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9468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9468U
CN212749468U CN202020143367.XU CN202020143367U CN212749468U CN 212749468 U CN212749468 U CN 212749468U CN 202020143367 U CN202020143367 U CN 202020143367U CN 212749468 U CN212749468 U CN 212749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emitting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33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平
翟玉帅
张志睿
高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33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9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9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9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量子点膜层。为了配合发光二极管的朗伯分布,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设置荧光层,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的一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被消耗,由此可以削弱发光二极管中心的发光强度,富余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激发量子点膜层产生白色光。由此避免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集中超过了量子点膜层的饱和度峰值而造成的发光二极管正上方产生颜色不均问题。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相对较少,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后的余量较少,这部分光线经过荧光层之后混合成白色光,可以白化模组边缘,改善背光模组的彩边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作为目前主流的显示屏,具有耗电量低、体积小、辐射低等优势。而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使用。
随着低成本量子点QD方案的推出,目前的背光模组中可以采用蓝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搭配量子点膜方案,以达到高色域高画质的显示效果。
由于LED出射的光线的能量在LED正上方小角度内比较集中,LED正上方出射的蓝光已经超过了量子点膜层对蓝光激发的饱和度峰值,有一部分蓝光不能被充分激发,未被激发的蓝光透过膜片,也就造成了灯上发蓝的问题。由于位于侧边的LED出射的大角度光线集中于模组的边缘位置,还会造成模组边缘产生蓝色/黄色亮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背光模组的蓝色/黄色亮边及灯上发蓝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灯条,作为背光源;
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灯条的出光侧;
所述灯条包括:
发光二极管,用于出射单色光;
荧光层,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出射的激发光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单色光混合为白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
支架,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支架为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
发光芯片,位于所述支架上;
填充胶,覆盖所述发光芯片并充满所述支架内,在所述支架的开口处形成平面;
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填充胶背离所述发光芯片一侧的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
支架,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支架为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
发光芯片,位于所述支架上;
透光片,位于所述支架的开口处,与所述支架构成封闭的中空腔体;
填充胶,充满所述中空腔体内;
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透光片背离所述发光芯片一侧的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的厚度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荧光层的厚度为0.1mm-0.25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蓝光发光二极管;
所述荧光层中的荧光粉为黄色荧光粉,或者,所述荧光层中的荧光粉为红色荧光粉和绿色荧光粉的混合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设置有曲面透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灯条;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扩散板,位于所述灯条的出光侧,与所述灯条相距设定距离;
所述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灯条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导光板,用于传导光线;
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位于所述量子点膜层背离所述灯条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灯条,作为背光源;量子点膜层,位于灯条的出光侧;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用于出射单色光;荧光层,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荧光层出射的激发光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单色光混合为白光。
考虑到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呈朗伯分布,即发光中心的出光强度大于边缘出光强度,为了配合发光二极管的这种性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设置荧光层,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较集中,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后,有一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被消耗,荧光层产生的激发光与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线混合成白色光,由此可以削弱发光二极管中心的发光强度。但是发光二极管中心光线即使激发荧光层之后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富余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激发量子点膜层产生白色光。这样可以避免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集中超过了量子点膜层的饱和度峰值的问题。
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相对较少,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后产生的荧光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混合成白色光,而使得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余量较少,因此激发量子点膜层的效果略弱。而背光模组边缘的光线主要来自于位于边缘位置的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大角度光线,这部分光线经过荧光层之后混合成白色光,可以白化模组边缘,改善背光模组的彩边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的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式显示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进行图像显示。目前,背光模组中常采用LED作为背光源,随着低成本量子点QD方案的推出,目前的背光模组中可以采用蓝光LED搭配量子点膜方案,以达到高色域高画质的显示效果。如图1所示,LED的发光光型为朗伯体,照度不均匀,出射光线集中于LED正上方的小角度范围内,LED正上方出射的蓝光已经超过了量子点膜层对蓝光激发的饱和度峰值,有一部分蓝光不能被充分激发,未被激发的蓝光透过膜片,也就造成了灯上发蓝的问题。而位于侧边的LED出射的大角度光线集中于模组的边缘位置,还会造成模组边缘产生蓝色/黄色亮边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解决背光模组的蓝色/黄色亮边及灯上发蓝的问题。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100,用于提供背光;背光模组100可以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显示影像。
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显示面板200 具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都可以独立的控制背光模组 100入射到该像素单元的光线透过率和色彩,以使全部像素单元透过的光线构成显示的图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为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显示设备,也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相册等移动终端。显示装置中采用背光模组提供背光,由显示面板对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进行调制,实现图像显示。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3 所示,背光模组包括:
灯条11,作为背光源。
在背光模组中常采用灯条作为背光源,侧入式背光模组可以在导光板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灯条,而直下式背光模组则可以采用多个灯条平行设置的方式,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通常调整灯条的间距以及每个灯条上发光器件的使用数量可以调节背光模组的亮度。灯条上的发光器件可以进行分区,每个分区内的发光器件可以独立控制,由此配合区域调光技术优化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量子点膜层12,位于灯条11的出光侧。
量子点膜层12通常可以配合蓝光光源使用,量子点膜层12中具有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由此背光模组可以出射三基色光。量子点膜层配合蓝光光源的背光方案可以提供单色性更高的量子点发光,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色域。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灯条11包括:电路板111、发光二极管112和荧光层113。
电路板111,具有承载作用,用于提供驱动信号。
电路板111具有承载的作用,同时用于为发光器件12提供驱动信号,在具体实施时,电路板111上设置有焊盘和电路线路,发光二极管112的电极可以通过焊接工艺焊接在电路板111的焊盘上,电路板111中的线路将发光二极管112之间互相电气连接,将发光二极管112与外置的电源驱动板电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11可以采用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简称PCB),PCB包括电子线路和绝缘层,绝缘层将电子线路中焊接发光二极管112的焊脚裸露在外而将其余部分覆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11也可以采用在衬底基板设置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形成的驱动基板,驱动基板的表面具有连接至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连接电极,发光二极管112的电极与连接电极一一对应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路板111可以为条状,发光二极管112排列在条状的电路板111之上。
发光二极管112,用于出射单色光。
发光二极管112出射的单色光可以激发量子点膜层12中的量子点材料,并混合量子点膜层12的激发光混合为白色光。在具体实施时,该发光二极管 112可以采用蓝光LED,量子点膜层中的量子点材料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
荧光层113,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荧光层出射的激发光与发光二极管112出射的单色光混合为白光。
在具体实施时,发光二极管112可以采用蓝光LED,荧光层113中包括荧光粉,该荧光粉可以为黄色荧光粉,或者,该荧光粉也可以为红色荧光粉和绿色荧光粉的混合物。蓝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黄色光,可以发光二极管 111出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色光;蓝光LED激发红色荧光粉产生红色光,激发绿色荧光粉产生绿色光,红色光、绿色光以及发光二极管112出射的蓝色光也可以混合成白色光。混合形成的白色光可以直接作为背光模组的出射光,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考虑到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射光呈朗伯分布,即发光中心的出光强度大于边缘出光强度,为了配合发光二极管112的这种性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光面设置荧光层113,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较集中,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113后,有一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113被消耗,荧光层113 产生的激发光与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线混合成白色光,由此可以削弱发光二极管中心的发光强度。但是发光二极管112中心光线即使激发荧光层113之后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富余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激发量子点膜层12产生白色光。这样可以避免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集中超过了量子点膜层的饱和度峰值而造成的发光二极管正上方产生颜色不均的问题。
发光二极管112的边缘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相对较少,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113后产生的荧光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混合成白色光,而使得发光二极管112出射光线的余量较少,因此激发量子点膜层12的效果略弱。而背光模组边缘的光线主要来自于位于边缘位置的发光二极管112出射的大角度光线,这部分光线经过荧光层113之后混合成白色光,可以白化模组边缘,改善背光模组的彩边现象。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 4所示,实线表示蓝色光,虚线表示荧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 112包括:支架112a、发光芯片112b和填充胶112c。
支架112a,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支架为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
支架112a用于支撑发光芯片112c,支架112a采用半包围结构,形成一个腔体,可以将发光芯片112c设置于该腔体内。在实际应用中支架112a可以采用白色材料进行制作,这样可以将发光芯片112c的出射光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发光芯片112c出射的光线得以充分利用。
发光芯片112b,位于支架上。
发光芯片112b采用半导体材料进行制作,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该发光芯片112b的出射光的强度分布符合朗伯分布,能量主要集中在小角度的出射角度内,而大角度的出射范围内的光强相对较弱。
填充胶112c,覆盖发光芯片并充满支架内,在支架的开口处形成平面。
填充胶112c可以采用透明的环氧树脂材料,与发光芯片112b充分接触,完全覆盖发光芯片112b,且充满支架112a所形成的腔体内部,以使腔体内不会进入空气或杂质,保护发光芯片112b,延长其使用寿命。在支架的腔体内灌注填充胶112c之后,在支架的开口处形成一个平面,并固化填充胶。
荧光层113位于填充胶112c背离发光芯片一侧的表面。
在填充胶112c固化之后,可以在其表面直接涂覆一层荧光层113,以使荧光层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荧光层113设置于填充胶112c背离发光芯片112b一侧的表面,配合发光芯片的朗伯分布可以削弱发光二极管发光中心的光强,以避免灯上颜色不均的问题。同时白化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出光,避免背光模组产生彩边的问题。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 5所示,实线表示蓝色光,虚线表示荧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 112在图4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基础之上,还可以包括:
透光片112d,透光片112d与支架112a构成封闭的中空腔体。
支架112a和透光片112d构成封闭的中空腔体,形成对发光芯片112c进行封闭的封闭结构,将发光芯片112b设置于该中空腔体内在中空腔体内灌注填充胶112c,可以保护发光芯片112b的材料不受损坏,也可以保护发光芯片112b 不被外力破坏。透光片112d即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该出光面通常可以面向显示面板的方向,或者面向导光板的入光面。
发光芯片112b的出射光的强度分布符合朗伯分布,能量主要集中在小角度的出射角度内,而大角度的出射范围内的光强相对较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荧光层113设置于透光片112d背离发光芯片112b一侧的表面。配合发光芯片的朗伯分布,可以削弱发光二极管发光中心的光强,以避免灯上颜色不均的问题。同时白化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出光,避免背光模组产生彩边的问题。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如图 6所示,为了进一步匀化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射光,可以在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光侧设置曲面透镜112e。曲面透镜112e的面型可以根据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射光分布进行设计,用于将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射光进一步匀化,减小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光强差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荧光层113的厚度均匀,即荧光层113各位置处的激发效率一致,在此前提下,配合具有朗伯分布的发光二极管,荧光层113 会消耗掉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单色光,这样可以将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强度削弱,而发光二极管的中心强较大,激发荧光层113之后仍存在富余,富余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激发量子点膜层12产生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发光经过荧光层113 之后大部分转化为白色光。如此,可以减弱发光二极管发光中心激发量子点膜层12时的强度,匹配量子点膜层的饱和度峰值,避免灯上颜色不均的问题,同时使入射到背光模组侧边的光线为白光,改善背光模组的彩边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时,荧光层113的厚度可为0.1mm-0.25mm。荧光层113采用的材料包括:基质和荧光粉,基质可以采用环氧树脂等有机材料,荧光粉分散在基质材料中,通过调整荧光粉的用量可以改变荧光粉的浓度。荧光粉的厚度由荧光粉浓度以及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光强度共同决定。在实际应用中,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在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表面涂覆0.1mm-0.25mm的荧光层,具有较佳的调节效果。在制作发光二极管时,可以先对发光芯片112b进行封装,再在封装结构的出光面上涂覆一层荧光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既可以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下式的背光模组。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可以采用直下式结构,此时背光模组可以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灯条11。
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较高的亮度,可应用于超大尺寸的显示装置,由于并不需要设置导光板,因此成本更低。另外,直下式背光模组可以更好地结合区域调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对比度,可以实现高动态图像显示。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背光模组的背板上平行设置多个灯条11,通过调节灯条11之间的间距以及灯条上发光二极管112的间距,可以改变出光情况,适应于不同需求的背光模组。
当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时,如图8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13,位于灯条11的出光侧,与灯条11相距设定距离;量子点膜层12位于扩散板13 背离灯条11的一侧。
发光二极管112到扩散板13的距离满足发光二极管112的混光距离。发光二极管112与扩散板13之间设置足够大的距离,才可以使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射光线充分混光,以使靠近发光二极管112发光中心位置的亮度与相邻发光二极管112之间的交界位置的亮度基本一致。
扩散板13的作用是将发光二极管112出射的光线进一步匀化。扩散板13 中通常设置有散射粒子材料,光线入射到扩散板之后,散射材料使光线不断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进而实现匀光的作用。扩散板所用材质一般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系材料PS、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在此不做限定。
量子点膜层12设置于扩散板13背离灯条11的一侧,这样扩散板13可以将背光源的出射光匀化之后再入射量子点膜层13,由此通过在发光二极管112 的出光面设置的荧光层,以及使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先经过扩散板13进一步匀化,再入射到量子点膜层,来改善发光二极管在激发量子点膜层时出现发光中心位置发蓝的问题。
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背光模组边缘的出射光来自于位于边缘位置的发光二极管的大角度出射光,这部分光线在激发量子点膜层出射的黄色光会集中在模组的边缘,引起黄色边的问题。而通过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设置荧光层113,可以使发光二极管的大角度出射光先入射荧光层产生白光,而减弱其激发量子点膜层的程度,由此白化背光模组的边缘出光,避免模组黄边的问题。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三,如图9所示,背光模组可以采用侧入式结构,此时背光模组还包括:
导光板14,用于传导光线;灯条11位于导光板14的入光侧,量子点膜层 12位于导光板14的出光侧。
导光板14的应用原理是利用光的全反射性质,当灯条11出射的光线以设定角度入射到导光板中时,由于导光板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使得光线在其表面入射时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得光源出射光线可以由导光板的一侧向另一侧传播,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在导光板14的底面可以采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或UV网版印刷技术形成导光点。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其中有一部分光线入射到导光板上表面时已经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因此可以在导光板的正面射出。通过设置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可使导光板均匀出光。
将灯条11设置于导光板14的入光侧,灯条11的射光以设定角度向导光板14的入光面出射光线,以使入射到导光板14内的光线可以满足全反射条件。将量子点膜层12设置于导光板14的出光侧,导光板14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大部分为蓝色光,可以激发量子点膜层12中的量子点材料,从而产生三基色光,混合成白光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侧入式的背光模组采用导光板,而在导光板的侧面并不会设置量子点膜层,那么发光二极管112入射到导光板14中的光线在导光板的边缘处积累较多的蓝色光,因此背光模组在边缘处的出射光发蓝,产生蓝色边。通过在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光面设置荧光层113,以增加出射光中的白色光的含量,改善模组边缘的蓝边现象。
图10和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15,位于量子点膜层12背离灯条11的一侧。
光学膜片15具有优化背光模组出射光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光学膜片可以包括棱镜片、反射式偏光片等,在此不做限定。
棱镜片可以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例如,可以将出射光线收敛到正视角度,以使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相对准直。
反射式偏光片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同时使出射光线具有偏振的性质,省略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灯条,作为背光源;量子点膜层,位于灯条的出光侧;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用于出射单色光;荧光层,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荧光层出射的激发光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单色光混合为白光。
考虑到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呈朗伯分布,即发光中心的出光强度大于边缘出光强度,为了配合发光二极管的这种性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设置荧光层,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较集中,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后,有一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被消耗,荧光层产生的激发光与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线混合成白色光,由此可以削弱发光二极管中心的发光强度。但是发光二极管中心光线即使激发荧光层之后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富余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激发量子点膜层产生白色光。这样可以避免发光二极管中心出射光线集中超过了量子点膜层的饱和度峰值的问题。
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出射的大角度光线相对较少,这部分光线激发荧光层后产生的荧光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混合成白色光,而使得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余量较少,因此激发量子点膜层的效果略弱。而背光模组边缘的光线主要来自于位于边缘位置的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大角度光线,这部分光线经过荧光层之后混合成白色光,可以白化模组边缘,改善背光模组的彩边现象。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灯条,作为背光源;
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灯条的出光侧;
所述灯条包括:
发光二极管,用于出射单色光;
荧光层,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所述荧光层出射的激发光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单色光混合为白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
支架,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支架为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
发光芯片,位于所述支架上;
填充胶,覆盖所述发光芯片并充满所述支架内,在所述支架的开口处形成平面;
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填充胶背离所述发光芯片一侧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
支架,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所述支架为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
发光芯片,位于所述支架上;
透光片,位于所述支架的开口处,与所述支架构成封闭的中空腔体;
填充胶,充满所述中空腔体内;
所述荧光层位于所述透光片背离所述发光芯片一侧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的厚度均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的厚度为0.1mm-0.2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设置有曲面透镜。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灯条;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扩散板,位于所述灯条的出光侧,与所述灯条相距设定距离;
所述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灯条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导光板,用于传导光线;
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量子点膜层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位于所述量子点膜层背离所述灯条的一侧。
CN202020143367.XU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749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367.XU CN212749468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3367.XU CN212749468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9468U true CN212749468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83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3367.XU Active CN212749468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946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1035A (zh) * 2021-03-23 2021-11-12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3805383A (zh) * 2021-08-27 2021-12-17 广东烨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广色域显示的保真型背光系统及其配光方法
CN113820888A (zh) * 2021-09-29 2021-12-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1035A (zh) * 2021-03-23 2021-11-12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3805383A (zh) * 2021-08-27 2021-12-17 广东烨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广色域显示的保真型背光系统及其配光方法
CN113820888A (zh) * 2021-09-29 2021-12-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1714315B2 (en) 2021-09-29 2023-08-01 Lenovo (Beijing) Limited Backlight assembly and form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4946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051787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CN21197937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609417B (zh) 灯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3629627A (zh) 纳米磷光体片及背光装置
CN2147042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4321694A (zh) 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105759500A (zh) 量子点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CN112882282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41620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324075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21178649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090059877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광원과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20220057547A1 (en) Optical film
CN11408956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132057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06334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7020426U (zh) 一种可缩短混光距离的背光模组
CN21178649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I410711B (zh) 背光模組及具有此背光模組之液晶顯示器
CN11406334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1475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126197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665662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20220413342A1 (en) Backlight modules and display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