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72111U -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72111U
CN212572111U CN202020980383.4U CN202020980383U CN212572111U CN 212572111 U CN212572111 U CN 212572111U CN 202020980383 U CN202020980383 U CN 202020980383U CN 212572111 U CN212572111 U CN 212572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erminal
voltage
circuit
mos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803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803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72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72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72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管理电路,连接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与系统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电源适配器提供的第一电压;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至负载供电端;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值控制电压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或输出通过所述第一电压转化的所述第二电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加入控制电路,解决了当笔记本电脑系统端阻抗过低时,重新接电引起系统端元件损毁的问题,实现了异常元件不会因为多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笔记本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为追求性能造成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系统内部温度也越来越高。很多电子元件会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的环境下,因而它们的使用寿命也会有所降低。元器件发生损毁后,通常会触发系统相应的保护线路,例如过电流保护或者过电压保护,造成系统的异常关机,此时如果系统内部没有大电流回路,那么即使重新接上电源适配器通常也不会造成系统的二次损伤。但是如果烧毁的元器件是低阻抗状态且与大地构成电流回路,或者烧毁的元器件使保护线路失效,此时接上电源适配器后,系统负载供电端就会存在异常大电流,长时间后会造成笔记本机台局部过热,进而发生PCB熔毁,无法修复。如果发生在无人发现的室内甚至会引发火灾,对人生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针对此问题,笔记本电脑设计厂商在产品研发阶段,除了使用芯片自带的保护功能,还会设计一些额外的保护线路,例如增加温度传感器,放置在几个比较关键位置,当局部温度过高时触发温度保护,进行自动关机动作。
此种设计方案成本较高,而且如果发生损毁的位置附近没有温度传感器或者发生损毁的器件会导致温度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都会导致保护措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源管理电路,以实现笔记本电脑中异常元件不会因为多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管理电路,连接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与负载供电端之间,包括:
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入的第一电压;
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出端用于输出第二电压到所述负载供电端;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值控制电压输出端是否输出所述第一电压转化的第二电压;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压输出端和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当所述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切断输出到所述负载供电端的所述第二电压。
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负载开关K1、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负载开关K1。
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芯片控制电路和第一开关电路,所述芯片控制电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用于产生开关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根据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转化为所述第二电压。
可选的,所述芯片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芯片U1,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芯片U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MOS管Q1、MOS管Q2和电阻R11,所述MOS管Q1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连接到所述芯片控制电路,所述MOS管Q1的源极连接到所述MOS管Q2的源极,所述 MOS管Q2的栅极连接到所述芯片控制电路,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1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阻抗电路,所述阻抗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在所述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产生较大阻值,根据所述较大阻值限制输出到所述负载供电端的所述第二电压。
可选的,所述阻抗电路包括电阻R6、电阻R9、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
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阻抗电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阻抗电路是否工作。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电容C1、MOS管Q3和MOS管Q4,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 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电容 C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MOS管Q3的栅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 MOS管Q3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MOS管Q4的栅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4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9 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电压输入端包括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所述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连接,用于输出第一电压;所述电压输出端包括电压输出端V4,所述电压输出端V4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输出所述第二电压到所述负载供电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通过加入包括了多个电阻和 MOS管的控制电路,解决了笔记本电脑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重新通电会引起负载供电端元件损毁的问题。由于增加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管理系统,当负载供电端的阻抗异常时,元件不会因为多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有效的保护了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模块连接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步骤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步骤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等,但这些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与另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电压称为第一电压,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电压称为第一电压。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两者都是第一电压,但其不是同一第一电压。术语“第一”、“第二”等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模块连接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连接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与负载供电端之间,可适用于保护笔记本负载供电端元件,避免二次损坏,具体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1、电压输出端2和控制电路3。
参阅图2,图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电路图,电压输入端1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输入的第一电压。电压输入端1包括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 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用于输出第一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电压输入端1与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以19V的笔记本电源适配器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电压与电源适配器电压相同,为19V,此时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均输入 19V的适配器电压。
电压输出端2用于输出第二电压到负载供电端。电压输出端2包括电压输出端V4,电压输出端V4与控制电路3连接,用于输出第二电压到负载供电端。
在本实施例中,电压输出端2与笔记本的负载供电端连接,负载供电端包括笔记本电脑主要控制芯片与控制电路,其中包括了大量电子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并未画出。第二电压为控制电路3通过第一电压转换的第二电压,第二电压在负载供电端电路正常的情况下与第一电压的电压值相同,在负载供电端电路损坏的情况下,第二电压值在控制电路3的控制下为0。
控制电路3连接在电压输入端1和电压输出端2之间,用于根据第一电压的电压值控制电压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或输出通过第一电压转化的第二电压。控制电路3包括开关控制电路31,开关控制电路31包括:负载开关K1、电阻 R1、电阻R2和电阻R3,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到负载开关K1。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K1为负载开关,开关K1包括4个端口VIN、VOUT、 UVLO和ACOK,端口VIN与电压输入端V1连接,端口VOUT与电压输出端 V4连接,端口UVLO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端口ACOK连接到电阻R3的第二端。负载开关的UVLO端口为芯片欠电压保护点,当低于此保护点的电压时,负载开关即会关闭,切断VIN端口和VOUT端口之间的连接,电压输出端2的输出电压为0,从而避免负载供电端已经发生问题的元件再次通电,造成二次损伤。当开关K1关断后,负载开关的ACOK端口电压拉低,控制电路3进一步拉低UVLO端口电压,彻底锁住开关K1的关断状态。
控制电路3还包括阻抗电路32,阻抗电路32连接在电压输入端1和电压输出端2之间,用于在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产生较大阻值限制输出到笔记本负载供电端的第二电压。
阻抗电路32包括电阻R6、电阻R9、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到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 D1的阴极连接到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电压输出端2,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到二极管D1的阴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通过加入包括了开关和阻抗电阻的控制电路,解决了笔记本电脑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重新通电会引起负载供电端元件损毁的问题。由于增加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管理系统,当负载供电端的阻抗异常时,元件不会因为多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有效的保护了系统。
参阅图3,在一替代实施例中,控制电路3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33,第二开关电路33与阻抗电路32和开关控制电路31连接,用于控制阻抗电路32是否工作。
第二开关电路33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电容C1、MOS管Q3和MOS管Q4,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到控制电路,电阻 R4的第二端连接到电阻R5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R4的第二端,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MOS管Q3的栅极连接到电阻R4的第二端,MOS管Q3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7的第二端,MOS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R7的第二端,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MOS管Q4的栅极连接到电阻R7的第二端,MOS管Q4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10的第二端,MOS管Q4的源极接地,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R9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MOS管Q3和MOS管Q4均为NMOS管,线路中电阻R9 和电阻R10起到设定系统输入阻抗的作用,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自行定义一个值作为负载供电端输入阻抗临界值,只要负载供电端输入阻抗低于此值,就能够切断输入电压。即使重新插拔适配器,电压输出端2也不会有电压,避免了系统元件二次损伤,保护了系统主板。而以往的设计在接入电源适配器后,只要适配器电压正常,电压输出端2会有电压,这样势必会给已经存在异常的元件再次上电,造成二次损伤。如果系统负载供电端阻抗偏低,但是又没完全短路,流入系统的电流没有超过过流保护点,此种情形就不会触发控制电路3的短路电流保护,异常大电流会流过负载供电端低阻抗的地方,如果长时间不断电,会造成笔记本电脑负载供电端局部过热,发生熔毁烧坏PCB 的现象。示例性的,通常笔记本电脑出现异常时,用户肯定还会反复插拔适配器尝试开机,在确认无法开机后才会将机器送到售后维修,售后维修人员为确认故障也会再次通电尝试开机,这样每次接入电源适配器,都会给故障的系统再次上电,增加元器件熔毁的风险。而增加此种保护方案后,当板端阻抗低于设定值,在用户使用和售后维修人员确认故障的过程中,系统主板都不会再次通电,确保那些已经发生异常的元件不会因为再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直到负载供电端输入阻抗恢复正常后系统才会再次接入适配器电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通过加入包括了多个电阻和 MOS管的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阻抗电路,解决了当笔记本电脑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重新通电会引起负载供电端元件损毁的问题,当负载供电端的阻抗异常时,元件不会因为多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有效的保护了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电路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连接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与负载供电端之间,可适用于保护笔记本负载供电端元件二次损坏的情况,具体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1、电压输出端2和控制电路3。
电压输入端1用于接收电源适配器输入的第一电压。电压输入端1包括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 V2和电压输入端V3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用于输出第一电压。
电压输出端2用于输出第二电压到负载供电端。电压输出端2包括电压输出端V4,电压输出端V4与控制电路4连接,用于输出第二电压到负载供电端。
控制电路3连接在电压输入端1和电压输出端2之间,用于根据第一电压的电压值控制电压输出端2是否输出第一电压转化的第二电压。控制电路3包括芯片控制电路34和第一开关电路35,芯片控制电路34与电压输入端1和第一开关电路35连接,用于产生开关控制信号;第一开关电路35连接在电压输入端1和电压输出端2之间,用于根据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电压转化为第二电压。芯片控制电路34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芯片U1,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芯片U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R1’的第二端,芯片U1的第二端连接到电阻R3’的第二端,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关电路35。第一开关电路35包括MOS管Q1、MOS管Q2和电阻R11,MOS管Q1的漏极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MOS管Q1的栅极连接到芯片控制电路34,MOS管Q1的源极连接到MOS管Q2的源极,MOS管Q2的栅极连接到芯片控制电路34, MOS管Q2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11的第一端,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到电压输出端2。
在本实施例中,MOS管Q1、MOS管Q2、MOS管Q3和MOS管Q4均为 NMOS管,正常情况下,当电源适配器接入后,电压输入端V1电压上升到17.8V 时,端点ACDET达到2.4V,芯片U1就会导通MOS管Q1和MOS管Q2,电压输入端V1电压传输到电压输出端电压V4,系统接入适配器电压作为输入。同时,端点ACDRV电压经过电阻R4和电阻R5分压后,MOS管Q3会正常导通,MOS管Q4的栅极电压会被拉低,MOS管Q4关断。二极管D1的阴极电压高于阳极电压,处于反向截止状态,所以不会对端点ACDET的电压造成影响。二极管D2阳极电压高于阴极电压,处于导通状态。如果负载供电端出现低阻抗,二极管D1会由反向截止变为正向导通状态,端点ACDET点电压会随着负载供电端的阻抗降低而降低,当端点ACDET电压低于2.4V时,芯片U1会关断MOS 管Q1和MOS管Q2,相当于从源头切断了适配器输入电压。同时由于MOS管 Q1和MOS管Q2的栅极电压拉低,MOS管Q3也会关断,MOS管Q4会导通,电阻R10会和系统输入阻抗(Rsys)并联,进一步拉低端点ACDET的电压,彻底锁住此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电阻R1’为127K欧姆,电阻R2’为20K欧姆,电阻R3’为4.02K欧姆,电阻R4为1M欧姆,电阻R5为300K欧姆,电阻R6为10K欧姆,电阻R7为300K欧姆,电阻R8为100K欧姆,电阻 R9为8.2K欧姆,电阻R10为2K欧姆,电阻R11为10mOHM欧姆,电容C1 为2200PF,由此可以推得,系统开机的最低阻抗点可以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出:
V_ACDET≤2.4V,D1=0.6V,即:Vset=V_ACDET-0.6=1.8V
(1.8-0.6)/Rsys+1.8/2K=(19-1.8)/8.2K
Rsys≈1K
即当负载供电端输入阻抗低于1K时,负载供电端与适配器会彻底断开,设计方案起到保护板端元器件的作用。电阻R9和电阻R10的阻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控制电路3还包括阻抗电路32,阻抗电路32连接在电压输入端1和电压输出端2之间,用于在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产生较大阻值限制输出到笔记本负载供电端的第二电压产生的电流。
阻抗电路32包括电阻R6、电阻R9、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到控制电路3,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到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 D1的阴极连接到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电压输出端2,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1,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到二极管D1的阴极。
控制电路3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33,第二开关电路33与阻抗电路32连接,用于控制阻抗电路32是否工作。
第二开关电路33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电容C1、MOS管Q3和MOS管Q4,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到控制电路,电阻 R4的第二端连接到电阻R5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R4的第二端,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MOS管Q3的栅极连接到电阻R4的第二端,MOS管Q3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7的第二端,MOS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到电压输入端,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 R7的第二端,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MOS管Q4的栅极连接到电阻R7的第二端,MOS管Q4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10的第二端,MOS管Q4的源极接地,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到电阻R9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通过加入包括了多个电阻和 MOS管的芯片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阻抗电路,解决了当笔记本电脑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重新接电会引起负载供电端元件损毁的问题,实现了负载供电端的阻抗异常元件不会因为多次上电而造成二次损伤的效果,保护了系统。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源管理电路,连接在电源适配器输出端与负载供电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电源适配器提供的第一电压;
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至负载供电端;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值控制电压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或输出通过所述第一电压转化的第二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负载开关K1、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负载开关K1。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芯片控制电路和第一开关电路,所述芯片控制电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用于产生开关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根据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转化为所述第二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芯片U1,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芯片U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MOS管Q1、MOS管Q2和电阻R11,所述MOS管Q1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连接到所述芯片控制电路,所述MOS管Q1的源极连接到所述MOS管Q2的源极,所述MOS管Q2的栅极连接到所述芯片控制电路,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1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阻抗电路,所述阻抗电路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入端和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在所述负载供电端阻抗过低时产生较大阻值,根据所述较大阻值限制输出到所述负载供电端的所述第二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电路包括电阻R6、电阻R9、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阻抗电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阻抗电路是否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电容C1、MOS管Q3和MOS管Q4,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MOS管Q3的栅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3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MOS管Q4的栅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4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入端包括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所述电压输入端V1、电压输入端V2和电压输入端V3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连接,用于输出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电压输出端包括电压输出端V4,所述电压输出端V4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输出所述第二电压到所述负载供电端。
CN202020980383.4U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Active CN212572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80383.4U CN212572111U (zh)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80383.4U CN212572111U (zh)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72111U true CN212572111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37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80383.4U Active CN212572111U (zh)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721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1238A (zh) * 2023-04-14 2023-05-16 深圳市迅特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热插拔浪涌电流的电路和可插拔模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1238A (zh) * 2023-04-14 2023-05-16 深圳市迅特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热插拔浪涌电流的电路和可插拔模块
CN116131238B (zh) * 2023-04-14 2023-08-08 深圳市迅特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热插拔浪涌电流的电路和可插拔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89748B1 (en) Split backplane power system
CN103973085A (zh) 用于驱动器电路的系统及方法
TW201010229A (en) Technique for combing in-rush current limiting and short circuit current limiting
CN107845998B (zh) 一种电源并联冗余系统中输入供电健康检测及管理电路
US8345398B2 (en) Integrated variable output power supply protection circuit
CN104571273A (zh) 风扇控制器以及具有该风扇控制器的服务器系统
CN212572111U (zh)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JP2005327270A (ja) 電圧レギュレータフィードバック保護方法及び装置
US8058700B1 (en) Surge overcurrent protection for solid state, smart, highside, high current, power switch
CN104345851A (zh) 电源电路
CN110502088B (zh) 一种电池供电保护装置和服务器
CN214412262U (zh) 保护电路、电路板及保护系统
CN115275929A (zh) 功率芯片的过流保护电路及芯片
CN111834981B (zh)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以及系统
CN211351693U (zh) 电机馈电控制电路和用电设备
JP2000058756A (ja) 双方向電子スイッチ
CN113721744A (zh) 一种主板及其信号连接系统
CN111106595B (zh) 电源的过温保护电路、方法及系统
JP2018130002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回路基板及び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215267612U (zh) 一种保护电路以及医疗设备
JP2006006070A (ja) 負荷保護装置
CN220585969U (zh) 受限制电源保护电路、线路板及设备
CN113315110B (zh) 直流供电电路
CN209217693U (zh) 可自动恢复的直流电源短路保护报警功率开关电路
CN215897372U (zh) 一种支持热插拔的多电源供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