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0681U - 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0681U
CN212630681U CN202020440862.7U CN202020440862U CN212630681U CN 212630681 U CN212630681 U CN 212630681U CN 202020440862 U CN202020440862 U CN 202020440862U CN 212630681 U CN212630681 U CN 212630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llecting
rolling brush
brush
clea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08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祖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08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30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0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0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清洁设备,其包括壳体,至少一个滚刷,各所述滚刷均安装于所述壳体;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至少一个所述滚刷连接,以驱动各所述滚刷转动;供液部,所述供液部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供液部具有容纳腔;污液容纳机构,所述污液容纳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各所述滚刷均与所述污液容纳机构配合;所述污液容纳机构包括集液部和顶盖部,所述顶盖部与所述集液部围成集液腔,所述顶盖部具有集液口,沿垂直于所述滚刷的周向的方向,所述集液口位于所述顶盖部的中部。采用上述清洁设备可以解决目前擦地机在发生倾斜的情况下,因容纳于污液盒内的污液容易洒出,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清洁工具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产品。随着自动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电动清洁工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吸尘器、扫地机和擦地机等。目前,部分擦地机配设有污液盒,以容纳擦地过程中吸收的污水等液体,污液盒具有集液腔,集液腔的顶部与外部连通,形成集液口,以使污水等液体能够通过集液口进入集液腔内。
但是,在使用这种擦地机擦地的过程中,擦地机可能会与桌腿等物品发生磕碰而倾斜,并且,在需要处理污水时提起污液盒移动的过程中污液盒也容易发生倾斜,一旦污液盒发生倾斜,容纳于集液腔内的污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向污液盒的一侧流动,且集液口所在的高度下降,容易出现污液自集液腔洒出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擦地机,以解决目前擦地机在发生倾斜的情况下,因容纳于污液盒内的污液容易洒出,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清洁设备,其包括:
壳体;
至少一个滚刷,各所述滚刷均安装于所述壳体;
供液部,所述供液部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供液部具有容纳腔;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至少一个所述滚刷连接,以驱动各所述滚刷转动;
污液容纳机构,所述污液容纳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各所述滚刷均与所述污液容纳机构配合;
其中,所述污液容纳机构包括集液部和顶盖部,所述顶盖部与所述集液部围成集液腔,所述顶盖部具有集液口,沿垂直于所述滚刷的周向的方向,所述集液口位于所述顶盖部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清洁设备,其包括滚刷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能够转动,以完成对被清洁面的清洁工作。通过供液部,至少可以为清洁设备提供清水等,以提升清洁效果,且提升清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污液容纳机构包括集液部和顶盖部,污液容纳机构与滚刷配合,以借助集液腔收集污水等液体,由于沿垂直于所述滚刷的周向的方向,集液口设置于顶盖部的中部,从而即便在清洁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倾斜,集液口距离被清洁面的距离也相对较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污液自集液腔内溅出,用户体验相对较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喷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部分结构在另一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滚刷与污液容纳机构的装配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污液容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壳本体、120-端盖、
200-污液容纳机构、210-集液部、211-第一集液区、212-第二集液区、213- 集液腔、215-避让缺口、216-推钮、217-提手、218-铰链、220-前刮液条、230- 导液部、240-后刮液条、250-防溅翻边、260-上盖、270-顶盖部、271-集液口、 272-封顶壁、273-阻挡壁、273a-第一导流段、273b-第二导流段、274-导液壁、
310-前滚刷、320-后滚刷、330-清洁部、340-安装部、341-内腔、
400-驱动机构、410-电机、411-机壳、412-驱动轴、420-驱动钮、430-轴承、
510-把手、520-万向轴、
600-喷液机构、610-供液部、620-喷洒部、630-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清洁设备,其包括壳体100、污液容纳机构200、驱动机构400和多个滚刷。
其中,如图9所示,壳体100为其他部件的安装基础,其可以采用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其尺寸和具体形状可以根据清洁设备中其他部件的实际结构灵活选定。
滚刷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多个滚刷均安装在壳体100上,多个滚刷均可以为圆柱状结构,各滚刷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如图3所示,滚刷包括清洁部330和安装部340,清洁部330围设在安装部340的外周,且安装在安装部340上。
在使用清洁设备的过程中,清洁部330可以吸取水等液体,且通过与被清洁面相互接触和相对运动,完成对被清洁面的清洁工作。清洁部330可以采用棉、麻、毛等纤维材料形成,且可以使形成清洁部330的材料的质地相对较软,且具有较高的吸水性能,这可以进一步提升清洁部330对被清洁面产生的清洁效果。
安装部340可以为圆柱状结构,以为清洁部330提供安装基础,且使整个滚刷具备滚动能力,从而通过移动整个清洁设备的位置,对被清洁面的不同区域处进行清洁工作。另外,清洁部330也可以为圆筒状结构,以套设安装于安装部340上,并且,由于形成清洁部330的材料通常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力,从而可以保证清洁部330能够较为可靠地被安装在安装部340上。为了保证清洁部330与安装部340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可靠性,可选地,清洁部330可以通过胶料粘接在安装部340的表面。
为了保证滚刷可以自动转动,以移动整个清洁设备的位置对被清洁面的不同区域进行清洁,可以使驱动机构400与至少一个安装部340连接,从而在驱动机构400的作用下驱动滚刷转动,使得各安装部340均可以转动。
可选地,驱动机构400可以仅与一个滚刷连接,以驱动该滚刷转动,在一个滚刷主动转动的情况下,其余滚刷也可以在该滚刷的带动下动作,进而保证整个清洁设备可以相对被清洁面移动,完成对被清洁面上不同区域的清洁工作。
驱动机构400可以为电动机,其可以直接连接在安装部340上,以驱动安装部340转动,或者,还可以借助皮带等传动机构等间接地将安装部340连接在电动机上,这均可以保证电动机能够带动安装部340稳定地产生转动动作,以进行清洁工作。
考虑到在清洁设备工作之前或者工作过程中,可能需要向被清洁面洒水以提升清洁效果,为了防止经过擦拭之后的被清洁面仍存留有大量水,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清洁设备中设置有污液容纳机构200,且使各滚刷的清洁部330均与污液容纳机构200配合,从而使清洁部330所吸收的污水等液体均可以被收集至污液容纳机构200中,以尽量减少擦拭完成后的被清洁面上留存的污水量。
污液容纳机构20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例如,可以使各滚刷均单独配设有污液容纳机构200,或者,也可以使多个滚刷共用同一污液容纳机构200。污液容纳机构200可以通过与滚刷挤压配合的方式,将清洁部330内吸收的污水挤压而出,且收纳在自身的腔室中。当阶段性完成或全部完成清洁工作后,再将污液容纳机构200腔室中容纳的污水等液体倒出,且为了使清洁设备自身保持清洁,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对污液容纳机构200及清洁设备的其余部分进行深度清洁。
如图11所示,污液容纳机构200可以包括集液部210和顶盖部270,顶盖部270与集液部210围成集液腔213,顶盖部270具有集液口271。沿垂直于滚刷的周向的方向,集液口271位于顶盖部270的中部,进而在清洁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即便清洁设备发生倾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污液自集液腔213 内溅出。需要说明的是,顶盖部270的中部是与顶盖部270的边缘相对的概念,也可以说,集液口271不设置于顶盖部270的边缘,以防止清洁设备发生倾斜时造成集液腔213内的污液较易从集液口271溅出。另外,垂直于滚刷的周向的方向可以为图11中的方向A。
具体地,集液部210和顶盖部270可以分体成型,然后,可以借助卡扣等结构将顶盖部270可拆卸地连接在集液部210上,从而在处理污液的过程中,通过将顶盖部270拆下,可以增大集液部210与外界的连通截面积,使污液能够被更快速地排出至集液腔213之外。
或者,如图10所示,还可以通过铰链218等部件将顶盖部270活动安装在集液部210上,通过转动顶盖部270,也可以增大集液腔213与外界的连通截面积,加快污液的排出速度;并且,采用上述连接方式时,还可以防止顶盖部270丢失,且可以降低顶盖部270与集液部210之间的拆装难度,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如图8所示,可以在顶盖部270上设置推钮216,且在顶盖部270 上标识推动方向,为用户提供指示说明的作用,便于用户使用。详细地,在清洁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排放污液,用户可以借助推钮216依照指示方向推动顶盖部270相对集液部210旋转,以扩大集液腔213与外界连通的截面积,然后倾斜集液部210,倒出污液。在对集液部210进行清洗工作之后,通过推钮216反向转动顶盖部270,可以使顶盖部270与集液部210固定为一体。
当然,为了使顶盖部270与集液部210之间固定连接关系更稳定,可以在顶盖部270或集液部210上设置弹性卡扣,从而在清洁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保证顶盖部270不会与集液部210自动分离,防止污液从集液腔213内溅出。
集液口271可以随顶盖部270的成型一体形成,顶盖部270整体可以为近似矩形结构,则集液口271则可以设置于顶盖部270的中心,从而在顶盖部270 与集液部210相互连接形成集液腔213之后,即便污液容纳机构200随清洁设备出现倾斜,由于集液口271距离被清洁面等支撑面的间距相对较大,从而也可以尽量防止集液腔213内的污液溅出。可选地,集液口27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各集液口271均与滚刷相互配合,以收集自滚刷挤出的污水等液体。
如图11所示,顶盖部270可以包括封顶壁272、阻挡壁273和导液壁274,其中,封顶壁272朝向集液部210的底部设置,可选地,封顶壁272与集液部 210的底部相互平行;阻挡壁273与封顶壁272的边缘连接,且阻挡壁273向靠近集液部的底部的方向延伸,导液壁274与阻挡壁273连接,且导液壁274 向背离集液部210的底部的方向倾斜延伸,这使得导液壁274和阻挡壁273能够形成倾斜沉槽,倾斜沉槽相对封顶壁272下沉设置,从而在清洁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导液壁274能够为自滚刷挤出的污液提供导流作用,阻挡壁273可以防止污液继续流动,在导液壁274和阻挡壁273的共同作用下,污液可以自位于导液壁274与阻挡壁273的连接处的集液口271被收集至集液腔213内。
可选地,集液部210可以为矩形或近似矩形的结构,其包括四个侧部和一个底部,前述四个侧部均可以与封顶壁272连接,且封顶壁272具有缺口,阻挡壁273和导液壁274则可以设置于前述缺口处,导液壁274与集液部210的一个侧部连接,从而保证顶盖部270能够与集液部210相互连接,形成集液腔 213。当然,封顶壁272、阻挡壁273和导液壁274的实际结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此处不作限定。具体地,封顶壁272、阻挡壁273和导液壁27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以提升整个顶盖部27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1所示,阻挡壁273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相比于阻挡壁 273倾斜设置,竖直延伸的阻挡壁273能够为污液提供较好的阻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阻挡壁273与导液壁274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间,从而在污液的流量较大时,也基本可以保证污液能够自集液口271流入集液腔内,而不会发生溅射。
为了防止在污液瞬间流量较大时拥堵集液口271,造成集液腔213内存留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导致集液口271处频繁冒泡,污液溅射的问题,如图11 所示,可以使至少部分集液口271位于阻挡壁273上,从而在污液自滚刷被挤出,且沿着导液壁274流向集液口271的过程中,使集液腔213的内部能够通过集液口271中位于阻挡壁273上的部分与集液腔213的外部形成连通关系,随着污液流入集液腔213,集液腔213内的气体能够自集液口271中相对靠上的区域处逸出,这还可以提升污液收集速度,且可以防止污液自导液壁274流至阻挡壁273时,与阻挡壁273发生的碰撞幅度较大而发生溅射的问题。
具体地,集液口271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阻挡壁273上,集液口271的另一部分则可以设置在导液壁274上,这使得污液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更快速地被收集至集液腔213内。
进一步地,阻挡壁273可以为扩口状结构,且使阻挡壁273朝向与其配合的滚刷,阻挡壁273包括第一导流段273a和第二导流段273b,且集液口271 位于第一导流段273a和第二导流段273b之间,可选地,第一导流段273a和第二导流段273b均可以相对滚刷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导流效果。
阻挡壁273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使得阻挡壁273也具有导流功能,从而污液在导液壁274的引导下流向阻挡壁273的过程中,第一导流段273a 和第二导流段273b在为污液提供阻挡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引导集液口271的两侧的污液均流向集液口271,以进一步提升污液收集的速度。
在垂直于滚刷的周向的方向上,可以使导液壁274背离阻挡壁273的一侧的尺寸可以与滚刷的长度近似,从而保证滚刷上任一位置处的污液均可以自导液壁274流向集液口271。第一导流段273a和第二导流段273b可以近似对称设置,从而保证滚刷上不同位置所挤出的污液可以均匀地自集液口271流入集液腔213内。
可选地,如图5-图7所示,污液容纳机构200还可以包括上盖260,上盖 260盖设在顶盖部270背离集液部210的一侧,以借助上盖260防止容纳于集液腔213内的液体自集液口271处溅出;并且,上盖260还可以覆盖容纳有污水等液体的集液腔213,提升整个清洁设备使用时的整体外观,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具体地,上盖260可以与集液部210或顶盖部270连接,当然,上盖260也可以直接连接在壳体100上。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污液容纳机构200位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 之间的情况下,可以使上盖260同时向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所在侧延伸,使上盖260还可以覆盖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各自的一部分,起到遮挡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作用,防止吸附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上的液体随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转动而飞溅。
为了进一步防止被收集至集液腔213内的液体随整个清洁设备移动时自集液口271处溅出,优选地,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清洁设备还可以包括防溅翻边250,防溅翻边250连接在上盖260朝向集液部210的一侧,如图 3所示,防溅翻边250朝向集液口271设置,防溅翻边250与顶盖部270的阻挡壁273相互贴合。进而,在清洁设备工作的过程中,借助防溅翻边250可以对集液口271产生一定的遮挡效果,这基本可以防止容纳于集液腔213内的污水等液体随清洁设备移动而流出或溅出,保证基本不会出现被清洁面被重新污染的情况。并且,防溅翻边250与顶盖部27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在清洁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上盖260脱离顶盖部270的情况,从而进一步防止污液自集液口271溅出。
具体地,防溅翻边25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熔接等方式固定在上盖260的一侧表面,或者防溅翻边250与上盖26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防溅翻边250的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且,在防溅翻边250与集液口271 相互配合的情况下,需要保证集液口271能够与集液腔213的外部连通,以收集自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挤出的液体。另外,在集液口271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对应多个集液口271分别设计防溅翻边250,以防止各集液口271 处均不会溅出污水等液体。
可选地,集液部210的外周可以为方形结构,这使得集液部210可以更好得与前滚刷310、后滚刷320以及壳体100中的端盖120相互配合,且使清洁设备的整体外形相对方正,这种结构的清洁设备对房屋的角落等区域的清洁效果相对较好;并且,这种结构的清洁设备的美观性相对较高,这均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考虑到在清洁工作过程中,单次吸附可能无法较为彻底地吸完被清洁面上附着的清水或污水,因此,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清洁设备的多个滚刷中包括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在滚刷的移动方向上,前滚刷310 位于后滚刷320的前方;同时,通过使前滚刷310的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后滚刷320的投影内,保证后滚刷320的移动轨迹可以覆盖前滚刷310的移动轨迹的至少一部分,这使得经前滚刷310吸附过的被清洁面可以被后滚刷320再次吸附及清洁,以进一步减少被清洁面上所留存的水量,甚至使经后滚刷320 擦拭过的被清洁面几乎无水存留。
另外,在设有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情况下,前滚刷310可以对被清洁面进行初步清洁,在清洁掉被清洁面上绝大部分污渍的同时,还可以将绝大部分的污水吸附收集到清洁部330内;而后滚刷320则可以对经前滚刷310清洁后的被清洁面进行二次清洁,这可以提升清洁设备对被清洁面的清洁效果;并且,后滚刷320还可以对被清洁面上残余的污水进行二次吸附,以进一步减少被清洁面上存留的污水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被清洁面上基本不存有污水,一方面可以防止因用户踩踏刚擦拭清洁完成的被清洁面而再次将污渍粘附在潮湿的被清洁面,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被清洁面的湿滑程度,降低甚至排除用户在刚擦拭完成的被清洁面上行走时存在滑倒的风险。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部340可以设置有内腔341,且在组装清洁设备的过程中,将驱动机构400安装在内腔341中,这使得安装部340 可以为驱动机构400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通过将驱动机构400内置,可以降低使用清洁设备进行清洁工作时高速转动的驱动机构400所产生的安全威胁。
可选地,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400可以包括电机410、驱动钮420和轴承430,驱动钮420可以固定连接在安装部340沿自身轴向的中部,这种采用电机410驱动安装部340中部使整个滚刷转动的方式,可以使电机410作用于安装部340上的作用力相对均衡,以使安装部340更为稳定地产生转动动作。另外,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沿清洁设备的宽度方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清洁部330占整个清洁设备的比例,从而在清洁设备固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清洁设备的清洁效率。
具体地,电机410包括机壳411和驱动轴412,在电机410工作的过程中,驱动轴412相对机壳411转动。其中,机壳411可以固定连接在清洁设备的壳体100上,且机壳411还可以通过轴承430与安装部340连接,具体可以使机壳411穿设于轴承430的内圈中,且使轴承430的外圈固定于安装部340的内表面,以保证安装部340具备相对机壳411转动的能力。驱动轴412可以与驱动钮420固定连接,从而在驱动轴412转动的情况下,可以驱动与驱动钮420 固定的安装部340转动,实现驱动滚刷转动的目的。并且,由于机壳411通过轴承430与安装部340连接,且机壳411与壳体100固定连接,从而即便安装部340转动,也可以使机壳411和壳体100保持相对静止。
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壳体100可以包括壳本体110和端盖120,壳本体11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端盖120,且端盖120与壳本体110连接,滚刷和驱动机构400均可以设置于两个端盖120之间。如图4所示,机壳411可以固定连接在端盖120上,且使驱动轴412伸入至安装部340的内腔341中,以与驱动钮420固定。驱动钮420可以与安装部340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以提升驱动钮420与安装部340之间连接关系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安装部340转动动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优选地,如图4所示,轴承430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轴承430可以分别设置于驱动钮420的相对两侧,以对安装部340的转动过程提供稳定作用。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另一轴承430可以连接在驱动钮420背离电机410的一侧,轴承430的外圈可以与安装部340的内表面固定,轴承430的内圈可以与端盖120固定,以保证安装部340可以相对端盖120转动,进一步提升整个滚刷转动时的可靠性。
或者,驱动机构40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且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实现驱动安装部340的目的。可选地,驱动机构400可以包括定子和转子,电机410的定子可以与清洁设备的壳体100连接,转子可以与安装部34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机构400也可以实现驱动安装部340转动的目的。具体地,定子可以固定安装在壳体100的端盖120上,转子可以与安装部340连接。这种驱动机构400的组装方式相对简单,且备件及安装成本相对较低。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400可以设置有多个,且可以使多个驱动机构400与多个滚刷一一对应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各滚刷均具备自主运转的能力,从而在驱动机构400提供的动力下,使各滚刷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大,以进一步提升整个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同时,在多个驱动机构400的作用下,还可以防止因单个驱动机构400故障而影响整个清洁设备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各驱动机构400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且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安装方式连接在安装部340上,或者,多个驱动机构400的结构也可以互不相同,且不同的驱动机构400与不同的安装部34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互不相同,考虑本文简洁,此处不再重复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确定不同结构的驱动机构400与安装部340之间的连接方式。
更具体地,多个滚刷均可以设有内腔341,进而可以将多个驱动机构400 分别安装在多个滚刷的内腔341中,这使得整个清洁设备的驱动结构不外露设置,以进一步提升整个清洁设备的安全性能。
考虑到在清洁过程中,后滚刷320所接触的区域为前滚刷310已经清洁过的区域,因此,相较于后滚刷320而言,前滚刷310所接触的区域相对更脏,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可以使前滚刷310的线速度大于后滚刷320的线速度,这使得前滚刷31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更大,从而可以更容易、更彻底地将被清洁面所附着的污渍清下。
具体地,在驱动机构400仅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可以使驱动机构400直接与前滚刷310连接,借助驱动机构400驱动前滚刷310转动,而后滚刷320 则在前滚刷310的带动下动作,由于后滚刷320需要克服阻力转动,因而可以保证前滚刷310的线速度大于后滚刷320的线速度。而在前滚刷310和后滚刷 320均配设有驱动机构400,且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使与前滚刷310配合的驱动机构400的转速大于与后滚刷320连接的驱动机构400的转速,来保证前滚刷310的线速度大于后滚刷320 的线速度;再比如,在各驱动机构400的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后滚刷320 的周长大于前滚刷310的周长。当然,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也可以使前滚刷310的线速度大于后滚刷320的线速度。
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使后滚刷320的线速度大于前滚刷310的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后滚刷32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使得经过前滚刷310擦拭的被清洁面的污水能在后滚刷320多次转动的情况下,被更快、更彻底地吸附,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清洁设备擦拭过的被清洁面的湿滑程度,还可以对被清洁面产生一定的抛光效果,提升被清洁面的光洁程度。具体地,如何控制后滚刷320的线速度大于前滚刷310的线速度可以与上一实施例相似,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清洁设备还可以设置有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可以与各驱动机构400连接,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情况下控制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各自的线速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清洁设备的加工和组装效率,且降低成本,优选地,如图3所示,滚刷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滚刷可以分别为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其中,前滚刷310主要起清洁和吸附污水的作用,后滚刷320主要起二次清洁和擦干被清洁面的作用。为了使经前滚刷310擦拭过的被清洁面基本可以完全被后滚刷320再次擦拭,优选地,在滚刷的移动方向上,可以使前滚刷310的投影和后滚刷320的投影重合,由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可以保证经前滚刷310擦拭过的被清洁面能够全部被后滚刷320再次擦拭,使被清洁面上各处的清洁效果均相对较高,且湿滑程度均相对较低。
具体地,可以使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结构和尺寸均对应相同,且使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端部在移动方向上对齐,在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 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情况下,这基本可以保证后滚刷320可以完全沿前滚刷310 的运动轨迹运动,从而对前滚刷310擦拭过的被清洁面进行二次擦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清洁效果,清洁部330可以采用质地较软的纤维材料制成,因前滚刷310或后滚刷320的清洁部330存在翘起等原因,导致在移动方向上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投影存在细微不重合的情况,也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中。
并且,结构和尺寸对应相同的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便于备件工作的进行,同时,在前滚刷310和/或后滚刷320的清洁部330较脏或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将同种结构的清洁部330更换于前滚刷310和/或后滚刷320安装部340 上,这降低了整个清洁设备的维护成本,且提升了整个清洁设备的易用性。
另外,在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结构和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整个清洁设备的重心相对居中,进而不会出现因二者中一者的尺寸大于另一者的尺寸,而造成一者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远小于另一者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被清洁面的清洁或干燥效果。而在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 的结构和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二者承重相对均衡,进而可以保证前滚刷310 和后滚刷32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基本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整个清洁设备对对面的清洁和干燥效果。
为了进一步减少清洁设备中零部件的数量,以减小清洁设备的整体尺寸,使清洁设备的使用便利性更高,且可以进入缝隙相对较小的区域进行清洁工作,可选地,如图3所示,污液容纳机构200可以仅设置有一个,为了保证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所吸附的污水均可以被收集至污液容纳机构200中,提升清洁后的被清洁面的干燥程度,优选地,在设计及组装前滚刷310和后滚刷 320的过程中,可以使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之间具有预设间隔,以将污液容纳机构200安装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之间,保证前滚刷310和后滚刷 320均可以与污液容纳机构200相互配合,将自身所吸附的污水等液体挤压排放至污液容纳机构200中,防止与被清洁面接触之前的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 已经吸附有较多液体,提升经擦拭后的被清洁面的干燥程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11所示,集液口27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可以使一个集液口271朝向前滚刷310设置的同时,使另一集液口271朝向后滚刷 320设置,以保证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所吸附的水等液体均能够被收集至集液腔213中。在集液口271设置有两个的情况下,可以使两个集液口271均可以位于顶盖部270的中部,进一步地,可以使两个集液口271相背设置于封顶壁272的两侧,保证多个集液口271与被清洁面之间的间距均相对较大。
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清洁设备还可以包括把手510,把手510安装于壳体100。在清洁设备设置有把手510的情况下,用户在使用清洁设备对被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把手510向壳体100施加设定的作用力,由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均与壳体100连接,进而可以使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得到一定程度地增大,这可以进一步增大清洁设备对被清洁面的清洁效果和干燥效果。
另外,在设置有把手510的情况下,还便于用户操作整个清洁设备,以对被清洁面上某处污渍较多或具有较顽固污渍的区域进行多次清洁,以及,还可以操作整个清洁设备对角落或缝隙处进行更精准地清洁工作,这可进一步提升清洁设备的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把手510的长度和形状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优选地,把手 510可以为圆柱形杆状结构,这种结构的把手510便于用户抓握。把手510可以采用铰接的方式与壳体100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清洁设备的易用性,优选地,把手510与壳体100之间可以通过万向轴520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这可以进一步提升清洁设备的使用便利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洁设备的易用性和适用范围,优选地,如图7-图10所示,可以在集液部210上形成避让缺口215,且避让缺口215用于容纳把手510,在安装把手510的过程中,使把手510的一部分位于避让缺口215处,从而在把手通过万向轴520与壳体100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使得把手510能够相对壳体倾斜的角度更大,甚至可以使把手510平行于地面,从而对沙发下方、床下方和桌子下方等位置处进行清洁工作。
在集液部210设置有避让缺口215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集液部210 包括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分别位于避让缺口215的相对两侧,这使得位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之间的避让缺口215相对壳体100更居中,以进一步提升安装于避让缺口215处的把手510的易操作性。同时,可以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均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集液部210可以更好地收集自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中挤出的污水等液体。
具体地,集液部210可以由塑料等材料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且通过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相互连接,使得拆装集液部210的过程更便利。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的容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选地,可以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的容积相同,且可以使二者与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相配合的部分的尺寸基本相同,从而使得第一集液区211 和第二集液区212所收集的污水的量相同或近似,防止在清洁设备工作过程中,出现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中一者已经装满甚至溢出,而另一者还未装满的情况。
并且,在集液部210包括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的情况下,顶盖部27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任一顶盖部270上均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集液口271。以与第一集液区211配合的顶盖部270为例,其两个集液口271中,一个朝向前滚刷310设置,另一个朝向后滚刷320设置,从而保证前滚刷310 和后滚刷320各自挤出的液体均能够通过对应的集液口271被收集至第一集液区211内;相应地,与第二集液区212对应的顶盖部270上也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集液口271,且分别朝向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设置。同样地,各顶盖部270上的集液口271均设置于顶盖部270的中部。
另外,如图8所示,推钮216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推钮216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对应的顶盖部270上,以提升拆卸各顶盖部270的便利程度。
为了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所收集的污水的量更加均衡,优选地,可以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相互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同一时间内更多的污水等液体均流入第一集液区211内,由于第一集液区211 和第二集液区212相互连通,也不会出现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内所存留的液体的量相差过大。
具体地,在重力方向上,可以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的底部相互连通,或者,可以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具有自下而上的连通结构,以提升污液在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之间流动的速率。可选地,可以在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相互连接的结构内形成空腔,以通过该空腔连通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这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之间连接结构的数量。
在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相互连通的情况下,第一集液区211 和第二集液区212均配设有顶盖部270,且任一第二导流段273b均位于第一导流段273a与避让缺口215之间,可选地,在垂直于滚刷的周向的方向上,第二导流段273b的尺寸小于第一导流段273a的尺寸。
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当清洁设备发生倾斜,容纳于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中的污液会首先向更靠下的一者中流动。例如,在重力方向上,第一集液区211相对第二集液区212更靠下,则第二集液区212内的污液会首先向第一集液区211内聚集,第一集液区211内的污液的量大于第二集液区212 内污液的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所示,第一集液区211内能够存留的污液的量与第一导流段273a在方向A上的尺寸有关,第二集液区212内能够存留的污液的量与第二导流段273b在方向A上的尺寸有关,相比于第一导流段 273a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导流段273b的尺寸而言,通过使第一导流段273a 的尺寸大于第二导流段273b的尺寸,能够使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 存留的污液的量均相对较大,进而防止在清洁设备发生倾斜时出现污液溅出的问题。
另外,还可以通过使顶盖部270向背离集液部210的方向凸出等方式扩大集液腔213的容积,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清洁设备发生倾斜时出现污液溅出的问题。具体地,可以增大封顶壁272与集液部210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使集液腔213的容积得以增大。
在清洁设备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前滚刷310优先于后滚刷320对被清洁面上的污水进行吸附工作,因此,在同一时间点,前滚刷310内所吸附的污水量通常大于后滚刷320内所吸附的污水量,进而在前刮水条和后刮水条的作用下,自前滚刷310上挤压出的污水量大于自后滚刷320上挤压出的污水量,为了使前滚刷310内挤出的污水均可以较好地被收集至集液部210内,优选地,如图 10所示,可以使避让缺口215被设置于集液部210靠近后滚刷320的一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集液部210靠近前滚刷310的一侧未设置有避让缺口 215,因此自前滚刷310上被挤出的污水可以经截面积尺寸相对较大的一侧进入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保证前滚刷310中挤出的大量污水能够较快地被收集至集液部210内;同时,由于后滚刷320本身所吸附的污水的量相对较少,因而,虽然因设置避让缺口215占据了集液部210的一部分,也基本不会对后滚刷320挤出的污水流入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这种结构的集液部210能够保证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挤出的污水均可以较快较彻底地被收集起来。
如上所述,可以使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均与污液容纳机构200相互挤压的方式,将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所吸附的污水等液体收集至污液容纳机构200中。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收集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所吸附的液体,如真空抽吸等,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污液容纳机构200还可以包括刮液条,且前滚刷310和后滚刷 32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配设有刮液条,从而借助刮液条进一步提升污液脱离滚刷的速度和彻底程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可以为前滚刷310配设前刮液条220,且使前刮液条220与前滚刷310挤压配合,从而提升前滚刷310内液体被挤出的彻底程度,使得前滚刷310在后续的擦拭清洁过程中能吸附更多的污水,并且,随着前滚刷310转动过程的进行,前滚刷310上的污水等液体可以被即时挤出至集液部210内,这可以防止经前滚刷310擦拭过的被清洁面的湿滑程度过高。
在前滚刷310沿逆时针转动,以使清洁设备具有向前方移动的趋势时,前刮液条220可以设置于前滚刷310靠近集液部210的一侧,具体地,前刮液条 220可以沿前滚刷310的大部分延伸,且部分前刮液条220与前滚刷310挤压配合,以在前滚刷310吸附液体之后,随着前滚刷310转动动作的进行,使前刮液条220通过与前滚刷310相互挤压,将前滚刷310所吸附的液体挤压而出,并且,自前滚刷310上挤出的液体可以贴附前滚刷310的表面流动,并经集液口271最终流入集液腔213中。可选地,前刮液条220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上盖260上,或者,前刮液条220与上盖260可以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集液部210可以尽量靠近前刮液条220设置,以使经前刮液条 220挤出的液体可以更快、更彻底地流入至集液部210内,防止污水等液体脱离前滚刷310后,出现溅射情况,或流动至清洁设备外,甚至直接流到被清洁面上,影响被清洁面的清洁效果。
进一步地,用于收集污水等液体的集液部210可以与壳体100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倒掉集液腔213内的污水时,仅需将集液部210自壳体100上拆下,对集液部210进行单独清洗,这进一步提升了清洁设备的使用便利性。为了便于将集液部210自壳体100上拆下,优选地,如图11所示,集液部210上还可以设置有提手217,借助提手217可以降低集液部210被拆下的难度。
可选地,如图11所示,污液容纳机构200还可以包括导液部230,导液部 230可以连接在集液部210上,且可以为前刮液条220配设导液部230,进而在前刮液条220与前滚刷310挤压配合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导液部230为挤压出来的污水等液体提供引导作用,这使得污水可以更快更直接地经集液口271 流入集液腔213内。同时,在污水等液体自被挤出时至流入集液腔213后之间的过程中,借助导液部230还可以防止污水等液体重新被吸入前滚刷310中,这可以使前滚刷310中的污水可以被挤出得更彻底,以进一步提升擦拭后的被清洁面的清洁和干燥程度。
可选地,通过使集液部210的侧壁经倾斜延伸可以形成导液部230,以降低导液部230的形成和安装难度,并且,在重力方向上,通过使导液部230与前滚刷310靠近集液部210的一侧的上部相互配合,使得导液部230不仅能够提供导引作用,还可以通过与前滚刷310相互挤压,进一步挤出前滚刷310内吸附的污液。
进一步地,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后滚刷320内所吸附的污水等液体的量可能也相对较多,仅依靠其与集液部210的侧壁相互挤压的方式,可能较难挤出后滚刷320内的污水。为了保证后滚刷320吸附的污液能够被较快且较为彻底地收集至集液腔213,在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均配设有驱动机构400的情况下,可以使前滚刷310沿逆时针转动,且使后滚刷320沿顺时针转动,以同时为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配设刮液条。
具体地,与前刮液条220相似地,后刮液条240的位置与前刮液条220的位置对应,也即,后刮液条240可以设置于后滚刷320靠近集液部210的一侧,且后刮液条240可以沿后滚刷320的大部分延伸,部分后刮液条240可以与后滚刷320挤压配合,以在后滚刷310吸附液体之后顺时针转动的过程中,使后刮液条240能够与后滚刷320相互挤压,将后滚刷320所吸附的液体挤压而出,并且,自后滚刷320上挤出的液体可以贴附后滚刷320的表面流动,并经与后滚刷320对应的集液口271最终流入集液腔213中。并且,也可以为后刮液条 240配设导液部230,从而使自后刮液条240挤出的污液也可以较为快速且彻底地被收集至集液腔213中。
可选地,前刮液条220和后刮液条240均可以设置于上盖260,前刮液条220、后刮液条240与上盖26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且可以使前刮液条220和后刮液条240对称设置,从而在前滚刷310沿逆时针转动,后滚刷 320沿顺时针转动的过程中,借助前刮液条220和后刮液条240分别将前滚刷 310和后滚刷320各自上的污液挤出。
另外,在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反向转动的情况下,在各驱动机构400 的驱动作用下,前滚刷310与地面等被清洁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后滚刷32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作用力方向相反,这使得用户在通过把手510移动清洁设备时,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所需施加的作用力基本相等,不会出现向前(或向后)移动时需要使用更大的力。并且,可以对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的摩擦系数和接触面积,以及各驱动机构400的驱动力等参数进行设计,可以使前滚刷310 与后滚刷32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进而使用户在前推清洁设备和后拉清洁设备的过程中所用的力基本相同,使清洁设备的使用过程更省力,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进一步防止污液溅出,可选地,上盖260与集液部21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柔性密封条,以借助柔性密封条进一步提升上盖260和集液部210之间的气密性,防止集液腔213内的污液自集液口271溅出。具体地,柔性密封条可以为橡胶或硅胶等材料制成的结构,其形状可以根据上盖260与集液部210之间的盖合连接形状确定。
如上所述,在对被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之前或清洁过程中,可以通过供液部610喷洒清水的方式提升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洁工作的便捷性,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清洁设备还可以包括喷液机构600,喷液机构600可以安装在壳体100上,且喷液机构600可以包括开关和喷洒部620,喷洒部620通过开关与供液部610连接,且喷洒部620 与前滚刷310配合。
其中,供液部610可以容纳设定容量的清水,在进行清洁工作之前,用户可以将清水或混有清洁剂的清水装入供液部610中,然后在进行清洁工作时,通过打开开关,可以将容纳于供液部610内的清水经喷洒部620喷洒至前滚刷 310的前方,进而在前滚刷310与被清洁面相对运动时,在清洁水的作用下,可以提升前滚刷310与被清洁面之间的接触效果,且清洁水可以对污渍产生一定的溶解作用,进而使清洁设备对被清洁面清洁的效果更好。
具体地,供液部610可以安装在壳体100上,在清洁设备设有把手510的情况下,供液部610也可以安装在把手510上,并且,喷洒部620也可以安装在把手510上,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喷洒部620所能喷洒的范围,保证被清洁面上位于前滚刷310前方的区域内均可以喷上一定量的清洁水,以提升被清洁面各处的清洁效果。另外,在二次清洁或干燥被清洁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关闭开关的方式,防止清洁水继续被喷洒至被清洁面上。
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洁水的喷洒均匀程度和喷洒效果,优选地,如图2所示,喷液机构600还可以包括泵630,泵630的功率等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供液部610可以通过泵630与喷洒部620连接,且借助开关控制泵630的启闭,从而在泵630的作用下,增大清洁水的喷洒范围,且在泵630的作用下,使清洁水具有较大的初始动能,进而可以借助清洁水对被清洁面上的污渍产生预清洁效果,以进一步提升清洁设备的整体清洁能力。
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
至少一个滚刷,各所述滚刷均安装于所述壳体(100);
驱动机构(400),所述驱动机构(400)与至少一个所述滚刷连接,以驱动各所述滚刷转动;
供液部(610),所述供液部(610)与所述壳体(100)连接,且所述供液部(610)具有容纳腔;
污液容纳机构(200),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且各所述滚刷均与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配合;
其中,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包括集液部(210)和顶盖部(270),所述顶盖部(270)与所述集液部(210)围成集液腔(213),所述顶盖部(270)具有集液口(271),沿垂直于所述滚刷的周向的方向,所述集液口(271)位于所述顶盖部(270)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部(270)包括封顶壁(272)、阻挡壁(273)和导液壁(274),所述封顶壁(272)朝向所述集液部(210)的底部设置,所述阻挡壁(273)连接于封顶壁(272)的边缘,且所述阻挡壁(273)向靠近所述集液部(210)的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导液壁(274)与所述阻挡壁(273)连接,且所述导液壁(274)向背离所述集液部(210)的底部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导液壁(274)用于导流,且所述集液口(271)位于所述导液壁(274)与所述阻挡壁(273)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壁(273)沿竖直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集液口(271)位于所述阻挡壁(27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还包括上盖(260),所述上盖(260)盖设于所述顶盖部(270)背离所述集液部(210)的一侧,所述上盖(260)朝向所述顶盖部(270)的一侧设有防溅翻边(250),所述防溅翻边(250)朝向所述集液口(271)设置,且所述防溅翻边(250)与所述阻挡壁(273)贴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前滚刷(310)和后滚刷(320),在所述滚刷的移动方向上,所述前滚刷(310)位于所述后滚刷(320)的前方;
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于所述前滚刷(310)和所述后滚刷(32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壁(273)为扩口状结构,且所述阻挡壁(273)朝向与其配合的所述滚刷,所述阻挡壁(273)包括第一导流段(273a)和第二导流段(273b),所述集液口(271)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段(273a)和所述第二导流段(273b)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具有避让缺口(215),所述避让缺口(215)用于容纳把手(510),所述集液部(2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集液区(211)和第二集液区(212),所述第一集液区(211)和所述第二集液区(212)分别位于所述避让缺口(215)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集液区(211)和所述第二集液区(212)均与所述前滚刷(310)和所述后滚刷(320)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区(211)和所述第二集液区(212)均配设有所述顶盖部(270),所述第二导流段(273b)位于第一导流段(273a)与所述避让缺口(215)之间;在垂直于所述滚刷的周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段(273b)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导流段(273a)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液容纳机构(200)还包括刮液条,所述前滚刷(310)和所述后滚刷(320)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所述刮液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滚刷(310)和所述后滚刷(320)均配设有所述驱动机构(400),所述前滚刷(310)沿逆时针转动,所述后滚刷(320)沿顺时针转动,且所述前滚刷(310)和所述后滚刷(320)均配设有所述刮液条。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60)与所述集液部(210)之间设有柔性密封条。
CN202020440862.7U 2020-03-31 2020-03-31 清洁设备 Active CN212630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0862.7U CN212630681U (zh) 2020-03-31 2020-03-31 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0862.7U CN212630681U (zh) 2020-03-31 2020-03-31 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0681U true CN212630681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67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0862.7U Active CN212630681U (zh) 2020-03-31 2020-03-31 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3068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8664A (zh) * 2021-07-14 2021-11-05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清理的表面清洁机
CN114190834A (zh) * 2021-07-23 2022-03-18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用具
CN114190835A (zh) * 2021-07-23 2022-03-18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用具
WO2023178680A1 (zh) * 2022-03-25 2023-09-28 深圳市闪至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8664A (zh) * 2021-07-14 2021-11-05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清理的表面清洁机
CN114190834A (zh) * 2021-07-23 2022-03-18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用具
CN114190835A (zh) * 2021-07-23 2022-03-18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用具
CN114190834B (zh) * 2021-07-23 2023-01-24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用具
CN114190835B (zh) * 2021-07-23 2023-08-15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用具
WO2023178680A1 (zh) * 2022-03-25 2023-09-28 深圳市闪至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13093U (zh) 清洁设备
CN113455973B (zh) 清洁设备
CN212630681U (zh) 清洁设备
CN106510556B (zh) 清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09620064B (zh) 用于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基站
CN109316136B (zh) 用于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基站
EP3925503B1 (en) Cleaning apparatus for cleaner robot
CN108348124B (zh) 地面清洁器及其清洁筒清理结构
US20190246860A1 (en) Sweeping robot and water tank
KR20180098530A (ko) 바닥 청소기 및 그 물탱크 구조
KR20190099407A (ko) 베이스 스테이션 및 청소 로봇 시스템
CN112656319A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GB2570960A (en) Sweeping robot and water tank
CN113598662A (zh) 一种自清洗的表面清洁机
JP6813035B2 (ja) 掃除ロボット及びその清掃機構
KR20020079164A (ko) 세척수 순환식 진공청소기
CN111067434A (zh) 表面清洁器
CN210300867U (zh) 一种地板清洗机
CN113455974B (zh) 清洁设备
CN211582946U (zh) 表面清洁器
CN218552238U (zh) 一种地面清洁装置
CN215305576U (zh) 清洗盘以及清洁站
CN113693520A (zh) 一种清洁用具
CN217365685U (zh) 一种清洁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5687531U (zh) 一种安全自清洗的表面清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