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8414U -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 Google Patents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8414U
CN212678414U CN202021045578.6U CN202021045578U CN212678414U CN 212678414 U CN212678414 U CN 212678414U CN 202021045578 U CN202021045578 U CN 202021045578U CN 212678414 U CN212678414 U CN 212678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thigh
buffer block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455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雁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Pudunt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Pudunt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Pudunt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Pudunt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455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78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8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8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包括主支撑板、脚部托板和设置于所述脚部托板上且用于对所述主支撑板提供弹性支撑的缓冲块。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通过设在脚部托板上设置缓冲块,可吸收行走运动过程中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并形成向上传导的弹性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护膝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体小腿支撑装置与膝关节减负荷装置配合使用,人体小腿支撑装置主要包括主支撑板、脚部接地面板和横向支撑板,主支撑板为弧形长条板状,横向截面与小腿额状面平行,弧形板下端为增厚的横向链接结构,侧面中间有一贯通的圆轴孔,主支撑板的下端在人体脚部后侧与下方的脚部接地面板通过圆轴链接,在踝关节后上方形成转动式横向链接接地结构,以顺应踝关节的摆动相进行前后摆动,并将载荷力经接地面板向地面传导。然而在使用中发现这种链接结构实际上形成了两种力的转换结构,即来自大腿的重力与接地结构接收的地面振动力在链接处圆轴汇合,随着圆轴结构的摆动,整体支撑架构所有的力均集中与链接处的圆轴上,并形成上下两种力的拮抗,脚部接地面板虽然用于支撑人体膝关节处穿戴的减负荷装置,但没有考虑运动时应缓冲对地面的冲击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处于脚与大腿中枢的膝关节不能有效减少负荷。
现有的人体小腿支撑装置,位于仿股骨髁结构前方的聚氨酯弹簧在膝关节屈曲和伸直位时均不能有效的缓冲向前的撞击力。并且包括原有仿胫骨平台内的聚氨酯弹簧所接受的负荷均需要通过横向链接结构和接地面板(脚部托板)向地面传递,但是,此两种结构如果不具备缓冲、吸能、减震功能,那么减负荷装置传递至地面的力则反作用于膝关节,使得减负荷装置难以有效的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人体小腿支撑装置上段的横向支撑板为两片式组合结构,横向支撑板与减负荷装置的连接为内外侧的纵向插入式,横向调节位于后侧,使用时难以准确调节位置,且不方便。原有捆扎于大腿的反向提升装置,应始终保持为喇叭筒状,膝关节屈位时,喇叭筒捆扎环松弛下移,膝关节伸直时,喇叭筒捆扎环收紧上升,产生升举力。而现有的横向支撑板仅分别由两侧与一片阶梯提升板连接,捆扎于大腿后喇叭筒捆扎环存在升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现有的减负荷装置上在对应膝关节的位置时设置了横轴控制的滑槽结构和导向槽结构,两种槽形结构内部设置了用于复位的金属螺旋弹簧,由于采用金属螺旋弹簧,在使用中易产生噪音。同时现有人体小腿支撑装置缺少物理治疗作用,如磁场的抗炎、消肿、镇痛等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小腿支撑器具,目的是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包括主支撑板、脚部托板和设置于所述脚部托板上且用于对所述主支撑板提供弹性支撑的第一缓冲块。
所述第一缓冲块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脚部托板和/或人体脚部提供弹性支撑的支撑垫,支撑垫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还包括大腿支撑板、小腿支撑板、用于对大腿支撑板提供支撑的回位机构和设置于小腿支撑板上的横轴,大腿支撑板具有让横轴插入的滑槽,回位机构包括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和可移动设置且与所述大腿支撑板相接触的支撑架,第二磁铁位于第一磁铁和支撑架之间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所述小腿支撑板具有容纳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导向槽。
所述导向槽设置多个,且各个导向槽中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磁铁和一个第二磁铁,所述支撑架位于第二磁铁和所述大腿支撑板之间,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小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均设置两个,所述导向槽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架为U形结构,支撑架包括与所述大腿支撑板相接触的第一支撑部和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撑部,各个第二支撑部分别插入一个导向槽中且各个第二支撑部分别与一个第二磁铁相接触。
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两个所述大腿支撑板连接的前侧牵拉带和后侧牵拉带,前侧牵拉带和后侧牵拉带为相对布置,前侧牵拉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大腿支撑板的一端相连接,后侧牵拉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大腿支撑板的另一端相连接;前侧牵拉带和后侧牵拉带均设置有升力板;所述大腿支撑板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内垫块,上护板包括护板本体和设置于护板本体上的台阶形限位结构,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护板本体和内垫块之间。
所述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护板本体上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限位凸起为沿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上限位面和第二上限位面,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一端与所述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位于第二上限位面的上方。
所述主支撑板包括与所述第一缓冲块相配合的下限位块,第一缓冲块位于下限位块的下方且第一缓冲块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第一缓冲块与下限位块接触时,第一缓冲块能够将吸收的冲击力转换为对下限位块的弹性支撑力。
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支撑架提供弹性支撑的第二缓冲块和用于与所述大腿支撑板相接触且用于在大腿支撑板与所述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的过程中弹性限位作用在大腿支撑板上的第三缓冲块,第二缓冲块和第三缓冲块设置于小腿支撑板上且第二缓冲块和第三缓冲块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通过设在脚部托板上设置缓冲块,可吸收行走运动过程中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以缓冲、降低地面的反作用力,并形成向上传导的弹性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人体小腿支撑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弯曲状态时回位机构与大腿支撑板和小腿支撑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2b是伸直状态时回位机构与大腿支撑板和小腿支撑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小腿支撑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上段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下段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横向支撑机构与小腿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台阶形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脚部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平衡带与小腿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升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脚部托板;2、上段支撑板;201、第二滑槽;202、第一限位槽;203、第一避让槽;3、下段支撑板;301、第二限位槽;302、第二避让槽;303、第三避让槽;4、下限位块;5、第一缓冲块;6、上盖板;7、第一支撑部;8、第二支撑部;9、第一磁铁;10、第二磁铁;11、第三磁铁;12、第四磁铁;13、横轴;14、第一滑槽;15、大腿支撑板;16、小腿支撑板;17、导向槽;18、护板本体;19、第三缓冲块;20、第一限位凸起;21、第一上限位面;22、第二上限位面;23、束带;24、前侧牵拉带;25、后侧牵拉带;26、第一锁紧旋钮;27、第二锁紧旋钮;28、第一垫块;29、第二垫块;30、旋转板;31、第三滑槽;32、第二限位凸起;33、上限位块;34、第四避让槽;35、横向支撑板;36、平衡带;37、第二缓冲块;38、升力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包括大腿支撑板15、小腿支撑板16、用于对大腿支撑板15提供支撑的回位机构和设置于小腿支撑板16上的横轴13,大腿支撑板15具有让横轴13插入的第一滑槽14,回位机构包括第一磁铁9、第二磁铁10和可移动设置且与大腿支撑板15相接触的支撑架,第二磁铁10位于第一磁铁9和支撑架之间且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小腿支撑板16具有容纳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的导向槽17。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大腿支撑板15设置两个,两个大腿支撑板15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两个大腿支撑板15分别位于人体大腿部的左右两侧。小腿支撑板16也设置两个,两个小腿支撑板16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两个小腿支撑板16分别位于人体小腿部的左右两侧,各个大腿支撑板15的下端分别是在人体膝关节处与一个小腿支撑板16的上端转动连接。横轴13固定设置在小腿支撑板16上,横轴13为圆柱体,横轴13的轴线与大腿支撑板15和小腿支撑板16的厚度方向相平行。导向槽17设置多个,且各个导向槽17中分别设置一个第一磁铁9和一个第二磁铁10,支撑架位于第二磁铁10和大腿支撑板15之间,导向槽17的长度方向与小腿支撑板16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为永磁体,第一磁铁9位于第二磁铁10的下方,导向槽17为在小腿支撑板16的内部设置的矩形凹槽,导向槽17的为沿小腿支撑板16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磁铁9位于导向槽17的底部。导向槽17对第一磁铁9、第二磁铁10和支撑架起到导向作用,第一磁铁9、第二磁铁10和支撑架仅能沿导向槽17的长度方向做直线运动。由于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是以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进行布置,因此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之间会产生排斥力,用磁性相斥的作用力让支撑架与上方的大腿支撑板15始终保持接触,支撑架能够对大腿支撑板15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可以取消金属弹簧,可以消除使用时产生的噪音,而且设置的磁铁可以增加磁疗功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外固定治疗效果。回位机构设置在大腿支撑板15与小腿支撑板16之间,可以将来自股骨的重力传导至小腿,避免了集中载荷和减少胫股关节的压应力,在膝关节急慢性损伤的治疗中,既能使膝关节进行早期的功能性锻炼活动,又能充分消除膝关节的负荷。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均设置两个,导向槽17设置两个,各个导向槽17中分别设置一个第一磁铁9和一个第二磁铁10,两个导向槽17处于与小腿支撑板16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小腿支撑板16的宽度方向与横轴13的轴线相垂直。支撑架为U形结构,支撑架包括与大腿支撑板15相接触的第一支撑部7和与第一支撑部7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撑部8,各个第二支撑部8分别插入一个导向槽17中且各个第二支撑部8分别与一个第二磁铁10相接触。第二支撑部8为竖直设置,第二支撑部8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槽1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支撑部7为圆弧形结构,第一支撑部7的轴线与横轴13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支撑部7位于第二支撑部8的上方,两个第二支撑部8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支撑部7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7的顶面与大腿支撑板15的底面相接触,第一支撑部7的顶面为圆弧面,大腿支撑板15的底面也为圆弧面。
如图1和图2a所示,第一滑槽14为弧形槽,第一滑槽14中设置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第四磁铁12位于第三磁铁11和横轴13之间,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第一滑槽14为沿大腿支撑板15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第一滑槽14的轴线与横轴13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滑槽14的弧度小于180度。大腿支撑板15的下端插入小腿支撑板16的内部,第一滑槽14位于大腿支撑板15的下端,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为永磁体,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可以在第一滑槽14中沿弧长方向进行移动,横轴13插入第一滑槽14中。同样由于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是以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进行布置,因此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之间会产生排斥力,第四磁铁12与横轴13接触,第三磁铁11与第一滑槽14的远离横轴13的端部内壁面接触。从而可以取消滑槽中设置的金属弹簧,可以消除使用时产生的噪音,而且设置的磁铁可以增加磁疗功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外固定治疗效果。
当膝关节屈曲位时,仿股骨髁结构与仿胫骨平台结构呈斜向成角位,仿股骨髁结构第一滑槽14内的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失去挤压力同性相排斥分离,使仿股骨髁结构滑向第一支撑部7的前方,大腿支撑板回位。仿胫骨平台结构两个导向槽17内的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之间同样处于同性相排斥分离状态,使第一支撑部7悬浮,以弹性力托住仿股骨髁结构;当膝关节伸直时,仿股骨髁结构中心点随之滑至第一支撑部7的上方中点,导向槽17内的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受挤压靠拢,因同性相斥产生向上的弹性力,托举仿股骨髁结构向上,仿股骨髁结构内第一滑槽14内的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受第一支撑部7与横轴13的挤压,向下方靠拢,大腿支撑板上升,通过反向皮肤牵引力,对大腿产生向上推举力,以减少膝关节负荷。同时一部分来自大腿的力通过大腿支撑板使仿股骨髁结构向下挤压第一支撑部7,导向槽17内的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以及第一滑槽14内的第三磁铁11和第四磁铁12的双重磁悬浮的弹性力作用,通过大腿支撑板与大腿力的交换,产生半月板的功能。
如图1和图9所示,大腿支撑板15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内垫块,上护板包括护板本体18和设置于护板本体18上的台阶形限位结构,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护板本体18和内垫块之间。
如图1、图2a和图9所示,大腿支撑板15还包括与护板本体18固定连接的旋转板30,旋转板30位于护板本体18的下方,旋转板30的上端与护板本体18的下端固定连接,旋转板30的下端与小腿支撑板16转动连接且旋转板30的下端插入小腿支撑板16的内腔体中,第一滑槽14设置在旋转板30上,支撑架位于旋转板30的下方,第一支撑部7的顶面与旋转板30的底面相接触。内垫块是用于与患者大腿处皮肤接触,内垫块的材质为医用纺织材料,以满足使用者对舒适性的要求。内垫块位于护板本体18的内侧,内垫块与上护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内垫块与台阶形限位结构和护板本体18贴合。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护板本体18上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限位凸起为沿护板本体18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护板本体18的长度方向与人体大腿长度方向相平行。
如图9所示,第一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上限位面21和第二上限位面22,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一端与护板本体18连接,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18连接,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18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21位于第二上限位面22的上方。第一限位凸起为固定设置在护板本体18的内壁面上,第一上限位面21为与护板本体18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第二上限位面22为倾斜设置的平面,第二上限位面22的倾斜方向与护板本体18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上限位面21和第二上限位面22的长度方向与护板本体18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上限位面21和第二上限位面22为沿护板本体18的整个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一上限位面21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一上限位面21的宽度方向与护板本体18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垂直,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一端与护板本体18固定连接,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二上限位面22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二上限位面22的宽度方向也即其倾斜方向,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18固定连接,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的下方。
如图9所示,对于相邻的两个第一限位凸起,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一端连接,也即位于上方的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二端与位于下方的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一端与护板本体18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上限位面22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18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上护板的内壁面上形成台阶形的限位结构,以产生提升力,阻止大腿支撑板15在使用过程中向下滑动,提高使用效果。
如图1、图3至图8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还包括主支撑板、脚部托板1和与小腿支撑板16连接的横向支撑机构,主支撑板的长度可调节,主支撑板包括与横向支撑机构连接的上段支撑板、与脚部托板1转动连接且与上段支撑板可相对移动的下段支撑板以及使上段支撑板与下段支撑板保持相对固定的锁止机构。主支撑板依据人体小腿后侧生物形态进行塑形,主支撑板的形状与人体小腿形状相匹配,主支撑板用于在人体小腿后侧与人体小腿贴合,主支撑板为竖直设置,使用时主支撑板通过束带绑缚固定在人体小腿上。下段支撑板3与上段支撑板2为滑动连接,下段支撑板3和上段支撑板2均为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下段支撑板3和上段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呈圆弧形的长条板。
如图4至7所示,下段支撑板2具有让下段支撑板3嵌入的第二滑槽201,该第二滑槽201具有一定的长度且该第二滑槽201为从上段支撑板2的底面开始沿上段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朝向上段支撑板2的上端延伸的凹槽,上段支撑板2的上端与横向支撑机构连接,下段支撑板3的上端插入第二滑槽201中,下段支撑板3的下端位于上段支撑板2的下方。在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上段支撑板2和下段支撑板3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调节下段支撑板3插入第二滑槽201中的深度,进而可以实现主支撑板的长度的调节;下段支撑板3插入第二滑槽201中的深度越大,主支撑板的长度越小;反之,主支撑板的长度越大。在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可以使上段支撑板2和下段支撑板3固定,进而使主支撑板保持在调节后的长度状态。这种结构的主支撑板长度调节方便简单,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小腿长度变化,提高了通用性,适应性好。
如图4至7所示,锁止机构包括上限位块33、设置于上限位块33上的第二限位凸起32和与上限位块33为螺纹连接的第一锁紧旋钮2626,上段支撑板2具有让上限位块33嵌入的第一限位槽202和让第二限位凸起32嵌入的第一避让槽203,下段支撑板3具有让第二限位凸起32嵌入且与第一避让槽203对齐的第二避让槽302,第二避让槽302的数量多于第一避让槽203的数量。上限位块33为块状结构,第一限位槽202为在上段支撑板2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矩形凹槽,第一限位槽202的长度小于第二滑槽201的长度,第一限位槽202与第二滑槽201相连通,上限位块33的长度小于第一限位槽202的长度,上限位块33的长度方向与上段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避让槽203在上段支撑板2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矩形凹槽,且第一避让槽203为在第一限位槽202处的内壁面开始沿上段支撑板2的宽度方向朝向上段支撑板2的内部延伸形成的凹槽,第一避让槽203布置多个,所有第一避让槽203布置在第一限位槽202的相对两侧且第一避让槽203为对称布置,第一避让槽203与第一限位槽202和第二滑槽201相连通,也即第一避让槽203在上段支撑板2上呈两列进行布置,处于同一列的所有第一避让槽203为沿上段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第二限位凸起32设置多个且第二限位凸起32分布在上限位块33的相对两侧,第二限位凸起32与上限位块33固定连接且第二限位凸起32朝向上限位块33的外侧伸出,第二限位凸起32的形成与第一避让槽203的形状相匹配,各个第二限位凸起32分别嵌入一个第一避让槽203中。
如图4至7所示,下段支撑板3具有让上限位块33嵌入的第二限位槽301,第二限位槽301为在下段支撑板3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矩形凹槽,第二限位槽301的长度大于第一限位槽202的长度,第二限位槽301与第一限位槽202相连通。第二避让槽302在下段支撑板3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矩形凹槽,且第二避让槽302为在第二限位槽301处的内壁面开始沿下段支撑板3的宽度方向朝向下段支撑板3的内部延伸形成的凹槽,第二避让槽302布置多个,所有第二避让槽302布置在第二限位槽301的相对两侧且第二避让槽302为对称布置,第二避让槽302与第二限位槽301相连通,也即第二避让槽302在下段支撑板3上呈两列进行布置,处于同一列的所有第二避让槽302为沿下段支撑板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第一避让槽203的形状和大于与第二限位槽301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各个第二限位凸起32分别嵌入一个第一避让槽203和一个第二避让槽302中,上限位块33同时嵌入第一限位槽202和第二限位槽301中,可以使上段支撑板2与下段支撑板3在长度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在拧紧第一锁紧旋钮2626后,上限位块33与第一锁紧旋钮2626相配合,夹紧下段支撑板3,实现上段支撑板2与下段支撑板3的固定连接。而且通过调节第二限位凸起32嵌入下段支撑板3上的不同位置处的第二避让槽302中,可以使主支撑板保持在调节后的长度状态。在调节主支撑板的长度时,需先拧松第一锁紧旋钮2626,将上限位块33从第二限位槽301中移出,同时第二限位凸起32从第二避让槽302中移出,然后可以抽拉下段支撑板3,直至主支撑板调节至合适的长度后,再将上限位块33移入第二限位槽301中,同时第二限位凸起32嵌入第二避让槽302中,最后拧紧第一锁紧旋钮2626。
如图4至7所示,下段支撑板3具有让第一锁紧旋钮2626嵌入的第三避让槽303,第三避让槽303为在下段支撑板3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三避让槽303为沿下段支撑板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避让槽303与第二限位槽301相连通且第三避让槽303的宽度小于第二限位槽301的宽度,上限位块33具有让第一锁紧旋钮2626嵌入的内螺纹孔。第一锁紧旋钮2626的结构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其主要包括相连接的螺杆部和旋钮头部,螺杆部为圆柱体且螺杆部的外圆面设置外螺纹,螺杆部插入上限位块33上设置的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设置在上限位块33的中心处。旋钮头部为圆形结构且螺杆部的一端是在旋钮头部的中心处与旋钮头部为同轴固定连接,螺杆部穿过第三避让槽303后插入上限位块33的内螺纹孔中,旋钮头部的直径大于第三避让槽303的宽度且小于第三避让槽303的长度,旋钮头部位于下段支撑板3的外部,方便旋拧。在拧紧第一锁紧旋钮2626后,上限位块33与旋钮头部相配合,夹紧下段支撑板3,上限位块33与下段支撑板3的内壁面贴合,旋钮头部与下段支撑板3的外壁面贴合。
如图1和图10所示,脚部托板1的上端是通过转轴与下段支撑板3的下端转动连接,脚部托板1用于向地面传递支撑装置的载荷。脚部托板1相对于下段支撑板可转动且脚部托板1相对于下段支撑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位于水平面内,脚部托板1相对于下段支撑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横轴13的轴线相平行,脚部托板1相对于下段支撑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并与下段支撑板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使用时脚部托板1通过束带绑缚固定在人体脚部上。将脚部托板1与下段支撑板设置成转动连接,可以顺应踝关节伸屈运动,即不影响步履活动,方便使用。下段支撑板3上设有下限位块4,脚部托板1上设有与下限位块4相配合的第一缓冲块5,第一缓冲块5位于下限位块4的下方且第一缓冲块5吸能材料制作,第一缓冲块5优选采用聚氨酯材料制作。第一缓冲块5固定设置在脚部托板1的上端,第一缓冲块5为C形结构,下限位块4固定设置在下段支撑板3的下端,第一缓冲块5用于与下段支撑板3接触,用于缓冲和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并将其转换为弹性支撑力,第一缓冲块5与下限位块4接触后,第一缓冲块5可以对主支撑板施加向上的弹性支撑力。当支撑器具整体呈直立位时,下段支撑板3与第一缓冲块5处于同一水平面,下段支撑板3撞击设置在脚部托板1上端的第一缓冲块5,形成向上传导的弹性支撑力。
如图1和图10所示,脚部托板1上设有用于与人体脚部底面接触的支撑垫,支撑垫采用吸能材料制成,以缓冲、降低地面的反作用力。支撑垫包括第一垫块28和设置于第一垫块28上的第二垫块29,第一垫块28固定设置在脚部托板1的底面上,第一垫块28位于脚部托板1的下方,脚部托板1的底面上设置让第二垫块29穿过的避让孔,第二垫块29与第一垫块28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二垫块29向上穿过脚部托板1上的避让孔,第二垫块29用于与人体脚部底面接触。设置特殊结构的支撑垫,支撑垫中心向上凸起,凸起区可与人体脚底或鞋底接触,第一垫块28位于脚部托板1下面且与地面接触,使用时可吸收行走运动过程中来自地面的冲击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如图1、图3和图8所示,横向支撑机构包括横向支撑板35和与主支撑板连接的上盖板6,横向支撑板35夹在上盖板6和主支撑板之间,横向支撑板35通过锁紧旋钮与小腿支撑板16连接,横向支撑板35具有让锁紧旋钮插入的第四避让槽34,小腿支撑板16具有让第二锁紧旋钮27插入的内螺纹孔,第四避让槽34的长度大于内螺纹孔的直径,使得上盖板6与小腿支撑板16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横向支撑板35为U形结构,横向支撑板35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二锁紧旋钮27与两个小腿支撑板16的下端连接,小腿支撑板16具有让横向支撑板35穿过的第三滑槽31,第三滑槽31为沿小腿支撑板16的宽度方向延伸。第四避让槽34为沿横向支撑板35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四避让槽34为沿横向支撑板35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第四避让槽34设置两个,上盖板6与上段支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上盖板6位于两个第四避让槽34的中间位置处,横向支撑板35夹在上盖板6与上段支撑板之间。第二锁紧旋钮27的结构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其主要包括相连接的螺杆部和旋钮头部,螺杆部为圆柱体且螺杆部的外圆面设置外螺纹,螺杆部插入小腿支撑板16上设置的内螺纹孔。第二锁紧旋钮27的旋钮头部为圆形结构且螺杆部的一端是在旋钮头部的中心处与旋钮头部为同轴固定连接,螺杆部穿过第四避让槽34后插入小腿支撑板16的内螺纹孔中,旋钮头部的直径大于第四避让槽34的宽度且小于第四避让槽34的长度,旋钮头部位于横向支撑板35和小腿支撑板16的外部,方便旋拧。当松开第二锁紧旋钮27时,第二锁紧旋钮27可在第四避让槽34中沿第四避让槽34的长度方向移动,可以调节横向支撑板35插入第三滑槽31中的深度,也即可以调节上段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16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实现减负荷装置的位置的调节,保障了治疗的准确性;当旋紧旋钮后,第二锁紧旋钮27的旋钮头部将横向支撑板35压紧在小腿支撑板16上,实现横向支撑板35与小腿支撑板16的固定。
如图1所示,横向支撑板35的相对两端通过束带23连接,束带与上段支撑板为相对布置,束带23为弹性扎带,在使用时,束带23位于人体小腿的前方。
如图11所示,两个小腿支撑板16通过平衡带36连接,平衡带3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小腿支撑板16相连接,平衡带36为弹性扎带,在使用时,平衡带36位于人体小腿的后方,且平衡带36位于上盖板6的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还包括与两个大腿支撑板15连接的前侧牵拉带24和后侧牵拉带25,前侧牵拉带24和后侧牵拉带25为相对布置,前侧牵拉带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大腿支撑板15的上护板的一端相连接,后侧牵拉带2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大腿支撑板15的上护板的另一端相连接。前侧牵拉带24位于束带23的上方,后侧牵拉带25位于平衡带36的上方。前侧牵拉带24和后侧牵拉带25均为弹性扎带,与两个大腿支撑板15相配合,形成围绕人体大腿部的喇叭筒状提升力环结构,摩擦力大,当膝关节屈曲时,减负荷装置的动力作用使提升力环松弛回程。膝关节直立位时,提升力环上升收紧,以摩擦力推举大腿,产生提升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如图1和图12所示,前侧牵拉带24上可以设置升力板,该升力板用于与患者大腿接触。后侧牵拉带25上也可以设置升力板,该升力板用于与患者大腿接触。升力板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制成,且优选采用PE等材质制成。增加设置升力板后,将装置于站立位佩戴人体,在大腿部可形成较为完整的喇叭筒状捆扎环结构,并可保持稳定不变。当膝关节屈位时,由大腿支撑板、升力板、前侧牵拉带24和后侧牵拉带25连接形成的喇叭筒状捆扎环结构受牵拉下移松弛,当膝关节再次伸直时,喇叭筒状捆扎环结构受牵拉上升收紧,产生对大腿升举力,由于喇叭筒状捆扎环结构的完整性,步履使用中可充分解决原有喇叭筒捆扎环升举力不足的问题。
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还包括用于对支撑架提供弹性支撑的第二缓冲块37和用于与大腿支撑板相接触且用于在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的过程中弹性限位作用在大腿支撑板上的第三缓冲块19,第二缓冲块37和第三缓冲块19设置于小腿支撑板上且第二缓冲块37和第三缓冲块19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二缓冲块37优选采用聚氨酯材料制作。第二缓冲块37位于第一支撑部7的下方,第二缓冲块37并位于与第一支撑部7相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撑部8之间,第二缓冲块37固定设置在小腿支撑板上,第一支撑部7位于第二缓冲块37和大腿支撑15板之间。
在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该夹角是指大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与小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作用下,支撑架是向上移动,第一支撑部7与第二缓冲块37分离,此时第二缓冲块37并不能对支撑架提供弹性支撑作用;在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支撑架是向下移动,当第一支撑部7与第二缓冲块37接触后,第二缓冲块37受压,第二缓冲块37对支撑架提供向上的弹性支撑力,该弹性支撑力并传导至大腿支撑板上,形成对大腿支撑板较好的支撑,便于力的传递,避免了载荷的集中。当支撑器具整体呈直立位时,此时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处于最大状态,第二缓冲块37的压缩量最大。设置第二缓冲块37,协同磁铁形成类似人体膝关节半月板的功能,将压应力分散至胫骨平台,即体外半月板,接收来自大腿的重力,将其经第一缓冲块5分散至地面;并通过支撑垫传导交换,以减少膝关节的压应力。
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三缓冲块19优选采用聚氨酯材料制作。第三缓冲块19设置在小腿支撑板上,第三缓冲块19的高度大于大腿支撑板15的下端(也即旋转板30的下端)和横轴13的高度,第三缓冲块19位于大腿支撑板15的一侧。
膝关节弯曲过程中,也即在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大腿支撑板的下端向上转动,大腿支撑板的下端逐渐靠近第三缓冲块19,在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第三缓冲块19与大腿支撑板相接触,第三缓冲块19处于压缩状态,第三缓冲块38在人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均与大腿支撑板相接触,第三缓冲块38处于压缩状态,对大腿支撑板起到弹性限位作用。
膝关节伸直过程中,当支撑器具整体呈直立位时,此时大腿支撑板与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处于最大状态,第三缓冲块19同样处于压缩状态,对大腿支撑板起到弹性限位作用,从而可以产生横向阻力,通过力的传导缓冲髌股关节的撞击力,也代偿了髌股关节的反应力。设置第三缓冲块19,在膝关节伸直过程中可以产生弹性限位作用,可以代偿髌股关节的反应力,同时制造工艺简单合理。而且第三缓冲块19能够与第一缓冲块、下限位块和弹性支撑的支撑垫,形成整体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包括主支撑板和脚部托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脚部托板上且用于对所述主支撑板提供弹性支撑的第一缓冲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块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脚部托板和/或人体脚部提供弹性支撑的支撑垫,支撑垫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大腿支撑板、小腿支撑板、用于对大腿支撑板提供支撑的回位机构和设置于小腿支撑板上的横轴,大腿支撑板具有让横轴插入的滑槽,回位机构包括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和可移动设置且与所述大腿支撑板相接触的支撑架,第二磁铁位于第一磁铁和支撑架之间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所述小腿支撑板具有容纳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导向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设置多个,且各个导向槽中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磁铁和一个第二磁铁,所述支撑架位于第二磁铁和所述大腿支撑板之间,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小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均设置两个,所述导向槽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架为U形结构,支撑架包括与所述大腿支撑板相接触的第一支撑部和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撑部,各个第二支撑部分别插入一个导向槽中且各个第二支撑部分别与一个第二磁铁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两个所述大腿支撑板连接的前侧牵拉带和后侧牵拉带,前侧牵拉带和后侧牵拉带为相对布置,前侧牵拉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大腿支撑板的一端相连接,后侧牵拉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大腿支撑板的另一端相连接;前侧牵拉带和后侧牵拉带均设置有升力板;所述大腿支撑板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内垫块,上护板包括护板本体和设置于护板本体上的台阶形限位结构,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护板本体和内垫块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护板本体上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限位凸起为沿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上限位面和第二上限位面,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一端与所述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护板本体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位于第二上限位面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板包括与所述第一缓冲块相配合的下限位块,第一缓冲块位于下限位块的下方且第一缓冲块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第一缓冲块与下限位块接触时,第一缓冲块能够将吸收的冲击力转换为对下限位块的弹性支撑力。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小腿支撑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支撑架提供弹性支撑的第二缓冲块和用于与所述大腿支撑板相接触且用于在大腿支撑板与所述小腿支撑板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的过程中弹性限位作用在大腿支撑板上的第三缓冲块,第二缓冲块和第三缓冲块设置于小腿支撑板上且第二缓冲块和第三缓冲块采用吸能材料制成。
CN202021045578.6U 2020-06-09 2020-06-09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Active CN212678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45578.6U CN212678414U (zh) 2020-06-09 2020-06-09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45578.6U CN212678414U (zh) 2020-06-09 2020-06-09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8414U true CN212678414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1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45578.6U Active CN212678414U (zh) 2020-06-09 2020-06-09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78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1101B1 (en) Shoulder brace with body to arm attachment straps
CN2930668Y (zh) 一种足下垂复位固定器
AU760941B2 (en) Shoulder brace
CN106983638B (zh) 一种基于步态相位自解锁的被动式体重支撑外骨骼装置
CN111037540A (zh) 一种具有棘轮式膝关节的随行椅
CN212678414U (zh)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CN210144826U (zh) 脚踝辅助固定装置
JP4908653B1 (ja) うつ伏せエクササイズ支援器具
CN109908548A (zh) 一种关节外科术后恢复训练装置
CN113768220A (zh) 人体小腿支撑器具
US9821189B1 (en) Foot harness for lower body cable machine exercises
CN201361396Y (zh) 一种负重训练用具
EP0797467A1 (en) Gymnastic means
CN217168501U (zh) 外骨骼装置
CN210903941U (zh) 一种踝关节运动仪
CN211841975U (zh) 一种具有棘轮式膝关节的随行椅
CN214908766U (zh) 一种调整型儿童足下垂矫形器
KR101975563B1 (ko) 스쿼트 운동 장치
CN210121314U (zh) 一种用于膝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康复器
CN217525533U (zh) 一种骨科皮牵引辅助装置
CN213994129U (zh) 一种下肢康复训练外骨骼踝关节机构
CN217472336U (zh) 一种用于辅助进行踝泵运动的装置
CN216295140U (zh) 一种下肢功能障碍病人主动踝泵运动辅助装置
CN210408943U (zh) 一种足部康复带
CN219557960U (zh) 一种便携式肘关节屈伸牵引及训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