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51161U -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51161U
CN210151161U CN201920746697.5U CN201920746697U CN210151161U CN 210151161 U CN210151161 U CN 210151161U CN 201920746697 U CN201920746697 U CN 201920746697U CN 210151161 U CN210151161 U CN 210151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guide
temperature
mu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466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束东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ong Feng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Fengdong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ong F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ong F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ong F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466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51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51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51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控导风系统,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该温控导风系统包括炉本体、支撑传送装置、导风马弗、温控装置和导流风机,支撑传送装置设置在炉本体的底部并具有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表面,导风马弗容置在炉本体内,温控装置设置在导风马弗上,用于调节导风马弗内部的温度;导流风机设置在导风马弗上,用于驱动导风马弗内部的空气流动;导风马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相对设置,用于向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出风。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控导风系统,能够使得工件的上部的受热/冷却和下部的受热/冷却均匀,提高了热处理/冷处理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对钢带(板)(或者其他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时,由于钢带(板)为连续性进行热处理,所以对钢带(板)的加热主要是靠辐射加热或者正面吹气循环的方式,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个加热不均匀的现象。
现有的加热方法中,辐射加热在靠近辐射管的地方温度较高,远离辐射管的地方温度较低,即使使用搅拌循环,也无法解决钢带(板)上部的受热和下部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导风系统,能够使得钢带(板)上部的受热/冷却和下部的受热/冷却均匀,提高热处理/冷处理质量。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包括炉本体、支撑传送装置、导风马弗、温控装置和导流风机,支撑传送装置设置在炉本体的底部并具有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表面,导风马弗容置在炉本体内,温控装置设置在导风马弗上,用于调节导风马弗内部的温度;导流风机设置在导风马弗上,用于驱动导风马弗内部的空气流动;导风马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相对设置,用于向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出风。
进一步地,导风马弗包括壳体、出风结构和入风结构,壳体内具有导风通道,温控装置设置在壳体上并伸入导风通道,出风结构和入风结构分别设置在壳体的两端,且出风结构和入风结构分别与输送表面的两端相对设置,出风结构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均与导风通道连通,入风结构上开设有与导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入风口。
进一步地,入风结构上还开设有第二入风口,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送风部与入风部,温控装置设置在送风部与入风部之间,出风结构与送风部远离温控装置的一端连接,入风结构与入风部远离温控装置的一端连接,送风部呈喇叭状,且送风部靠近出风结构的宽度小于入风部远离出风结构的宽度。
进一步地,出风结构包括分隔板和出风调节板,分隔板设置在导风通道内并将导风通道分隔成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连通,出风调节板与分隔板铰接,用于调节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导流风机设置在导风马弗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支撑传送装置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托辊,多个支撑托辊的支撑侧共同形成输送表面,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均与多个支撑托辊的输送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沿多个支撑托辊的输送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为多个,相邻两个支撑托辊之间形成传热间隙,多个第二出风口与多个传热间隙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温控装置为加热装置或冷却装置。
进一步地,温控导风系统还包括测温热电偶,测温热电偶设置在炉本体的顶部并向下贯穿导风马弗,用于测量工件的温度。
一种热处理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温控导风系统,温控导风系统包括炉本体、支撑传送装置、导风马弗、温控装置和导流风机,支撑传送装置设置在炉本体的底部并具有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表面,导风马弗容置在炉本体内,温控装置设置在导风马弗上,用于调节导风马弗内部的温度;导流风机设置在导风马弗上,用于驱动导风马弗内部的空气流动;导风马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相对设置,用于向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出风。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控导风系统,将支撑传送装置设置在炉本体的底部并具有输送表面,导风马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输送表面的上下两侧相对设置。在实际温控过程中,将工件放置在支撑传送装置的输送表面上进行输送,在导流风机的作用下,导风马弗内部的空气在经过温控装置加热或者冷却后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喷出,并沿着工件的上下表面移动,从而对工件实现上下表面同时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的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控导风系统,能够使得工件的上部的受热/冷却和下部的受热/冷却均匀,提高了热处理/冷处理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导风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导风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导风系统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Ⅳ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热处理设备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热处理设备第二视角的结构上示意图。
图标:100-温控导风系统;110-炉本体;130-支撑传送装置;131-输送表面;133-支撑导辊;150-导风马弗;151-壳体;151a-送风部;151b-入风部;153-出风结构;153a-分隔板;153b-出风调节板;155-入风结构;156-第一出风口;157-第二出风口;158-第一入风口;159-第二入风口;170-温控装置;180-导流风机;190-测温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导风系统100,包括炉本体110、支撑传送装置130、导风马弗150、温控装置170、导流风机180和测温热电偶190,支撑传送装置130设置在炉本体110的底部并具有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表面131,导风马弗150容置在炉本体110内,温控装置170设置在导风马弗150上,用于调节导风马弗150内部的温度;导流风机180设置在导风马弗150上,用于驱动导风马弗150内部的空气流动;导风马弗15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分别与输送表面131的上下两侧相对设置,用于向输送表面131的上下两侧出风。测温热电偶190设置在炉本体110的顶部并向下贯穿导风马弗150,用于测量工件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70为加热装置,该温控导风系统100为加热导风系统,用于对工件进行热处理工艺,具体地,加热装置安装在炉本体110上并向下伸入到导风马弗150内部,从而使得加热元件位于循环气流系统中,对气流进行加热,使得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吹出热风。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70也可以采用冷却装置,该温控导风系统100为冷却导风系统,用于对工件进行冷处理工艺,同时能够保证工件冷却效果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工件为钢板或者钢带,钢带(板)铺设在支撑传送装置130的输送表面131上进行输送作业,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可分别向着钢带(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出风,从而同时对钢带(板)的上下表面进行加热,从而保证了钢带(板)的上下部同时受热,提高了钢带(板)的受热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风机180为离心风机,能够充分驱使导风马弗150内部的空气流动。当然,此处导流风机180也可以是贯流风机等其他类型的风机,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导风马弗150包括壳体151、出风结构153和入风结构155,壳体151内具有导风通道,温控装置170设置在壳体151上并伸入导风通道,出风结构153和入风结构155分别设置在壳体151的两端,且出风结构153和入风结构155分别与输送表面131的两端相对设置,出风结构15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第一出风口156与第二出风口157均与导风通道连通,入风结构155上开设有与导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入风口158和与导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入风口159,第一入风口158和第二入风口159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相对设置并分设在支撑传送装置130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在炉本体110的阻挡作用下,壳体151、出风结构153、入风结构155以及炉本体110的底壁共同围成了一个加热空腔,支撑传送装置130设置在该加热空腔中,出风结构153和入风结构155分别设置在支撑传送装置130的左右两侧,从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喷出的空气依次从钢带(板)的上侧表面和下侧表面向着右侧移动,对钢带(板)进行加热处理,保证钢带(板)的宽度方向上受热均匀,同时保证钢带(板)的上部受热和下部受热一致,保证在厚度方向上受热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马弗150采用一体式构造,即壳体151、出风结构153和入风结构155一体成型,壳体151的两端向下并向内弯曲形成出风结构153和入风结构155。从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喷出的热空气在对钢带(板)进行加热后再从第一入风口158和第二入风口159进入到壳体151内的导风通道,从而形成热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入风结构155上也可以只设置有一个第一入风口158,第一入风口158同时收集对钢带(板)的上侧表面和下侧表面进行热处理后的空气,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第一入风口158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大,能够尽可能地将空气重新吸入到壳体151内部。
壳体151包括送风部151a与入风部151b,温控装置170设置在送风部151a与入风部151b之间,出风结构153与送风部151a远离温控装置170的一端连接,入风结构155与入风部151b远离温控装置170的一端连接,送风部151a呈喇叭状,且送风部151a靠近出风结构153的宽度小于入风部151b远离出风结构153的宽度。通过将送风部151a扁化拉长,使得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在钢带(板)的长度方向上出风均匀,保证钢带(板)的长度方向上受热均匀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风机180设置在导风马弗150远离第一出风口156的一端。具体地,导流风机180的外部附件设置在炉本体110上,导流风机180设置在壳体151上并伸入到壳体151内部,且导流风机180设置在靠近入口结构处,更便于在入口处形成负压引导循环气流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传送装置13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托辊,多个支撑托辊的支撑侧共同形成输送表面131,第一出风口156的出风方向和第二出风口157的出风方向均与多个支撑托辊的输送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156沿多个支撑托辊的输送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157为多个,相邻两个支撑托辊之间形成传热间隙,多个第二出风口157与多个传热间隙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56为整体开口结构,第二出风口157为分散开口结构,同时第一入风口158也呈整体开口结构,第二入风口159也为分散开口结构,多个第二入风口159与多个第二出风口157一一对应设置,均匀布置在相邻支撑托辊的间隙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均垂直于钢带的前进方向,该加热导风系统为垂直于钢带(板)的移动方向布置,根据钢带(板)的热处理工艺要求可以进行不断的累加而不受设备长度方向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热电偶190从炉顶穿过壳体151后插到钢带(板)上部适当位置,并且测温热电偶190与加热装置电连接,加热装置可根据测温热电偶190采集的温度反馈信号改变加热温度,进而能够精准地控制钢带(板)的实际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测温热电偶190与加热装置之间的电控原理与现有的反馈电路原理一致,在此不过多描述。
参见图4,出风结构153包括分隔板153a和出风调节板153b,分隔板153a设置在导风通道内并将导风通道分隔成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分别与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连通,出风调节板153b与分隔板153a铰接,用于调节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的出风量。
具体地,分隔板153a向下向内弯曲并在末端分成两段,分别用于组成第一出风口156的下部和第二出风口157的上部。出风调节板153b向着导风通道中部延伸并与出风方向相垂直设置,能够通过改变与分隔板153a之间的夹角来改变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的宽度占比,具体地,当出风调节板153b向上调节时,第一出风通道宽度增大,从而提高了第一出风口156的出风量,当出风调节板153b向下调节时,第二出风通道宽度增大,从而提高了第二出风口157的出风量,进而能够调节钢带(板)上下两侧热风的流量,保证钢带(板)的上下两侧保持受热均匀,温度一致。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导风系统100,其工作原理如下:待处理钢带(板)在支撑托辊上部移动,循环热风从导风马弗150的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粗来以后,分别沿着钢带(板)上下两层向右侧移动,在右侧经过导风马弗150的第一入风口158和第二入风口159后重新进入导风马弗150,经过导流风扇离心甩出后沿导风马弗150的壳体151经过加热装置后继续前行,在到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实现下一个循环。
本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导风系统100具有以下效果:导风马弗150上设置导流风机180,经过导流风机180搅拌均匀后通过扁化拉长出风口,即第一出风口156呈整体开口结构,第二出风口157呈分散设置,使得钢带(板)的长度方向上受热均匀一致,并且加热时热空气从钢带(板)的一端往另一端流动,故在宽度方向上钢带(板)受热均匀,同时通过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分别沿钢带(板)的上下侧流动加热,并能够通过出风调节板153b调节风量,故在厚度方向上钢带(板)受热均匀,钢带(板)的上下板面受热均匀,温度一致,实现了钢带(板)的各处受热均匀。此外,通过更换加热装置为冷却装置,本装置可以用成热处理设备的冷却工位,确保冷却效果均匀。同时由于采用垂直于钢带(板)的前进方向,所以根据钢带(板)的热处理工艺要求可以进行不断的累加而不必考虑设备长度方向的限制。
第二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处理设备(图中未标号),包括输送安装轨道(图中未标号)和至少一个温控导风系统100,其中温控导风系统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导风系统100为两个,两个温控导风系统100并列安装在输送安装轨道上。
温控导风系统100包括炉本体110、支撑传送装置130、导风马弗150、温控装置170和导流风机180,支撑传送装置130设置在炉本体110的底部并具有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表面131,导风马弗150容置在炉本体110内,温控装置170设置在导风马弗150上,用于调节导风马弗150内部的温度;导流风机180设置在导风马弗150上,用于驱动导风马弗150内部的空气流动;导风马弗15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第一出风口156和第二出风口157分别与输送表面131的上下两侧相对设置,用于向输送表面131的上下两侧出风。
具体而言,两个温控导风系统100的支撑传送装置130并列设置在输送安装轨道上,钢带(板)依次经过两个支撑传送装置130,从而能够在钢带的长度方向上持续进行加热。
当然,此处温控导风系统100也可以是三个或者四个等,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减,在此不一一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炉本体、支撑传送装置、导风马弗、温控装置和导流风机,所述支撑传送装置设置在所述炉本体的底部并具有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表面,所述导风马弗容置在所述炉本体内,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导风马弗上,用于调节所述导风马弗内部的温度;所述导流风机设置在所述导风马弗上,用于驱动所述导风马弗内部的空气流动;所述导风马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输送表面的上侧相对设置,用于向所述输送表面的上侧出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输送表面的下侧相对设置,用于向所述输送表面的下侧出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马弗包括壳体、出风结构和入风结构,所述壳体内具有导风通道,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伸入所述导风通道,所述出风结构和所述入风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且所述出风结构和所述入风结构分别与所述输送表面的两端相对设置,所述出风结构上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入风结构上开设有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入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结构上还开设有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送风部与入风部,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送风部与所述入风部之间,所述出风结构与所述送风部远离所述温控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入风结构与所述入风部远离所述温控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送风部呈喇叭状,且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出风结构的宽度小于所述入风部远离所述出风结构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分隔板和出风调节板,所述分隔板设置在所述导风通道内并将所述导风通道分隔成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连通,所述出风调节板与所述分隔板铰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出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风机设置在所述导风马弗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传送装置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托辊,多个所述支撑托辊的支撑侧共同形成所述输送表面,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均与多个所述支撑托辊的输送方向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沿多个所述支撑托辊的输送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托辊之间形成传热间隙,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多个所述传热间隙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为加热装置或冷却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导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导风系统还包括测温热电偶,所述测温热电偶设置在所述炉本体的顶部并向下贯穿所述导风马弗,用于测量所述工件的温度。
CN201920746697.5U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Active CN210151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46697.5U CN210151161U (zh)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46697.5U CN210151161U (zh)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51161U true CN210151161U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60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46697.5U Active CN210151161U (zh)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511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4275A (zh) * 2019-05-22 2019-07-12 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4275A (zh) * 2019-05-22 2019-07-12 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4326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nd heating glass sheets on a hot gas cushion
KR101552127B1 (ko) 횡형 열처리장치
JP2010526275A5 (zh)
CN210151161U (zh) 一种温控导风系统
EP2989242B1 (en) Fiber oxidation oven with multiple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heating systems
TW202100478A (zh) 用於玻璃板之回火爐
FI97378B (fi) Menetelmä lämpövaikutusten säätämiseksi ja kohdentamiseksi lasin karkaisu-uunissa ja karkaisu-uuni
CN106766793A (zh) 一种一体式循环热气流气浮加热板带材装置及方法
JPH05296663A (ja) 加熱装置
TWI601623B (zh) Tenter oven and thermoplastic resi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EP2821376B1 (en) Method for heating glass sheet and glass furnace
KR100847758B1 (ko) 얇은 요소의 적어도 한 면위에 유체를 송풍시키는 장치와이와 연계된 송풍 유닛
CN214120738U (zh) 一种隧道炉
CN105198197A (zh) 一种钢化玻璃生产线
JP2008241076A (ja) 加熱方法及び間欠送り式トンネル炉、バッチ炉
KR20190075123A (ko) 오븐을 통과하는 가스의 분배를 위한 배출 노즐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오븐 및 오븐 작동 방법
CN209991716U (zh) 一种定型热风烘箱
CN115245178B (zh) 隧道式烤箱
CN101868427B (zh) 向纤薄玻璃元件的表面上吹送流体的设备及方法
RU2446689C2 (ru) Печь, содержащая множество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х проточных камер
EP3994103A1 (en) Tempering furnace for a glass sheet and a method for heating a glass sheet for tempering
CN214333368U (zh) 一种具有过滤装置的隧道炉
JP6295760B2 (ja) テンターオーブンおよび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0900936B (zh) 一种加热发泡系统
CN211626063U (zh) 辊道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