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5782U -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5782U
CN212625782U CN202022029754.3U CN202022029754U CN212625782U CN 212625782 U CN212625782 U CN 212625782U CN 202022029754 U CN202022029754 U CN 202022029754U CN 212625782 U CN212625782 U CN 212625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us bar
cooling
piece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97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97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25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5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57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电池汇流片包括汇流片本体,汇流片本体上设有冷却管道,冷却管道上设有用于冷却介质进入冷却管道的进入管和用于冷却介质排出冷却管道的排出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在汇流片本体上设置冷却管道,以调节汇流片本体的温度,冷却介质通过排出管排出以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解决了电池汇流片在过大电流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上述的电池汇流片,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了电池模组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应用和发展较快,新能源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通常由多个电芯组成的电池模组构成。锂离子电芯以其产品成熟、工艺稳定、成本较低、设计灵活等特点在电池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获得更高的工作电流,往往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芯通过汇流片连接形成电池模组。目前的电池汇流片在工作过程中,汇流片因过大电流而产生热量并且热量不易散发,存在烧毁汇流片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汇流片,解决了电池汇流片因过大电流而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汇流片,包括汇流片本体,所述汇流片本体上设有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上设有用于冷却介质进入所述冷却管道的进入管和用于所述冷却介质排出所述冷却管道的排出管。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汇流片本体一体成型,所述冷却管道的材质与所述汇流片本体的材质相同,且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汇流片本体绝缘连接。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却管道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涂覆有绝缘材料。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汇流片本体和所述冷却管道通过绝缘导热胶连接。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汇流片本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汇流片本体的连接处与所述汇流片本体绝缘。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且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设置在所述冷却管道的不同侧。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设置在所述冷却管道相对的两侧,且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交错设置;或
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设置在所述冷却管道相邻的两侧,且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置于所述冷却管道的两端。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密封插接于所述冷却管道上,且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均与所述汇流片本体绝缘。
作为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均由塑胶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散热性能好,提高了电池模组使用的安全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和上述的电池汇流片,所述电池汇流片连接两个所述电芯,且多个所述电池汇流片的冷却管道通过进入管和排出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在汇流片本体上设置冷却管道,冷却介质通过进入管进入到冷却管道内,以调节汇流片本体的温度,冷却介质通过排出管排出以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解决了电池汇流片在过大电流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上述的电池汇流片,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了电池模组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结构图。
图中:
1、汇流片本体;2、冷却管道;3、进入管;4、排出管;100、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针对现有技术中电池汇流片在工作过程中,汇流片因过大电流而产生热量并且热量不易散发,存在烧毁汇流片的情况,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汇流片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汇流片包括汇流片本体1,汇流片本体1上设有冷却管道2,冷却管道2上设有用于冷却介质进入冷却管道2的进入管3和用于冷却介质排出冷却管道2的排出管4。在汇流片本体1上设置冷却管道2,冷却介质通过进入管3进入到冷却管道2内,以调节汇流片本体1的温度,冷却介质通过排出管4排出以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汇流片解决了电池汇流片在过大电流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的问题。工作时,汇流片本体1上带有电流,冷却管道2、进入管3和排出管4与汇流片本体1绝缘,防止汇流片本体1与冷却介质导电,保证电池汇流片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道2内可以流入冷却液以进行液冷,也可以通入冷却空气以进行风冷,在此不作限定。
冷却介质的性能包括导电和非导电,但是为了避免冷却介质通过冷却管道2与汇流片本体1导电,提高电池汇流片使用的安全性及使用的广泛性,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道2与汇流片本体1绝缘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道2与汇流片本体1一体成型,冷却管道2的材质与汇流片本体1的材质相同,便于在汇流片本体1上加工出冷却管道2。为了使冷却管道2与汇流片本体1绝缘,在冷却管道2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涂覆有绝缘材料,结构简单,且易于实施。具体地,可以在冷却管道2内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部分涂覆有绝缘材料,或者在冷却管道2外与汇流片本体1连接的部分涂覆有绝缘材料,节省成本;也可以在冷却管道2的内侧壁或者外侧壁全部涂覆绝缘材料,又或者在冷却管道2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同时涂覆绝缘材料,提高汇流片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汇流片本体1和冷却管道2通过挤压工艺加工成型,加工方式简单,且加工成本低。
冷却管道2和汇流片本体1一体加工成型,加工的冷却管道2的两端开口,冷却管道2内需要流通冷却介质,因此需要将冷却管道2的两端开口密封,本实施例中,冷却管道2两端的开口处密封连接有封堵板。由于冷却管道2的材质与汇流片本体1的材质相同,且汇流片本体1的材质为金属,因此封堵板采用金属材质的板材,且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冷却管道2两端的开口焊接封堵板以实现密封,易于实施,且密封效果好。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将冷却管道2的两端开口进行密封。
在另一实施例中,汇流片本体1和冷却通道2通过绝缘导热胶连接,易于实施,且连接稳定性好,既能实现汇流片本体1和冷却通道2的连接,还能使两者绝缘。
在另一实施例中,冷却管道2和汇流片本体1可拆卸连接,且冷却管道2与汇流片本体1的连接处与汇流片本体1绝缘,冷却管道2和汇流片本体1可以分别单独加工,然后再进行组装。具体地,冷却管道2通过螺栓固定在汇流片本体1上;或者冷却管道2和汇流片本体1的其中一个设有插槽,而另一个设有插片,使两者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冷却管道2和汇流片本体1的其中一个设有弹扣,而另一个设有连接件,连接件与弹扣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冷却管道2和汇流片本体1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连接,在此不作限定。对于冷却管道2与汇流片本体1的绝缘处理,可以在冷却管道2内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部分涂覆有绝缘材料,节省成本;也可以在冷却管道2的内壁全部涂覆绝缘材料,提高汇流片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管3和排出管4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冷却介质通过进入管3进入到冷却管道2内以实现汇流片本体1的温度的调节,冷却介质再通过排出管4流出冷却管道2,实现了冷却介质的循环。进入管3和排出管4设置在冷却管道2的不同侧,确保冷却介质能在冷却管道2内充分循环,以达到较好的温度调节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3,进入管3和排出管4设置在冷却管道2相对的两侧,且进入管3和排出管4交错设置,以确保冷却介质能在冷却管道2内充分循环,增大汇流片本体1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面积,以达到较好的温度调节的效果。
具体地,冷却管道2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入管3和排出管4,冷却管道2的相对的两侧壁也可以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入管3和一个排出管4。也可以同时在冷却管道2的两端以及相对的两侧壁设置进入管3和排出管4,以提高汇流片本体1温度调节的效率。在其它实施例,相对设置的进入管3和排出管4也可以不交错设置,满足使用需求即可。
在其它实施例中,进入管3和排出管4设置在冷却管道2相邻的两侧,且进入管3和排出管4置于冷却管道2的两端,以使冷却管道2内的冷却介质充分与汇流片本体1接触,提高温度调节的效率。
上述提供了进入管3和排出管4的不同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汇流片本体1之间的位置设置进入管3和排出管4,以方便连接汇流片本体1之间的进入管3和排出管4,提高了汇流片本体1安装于电芯上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管3和排出管4密封插接于冷却管道2上,且进入管3和排出管4均与汇流片本体1绝缘,结构简单,便于实施,进入管3和排出管4与冷却管道2的密封连接防止冷却介质泄露。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进入管3和排出管4与冷却管道2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在冷却管道2上设置紧固件,将进入管3或排出管4紧固于冷却管道2上。紧固件可以是卡环、卡簧等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进入管3和排出管4均与汇流片本体1间隔设置,不与汇流片本体1接触,以实现进入管3和排出管4与汇流片本体1的绝缘。
进一步地,进入管3和排出管4均由塑胶材质制成,绝缘性好,且成本低,进一步地确保了进入管3和排出管4与汇流片本体1的绝缘性。在其它实施例中,进入管3和排出管4还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绝缘性好,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实现进入管3或排出管4与冷却管道2连接的密封性。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100和上述的电池汇流片,电池汇流片将电芯100串联或并联在一起以形成电池模组。电池汇流片连接两个电芯100,多个电池汇流片的冷却管道2通过进入管3和排出管4连通,以同时实现电池模组上多个汇流片本体1的温度的调节。
电池模组上会在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电池汇流片的温度检测点,根据采集的温度控制进入冷却管道2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如果汇流片本体1的温度过高需要散热,则降低冷却介质的温度以使汇流片本体1尽快降温,如果汇流片本体1的温度过低需要升温以提高电池模组的工作效率,则提高冷却介质的温度以使汇流片本体1尽快升温满足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上述的电池汇流片,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了电池模组使用的安全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片本体(1),所述汇流片本体(1)上设有冷却管道(2),所述冷却管道(2)上设有用于冷却介质进入所述冷却管道(2)的进入管(3)和用于所述冷却介质排出所述冷却管道(2)的排出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2)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绝缘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2)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一体成型,所述冷却管道(2)的材质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的材质相同,所述冷却管道(2)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涂覆有绝缘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片本体(1)和所述冷却管道(2)通过绝缘导热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2)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冷却管道(2)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的连接处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绝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且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设置在所述冷却管道(2)的不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设置在所述冷却管道(2)相对的两侧,且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交错设置;或
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设置在所述冷却管道(2)相邻的两侧,且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置于所述冷却管道(2)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密封插接于所述冷却管道(2)上,且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均与所述汇流片本体(1)绝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汇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管(3)和所述排出管(4)均由塑胶材质制成。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100)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汇流片,所述电池汇流片连接两个所述电芯(100),且多个所述电池汇流片的冷却管道(2)通过进入管(3)和排出管(4)连通。
CN202022029754.3U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12625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9754.3U CN212625782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9754.3U CN212625782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5782U true CN212625782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05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9754.3U Active CN212625782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257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960A (zh) * 2020-09-16 2020-11-27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960A (zh) * 2020-09-16 2020-11-27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3193B1 (ko) 전지팩
CN106935927A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其的车辆
KR20100003136A (ko) 나선형 유로를 가지고 있는 열 교환기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어셈블리
CN109935854B (zh) 一种加湿器、燃料电池和车辆
KR20140026961A (ko) 배터리용 열교환기
CN111540858B (zh) 能够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CN213816253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2625782U (zh)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CN214505595U (zh) 一种电池单体及电池模组
CN212786396U (zh) 一种储能变流单元散热系统和储能变流柜
CN21012021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112002960A (zh) 一种电池汇流片及电池模组
CN217983474U (zh) 一种液冷储能电池箱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2934737U (zh) 一种带水冷装置的phev动力电池系统
CN211957717U (zh) 一种电池箱
CN209822784U (zh) 一种加湿器、燃料电池和车辆
CN20752998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电源盒下盖
CN211629255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0769095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充电外壳
CN109888434B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219658801U (zh) 一种动力电池用微通道液冷和空气冷的复合冷却系统
CN219163591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9873712U (zh) 电芯冷却结构、电池及车辆
CN20753001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电源盒底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