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7217U - 一种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17217U CN213717217U CN202023305825.4U CN202023305825U CN213717217U CN 213717217 U CN213717217 U CN 213717217U CN 202023305825 U CN202023305825 U CN 202023305825U CN 213717217 U CN213717217 U CN 2137172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hole
- elastic
- outer conductor
- adap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转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壳体、弹性件、锁紧件和弹性夹持件,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及绝缘体,壳体套设于连接器主体并与连接器主体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锁紧件的一端可移动地限位于限位空间内,锁紧件的另一端设有挤压部,弹性件至少部分位于限位空间内,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限位空间的侧壁,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锁紧件,弹性夹持件的一端与外导体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夹持件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两个弹性夹持部,每个弹性夹持部设有抵挡部,挤压部与抵挡部配合以使至少两个弹性夹持部向中心聚拢。本实用新型能够与被测电缆或电缆组件快速连接,避免对其造成破坏,提高装配效率,适用于不同型号的电缆及电缆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缆及电缆组件电性能测试的转接器。
背景技术
电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可用于信号传输、电力传递等,应用非常广泛。在一些应用场景,需要在电缆上设置相应的部件,如连接器等,以形成电缆组件,电缆组件包括单头电缆组件和双头电缆组件,其中,单头电缆组件是指电缆的一端设置相应的连接器,双头电缆组件是指电缆的两端均设置相应的连接器。当电缆及电缆组件用于信号传输时,对其物理特性及电性能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各种测试,检测其电性能是否正常并满足使用需求,如检测绝缘性能、耐电压性能、串扰性能、回损性能、插损性能等。
在对电缆及电缆组件进行测试时,对于双头电缆组件,测试时使用相应的校准件校准后,两端分别连接相应的测试设备即可测试回损、插损等电性能,而对于电缆及单头电缆组件,则无法直接获取准确的电性能。
为实现对电缆及单头电缆组件进行电性能测试,通常采用制作双头电缆组件的方法或者采用单端测试的方法,其中,对于采用制作双头电缆组件的方法,需要在电缆的两端或者单头电缆组件的尾部(即未设置相应连接器的端部)增加连接器,在测试后将连接器去除,而在增加连接器时通常采用焊接或者压接等破坏性方式将连接器固定于电缆上,此种测试方法,一方面容易造成电缆的损坏,测试效率低下,成本高,而且对于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或单头电缆组件无法进行测试,另一方面存在测量误差,获得的测量结果并不是实际结果,含有一定的估算及误差。对于采用单端测试的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测试设备,如采用网分仪TDR测试回损等,此种测试方法也存在测量误差,获得的测量结果并不是实际结果,含有一定的估算及误差。
另外,在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中指出,可以使用转接器进行电性能测试。然而,通过增加转接器进行电性能测试除具有上述缺点外,还具有如下缺点:(1)对于不同型号的电缆,需要设置不同的转接器来适配,容易造成成本的增加;(2)对于同轴电缆或者单端同轴电缆组件进行电性能测试时,无法使用标准界面的转接器进行电性能测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转接器,无需破坏电缆便可实现对电缆及单头电缆组件的测试,且适用于不同型号的电缆或者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的测试,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所述转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导体、设于所述外导体内的内导体及设于所述外导体和所述内导体之间的绝缘体;
壳体,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并与所述连接器主体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
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可移动地限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锁紧件的另一端设有挤压部;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空间的侧壁,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锁紧件;
弹性夹持件,所述弹性夹持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导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弹性夹持件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两个弹性夹持部,每个所述弹性夹持部设有抵挡部;
其中,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抵挡部配合以使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夹持部向中心聚拢。
优选地,所述挤压部向所述弹性夹持部方向延伸,所述抵挡部向所述锁紧件方向延伸,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抵挡部均具有平滑的表面,所述挤压部可沿着所述抵挡部的表面移动。
优选地,所述外导体内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与所述第二容置孔的交汇处形成有限位台阶部,所述弹性夹持件的所述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容置孔内并与所述限位台阶部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置孔,所述绝缘体设有通孔,所述内导体插接于所述通孔,所述内导体与所述绝缘体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锁紧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三容置孔和第四容置孔,所述第三容置孔与所述第四容置孔的交汇处形成有抵挡台阶部,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三容置孔内并与所述抵挡台阶部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外导体并位于所述锁紧件和所述外导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性夹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内,所述挤压部为形成于所述第四容置孔内侧壁的挤压凸起。
优选地,每个所述弹性夹持部还设有让位槽,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夹持部向中心聚拢后,至少两个所述让位槽形成收容空间。
优选地,所述外导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外侧壁向外凸伸形成的安装凸起部,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安装凸起部并与所述安装凸起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安装凸起部及所述基部围设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弹性件的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的所述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锁紧件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凸起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部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部相配合以实现将所述锁紧件的所述一端限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的第二限位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转接器还包括设置于锁紧件的外侧的按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将所述转接器进行安装固定的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接器,通过采用标准射频连接器界面设计,能够将电缆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转接至标准射频连接器界面,实现电性能测试,尤其适用于同轴电缆或带有零件的同轴电缆的电性能测试。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接器,通过采用可更换部件设计,也即弹性夹持件与外导体之间采用可拆卸结构设计,内导体与绝缘体之间采用可拆卸结构设计,弹性夹持件和内导体可进行更换,以实现与不同型号的电缆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进行连接,实现测试工具的通用化,降低测试工具的设计制作成本,同时,也使转接器内部特性阻抗保持不变。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接器,通过采用快速自锁结构,也即外导体、锁紧件、弹性夹持件与弹性件的配合,能够在按压锁紧件时以较小的插入力插入电缆,在释放锁紧件时弹性夹持件可夹住电缆外导体,实现电缆、带有零件(零件的外径尺寸可大于电缆外导体的外径尺寸)的电缆或电缆组件与转接器的快速连接,提高装配效率、测试效率的同时避免造成电缆或电缆组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外导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弹性夹持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锁紧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单头电缆组件与转接器连接示意图;
图6是双头电缆与转接器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弹性夹持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与转接器连接前示意图;
图9是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与转接器连接后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转接器,10、外导体,11、安装孔,111、第一容置孔,112、第二容置孔,12、限位台阶部,13、安装凸起部,20、绝缘体,21、通孔,30、内导体,31、插接孔,311、弹性锁止件,40、壳体,41、限位空间,42、第二限位凸起部,50、锁紧件,50a、第一端部,50b、第二端部,51、第一装配孔,511、第三容置孔,512、第四容置孔,52、抵挡台阶部,53、第一限位凸起部,54、按压部,55、挤压部,60、弹性夹持件,61、本体部,611、第二装配孔,612、弹性夹持部,613、开槽,614、过孔,615、抵挡部,616、让位槽,617、收容空间,70、弹性件,a、电缆芯线、b、绝缘介质,c、电缆外导体,d、第二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一方面采用可更换部件设计,以适用不同型号的电缆、电缆组件或者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另一方面采用快速自锁结构设计,便于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与转接器进行快速连接,避免对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造成破坏,提高装配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转接器尤其适用于电缆组件带有的零件的外径尺寸大于电缆外导体的外径尺寸的情况。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100,用于电缆或电缆组件的电性能测试,电缆包括由内向外设置的电缆芯线a、绝缘介质b和电缆外导体c。转接器100包括连接器主体、壳体40、锁紧件50、弹性夹持件60和弹性件70。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导体10、绝缘体20及内导体30,其中,绝缘体20和内导体30均设于外导体10的内部,且内导体30与外导体10同轴设置,绝缘体20位于外导体10和内导体30之间。外导体10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外侧壁向外凸起形成的安装凸起部13,本实施例中,安装凸起部13为自基部外侧壁凸伸形成的凸环结构,壳体40套设于安装凸起部13的外部并与安装凸起部13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其他实施例中,壳体40与安装凸起部13之间也可采用可拆卸地连接方式相连。壳体40、外导体10的基部及外导体10的安装凸起部13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41,弹性件70套设于外导体10且部分收容于限位空间41内;锁紧件50呈中空的筒状,锁紧件50套设于弹性件70的外部且其一端限位于限位空间41内,锁紧件50的另一端设有自其内壁向内凸伸形成的挤压部55。弹性件70的一端抵持于限位空间41的侧壁,弹性件70的另一端抵持于锁紧件50。弹性夹持件60设于锁紧件50内,并且弹性夹持件60的一端与外导体10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夹持件60的另一端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弹性夹持部612,每个弹性夹持部612上设有与挤压部55相配合的抵挡部615,挤压部55与抵挡部615配合以使得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挤压部55向弹性夹持部612方向延伸,抵挡部615向锁紧件50方向延伸,挤压部55与抵挡部615均具有平滑的表面,挤压部55可沿着抵挡部615的表面移动。
实施时,按压锁紧件50,使锁紧件50沿轴向方向移动,锁紧件50挤压弹性件70,弹性件70压缩,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的抵挡部615,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进一步插入被测电缆或电缆组件,在电缆或电缆组件插入转接器100过程中,电缆芯线a插入内导体30中,实现电缆芯线a与转接器内导体30的电连接;在插接到位后,释放锁紧件50,锁紧件50在弹性件70的作用下复位,挤压部55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的抵挡部615,使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以对电缆外导体c进行夹持,实现电缆外导体c与转接器外导体10的电连接。在被测电缆或电缆组件装配转接器100后,可按照IEC标准方法测试电缆电性能。测试完成后,再次按压锁紧件50,使锁紧件50沿轴向移动,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的抵挡部615,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便可将被测电缆或电缆组件取出。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外导体10为中空柱状结构,外导体10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安装孔11,安装孔11贯穿外导体10设置,安装孔1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孔111和第二容置孔112,第一容置孔111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二容置孔112的内径尺寸,并且第一容置孔111与第二容置孔112的交汇处形成有限位台阶部12。绝缘体20为由绝缘材质制成的中空柱状结构,其插接固定于外导体10的第二容置孔112内,其内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通孔21,通孔21贯穿绝缘体20设置。绝缘体20的端面与限位台阶部12的表面齐平。
结合图4所示,弹性夹持件6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本体部61,本体部61的内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装配孔611,本体部61的一端通过可拆卸方式插接于外导体10的第一容置孔111内,并且本体部61的该端部与限位台阶部12、绝缘体20相抵接,以实现对弹性夹持件60的限位,防止其向第二容置孔112方向移动,本体部61的另一端自其端部沿轴向延伸形成有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形成花瓣状夹持结构,也即多个弹性夹持部612沿本体部61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弹性夹持部612之间形成有开槽613,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形成有供电缆或电缆组件通过的过孔614。在弹性夹持件60未受到作用力时,弹性夹持件60的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也即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形成的过孔614的横断面积向远离本体部61的方向逐渐变大,便于电缆或电缆组件的插入;而在电缆或电缆组件插入到位后,释放锁紧件50,弹性夹持件60受到作用力,弹性夹持件60的多个弹性夹持部612不断向中心聚拢,使过孔614的内径尺寸不断缩小,实现对电缆或电缆组件的夹持。弹性夹持件60采用上述结构设计,使得转接器100可与电缆或电缆组件进行连接。
内导体30为柱状结构,其插接固定于绝缘体20的通孔21内,内导体30与绝缘体20可拆卸地连接,内导体30与外导体10同轴设置,内导体30的一部分位于弹性夹持件60的本体部61的第二装配孔611内,并且位于第二装配孔611内的部分设有插接孔31,插接孔31用于插接被测电缆的电缆芯线,实现与电缆或电缆组件的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插接孔31由多个弹性锁止件311形成,也即内导体30的端面沿轴向方向延伸出多个弹性锁止件311,多个弹性锁止件311向中心聚拢形成插接孔31,并且插接孔31呈收口状态。采用该种设计结构,一方面可使得插接孔31能够适应尺寸稍微大于插接孔31内径尺寸的电缆芯线,另一方面也便于电缆芯片的插拔,提高装配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孔31也可由内导体30的端面沿轴向凹陷形成。
结合图3所示,锁紧件50为中空柱状结构,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50a和第二端部50b,其内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装配孔51,第一装配孔51贯穿第一端部50a和第二端部50b设置,第一装配孔51包括相连通的第三容置孔511和第四容置孔512,第三容置孔511的内径尺寸大于第四容置孔512的内径尺寸,并且第三容置孔511与第四容置孔512的交汇处形成有抵挡台阶部52。具体地,锁紧件50的第一端部50a设有第一限位凸起部53,壳体40设有与第一限位凸起部53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凸起部42。进一步地,弹性件70位于限位空间41内并套设于外导体10的外部,弹性件70的一端延伸入第三容置孔511内且与抵挡台阶部52相抵接,以实现与锁紧件50相抵接,弹性件70的另一端位于限位空间41内且与安装凸起部13相抵接,也就是说弹性件70位于外导体10的安装凸起部13和锁紧件50的抵挡台阶部52之间,弹性件70一方面用于在电缆或电缆组件插入到位后给予锁紧件50一回复力,以使锁紧件50复位,另一方面可确保锁紧件50与外导体10呈现同轴设置的状态。在第一限位凸起部53与第二限位凸起部42的配合下,以及弹性件70的作用下,锁紧件50的第一端部50a限位于限位空间41内。实施时,给予锁紧件50一轴向作用力,其可沿轴向方向相对外导体10移动一定的距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70也可不延伸入第三容置孔511内,而直接与锁紧件50的端部相抵接,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弹性件70优选弹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70可以采用其他弹性结构,如弹片等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绝缘体20与内导体30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采用可拆卸结构设计,便于内导体30和弹性夹持件60的更换,以适用不同型号的电缆或电缆组件的同时保持转接器100内部特性阻抗不变。内导体30、绝缘体20及外导体10构成连接器主体,该连接器主体具有标准连接器界面,标准连接器界面包括但不限于SMA/N。通过采用标准连接器界面设计,使得转接器100可用于同轴电缆或者单端同轴电缆组件的电性能测试,并且转接器100的内部特性阻抗仍可保持50欧姆或75欧姆,这里的内部特性阻抗是由转接器100的外导体10与内导体30的径向尺寸比决定的。
为了实现对弹性夹持件60施加作用力,锁紧件50还包括自第四容置孔512的内侧壁凸伸形成的挤压部55,弹性夹持部612位于第一装配孔51内,挤压部55用于对多个弹性夹持部612施加作用力,以使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呈现收口状态。初始状态下,也即转接器未使用的状态,挤压部55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呈现收口状态。在使用时,给予锁紧件50一作用力,在如图所示的方向施加作用力,锁紧件50沿轴向方向相对外导体10移动一定的距离,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便于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的插入。在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插入到位后,释放锁紧件50,锁紧件50在弹性件70作用下复位,此时挤压部55再次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以对电缆外导体c进行夹持。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更好的实现挤压部55抵压弹性夹持部612,弹性夹持部612还设有与挤压部55相配合的抵挡部615。本实施例中,挤压部55为形成于第四容置孔512内侧壁上的挤压凸起,抵挡部615为形成于弹性夹持部612外侧壁的抵挡凸起,挤压凸起与抵挡凸起相配合,将轴向作用力转换为径向作用力,实现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以夹持电缆外导体c。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挤压部55为形成于第四容置孔512内侧壁的挤压凸起,而抵挡部615为形成于弹性夹持部612外侧壁的抵挡平面,或者挤压部55为形成于第四容置孔512内侧壁的挤压平面,抵挡部615为形成于弹性夹持部612外侧壁的抵挡凸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向锁紧件50施加轴向作用力,也即为了便于按压锁紧件50,转接器100还包括设置于锁紧件50的外部的按压部54,按压部54优选靠近锁紧件50的第二端部50b设置,本实施例中,按压部54为凸环结构,按压部54安装于锁紧件50,其他实施例中,按压部54也可由锁紧件50的外侧壁向外凸起直接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按压部54也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便于按压功能的结构,如凸耳等等。
为了便于转接器100的整体安装与固定,壳体40还设有用于将转接器进行安装固定的安装部(未图示),安装部可采用与测试环境相匹配的安装结构,如采用法兰结构,即壳体40设有用于固定的法兰,通过法兰将转接器100进行固定,又或者采用螺栓孔结构,即壳体40设置螺栓孔,通过螺栓将壳体40固定,如将转接器100固定于测试面板等合适位置,适用不同的测试环境,提高测试效率的同时提高最终产能及质量。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100,用于对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的电性能测试,为了更好地对电缆组件的零件进行夹持,每个弹性夹持部612还设有让位槽616,多个所述让位槽616形成一用于收容零件的收容空间617。实施时,根据被测电缆组件的零件、被测电缆芯线及被测电缆外导体尺寸的不同,对内导体30及弹性夹持件60进行更换,将弹性夹持件60更换为具有收容空间617的弹性夹持件60,电缆组件的零件插入收容空间617中,多个弹性夹持部612聚拢,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夹紧电缆外导体c以实现电连接,零件则位于收容空间617内。通过更换内导体30及弹性夹持件60可确保夹持电缆外导体及收容电缆组件带有的零件的同时保持转接器内部特性阻抗不变。本实施例中,零件的外径尺寸大于电缆外导体的外径尺寸时,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形成涨口状态,以配合零件的插入。
结合图5、图6、图8及图9所示,以三个实施例,对转接器100与单头电缆组件、双头电缆及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如何连接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单头电缆组件包括电缆及电缆一端连接的连接器。在将单头电缆组件与转接器100配合之前,需对电缆的对接端,即未连接连接器的端部进行处理,使其出现电缆芯线a、电缆外导体c及位于电缆外导体c和电缆芯线a之间的绝缘介质b。在连接转接器100时,按压锁紧件50外侧的按压部54,使锁紧件50沿轴向方向移动,锁紧件50挤压弹性件70,弹性件70压缩,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的抵挡部615,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进一步插入电缆,在电缆插入转接器100过程中,电缆芯线a穿过过孔614、装配孔611后插入内导体30的插接孔31中,实现与内导体30的电连接;在插接到位后,释放锁紧件50,锁紧件50在弹性件70的作用下复位,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以对电缆外导体c进行夹持,实现电缆外导体c与转接器外导体10的电连接。可按照IEC标准方法测试电缆电性能。测试完成后,再次按压锁紧件50外侧的按压部54,使锁紧件50沿轴向移动,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的抵挡部615,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便可将电缆取出。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电缆的两端经过处理后出现电缆芯线a、电缆外导体c及位于电缆外导体和电缆芯线之间的绝缘介质b。处理后,电缆与转接器100连接的过程详见实施例一,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对于一些尺寸较大的电缆,如141电缆、250电缆,又或者是1/2馈线等,只需将转接器的内导体30与弹性夹持件60的尺寸调整至适用上述电缆即可,转接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不改变。
实施例三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包括电缆、第一零件和第二零件d,其中,电缆的尾部设置所述第二零件d,第二零件d的外径尺寸大于电缆外导体c的外径尺寸,第二零件d为一导体,其可通过焊接方式设于电缆的尾部。在连接转接器100之前,对转接器100中的内导体30和弹性夹持件60进行更换,将弹性夹持件60更换为具有收容空间的弹性夹持件。在连接转接器100时,按压锁紧件50外侧的按压部54,使锁紧件50沿轴向移动,锁紧件50挤压弹性件70,弹性件70压缩,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进一步插入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插入转接器100过程中,电缆芯线a穿过过孔614、收容空间617、装配孔611后插入内导体30的插接孔31中,实现与转接器内导体30的电连接,在电缆芯线a插接到位后,第二零件d位于收容空间617中,进一步释放锁紧件50,锁紧件50在弹性件70的作用下复位,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向中心聚拢,多个弹性夹持部612最终夹紧电缆外导体c以实现电连接,第二零件d位于收容空间617中。装配转接器100后,可按照IEC标准方法测试该尾部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的电性能。测试完成后,再次按压按压部54,使锁紧件50沿轴向移动,此时挤压部55不再作用于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多个弹性夹持部612呈涨口状态,便可将带有第二零件d的电缆组件从转接器中移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接器100,首先,通过采用标准连接器界面设计,能够将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转接至标准射频连接器界面,实现电性能测试,尤其适用于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同轴电缆组件的电性能测试,如测量插损、回损及互调等;其次,通过采用可更换部件设计,也即弹性夹持件60与外导体10之间采用可拆卸结构设计,内导体30与绝缘体20之间采用可拆卸结构设计,弹性夹持件60和内导体30可进行更换,能够实现与不同型号的电缆、电缆组件、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进行连接,实现了测试工具的通用化,降低了测试工具的设计制作成本,同时,也使转接器内部特性阻抗保持不变;最后,通过采用快速自锁结构,也即外导体10、锁紧件50、弹性夹持件60与弹性件70的配合,能够在按压锁紧件50时以较小的插入力插入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的电缆组件,在释放锁紧件50时弹性夹持件60可夹住电缆外导体c,实现电缆、电缆组件或带有零件(第二零件d的外径尺寸可大于电缆外导体c的外径尺寸)的电缆组件与转接器的快速连接,提高装配效率、测试效率的同时避免造成电缆或电缆组件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导体、设于所述外导体内的内导体及设于所述外导体和所述内导体之间的绝缘体;
壳体,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并与所述连接器主体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
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可移动地限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锁紧件的另一端设有挤压部;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空间的侧壁,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锁紧件;
弹性夹持件,所述弹性夹持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导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弹性夹持件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两个弹性夹持部,每个所述弹性夹持部设有抵挡部;
其中,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抵挡部配合以使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夹持部向中心聚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向所述弹性夹持部方向延伸,所述抵挡部向所述锁紧件方向延伸,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抵挡部均具有平滑的表面,所述挤压部可沿着所述抵挡部的表面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内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与所述第二容置孔的交汇处形成有限位台阶部,所述弹性夹持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容置孔内并与所述限位台阶部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置孔,所述绝缘体设有通孔,所述内导体插接于所述通孔,所述内导体与所述绝缘体可拆卸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三容置孔和第四容置孔,所述第三容置孔与所述第四容置孔的交汇处形成有抵挡台阶部,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三容置孔内并与所述抵挡台阶部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外导体并位于所述锁紧件和所述外导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内,所述挤压部为形成于所述第四容置孔内侧壁的挤压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夹持部还设有让位槽,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夹持部向中心聚拢后,至少两个所述让位槽形成收容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外侧壁向外凸伸形成的安装凸起部,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安装凸起部并与所述安装凸起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安装凸起部及所述基部围设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弹性件的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的所述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凸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凸起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部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部相配合以实现将所述锁紧件的所述一端限位于所述限位空间内的第二限位凸起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包括设置于锁紧件的外侧的按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将所述转接器进行安装固定的安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05825.4U CN213717217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转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05825.4U CN213717217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转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17217U true CN213717217U (zh) | 2021-07-16 |
Family
ID=7678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05825.4U Active CN213717217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转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172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1088A (zh) * | 2021-07-19 | 2021-11-30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元器件电气性能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 |
WO2022142130A1 (zh) * | 2020-12-31 | 2022-07-07 |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转接器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23305825.4U patent/CN2137172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42130A1 (zh) * | 2020-12-31 | 2022-07-07 |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转接器 |
CN113721088A (zh) * | 2021-07-19 | 2021-11-30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元器件电气性能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51246A (zh) | 一种转接器 | |
CN213717217U (zh) | 一种转接器 | |
JP3848300B2 (ja) | コネクタ | |
US7226320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locking structure | |
US20050181681A1 (en) | Waterproof relay connector | |
CN108872646B (zh) | 一种快插型尾缆测试连接器 | |
US4834678A (en) | High voltage contact assembly | |
WO200310309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EP2973871B1 (en) | Rf connector with push-on connection | |
US6371806B1 (en) | Cable end connector having accurately positioned connection terminal therein | |
CN210692915U (zh) | 一种冷压接快速插拔电连接器屏蔽密封结构 | |
EP1642362A1 (en) | Coaxial connector | |
US3828304A (en) | Slide-on rf connector | |
CN110544841B (zh) | 一种新型的高性能高压大电流连接器 | |
CN211556213U (zh) | 一种用于同轴电缆电长度测试的射频转接器及测试装置 | |
CN115207663A (zh) | 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外导体 | |
CN115275726A (zh) | 一种高可靠自锁式smpm(l)盲插配合射频同轴连接器 | |
CN215067007U (zh) | 三同轴电磁屏蔽测试系统 | |
CN212676562U (zh) | 一种射频同轴转接器 | |
CN210957173U (zh) | 一种以太网快速插拔电连接器 | |
CN210926457U (zh) | 一种模块化冷压接快速插拔电连接器 | |
CN211086445U (zh) | 接触阻抗测试端子 | |
CN113097791A (zh) | 一种以太网快速插拔电连接器 | |
CN117134166B (zh) | 一种同轴负载连接器装配装置 | |
CN219843239U (zh) |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