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85481U -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85481U
CN212685481U CN202021370018.8U CN202021370018U CN212685481U CN 212685481 U CN212685481 U CN 212685481U CN 202021370018 U CN202021370018 U CN 202021370018U CN 212685481 U CN212685481 U CN 212685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urtain
air curtain
backflow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700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孔福
谢文风
张爱民
刘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7001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85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85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85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气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汽车侧气帘结构包括气帘本体和用于连接外界气体发生器的连通管,气帘本体包括设置在连通管的相对两侧的前气帘和后气帘,前气帘上设有与连通管连通的前腔室,后气帘上设有与连通管连通的后腔室;前腔室与后腔室通过连通管连通;前腔室包括第一保护腔室、第一回流腔室和第二回流腔室;第一回流腔室和第二回流腔室设置在第一保护腔室的相对两侧且均与第一保护腔室连通。本实用新型中,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展开时的形态稳定性好,降低了气帘展开过程中对汽车乘员头部冲击的概率,并且对汽车乘员头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气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在汽车发生侧碰的事故时,位于汽车B柱内的侧气帘需要对汽车乘员的头部碰撞起到保护作用。现有技术中,位于汽车B柱内的侧气帘,其充气区域不能完全有效覆盖乘员头部所要保护的区域,故在汽车发生侧碰时,该侧气帘不能很好地保护汽车成员的头部;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侧气帘的展开时的状态稳定性较差,并且会发生内飘或者外飘的现象,从而在汽车侧气帘展开过程中增加了对汽车乘员头部造成冲击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侧气帘存在着稳定性较差、对汽车乘员头部保护作用弱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包括气帘本体和用于连接外界气体发生器的连通管,所述气帘本体包括设置在所述连通管的相对两侧的前气帘和后气帘,所述前气帘上设有与所述连通管连通的前腔室,所述后气帘上设有与所述前腔室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的后腔室;
所述前腔室包括第一保护腔室、第一回流腔室和第二回流腔室;所述第一回流腔室和所述第二回流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腔室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一保护腔室连通。
可选地,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上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侧的第一缝合线;所述第一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腔室延伸并向上折弯,所述第一回流腔室由所述第一缝合线以及所述前气帘的内壁围成;
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上远离所述第一缝合线的一侧的第二缝合线;所述第二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腔室延伸并向下折弯,所述第二回流腔室由所述第二缝合线以及所述前气帘的内壁围成。
可选地,所述后腔室包括第二保护腔室、第三回流腔室以及第四回流腔室;所述第三回流腔室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腔室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二保护腔室连通。
可选地,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气帘上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侧的第三缝合线;所述第三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腔室延伸且向上折弯,所述第三回流腔室由所述第三缝合线以及所述后气帘的内壁围成;
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上远离所述第三缝合线的一侧的第四缝合线;所述第四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腔室延伸并向下折弯,所述第四回流腔室由所述第四缝合线以及所述后气帘的内壁围成。
可选地,所述连通管包括连接外界气体发生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前腔室的前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后腔室的后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回流腔室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之间的支撑部,所述连通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上。
可选地,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第一帘片以及边缘与所述第一帘片密封缝合的第二帘片。
可选地,所述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帘片和所述第二帘片之间且伸入所述前腔室或所述后腔室的调节件。
可选地,所述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气帘本体和汽车车身之间的连接带。
本实用新型中,前腔室包括第一保护腔室、第一回流腔室和第二回流腔室;第一回流腔室和第二回流腔室设置在第一保护腔室的相对两侧且均与第一保护腔室连通;从而在连通管充入的气体、第一回流腔室回流的气体以及第二回流腔室回流的气体的共同作用下,第一保护腔室会迅速充满气体;即当汽车发生侧碰时,前腔室的核心区域第一保护腔室会迅速充满气体,从而该汽车侧气帘结构会起到很好的保护汽车乘员头部的作用。另外,第一回流腔室内的气体会向前方冲击前腔室,第二回流腔室内的气体会向后方冲击前腔室;从而在第一回流腔室内气体和第二回流腔室内气体的共同冲击下,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展开时的形态稳定性好,不会发生内飘或外飘的现象,进而降低了气帘展开过程中对汽车乘员头部冲击的概率。此外,外界气体发生器会通过连通管往前腔室和后腔室内充入气体,使得前腔室和后腔室均展开,进而该汽车侧气帘结构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汽车乘员的作用,同时该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存在着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侧气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气帘本体;11、前气帘;111、前腔室;1111、第一保护腔室;1112、第一回流腔室;1113、第二回流腔室;12、后气帘;121、后腔室;1211、第二保护腔室;1212、第三回流腔室;1213、第四回流腔室;13、第一缝合线;14、第二缝合线;15、第三缝合线;16、第四缝合线;17、支撑部;2、连通管;21、进气口;22、前出气口;23、后出气口;3、调节件;4、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方便解释本发明中汽车侧气帘结构的结构和各结构件的安装关系,本发明所指的“前”即图1中右方,本发明中所指的“后”即为图1中的左向;本发明中所指的“上”即为1中的上方,本发明中所指的“下”即为1中的上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包括气帘本体1和用于连接(插接、螺纹连接等)外界气体发生器(图未示)的连通管2,所述气帘本体1包括设置在所述连通管2的相对两侧的前气帘11和后气帘12,所述前气帘11上设有与所述连通管2连通的前腔室111,所述后气帘12上设有与所述前腔室111通过所述连通管2连通的后腔室121;可以理解地,当汽车发生猛烈的侧碰时,外界气体发生器会通过所述连通管2向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充入气体,使得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均展开,从而起到保护汽车乘员的作用。
所述前腔室111包括第一保护腔室1111、第一回流腔室1112和第二回流腔室1113;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和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连通。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是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对汽车乘员头部的核心保护区域,其需要满足ASEAN NCAP(ASEAN New CarAssessment Program东南亚国家联盟汽车碰撞测试)和Japan NCAP(Japan New CarAssessment Program,日本汽车碰撞测试)的对气帘前腔室111保护区域(该保护区域需要覆盖图1中的虚线内包含的部分)的要求,即此范围内不能有死区(即该区域不能有不充气的区域)存在;进一步地,该保护区域为长为200mm,宽为160mm的矩形区域。
具体地,当外界气体发生器通过所述连通管2往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充入气体(即汽车发生猛烈地侧碰)时,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内的气体以及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内的气体由于回流作用,均可进入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从而在所述连通管2充入的气体、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回流的气体以及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回流的气体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会迅速充满气体,从而维持了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展开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腔室111包括第一保护腔室1111、第一回流腔室1112和第二回流腔室1113;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和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连通;从而当汽车发生侧碰时,在所述连通管2充入的气体、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回流的气体以及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回流的气体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会迅速充满气体;进而使得该汽车侧气帘结构起到很好的保护汽车乘员头部的作用。另外,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内的气体会向前方回流冲击所述前腔室111,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内的气体会向后方回流冲击所述前腔室111;从而在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内气体和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内气体共同冲击下,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展开时的形态稳定性好,不会发生内飘或外飘的现象,进而降低了气帘展开过程中对汽车乘员头部冲击的概率。此外,外界气体发生器会通过所述连通管2往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内充入气体,使得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均展开,进而该汽车侧气帘结构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汽车乘员的作用,同时该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存在着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气帘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11上远离所述连通管2的一侧的第一缝合线13;所述第一缝合线13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延伸并向上折弯,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由所述第一缝合线13以及所述前气帘11的内壁围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是在所述前气帘11上缝合所述第一缝合线13之后形成。
所述气帘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11上远离所述第一缝合线13的一侧的第二缝合线14;所述第二缝合线14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延伸并向下折弯,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由所述第二缝合线14以及所述前气帘11的内壁围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由是在所述前气帘11上缝合所述第二缝合线14之后而形成。
具体地,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的开口朝向上方,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的开口朝向下方,从而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回流的气体会经过所述前腔室111的上内壁发生回流,并从上方进入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内的气体会经过所述前腔室111的下内壁发生回流,并从下方进入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进而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在所述第一回流腔室1112、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以及所述连通管2三者的作用下,可迅速充满整个所述第一保护腔室1111;故本实用新型中,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安全系数很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后腔室121包括第二保护腔室1211、第三回流腔室1212以及第四回流腔室1213;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内的气体以及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内的气体由于回流作用,均可进入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从而在所述连通管2充入的气体、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回流的气体以及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回流的气体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会迅速充满气体,从而提升了该汽车侧气帘结构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气帘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气帘12上远离所述连通管2的一侧的第三缝合线15;所述第三缝合线15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延伸且向上折弯,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由所述第三缝合线15以及所述后气帘12的内壁围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是在所述前气帘11上缝合所述第三缝合线15之后而形成。
所述气帘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11上远离所述第三缝合线15的一侧的第四缝合线16;所述第四缝合线16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延伸并向下折弯,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由所述第四缝合线16以及所述后气帘12的内壁围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是在在所述前气帘11上缝合所述第四缝合线16之后而形成。
具体地,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的开口朝向上方,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的开口朝向下方,从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回流的气体会经过所述后腔室121的上内壁发生回流,并从上方进入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内的气体会经过所述后腔室121的下内壁发生回流,并从下方进入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进而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在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以及所述连通管2三者的作用下,可迅速充满整个所述第二保护腔室1211;故本实用新型中,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安全系数很高。
另外,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内的气体会向后方冲击所述后腔室121,所述第时回流腔室1213内的气体会向前方冲击所述后腔室121;从而在所述第三回流腔室1212内气体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内气体共同冲击下,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展开时的形态稳定性好,不会发生内飘或外飘的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气帘展开过程中对汽车乘员头部冲击的概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通管2包括连接外界气体发生器的进气口21、连通所述前腔室111的前出气口22,以及连通所述后腔室121的后出气口23。可以理解地,所述连通管2为三通管,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通过所述连通管2相互连通。作为优选,所述连通管2与所述气帘本体1为一体成型机构,均由气袋布缝合而成。通过所述连通管2的设计,实现了外界气体发生器往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充气的技术效果,并且通过所述连通管2可将所述前腔室111和所述后腔室121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隔开,从而利于将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安装在汽车B柱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气帘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回流腔室1113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1213之间的支撑部17,所述连通管2远离所述进气口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部17上。可以理解地,该汽车侧气帘结构通过所述支撑部17安装在汽车B柱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气帘本体1还包括第一帘片以及边缘与所述第一帘片(图未示)密封缝合的第二帘片(图未示)。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帘片和所述第二帘片均为硅涂层尼龙布,而所述第一主布和所述第二主布还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并不限于涂层尼龙布。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帘本体1由所述第一帘片和所述第二帘片缝合而成,降低了该汽车侧气帘结构的制造成本,且便于安装。进一步的,所述气帘本体也可以为一个整体的帘片缝合而成,或者所述气帘本体1也可以由多块(3块或者3块以上)帘片缝合而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帘片和所述第二帘片之间且伸入所述前腔室111或所述后腔室121的调节件3。可以理解地,所述调节件3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多个,例如3个、5个、7个等,且所述调节件3位于所述气帘本体1靠近所述连通管2的一侧。具体地,所述调节件3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帘片和所述第二帘片之间,且伸入所述前腔室111或所述后腔室121;当所述前腔室111或所述后腔室121被外界气体发生器充入气体而展开(即鼓起)时,所述调节件3可以控制所述气帘腔体展开的程度,避免所述气帘腔体展开程度过大而失效;另外所述调节件3开可以起到对所述前腔室111或者所述后腔室112边缘处的气体起到导流的作用;进而所述调节件3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该汽车侧气帘展开时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气帘本体和汽车车身之间的连接带4。可以理解地,所述气帘本体1通过所诉连接带4连接在汽车车身上,从而进一步保证该汽车侧气帘结构安装在汽车车身上的稳定性。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核电站检修平台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帘本体和用于连接外界气体发生器的连通管,所述气帘本体包括设置在所述连通管的相对两侧的前气帘和后气帘,所述前气帘上设有与所述连通管连通的前腔室,所述后气帘上设有与所述前腔室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的后腔室;所述前腔室包括第一保护腔室、第一回流腔室和第二回流腔室;所述第一回流腔室和所述第二回流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腔室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一保护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上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侧的第一缝合线;所述第一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腔室延伸并向上折弯,所述第一回流腔室由所述第一缝合线以及所述前气帘的内壁围成;
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上远离所述第一缝合线的一侧的第二缝合线;所述第二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腔室延伸并向下折弯,所述第二回流腔室由所述第二缝合线以及所述前气帘的内壁围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室包括第二保护腔室、第三回流腔室以及第四回流腔室;所述第三回流腔室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腔室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二保护腔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气帘上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侧的第三缝合线;所述第三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腔室延伸且向上折弯,所述第三回流腔室由所述第三缝合线以及所述后气帘的内壁围成;
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气帘上远离所述第三缝合线的一侧的第四缝合线;所述第四缝合线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腔室延伸并向下折弯,所述第四回流腔室由所述第四缝合线以及所述后气帘的内壁围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包括连接外界气体发生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前腔室的前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后腔室的后出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回流腔室和所述第四回流腔室之间的支撑部,所述连通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本体还包括第一帘片以及边缘与所述第一帘片密封缝合的第二帘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帘片和所述第二帘片之间且伸入所述前腔室或所述后腔室的调节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侧气帘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气帘本体和汽车车身之间的连接带。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侧气帘结构。
CN202021370018.8U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Active CN212685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0018.8U CN212685481U (zh)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0018.8U CN212685481U (zh)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85481U true CN212685481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70018.8U Active CN212685481U (zh) 2020-07-13 2020-07-13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854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0003A (zh) * 2022-03-25 2022-06-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侧面安全气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0003A (zh) * 2022-03-25 2022-06-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侧面安全气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6635B2 (en) Rear seat airbag module
EP3509913B1 (en)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US10703325B2 (en)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assemblies
US10183645B2 (en) Frontal airbag systems for oblique impact
US10315606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EP3134297B1 (en) Multi-chamber airbag with unidirectional vent
US8371612B2 (en)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tethers
EP1960236B1 (en) Airbag apparatus
WO2018142382A1 (en) Overhead airbag assemblies
US20040119270A1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and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CN107150651A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帘
JP642291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272683B2 (en) Dual chambered passenger airbag
US20190366970A1 (en) Side airbag assembly
CN212685481U (zh) 一种汽车侧气帘结构和汽车
JP741682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US20130087997A1 (en) Passenger airbag device
JP5419261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2061070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209757036U (zh) 一种用于副驾驶乘员头颈胸及腿部安全气囊
CN112533797A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2013005594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ushion for front passenger seat air bag device
CN210882010U (zh) B柱总成和具有它的车辆
JP6380064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760617B (zh) 一种保护乘员头颈胸及腿部安全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