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9670U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9670U
CN212749670U CN202021748670.9U CN202021748670U CN212749670U CN 212749670 U CN212749670 U CN 212749670U CN 202021748670 U CN202021748670 U CN 202021748670U CN 212749670 U CN212749670 U CN 212749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electronic device
base
swing arm
bevel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4867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经忠
徐啟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20202174867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9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9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9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底座、驱动机构及第二机体。第一机体区分为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底座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枢接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交会处。驱动机构包含连接件、驱动件、从动件以及摆臂。连接件设置于底座。驱动件枢设于连接件。从动件枢设于连接件。摆臂一端枢接于从动件,另一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部分。第二机体连接于驱动件。其中,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开启时,第二机体依序带动驱动件与从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摆臂抵顶于底座转动而使底座分离于第一部分,使整体电子装置成为具有夹角的使用状态,提升了便利性。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与电子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笔记型电脑通常包含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使用时是将第一机体平贴于一使用面,而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枢转角度成为开启状态进行使用。一般来说,第一机体上通常设置有供使用者双手进行操作的键盘或触控板之类的输入装置,使用时,第一机体平贴于使用面,而使用者的使用手势则呈现弧拱形,使用者的手腕必须经常处于施力状态以维持于最适当使用位置,当电子装置的使用时间增长时,使用者的手腕将持续累积疲劳,造成使用者的手部负担,而易产生使用的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底座、驱动机构及第二机体。第一机体区分为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的局部延伸。底座具有第一端及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第一端枢接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交会处。驱动机构包含连接件、驱动件、从动件以及摆臂。连接件设置于底座。
驱动件位于底座的第二端并包含第一转轴,驱动件以第一转轴枢设于连接件。从动件位于底座的第二端并包含第二转轴,从动件以第二转轴枢设于连接件。摆臂一端枢接于从动件,另一端设置于第一部分。第二机体连接于驱动件。其中,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开启时,第二机体依序带动驱动件与从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摆臂抵顶于底座转动,而使底座分离于第一部分。
第一机体相对于底座改变角度成为倾斜状态,以符合使用者使用时的人体工学,降低使用者手部压力,提高使用舒适性。
有关本申请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机体开启135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例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机体开启180度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8为图7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机体开启360度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0为图9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30,且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30可相对枢转开合。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是笔记型电脑,第一机体10可以是主机,第二机体30 可以是显示器,但本申请不以此为限。
本申请电子装置主要包含第一机体10、底座B、驱动机构20及第二机体30。当第二机体30相对于第一机体10开启时,驱动机构20带动第一机体10相对于底座B改变角度,使第一机体10成为倾斜状态,以符合使用者使用手势的人体工学,降低使用者手部压力,提高使用的及舒适性。
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0区分为第一部分11及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 为第二部分12的局部的延伸。底座B具有第一端B1及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B2,第一端B1枢接于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交会处。驱动机构20包含连接件 21、驱动件22、从动件23及摆臂24。
连接件21设置于底座B。驱动件22位于底座B的第二端B2并包含第一转轴 X1,驱动件22以第一转轴X1枢设于连接件21。从动件23位于底座B的第二端B2 并包含第二转轴X2,从动件23以第二转轴X2枢设于连接件21。摆臂24一端枢接于连接件21,另一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部分11。第二机体30连接于驱动件22。其中,第二机体30相对该第一机体10开启时,第二机体30依序带动驱动件22 与从动件23转动,进而带动摆臂24抵顶于该底座B转动,而使底座B分离于第一部分11。
一实施例中,底座B可以但不限于是电池模块。在此,底座B的第一端B1 及第二端B2之间具有靠抵面B3及容槽B4。于此,驱动机构20的摆臂24位置对应于容槽B4的位置。摆臂24可以贴靠于容槽B4,或是枢转后部分脱离容槽B4。当摆臂24枢转且脱离容槽B4时,摆臂24带动第一机体10相对于底座B改变角度。
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0包含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 具有操作面111及相对于操作面111的底面112。操作面111可以设置一键盘模块、一显示荧幕、一触控板、一触控荧幕、一扬声器等,本申请不以此为限。
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0的第一部分11及第二部分12可通过外壳整合为单一构件。并且,第二部分12内可供配置提供第一机体10运作的各种电子组件。
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0以第一部分11及第二部分12的交会位置枢接于底座B的第一端B1,当第二机体30相对于第一机体10盖合时,第一机体10相对于底座B枢转,并得以枢转至底面112贴靠于底座B的靠抵面B3的位置。
参阅图2至图3,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0的连接件21主要用以承载驱动件 22、从动件23及其他配件。在此,连接件21设置于底座B内部。
参阅图2至图3,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2为圆柱结构并更具有带动部221,带动部221亦为圆柱结构并位于驱动件22的偏心位置,且带动部221的直径小于驱动件22的直径。于此,驱动件22具有圆周面及两端面,第一转轴X1贯穿驱动件22的两端面并以两端枢设于连接件21,带动部221位于驱动件22的其中一端面,且带动部221的圆心位置与驱动件22的圆心位置不同。
参阅图2至图3,一实施例中,第一转轴X1的其中一端更可以设置连接片 222,连接片222可用以固定连接第二机体30。便于第二机体30与驱动机构20 的连接。
参阅图2至图3,一实施例中,从动件23更包含局部区域231及切槽232,沿着第二转轴X2的延伸方向上,从动件23的局部区域231重叠于驱动件22,且切槽232位于局部区域231。
此外,从动件23亦为圆柱结构而具有圆周面及两端面,第二转轴X2贯穿从动件23的两端面并以两端枢设于连接件21,切槽232设置于从动件23的其中一端面。于此实施例中,切槽232由从动件23的圆周面朝向从动件23的圆心沿径向延伸。且切槽232具有槽口2321及槽底2322,切槽232的槽口2321于圆周面开放,而槽底2322相较于槽口2321靠近从动件23端面的圆心位置。于此,从动件 23枢设于连接件21上邻接驱动件22的位置,且在从动件23枢设于连接件21上时,从动件23相邻于驱动件22。
如此一来,当第二机体30枢转时,第二机体30可以带动驱动机构20的驱动件22转动,驱动件22转动至带动部221对应从动件23的切槽232位置时,带动部 221带动从动件23转动,并进而带动摆臂24转动以顶升翻转第一机体10,使第一机体10相对于底座B改变角度而成为便于使用的状态。
参阅图1至图3,一实施例中,当第二机体30是贴靠于第一机体10而处于闭合状态时,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位于从动件23的切槽232的槽口2321位置。
并且,当第二机体30枢转远离第一机体10成为开启状态时,第二机体30 的转动带动驱动件22转动。如此一来,当使用者翻转第二机体30使用时,第二机体30的转动将带动驱动件22及其上的带动部221由切槽232的槽口2321向槽底2322方向位移。且在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于切槽232内位移时,驱动件22 的带动部221也同时带动从动件23转动。
参阅图3至图6,而当第二机体30带动驱动件22持续转动时,驱动件22持续带动从动件23转动,并且,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也将由槽口2321位移进入槽底2322后再反向朝槽口2321位移,最后位移出切槽232。
在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于切槽232内位移的过程中,驱动件22带动从动件23转动;当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脱离切槽232后,从动件23的状态不受驱动件 22的转动影响。
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为确保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可以顺畅地位移进出切槽232,切槽232的槽底2322为圆弧面,使带动部221可以在接触到槽底2322 后顺势地反转方向。
参阅图2、3及图6,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0的摆臂24枢设于第一机体10 的第一部分11的底面112。当摆臂24枢转位移时,摆臂24可以带动第一机体10 的第一部分11枢转角度以脱离底座B或是贴靠于底座B。
于此,摆臂24具有第三转轴X3及带动端241,第三转轴X3与带动端241分别位于摆臂24的两端。摆臂24以第三转轴X3与从动件23枢接,并以带动端241与第一机体10的第一部分11枢接。
参阅图2至图6,一实施例中,第二机体30是位于第一机体10的后侧,相对于第一机体10的后侧为前侧。于此,摆臂24是位于第一机体10的前侧与后侧之间,且摆臂24的第三转轴X3保持位于容槽B4内,且摆臂24的第三转轴X3平行于第一转轴X1及第二转轴X2。摆臂24的枢摆动作是带动端241可以位移于第一机体10的前侧与后侧之间。具体而言,在第二机体30是贴靠于第一机体10而处于关闭状态时,摆臂24整体容置于容槽B4内,且摆臂24的带动端241靠近前侧。且在第二机体30枢转远离第一机体10成为开启状态时,从动件23的转动将带动摆臂24的带动端241逐渐枢摆穿出容槽B4,并逐渐向第一机体10的后侧枢摆。当摆臂24的带动端241枢转穿出容槽B4时也就能同步带动第一机体10改变角度。
参阅图4至图6,一实施例中,当第二机体30枢转至相对于第一机体10呈135 度的夹角时,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位移至切槽232的槽底2322位置,且驱动件 22带动从动件23,从动件23带动摆臂24的带动端241向第一机体10的后侧位移至相距底座B底面最远的位置。于此,摆臂24的带动端241相距底座B底面最远的位置是摆臂24成为垂直于底座B的直立状态。在此状态下,第一机体10是被带动枢转20度。如此一来,第一机体10脱离底座B而与底座B成为具有夹角的态样。在此,第一机体10及底座B便能脱离于使用面而有角度地支撑于使用面使用。
参阅图7至图10,接着,在第二机体30持续枢转超过135度时,驱动件22 的带动部221亦由切槽232的槽底2322位置开始转而朝向槽口2321的方向位移。而驱动件22持续带动从动件23转动,而摆臂24也持续枢转,并且,摆臂24的带动端241从相距底座B底面最远的位置朝向靠近底座B底面的方向位移。
参阅图7及图8,在第二机体30持续枢转至180度的位置时,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位移至切槽232的槽口2321位置,且驱动件22通过从动件23带动摆臂24 枢转至贴近底座B底面的位置,且摆臂24的带动端241位于相较于第三转轴X3 靠近第一机体10后侧的位置。此时,摆臂24退回容槽B4内,而第一机体10也被带动枢转至贴靠底座B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第二机体30是被枢转至180度时,第一机体10亦位于贴靠底座B的平版状态,使整体电子装置成为平板状的使用状态。
参阅图9及图10,接着,当第二机体30由180度的位置持续枢转成为反折至第一机体10的下侧时(枢转180度~360度间),由于驱动件22的带动部221已脱离切槽232的槽口2321,因此,从动件23及摆臂24也将维持与第二机体30枢转至 180度的状态,同时,第一机体10维持于贴靠在底座B的平板状态。
参阅图2及图3,一实施例中,为使第一部分11可以紧密地贴靠于底座B,第一部分11更具有凸部113,凸部113位于底面112,且凸部113具有滑槽114。
摆臂24枢设于凸部113的滑槽114内,摆臂24得以同时在滑槽114内转动及滑移。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为符合不同的空间配置,从动件23与摆臂24的枢接可以是通过连杆组件40进行枢接。于此,连杆组件40包含第一伞齿轮41、第二伞齿轮42、连杆43、第三伞齿轮44以及第四伞齿轮45。
第一伞齿轮41连接于从动件23与从动件23连动,第二伞齿轮42与第一伞齿轮41啮合以改变转动方向后输出,连杆4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伞齿轮42,另一端连接于第三伞齿轮44,第四伞齿轮45与第三伞齿轮44啮合,且第四伞齿轮45 与摆臂24连接以与摆臂24连动。于此,连杆组件40的连杆43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摆臂24的第三转轴X3的延伸方向。通过连杆组件40的配置而能使摆臂24的第三转轴X3可以平行于第一转轴X1及第二转轴X2。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更包含铰链结构50枢接于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30之间以提供更为稳定的结构组态。于此,铰链结构50为双轴铰链而能允许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30之间可相对枢转360度,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铰链结构50包含座体51、第一连接部52以及第二连接部53,第一连接部52及第二连接部53分别枢设于座体51,且第一连接部52 及第二连接部53的转动轴平行。于此,第一连接部52连接于第一机体10,第二连接部53连接于第二机体30。
本申请通过第一机体10和底座B的枢转角度改变,使整体电子装置成为平板状的使用状态,或具有夹角的使用状态,提升了便利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申请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申请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申请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机体,区分为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第二部分的局部延伸;
底座,具有第一端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交会处;
驱动机构,包含: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底座;
驱动件,位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端并枢设于所述连接件;
从动件,位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端并枢设于所述连接件;
摆臂,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
第二机体,连接于所述驱动件;
其中,所述第二机体相对所述第一机体开启时,所述第二机体依序带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从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摆臂抵顶于所述底座转动而使所述底座分离于所述第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以第一转轴枢设于所述连接件并更包含带动部,所述带动部位于所述驱动件的偏心位置,所述从动件以第二转轴枢设于所述连接件并更包含局部区域及切槽,所述第二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沿着所述第二转轴的方向上,所述局部区域重叠于所述驱动件,且所述切槽的槽口位于所述局部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槽具有相对于所述槽口的槽底,所述槽底相较于所述槽口靠近所述从动件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为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容槽,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滑槽,所述驱动机构容置于所述容槽,所述摆臂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从动件,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滑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含第三转轴以及带动端,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从动件枢接,且所述第三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连杆组件,设置于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摆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含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连杆、第三伞齿轮以及第四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连接所述从动件,所述第二伞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伞齿轮,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三伞齿轮连接于所述连杆,所述第四伞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三伞齿轮,所述第四伞齿轮连接所述从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转轴的延伸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铰链结构,枢接于所述第一机体及所述第二机体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结构为双轴铰链。
CN202021748670.9U 2020-08-20 2020-08-20 电子装置 Active CN212749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8670.9U CN212749670U (zh) 2020-08-20 2020-08-20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8670.9U CN212749670U (zh) 2020-08-20 2020-08-20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9670U true CN212749670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89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48670.9U Active CN212749670U (zh) 2020-08-20 2020-08-20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9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29140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able in laptop and tablet configurations
US6845005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able in a laptop and tablet configurations
US6771494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able in laptop and tablet configurations
TWI518256B (zh) 樞軸結構
TWI293725B (zh)
US9632529B2 (en) Portable computer
CN109753114A (zh) 电子装置
EP2378387A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inge with two parallel axes
CN211423150U (zh)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021185B (zh) 枢轴模块及组装方法
CN102595810B (zh) 手持式电子装置
TW201322893A (zh) 可攜式電腦
CN113703521B (zh) 笔记型计算机
US2021005576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426766B (zh) 手持電子裝置
CN212749670U (zh) 电子装置
TWM439832U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ing component thereof
KR100849284B1 (ko) 이축 회전 폴더 타입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의 힌지 장치
US11680601B1 (en) Hinge with gear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TWI410779B (zh) 可攜式電子系統及可攜式鍵盤
CN103163942A (zh) 周边装置
TWM603986U (zh) 電子裝置
CN102348348B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217951830U (zh) 移动终端支架的铰链
CN216561629U (zh) 一种五金件及带蓝牙键盘的平板电脑保护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