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87797U - 线束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束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87797U CN212587797U CN202021525464.1U CN202021525464U CN212587797U CN 212587797 U CN212587797 U CN 212587797U CN 202021525464 U CN202021525464 U CN 202021525464U CN 212587797 U CN212587797 U CN 2125877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harness
- pin
- connector body
- pins
- harness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插接孔和若干引针,所述插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引针穿过所述连接器本体,一端设置在所述插接孔内形成插线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外形成接线脚;所述连接器本体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固定卡销,所述插接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固定卡销实现连接器本体与PCB电路板之间的预安装,使得接线脚与PCB电路板连接时定位更精准;导向槽有效实现线束端口与插线脚的精准连接,插接更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连接器。
背景技术
线束与线束、线束与电器部件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连接器,线束连接器是连接各个电器与电子设备的重要部件。现有的线束连接器往往存在定位不准、插接困难,甚至导致引针变形,影响使用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定位精准、插接方便的线束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定位不准、插接困难,甚至导致引针变形,影响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插接孔和若干引针,所述插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引针穿过所述连接器本体,一端设置在所述插接孔内形成插线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外形成接线脚;所述连接器本体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固定卡销,所述插接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槽包括两个主导向槽和若干辅导向槽;两个所述主导向槽分别在所述插接孔的两侧内壁上沿不同高度错开设置,所述辅导向槽分布设置在所述插接孔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孔内设置有限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为卡块,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辅导向槽内,且所述卡块远离所述插线脚的一端设有抵推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孔的壁口处设置有若干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销包括两个对立间隔设置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顶端设置有卡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销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插接孔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脚向一侧弯曲,与所述插线脚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各所述插接孔内的所述插线脚数量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插接孔和若干引针形成的插线脚、接线脚组成,结构简单。连接器本体沿接线脚朝向的面上设置有固定卡销,通过固定卡销实现连接器本体与PCB电路板之间的预安装,使得接线脚与PCB电路板连接时定位更精准。插接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实现线束端口与插线脚的精准连接,插接更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1、连接器本体;2、插接孔;3、引针;31、插线脚;32、接线脚;4、固定卡销;41、卡接部;5、导向槽;51、主导向槽;52、辅导向槽;6、卡块;61、抵推斜面;7、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插接孔2和若干引针3,插接孔2设置在连接器本体1上,引针3穿过连接器本体1,一端设置在插接孔2内形成插线脚31,另一端设置在连接器本体1外形成接线脚32;连接器本体1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固定卡销4,插接孔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5。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插接孔2和若干引针3,引针可为铜针,插接孔2设置在连接器本体1上,形成一个插槽,引针3一端设置在插接孔2内,作为插线脚31,另一端伸出连接器本体1外,作为接线脚32。连接器本体1上设置有固定卡销4,本实施例中固定卡销4的朝向和接线脚32的朝向相同。插接孔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导向槽5。整个线束连接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只需将线束端口插入插接孔2内与插接孔2内的插线脚31连接,再将接线脚32与PCB电路板连接,即可实现线束连接的功能。
连接器本体1上设置有与接线脚32同朝向的固定卡销4,接线脚32与PCB电路板连接时,先通过固定卡销4与PCB电路板的卡销口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再将接线脚32与PCB电路板上的固定点位焊接,定位精准,操作更简单便捷。接线脚32与PCB电路板通过焊接连接,连接牢固,确保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插接孔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导向槽5,每个面的壁上皆设有导向槽5,线束端口顺着导向槽5的方向插入插接孔2,与插接孔2内部的插线脚31连接。因为插线脚31在插接孔2内部深处,且直径很小,导致连接过程中定位困难,一旦发生偏差,不仅影响线束连接从而造成信号传输不稳定,甚至会压弯插线脚31,造成线束连接器的损坏。导向槽5有效确保了连接的精准性,保证信号稳定传输,且延长了线束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插接孔2和若干引针3形成的插线脚31、接线脚32组成,结构简单。连接器本体1沿接线脚32朝向的面上设置有固定卡销4,通过固定卡销4实现连接器本体1与PCB电路板之间的预安装,使得接线脚32与PCB电路板连接时定位更精准。插接孔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5,实现线束端口与插线脚31的精准连接,插接更方便快捷。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导向槽5包括两个主导向槽515和若干辅导向槽525;两个主导向槽515分别在插接孔2的两侧内壁上沿不同高度错开设置,辅导向槽525分布设置在插接孔2的内壁上。
如图1、图2所示,每个插接孔2内包括两个主导向槽515,主导向槽515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内壁上,且交错对立设置,形成一个对角分布,其主要定位作用。辅导向槽525分布在插接孔2内壁上,每个面的内壁上至少设有一个辅导向槽525,辅导向槽525进一步起辅助定位的作用。通过主导向槽515和辅导向槽525的共同作用,确保线束端口插入过程精准定位,与插接孔2内部插线脚31稳定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插接孔2内设置有限位部。如图2所示,插接孔2内设置限位部防止线束端口插接过度从而损伤插接孔2内部的插线脚31,影响信号的传输。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限位部为卡块6,卡块6设置在辅导向槽525内,且卡块6远离插线脚31的一端设有抵推斜面61。如图2所示,辅导向槽525内设置有卡块6,卡块6一端设有抵推斜面61,线束端口插入插接孔2内,与卡块6的抵推斜面61抵接,起到限制继续往前的作用,有效保护插线脚31。另外抵推斜面61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提升用户插接的使用感。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插接孔2的壁口处设置有若干卡扣。7如图1、图2所示,插接孔2的壁口出分布设置有很多卡扣,线束端口插入插接孔2后,卡扣卡接住线束端口,有效防止线束端口在候选使用过程中脱落,确保了线束连接的牢固性以及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固定卡销4包括两个对立间隔设置的卡接部41,卡接部41顶端设置有卡接头。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固定卡销4包括两个对立设置的卡接部41,卡接部41之间设置有间隙,顶部设置有卡接头。固定卡销4与PCB电路板的卡销口预定位时,两个卡接部41之间的间隙提供了形变空间,卡接头穿过卡销口后形变恢复,卡接头卡接在卡销口处,实现固定卡销4与PCB电路板的安装定位。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固定卡销4的数量为两个。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卡销4的数量为两个,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固定卡销4的数量,帮助接线脚32定位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插接孔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插接孔2间隔设置在连接器本体1上。如图1、图2所示,一个线束连接器可有多个插接孔2,多个插接孔2在连接器本体1上间隔设置,多个插接孔2使得引针3的分布更有序,插接稳定性高。同时间隔设置有效防止各个插接孔2之间相互影响,起到隔离作用。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接线脚32向一侧弯曲,与插线脚31相互垂直。
如图3所示,接线脚32向一侧弯曲设置,与插线脚31垂直,一方面节省了线束连接器的占用空间,结构更合理,另一方面接线脚32弯曲设置能防止其因外力而发生形变,有效延长了线束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各插接孔2内的插线脚31数量不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插接孔2内的插线脚31数量不同。本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的插接孔2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插接孔2内插线脚31数量为八根,另一个插接孔2内插线脚31数量为三根。不同的插线脚31数量能同时满足不同型号线束端口的连接需求,适用范围更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本体、插接孔和若干引针,所述插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引针穿过所述连接器本体,一端设置在所述插接孔内形成插线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外形成接线脚;所述连接器本体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固定卡销,所述插接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包括两个主导向槽和若干辅导向槽;两个所述主导向槽分别在所述插接孔的两侧内壁上沿不同高度错开设置,所述辅导向槽分布设置在所述插接孔的内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内设置有限位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卡块,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辅导向槽内,且所述卡块远离所述插线脚的一端设有抵推斜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的壁口处设置有若干卡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销包括两个对立间隔设置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顶端设置有卡接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销的数量为两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插接孔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脚向一侧弯曲,与所述插线脚相互垂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插接孔内的所述插线脚数量不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25464.1U CN212587797U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线束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25464.1U CN212587797U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线束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87797U true CN212587797U (zh) | 2021-02-23 |
Family
ID=74658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25464.1U Active CN212587797U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线束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87797U (zh) |
-
2020
- 2020-07-28 CN CN202021525464.1U patent/CN2125877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22831B (zh) | 能够以优良空间效率实现电路板之间连接的连接器 | |
CN212085282U (zh) | 端子总成以及电连接器 | |
US4647136A (en) | Modular plug and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 |
EP0379176A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 |
US783751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vertically oriented contacts | |
US2009010480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2952423B (zh) |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100559658C (zh) | 端接至电路板的安装在配电盘上的模块插座 | |
CN201018071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098061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632565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solderless connection to edge card connector, and dual connector-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 |
US6158111A (en) | Wire harness connector installation clip | |
CN219247077U (zh) | 基于错位接触的fpc连接器组件 | |
CN212587797U (zh) | 线束连接器 | |
CN218160881U (zh) | 一种稳固型pcb板连接器 | |
US9431751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pin guide for use with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CN218123778U (zh) |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US6116919A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CN210576828U (zh) | 一种防呆连接器 | |
CN210430181U (zh) | 一种直插式的双排排母 | |
US8313341B1 (en) | Guide element for a connector device | |
CN220368236U (zh)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KR100234523B1 (ko) | 콘택트 스페이서 부착형 전기코넥터 | |
CN218732239U (zh) |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1088547U (zh) | 一种背板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