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10001U -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 Google Patents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10001U
CN212810001U CN202021898953.1U CN202021898953U CN212810001U CN 212810001 U CN212810001 U CN 212810001U CN 202021898953 U CN202021898953 U CN 202021898953U CN 212810001 U CN212810001 U CN 212810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heat
outer circumferential
cylindrical
cylindric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989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飞
吴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989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10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10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10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感的散热结构和车载电源,散热结构包括底板、凸起和散热器,底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凸起设于第一表面,散热器设于第二表面,凸起包括与第二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第三表面用于与电感的外周面相对,第三表面和外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胶,第三表面的形状与外周面的形状对应。通过设置凸起的第三表面的形状与电感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凸起能够更好地包络电感,使得电感各处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胶传导的路径均较短,热量通过凸起以及底板传导的路径增长,在保证安规距离的同时,减少了热传导过程中导热系数较低的导热胶所占的比重,提升了导热系数较高的凸起以及底板所占的比重,从而提升了电感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车载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车载电源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供能部件,是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车载电源通常需要设置电感以完成升压、抑制电磁干扰等动作。由于电感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采用散热措施,以避免烧坏车载电源内的其他部件。
目前多采用散热器对电感进行散热,并在电感和散热器之间灌胶,以保证安规距离的同时,电感产生的热量可通过胶抵达散热器进行散热。但是由于胶的导热系数远低于散热器,电感的实际散热效率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感的散热结构和车载电源,能高效的传送板材至下一步工序。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感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底板、凸起和散热器,所述底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起包括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用于与电感的外周面相对,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胶,所述第三表面的形状与所述外周面的形状对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平行,且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具有预设间隔距离。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感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外周面,所述电感的外周面包括所述第一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均为外凸的圆柱面,所述第三表面具有内凹的多段圆柱面,所述多段圆柱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外周面相对,所述多段圆柱面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外周面相对。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所述多段圆柱面包括与所述第一外周面相对的第一圆柱面和第二圆柱面、与第二外周面相对的第三圆柱面和第四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设于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二圆柱面和所述第三圆柱面均设于所述第二凸部,所述第四圆柱面设于所述第三凸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具有间隔距离,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面具有共同的旋转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连接,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面相接而形成一个圆柱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凸部包括过渡表面,所述第二圆柱面和所述第三圆柱面通过所述过渡表面圆滑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轴线互相平行,且均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第一表面上设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包括多个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收容所述电感,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均设有所述凸起。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包括电感和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散热结构,所述电感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结构的底板传导至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凸起的第三表面的形状与电感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凸起能够更好地包络电感,电感的外周面与凸起的第三表面的距离较短,使得电感各处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胶传导的路径均较短,热量通过凸起以及底板传导的路径增长,在保证安规距离的同时,减少了热传导过程中导热系数较低的导热胶所占的比重,提升了导热系数较高的凸起以及底板所占的比重,从而提升了电感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感和散热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I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实施方式中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300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用于对电感300散热。电感300可以为共模电感、差模电感等。散热结构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电源、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等。散热结构包括底板10、凸起20和散热器30。底板10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凸起20设于第一表面101,散热器30设于第二表面102。凸起20包括与第二表面102相背的第三表面201,第三表面201用于与电感300的外周面3010相对。第三表面201和外周面3010之间填充有导热胶(未图示)。第三表面201 的形状与外周面3010的形状对应。
具体的,第三表面201与外周面3010的形状对应,举例而言,若外周面3010 为平面时,第三表面201则为对应的平面;若外周面3010为外凸的弧面时,第三表面201则为对应的内凹的弧面。优选凸起和底板为一体式结构,材质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
散热器30可以为液冷式散热器和风冷式散热器等,优选为液冷式散热器。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器30为设于第二表面102的多个冷却通道。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不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凸起20,电感产生的热量均需要通过较厚的导热胶才能抵达底板,但由于导热胶的导热系数远低于底板,散热效果较差。
通过设置凸起20的第三表面201的形状与电感300的外周面3010的形状对应,凸起20能够更好地包络电感300,电感300的外周面3010与凸起20的第三表面201的距离较短,使得电感300各处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胶传导的路径均较短,热量通过凸起20以及底板10传导的路径增长,在保证安规距离的同时,减少了热传导过程中导热系数较低的导热胶所占的比重,提升了导热系数较高的凸起20以及底板10所占的比重,从而提升了电感300的散热效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外周面3010和第三表面201平行。外周面 3010与第三表面201具有预设间隔距离。具体的,预设间隔距离大于等于安规距离,以保证电气安全。通过设置外周面3010和第三表面201平行,外周面3010 和第三表面201具有预设间隔距离,从而保证凸起20符合安规距离的设计,且进一步缩短了热量经过导热胶传导的路径。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电感300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第一线圈310包括第一外周面3011,第二线圈320包括第二外周面3012。电感300的外周面3010包括第一外周面3011和第二外周面3012,第一外周面3011和第二外周面3012均为外凸的圆柱面。第三表面201包括内凹的多段圆柱面,多段圆柱面的部分与第一外周面3011相对,多段圆柱面的其余部分第二外周面3012相对。具体的,电感300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在第一线圈 310和第二线圈320。第一外周面3011为第一线圈310的发热面,第二外周面 3012为第二线圈320的发热面。通过设置第一外周面3011和第二外周面3012 均为外凸的圆柱面,第三表面201具有内凹的多段圆柱面,凸起20的导热面积较大,使得凸起20的导热效率高,有利于提高电感300的散热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和图4,凸起2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凸部21、第二凸部22和第三凸部23。多段圆柱面包括与第一外周面3011相对的第一圆柱面2011和第二圆柱面2012、与第二外周面3012相对的第三圆柱面2013和第四圆柱面2014。第一圆柱面2011设于第一凸部21,第二圆柱面2012和第三圆柱面2013均设于第二凸部22,第四圆柱面2014设于第三凸部23。通过设置第一圆柱面2011和第二圆柱面2012均与第一外周面3011相对,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共同吸收第一线圈310产生的热量,第三圆柱面2013和第四圆柱面2014均与第二外周面3012相对,第二凸部22和第三凸部23共同吸收第二线圈320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大了凸起20的导热面积,有利于在狭小的空间内充分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凸部22具有间隔距离。第一圆柱面2011与第二圆柱面2012具有共同的旋转轴。具体的,第一圆柱面2011和第二圆柱面2012的半径相等。通过上述设置,以便于保证第一圆柱面2011和第二圆柱面2012与第一线圈310的第一外周面301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安规距离,从而保证电气安全。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5,第一凸部21和第二凸部22连接。第一圆柱面2011与第二圆柱面2012相接而形成一个圆柱面。通过设置第一凸部 21和第二凸部22连接,第一圆柱面2011和第二圆柱面2012相接而形成一个圆柱面,以使得第一圆柱面2011和第二圆柱面2012与第一线圈310的第一外周面3011的距离相等并大于安规距离,有利于保证电气安全。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第二凸部22包括过渡表面2015。第二圆柱面2012和第三圆柱面2013通过过渡表面2015圆滑连接。通过设置过渡表面 2015,并连接第二圆柱面2012和第三圆柱面2013,第二凸起20的结构稳定,避免外力损坏。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的轴线互相平行,且均与第一表面101平行。通过设置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 的轴线互相平行且均与第一表面101平行,以便于增大第一外周面3011和第二外周面3012与凸起20对应的热传导面积,从而增大散热效率,同时使得对应的凸起20的结构简单。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4,底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设有安装框架11。安装框架11包括多个容纳空间111,容纳空间111用于收容电感300。每个容纳空间111均设有凸起20。具体的,容纳空间111阵列排布,每个容纳空间111均容置有一个电感300和至少一个凸起20。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框架 11与底板10连接,安装框架11本身的导热系数也远高于导热胶,第一外周面 3011背向第二线圈320的部分以及第二外周面3012背向第一线圈310的部分均可通过安装框架11进行导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感30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车载电源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包括电感300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电感300的热量通过散热结构的底板10传导至散热器30。通过在车载电源中加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以便于进一步提高电感300的散热效率,以避免烧坏车载电源内的其它部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凸起和散热器,所述底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起包括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用于与电感的外周面相对,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胶,所述第三表面的形状与所述外周面的形状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平行,且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具有预设间隔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外周面,所述电感的外周面包括所述第一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均为外凸的圆柱面,所述第三表面具有内凹的多段圆柱面,所述多段圆柱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外周面相对,所述多段圆柱面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外周面相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所述多段圆柱面包括与所述第一外周面相对的第一圆柱面和第二圆柱面、与第二外周面相对的第三圆柱面和第四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设于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二圆柱面和所述第三圆柱面均设于所述第二凸部,所述第四圆柱面设于所述第三凸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具有间隔距离,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面具有共同的旋转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连接,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面相接而形成一个圆柱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包括过渡表面,所述第二圆柱面和所述第三圆柱面通过所述过渡表面圆滑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轴线互相平行,且均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第一表面上设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包括多个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收容所述电感,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均设有所述凸起。
10.一种车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感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所述电感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结构的底板传导至散热器。
CN202021898953.1U 2020-09-02 2020-09-02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Active CN212810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98953.1U CN212810001U (zh) 2020-09-02 2020-09-02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98953.1U CN212810001U (zh) 2020-09-02 2020-09-02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10001U true CN212810001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88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98953.1U Active CN212810001U (zh) 2020-09-02 2020-09-02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10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5151B2 (en) Battery module
CN109904378B (zh) 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
CN212810001U (zh) 电感的散热结构以及车载电源
CN113471601A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上具有防护结构的电池组
CN210040460U (zh) 电动车辆、电池装置及其导热板
CN212724952U (zh) 一种具有导热结构的大功率磁芯
CN217589068U (zh) 电池保护盒、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0897411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1580493U (zh) 电子元件散热组件
CN211321839U (zh) 一种内含功率电阻的散热器
CN216793862U (zh) 一种无人机大功率电源电池
CN211872229U (zh) 一种横机机头箱的新型散热结构
CN215418424U (zh) 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
CN22132749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一体成型电感器
CN215582281U (zh) 一种户外电源内的多功能铝合金支架结构
CN218333998U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无人机电池
CN215819179U (zh) 一种大功率变换器的散热结构
CN218277630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光伏储能逆变器
CN217849370U (zh) 一种基于空间结构的光伏接线盒散热结构
JP2021106124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7356712U (zh) 一种led车灯
CN212381594U (zh) 带石墨烯涂层的高效汽车散热器
CN213879648U (zh) 基于锁孔效应焊接的大功率新型全桥软开关逆变桥体结构
CN211152584U (zh) 发热电子元器件散热装置
CN211404298U (zh) 电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