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08787U -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08787U
CN212708787U CN202021690463.2U CN202021690463U CN212708787U CN 212708787 U CN212708787 U CN 212708787U CN 202021690463 U CN202021690463 U CN 202021690463U CN 212708787 U CN212708787 U CN 212708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wing
cabin body
manned
triphibi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904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也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69046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08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08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08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包括:舱体,提供载人空间;活动机翼,设于舱体两侧,具有弹性且为分段结构,在机翼长度方向上包括与舱体转动连接的翼根段、与翼根段转动连接的翼尖段;外覆壳,与舱体活动连接,沿舱体外周移动以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伸展姿态包括完全伸展、半伸展、完全收纳姿态,完全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完全伸展,半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翼尖段完全伸展,完全收纳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机轮,设于舱体前后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实现水陆空三栖载人,切换对应不同环境的不同行驶状态时不需要特定环境过渡,陆地行驶占用空间小,便于实际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见的交通工具通常只能在单一环境条件下行驶,无法在多种环境下行驶;如,汽车,通常只能在陆地上行驶,无法在空中、水中环境下行驶;同理,船舶、飞机同样也只能分别在水中、空中进行行驶。为此,现有技术研究有多栖的载人工具,包括水陆两栖、路空两栖载人工具等,以实现一机多用的效果,但现有技术中的多栖载人工具存在较多缺陷,如,现有的水陆两栖载人工具在切换不同环境行驶时往往需要陆地与水面之间有浅滩进行过渡,水陆行驶切换受条件限制;现有的陆空两栖载人工具由于需要在陆地上展开较宽的机翼,占用空间大,所以往往无法投入到实际生活中使用,尤其是车辆较多的城区。现有技术中的多栖载人工具使用环境仍然受限,且其至多只能实现两栖功能,无法实现实用性更强的水陆空三栖功能。水陆空三栖交通工具不仅能便于出行,适用于多种环境下行驶,且基于水陆空三栖交通工具的空中行驶功能还能克服现有两栖交通工具诸多缺陷,包括无需修建专用道路即能过渡陆地行驶和水下航行,从而衔接水网和道路网,改善城市桥梁等道路堵塞问题。所以,现代出行亟需一种能实现水陆空三栖的交通工具,以改善现有交通工具所带来的制约。为此,现有技术中也有提出三栖交通工具的设计方案,但其结构都不尽合理,仍然会有上述两栖载人工具的缺陷,难以投入实际应用,不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水陆空三栖交通工具。
此外,基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除了带来交通上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交通工具停放方面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无论是汽车还是两栖载人工具都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进行停放,而停放的位置以及空间又往往是有限制的,所以容易导致停放困难、过多的占用公众空间等问题,且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中该问题更为突出。而基于现有的交通工具则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亟需一种基于新交通工具的停放系统,克服现代生活中交通工具的停放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实现水陆空三栖载人,切换对应不同环境的不同行驶状态时不需要特定环境过渡,且陆地行驶占用空间小,便于投入实际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放系统,基于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实现直立停放,减少载人工具的停放占用空间、突破有限空间对停放位置的限制,提高停放的便利性,减小城市交通工具的停放负担。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包括:
舱体,提供载人空间;所述舱体内部设有供使用者乘坐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载人行驶;舱体内部设置有操作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行驶的操作台,有助于使用者在乘坐的同时手动操控载人工具的行驶,使载人工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载人空间除了方便乘坐外,还有助于独立使用者于整个载人工具的内部,提高载人工具的行驶安全性;
活动机翼,设置于舱体的两侧,具有弹性且为分段结构,在机翼长度方向上包括与舱体转动连接的翼根段、与翼根段转动连接的翼尖段;所述活动机翼在外力作用下可弯曲,通过设置分段结构的活动机翼,有助于基于活动机翼的弹性实现仿生蝙蝠翅翼的振翅效果,有助于基于活动机翼为载人工具提供行进动力;更优选地,所述翼根段与舱体之间、翼尖段与翼根段之间通过受电机驱动的转轴连接;通过该转轴不仅能实现翼根段与舱体之间、翼尖段与翼根段之间的转动连接,还有助于控制是否进行转动,以维持不同伸展姿态下翼根段、翼尖段的位置;除了转轴外,也能通过设置具有特定转动范围的旋转轴承进行连接;更优选地,所述活动机翼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和/或铍合金和/或弹簧钢制成,活动机翼上设有蒙皮;
外覆壳,与舱体活动连接,沿舱体的外周移动以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所述伸展姿态包括完全伸展、半伸展、完全收纳姿态,所述完全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完全伸展,所述半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翼尖段完全伸展,所述完全收纳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所述外覆壳沿舱体的外周移动,更优选地,在活动机翼伸展方向的平面上沿舱体外周移动;通过移动顶持活动机翼以变换活动机翼的伸展姿态;活动机翼绕舱体完全收纳时,活动机翼位于舱体与外覆壳之间,所述外覆壳覆盖于活动机翼上,实现完全收纳;因为活动机翼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贴合舱体外周进行收纳,则当舱体为长方体等具有棱角的结构时,活动机翼的翼根段、翼尖段在完全收纳姿态能贴合于舱体外周,从而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折叠;当舱体具有棱角结构和曲面结构,且活动机翼向上绕舱体时,则活动机翼的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当舱体外周为曲面时,且活动机翼绕舱体曲面上时,则活动机翼的翼根段、翼尖段均处于弯曲状态;对于不同的舱体形状,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后的状态也不同;
外覆壳移动以作用于活动机翼,从而使活动机翼改变伸展姿态,当外覆壳处于初始位置时,活动机翼处于完全伸展姿态,此时则能基于该完全伸展姿态的活动机翼实现空中行驶的功能,设置于舱体两侧的活动机翼通过翼根段、翼尖段实现仿蝙蝠翅翼振翅的效果,从而维持载人工具的升力;且当完全伸展姿态的活动机翼不进行拍打时,也能利用活动机翼相对于平面倾斜从而利用上升气流产生升力;
当外覆壳从初始位置开始移动时并作用于活动机翼翼根段时,翼根段向上摆动逐渐贴合舱体,并在外覆壳移动至抵于翼尖段时,翼根段绕舱体弯曲或折叠且位于外覆壳与舱体之间,此时活动机翼处于半伸展姿态,有助于载人工具在水下行驶时利用翼尖段进行上下摆动,产生水升动力;更优选地,所述舱体还设有螺旋桨,进一步提供水下潜行的动力;
外覆壳在使活动机翼处于半伸展姿态后,继续移动并作用于翼尖段,翼尖段受力向上摆动并在达到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后开始向舱体外周贴合,最后两侧的活动机翼均贴合于舱体外周,实现了完全收纳;完全收纳姿态能克服现有技术中陆空两栖交通工具在陆地行驶需较大空间防止机翼的缺陷,从而便于载人工具在陆地上的行驶;且当外覆壳移动回复时,则又能使活动机翼展开,变换为半伸展或完全伸展姿态。当外覆壳移动回复至原位置时,活动机翼恢复完全伸展姿态。
机轮,设置于舱体的前后侧。机轮设置于前后侧有助于载人工具在陆地行驶时提供稳定的支撑点;利用机轮有助于载人工具在平面上的行驶,也有助于在需切换为空中行驶状态时为产生升力提供动力基础。
所述载人工具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为三栖载人工具提供推动力和/或拉力和 /或升力。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现有技术中的涡轮发动机,所述涡轮发动机设置于翼根段和/或翼尖段和/或舱体上,舱体内部设有操作台,使用者通过操作台控制包括活动机翼中翼根段、翼尖段的转动范围、外覆壳的移动、机轮收放、涡轮发动机的启闭的多个部件运转参数。
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弹性且表现为关节型的翅翼能够保证在完全伸展姿态下实现仿生翅翼的效果,为空中行驶提供腾空基础;通过外覆壳改变活动机翼为半伸展姿态,一方面翼尖段能摆动提供水升动力,另一方面半伸展姿态下翼尖段处于舱体的顶部,其在舱体顶部两侧摆动以获取动力,有助于摆动以获取水升动力的同时保持稳定性,便于载人工具的水下行进。完全收纳姿态下,活动机翼则处于贴合舱体的状态,有助于在陆地行驶时,克服现有技术中展开的机翼占用空间而无法投入实际使用的缺陷。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水陆空三栖的载人工具,功能多样,能在多种环境下载人行驶,有助于拓展现有的交通网,解决常见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两栖交通工具、三栖交通工具构思所存在的缺陷,切换行驶状态时不需要特定环境进行过渡,也不会在陆地行驶状态下因展开的机翼占据较大空间,有助于投入实际使用,包括在城区等交通工具大小受限的实地使用。
更优选地,舱体上设置有轨道,所述外覆壳通过轨道与舱体连接;通过轨道连接方便控制外覆壳的移动,以便控制外覆壳的位置从而改变活动机翼的伸展姿态。且当舱体外周设有凹槽,轨道延伸至凹槽边沿且外覆壳与凹槽匹配时,通过驱动外覆壳沿轨道移动至凹槽并与凹槽匹配则能进一步美化载人工具。且当凹槽位于舱体顶部,活动机翼在完全收纳姿态下贴附于凹槽内时,外覆壳移动至凹槽并匹配则能同时实现外覆、美化功能,有助于活动机翼的隐藏。
优选地,外覆壳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部、支撑缓冲部的顶持部,且缓冲部至少在活动机翼处于完全伸展姿态、半伸展姿态时抵于活动机翼下表面。所述外覆壳具有弹性的缓冲部在抵于活动机翼下表面时能为活动机翼的摆动提供缓冲,也能为活动机翼的摆动提供动力。当活动机翼向上摆动至特定角度后向下放下,当触碰到弹性的缓冲部时则会受力再次向上摆动,有助于在其他动力的基础上为活动机翼的摆动增添动力;即缓冲部为柔弹性材料制成,可作一定程度的扭转,作用于机翼时,可使机翼上下摆动。而支撑缓冲部的顶持部则有助于维持外覆壳的稳定,也便于防止活动机翼过度放下,有助于维持活动机翼的摆动范围。
优选地,舱体为纺锤形舱体,外覆壳包括对应设置于两侧活动机翼下方且绕舱体弯曲的弧形板,弧形板靠近活动机翼的一侧形成缓冲部,相对一侧形成顶持部,弧形板沿纺锤形舱体周向移动以驱动对应侧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当舱体为纺锤形舱体时,具有流线型外形,有助于水陆空三种环境行驶状态下减少阻力,有助于载人工具的快速行驶。且流线型外形有助于空中、水下行驶减少对应空气、水阻力,从而便于降低对所需动力的要求,有助于搭配较为简单的动力装置以及其他辅助结构,便于水陆空三栖效果的实现,也有助于降低载人工具的成本,便于投入实际生产和使用。除了上述的流线型外形优势外,纺锤形舱体在其前后端表现为锥状结构,能够避免交通事故中载人工具之间的正面撞击,提高载人工具的安全性。外覆壳包括绕舱体弯曲的两侧弧形板,有助于进行沿舱体的周向移动,从而方便推动机翼绕舱外壁弯曲。且当弧形板具有缓冲部和顶持部时,设置于舱体两侧的弧形板中,一弧形板在完全收纳姿态时能结合另一弧形板形成密封圈,起到密封功能,更优选地,通过缓冲部形成密封圈。
优选地,两侧弧形板在舱体周向上的总长度大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两侧弧形板顶持部在舱体周向上的总长度小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更优选地,两侧弧形板对称设置,且单侧弧形板周向长度大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4,单侧弧形板顶持部在舱体周向上的长度小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4。当两侧弧形板组合形成的外覆壳周向长度小于舱体周向长度的1/2时,可能会导致活动机翼处于完全收纳姿态时翼根段或翼尖段因弹性而从外覆壳未覆盖处脱离,导致无法稳定维持完全收纳姿态。而当外覆壳顶持部总长度,即两侧弧形板顶持部总长度大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时则不利于外覆壳的设置和排布。此外,外覆壳的缓冲部在活动机翼完全伸展姿态、半伸展姿态下扭转抵于活动机翼下表面,将外覆壳的顶持部在周向上的总长度设置小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也有助于为缓冲部长度提供充足的设置空间,有助于提高缓冲部对机翼的缓冲、弹力作用。此外,当单侧活动机翼长度大于单侧弧形板的周向长度时,舱体外表面还设有吸附装置辅助机翼尖端进行收纳。优选地,舱体包括内舱、包裹内舱前侧的前段外舱、包裹内舱后侧的后段外舱,外覆壳包括设置于前段外舱与后段外舱之间、内舱外两侧的绕内舱周向弯曲的弧形板。所述活动机翼与内舱连接并绕内舱弯曲,或与前段外舱、后段外舱连接,即活动机翼通过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连接前段外舱和后段外舱实现连接。所述前段外舱与后段外舱之间设有轨道和/或内舱外表面设有轨道,所述外覆壳通过轨道进行移动。所述内舱为全封闭内舱。通过前段外舱、后段外舱能够实现纺锤形舱体的主体结构,而设置前段外舱与后段外舱存在距离、外覆壳设置于前段外舱与后段外舱之间则有助于前段外舱、后段外舱之间的衔接,使舱体呈现平滑的舱体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置于前段舱体、后段舱体之间的外覆壳覆盖已绕内舱弯曲的活动机翼则能实现活动机翼的完全收纳,实现活动机翼完全收纳时的隐藏。
更优选地,前段外舱包括锥形机头、前舱,后段外舱包括锥形机尾、后舱,所述锥形机头连接于前舱前端,所述前舱包裹内舱前侧,所述锥形机尾连接于后舱后端,所述后舱包裹内舱后侧。所述活动机翼连接于内舱,或连接于前舱、后舱之间;所述外覆壳与内舱活动连接,或活动连接于前舱、后舱之间。相对于前舱独立的锥形机头向外旋转以突出内舱壁,从而便于水下航行时锥形机头作为空化器使载人工具机身包含于空泡内,有助于提高航行速度。更优选地,锥形机尾端部设有螺旋叶片,有助于在需推力时为载人工具提供推力。
优选地,所述内舱的高度大于等于1.2倍使用者坐高;更优选地,内舱高度大于等于1.8m,适用于大部分人群。
优选地,舱体前后侧上部设有玻璃舷窗。通过玻璃舷窗,三栖载人工具的乘坐者具有较大的视野进行外部环境的观察,有助于结合自身的视觉观察实时操作三栖载人工具的行驶状态,有助于提高三栖载人工具的驾驶安全性。更优选地,所述舱体为上述纺锤形舱体,玻璃舷窗设置于外舱、内舱上。
优选地,舱体内设有座椅、全方位旋转底座,所述座椅固定于全方位旋转底座上。所述全方位旋转底座绕舱体的几何中心进行旋转,有助于依据三栖载人工具位置变化而调整座椅朝向,使乘坐者便于进行三栖载人工具的行驶操作或便于出舱。更优选地,舱体内设有机械手,舱体内壁设有轨道,所述机械手的一端沿轨道运动,另一端与全方位旋转底座连接,通过机械手的翻转、旋转以及机械手的移动实现全方位旋转底座的绕舱体几何中心旋转。更优选地,所述座椅包括相连接的背靠部和承重部,所述背靠部和/或承重部设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受驱动使座椅进行相对于全方位旋转底座的旋转。即在全方位旋转底座的基础上使座椅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有助于乘坐者进一步调整自身相对于舱体的位置以及自身的朝向。更优选地,所述舱体为上述纺锤形舱体时,所述座椅、全方位旋转底座、机械手、轨道均设置于内舱内。更优选地,全方位旋转底座顶端与舱体内部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75倍使用者高度;更优选地,全方位旋转底座顶端与舱体内部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5m。
优选地,舱体的前端连接有空化器。当本申请的三栖载人工具在水下高速行驶时,通过空化器有助于形成包裹三栖载人工具的空泡,基于空化器能够为水下行驶的三栖载人工具提供升力和姿态控制,有助于三栖载人工具在水下的顺利行进。更优选地,舱体为纺锤形舱体,舱体包括锥形的机头、锥形的机尾、内舱、桶形的外舱,内舱设置于外舱内,机头安装于外舱前端,机尾安装于外舱后端,空化器装配与机头上,有助于结合纺锤形舱体进一步提升三栖载人工具水下行进的能力,并便于提高水下行驶控制的准确度。
优选地,舱体上设有机轮收放装置,机轮通过机轮收放装置与舱体连接。所述机轮收放装置能改变机轮的位置,有助于三栖载人工具调整机轮位置使其在水下环境或空中环境中行驶时能减少机轮的阻力影响。更优选地,所述舱体为上述纺锤形舱体,空中行驶或水下行驶时,所述机轮收放装置将舱体前侧的机轮收纳于机头侧或机头内对应的容纳槽中或外舱对应容纳槽中或内舱对应容纳槽中,将舱体后侧的机轮抬高并收纳于机尾一侧;切换至陆地行驶时,所述机轮收放装置将前后侧机轮均放低至低于舱体。更优先地,机轮收放装置包括连接杆、转动机构,连接杆的一端固定机轮,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固定连接于舱体上,所述转动机构受电机驱动带动连接杆转动,从而抬高或降低机轮,实现机轮的收放。更优选地,前侧设有一个机轮,后侧设有两个以上机轮,有助于减小前侧机轮所占用的空间,同时又保持了陆地行驶的稳定性。
优选地,舱体后端和/或后侧机轮设置有尾舵,为机身提供操纵力矩稳定方向。设置尾舵有助于为三栖载人工具的空中行驶提供稳定性,保持平衡,便于三栖载人工具的空中飞行操作。同样,也有助于提高水下潜行的稳定性。更优选地,所述舱体为上述的纺锤形舱体,所述尾舵设置于机尾和/或后侧机轮上。更优选地,在舱体的后侧或活动机翼上还设置副翼。
一种停放系统,包括充电桩和上述的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直立停放于与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匹配的充电桩上。现有技术中,受限于环境的使用,多种功能单一的交通工具只能通过平放在地面上实现停放。而包括两栖的多栖交通工具则同样会因为展开的机翼、行驶过渡空间占据较大的空间,也只能实现横向的平放。而本申请中机翼是可进行收纳的,且结合到本申请具有水陆空三栖功能,能在空中和陆地之间的行驶状态进行切换,所以本申请有助于实现载人工具的直立放置,从而节省停放空间。有助于解决现代城市中停车空间有限的问题。此外,绿色能源的驱动方式有助于节省自然资源,实现绿色出行,所以本申请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设置有电力驱动装置,通过电力驱动其他部件的运行。对应的,设置与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匹配的充电桩,则有助于在解决现有技术交通工具停放问题的同时,方便载人工具进行充电,便于实际投入使用。所述充电桩与舱体前侧匹配,当载人工具直立后,舱体前侧固定至充电桩内部并接受充电。且结合全方位旋转底座以及机械手,有助于调整使用者在载人工具停放后所处位置,便于使用者打开设置于内舱上的舱门并走出。更优选地,在直立充电模式下,舱体前侧局部置于充电桩内,并在由水平航行状态逐渐变为直立状态的过程中,全方位旋转底座随之变换位置,使人体保持头部向上。静止后,全方位旋转底座还进行水平旋转,使人体面向原本位于底部的舱门,且舱门底端与充电桩台面高度一致,使驾驶者轻松走出机舱。通过本申请停放系统,有助于为了减少闲置状态时的占地面积,使居住于高层的驾驶者可以在顶层或阳台停放机舱。对于占地面积要求较小的驾驶者,舱门也可设置在舱体后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分段结构的、具有弹性的活动机翼能实现蝙蝠翅翼仿生效果,通过变化活动机翼于不同的伸展姿态,能够使三栖载人工具适用于包括水、陆、空的多种环境,且不同的伸展姿态能够提高在对应形式环境下的行驶效果。更重要的是,基于本申请能在多种环境下行驶,有助于扩充现代生活的交通网,从而解决城市等地区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外覆壳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不仅便于基于外覆壳提供足够的伸展姿态变换驱动力,且相比于通过活动机翼自身控制进行折叠和弯曲显著的减小了机翼结构的复杂程度。若通过活动机翼自身控制伸展姿态的变换,则可能无法实现紧贴舱体的弯曲效果,不利于活动机翼的局部或全部收纳。如,控制翼根段与舱体连接处的转轴带动翼根段向上摆转,但其无法控制翼根段靠近翼尖段的一侧弯曲,所以至多只能实现翼根段倾斜角度的变化,而无法实现绕舱体弯曲或折叠的效果。所以通过外覆壳不仅仅是能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更能使载人工具的结构简单化。同时,通过外覆壳与舱体的搭配还有助于完全收纳活动机翼,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多栖交通工具陆地行驶因机翼受到的使用限制。本申请的活动机翼结合外覆壳的缓冲部能够实现机翼的摆动,从而便于在水陆等不同环境行驶状态的即时切换。当活动机翼所产生的升力足够时不需要过渡空间即能切换行驶状态。本申请还设置载人工具整体表现为橄榄型、纺锤体型结构,从而使得载人工具在多种环境下均只具有较小的阻力,便于降低对动力的要求,有助于投入实际使用。此外,本申请基于三栖载人工具,除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外,还能结合充电桩解决现代城市中交通工具停放问题,仅需少量空间即能实现停放,且有助于结合三栖载人工具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完全伸展姿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半伸展姿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完全收纳姿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乘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机轮收放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停放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包括:
舱体1,提供载人空间;
活动机翼2,设置于舱体1的两侧,具有弹性且为分段结构,在机翼长度方向上包括与舱体转动连接的翼根段21、与翼根段转动连接的翼尖段22;
外覆壳3,与舱体1活动连接,沿舱体1的外周移动以驱动活动机翼2变换伸展姿态,所述伸展姿态包括完全伸展、半伸展、完全收纳姿态,所述完全伸展姿态中翼根段21、翼尖段22完全伸展,所述半伸展姿态中翼根段21绕舱体1弯曲和/或折叠、翼尖段22完全伸展,所述完全收纳姿态中翼根段21、翼尖段22绕舱体1弯曲和/或折叠;其中完全伸展姿态如图 5所示,半伸展姿态如图6所示,完全收纳姿态如图7所示。其中,图5、6、7为方便表示隐藏局部结构并将外覆壳表示为虚线。
机轮4,设置于舱体1的前后侧;
动力装置5(图中未示出),为载人工具提供推力和/或拉力和/或升力,包括现有技术中的涡轮发动机(图中未示出),所述涡轮发动机设置于翼根段21和/或翼尖段22和/或舱体 1上。更具体的,采用电力驱动动力装置5和活动机翼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舱体1为纺锤形舱体1,包括内舱11、包裹内舱11前侧的前段外舱12、包裹内舱11后侧的后段外舱13,前段外舱12与后段外舱13之间存在距离;活动机翼2为具有弹性、分段式的机翼,分别设置在前段外舱12与后段外舱13之间、内舱11 两侧;如图1、3、4所示,外覆壳3包括设置于前段外舱12与后段外舱13之间、内舱11 外的绕内舱周向弯曲的两块弧形板,分别设置于内舱11两侧活动机翼2的下方。且如图4 所示,前段外舱12包括锥形机头121、前舱122,后段外舱13包括锥形机尾131、后舱132,所述锥形机头121连接于前舱122前端,所述前舱122包裹内舱11前侧,所述锥形机尾131 连接于后舱132后端,所述后舱132包裹内舱11后侧。两块弧形板形成的外覆壳设置于前舱 122与后舱132之间。舱体的内舱11、前段外舱12、后段外舱13上侧均设有玻璃舷窗。
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机翼2设置于内舱11两侧,外覆壳3位于活动机翼2下方。且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机翼2为分段式结构,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和/或铍合金和/或弹簧钢制成,活动机翼2上设有蒙皮;通过外覆壳3向上推动能驱动活动机翼2弯曲变形,从而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形式。所述翼根段21与舱体1之间、翼尖段22与翼根段21之间通过受电机驱动的转轴23连接,如图5所示;通过该转轴23不仅能实现翼根段21与舱体1之间、翼尖段 22与翼根段21之间的转动连接,还能控制是否进行转动,以维持不同伸展姿态下翼根段21、翼尖段22的位置;除了转轴23外,也能通过设置具有特定转动范围的旋转轴承进行连接。且本实施例中还在活动机翼上设置副翼(图中未示出)。
前舱122、后舱132与内舱11表面形成凹槽状结构,所述外覆壳3包括与内舱11外表面贴合的两块弧形板,在凹槽内沿内舱周向移动,通过向上推动对应侧活动机翼2改变对应侧活动机翼2的伸展姿态,即推动活动机翼2局部或整体进行弯曲,从而变换伸展姿态。且当外覆壳3推动至活动机翼2完全收纳时,外覆壳3能与凹槽匹配,则能在活动机翼完全收纳的前提下进一步美化载人工具。且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活动机翼2下方的外覆壳3包括具有弹性缓冲部31和支撑缓冲部31的顶持部32,外覆壳3处于活动机翼2下方时,顶部为缓冲部31,缓冲部31下方为顶持部32。所述缓冲部31至少在活动机翼2处于完全伸展姿态、半伸展姿态时抵于活动机翼2下表面。所述外覆壳3具有弹性的缓冲部31在抵于活动机翼2 下表面时能为活动机翼2的摆动提供缓冲,也能为活动机翼2的摆动提供动力。当活动机翼 2向上摆动至特定角度后向下放下,当触碰到弹性的缓冲部31时则会受力再次向上摆动,有助于在其他动力的基础上为活动机翼2的摆动增添动力;即缓冲部31为柔弹性材料制成,可作一定程度的扭转,作用于机翼2时,可使机翼2上下摆动。而支撑缓冲部31的顶持部32 则有助于维持外覆壳3的稳定,也便于放置活动机翼2过度放下,有助于维持活动机翼2的摆动范围。更具体的,活动机翼2处于完全伸展姿态时,缓冲部31局部贴附于翼根段21和/ 或翼尖段22下表面,顶持部32位于缓冲部31下方进行支撑,当活动机翼2处于半伸展姿态时,缓冲部31局部贴附于翼尖段22下表面,顶持部32位于缓冲部31下方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在前舱122、后舱132相互靠近的一侧边沿设置有轨道(图中未示出),所述外覆壳3上连接有动力结构,通过动力结构驱动以沿轨道进行移动。且本实施例中外覆壳 3在内舱11周向上的长度略大于内舱11对应周向长度的1/2,其中顶持部32长度略小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
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机轮4包括前侧机轮41和后侧机轮42,且前侧机轮41为设置于机头121下方的单个机轮,后侧机轮42为设置于机尾131下方对称的两个机轮,前侧机轮和后侧机轮均通过机轮收放装置与舱体1连接,本实施例中前侧机轮41则是与内舱11连接,后侧机轮42则是与锥形机尾131连接;空中行驶或水下行驶时,所述机轮收放装置将舱体1的前侧机轮41收纳于内舱11对应容纳槽中,将舱体1的后侧机轮42抬高并收纳于机尾131下方;切换至陆地行驶时,所述机轮收放装置将前后侧机轮41、42均放低至低于舱体1。所述机轮收放装置包括连接杆、转动机构,连接杆的一端固定机轮,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固定连接于舱体1上,所述转动机构受电机驱动带动连接杆转动,从而抬高或降低机轮,实现机轮的收放,更具体的,在陆地行驶时放置至连接杆垂直于地面,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为了方便控制转向,提高稳定性,还在后侧机轮42上设置有尾舵(图中未示出),为机身提供操纵力矩稳定方向。
此外,本实施例中前舱122与后舱132之间的内舱11设有舱门,供使用者进入内舱11;所述内舱11内部设有操作台(图中未示出)、全方位旋转底座111、与全方位旋转底座连接的机械手(图中未示出)、供机械手移动的内部轨道(图中未示出)、固定于全方位旋转底座上的座椅112,使用者乘坐在座椅112上通过操作台控制包括活动机翼2中翼根段21、翼尖段22的转动范围、外覆壳3的移动、机轮4收放、涡轮发动机5的启闭的多个部件运转参数。所述机械手的一端沿轨道运动,另一端与全方位旋转底座111连接,通过机械手的翻转、旋转以及机械手的移动实现全方位旋转底座111的绕舱体1几何中心旋转,从而便于调整使用者的朝向和乘坐方向。且座椅112包括相连接的背靠部和承重部,所述背靠部和/或承重部设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受驱动使座椅进行相对于全方位旋转底座的旋转。
更具体的,内舱11高度大于等于1.8m,全方位旋转底座111顶端与内舱11内部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5m,本实施例中以人体身高为2m进行设计,适用于大部分人群,且内舱高度为人体坐高的1.2倍。适用大多数人群的同时便于实现减小内部空间占用从而减小载人工具整体体积,便于实现在陆地交通中的使用。
实施原理:外覆壳3移动以作用于活动机翼2,从而使活动机翼2改变伸展姿态,当外覆壳3处于初始位置时,活动机翼2处于完全伸展姿态,如图5所示,此时则能基于该完全伸展姿态的活动机翼2实现空中行驶的功能,设置于内舱11两侧的活动机翼2通过翼根段21、翼尖段22实现仿蝙蝠翅翼振翅的效果,从而维持载人工具的升力;或结合其他动力装置5的提供总升力;且当完全伸展姿态的活动机翼2不进行摆动时,也能利用活动机翼2相对于平面倾斜从而利用上升气流产生升力;
当外覆壳3两侧弧形板从初始位置底部开始向上移动并作用于活动机翼2翼根段21时,翼根段21向上摆动逐渐贴合舱体1,并在外覆壳3两侧弧形板移动至抵于翼尖段22时,翼根段21已经绕舱体1弯曲且位于外覆壳3与舱体1之间,此时活动机翼2处于半伸展姿态,变换前如图5所示,变换为半伸展后如图6所示,该姿态下能在水下进行行驶,载人工具在水下行驶时利用翼尖段22进行上下摆动,产生水升动力;更具体地,所述机尾131还设有螺旋桨,进一步提供水下潜行的动力;相对于前舱122独立的锥形机头121向外旋转以突出内舱壁,水下航行时锥形机头121作为空化器使载人工具机身包含于空泡内,提高航行速度;
外覆壳3两侧弧形板在使活动机翼2处于半伸展姿态后,继续移动并作用于翼尖段22,翼尖段22受力向上摆动并在达到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后开始向内舱11外周贴合,最后两侧的活动机翼2均贴合于舱体1外周,实现了完全收纳,如图7所示;外覆壳3的移动变化过程即为图6变换为图7的过程;载人工具通过机轮收放装置将前侧机轮41、后侧机轮42放下,从而在陆地上的行驶;完全收纳姿态能克服现有技术中陆空两栖交通工具在陆地行驶需较大空间放置机翼的缺陷;且当外覆壳3移动回复时,则又能使活动机翼2展开,变换为半伸展或完全伸展姿态,当外覆壳3移动回复至原位置时,活动机翼2恢复完全伸展姿态。即通过外覆壳3的移动驱动活动机翼2变换为对应行驶环境的伸展姿态,从而实现水陆空三栖功能。此外,除了如图5、6、7所示收纳方式外,当机翼2过长时,还能利用交错移动的外覆壳3 两侧弧形板实现机翼2的收纳。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停放系统,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和充电桩6,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以活动机翼2完全收纳的伸展姿态直立停放于与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匹配的充电桩6上,充电桩6与舱体的前段外舱12对应。在由水平航行状态逐渐变为直立状态的停放过程中,如图9至图10的调整过程,结合机械手、全方位旋转底座111、座椅112使人体保持头部向上,静止后,旋转底座111水平旋转,使人体面向原本位于底部的舱门,且舱门底端与充电桩台面高度一致,使驾驶者走出机舱。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提供载人空间;
活动机翼,设置于舱体的两侧,具有弹性且为分段结构,在机翼长度方向上包括与舱体转动连接的翼根段、与翼根段转动连接的翼尖段;
外覆壳,与舱体活动连接,沿舱体的外周移动以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所述伸展姿态包括完全伸展、半伸展、完全收纳姿态,所述完全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完全伸展,所述半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翼尖段完全伸展,所述完全收纳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
机轮,设置于舱体的前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外覆壳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部、支撑缓冲部的顶持部,且缓冲部至少在活动机翼处于完全伸展姿态、半伸展姿态时抵于活动机翼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为纺锤形舱体,外覆壳包括对应设置于两侧活动机翼下方且绕舱体弯曲的两块弧形板,弧形板靠近活动机翼的一侧形成缓冲部,相对一侧形成顶持部,弧形板沿纺锤形舱体周向移动以驱动对应侧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两侧弧形板在舱体周向上的总长度大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两侧弧形板顶持部在舱体周向上的总长度小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包括内舱、包裹内舱前侧的前段外舱、包裹内舱后侧的后段外舱,外覆壳包括设置于前段外舱与后段外舱之间、内舱外两侧的绕内舱周向弯曲的弧形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前后侧上部设有玻璃舷窗。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内设有座椅、全方位旋转底座,所述座椅固定于全方位旋转底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的前端设有空化器。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上设有机轮收放装置,机轮通过机轮收放装置与舱体连接。
10.一种停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和充电桩,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直立停放于与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匹配的充电桩上。
CN202021690463.2U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Active CN212708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90463.2U CN212708787U (zh)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90463.2U CN212708787U (zh)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08787U true CN212708787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18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90463.2U Active CN212708787U (zh)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08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7768B (zh) 海陆空全能交通工具
KR101023754B1 (ko) 지상주행이 가능한 비행체 시스템
CN103496305A (zh) 一种飞行汽车
CN109849604A (zh) 折叠旋翼三栖飞机
CN106516110A (zh) 可垂直起降飞行的水空两栖滑翔机
CN203528804U (zh) 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KR20240065057A (ko) 이동수단용 배터리 충전장치
CN113071276B (zh) 一种飞行汽车
CN109606605A (zh) 一种飞艇多旋翼复合式飞行器
CN105501405A (zh) 一种水上平台用折叠式推进器
CN106628099A (zh) 一种系留和自主飞行两用太阳能浮空器
CN104276281A (zh) 一种单人飞行器
CN219406927U (zh) 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
CN105691562A (zh) 一种便携式水上自行车
US4165846A (en) Convertible airplane
CN108501636A (zh) 一种水陆两栖飞机
CN209225382U (zh) 一种倾旋翼载人飞椅
CN212708787U (zh)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JP2008520478A (ja) 全ての形式(空中、陸上及び海上)の乗物用の太陽電池式浮揚装置
CN112026460A (zh) 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
CN209617380U (zh) 一种安全型乌篷船
CN218858718U (zh) 一种弹射系留无人机
KR102485309B1 (ko) 수직 이착륙 이착수가 가능한 플라잉카
CN109250117A (zh) 一种民用载人飞机
CN108437723A (zh) 一种飞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