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79634U -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79634U
CN212579634U CN202021134738.4U CN202021134738U CN212579634U CN 212579634 U CN212579634 U CN 212579634U CN 202021134738 U CN202021134738 U CN 202021134738U CN 212579634 U CN212579634 U CN 212579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ssembly
electrode
plate
contact surface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347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栋茂
谭志成
鲁豪
郭名扬
佘红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347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79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79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79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取流装置包括多个电极总成,每个电极总成具有适于与授流装置配合的接触面,多个电极总成包括第一电极总成和第二电极总成,第一电极总成的极性与第二电极总成的极性相反,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与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在电极总成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通过将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和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在电极总成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轨道车辆,通常通过取流装置和授流装置的连接对车辆进行充电,其中授流装置与充电器连接,取流装置设置在车体上,车辆进站后,授流装置下降与取流装置结合,实现充电。然而,授流装置在下降与取流装置结合的过程中,授流装置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容易与取流装置的同一块导电板接触,从而容易导致充电装置短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取流装置,所述取流装置可以避免充电装置短接,提高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取流装置匹配使用的授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取流装置和上述授流装置的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取流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包括:多个电极总成,每个所述电极总成具有适于与授流装置配合的接触面,多个所述电极总成包括第一电极总成和第二电极总成,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极性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在所述电极总成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通过将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与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在电极总成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即,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及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高低不同,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的接触面接触,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电极总成还包括第三电极总成,所述第三电极总成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三电极总成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极总成的接触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的高度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总成、所述第二电极总成和所述第三电极总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成一条直线。由此,无论车辆正向行驶还是掉头行驶,取流装置上与授流装置配合的电极总成与授流装置的相对位置均保持不变,从而可以从而降低了车辆充电对对车辆行驶方向的要求,提高了充电灵活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在第一方向上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总成和所述第二电极总成错开布置。由此,当授流装置与取流装置配合对车辆进行充电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错开布置的第一电极总成和第二电极总成彼此支撑,进而可以对授流装置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的不同部位进行支撑,形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提高了取流装置与授流装置之间接触的稳定性,使取流装置和授流装置能够保持良好接触,从而提高了充电过程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极总成和所述第一电极总成关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由此,无论车辆正向行驶还是掉头行驶,取流装置上与授流装置配合的电极总成与授流装置的相对位置均保持不变,从而降低了车辆充电对对车辆行驶方向的要求,提高了充电灵活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极总成包括:绝缘子;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绝缘子连接;导电板,所述导电板与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电板与所述绝缘子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所述导电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接触面;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导电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导电板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包括: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第一电极板具有第一电极配合面,所述第二电极板具有第二电极配合面,所述第一电极配合面和所述第二电极配合面在所述授流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通过将授流装置的第一电极配合面与第二电极配合面在授流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及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适于与所述第一电极配合面接触,所述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适于与所述第二电极配合面接触,所述第一电极总成与第一电极板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电极总成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极性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装置,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取流装置,所述取流装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提高了充电过程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取流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授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授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授流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取流装置100,
底板1,垫块11,
电极总成2,第一电极总成2a,第二电极总成2b,第三电极总成2c,支撑板21,第二限位槽211,绝缘子22,导电板23,第一凸台231,缓冲装置24,导向柱25,限位螺母26,销钉27,
授流装置200,固定板201,正电极板202,负电极板203,
充电装置300,
车辆1000,车体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该取流装置100可以应用于车辆1000(例如轨道车辆)等交通系统。取流装置100可以设置在车体400的顶部,授流装置200和充电器连接且位于车辆1000上方,授流装置200和取流装置100配合可以对车辆1000进行供电。
在其他实施例中,取流装置100还可以设置在车体400的底部,此时授流装置200和充电器连接且位于车辆的下方。
其中,授流装置200包括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的极性相反。具体地,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中的一个为正电极板,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中的另一个为负电极板,正电极板可以与取流装置100的正电极总成接触配合,负电极板可以与取流装置100的负电极总成接触配合。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包括:多个电极总成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极总成2可以直接安装在车体400的顶部,例如,电极总成2可以通过螺钉或者螺栓安装在车体400的顶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取流装置100还包括底板1,电极总成2也可以设置在底板1上,通过底板1将取流装置100安装在车体400的顶部。例如,底板1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安装在车体400的顶部。
每个电极总成2具有适于与授流装置200配合的接触面。具体地,电极总成2包括导电板23,导电板23靠近授流装置200一侧表面为接触面。导电板23的接触面适于与授流装置200的电极板接触。导电板23的接触面可以与车体400的顶部或者底板1平行。
多个电极总成2包括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第一电极总成2a的极性与第二电极总成2b的极性相反。也就是说,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中的一个为正电极总成,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中的一个为负电极总成。例如,当第一电极总成2a为正电极总成时,第二电极总成2b为负电极总成。当第一电极总成2a为负电极总成时,第二电极总成2b为正电极总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的结构相同,即包含的部件种类相同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的极性不同是由于与车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形成的,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和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高低不同可以是由于第一电极总成2a包含的其中一个或多个部件的高度与第二电极总成2b的其中一个或多个部件的高度不同所致,也可以是通过下述的垫块11或其他外部部件的设置所致,本实用新型对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和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高低不同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制。
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与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在电极总成2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参照图2,在以车体400的顶部或底板1所在平面为参考面时,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的高度与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的高度不同,即二者在高度方向上错位布置。由此,在授流装置200与取流装置100配合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时,授流装置200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分别与高度不同的两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配合,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200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300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3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通过将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与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在电极总成2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200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300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3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电极总成2还包括第三电极总成2c。其中,第一电极总成2a、第二电极总成2b和第三电极总成2c的结构相同。第三电极总成2c与第一电极总成2a的极性相同。第三电极总成2c与第一电极总成2a分别位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第三电极总成2c的接触面与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的高度相等。其中,第一方向可以车辆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车辆的宽度方向。第一电极总成2a、第二电极总成2b和第三电极总成2c的长度方向均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电极总成2b为正电极总成时,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三电极总成2c均为负电极总成。当第二电极总成2b为负电极总成时,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三电极总成2c为正电极总成。由此,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可以形成一对电极与授流装置200配合以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第二电极总成2b和第三电极总成2c可以形成一对电极与授流装置200配合与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从而能够满足车辆1000掉头时的充电情况,无论车辆1000的哪端先进站,取流装置100都可以与授流装置200配合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提高了车辆1000的灵活性和充电的高效性。
例如,参照图10,在车体40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三电极总成2c分别位于第二电极总成2b的两侧。若车辆1000正向行驶时(即车头位于行驶方向的前端),可以通过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与授流装置200配合与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车辆1000掉头后(即车头位于行驶方向的后端),可以通过第二电极总成2b和第三电极总成2c与授流装置200配合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总成2a、第二电极总成2b和第三电极总成2c在第一方向上排成一条直线。由此,无论车辆1000正向行驶还是掉头行驶,取流装置100上与授流装置200配合的电极总成2与授流装置200的相对位置均保持不变,这样,不但降低了对车辆行驶方向的要求,也不需要在换向前后改变授流装置200的正负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充电灵活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在第一方向上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错开布置。其中,当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时,第二方向为车辆的长度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还可以是车辆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以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一电极总成2a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一方向上错开布置”指的是,第一电极总成2a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存在部分不重合。以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电极总成2a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二方向上错开布置”指的是,第一电极总成2a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至少存在部分不重合。其中,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与第三方向垂直。当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车辆的长度方向(即图中的前后方向)时的,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即图中的上下方向)。
参照图4,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均不排成一条直线。由此,当授流装置200与取流装置100配合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错开布置的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可以彼此支撑,形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提高了取流装置100与授流装置20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使取流装置100和授流装置200能够保持良好接触,从而提高了充电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总成2a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完全不重合,第一电极总成2a在第二平面的投影与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二平面的投影完全不重合。由此,增大了第一电极总成2a和第二电极总成2b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的间距,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取流装置100与授流装置20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取流装置100和授流装置200短接,提高了取流装置100和充电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总成2c与第一电极总成2a关于第二电极总成2b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参照图4,在第一方向上,第三电极总成2c与第一电极总成2a排成一条直线,且第三电极总成2c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电极总成2b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电极总成2a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电极总成2b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由此,通过将第三电极总成2c与第一电极总成2a关于第二电极总成2b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无论车辆1000正向行驶还是掉头行驶,取流装置100上与授流装置200配合的电极总成2与授流装置200的相对位置均保持不变,从而可以不必改变对应授流装置200的相对位置即可实现掉头前和掉头后的充电,有利于提高充电灵活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底板1或车体400的顶部设有垫块11,第一电极总成2a或第二电极总成2b设置在垫块11上。参照图2,垫块11可以形成为长方体形或圆柱体形。垫块11与底板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第一电极总成2a或第二电极总成2b设置在垫块11上,可以利用垫块11的高度增大第一电极总成2a或第二电极总成2b的导电板23与车顶或底板1之间的距离,使第一电极总成2a的导电板23的接触面和第二电极总成2b的导电板23的接触面之间形成高度差,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无需对电极总成2的结构进行改进,提高了电极总成2的通用性,降低了材料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极总成2包括:绝缘子22、支撑板21、导电板23和缓冲装置24。支撑板21与绝缘子22连接。支撑板21可以通过绝缘子22安装在车体400的顶部或底板1上。导电板23与支撑板21间隔开设置,且导电板23与绝缘子22分别位于支撑板21的两侧。缓冲装置24设置在导电板23和支撑板21之间。
例如,参照图2,绝缘子22、支撑板21、缓冲装置24和导电板23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绝缘子22下端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车顶或底板1上,绝缘子22的上端可以通过螺栓与支撑板21相连。其中,导电板23可以是镀锡铜或其它导电材料,支撑板21可以是金属材料或绝缘材料,绝缘子22可以是片状模塑料(SMC)、团状模塑料(BMC)、环氧树脂或陶瓷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其中,在充电过程中,当车辆1000或授流装置200发生晃动时,缓冲装置24可以为导电板23提供减震缓冲,使得授流装置200和导电板23之间的贴合面可以随晃动即时调整,从而始终保持贴合状态,避免了授流装置200和取流装置100之间因刚性碰撞而导致接触不良,杜绝了电弧的风险,降低了烧蚀风险,有效地提高了充电的可靠性。
可选地,缓冲装置24可以为弹簧、橡胶垫或硅胶垫。弹簧、橡胶垫和硅胶垫减震效果好,且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2,每个电极总成2中,缓冲装置24为两个,两个缓冲装置24在导电板2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由此,可以使得导电板23受力均匀,有效地提高了缓冲装置24的减震缓冲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子22也为两个,两个绝缘子22沿支撑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由此,两个绝缘子22可以对支撑板21形成稳定支撑,提高了电极总成2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支撑板2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导电板23上设有第二限位槽211,缓冲装置24的一端(例如,图2中的上端)固定在第一限位槽内,缓冲装置24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的下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槽211内。由此,可以将缓冲装置24方便且牢靠地固定在支撑板21和导电板23之间,使得缓冲装置24的位置稳定,保证了缓冲装置24的缓冲效果,且不必设置缓冲装置24的安装座,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导电板23的邻近支撑装置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凸台231,第一限位槽可以设置在第一凸台231内。由于导电板23通常较薄,通过设置第一凸台231,可以避免在导电板23上开孔,有利于提高导电板23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限位槽211可以直接开设在支撑板21上,也可以在支撑板21上设置第二凸台,将第二限位槽211设置在第二凸台内。参照图1并结合图2,第二限位槽211直接开设在支撑板21上。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进一步地,电极总成2还包括导向柱25和限位件,支撑板21上设有贯通孔,导向柱25穿设在缓冲装置24内,且导向柱25远离导电板23的一端(例如,图2中的下端)穿出贯通孔与限位件相连。限位件与支撑板21间隔开设置。在导向柱25朝向靠近导电板23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可以通过限位件与支撑板21的下表面止抵配合,限制导向柱25继续向上移动。由此,可以通过导向柱25可以对缓冲装置24进行导向,使得缓冲装置24的移动更加平稳。
可选地,限位件为限位螺母26。限位螺母26的端面较大,将限位件设置为限位螺母26可以增大限位件与支撑板21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受力面,避免限位件损坏支撑板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导向柱25上位于限位螺母26的下方设有销钉孔,销钉孔内设有销钉27。销钉27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限位螺母26脱出,进一步提高了电极总成2的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200,授流装置200可以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匹配使用。
如图5-7所示,授流装置200包括: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第一电极板202具有第一电极配合面,第二电极板203具有第二电极配合面。第一电极配合面和第二电极配合面在授流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中的一个为正电极板,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中的另一个为负电极板。正电极板可以与取流装置100的正电极总成接触配合,负电极板可以与取流装置100的负电极总成接触配合。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均连接在固定板201上,第一电极板202背离固定板201的一侧表面为第一电极配合面,第二电极板203背离固定板201的一侧表面为第二电极配合面,第一电极配合面与固定板20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电极配合面与固定板201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参照图6,在以固定板201所在平面为参考面时,第一电极配合面与第二电极配合面的高度不同,即二者在高度方向上错位布置。
由此,通过将第一电极配合面和第二电极配合面在授流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便于授流装置200的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的电极总成2配合,在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时,授流装置200的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分别与高度不同的两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配合,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200的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与同一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300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3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200,通过将第一电极配合面和第二电极配合面在授流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200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与同一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300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3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装置300,包括:取流装置100和授流装置200,取流装置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授流装置2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200。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适于与第一电极配合面接触,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适于与第二电极配合面接触,第一电极总成2a与第一电极板202的极性相同,第二电极总成2b与第二电极板203的极性相同,以此完成取流装置100与授流装置200的连接,进行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到第一电极配合面的距离与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到第二电极配合面的距离相等,这样,在移动授流装置时,第一电极板202移动的距离和第二电极板203移动的距离相等,可共用一套驱动装置即可使得第一电极总成2a的接触面与第一电极配合面接触且第二电极总成2b的接触面与第二电极配合面接触,进行充电。
当车辆1000停到指定位置后,授流装置200下降与车载取流装置100接触,接触良好后,充电器通过授流装置200给取流装置100充电,然后取流装置100通过高压线束把电能存储到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等储能装置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装置3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方面实施例的授流装置200,有效地避免了授流装置200的第一电极板202和第二电极板203与同一个导电板23的接触面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充电装置300短接,提高了充电装置3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400和取流装置100,取流装置100设置在车体400上,取流装置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其中,车辆1000可以为轨道车辆,但不限于此。
图10示出了两编组车辆1000的示意图,即车辆1000包括头车和尾车两个车体400。取流装置100可以设置在车体400的顶部。其中,取流装置100上的每个电极总成2可以沿车体400的宽度方向延伸。由此,便于电极总成2与授流装置200接触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取流装置100,提高了充电过程的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极总成,每个所述电极总成具有适于与授流装置配合的接触面,多个所述电极总成包括第一电极总成和第二电极总成,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极性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在所述电极总成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总成还包括第三电极总成,所述第三电极总成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三电极总成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极总成的接触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的高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总成、所述第二电极总成和所述第三电极总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成一条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总成和所述第二电极总成错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总成和所述第一电极总成关于所述第二电极总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总成包括:
绝缘子;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绝缘子连接;
导电板,所述导电板与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电板与所述绝缘子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所述导电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接触面;
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导电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导电板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8.一种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第一电极板具有第一电极配合面,所述第二电极板具有第二电极配合面,所述第一电极配合面和所述第二电极配合面在所述授流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9.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取流装置及权利要求8所述的授流装置,所述第一电极总成的接触面适于与所述第一电极配合面接触,所述第二电极总成的接触面适于与所述第二电极配合面接触,所述第一电极总成与第一电极板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电极总成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极性相同。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及
取流装置,所述取流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取流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流装置。
CN202021134738.4U 2020-06-17 2020-06-17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2579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34738.4U CN212579634U (zh) 2020-06-17 2020-06-17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34738.4U CN212579634U (zh) 2020-06-17 2020-06-17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79634U true CN212579634U (zh) 2021-02-23

Family

ID=74650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34738.4U Active CN212579634U (zh) 2020-06-17 2020-06-17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796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00900B1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and contact power feeding system
CN104335689B (zh) 用于组装用于电子转换器的电容器的装置
EP3013623B1 (en) Vehicle charging connectors
EP2848451B1 (en) Connection system for charging batteries of a vehicle, particularly an electric bus
KR101928065B1 (ko) 버스바 어셈블리의 연결 구조
CN212579634U (zh) 取流装置、授流装置、充电装置和车辆
CN117184729B (zh) 一种重载智能四向穿梭车
CN212579622U (zh) 用于车辆的取流装置和车辆
CN212022355U (zh) 充电桩、自动导引车以及充电系统
CN110667416A (zh) 电极板组件及电弓、充电装置
KR200377850Y1 (ko) 전동차용 팬터그래프
CN212991520U (zh) 一种可调式母线槽插脚
CN212111714U (zh) 一种双侧出极耳软包电芯ocv测试工装
JPH04285405A (ja) 電気自動車
CN220096459U (zh) 一种车辆及其车架
CN211995231U (zh) 传输装置、换电设备、快换支架及换电站
KR102515453B1 (ko) 전기차용 테스트 대상물 단자접속장치
CN11275788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结构及供电方法
CN217048348U (zh) 绝缘条及具有其的轨道组件
CN217320053U (zh) 一种弓头组件、受电弓装置和充电弓装置
CN215966838U (zh) 一种汽车用线束电阻焊压方的装置
EP4159521A1 (en) Contact head for current collector designed to charge electric vehicles, rapid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contact head
CN213354400U (zh) 座椅供电机构、汽车座椅及汽车
CN216861164U (zh) 客车用电池箱的安装结构
CN210866384U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固定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