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3778U -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3778U
CN218123778U CN202220733341.XU CN202220733341U CN218123778U CN 218123778 U CN218123778 U CN 218123778U CN 202220733341 U CN202220733341 U CN 202220733341U CN 218123778 U CN218123778 U CN 218123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group
terminal
connector
insulator
end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333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初
陈伟顺
张春刚
刘振兴
熊海涛
李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333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3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3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3778U/zh
Priority to US18/193,56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18213A1/en
Priority to US18/193,555 priority patent/US20230318229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之一是电源端子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信号端子组;外壳,外壳套设于第一绝缘体的外部,第一绝缘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与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插接槽包括位于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集成了分别用于接入不同类型的信号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并且具有位于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能够实现稳定地插接。

Description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高速连接器,通常只设置一个端子组和电连接部,但对于需要多接口插接时,需要使用的连接器数量多,因此总体占用空间大,不利于产品布局。因此,期待开发一种能够连接多个电连接部且结构紧凑的板端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该板端连接器集成了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其中包括电源端子组和信号端子组,节省空间,并且具有位于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能够实现线端连接器稳定地插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该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之一是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信号端子组;
外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所述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三端子组的不同侧的所述第二插接槽的长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的至少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插接槽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体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三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第二通槽内。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和一对侧面,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前端面之间的所述第二插接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所述第二插接槽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槽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插接槽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锁孔;每个所述第二插接槽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锁孔,两个所述第二锁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插接槽的中心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子组是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是差分信号端子组。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子组是边带信号端子组或差分信号端子组。
可选地,所述第三端子组和所述第二插接槽均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三端子组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前端面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插接槽由第二分隔部隔开,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插接槽由第三分隔部隔开。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三锁孔,两个所述第三锁孔相对于所述外壳的中心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
可选地,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三电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插接配合;
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和第三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三电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部和与所述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第三电连接部的不同侧的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线端连接器和第二线端连接器,所述第一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第四电连接部和第五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第六电连接部,所述第四电连接部、所述第五电连接部和所述第六电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插接配合;
所述第一线端连接器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二线端连接器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四插接部,位于所述第六电连接部的不同侧的所述第四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其有益效果在于:
1、该该板端连接器集成了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其中包括电源端子组和信号端子组,节省空间,并且具有位于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能够实现线端连接器稳定地插接;
2、位于第三端子组的不同侧的第二插接槽的长度不同,能够防止线端连接器插反;
3、该板端连接器的外壳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能够供线端连接器上的定位部插入,起到插接时的定位效果,同时,定位槽位于第一插接槽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插接槽之间,因此在使用仅与第二端子组和第一端子组插接的独立线端连接器时,能够防止该独立线端连接器插反。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绝缘体;2、第一端子组;3、第二端子组;4、第三端子组;5、外壳;6、第一插接槽;7、第二插接槽;8、定位槽;9、第一通槽;10、第二通槽;11、长插接槽;12、短插接槽;13、第一锁孔;14、第一分隔部;15、第二分隔部;16、第三分隔部;17、第二锁孔;18、第三锁孔;19、锁凸;20、第一线端连接器;21、第二线端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该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之一是电源端子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信号端子组;
外壳,外壳套设于第一绝缘体的外部,第一绝缘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与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插接槽包括位于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
具体的,该板端连接器集成了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其中包括电源端子组和信号端子组,不仅实现了端子组数量上的集成,也实现了端子组功能上的集成和扩展,节省空间、利于布局。
可选地,位于第三端子组的不同侧的第二插接槽的长度不同。
具体的,该板端连接器处于第三端子组的不同侧的第二插接槽长度不同,使得该板端连接器具备了防止线端连接器插反的功能。
可选地,外壳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的至少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定位槽,定位槽位于第一插接槽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插接槽之间。
具体的,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分别位于第一端子组的两侧和第三端子组的两侧,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两种插接槽的设置使得该板端连接器不仅能够适配集成式的线端连接器,还能够适配分体独立式的线端连接器,不同的分体独立式的线端连接器可以分别插入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内;处于第三端子组的不同侧的第二插接槽长度不同,以此来防止分体独立式的线端连接器插入第三端子组时插反,而对于插入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的分体独立式线端连接器的插入,该板端连接器设置了定位槽,定位槽供线端连接器上的定位部插入,起到插接时的定位效果,定位槽位于第一插接槽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插接槽之间,因此在使用仅与第二端子组和第一端子组插接的独立线端连接器时,能够防止该独立线端连接器插反。
可选地,第一绝缘体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设置在第一通槽内,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第三端子组设置在第二通槽内。
具体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间隔设置在第一通槽内,以保证第一端子组合第二端子组之间足够的电气间隙,第三端子组设置在第二通槽内,便于插接独立的线端连接器;在第三端子组插接独立的线端连接器时,处于第三端子组两侧的不同长度的第二插接槽发挥防止线端连接器插反的功效。
可选地,外壳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和一对侧面,第一绝缘体与前端面之间的第二插接槽的长度大于第一绝缘体与后端面之间的第二插接槽的长度。
具体的,位于线端连接器的前端面上的插接部与较长的第二插接槽相互配合实现插接,若将线端连接器反着插,则线端连接器的前端面上的插接部无法插入较短的第二插接槽内,防止插反。
可选地,第一插接槽对称设置在第一端子组的两侧,每个第一插接槽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锁孔;每个第二插接槽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锁孔,两个第二锁孔相对于第二插接槽的中心对称设置。
具体的,第一锁孔用于与集成了与第一端子组合第二端子组插接配合的电连接部的第一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第一线端连接器上的凸起的锁凸卡接;第二锁孔用于与具有单个第三端子组插接的电连接部的第二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第二线端连接器上的凸起的锁凸卡接;第二插接槽的中心指的是第二插接槽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两个第二锁孔这样的设置使得两个锁凸与两个第二锁孔卡接后受力均匀,易于插拔。
可选地,第一端子组是电源端子组,第三端子组是差分信号端子组。
具体的,该板端连接器通过电源端子组和差分信号端子组的设置,实现了电源连接、差分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连接的集成,扩展了板端连接器的功能,实现多功能集成式设计,在实现了端子组数量上的集成的基础上,又实现了端子组功能上的集成。
可选地,第二端子组是边带信号端子组或差分信号端子组。
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边带信号(Sideband)或差分信号(Differentialsignal)作为第二端子组所传输的信号,实现信号传输的多样性。
可选地,第三端子组和第二插接槽均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第三端子组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部,第一绝缘体与前端面之间的相邻第二插接槽由第二分隔部隔开,第一绝缘体与后端面之间的相邻第二插接槽由第三分隔部隔开。
在一个示例中,第三端子组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端子组之间由第一分隔部隔开,形成两个独立的端子组,以便能够适配两个独立的第二线端连接器,第二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与第三端子组插接的电连接部;相邻的两个较长的第二插接槽和相邻的两个较短的第二插接槽分别由第二分隔部和第三分隔部隔开,以便能够适配两个独立的第二线端连接器上的插接部。
在其它示例中,第三端子组也可以设置有多个,这样该板端连接器就可以插接多个第二线端连接器,也可以插接带有多个差分信号电连接部的集成式线端连接器。
可选地,外壳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三锁孔,两个第三锁孔相对于外壳的中心对称设置。
具体的,两个第三锁孔用于与集成式的线端连接器插接时,与集成式的线端连接器上的凸起的锁凸卡接;外壳的中心指的是外壳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两个第三锁孔这样的设置使得两个锁凸与两个第三锁孔卡接后受力均匀,易于插拔。
在一种情况下,第三锁孔不与第二锁孔重合,在另一种情况下,第三锁孔中的一个或两个与第二锁孔重合;另外,同一第二插接槽的外侧壁上的两个第二锁孔尽量处于第二插接槽的外侧壁长度方向上居中即可,两个第三锁孔尽可能在外壳的长度方向上居中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
可选地,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插接配合;
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和第三线缆,分别与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连接;
第二绝缘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部和与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位于第三电连接部的不同侧的第二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具体的,该线端连接器为集成式的线端连接器,该线端连接器上第三电连接部的两侧设置有长度不同的第二插接部,能够防止插反,该线端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上设置有锁扣,锁扣包括折弯成U形的锁板,锁板的一面卡接在第二插接部表面上的锁槽内,锁板的另一面为自由端并外露,两个锁凸设置在锁板的另一面的外侧,锁板的另一面的上端设置有拉带;外壳上设置有锁孔,能够与锁凸卡接。
可选地,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线端连接器和第二线端连接器,第一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第四电连接部和第五电连接部,第二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第六电连接部,第四电连接部、第五电连接部和第六电连接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插接配合;
第一线端连接器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三插接部,第二线端连接器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四插接部,位于第六电连接部两侧的第四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具体的,该线端连接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线端连接器和第二线端连接器,第二线端连接器的数量与第三端子组的数量相同,第一线端连接器也为集成式的线端连接器,通过其上的定位部与板端连接器上的定位槽的插接配合能够防止第一线端连接器插反,通过第二线端连接器上的位于第六电连接部两侧的第四插接部长度的不同,防止第二线端连接器插反。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该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绝缘体1,第一绝缘体1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和第三端子组4,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和第三端子组4之一是电源端子组,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和第三端子组4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信号端子组;
外壳5,外壳5套设于第一绝缘体1的外部,第一绝缘体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与外壳5之间形成插接槽,插接槽包括位于第一端子组2两侧的第一插接槽6和位于第三端子组4两侧的第二插接槽7。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三端子组4的不同侧的第二插接槽7的长度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的至少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定位槽8,定位槽8位于第一插接槽6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插接槽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通槽9和第二通槽10,第一端子组2和第二端子组3设置在第一通槽9内,第一端子组2和第二端子组3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第三端子组4设置在第二通槽10内。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和一对侧面,第一绝缘体1与前端面之间的第二插接槽7的长度大于第一绝缘体1与后端面之间的第二插接槽7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槽6对称设置在第一端子组2的两侧,作为每个第一插接槽6的外侧槽壁的壳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锁孔13;每个第二插接槽7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锁孔17,两个第二锁孔17相对于第二插接槽7的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组2是电源端子组,第三端子组4是差分信号端子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组2是边带信号端子组或差分信号端子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端子组4和第二插接槽7均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第三端子组4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部14,第一绝缘体1与前端面之间的相邻第二插接槽7由第二分隔部15隔开,第一绝缘体1与后端面之间的相邻第二插接槽7由第三分隔部16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三锁孔18,两个第三锁孔18相对于外壳5的中心对称设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在同一个第一绝缘体1内集成了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和第三端子组4,其中包括电源端子组和信号端子组,实现了板端连接器的接口的多功能集成式设计,节省空间,有利于产品布局;并且,该板端连接器位于第三端子组4两侧的第二插接槽7的长度不同,能够防止线端连接器插反,外壳5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8,定位槽8能够供线端连接器上的定位部插入,起到插接时的定位效果,同时,定位槽8位于第一插接槽6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插接槽7之间,因此在使用仅与第二端子组3和第一端子组2插接的独立线端连接器时,也能够防止该独立线端连接器插反。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
在本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和第三端子组4插接配合;
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和第三线缆,分别与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连接;
第二绝缘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插接槽6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部和与第二插接槽7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三电连接部两侧的第二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具体的,第一插接部和/或第二插接部上设置有与上述板端连接器上的锁孔卡接配合的凸起状的锁凸19;该连接器组件采用集成了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的线端连接器与上述板端连接器插接配合,利用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和第三线缆分别实现电源信号、边带信号和差分信号的传输,使得该连接器组件实现集成式的插拔,不仅节省空间,而且易于装配,也能够保持出线的工整。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线端连接器20和第二线端连接器21,第一线端连接器20内设置有第四电连接部和第五电连接部,第二线端连接器21内设置有第六电连接部,第四电连接部、第五电连接部和第六电连接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和第三端子组4插接配合;
第一线端连接器20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插接槽6插接配合的第三插接部,第二线端连接器21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二插接槽7插接配合的第四插接部。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六电连接部两侧的第四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具体的,该连接器组件采用独立的第一线端连接器20和第二线端连接器21与上述板端连接器插接配合,第一线端连接器20带有第四电连接部、第五电连接部,第二线端连接器21带有第六电连接部,第三端子组4的数量决定了第二线端连接器21的插接数量,可以轻松适配现有的带有一个第六电连接部的第二线端连接器21,实现两个第二线端连接器21和第一线端电连接器的集成式使用。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3)

1.一种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和第三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之一是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信号端子组;
外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两侧的第一插接槽和位于所述第三端子组两侧的第二插接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三端子组的不同侧的所述第二插接槽的长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的至少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插接槽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三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第二通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和一对侧面,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前端面之间的所述第二插接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所述第二插接槽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插接槽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锁孔;每个所述第二插接槽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锁孔,两个所述第二锁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插接槽的中心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是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是差分信号端子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组是边带信号端子组或差分信号端子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组和所述第二插接槽均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三端子组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前端面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插接槽由第二分隔部隔开,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插接槽由第三分隔部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三锁孔,两个所述第三锁孔相对于所述外壳的中心对称设置。
1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组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三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三电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插接配合;
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和第三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三电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部和与所述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第三电连接部的不同侧的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线端连接器和第二线端连接器,所述第一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第四电连接部和第五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线端连接器内设置有第六电连接部,所述第四电连接部、所述第五电连接部和所述第六电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和所述第三端子组插接配合;
所述第一线端连接器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二线端连接器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第四插接部,位于所述第六电连接部的不同侧的所述第四插接部的长度不同。
CN202220733341.XU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8123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3341.XU CN218123778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US18/193,561 US20230318213A1 (en) 2022-03-31 2023-03-30 Multi-width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cessed neck segment
US18/193,555 US20230318229A1 (en) 2022-03-31 2023-03-30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gments having different width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3341.XU CN218123778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3778U true CN218123778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4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33341.XU Active CN218123778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3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5047B2 (en) Modular connectors with easy-connect capability
CN110299630A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2995934B2 (ja) 接続コネクタ
CN217485868U (zh) 一种以太网线端连接器
CN218123778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7823350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1530261U (zh) 一种可调间距的两端连接器组件
CN101609938B (zh) 连接器
CN217823351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7823411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377706Y (zh) 电池连接器端子
CN219799842U (zh) 拼接式光纤适配器组
CN216672097U (zh) 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
CN220105344U (zh) 拼接式光纤适配器组
CN216903637U (zh) 一种通讯连接装置及物联网通讯系统
CN220368192U (zh) 线端直头端口连接器
CN220421060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6794154U (zh) 一种高速高压集成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7405787U (zh) 用于连接器组件的尾壳、连接器组件和车辆
CN217334465U (zh) 一种方便连接卡合的连接器组件
CN219833129U (zh) 一种具有排线结构的电子连接线
CN212033294U (zh) 传输稳定型连接器
CN212182704U (zh) 一种组合式连接器
CN213959258U (zh) 一种低串扰高速插座电连接器
CN216598138U (zh) 电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