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66513U -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66513U
CN212766513U CN202021405400.8U CN202021405400U CN212766513U CN 212766513 U CN212766513 U CN 212766513U CN 202021405400 U CN202021405400 U CN 202021405400U CN 212766513 U CN212766513 U CN 212766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vehicle
mounting
plate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0540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天成
段小超
郭孝乐
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ng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ng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ng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ng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0540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66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66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66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车辆尾翼由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车辆尾翼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支撑板,其中,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连接,并围成安装空间;支撑板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且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连接,支撑板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用于制备车辆尾翼的制备材料无法满足车辆尾翼的轻量化的同时,还无法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尾翼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无法满足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要求,或者,现有的车辆尾翼采用3D打印工艺,以纯尼龙为制作材料来制作车辆尾翼,由于3D打印工艺的产能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且经3D打印工艺制造的车辆尾翼的质地较脆,力学性能较差,无法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此外,现有的车辆尾翼采用环氧树脂浇注固化后来制备车辆尾翼,由于环氧树脂为热固性材料,回收利用较为困难,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且环氧树脂较脆,导致由环氧树脂制备的车辆尾翼的力学强度不足,无法满足车辆尾翼的高强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制备车辆尾翼的制备材料无法满足车辆尾翼的轻量化的同时,还无法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尾翼,车辆尾翼由MXD6 复合型材料制成,车辆尾翼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支撑板,其中,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连接,并围成安装空间;支撑板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且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连接,支撑板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连接;车辆尾翼还包括安装筒,安装筒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安装筒的周向外壁面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第一板体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板体的与第一安装孔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为弧形板,且在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板体的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第二板体为弧形板,且在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二板体的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第一板体的第一端与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板体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板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支撑板相互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支撑板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上。
进一步地,安装筒为多个,多个安装筒在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在安装空间内。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为多个,多个第一安装孔分为两组第一安装孔组,一组第一安装孔组靠近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设置,另一组第一安装孔组靠近第一板体的第二端设置;第二安装孔为多个,多个第二安装孔与多个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车辆尾翼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凸出地设置在第一板体的外表面上,加强筋沿第一板体的宽度或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加强筋在第一板体的宽度或长度方向上沿直线延伸设置;和/或,加强筋在第一板体的宽度或长度方向上沿曲线弯曲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加强筋为多个,多个加强筋在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辆尾翼,车辆尾翼为上述的车辆尾翼。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由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的车辆尾翼,由于 MXD6复合型材料属于半结晶性的尼龙,确保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从而确保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尾翼能够为车辆提供对地面牢固的附着力,确保车辆能够始终紧贴着地面正常行驶,从而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此外,通过将车辆尾翼设置成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支撑板的结构形式,使得车辆尾翼呈镂空式的框架结构,在确保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车辆尾翼能够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为车辆提供对地面较强的附着力;此外,采用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上述结构形式的车辆尾翼的力学性能较好,可应用于速度较大的赛车领域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尾翼通过安装筒、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安装到车辆的尾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车辆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车辆尾翼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省略了安装筒;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车辆尾翼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车辆尾翼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省略了安装筒;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车辆尾翼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车辆尾翼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中的车辆尾翼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用虚线表示安装筒;
图8示出了图4中的车辆尾翼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用虚线表示安装筒;
图9示出了图6中的车辆尾翼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用虚线表示安装筒。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板体;11、第一安装孔;12、第一边沿;13、第二边沿;14、第三边沿;15、第四边沿;20、第二板体;30、支撑板;31、第一支撑板;32、第二支撑板;33、第三支撑板; 34、第四支撑板;35、第五支撑板;40、安装筒;41、第一安装筒;42、第二安装筒;43、第三安装筒;44、第四安装筒;50、加强筋;100、安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制备车辆尾翼的制备材料无法满足车辆尾翼的轻量化的同时,还无法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尾翼和车辆,车辆包括车辆尾翼,车辆尾翼为上述和下述的车辆尾翼。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车辆尾翼由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车辆尾翼包括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 20和支撑板30,其中,第二板体20和第一板体10连接,并围成安装空间100;支撑板30设置在安装空间100内,且支撑板30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10连接,支撑板30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20连接。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由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的车辆尾翼,由于MXD6复合型材料属于半结晶性的尼龙,确保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从而确保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尾翼能够为车辆提供对地面牢固的附着力,确保车辆能够始终紧贴着地面正常行驶,从而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此外,通过将车辆尾翼设置成包括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和支撑板30的结构形式,使得车辆尾翼呈镂空式的框架结构,在确保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车辆尾翼能够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为车辆提供对地面较强的附着力;此外,采用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上述结构形式的车辆尾翼的力学性能较好,可应用于速度较大的赛车领域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尾翼通过安装筒40、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安装到车辆的尾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考虑到MXD6(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是一种半结晶性特种尼龙,与通用尼龙相比,具有吸水率低,热变形温度高,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高,比强度高,成型收缩率小,亦非常适合做为车辆尾翼使用,可选地,MXD6复合型材料包括MXD6 尼龙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MXD6尼龙树脂的质量分数为60-90wt%。
优选地,MXD6尼龙树脂的质量分数为70wt%。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MXD6复合型材料还包括增强材料,增强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中的至少一种。这样,确保由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的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且强度高、韧性好。
可选地,增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0-40wt%。
优选地,玻璃纤维质量分数30wt%。
如图1所示,第一板体10为弧形板,且在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板体10的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第二板体20为弧形板,且在第二板体20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二板体20的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与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连接。这样,确保车辆尾翼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上述结构形式的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能够确保车辆尾翼为高速行驶中的车辆提供对地面的稳定可靠地附着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2-5mm、长度为400-600mm(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15-25mm,第二板体20的厚度为 2-5mm、长度为400-600mm(第二板体20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 15-25mm,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的间距为0-60mm。
优选地,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4mm、长度为480mm(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20mm,第二板体20的厚度为4mm、长度为480mm(第二板体 20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20mm,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的间距为50mm。
如图1所示,支撑板30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支撑板30相互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支撑板 3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板体10或第二板体20上。这样,大大增加了支撑板30与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的连接点,从而保证支撑板30对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的支撑可靠性;此外,多个支撑板30呈折线型首尾相连,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撑板30与第一板体10围成类三角形的结构,以及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撑板30与第二板体20围成类三角形的结构,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0的厚度为1-3mm,长度为45-75mm,宽度为15-25mm。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支撑板30包括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33、第四支撑板34和第五支撑板35,其中,第一支撑板31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60度-70度,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40度-60度;第二支撑板32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40度-60度,第二支撑板32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40度-60度;第三支撑板33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40度-60度,第三支撑板33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40度-60度;第四支撑板34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40度-60度,第四支撑板34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30度-50度;第五支撑板35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20度-30度,第五支撑板35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范围是30度-50度。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33、第四支撑板34和第五支撑板 35的厚度为2mm,宽为20mm,长度分别为45mm、70mm、70mm、60mm、55mm。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31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70度,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50度;第二支撑板32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50度,第二支撑板32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50度;第三支撑板33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50度,第三支撑板33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50度;第四支撑板34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50度,第四支撑板34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40度;第五支撑板35与第一板体1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 25度,第五支撑板35与第二板体20的夹角中的锐角度数为40度。
如图1所示,车辆尾翼还包括安装筒40,安装筒40设置在安装空间100内,安装筒40的周向外壁面与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以及支撑板30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这样,安装筒40起到支撑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加强支撑板30的结构强度的作用。
可选地,安装筒40为多个,多个安装筒40在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在安装空间100内。这样,大大增加了安装筒40与第一板体10或者第二板体20或者支撑板30的连接点,从而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安装筒40包括第一安装筒41、第二安装筒42、第三安装筒43和第四安装筒44,其中,第一安装筒41周向外周面的一侧与第一板体10连接,第一安装筒41周向外周面的另一侧与第二板体20连接,第一安装筒41的外圈直径为10-15mm,壁厚为2-6mm;第二安装筒42的周向外周面的一侧与第一板体10连接,第二安装筒42的周向外周面的另一侧与第二支撑板32连接,第二安装筒42的外圈直径为10-20mm,壁厚为1-5mm;第三安装筒 43设置在第三支撑板33的由第一板体10至第二板体20的延伸路径上,既不与第一板体10 连接,也不与第二板体20连接,第三安装筒43的外圈直径为10-20mm,壁厚为1-5mm;第四安装筒44设置在第四支撑板34的由第一板体10至第二板体20的延伸路径上,同时与第二板体20连接,第四安装筒44的外圈直径为10-15mm,壁厚为2-6mm。这样,安装筒40的设置,起到将车辆尾翼辅助固定在车辆的尾部支架上的作用,确保车辆尾翼的安装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安装筒41的外圈直径为12mm,壁厚为5mm;第二安装筒42的外圈直径为15mm,壁厚为3mm;第三安装筒43的外圈直径为15mm,壁厚为3mm;第四安装筒44 的外圈直径为12mm,壁厚为5mm。
实施例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第一板体1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第二板体20的与第一安装孔11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安装孔。这样,确保车辆尾翼通过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能够与车辆的尾部可靠地连接,从而保证车辆尾翼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2所示,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2-5mm、长度为530-730mm(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380-580mm,第二板体20的厚度为2-5mm、长度为530-730mm(第二板体20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380-580mm,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的间距为0-60mm。
优选地,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4mm、长度为560mm(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480mm,第二板体20的厚度为4mm、长度为560mm(第二板体20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的长度)、宽度为480mm,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 之间的间距为52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0的厚度为1-3mm,长度为530-730mm,宽度为 45-75mm。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33、第四支撑板34和第五支撑板 35的厚度为2mm,宽度分别为45mm、70mm、70mm、60mm、55mm,长为560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筒41周向外周面的一侧与第一板体10连接,第一安装筒41周向外周面的另一侧与第二板体20连接,第一安装筒41的外圈直径为10-15mm,壁厚为2-6mm。
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孔11为多个,多个第一安装孔11分为两组第一安装孔组,一组第一安装孔组靠近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设置,另一组第一安装孔组靠近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设置;第二安装孔为多个,多个第二安装孔与多个第一安装孔11一一对应地设置。
可选地,靠近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安装孔组包括两个第一安装孔11,其中一个第一安装孔11的轴线至第一边沿12的距离为4-9mm、至第二边沿13的距离为10-15mm,另一个第一安装孔11的轴线至第一边沿12的距离为4-9mm、至第四边沿15的距离为15-20mm;靠近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一安装孔组包括两个第一安装孔11,其中一个第一安装孔11的轴线至第二边沿13的距离为10-15mm、至第三边沿14的距离为4-9mm,另一个第一安装孔11的轴线至第四边沿15的距离为15-20mm、至第三边沿14的距离为4-9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的孔径范围是9-15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图2中省略了安装筒40,该图中的安装筒40为贯通结构,即,安装筒40由第一边沿12延伸至第三边沿14设置,确保安装筒 40的周向外壁面能够与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以及支撑板30中的至少一个的接触面尽可能地大,从而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
而在图7中,安装筒40用虚线表示出,且安装筒40并非贯通结构,即,靠近第一边沿12侧的安装筒40由第一边沿12向安装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第三边沿14有距离地设置,靠近第三边沿14的安装筒40由第三边沿14向安装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第一边沿12有距离地设置。这样,在确保车辆尾翼的安装稳定性的前提下,还有利于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
实施例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车辆尾翼还包括加强筋50,加强筋50凸出地设置在第一板体10的外表面上,加强筋50沿第一板体10的宽度或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加强筋50沿第一板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这样,加强筋50的设置,有利于提升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从而确保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选地,加强筋50凸出第一板体10的表面的高度范围为5-10mm。
优选地,加强筋50凸出第一板体10的表面的高度为5mm。
如图4所示,加强筋50在第一板体10的宽度或长度方向上沿直线延伸设置,加强筋50 的长度为350-450mm,加强筋50的宽度为5-10mm。
优选地,加强筋50的长度为400mm,加强筋50的宽度为10mm。
可选地,加强筋50为多个,多个加强筋50在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这样,确保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50为2-6个。
优选地,加强筋50为5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图4中省略了安装筒40,该图中的安装筒40为贯通结构,即,安装筒40由第一边沿12延伸至第三边沿14设置,确保安装筒 40的周向外壁面能够与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以及支撑板30中的至少一个的接触面尽可能地大,从而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
而在图8中,安装筒40用虚线表示出,且安装筒40并非贯通结构,即,靠近第一边沿12侧的安装筒40由第一边沿12向安装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第三边沿14有距离地设置,靠近第三边沿14的安装筒40由第三边沿14向安装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第一边沿12有距离地设置。这样,在确保车辆尾翼的安装稳定性的前提下,还有利于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
实施例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加强筋50在第一板体 10的宽度或长度方向上沿曲线弯曲延伸设置,如图5和图6所示,加强筋50在第一板体10 的宽度方向上沿曲线弯曲延伸设置,加强筋50的长度为400-460mm,加强筋50的宽度为5-10mm。
优选地,加强筋50的长度为400mm,加强筋50的宽度为10mm。
可选地,加强筋50凸出第一板体10的表面的高度范围为2-6mm。
优选地,加强筋50为5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MXD6尼龙树脂的质量分数为90wt%。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碳纤维质量分数10wt%。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9所示,图4中省略了安装筒40,该图中的安装筒40为贯通结构,即,安装筒40由第一边沿12延伸至第三边沿14设置,确保安装筒 40的周向外壁面能够与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以及支撑板30中的至少一个的接触面尽可能地大,从而保证车辆尾翼的整体结构强度。
而在图9中,安装筒40用虚线表示出,且安装筒40并非贯通结构,即,靠近第一边沿12侧的安装筒40由第一边沿12向安装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第三边沿14有距离地设置,靠近第三边沿14的安装筒40由第三边沿14向安装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第一边沿12有距离地设置。这样,在确保车辆尾翼的安装稳定性的前提下,还有利于车辆尾翼的轻量化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尾翼由MXD6复合型材料制成,所述车辆尾翼包括:
第一板体(10);
第二板体(20),所述第二板体(20)和所述第一板体(10)连接,并围成安装空间(100);
支撑板(30),所述支撑板(30)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100)内,且所述支撑板(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10)连接,所述支撑板(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板体(20)连接;
安装筒(40),所述安装筒(40)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100)内,所述安装筒(40)的周向外壁面与所述第一板体(10)、所述第二板体(20)以及所述支撑板(30)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
所述第一板体(1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所述第二板体(20)的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为弧形板,且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板体(10)的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板体(20)为弧形板,且在所述第二板体(20)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板体(20)的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板体(20)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0)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板(30)相互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板(30)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0)或所述第二板体(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40)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筒(40)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100)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1)分为两组第一安装孔组,一组所述第一安装孔组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设置,另一组所述第一安装孔组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1)一一对应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尾翼还包括:
加强筋(50),所述加强筋(50)凸出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外表面上,所述加强筋(50)沿所述第一板体(10)的宽度或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加强筋(50)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50)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板体(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50)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宽度或长度方向上沿直线延伸设置;和/或,所述加强筋(50)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宽度或长度方向上沿曲线弯曲延伸设置。
8.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尾翼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翼。
CN202021405400.8U 2020-07-16 2020-07-16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2766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5400.8U CN212766513U (zh) 2020-07-16 2020-07-16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5400.8U CN212766513U (zh) 2020-07-16 2020-07-16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66513U true CN212766513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78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05400.8U Active CN212766513U (zh) 2020-07-16 2020-07-16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66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0862B (zh) Z向增强水下吸声夹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2766513U (zh) 车辆尾翼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1932431A (zh) 具有辊子组件的直升机桨叶型芯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EP1357016A2 (en) Side member for use in vehicle fr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715427B1 (ko) 복합재료와 금속으로 이루어진 경량 붐 어셈블리
CN111947018A (zh) 具有内网格筋的复合材料气瓶及其缠绕成型方法
CN107310751A (zh) 一种航天变轨发动机复合材料机架
CN201080232Y (zh) 自行车的后车架
CN108891192A (zh) 组合式复合材料轮毂及其制备方法
CN209426772U (zh) 一种轨道车辆设备舱裙板
CN107642574B (zh) 一种frp复合材料主副簧总成
CN207345945U (zh) 一种前保险杠下导流板总成
CN202368695U (zh) 一种轻量化平板半挂车车体
CN204957566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型材牵引输送带
CN208346399U (zh) 一种轻质夹心层以及制备夹心层的模具
CN217320683U (zh) 一种复合冲浪板尾舵
CN207089450U (zh) 碳纤维仪表板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10509537A (zh) 基体材料填充纤维间隙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方法
CN204821575U (zh) 一种列车车厢手糊侧顶板
CN218839768U (zh) 多旋翼航空器动力组件
CN109131568A (zh) 一种轻量化平板半挂车车体
CN110925276A (zh)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筒体连接结构
CN220808758U (zh) 一种硬化防碰撞pc板
CN207157323U (zh) 碳纤维扰流板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4785136U (zh) 一种玻璃钢管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