲部13上。
如图2所示,前下防护横梁包括防护支架(图中未示出)及横梁部2。其中,防护支架的一端与车辆的纵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横梁部2包括平缓部21、第一弧部22及第二弧部23。具体的,平缓部21与防护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且平缓部21与面壳部1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也即是,在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上,平缓部21与面壳部11上下正对。第一弧部22及第二弧部23分别固定连接于平缓部21的两端,且第一弧部22的弧度与第一弯曲部12的弧度相同,第二弧部23的弧度与第二弯曲部13的弧度相同。其中,第一弧部22的弧度可以理解为其弯曲的弧度,也即是,第一弧部22的弯曲程度;类似地,第二弧部23的弧度、第一弯曲部12的弧度及第二弯曲部13的弧度可以参考第一弧部22的弧度的含义,本实施例不作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前下防护总成,第一弧部22的弯曲程度与第一弯曲部12的弯曲程度相同,第二弧部23的弯曲程度与第二弯曲部13的弯曲程度相同,且平缓部21与面壳部1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使得车辆前部受到撞击时,平缓部21与面壳部11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抵抗撞击,使得保险杠结构1与前下防护横梁的整体结构能够具有较强的强度,受到撞击时形变能够较小,进而达到保护驾驶室的目的,提高了前下防护总成的安全性能,进而提高了车辆整体的安全性能。也即是,本实施例中的前下防护横梁可以作为保险杠结构1的一部分,以与保险杠结构1具有同样的功能。
可选地,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平缓部21的长度与面壳部11的长度相同,也即是,保险杠结构1两侧弯曲的起始位置与横梁部2两端弯曲的起始位置一致,保证了平缓部21与面壳部11的一致性,进而提高了前下防护横梁与保险杠结构1形状的一致性,以能够同时抵抗撞击力。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弧部22的第一端面221与第一弯曲部12的第二端面121平齐,也即是,第一端面221与第二端面12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一弧部22的弯曲程度与第一弯曲部12的弯曲程度一致,且第一弧部22的起始位置与第一弯曲部12的起始位置也一致,当第一弧部22的第一端面221与第一弯曲部12的第二端面12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时,可以推出第一弧部22的形状与第一弯曲部12的形状相同的结论,进而使得车辆前部受到一侧的撞击时,第一弧部22能够与第一弯曲部12作为一个整体抵抗撞击力,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其中,第一端面221为第一弧部22未与平缓部2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第二端面121为第一弯曲部12未与面壳部1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
类似地,第二弧部23的第三端面与第二弯曲部13的第四端面平齐,也即是,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二弧部23的弯曲程度与第二弯曲部13的弯曲程度一致,且第二弧部23的起始位置与第二弯曲部13的起始位置也一致,当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时,可以推出第二弧部23的形状与第二弯曲部13的形状相同的结论,进而使得车辆前部受到另一侧的撞击时,第二弧部23能够与第二弯曲部13作为一个整体抵抗该撞击力,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其中,第三端面为第二弧部23未与平缓部2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第四端面为第二弯曲部13未与面壳部1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保险杠结构1的整体强度,面壳部11、第一弯曲部12及第二弯曲部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即是,面壳部11、第一弯曲部12及第二弯曲部13能够在同一次制造工艺中制成。类似地,为了进一步保证横梁部2的整体强度,平缓部21、第一弧部22及第二弧部23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弯曲部12与第一弧部22之间、第二弯曲部13与第二弧部23之间以及面壳部11与平缓部21之间的距离为0~5厘米。也即是,第一弯曲部12与第一弧部22在竖直方向上可以接触,或者,第一弯曲部12与第一弧部22在竖直方向上还可以间隔设置。类似地,第二弯曲部13与第二弧部23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可以接触或间隔设置,面壳部11与平缓部21之间可以接触或间隔设置。其中,图2是面壳部11与平缓部21之间接触的示意图。
可选地,下防护总成还可以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及第三加强筋。其中,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面壳部11的内侧,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平缓部21的内侧,第一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面壳部11及平缓部21的强度,还能够防止面壳部11与平滑部21因受到撞击而分离的几率。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弯曲部12的内侧,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弧部22的内侧,第二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一弯曲部12及第一弧部22的强度,还能够防止第一弯曲部12与第一弧部22因受到撞击而分离的几率。第三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弯曲部13的内侧,第三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弧部23的内侧,第三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二弯曲部13及第二弧部23的强度,还能够防止第二弯曲部13与第二弧部23因受到撞击而分离的几率。
可选地,前下防护横梁还包括两个连接部。其中,一个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弧部22固定连接,一个连接部的另一端与纵梁连接,另一个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弧部23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部的另一端与纵梁连接。连接部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弧部22及第二弧部23也能够与纵梁连接,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弧部22及第二弧部23的防撞性能。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纵梁如上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中,前下防护总成的防护支架与纵梁的前端部固定连接。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险杠结构(1),包括面壳部(11)、第一弯曲部(12)及第二弯曲部(13),所述第一弯曲部(12)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3)分别连接于所述面壳部(11)的两侧,所述面壳部(11)上开设有散热孔(14);
前下防护横梁,包括防护支架及横梁部(2),所述防护支架的一端与车辆的纵梁连接,所述横梁部(2)包括平缓部(21)、第一弧部(22)及第二弧部(23),所述平缓部(21)与所述防护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平缓部(21)与所述面壳部(1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所述第一弧部(22)及所述第二弧部(23)分别连接于所述平缓部(21)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弧部(22)的弧度与所述第一弯曲部(12)的弧度相同,所述第二弧部(23)的弧度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3)的弧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平缓部(21)的长度与所述面壳部(11)的长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部(22)的第一端面(221)与所述第一弯曲部(12)的第二端面(121)平齐,所述第一端面(221)为所述第一弧部(22)未与所述平缓部(2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121)为所述第一弯曲部(12)未与所述面壳部(1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部(23)的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3)的第四端面平齐,所述第三端面为所述第二弧部(23)未与所述平缓部(2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四端面为所述第二弯曲部(13)未与所述面壳部(1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部(11)、所述第一弯曲部(12)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3)为一体成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缓部(21)、所述第一弧部(22)及所述第二弧部(23)为一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2)与所述第一弧部(22)之间、所述第二弯曲部(13)与所述第二弧部(23)之间以及所述面壳部(11)与所述平缓部(21)之间的距离为0~5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及第三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面壳部(11)的内侧,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平缓部(21)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2)的内侧,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弧部(22)的内侧,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曲部(13)的内侧,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弧部(23)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防护横梁还包括两个连接部,一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弧部(22)固定连接,一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另一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弧部(23)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下防护总成,所述前下防护总成的防护支架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
CN202021840588.9U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2921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0588.9U CN212921413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0588.9U CN212921413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21413U true CN212921413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0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0588.9U Active CN212921413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214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7364B2 (en) Rear structure of a vehicle body
CN102126473A (zh)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CN101600591B (zh) 车辆车门结构
CN110304146B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车架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
CN211731294U (zh) 前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921413U (zh)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及车辆
KR20080010639A (ko) 자동차용 범퍼 보강부재
CN212073691U (zh) 一种新结构电池包防护梁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
CN217496273U (zh) 车身前端碰撞结构与汽车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0881978U (zh) 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防撞板
CN212172147U (zh) 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
CN114954325A (zh) 防撞梁和车辆
CN220430307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0027614U (zh) 风窗横梁结构、风窗结构及车辆
CN109292006B (zh) 汽车翼子板安装装置
CN218400717U (zh) 一种汽车的支撑防护梁
CN216102387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114506200A (zh) 电池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17554031U (zh) 电池包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2098736U (zh) 防撞梁及车辆
CN220076315U (zh) 一种提升小偏置碰撞性能的前防撞梁总成
CN216128329U (zh) 一种汽车配件前纵梁
CN218112558U (zh) 防撞横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