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2564U - 一种载膜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载膜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2564U
CN212592564U CN202021532183.9U CN202021532183U CN212592564U CN 212592564 U CN212592564 U CN 212592564U CN 202021532183 U CN202021532183 U CN 202021532183U CN 212592564 U CN212592564 U CN 212592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membrane structure
stent
main body
car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321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u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ang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ang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angda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321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92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2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2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载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为中空网格状结构;膜结构,所述膜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内部,所述膜结构的近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膜结构的近端固定在支架主体上,而使膜结构的其他部分在支架主体上保持游离状态,从而提高了载膜支架的顺应性,同时降低了载膜支架的连接工艺难度,便于加工不同形状的膜结构,以适应不同形状的血管。

Description

一种载膜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指一种载膜支架。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则致死率极高。较大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更高,已破裂的动脉瘤即使保守治疗,稳定后再破裂的风险也较大,这类动脉瘤通常起病急,病程短,易造成不良预后。形成动脉瘤的病因较多,多与动脉硬化、高血压、肌纤维发育不良、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面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内科治疗时是基础,对于动脉瘤的处理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和介入手术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支架的出现使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大大提高。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支架技术包括: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以改变动脉瘤颈处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载瘤动脉曲度、起到血管内皮生长的“脚手架”的作用。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改变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状态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覆膜支架可以隔绝动脉瘤内血流诱发瘤内血栓形成。不过,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的血管支架仍具有一些缺陷。
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手术过程中,需要通过微导管穿越支架网眼输送弹簧圈来填塞动脉瘤腔,微导管穿过支架空隙的难度很大、而且由于操作时易穿破血管组织而导致风险较高,而且成本也较高。动脉瘤栓塞术后存在延迟闭塞、复发和破裂的风险。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中,为改变动脉内血流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希望支架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血管支架的金属覆盖率是指支架中的金属覆盖面积占支架总面积的比例。目前临床上可以选择使用金属覆盖率35%左右的Pipeline支架进行介入治疗。然而,支架的金属覆盖率太高会存在径向张力高,顺应性变差的问题;可能会妨碍甚至阻塞周边血管的血流,而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动脉瘤近端的血压很大,支架的网孔在血流的持续冲刷下容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等等。
现有技术中的覆膜支架可以解决上述金属裸支架的部分问题,但是发明人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在金属支架上覆膜加工难度大;二、覆膜较厚难以装载和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膜支架,实现载膜支架在迂曲血管中的适用,提高了载膜支架的整体顺应性,便于载膜支架的装载和输送,同时仅在近端固定膜结构,降低了载膜支架的连接工艺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载膜支架,包括:
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为中空网格状结构;
膜结构,所述膜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内部,所述膜结构的近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本方案中,通过将膜结构的近端固定在支架主体上,降低了载膜支架的加工难度,同时可以提高载膜支架整体的顺应性,便于装载和在血管中输送,并且将膜结构设置在支架主体的内部,便于膜结构在血液的冲刷下紧贴血管壁,从而对动脉瘤形成封堵。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膜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从所述膜结构的近端到远端的方向上轴向地渐缩。
本方案中,通过将膜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设置成圆台形,利用截面大小对流体压力的影响不同,更有利于血液从近端向远端流动,即从截面大的一端向截面小的一端流动,同时可以防止血液流入膜结构与支架主体之间的夹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膜结构的远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膜结构位于近端与远端之间的部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保持自由状态,优选地,所述膜结构的远端直径大于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使所述膜结构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上形成褶皱状。
本方案中,针对血压较小的使用情况,可以将膜结构的远端与支架主体进行固定,此时,膜结构的主体部分在支架主体上保持游离状态,优选地,还可以使膜结构的远端直径大于支架主体的直径,当在血流冲刷下,膜结构的远端会紧贴在支架主体上,而一部分在向支架主体上的网格凸出,形成波浪形褶皱,从而有效防止血液进入膜结构与支架主体之间的夹层,并且褶皱部分可以有利于血液形成血栓,从而形成对动脉瘤出口的封堵。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膜结构上设置有用于与分支血管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缺口的一端贯穿所述膜结构的远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膜结构的中部或贯穿所述膜结构的近端。
本方案中,膜结构上设置有与分支血管相对应的缺口,通过缺口可以使血液进入到分支血管中,而不会对分支血管造成封堵,同时,缺口的一端贯穿膜结构的远端,另一端延伸至膜结构的中部或贯穿膜结构的近端,这依据血管的实际情况而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膜结构的近端与所述支架主体之间通过缝合线进行缝合,其中,所述缝合线对所述膜结构的近端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缝合,以固定所述膜结构的近端与所述支架主体,优选地,所述缝合线采用显影材料制作而成。
本方案中,膜结构的近端与支架主体之间可以通过缝合线进行缝合,从而将膜结构的近端与支架主体进行固定,在固定时,可以对膜结构的近端进行周向固定,也可以对膜结构的近端进行个别固定,同时,缝合线可以采用显影材料制作而成,可以通过缝合线起到固定膜结构的近端和支架主体的作用,以及显示膜结构的近端或支架主体的位置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膜结构的近端通过粘合剂与所述支架主体进行粘接,和/或所述膜结构的近端采用絮状材料制备且与所述支架主体进行缠绕,以固定所述膜结构的近端与所述支架主体。
本方案中,膜结构的近端可以通过粘合剂与支架主体进行粘接,还可以将膜结构的近端采用絮状材料制备,这样,膜结构的近端便可通过絮状材料缠绕在支架主体上,同样可以实现膜结构的近端与支架主体之间的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膜结构采用微孔膜材制作而成,且所述微孔膜材的内表面涂有亲水涂层。
本方案中,通过微孔膜材制作而成的膜结构可以方便在膜材上的微孔进行载药,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整个载膜支架的材料,让载膜支架更容易压握输送,同时,膜材微孔对载膜支架的内皮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亲水涂层可以有效减少载膜支架内血栓形成,使载膜支架内部能够形成通畅的血流通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支架主体的第一显影标识,所述第一显影标识沿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分布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本方案中,沿支架主体轴向分布的第一显影标识用于显示支架主体在血管内的位置和总长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膜结构的第二显影标识,所述第二显影标识沿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分布在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膜结构的对应处。
本方案中,设置在支架主体上与膜结构的对应处的第二显影标识用于指示膜结构在血管中的位置,确保膜结构至少覆盖动脉瘤的近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膜结构上的缺口的第三显影标识,所述第三显影标识沿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分布在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缺口的对应处。
本方案中,设置在支架主体上与缺口的对应处的第三显影标识用于指示膜结构的缺口在血管中的位置,确保膜结构的缺口与分支血管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主体上设置膜结构,从而利用膜结构对动脉瘤的封堵作用,可以降低支架主体上的网格密度,从而降低了支架主体上的金属覆盖率,不仅提高了支架主体的柔顺性,而且还可以保证支架主体的径向张力及良好的贴壁性能,便于载膜支架的装载和输送;同时膜结构仅通过近端固定在支架主体上,而使支架主体的其他部分在支架主体上保持游离状态,从而降低了载膜支架的加工难度,同时便于制作不同形状的膜结构,以适应不同形状的血管,膜结构和支架主体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位移,使得载膜支架在一些迂曲的血管中依然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顺应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载膜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膜结构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微孔膜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膜结构上设置有其中一种缺口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膜结构上设置有另外一种缺口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膜结构制作成圆台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支架主体,11.网格,12.开口,2.膜结构,21.近端,22.远端,23.缺口,3.微孔膜材,31.微孔,4.第一显影标识,5.第二显影标识,6.第三显影标识,7.缝合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载膜支架,用在包含动脉瘤结构的血管中,该载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和膜结构2,支架主体1内部中空,整体呈中空并具有圆形的截面,同时,支架主体1为网格状结构,支架主体1的两端为开口12设置。支架主体1包括流入段、流出段和中间段,流入段和流出段支撑在血管壁上,中间段与动脉瘤的位置相对应。膜结构2设置在支架主体1的内部,膜结构2的近端21(指靠近心脏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主体1上,膜结构2的其他部分在支架主体1上保持自由状态(参阅图2),即膜结构2的其他部分没有与支架主体1进行固定。可选地,支架主体1的一端超出膜结构2的近端21,另一端超出膜结构2的远端22(指远离心脏的一端)。
当载膜支架通过微导管释放至血管中具有动脉瘤结构的部位时,支架主体1从压缩状态膨胀以适应血管,并紧贴在血管的内壁上,血液在载膜支架的内部流通(如图1中的箭头方向所示)。支架主体1的流入段和流出段会相应地支撑在血管壁上。在一定血压的血流的冲刷下,膜结构2的非固定部分能较好地与支架主体1的内壁贴合,从而实现隔绝血流进入动脉瘤瘤颈入口的效果。此时,膜结构2位于动脉瘤口处的部分会隔绝主动脉内高速、高压血流进入动脉瘤所在的假腔,从而使假腔内压力下降,血栓形成,从而对动脉瘤起到一个填塞的作用,阻止血液进入到动脉瘤中而造成动脉瘤的进一步增大。同时,支架主体1上的网格11覆盖瘤口而改变局部血流,从而促进瘤腔内血流减慢形成血栓,为血管内膜再生提供附着点,促进动脉瘤的瘤颈重塑和内皮化以达到治愈效果。
同时,对于将膜结构2固定在支架主体1内的载膜支架,由于膜结构2不会直接与输送装置接触,从而不会在膜结构2的表面上形成较大的摩擦力而影响载膜支架的压握和释放。当将载膜支架释放至血管中后,由于膜结构2仅在近端21与支架主体1进行固定,因此,在膜结构2的远端22,会有一部分血液沿着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缝隙向动脉瘤的假腔之中流动。对于这一部分血液,发明人发现尽管会有一部分血液由于膜结构2的远端22没有固定,而从膜结构2的远端2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夹层向动脉瘤的假腔之中流动,但是由于膜结构2的远端22靠近动脉瘤出口处,因此,这一部分血液对动脉瘤并不会造成不利影响。这是因为,血液在从膜结构2的远端2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缝隙向动脉瘤的假腔流动时,由于膜结构2的近端21已经封堵在动脉瘤的入口处,因此,在动脉瘤的入口处,并不会有血液形成流动通道,也就不会使动脉瘤进一步增大。同时,由于这一部分血液停留在膜结构2的远端2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夹层中,也会促进夹层内的血栓形成,有利于动脉瘤的治愈。
现有的覆膜支架将覆膜结构的整体与支架骨架进行固定,这样虽然能够较好地对动脉瘤进行封堵,但是发明人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发现由于覆膜结构的整体固定,影响了支架骨架的顺应性,使得现有的覆膜支架在血管中的顺应性和游走能力均变差。因此,发明人为了使载膜支架能够在迂曲的血管中依然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和游走能力,采取近端21固定的方式对膜结构2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膜结构2的近端21与支架主体1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膜结构2的其他部分在支架主体1上保持游离状态(即与支架主体1没有进行固定),这样,膜结构2和支架主体1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位移,使得载膜支架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和在血管内游走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迂曲的血管内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顺应性,增加载膜支架的贴壁性能。
相对于金属裸支架:载膜支架可以降低支架的金属覆盖率,提高整体的顺应性,且载膜后,支架主体1受到的压强变小,提高了整体的耐疲劳性,避免了支架主体1破损和动脉瘤破裂。通过在支架主体1上载膜,由于膜结构2相比于裸支架具有更好的封堵作用,能够更好地起到防止血液进入动脉瘤中的作用,通过膜结构2的封堵效果可以降低金属支架的网孔密度,从而降低金属支架的金属覆盖率,使得载膜支架具有更好的顺应性,同时可以保证载膜支架的径向张力及良好的贴壁性能。
同时,相比于现有的覆膜支架:本实施例中的载膜支架仅在膜结构2的近端21与支架主体1进行固定,这样,可以降低载膜支架的加工难度,同时可以方便将膜结构2加工成不同形状。由于现有的覆膜支架采用在支架骨架上覆膜并将覆膜与支架骨架进行整体固定的方案,因此,覆膜的连接工艺难度大,并且膜层往往很厚,这样又增加了覆膜支架压握的难度,虽然能够起到对动脉瘤封堵的作用,但是不便于进行加工,难以降低覆膜支架的制造成本。
综上所示,通过本实施例中的载膜支架提供了一种与现有覆膜支架完全不同的固定方案,不仅降低了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连接工艺难度,提高了载膜支架的顺应性,使得载膜支架能够更好地适应迂曲的血管;而且还能够在实际使用中制造不同形状的膜结构2,例如一些异型的膜结构2,可以在膜结构2上留出一些空缺的部分,使载膜支架释放至血管中时,膜结构2上的空缺部分可以对着分支血管,让血流能够通过空缺部分进入周边其他血管。
本实施例中,膜结构2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膜结构2的近端21到远端22的方向上轴向地渐缩。这样,就使膜结构2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锥度,或者膜结构2的全部均呈现为圆台形的中空结构。
当不可压缩的流体在管中运动时,为了维持流量的稳定,会将管的截面设计为不同大小,这样,会使得管中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根据伯努利方程,流速的增大伴随流体压力的降低,因此管中截面小处压力小,截面大处压力大。
基于上述原理,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膜结构2仅仅在近端21固定连接,所以膜结构2可以加工成具有一定锥度的形状,让处于血液流入段的膜结构2的截面积大于处于血液流出段的膜结构2的截面积。
这样,就使膜结构2能够起到“膜阀”的效果,当将载膜支架释放至血管中后,利用血液的冲刷,把“膜阀”打开,可以实现覆膜支架的功能,又可以降低覆膜支架连接工艺上的困难。如图6所示,该实施方式更有利于血液从流入段向流出段流动,同时防止血液反向流入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夹层,而进入到动脉瘤的假腔之中。
例如,将膜结构2靠近远端22处设置为圆台形中空结构,当血液流动至膜结构2靠近远端22处便会在截面直径大小的影响下,膜结构2的远端22处的血液压力会小于膜结构2的其他部分的血液压力,这样,就会有利于血液从膜结构2的远端22流出。
或如,将膜结构2的全部设置为圆台形中空结构,血液在从膜结构2的近端21流动至远端22的过程中,受到膜结构2的截面直径大小的影响,位于膜结构2的远端22的血压小于位于膜结构2的近端21的血压,这样,就会有利于血液从膜结构2的近端21流向膜结构2的远端22。
其中,为了防止在膜结构2的远端22出现内漏,只需控制膜结构2的腔壁锥度,使得膜结构2的远端22边缘靠近支架主体1的内表面,从而控制膜结构2的远端22边缘与动脉瘤瘤腔之间的缝隙。这时,尽管会有一部分血液从该缝隙中进入动脉瘤瘤腔中,如上所述,由于膜结构2的远端22边缘对应的是动脉瘤的出口,因此,仍然不会对动脉瘤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血压较小的使用情况,在近端21固定的前提下,膜结构2的远端22也可以固定,仅主体部分不固定,此时膜结构2位于近端21和远端22之间的部分在支架主体1上保持游离状态。
本实施例中,膜结构2的远端22直径大于支架主体1的直径,使膜结构2在支架主体1的周向上形成褶皱状,这种褶皱状结构是由于在膜结构2的远端22材料留出余量而形成的。
当对膜结构2进行固定时,膜结构2远端22的部分材料向支架主体1的网孔中凸出,而发生弯曲,从而在膜结构2的远端22会形成波浪形的褶皱状,从而防止血液进入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夹层,并且通过这些褶皱可以在膜结构2的远端22形成血栓,以对膜结构2的远端2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夹层进行填塞,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出现内漏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将膜结构2的近端21与远端22同时进行固定的载膜支架,膜结构2也可以布置在支架主体1的外部,使膜结构2覆盖支架主体1的外表面,当将载膜支架释放至血管中后,膜结构2与血管壁贴覆严密,从而能够对动脉瘤形成较好的治愈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覆膜支架:载膜支架中的膜结构2近端21固定,主体部分不固定,更易于加工成不同的形状,适应不同的动脉瘤。膜材可以为完整有规则的一整块,也可以根据动脉瘤形状和位置做成其他不规则形状。若动脉瘤处无分叉血管,可以选用完整袖筒的膜结构2,袖筒能覆盖动脉瘤颈部即可。如图5和图6所示,若动脉瘤处有分叉血管,可以选用去掉部分膜材,或者根据解剖结构,选用其他的形状。
如上所述,由于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固定方式为膜结构2的近端21固定在支架主体1上,因此,可以方便将膜结构2制作成异型,即在膜结构2上留出缺口23部分,这些缺口23部分可以适应分支血管的血液流通。具体地,图5中显示了其中一种缺口23的形状,缺口23的一端贯穿膜结构2的远端22,另一端延伸至膜结构2的中部。图6中显示了另外一种缺口23的形状,缺口23的一端贯穿膜结构2的近端21,另一端贯穿膜结构2的远端22,在对动脉瘤形成封堵的同时,能够较好地适应分支血管的血液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缺口23可以在膜结构2的径向截面上占据优弧或劣弧,由于已经将膜结构2的近端21固定在支架主体1上,因此,当将载膜支架释放至血管中并适应血管后,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即膜结构2会稳定在支架主体1上,从而起到对动脉瘤口的封堵作用。
另外,可以将支架主体1上与缺口23对应处的网格11密度设置成小于支架主体1上与膜结构2对应处的网格11密度,这样,使得支架主体1上的网格11空隙足以允许血液通过,可以在封堵动脉瘤口的同时不会妨碍血液在分支血管中流通。
本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可以采用如镍钛诺、钛合金、钴铬合金、MP35n、316不锈钢、L605、Phynox/Elgiloy、铂铬,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生物相容性金属制成。优选地,支架主体1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制备而成,但是可选地,也包括可弹性或可塑性变形的材料,如球囊可扩张的材料。支架主体1上设置有网格11结构,可以在尽量减少金属覆盖率的同时,保证支架主体1的径向张力及良好的贴壁性能。支架主体1的加工工艺可以为管材激光切割、丝线编织或焊接,后续进行热处理定型而成,支架主体1热定型后为网格状结构。支架主体1的径向力可以通过调整切割管材的厚度、编织用丝线的直径来进行调节。支架主体1的顺应性可以通过调节支架主体1的网格状结构的密度来进行优化。
其中,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所制备的支架主体1具有很好的可压缩性能,能够将支架主体1直径压小以进入直径较小的血管中,这样,方便载膜支架在输送时的压缩状态和释放时的膨胀状态之间转换。
当输送载膜支架达到病灶部位时,能实现自膨胀释放至未受压缩前的形状。因此在进行血管重建时,只需根据待治疗血管瘤的具体情况,选择长度直径合适的载膜支架植入动脉血管即可,支架到达病灶部位后不再需要球囊扩张的步骤,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支架主体1优选为编织结构,例如可由8至256根编织丝编织而成,优选编织丝介于12~64根之间。
支架主体1可以为直筒型,也可以为两端部的直径大于中间部分直径的“哑铃状”。“哑铃状”的支架主体1两端部的直径略大于血管直径,在支架主体1自膨胀释放后,支架主体1的两端部完全贴附于血管壁,从而保证载膜支架能够紧贴在血管壁上。
具体地,支架主体1两端部的直径为2~6㎜,总长度为18~42㎜。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膜结构2采用微孔膜材3制作而成,具体地,膜结构2选择具有低的表面能的膜材,例如,可以选择膨体形态的聚四氟乙烯(ePTFE),ePTFE膜是一种高分子膜性材料,由聚四氟乙烯构成。这种材料主要由许多结点和结点发出的限位构成,结点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纤维相互联结,从而有利于细胞水平和跨膜迁移,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耐磨损性、延伸性,能够耐受体内大多数水解酶,可通过被动抗凝来降低血液的凝固。同时,如图4所示,利用ePTFE膜材上的微孔31,一方面,可以利用膜材上的微孔31进行载药,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整个载膜支架的材料,让载膜支架更容易压握输送。而且,膜材的微孔31是影响载膜支架内皮化的重要因素,一定大小的微孔31在载膜支架内皮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在微孔膜材3的内表面涂有亲水涂层,可以有效减少载膜支架内血栓形成,使载膜支架内部能够形成通畅的血流通道,从而降低载膜支架管腔狭窄的发生率。
另外,膜材可选择经过生物修饰或携带功能性药物的不可降解高分子及其聚合物,例如聚氯乙烯(PU)、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四氟乙烯聚合物(PTFE)等;或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例如聚乳酸(PLLA或DLPLA)、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醇酸、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聚己内酯、聚乙醇酸等;或相关共聚物或天然聚合物,如胶原蛋白、明胶、壳聚糖、纤维蛋白原等。
具体地,膜材的厚度为0.5~50μm。
具体地,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缝合、粘合、缠绕等。
例如,膜结构2仅在近端21通过缝合的方式与支架主体1固定,缝合线7可采用如聚丙烯、聚酯、尼龙线等材料制备而成。膜结构2的缝合段可以为周向完全缝合,也可以为不完全缝合,仅个别点固定,即缝合线7可以对膜结构2的近端21的一部分进行缝合,或者对膜结构2的近端21的全部进行缝合,都可以实现膜结构2的近端21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地,如果选用可以显影的材料制备缝合线7,如黄金、铂金、PtW合金、钽或PtIr合金等,则缝合线7可以同时起到固定膜结构2的近端21和支架主体1,以及指示膜结构2的近端21或支架主体1位置的作用。
再如,膜结构2仅在近端21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支架主体1固定连接,可以选用医用胶粘接,热熔粘或者静电纺丝的方式来实现连接。
或如,膜结构2仅在近端21通过缠绕的方式与支架主体1固定连接,例如,将膜结构2的近端21做成絮状材料,缠绕在支架主体1上。
手术中,判断载膜支架是否到达病灶部位需要一定的参考物,一般通过显影来观察支架的释放状态。具体地,显影标识包括用于显示支架主体1的第一显影标识4和用于显示膜结构2的第二显影标识5。第一显影标识4用于标识支架主体1在血管内的位置和总长度,沿支架主体1的轴向分布在支架主体1上,可选择黄金、铂金、PtW合金、钽或PtIr合金等材料,第一显影标识4可以为合金环包裹支架主体1,也可以为合金丝状缠绕支架主体1编织而成,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特殊的限定。
第二显影标识5用于指示膜结构2在血管中的位置,确保膜结构2可以至少覆盖动脉瘤的近端,这样才能保证膜结构2可以阻挡大部分的血流进入动脉瘤中,同时,尽量避免膜结构2覆盖到分支血管上。
具体地,第二显影标识5沿支架主体1的轴向分布在支架主体1与膜结构2的对应处,可选择黄金、铂金、PtW合金、钽或PtIr合金等材料,第二显影标识5位于膜结构2的边界位置,通过显影丝缠绕支架主体1,或者显影丝包裹支架主体1的一段或者几段,或者显影环焊接在支架主体1上,来指示膜结构2的精确位置。
进一步地,针对由异型的膜结构2形成的载膜支架,即在膜结构2上设置有缺口23的载膜支架,显影标识还包括用于显示膜结构2上的缺口23的第三显影标识6,第三显影标识6沿支架主体1的轴向分布在支架主体1与膜结构2的缺口23对应处。第三显影标识6可选择黄金、铂金、PtW合金、钽或PtIr合金等材料,第三显影标识6位于膜结构2上的缺口23的边界位置,通过显影丝缠绕支架主体1,或者显影丝包裹支架主体1的一段或者几段,或者显影环焊接在支架主体1上,来指示膜结构2上的缺口23的精确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载膜支架与微导管、微导丝、推送杆等可相互兼容,配合使用。在植入前,首先进行造影,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范围及分支血管的分布状况,选择合适规格的支架,微导管装载支架到位,观察显影点位置合适后缓慢释放支架,同时注意微调支架位置部分覆盖动脉瘤,并保留分支血管,解脱后再造影观察隔绝效果及分支血管通畅情况,退出手术器械。
本实施例的载膜支架中,膜结构2仅在近端21与支架主体1固定,具有以下优点:
1、与金属裸支架相比,支架主体1部分载膜后,支架主体1受到的压强变小,提高了植入物整体的耐疲劳性,避免了支架主体1破损和动脉瘤破裂。
2、植入物载膜部分可用采用金属覆盖率较低的支架主体1,提高植入物的顺应性。
3、与全部覆膜的覆膜支架相比,部分载膜的载膜支架降低了对其它穿支动脉的干涉,适用范围增加(与全部覆膜相比,部分载膜的优点)。
4、载膜支架的膜结构2仅在近端21固定,更易于加工成不同的形状,适应不同的动脉瘤。
5、如图7所示,膜结构2可以加工成圆台形,有利于血液从流入段向流出段流动,同时防止血液反向流入膜结构2与支架主体1之间的夹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为中空网格状结构;
膜结构,所述膜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内部,所述膜结构的近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从所述膜结构的近端到远端的方向上轴向地渐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结构的远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膜结构位于近端与远端之间的部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保持自由状态,所述膜结构的远端直径大于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使所述膜结构的远端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上形成褶皱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结构上设置有用于与分支血管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缺口的一端贯穿所述膜结构的远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膜结构的中部或贯穿所述膜结构的近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结构的近端与所述支架主体之间通过缝合线进行缝合,其中,所述缝合线对所述膜结构的近端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缝合,以固定所述膜结构的近端与所述支架主体,所述缝合线采用显影材料制作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结构的近端通过粘合剂与所述支架主体进行粘接,和/或所述膜结构的近端采用絮状材料制备且与所述支架主体进行缠绕,以固定所述膜结构的近端与所述支架主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结构采用微孔膜材制作而成,且所述微孔膜材的内表面涂有亲水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支架主体的第一显影标识,所述第一显影标识沿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分布在所述支架主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膜结构的第二显影标识,所述第二显影标识沿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分布在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膜结构的对应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载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膜结构上的缺口的第三显影标识,所述第三显影标识沿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分布在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缺口的对应处。
CN202021532183.9U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载膜支架 Active CN212592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32183.9U CN212592564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载膜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32183.9U CN212592564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载膜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2564U true CN212592564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3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32183.9U Active CN212592564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载膜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25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143A1 (zh) * 2020-07-29 2022-02-03 上海苏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载膜支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143A1 (zh) * 2020-07-29 2022-02-03 上海苏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载膜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88503B2 (en) Prosthesis having pivoting fenestration
JP4825883B2 (ja) 編込二又および三又ステ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69323B2 (ja) 血管障害の治療のためのフィラメント状デバイス
US8163004B2 (en) Stent graft for reinforcement of 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associated method
AU2009215690B2 (en) Stent/stent graft for reinforcement of 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7905915B2 (en) Z-stent with incorporated barbs
JP5201631B2 (ja) 体腔用医療機器
JP6290097B2 (ja) 腔内人工血管
US20140180393A1 (en) Prosthesis having pivoting fenestration
JP5944914B2 (ja) 血管に取り付けるためのガイドワイヤ及び固定器を伴うアセンブリ
JP2001129001A (ja) 単フィラメント繊維を用いた管状移植片
CN111374810A (zh) 一种改进贴壁性能的覆膜血管支架
CN212592564U (zh) 一种载膜支架
CN212755993U (zh) 一种覆膜支架
RU2736747C1 (ru) Эндолюминальный протез и способы е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CN114052982A (zh) 一种载膜支架
CN114052981A (zh) 一种覆膜支架及覆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26400 No.888 Zhujiang Road, juegang street,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She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Floors 4, 5 and 6, No. 3, Lane 1473, Zhenguang Road,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333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hangda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8

Address after: 200120 8 Chuansha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1098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u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400 No.888 Zhujiang Road, juegang street,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She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