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61716U -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61716U
CN212561716U CN202021801938.0U CN202021801938U CN212561716U CN 212561716 U CN212561716 U CN 212561716U CN 202021801938 U CN202021801938 U CN 202021801938U CN 212561716 U CN212561716 U CN 212561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water
water intake
sand
box culve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19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国友
江偲
李仲伟
刘湘伟
苏眉
王有军
邵健
张冰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ep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ep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ep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ep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19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61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61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61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包括用于开设于箱涵侧壁上的取水口,与取水口连通用于对从取水口进入的污水进行缓冲处理的前停留池,与前停留池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预沉砂处理的沉砂装置,以及与沉砂装置连通用于提升污水至污水处理系统的泵筒,前停留池、沉砂装置以及泵筒均设置于地面下方,本实用新型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替代传统建筑泵站,为全地下式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占地面积小,便于建设安装,无地上建筑部分,对河道行洪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且单独设置的沉砂装置便于污水中杂物的清理,确保在有限的取水空间内能够顺畅取水。

Description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背景技术
水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一个涉及截污控源、黑臭水体消除和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的阶段性过程,以深圳市为例,在进行雨污分流长期改造过程中,沿河建设的大型箱涵对强化截污设施发挥着重要的过渡作用,随着流域内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同步建设推进,点源污染的截污及控制已取得较显著的成效,以初期雨水为主的面源污染将成为影响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主要污染源,截污箱涵的功能将实现从主要截流旱季污水向主要截流初期雨水的转变。
由于初期雨水夹带了空气中和冲刷了地表的各种污染物,污染程度很高,当初期雨水收集至截污箱涵后,需要从箱涵取水至处理设施作净化处理。现有的取水方案通常通过从箱涵的一侧开孔并通过设置泵站来实现,而由于截污箱涵一般沿河道布置,泵站建设区域范围较为受限,若采用传统的水泥或钢砼结构的泵站,对施工条件要求较高,建站周期较长,工程繁杂,且泵站位于河道行洪断面时,地面建筑部分不利于河道行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截污箱涵取水泵站占用河道行洪断面,不利于河道行洪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用于将截污箱涵中的污水提取至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开设于所述箱涵侧壁上的取水口,与所述取水口连通用于对从所述取水口进入的污水进行缓冲处理的前停留池,与所述前停留池连通用于对所述污水进行预沉砂处理的沉砂装置,以及与所述沉砂装置连通用于提升所述污水至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泵筒,所述前停留池、所述沉砂装置以及所述泵筒均用于设置于地面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前停留池通过至少一根总进水管连通所述沉砂装置。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泵筒设于所述沉砂装置的侧边并通过分进水管与所述沉砂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进水管靠近所述泵筒的末端安装用于粉碎轻质杂物的安全格栅。
进一步地,对应于所述泵筒的一侧开设用于检修的阀门井,所述阀门井内设置连通所述泵筒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将所述阀门井内的积水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泵筒通过出水管连通所述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泵筒内部设置潜污泵,所述潜污泵用于提升所述污水至所述出水管并进入所述污水处理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前停留池上方设置可开启的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沉砂装置内部设置爬梯。
进一步地,所述沉砂装置以及所述泵筒上方设置可开启的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上开设有检查孔。
进一步地,所述沉砂装置以及所述泵筒均为预制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替代传统建筑泵站的全地下式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包括用于开设于箱涵侧壁上的取水口,与取水口连通用于对从取水口进入的污水进行缓冲处理的前停留池,与前停留池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预沉砂处理的沉砂装置,以及与沉砂装置连通用于提升污水至污水处理系统的泵筒,前停留池、沉砂装置以及泵筒均用于设置于地面下方,相比于现有的取水泵站,上述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占地面积小,土建施工量少,便于建设安装,整套取水系统为全地下布置,无地上建筑部分,对河道行洪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且单独设置的沉砂装置便于污水中杂物的清理,确保在有限的取水空间内能够顺畅取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截污箱涵取水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涵;2、取水口;3、前停留池;31、盖板;4、总进水管;5、沉砂装置;51、爬梯;6、分进水管;7、泵筒;71、安全格栅;72、潜污泵;73、检查孔;8、阀门井;81、排水管;9、分出水管;10、总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连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从河道等区域的截污箱涵进行取水,并送至污水处理系统的场景,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内部的各设备部件的具体位置布置可根据具体的施工需要以及箱涵所在河道两侧的地形等特点进行相应设置,以下实施例中的位置布局仅为举例说明,并不作唯一限定。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优选设置于洪水位之下,即便遇到爆发性的洪水,也不会影响河道的正常行洪。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箭头所指方向为水流方向。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包括用于开设于箱涵1侧壁上的取水口2,与取水口2连通用于对从取水口2进入的污水进行缓冲处理的前停留池3,与前停留池3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预沉砂处理的沉砂装置5,以及与沉砂装置5连通用于提升污水至污水处理系统的泵筒7,前停留池3、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均用于设置于地面下方。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截污箱涵位于河道侧边的侧壁上开设若干过水方孔作为箱涵1内污水进入取水设施的取水口2,取水口2的大小、数量以及位置可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唯一限制。与箱涵1的侧壁壁面相接处砌筑前停留池3,前停留池3与取水口2所在的箱涵1壁面形成密闭空间,容纳从箱涵1经过取水口2流进的污水,前停留池3用于缓冲从取水口2进入的污水流量,使后续能够平稳进水。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前停留池3呈长方体形,采用矩形壁面,以便于施工。在污水进入泵筒7之前,设置沉砂装置5对污水进行预沉砂处理,可将污水中大部分的泥砂进行沉淀,确保了后续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减小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压力。
上述前停留池3、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均设置于地面下方,无地上建筑部分,优选地,停留池、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的顶面与地面齐平,各设施均为地下布置因而对河道行洪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如图1所示,前停留池3通过至少一根总进水管4连通沉砂装置5。根据流量大小的不同,可选择使用不同数量的总进水管4,此处不作唯一限制。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筒7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根据污水处理量的需要设置泵筒7的数量,泵筒7设置于沉砂装置5的侧边并通过分进水管6与沉砂装置5连通。
如图1所示,以设置两个泵筒7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沉砂筒的两侧分别通过两条分进水管6连接至两个泵筒7来进行分流,通过分流与泵筒7的额定流量匹配,使泵筒7达到最佳的工作性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分进水管6的末端安装用于粉碎轻质杂物的安全格栅71,安全格栅71优选为粉碎型格栅,用于对木片、布片等不易沉淀的轻质杂物垃圾进行粉碎,通常将轻质杂物垃圾粉碎至6-8毫米大小的颗粒,以进一步确保泵筒7的安全运行。
具体应用过程中,截污箱涵进入本取水系统的污水通常还夹带着较多杂质杂物,单独设置沉砂筒便于对杂质杂物进行单独清理,并在泵筒7前加设安全格栅71作进一步设备保障措施,沉砂筒和泵筒7的先后衔接,确保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从箱涵1内顺畅取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泵筒7的一侧开设用于检修的阀门井8,阀门井8内设置连通泵筒7的排水管81,排水管81用于将阀门井8内的积水排出。
具体地,上述阀门井8可设置于泵筒7的一侧或者后方,阀门井8一方面可便于开启或关闭取水系统中的部分管道,另一方面,可方便作业人员开展检修等作业,确保取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可在阀门井8内设置连通泵筒7的排水管81以用于将阀门井8内的积水排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泵筒7与出水管连通,优选地,泵筒7连通分出水管9,分出水管9连通总出水管10,总出水管10连通污水处理系统,泵筒7内部设置潜污泵72,潜污泵72用于提升污水至分出水管9并通过总出水管10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在上述实施例中,潜污泵7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通常设置至少两台潜污泵7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泵筒7中安置两组潜污泵72,污水经潜污泵72提升,由分出水管9输送至总出水管10,并由总出水管10输送至污水处理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前停留池3的上方留空,并放置可开启的盖板31,盖板31优选为不锈钢盖板,作业人员可开启盖板31进行相关检查。
如图2所示,沉砂装置5内部设置爬梯51。优选地,爬梯51为钢制爬梯51,沉砂装置5为圆柱形的沉砂筒,通过设置沉砂筒可去除污水中粒径大于0.2mm的重质砂粒,防止后面的设备受到磨损和阻塞。沉砂筒内安装钢制爬梯51,方便施工人员进入沉砂筒进行检查和人工清砂。
在一实施例中,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上方放置可开启的密封盖板,密封盖板上开设有检查孔73。密封盖板可对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起到密封保护的作用,防止雨水、杂物等进入而对设备产生影响,密封盖板可以开启,并在盖板上有设置检查孔73,施工人员可通过检查孔73随时观察内部设备运转情况,也可开启密封盖板对内部的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进行检查维修。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均为预制件,优选地,沉砂装置5以及泵筒7均为圆柱预制件。在施工过程中,预制件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施工,减少了施工的繁杂步骤,更适用于快速、高效的施工要求,并在取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容易检查和维修,当设备遇到严重损坏时便于整体更换。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可在系统中增加其它污水预处理设施,如油污预处理设施、微生物分解预处理设施等,以对箱涵1中的污水进行预处理,减轻后续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用于将截污箱涵中的污水提取至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开设于所述箱涵侧壁上的取水口,与所述取水口连通用于对从所述取水口进入的污水进行缓冲处理的前停留池,与所述前停留池连通用于对所述污水进行预沉砂处理的沉砂装置,以及与所述沉砂装置连通用于提升所述污水至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泵筒,所述前停留池、所述沉砂装置以及所述泵筒均用于设置于地面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停留池通过至少一根总进水管连通所述沉砂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泵筒设于所述沉砂装置的侧边并通过分进水管与所述沉砂装置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进水管靠近所述泵筒的末端安装用于粉碎轻质杂物的安全格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泵筒的一侧开设用于检修的阀门井,所述阀门井内设置连通所述泵筒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将所述阀门井内的积水排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筒通过出水管连通所述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泵筒内部设置潜污泵,所述潜污泵用于提升所述污水至所述出水管并进入所述污水处理系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停留池上方设置可开启的盖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装置内部设置爬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装置以及所述泵筒上方设置可开启的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上开设有检查孔。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截污箱涵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装置以及所述泵筒均为预制件。
CN202021801938.0U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Active CN212561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1938.0U CN212561716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1938.0U CN212561716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61716U true CN212561716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27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1938.0U Active CN212561716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617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47345B (zh) 一种用于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的面污染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63021B (zh) 一种分片截流调蓄排放系统
CN105544698A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弃流处理系统
CN211621640U (zh) 一种基坑降水井的井水循环系统
CN212582790U (zh) 一种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CN208152231U (zh) 一种具有除渣功能的大型一体化泵站
CN107806150B (zh) 一种控制污水和初期雨水污染的完全分流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392409U (zh) 一种多功能型截流井系统
CN111517496A (zh) 一种基于多点混排及调蓄的雨污水处理系统
CN112112222A (zh)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CN212561716U (zh) 一种截污箱涵取水系统
CN101519885B (zh) 建筑工程混凝土养护水和雨水综合利用的方法
CN106522354B (zh) 设置有斜板或斜管分离的截流式排水泵站
CN107761896B (zh) 一种用于分流制排水管网系统的面污染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08625461A (zh) 一种合流排水系统上的截流式分流井
CN107605003B (zh) 一种控制污水和初期雨水污染的不完全分流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629656A (zh) 一种利用调蓄池实现市政排水泵站放江污染控制的方法
CN212772580U (zh) 一种便于远程控制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CN210857472U (zh) 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
CN212127875U (zh) 矿井水沉淀净化系统
CN205296361U (zh) 带有滤网的雨水口结构
CN211685016U (zh) 一种基坑地下水利用系统
CN203487619U (zh)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
KR101151090B1 (ko) 저류조를 이용한 초기우수 보관 처리 시스템
CN112832353A (zh) 一种城市地下污水管道铺设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