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42326U - 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842326U CN212842326U CN202021242824.7U CN202021242824U CN212842326U CN 212842326 U CN212842326 U CN 212842326U CN 202021242824 U CN202021242824 U CN 202021242824U CN 212842326 U CN212842326 U CN 2128423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ing
- radiating block
- heat
- block
- water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二散热块和第三散热块,三个散热块结构相同,散热块包括吸热板,所述吸热板内部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吸热板上方贴合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上方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上固定有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与所述第一散热块、第三散热块之间的导水管通过金属波纹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采用三个散热块相互结合,三个散热块之间通过金属波纹管连通,金属波纹管可弯曲可拉伸,能够调节三个散热块的位置,从而将其固定在不同大小的蒸发器上,提高安装的灵活性,同时采用吸热的方式将蒸发器产生的热量吸收,配合水冷风冷一体进行散热,从而快速的冷却蒸发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蒸发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蒸发是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物理过程。一般而言,蒸发器即液态物质转化为气态的物体。工业上有大量的蒸发器,其中应用于制冷系统的蒸发器是其中一种。蒸发器是制冷四大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蒸发器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向液体提供蒸发所需要的热量,促使液体沸腾汽化;蒸发室使气液两相完全分离。蒸发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此需要利用额外的散热冷却装置对其进行散热,但是现有的冷却装置结构单一,使用不方便,在面对不同结构的蒸发器时无法灵活安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具有使用方便、便于安装、冷却效果优越等优点,解决了现有冷却装置安装不方便、冷却效果差等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二散热块和第三散热块,三个散热块结构相同,散热块包括吸热板,所述吸热板内部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吸热板上方贴合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上方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上固定有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与所述第一散热块、第三散热块之间的导水管通过金属波纹管连通,所述第一散热块导水管另一端与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块导水管另一端与出水管连通。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导热板上螺纹连接有四个固定螺丝。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吸热板与所述导热板之间填充有硅脂。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导水管呈蛇形结构。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导水管与吸热板内壁贴紧。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导水管通过管卡与吸热板固定。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蒸发器冷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蒸发器冷却装置,采用三个散热块相互结合,三个散热块之间通过金属波纹管连通,金属波纹管可弯曲可拉伸,能够调节三个散热块的位置,从而将其固定在不同大小的蒸发器上,提高安装的灵活性,同时采用吸热的方式将蒸发器产生的热量吸收,配合水冷风冷一体进行散热,从而快速的冷却蒸发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块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块俯视图。
图中:1、第一散热块;2、第二散热块;3、第三散热块;4、散热风扇;5、散热翅片;6、导热板;7、吸热板;8、固定螺丝;9、金属波纹管;10、进水管;11、导水管;12、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形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1、第二散热块2和第三散热块3,三个散热块结构相同,散热块包括吸热板7,所述吸热板7内部设置有导水管11,所述吸热板7上方贴合有导热板6,所述导热板6上方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5,所述散热翅片5上固定有散热风扇4,所述第二散热块2与所述第一散热块1、第三散热块3之间的导水管11通过金属波纹管9连通,所述第一散热块1导水管11另一端与进水管10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块3导水管11另一端与出水管12连通。
如图1所示,所述导热板6上螺纹连接有四个固定螺丝8,通过固定螺丝8与蒸发器连接固定,所述吸热板7与所述导热板6之间填充有硅脂,硅脂用于填充导热板6与吸热板7之间的缝隙,提高热传递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导水管11呈蛇形结构,增加冷水在导水管11内滞留的时间,给予足够的时间吸收热量,所述导水管11与吸热板7内壁贴紧,所述导水管11通过管卡与吸热板7固定,保证导水管11能够吸收吸热板7表面的热量。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性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根据蒸发器的尺寸,由于第一散热块1、第三散热块3与第二散热块2之间通过金属波纹管9连接,金属波纹管9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伸缩性,可直接水平拉伸第一散热块1、第三散热块3,将整个装置通过导热板6上的固定螺丝8与蒸发器表面平行固定,也可转动第一散热块1、第三散热块3,在面对较窄的蒸发器时,让三个散热块分别固定在三面。固定完成后,向第一散热块1一端的进水管10通入冷水,冷水进入到第一散热块1后,吸收吸热板7表面吸收的热量,随后经过金属波纹管9进入到第二散热块2,将第二散热块2吸热板7表面的热量吸收,最终从出水管12排出,在冷水吸收热量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各个吸热板7的温度,另通过散热翅片5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用散热风扇4将热量吹散,从而达到冷却降温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采用三个散热块相互结合,三个散热块之间通过金属波纹管9连通,金属波纹管9可弯曲可拉伸,能够调节三个散热块的位置,从而将其固定在不同大小的蒸发器上,提高安装的灵活性,同时采用吸热的方式将蒸发器产生的热量吸收,配合水冷风冷一体进行散热,从而快速的冷却蒸发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1)、第二散热块(2)和第三散热块(3),其特征在于:三个散热块结构相同,散热块包括吸热板(7),所述吸热板(7)内部设置有导水管(11),所述吸热板(7)上方贴合有导热板(6),所述导热板(6)上方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5),所述散热翅片(5)上固定有散热风扇(4),所述第二散热块(2)与所述第一散热块(1)、第三散热块(3)之间的导水管(11)通过金属波纹管(9)连通,所述第一散热块(1)导水管(11)另一端与进水管(10)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块(3)导水管(11)另一端与出水管(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6)上螺纹连接有四个固定螺丝(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板(7)与所述导热板(6)之间填充有硅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11)呈蛇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11)与吸热板(7)内壁贴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11)通过管卡与吸热板(7)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2824.7U CN212842326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2824.7U CN212842326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842326U true CN212842326U (zh) | 2021-03-30 |
Family
ID=75178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42824.7U Active CN212842326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842326U (zh)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21242824.7U patent/CN2128423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95992B (zh) | 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微通道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06439756A (zh) | 一种led蛇形环路热管散热器 | |
CN105805873A (zh) | 一种新型节能半导体空气调节模组 | |
CN205825287U (zh) | 一种新型节能半导体空气调节模组 | |
CN212675496U (zh) | 一种两相流电脑散热装置 | |
CN209897519U (zh) | 一种新型电子电气设备的散热装置 | |
CN212842326U (zh) | 一种蒸发器冷却装置 | |
CN106568118A (zh) | 一种聚光型太阳能热泵供暖发电系统 | |
CN109818110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 | |
CN211953039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1551764U (zh) | 石墨烯电热膜节能供暖系列设备 | |
CN2129909Y (zh) | 热管式半导体热电制冷装置 | |
CN110486853A (zh) | 一种空调外机 | |
CN209312749U (zh) |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 | |
CN214891556U (zh) | 散热组件、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0268342U (zh) | 一种密封结构 | |
CN210268323U (zh) | 一种热交换器 | |
CN2352096Y (zh) | 强化传热型冷饮水器 | |
CN219301044U (zh) | 一种微型制冷装置 | |
CN210688810U (zh) | 一种低温型风冷螺杆冷热水机组 | |
CN210268322U (zh) | 一种散热器 | |
CN215769633U (zh) | 一种新型电脑散热器 | |
CN212157497U (zh) | 辐射板 | |
CN214545301U (zh) | 一种水冷式散热片结构 | |
CN218459463U (zh) | 一种新型石油加氢催化作业分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