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02450U -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 Google Patents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02450U
CN212902450U CN202021747837.XU CN202021747837U CN212902450U CN 212902450 U CN212902450 U CN 212902450U CN 202021747837 U CN202021747837 U CN 202021747837U CN 212902450 U CN212902450 U CN 2129024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group
supply pip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478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智勇
何汉昭
梁达辉
吴耀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4783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024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024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024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括:箱体、风管组及送风组。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板,相对设置的顶面板与底面板,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离体。当需要对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链夹装置等进行维修清洁等操作时,可以将门打开,然后将风管组与送风组拆开,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当箱体内的维护清洁等操作结束后,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的开口送入到箱体中与送风组组装在一起即可。如此,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并开展维护工作,操作较为方便。

Description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生产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背景技术
薄膜生产线烘箱用于为高分子薄膜提供合适的工艺条件,使其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拉伸、热定型、冷却等的处理过程。传统技术中,烘箱单元沿薄膜移动方向的侧部均设置有静压箱,采用所构成的内部空间均匀满布对流风道的设计构思,可实现热气流到薄膜热交换区的距离较短,也能使上下风管组尽可能沿线覆盖薄膜各个区域,通过其紧凑的结构更可适应于窄体烘箱单元(也即长度尺寸较小的烘箱单元,长度尺寸具体例如为短于2m)。然而,需要维护人员对薄膜生产线烘箱的箱体内部进行定期保养维护时,由于烘箱单元的内部密布紧固安装了静压箱及对流管道,尤其是对于窄体烘箱单元,工作人员较难进入到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即使进入到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也没有操作空间开展烘箱单元内部的维护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它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并开展维护工作。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捷维护烘箱单元,所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板,相对设置的顶面板与底面板,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离体,所述侧面板、所述隔离体均与所述顶面板相连,所述侧面板、所述隔离体还均与所述底面板相连,所述侧面板、所述隔离体、所述顶面板及所述底面板围成所述箱体,至少一个所述侧面板上设有开口,及可打开地设置于开口处的门;风管组、送风组及移动组件,所述风管组的进风口与所述送风组的出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风管组包括送风管,所述送风管通过所述移动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并能从所述开口抽离出所述箱体。
上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当需要对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链夹装置等进行维修清洁等操作时,可以将门打开,然后将风管组与送风组拆开,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当箱体内的维护清洁等操作结束后,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的开口送入到箱体中与送风组组装在一起即可。如此,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并开展维护工作,操作较为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轨与移动件,所述横向轨的设置方向与所述送风管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横向轨上,所述移动件与所述送风管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纵向轨与滑动件,所述纵向轨沿着薄膜的输送方向设置,所述滑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纵向轨上,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横向轨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组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箱体中,两个所述风管组之间的间隔用于穿过进行加工处理的所述薄膜;所述移动组件分为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风管组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面板上与所述送风管的进风端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所述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组包括回风罩,静压箱,设置于所述静压箱上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回风罩或所述静压箱上的加热器,所述静压箱设有回风口与出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罩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组的送风管分为第一送风管与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面向薄膜的管壁上均设有若干个通风口;所述送风组分为第一送风组与第二送风组,所述第一送风组位于所述第一送风管一端的侧部及所述第二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组与所述第一送风管一端的侧部相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二送风组位于所述第二送风管一端的侧部及所述第一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送风组与所述第二送风管一端的侧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送风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依次交替布置,所述第一送风组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组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的至少一个直管,所述直管面向所述薄膜的管壁上设有通风口,至少一个所述直管的一端、所述第一送风管的进风端均与所述第一送风组的出风口相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直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送风管的进风端均与所述第二送风组的出风口相连通。
一种薄膜生产线烘箱,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两个以上所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依次设置。
上述的薄膜生产线烘箱,当需要对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链夹装置等进行维修清洁等操作时,可以将门打开,然后将风管组与送风组拆开,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当箱体内的维护清洁等操作结束后,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的开口送入到箱体中与送风组组装在一起即可。如此,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并开展维护工作,操作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省略掉顶面板、底面板及其中一个隔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上下两个风管组共用第一送风组、第二送风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第一送风管、第二送风管均为两个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第一送风管与第二送风管之间设有两个直通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10、风管组;11、第一送风管;12、第二送风管;13、通风口;14、第一连接管件;15、第二连接管件;16、直管;17、第三连接管件;18、第四连接管件;20、第一送风组;21、第一回风罩;22、第一静压箱;23、第一风机;24、第一加热器;30、第二送风组;31、第二回风罩;32、第二静压箱;33、第二风机;34、第二加热器;40、侧面板;41、第一门;42、第二门;50、隔离体;61、第一横向轨;62、第一移动件;63、第一纵向轨;64、第一滑动件;71、第二横向轨;72、第二移动件;73、第二滑动件;100、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与图2,图1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省略掉顶面板、底面板及其中一个隔离体5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出了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括:箱体、风管组10及送风组。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板40,相对设置的顶面板与底面板(顶面板、底面板在图中均未示意出来),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离体50。侧面板40、隔离体50均与顶面板相连,侧面板40、隔离体50还均与底面板相连,侧面板40、隔离体50、顶面板及底面板围成箱体。至少一个侧面板40上设有开口,及可打开地设置于开口处的门。风管组10的进风口与送风组的出风口可拆卸连接。风管组10包括送风管。送风管可移动地设置于箱体中,且送风管能够从开口抽离出箱体。
上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当需要对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链夹装置等进行维修清洁等操作时,可以将门打开,然后将风管组10与送风组拆开,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40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当箱体内的维护清洁等操作结束后,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40的开口送入到箱体中与送风组组装在一起即可。如此,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并开展维护工作,操作较为方便。
进一步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还包括移动组件。送风管通过移动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箱体内并能从开口抽离出箱体。如此,通过移动组件,能便于移动送风管到箱体外,或者移动到箱体内。
进一步地,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轨与移动件。横向轨的设置方向与送风管的轴线方向相同,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横向轨上,移动件与送风管相连。移动件为一个以上,例如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不限定数量。如此,推拉送风管时,送风管沿着横向轨移动,便可以从箱体中抽离出来。
进一步地,移动组件还包括纵向轨与滑动件。纵向轨沿着薄膜100的输送方向设置,也就是垂直于第一送风管11的轴线方向,滑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纵向轨上,滑动件与横向轨相连。具体而言,滑动件为一个以上,例如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不限定数量。如此,可以沿着纵向轨的方向移动横向轨,从而能相应调整送风管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能实现送风管远离或靠近于送风组,便于对送风管进行拆装操作,能避免送风管的进风端被侧面板40抵触而不能穿过开口,无法移出到箱体外的现象。
请图1至图3,图3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上下两个风管组10共用第一送风组20、第二送风组30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风管组10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箱体中,两个风管组10之间的间隔用于穿过进行加工处理的薄膜100。移动组件分为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二移动组件,第一移动组件、第二移动组件分别与两个风管组10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而言,两个风管组10呈上下间隔设置,位于上面的风管组10的下侧管壁上设置有通风口13,朝向下方出风并吹向薄膜100的上侧表面,位于下面的风管组10的上侧管壁上设置有通风口13,朝向上方出风并吹向薄膜100的下侧表面,从而能实现薄膜100的上下侧面均接触到热风,受热较为均匀,能保证薄膜100产品的加工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管组10的送风管分为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面向薄膜100的管壁上均设有若干个通风口13。送风组分为第一送风组20与第二送风组30,第一送风组20位于第一送风管11一端的侧部及第二送风管1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送风组20与第一送风管11一端的侧部相连通,第一送风管11的另一端为封闭端。第二送风组30位于第二送风管12一端的侧部及第一送风管1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送风组30与第二送风管12一端的侧部相连通,第二送风管12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及图2,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组件为两个,两个第一移动组件分别与两个第一送风管1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送风管11通过第一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箱体中。如此,通过第一移动组件,能便于移动第一送风管11,在箱体中进行拆装第一送风管11。
同样地,第二移动组件,两个第二移动组件分别与两个第二送风管12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送风管12通过第二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箱体中。如此,通过第二移动组件,能便于移动第二送风管12,在箱体中进行拆装第二送风管12。
请参阅图1及图2,更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横向轨61与第一移动件62。第一横向轨61的设置方向与第一送风管11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一移动件6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横向轨61上,第一移动件62与第一送风管11相连。第一移动件62为一个以上,例如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不限定数量。如此,推拉第一送风管11时,第一送风管11沿着第一横向轨61移动,便可以从箱体中抽离出来。
同样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横向轨71与第二移动件72。第二横向轨71的设置方向与第二送风管12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二移动件7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横向轨71上,第二移动件72与第二送风管12相连。第二移动件72为一个以上,例如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不限定数量。如此,推拉第二送风管12时,第二送风管12沿着第二横向轨71移动,便可以从箱体中抽离出来。
请参阅图1及图2,更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纵向轨63与第一滑动件64。第一纵向轨63沿着薄膜100的输送方向设置,也就是垂直于第一送风管11的轴线方向,第一滑动件64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纵向轨63上,第一滑动件64与第一横向轨61相连。第一滑动件64为一个以上,例如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不限定数量。如此,可以沿着第一纵向轨63的方向移动第一横向轨61,从而能相应调整第一送风管11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能实现第一送风管11远离或靠近于第一静压箱22,便于对第一送风管11进行拆装操作,便于使得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被侧面板40抵触而无法移出到箱体外。
同样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二纵向轨与第二滑动件73。第二纵向轨沿着薄膜100的输送方向设置,也就是垂直于第二送风管12的轴线方向,第二滑动件73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纵向轨上,第二滑动件73与第二横向轨71相连。第二滑动件73为一个以上,例如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不限定数量。如此,可以沿着第二纵向轨的方向移动第二横向轨71,从而能相应调整第二送风管12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能实现第二送风管12远离或靠近于第二静压箱32,便于对第二送风管12进行拆装操作,便于使得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被侧面板40抵触而无法移出到箱体外。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纵向轨63与第二纵向轨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轨,也可以是共用同一个轨,当共用同一个轨时,能实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结构更加简单。如图1所示,第一纵向轨63与第二纵向轨为共同一个轨。
进一步地,第一纵向轨63、第二纵向轨均固定设置于箱体内。具体例如,第一纵向轨6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前后两个隔离体50上,第二纵向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前后两个隔离体50上。
此外,具体而言,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水平错位布置,第一送风管11内的风流方向与第二送风管12内的风流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水平错位设置中的“水平设置”指的是,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并列设置在一起,且第一送风管11的两个端面均分别与第二送风管12的两个端面相互错开形成间隔,第一送风管11的端面与第二送风管12的端面没有对齐处于同一个面上。
上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第一送风组20将热风通过第一送风管11的一端送入到第一送风管11中,由第一送风管11的通风口13向外排放吹向薄膜100,第二送风组30将热风通过第二送风管12的一端送入到第二送风管12中,由第二送风管12的通风口13向外排放吹向薄膜100。由于第一送风管11内的热风温度随着流动方向逐渐变低,第二送风管12内的热风温度随着流动方向逐渐变低,也就是说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即与第一送风组20相连的端部)处的热风温度高于第一送风管11的封闭端,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即与第二送风组30相连的端部)处的热风温度高于第二送风管12的封闭端。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11内的热风流动方向与第二送风管12内的热风流动方向相反,起到热风热量错位补偿的效果,能实现薄膜100对应于风管组10的部位受热均匀,从而能保证薄膜100产品的加工质量。此外,由于第一送风组20位于第一送风管11一端的侧部及第二送风管1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送风组20与第一送风管11一端的侧部相连通,使得第一送风组20与第一送风管11构成类似“L”形的布置形式,这样也便于单独地将第一送风管11进行拆卸并抽出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外部,同时也便于将第一送风管11送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与第一送风组20进行组装连接;同样地,第二送风组30位于第二送风管12一端的侧部及第一送风管1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送风组30与第二送风管12一端的侧部相连通,使得第二送风组30与第二送风管12构成类似“L”形的布置形式,这样也便于单独地将第二送风管12进行拆卸并抽出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外部,同时也便于将第二送风管12送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与第二送风组30进行组装连接。另外,风管组10、第一送风组20与第二送风组30总体为双“L”形并呈“69”式布置于箱体中,结构布置较为紧凑,占用空间较小。
请参阅图1,图1中示意出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的第一送风组20与第二送风组30均为两个。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组20与第二送风组30均为两个,两个第一送风组20与两个风管组10一一对应设置,两个第二送风组30与两个风管组10一一对应设置。如此,两个第一送风组20的风压、风速、热风温度可以相互独立,单独调整,两个第二送风组30的风压、风速、热风温度可以相互独立,单独调整。
请再参阅图3,图3中示意出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的第一送风组20与第二送风组30均为一个。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组20与第二送风组30均为一个,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分别与两个风管组10的第一送风管11一一对应连通,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分别与两个风管组10的第二送风管12一一对应连通。具体而言,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具体例如为两个,第一送风组20的两个出风口与两个风管组10的第一送风管11一一对应连通,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具体例如为两个,第二送风组30的两个出风口与两个风管组10的第二送风管12一一对应连通。如此,通过一个第一送风组20与一个第二送风组30进行工作,可以为两个风管组10同步进行送风,能简化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结构,降低装置成本。
请参阅图4,图4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第一送风管11、第二送风管12均为两个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11为至少两个,第二送风管12为至少两个。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依次交替布置,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相连通,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的数量均不进行限定,均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其它数量。当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含的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的数量越多时,便捷维护烘箱单元沿着薄膜100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将越大,由于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各个部位温度均匀,因此长度相对较长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适合于热定型段及冷却段(热定型段及冷却段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当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含的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的数量较少时,例如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的数量均为一个,便捷维护烘箱单元沿着薄膜100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将减小,能在最佳的风速、风压的交错热风环境下实现其长度尺寸大幅减小(长度尺寸可减少到传统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50%,即减少后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长度为1.5米),从而满足薄膜100加工处理时(例如预热加工处理)需要沿线单元间的温度梯度缓变的需要。
具体而言,为了便于实现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相连通,便捷维护烘箱单元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送风组20与至少两个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之间的第一连接管件14,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与第一连接管件14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一连接管件14的至少两个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一一对应连通。同样地,为了便于实现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相连通,便捷维护烘箱单元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送风组30与至少两个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件15。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与第二连接管件15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件15的至少两个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一一对应连通。
请参阅图5,图5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之间设有两个直管16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风管组10还包括设于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之间的至少一个直管16。直管16面向薄膜100的管壁上设有通风口13,至少一个直管16的一端、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均与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相连通,至少一个直管16的另一端、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均与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直管16与第一送风管11、第二送风管12的区别在于,直管16的两端均可以通风。
本实施例中,直管16的数量均不进行限定,均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其它数量。当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含的直管16的数量越多时,便捷维护烘箱单元沿着薄膜100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将越大,由于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各个部位温度均匀,因此长度相对较长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适合于热定型段及冷却段(热定型段及冷却段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当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含的直管16的数量较少或者没有设置直管16时,便捷维护烘箱单元沿着薄膜100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将减小,以满足薄膜100加工处理时(例如预热加工处理)需要沿线单元间的温度梯度缓变的需要。
具体而言,为了便于实现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一个直管16的一端、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相连通,便捷维护烘箱单元还包括第三连接管件17,第一送风组20的出风口与第三连接管件17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三连接管件17的至少两个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一个直管16的一端、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一一对应连通。同样地,为了便于实现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一个直管16的另一端、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相连通,便捷维护烘箱单元还包括第四连接管件18。第二送风组30的出风口与第四连接管件18的进风口相连通,第四连接管件18的至少两个出风口分别与与至少一个直管16的另一端、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一一对应连通。
请参阅图1、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组20包括第一回风罩21,第一静压箱22,设置于第一静压箱22上的第一风机23,以及设置于第一回风罩21或第一静压箱22上的第一加热器24。第一静压箱22设有第一回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第一回风口与第一回风罩21相连通,第一出风口与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相连通。第二送风组30包括第二回风罩31,第二静压箱32,设置于第二静压箱32上的第二风机33,以及设置于第二回风罩31或第二静压箱32上的第二加热器34,第二静压箱32设有第二回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第二回风口与第二回风罩31相连通,第二出风口与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相连通。如此,第一加热器24、第二加热器34能实现对热气流进行加热,从而对热气流在加热薄膜100过程中的热量流失进行补充,保证热气流的温度为预设范围,从而保证对薄膜100的加工质量。第一加热器24、第二加热器34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加热丝、加热棒、加热管或换热器等等。此外,第一加热器24位于风管组10的一端,第二加热器34位于风管组10的另一端,相对于传统的加热器设置于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顶面中部部位,第一加热器24相对靠近于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第二加热器34相对靠近于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此外,第一送风管11的风流方向与第二送风管12的风流方向相反,这样不仅能实现薄膜100的各部位受热均匀,还能实现将薄膜100的各个部位的温度精确控制在+/-1℃以内,相比于传统的温度精确在+/-2℃左右,大大提高了温度精度,能适用于高端薄膜100的加工制造,保证了薄膜100产品质量。
请参阅图1、图4或图5,进一步地,第一送风组20位于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的一侧,并位于第二送风管1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回风罩21的罩口面向第二送风管12背离于薄膜100所在侧的区域。第二送风组30位于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的一侧,并位于第一送风管1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回风罩31的罩口面向第一送风管11背离于薄膜100所在侧的区域。如此,第一回风罩21的罩口与第二回风罩31的罩口错位相对布置,能较好地实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风分别通过第一回风罩21回流到第一送风组20中,以及通过第二回风罩31回流到第二送风组30中,再分别进入到第一送风管11与第二送风管12中,实现错位对流吹向薄膜100。此外,由于第一送风组20位于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的一侧,使得第一送风组20与第一送风管11构成类似“L”形的布置形式,这样也便于单独地将第一送风管11进行拆卸并抽出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外部,同时也便于将第一送风管11送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与第一送风组20进行组装连接;同样地,由于第二送风组30位于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的一侧,使得第二送风组30与第二送风管12构成类似“L”形的布置形式,这样也便于单独地将第二送风管12进行拆卸并抽出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外部,同时也便于将第二送风管12送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中与第二送风组30进行组装连接。
需要解释的是,第一回风罩21的罩口面向第二送风管12背离于薄膜100所在侧的区域指的是,当第二送风管12位于薄膜100的上方区域时,第二送风管12背离于薄膜100的所在侧的区域便为第二送风管12的上侧区域,此时第一回风罩21的罩口面向第二送风管12的上侧区域,能实现第二送风管12的上侧区域的气流吸入到第一回风罩21中;当第二送风管12位于薄膜100的下方区域时,第二送风管12背离于薄膜100的所在侧的区域便为第二送风管12的下侧区域,此时第一回风罩21的罩口面向第二送风管12的下侧区域,能实现第二送风管12的下侧区域的气流吸入到第一回风罩21中。
第二回风罩31的罩口面向第一送风管1背离于薄膜100所在侧的区域的解释类似,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风管组10呈上下间隔地设置于顶面板与底面板之间,第一回风罩21与第二回风罩31均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回风罩21与其中一个第二回风罩31位于其中一个风管组10与顶面板之间的间隔中,另一个第一回风罩21与另一个第二回风罩31位于另一个风管组10与底面板之间的间隔中。
此外,请参阅图1及图2,靠近于第一送风管11进风端的其中一个侧面板40上与第一送风管11进风端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可打开的第一门41。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与第一静压箱22可拆卸连接,第一送风管11可移动地设于箱体内,并可移动到箱体外。靠近于第二送风管12进风端的另一个侧面板40上与第二送风管12进风端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可打开的第二门42。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与第二静压箱32可拆卸连接,第二送风管12可移动地设于箱体内,并可移动到箱体外。如此,当需要对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链夹装置等进行维修清洁等操作时,可以将第一门41打开,然后将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与第一静压箱22拆开,从箱体中移出第一送风管11即可,第一送风管11刚好穿过侧面板40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同样地,可以将第二门42打开,然后将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与第二静压箱32拆开,从箱体中移出第二送风管12即可,第二送风管12刚好穿过侧面板40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由于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与第一门41位置相对,这样打开第一门41后,能方便将第一送风管11从箱体中向外抽出。由于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与第二门42位置相对,这样打开第二门42后,能方便将第二送风管12从箱体中向外抽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门41的开设区域完全覆盖了上下两个风管组10的第一送风管11的进风端,这样打开第一门41,便可以直接看到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送风管11,可以将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送风管11抽离出箱体。具体而言,第一门41的宽度例如为500mm,第一门41的高度例如为1500mm,第一送风管11的宽度例如为300mm,第一送风管11的高度例如为400mm,两个第一送风管11的间隔例如为300mm至400mm。
同样地,第二门42的开设区域完全覆盖了上下两个风管组10的第二送风管12的进风端,这样打开第二门42,便可以直接看到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送风管12,可以将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送风管12抽离出箱体。具体而言,第二门42的宽度例如为500mm,第二门42的高度例如为1500mm,第二送风管12的宽度例如为300mm,第二送风管12的高度例如为400mm,两个第二送风管12的间隔例如为300mm至4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面板40上与送风管的进风端相对应的部位设置开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送风组包括回风罩,静压箱,设置于静压箱上的风机,以及设置于回风罩或静压箱上的加热器。静压箱设有回风口与出风口,回风口与回风罩相连通,出风口与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薄膜100生产线烘箱,包括两个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两个以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依次设置。
上述的薄膜100生产线烘箱,当需要对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内部的链夹装置等进行维修清洁等操作时,可以将门打开,然后将风管组10与送风组拆开,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40的开口抽离出箱体,这样箱体内便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工作人员进入进行维护清洁等操作。当箱体内的维护清洁等操作结束后,使送风管穿过侧面板40的开口送入到箱体中与送风组组装在一起即可。如此,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的箱体内部并开展维护工作,操作较为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可以共用同一个隔离体50,当然也可以各自采用一个隔离体50,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进行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板,相对设置的顶面板与底面板,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离体,所述侧面板、所述隔离体均与所述顶面板相连,所述侧面板、所述隔离体还均与所述底面板相连,所述侧面板、所述隔离体、所述顶面板及所述底面板围成所述箱体,至少一个所述侧面板上设有开口,及可打开地设置于开口处的门;
风管组、送风组及移动组件,所述风管组的进风口与所述送风组的出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风管组包括送风管,所述送风管通过所述移动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并能从所述开口抽离出所述箱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轨与移动件,所述横向轨的设置方向与所述送风管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横向轨上,所述移动件与所述送风管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纵向轨与滑动件,所述纵向轨沿着薄膜的输送方向设置,所述滑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纵向轨上,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横向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组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箱体中,两个所述风管组之间的间隔用于穿过进行加工处理的薄膜;所述移动组件分为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风管组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板上与所述送风管的进风端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所述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包括回风罩,静压箱,设置于所述静压箱上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回风罩或所述静压箱上的加热器,所述静压箱设有回风口与出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罩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组的送风管分为第一送风管与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面向薄膜的管壁上均设有若干个通风口;所述送风组分为第一送风组与第二送风组,所述第一送风组位于所述第一送风管一端的侧部及所述第二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组与所述第一送风管一端的侧部相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二送风组位于所述第二送风管一端的侧部及所述第一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送风组与所述第二送风管一端的侧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送风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依次交替布置,所述第一送风组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组的出风口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送风管的进风端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的至少一个直管,所述直管面向所述薄膜的管壁上设有通风口,至少一个所述直管的一端、所述第一送风管的进风端均与所述第一送风组的出风口相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直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送风管的进风端均与所述第二送风组的出风口相连通。
10.一种薄膜生产线烘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以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两个以上所述便捷维护烘箱单元依次设置。
CN202021747837.XU 2020-08-20 2020-08-20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Active CN2129024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7837.XU CN212902450U (zh) 2020-08-20 2020-08-20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7837.XU CN212902450U (zh) 2020-08-20 2020-08-20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02450U true CN212902450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47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47837.XU Active CN212902450U (zh) 2020-08-20 2020-08-20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024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1867B2 (en)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preheating a continuously moving steel strip
FI79083B (fi) Foe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er att boeja glasskivor i horisontalt laege.
CN107627447A (zh) 一种多腔室的轨道板蒸汽养护窑
US9809909B2 (en) Fiber oxidation oven with multiple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heating systems
GB2108252A (en) Ceramic roller-hearth kiln with controlled combustion and cooling
CN212902450U (zh)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便捷维护烘箱单元
CN111707076B (zh) 薄膜生产线烘箱及热平衡烘箱单元
JP2016513593A (ja) ブロー成形機のための母材加熱用ダクト
CN105198197A (zh) 一种钢化玻璃生产线
CN108437188B (zh) 一种玻化微珠保温板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CN214021786U (zh) 一种烘干固化炉
CN212606298U (zh) 一种变温箱
US10458710B2 (en) Supply plenum for center-to-ends fiber oxidation oven
JP4210833B2 (ja) 連続焼成炉
CN210151161U (zh)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CN102427699B (zh) 箱式机柜内外热交换系统的功能及结构
US3792966A (en) Heating shuttering panels
CN210624747U (zh)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CN218821148U (zh) 一种高温玻璃风冷降温设备
WO2022110166A1 (zh) 一种铝卷带材连续固溶热处理炉的气垫发生器
CN220912000U (zh) 一种热风排胶炉
CN211120664U (zh) 一种便于通风的新型节能型梭式窑
CN108308223A (zh) 一种连续式醒发装置的温湿控制装置
JP2019152407A (ja) 環境形成装置、環境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熱処理装置
CN211084621U (zh) 用于陶瓷真空管金属化产品的卧式烘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