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6562U -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6562U
CN212676562U CN202021986008.7U CN202021986008U CN212676562U CN 212676562 U CN212676562 U CN 212676562U CN 202021986008 U CN202021986008 U CN 202021986008U CN 212676562 U CN212676562 U CN 2126765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outer conductor
dielectric body
contact pin
radio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860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发岐
王学敏
王秀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860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765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65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65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其包括:信号传输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外导体的第一端外缘套设有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一进行左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一的第一连接件,外导体的第二端外缘套设有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另一进行右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另一的第二连接件。本实用新型将两个介质体设置在背离插针的中部的位置,使转接器在组装时,直接将介质体从插针的两端套入至指定位置或者直接将介质体注塑成型在指定位置处等方式即可,插针的数量不影响介质体的装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同轴转接器焊接操作难度大,且焊接后的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之间的同轴度难以保证,影响转接器性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背景技术
射频同轴连接器(简称RF连接器)通常被认为是装接在电缆上、安装在仪器上或者连接在仪器与被测物之间的一种元件,作为传输线电气连接或分离的元件,它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简单的讲它主要起桥梁作用。射频同轴连接器一般包括内导体及外导体,信号在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传播,内导体与外导体则进行连接器两端连接器件的电性连接。
射频同轴转接器是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一种,主要用于接头之间转换,与普通连接器用于配接电缆的作用略有不同,但其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
通常在做射频同轴转接器时,研发人员是根据所转接接头的特性进行非标设计的,也就是说,每种射频同轴转接器的结构皆不相同,通常所使用的插针、介质体、外导体、外壳及螺母等等结构皆不相同。
比如,公开号为CN103457066B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射频同轴转接器,具体为分体式1.85mm射频同轴转接器,如图1所示:包括:螺母10、外壳体20、外导体、内导体、介质体,所述外壳体20包括插头端21和插座端22,所述外导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20内且与所述外壳体20过盈配合,所述内导体设置于所述外导体内,所述螺母10设置于所述外壳体20插头端21,所述介质体设置于所述外导体内且与所述外导体过盈配合,所述内导体设置于所述介质体内且与所述介质体过盈配合,所述内导体包括内导体一31和内导体二32,所述内导体一31两端分别设置有插销一33和插孔一34,所述内导体二32两端分别设置有插销二35和插孔二36,所述插销一33位于所述外壳体20的插头端21,所述插销二35位于所述插孔一34内,所述插孔二36位于所述外壳体20的插座端22。
又比如:公开号为CN106654760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浮动盲配射频同轴转接器,如图2所示,其包括:第一外接触件11、第二外接触件12、第一中心接触件21、第二中心接触件22、开口挡圈13、簧片14和圆柱弹簧16,第一外接触件11与第二外接触件12均为中通筒状结构,第一外接触件11内有圆柱孔111,第二外接触件12的外壁直径小于圆柱孔111的直径,第二外接触件12可插入圆柱孔111内,圆柱孔111内设置有浮动槽112,浮动槽112的轴向长度大于转接器的浮动距离与开口挡圈13的厚度之和,第二外接触件12插入圆柱孔111的部分开有环形槽,开口挡圈13位于环形槽中,开口挡圈13的外径大于圆柱孔111的直径,小于浮动槽112的直径,开口挡圈13的内径小于第二接触件12的直径;第二外接触件12的外壁还有一环状凸出部,圆柱弹簧16位于环状突出部与第一外接触件11底部之间。
再比如:公开号为CN20332620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耐高温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如图3所示,其包括:第一内导体10、第二内导体20、玻璃绝缘子30。第一内导体10与标准的2.4mm界面插接,第二内导体20与标准的2.92mm界面插接。玻璃绝缘子30设置在第一内导体10、第二内导体20之间,且压接在一起。
结合图1、图2及图3不难看出,在传统的转接器中,插针(即内导体,在CN106654760A中称之为中心接触件)通常设置为两个,两个插针同轴设置,通常是焊接在一起的,该结构具有两个缺陷:
第一、焊接操作难度大;
第二、焊接后的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之间的同轴度难以保证,影响转接器性能。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射频同轴转接器焊接操作难度大,且焊接后的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之间的同轴度难以保证,影响转接器性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包括: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所述介质体设置有至少两个,两个或多个介质体分别与所述外导体的两端端面相平齐;所述外导体的第一端外缘套设有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一进行左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一;所述外导体的第二端外缘套设有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另一进行右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另一。
上述方案的效果之一在于:将介质体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外导体的左右两端(即背离插针的中部),靠连接件限位,在插针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进行转接器的组装时,直接将介质体从插针的两端套入至指定位置或者直接将介质体注塑成型在指定位置处,又或者先对介质体进行热处理进行一定软化后套入插针即可(相较于现有转接器中介质体设置在插针中部的结构而言,安装难度较小),无论插针的数量是一个还是多个,都不影响介质体的装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同轴转接器焊接操作难度大,且焊接后的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之间的同轴度难以保证,影响转接器性能的问题。如图1及图3所示的转接器,介质体皆靠近于插针的中部,依靠上述方式难以组装完成,而如图2所示的转接器,介质体体积较大,亦难靠上述方式进行组装,因此,现有的转接器基本上只能采用双插针结构,并以焊接的方式进行插针连接。
此外,针对不同的接口需求,转接器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一则导致每款转接器都要单独进行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的设计,即使插针端头要求完全相同的两端转接器,也会因为接口大小的不同而进行细微调整,而该细微调整则需要根据公式重新计算插针及外导体的尺寸,设计工作量大;二则每款转接器都要单独制作样品,进行性能的反复调试确认,生产效率较低;三则导致每款转接器都要单独存储,仓储管理难度大
传统的转接器设计过程中,每当工程师接收到客户需求后,都需要首先根据两个待转接件(比如其中一个待转接件为仪器接头,另一个待转接件为电缆接头)的接口型号确定连接螺母的外径以及插针两端的直径,然后根据使用频率确定插针信号传输部分(即中部)的外径(比如通常30G的转接器所用插针的中部直径为1.52mm),而后根据插针信号传输部分的外径通过阻抗计算公式计算外导体的内径,最后根据补偿公式计算介质体的内径及对应该介质体的插针局部外径。设计完成后,要进行样品制作,而后进行样品测试,若样品测试发现性能问题,还要查找问题进行重新核算,直至样品合格,才能进入批量制作阶段,整个过程设计工作繁琐、耗时较多,且由于小批量的样品制作难以寻找合适供应商,存在诸多技术及非技术问题。
上述方案的效果之二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及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分别进行信号传输模块的左右限位,以此将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固化为信号传输模块,这样使用频率相同且插针型号相同的转接器就可以直接选择相应的信号传输模块即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只需进行连接螺母的设计,而由于连接螺母并不涉及信号传输问题,因此在连接螺母制作完成后无需进行信号传输测试,简化了设计工作量的同时,省去了样品信号传输性能测试的环节,提高了产品输出效率,降低了因反复制作样品、设计返工等问题带来的人工成本及生产成本。同时,由于信号传输模块的设置,减少了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的型号,降低了仓储管理难度。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外导体的两端端面分别开设有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内皆收容有介质体,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还用于对第一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左限位,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还用于对第二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右限位。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将两个或多个介质体分别相对固定在外导体的两端,一则可以提高插针的固定可靠性,防止介质体设置在外导体与插针中部时会出现的插针偏斜现象;二则在进行介质体安装时,既无需将插针分成两端而后焊接,也无需将介质体切割而后拼成一体,安装方便性较高,且不存在因焊接焊点较大或介质体拼接不当造成的性能不符合要求的问题。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插针的外缘设置有至少两个台阶面,两个台阶面分别为第一台阶面及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对第一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右限位,所述第二台阶面用于对第二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左限位。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通过台阶面与连接组件的壁部分别对介质体进行左右限位,在保证安装方便性的同时,提高了介质体的固定可靠性,防止介质体晃动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的问题。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介质体设置有至少三个,三个介质体分别为第一介质体、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所述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收容在第一收容槽或第二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二介质体套设在所述第三介质体的外缘;所述第二介质体的内径小于所述插针的外径,所述第二收容槽呈环形,所述第三介质体的外径小于第二收容槽的直径。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在外导体与插针皆不分体设置,而外导体套设在插针外缘,且介质体相对固定在外导体两端的情况下,将第二收容槽内的介质体分为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使得介质体的装入更为方便,相较于先行装配一个收容槽内的介质体再加热软化另一个介质体以装入的装配方式及结构而言,更为方便,且对性能指标没有影响;相较于定位好插针及外导体然后注塑成型介质体的结构而言,成型方式简单且成本较低。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介质体的材料为PEI,所述第三介质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PEI(Polyetherimide,聚醚酰亚胺)的硬度大于聚四氟乙烯,可以防止射频同轴转接器在连接接头时,插针受力偏移,影响射频同轴连接器的性能指标及使用寿命等等;而聚四氟乙烯由于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可以以被挤压的状态进入第二收容槽,并在恢复原状后内壁贴合第二介质体,外壁顶持外导体的内壁。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体的材料为PEI,且所述第一介质体沿轴线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插针设置有位置与第一介质体相对应的环形槽。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在第二收容槽内的介质体分体的情况下,第一介质体可以一体成型,即可以切割后卡入环形槽,亦可以注塑成型在环形槽处(或者其他装配方式亦可),以提高射频同轴转接器的安装方便性。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体背离第二介质体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导体的第一端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背离第一介质体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导体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该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在对外导体进行左限位的同时,还同时对第一介质体进行左限位;同理,使得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在对外导体进行右限位的同时,还同时对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进行右限位,简化了介质体与外导体的固定结构,提高了二者的固定可靠性。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外导体的外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第一端抵接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第二端抵接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限位凸起的设置并非只是为了限位外导体,除限位作用外,限位凸起还具有分散外导体端面及介质体受力的作用,以此来防止外导体端面及介质体受力过大进而损坏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射频同轴转接器的装配容错率。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之间设置有衔接螺母,所述衔接螺母套设在所述外导体外缘,并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接。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衔接螺母一则可以保护外导体,二则可以将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连接在一起,提高射频同轴转接器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螺母,所述第一转动螺母可绕外导体的轴线方向转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螺母,所述第二转动螺母可绕外导体的轴线方向转动。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根据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中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具有至少一个转动螺母,使得射频同轴转接器在连接待转接的两个接头时,至少有一端可通过拧动转动螺母进行连接,提高射频同轴转接器的使用方便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包括: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所述外导体的第一端外缘套设有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一进行左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一;所述外导体的第二端外缘套设有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另一进行右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另一。本实用新型将介质体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外导体的左右两端(即背离插针的中部),靠连接件限位,在插针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进行转接器的组装时,直接将介质体从插针的两端套入至指定位置或者直接将介质体注塑成型在指定位置处,又或者先对介质体进行热处理进行一定软化后套入插针即可,无论插针的数量是一个还是多个,都不影响介质体的装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同轴转接器焊接操作难度大,且焊接后的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之间的同轴度难以保证,影响转接器性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CN103457066B所公开的分体式射频同轴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CN106654760A所公开的浮动盲配射频同轴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CN203326203U所公开的耐高温的射频同轴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用信号传输模块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用外导体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用外导体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用插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用插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用信号传输模块中限位凸起的位置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衔接螺母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端端面为左侧端面,第二端端面为右侧端面,但应理解的是,左侧端面与右侧端面的描述方式只为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如图4所示,其包括:信号传输模块(优选即使参数要求不同的多种规格型号,结构亦相同的模块化的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包括:插针100、介质体(在优选实施例中,介质体包括标号210、220及230标示的零件)及外导体300,其中插针100优选仅设置有一个,介质体则设置有至少两个,外导体300亦优选仅设置有一个,插针100、介质体及外导体300的作用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优选本实用新型中的信号传输模块无论哪种型号、规格,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具体优选结构将在下文详述。
如图5所示,外导体300的第一端外缘套设有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400(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组件400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件的零件数量只有一个,而第一连接组件400的零件数量则有多个),可以理解的是,用于连接接头的零件数量是一个还是多个,对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现并无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具体限定。同理,外导体300的第二端外缘套设有第二连接件500或第二连接组件(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400的作用是:用于对外导体300及介质体之一进行左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一;所述第二连接件500或第二连接组件的作用是:用于对外导体300及介质体之另一进行右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另一。
传统的转接器设计过程中,每当工程师接收到客户需求后,都需要首先根据两个待转接件(比如其中一个待转接件为仪器接头,另一个待转接件为电缆接头)的接口型号确定连接螺母的外径以及插针100两端的直径,然后根据使用频率确定插针100信号传输部分(即中部)的外径(比如通常30G的转接器所用插针100的中部直径为1.52mm),而后根据插针100信号传输部分的外径通过阻抗计算公式计算外导体300的内径,最后根据补偿公式计算介质体的内径及对应该介质体的插针100局部外径。设计完成后,要进行样品制作,而后进行样品测试,若样品测试发现性能问题,还要查找问题进行重新核算,直至样品合格,才能进入批量制作阶段,整个过程设计工作繁琐、耗时较多,且由于小批量的样品制作难以寻找合适供应商,存在诸多技术及非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案,将设计工作分割成了三个部分,第一、根据待转接头型号设计射频同轴转接器的接头;第二、根据待转接头型号选择插针100两端的直径(选择已有插针100及相关信号传输模块,初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所有已完成设计的信号传输模块即可);第三、根据使用频率选择插针100中部的直径(从初步筛选的结果中进行最终选择即可)。后面两个步骤皆只需要从已有设计中进行筛选(亦或者筛选后组合,比如将不同型号的插针100端头直径与插针100中部直径组合,由于影响外导体300尺寸的只有插针100中部,因此,无论插针100端头的类型直径如何,皆不影响信号传输模块的基本结构,不需要重新进行样品制作及测试等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外导体300的两端端面分别开设有第一收容槽311(如图6所示,311标示的位置使第一收容槽311的壁部)及第二收容槽321(如图7所示,321标示的位置使第二收容槽321的壁部),所述第一收容槽311及第二收容槽321内皆收容有介质体(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400还用于对第一收容槽311内的介质体进行左限位,所述第二连接件500或第二连接组件还用于对第二收容槽321内的介质体进行右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插针100的外缘设置有至少两个台阶面,两个台阶面分别为第一台阶面111及第二台阶面121,所述第一台阶面111用于对第一收容槽311内的介质体进行右限位,所述第二台阶面121用于对第二收容槽321内的介质体进行左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针100的外缘设置有两个环形槽,分别为第一环形槽110及第二环形槽120,如图8所示,第一环形槽110的右端面即为第一台阶面111,同理,第二环形槽120的左端面即为第二台阶面121。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介质体设置有至少三个,三个介质体分别为第一介质体210、第二介质体220及第三介质体230,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介质体220及第三介质体230收容在第二收容槽321内,且所述第二介质体220套设在所述第三介质体230的外缘;所述第二介质体220的内径小于所述插针100的外径,所述第二收容槽321呈环形,所述第三介质体230的外径小于第二收容槽321的直径。
请参考图4,在不设置第二介质体220及第三介质体230的情况下,可以首先通过将第一介质体210切割成连接在一起的两瓣,然后扣在第一环形槽110内的方式将第一介质体210相对固定在插针100的外缘;而后从外导体300的左侧将第一介质体210及插针100插入外导体300的轴孔内,直至第一介质体210的左端面抵接第一收容槽311的底壁。同样的,在不设置第一介质体210的情况下,亦可以将第二介质体220及第三介质体230集成为一个介质体,按照第一介质体210的方式装入第二收容槽321。但在第一收容槽311及第二收容槽321内皆设置有介质体的情况下,普通的按照方式将无法完成正常的按照,假如两个收容槽内皆仅设置一个介质体,则需要通过注塑成型或者软化装入等方式进行组装,但上述方式难度较大,在组装效率及成本不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其中的一个介质体分成两个,分别为第二介质体220及第三介质体230,并将第二介质体220套设在第三介质体230的外缘,在进行组装时,第三介质体230按照常规方式相对固定于插针100外缘(切割后扣在插针100外缘),而后将外缘扣有第一介质体210及第三介质体230的插针100从左到右插入外导体300的轴孔内,而后将第二介质体220从右到左插入外导体300的轴孔,直至抵接第二收容槽321的底壁,即可完成信号传输模块的组装。这种结构简单可靠,组装难度亦较小。
优选所述第一介质体210的材料为PEI,且所述第一介质体210沿轴线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插针100设置有位置与第一介质体210相对应的环形槽。所述第二介质体220的材料为PEI,所述第三介质体230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在第二收容槽321内的介质体分体的情况下,第一介质体210可以一体成型,即可以切割后卡入环形槽,亦可以注塑成型在环形槽处(或者其他装配方式亦可),以提高射频同轴转接器的安装方便性。PEI(Polyetherimide,聚醚酰亚胺)的硬度大于聚四氟乙烯,可以防止射频同轴转接器在连接接头时,插针100受力偏移,影响射频同轴连接器的性能指标及使用寿命等等;而聚四氟乙烯由于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可以以被挤压的状态进入第二收容槽321,并在恢复原状后内壁贴合第二介质体220,外壁顶持外导体300的内壁,以此进一步提高信号传输模块的组装方便性。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介质体210背离第二介质体220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导体300的第一端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二介质体220及第三介质体230背离第一介质体210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导体300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插针100的本体分为三个部分,从左到右依次为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及第三部分130',其中第二部分120'的直径大于第一部分110'及第三部分130',因此,第二部分120'与第一部分110'的过渡处形成有第一台阶面111,第二部分120'与第三部分130'的过渡处形成有第二台阶面121,如图9所示。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收容槽311内的介质体及第二收容槽321内的介质体皆无需分体设置,将两个介质体正常装入第一收容槽311及第二收容槽321并套设在插针100外缘即可,由于插针100的两端皆没有阻碍,因此,在安装时,首先将插针100插入外导体300的轴孔,而后将两个介质体分别从左右两侧装入第一收容槽311及第二收容槽321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状态下的介质体并未被完全限位,介质体的限位还需要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500来完善。
根据本实用新型地另一方面,所述外导体300的外缘设置有限位凸起330,如图10所示(图10中虚线a并不真实存在,而是本实用新型为了清楚图示限位凸起330的位置而绘制的),所述限位凸起330的第一端端面312(如图6所示)抵接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400,第二端端面322(如图7所示)抵接第二连接件500或第二连接组件。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400与第二连接件500/第二连接组件之间设置有衔接螺母600,如图11所示,所述衔接螺母600套设在所述外导体300外缘,并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400以及第二连接件500/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00包括:第一转动螺母,所述第一转动螺母可绕外导体300的轴线方向转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螺母,所述第二转动螺母可绕外导体300的轴线方向转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所述介质体设置有至少两个,两个或多个介质体分别与所述外导体的两端端面相平齐;所述外导体的第一端外缘套设有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一进行左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一;所述外导体的第二端外缘套设有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用于对外导体及介质体之另一进行右限位同时用于连接待转接件之另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两端端面分别开设有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内皆收容有介质体,所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还用于对第一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左限位,所述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还用于对第二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右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的外缘设置有至少两个台阶面,两个台阶面分别为第一台阶面及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对第一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右限位,所述第二台阶面用于对第二收容槽内的介质体进行左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体设置有至少三个,三个介质体分别为第一介质体、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所述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收容在第二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二介质体套设在所述第三介质体的外缘;所述第二介质体的内径小于所述插针的外径,所述第二收容槽呈环形,所述第三介质体的外径小于第二收容槽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体的材料为PEI,所述第三介质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体的材料为PEI,且所述第一介质体沿轴线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插针设置有位置与第一介质体相对应的环形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体背离第二介质体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导体的第一端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二介质体及第三介质体背离第一介质体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导体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外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第一端抵接第一连接件或第一连接组件,第二端抵接第二连接件或第二连接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之间设置有衔接螺母,所述衔接螺母套设在所述外导体外缘,并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螺母,所述第一转动螺母可绕外导体的轴线方向转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螺母,所述第二转动螺母可绕外导体的轴线方向转动。
CN202021986008.7U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Active CN2126765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86008.7U CN212676562U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86008.7U CN212676562U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6562U true CN212676562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4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86008.7U Active CN212676562U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765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1919A (zh) * 2021-08-20 2021-12-3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结构的射频接触件及其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1919A (zh) * 2021-08-20 2021-12-3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结构的射频接触件及其连接器
CN113871919B (zh) * 2021-08-20 2024-03-1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结构的射频接触件及其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1885B2 (en) Optical connector apparatus
US6280243B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8840434B2 (en) Rotatable plug-type connector
US20050054237A1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a coaxial cable
JP2013501339A (ja) 弾性装荷コネクタ
CN212676562U (zh)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US6113410A (en) RF connector lock
CN112751246A (zh) 一种转接器
US2003022465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3717217U (zh) 一种转接器
US5187431A (en) Universal multicontact connection between an ews probe card and a test card of a "test-on-wafer" station
CN111919344B (zh) 包括末端成叉形以接纳互补连接器的接触引脚的扁平中心接触件和配置成引导接触引脚的固体绝缘结构的rf连接器
KR20230069854A (ko) 동축 플러그를 위한 접촉 배열체 및 다중 접촉 배열체
CN112736584B (zh) 一种全链路屏蔽式高速线缆组件
CN115275726A (zh) 一种高可靠自锁式smpm(l)盲插配合射频同轴连接器
KR102023204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KR20090102268A (ko) 반도체 검사장비 및 통신장비용 케이블 커넥터의 접속구조
CN212323302U (zh) 一种分体式双头电连接器
CN218867465U (zh) 浮动式内外圈混装电连接器
CN217693425U (zh) 测试连接器
CN209992637U (zh) 电池组的电压温度采集电路板
CN216720324U (zh) 一种用于5g通讯的电路板间盲插连接器
CN220984894U (zh) 一种用于插接引脚的端子
CN113325527B (zh) 一种有源连接器及其刚柔印制板组件
CN113871919B (zh) 一种浮动结构的射频接触件及其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